Picture of 藥師
藥師
羅文佑
愛滋防治進入社區與生活場景已成趨勢,醫師角色從治療者轉為預防的守門人與信任的陪伴者。本文結合現代醫學與中醫觀點,說明 PrEP 用藥、快篩、U=U 等策略如何在社區推廣,並探討預防觀念如何透過語言與信任落實。引用《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義,強調提早行動與持續關照的重要性。從日常選擇出發,讓個人參與轉化為集體免疫力,實踐新時代的愛滋健康管理與公共衛生策略。

你以為感染 HIV 就等於人生被判了刑?其實,在現在的醫療進展下,只要配合服藥與定期檢查,感染者不僅可以正常生活,還能維持與常人無異的健康狀態——甚至,比那些「從沒篩檢過」的人還來得更穩定、安心。

 

再說白一點,不少人從沒覺得自己會有風險——沒有固定伴侶、沒有亂來——但病毒從來不問你「行為乖不乖」,它只問你,有沒有提早檢查、提早預防。愛滋的潛伏期可以長達好幾年,沒有任何症狀,不代表沒有任何風險。

 

你以為醫師只會開藥、講病歷?其實,真正厲害的醫師,早就開始把愛滋防治帶進社區、打進年輕人群體,用的是語言、信任與陪伴,而不只是聽診器。他們不是等人走進診間,而是先打開一個「你願意說的空間」,讓健康可以從信任開始流動。

 

有些防線,不是打仗才該築起,而是你願不願意提前鋪好回家的路。

 

 

為什麼「預防」比「治療」更需要被看見?

你曾經感覺自己好像「沒什麼症狀」,卻又隱隱不安嗎?很多人直到出現明顯不適,才意識到愛滋的可能性。可惜,那時候,已經不是「預防」,而是「處理」了。

 

其實,預防就像一道提早築起的城牆,比起等病毒來襲後才應戰,更能守住健康的根本。現代醫學中,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就是這道「預防之牆」的代表。根據《The Lancet HIV》近年的系統性回顧,PrEP 可降低高風險族群的感染風險超過 74%(註1),甚至在一些研究中達到接近零感染的成果(註2)。

 

但也別忘了,藥不是萬靈丹。PrEP 須搭配醫師評估、定期篩檢與正確服藥習慣,否則可能出現腸胃不適、腎功能波動等副作用。就像一帖湯藥,再好,也需對症、對人、對時服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益。

 

《黃帝內經》早有言:「上工治未病。」在病毒發作前就先守好防線,是一種智慧;而這份智慧,不該只屬於白袍醫者,更該是你我日常的一部份。

 

 

PrEP 和快篩,真的能讓人更安心嗎?

你會不會也曾在心裡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去篩檢嗎?會不會只是自己想太多?」其實,這份遲疑,很常見。但也正是這樣的遲疑,讓許多人錯過了最佳的預防與治療時機。

 

PrEP(暴露前預防性投藥)與愛滋快篩,宛如一把鑰匙與一扇窗。PrEP是面對高風險行為前的主動防守,而快篩則像窗戶一樣,讓你有機會從模糊不清中看見真實。根據2021年美國CDC調查,高風險族群中有使用PrEP者,其感染率比未使用者低近90%(註3);而快速檢測技術目前已可在20分鐘內得知初步結果,且準確率超過99%(註4)。

 

不過,別將它們當成「萬能保險」。PrEP不是替代保險套的藉口,而快篩也需配合暴露後窗口期的理解與判斷。你不能用昨天的答案,來保證今天的安全。

 

就像煮湯需要適時嘗味,健康也需要定期自我確認。有了PrEP和快篩,你可以更安心,但那份安心,來自於你主動掌握健康的那一刻,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應該沒事」的僥倖上。

 

感染者過得好,社會才能更健康?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感染者活得穩定、自在,其實整個社會也會更安心?

 

現代的愛滋治療早已不是「延命」的象徵,而是讓感染者與一般人一樣擁有完整生活的工具。只要定期服用抗病毒藥物,控制體內病毒量至「測不到」的水平(Undetectable),就幾乎不會再傳染給他人(Untransmittable)。這就是U=U概念的核心,也是醫療與人性交會的美好證明。根據瑞士與英國的長期觀察研究,病毒量維持於測不到者,其伴侶在數年間均無感染案例發生(註5)。

 

但問題來了——藥物雖強,生活更難。很多感染者會面臨精神壓力、營養攝取不均、社會排斥等挑戰,這些都是影響健康管理的「隱性病毒」。有些人因為害怕被發現,而不敢回診;有些人明明服藥穩定,卻因社會眼光,陷入自我否定。

 

這時候,家庭與社群的角色就像一碗加了枸杞與紅棗的湯——溫補身體,也暖進心裡。良好的支持系統,不只讓感染者「活下來」,而是真正「活出來」。

 

 

醫師能做的,遠比你想得多?

你可能以為,醫師的工作就是「開藥、抽血、看報告」。但在愛滋防治的這盤棋局裡,醫師其實扮演的是整合者、翻譯者、甚至是橋梁的角色。

 

在真實的診間裡,一名感染者可能不只是需要抗病毒藥物,更可能同時需要精神科協助、營養建議、社會資源轉介,甚至是法律諮詢。而這一切,往往得由「那位白袍」幫他把門打開。以台灣的「CDC HIV個案管理模式」為例,醫師會與社工、個管師、心理師協同作業,幫助病患在醫療與生活中找到回家的路(註6)。

 

更進一步的醫師角色,是成為「健康教育的說書人」。在愛滋高風險族群中,醫師若能進到社區據點、同志健康中心、性工作者關懷站點,主動傳遞PrEP與U=U等新知,等於為預防醫學加裝翅膀,飛進原本難以接觸的族群中。

 

就像煎藥時要用慢火,醫師的力量不只是瞬間的「治」,而是長期持續的「陪」,讓每一位身處邊緣的人,都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結論:從一句快篩開始,種下整個社區的免疫力

有些人把愛滋防治想得像築一道牆,好把「危險」擋在外頭。但真正有效的預防,更像是一場默默灌溉的園藝。牆只能隔絕一時,樹卻能長成蔭、開出果,甚至種出彼此信任的森林。

 

現在,我們有了水、有了種子、有了土壤——每天一顆 PrEP,是澆水;每三個月一次快篩,是修枝;每一次與伴侶誠實說出口,是讓信任扎根。

 

而醫師,不再只是那個對著你講解數值的診間角色。現代醫學正在以行動回應這份古老的智慧——醫師的角色,正從治療者轉為守門人、陪伴者與橋接者。走進社區、走進年輕人、走進你害羞又不敢問出口的角落,用語言替你點燈,用信任替你鋪路。

 

正如《黃帝內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健康從來不只是身體的強壯,更是一種選擇:選擇不再逃避;選擇提前準備;選擇用行動保護你自己,也保護你所愛的那個人。

 

🌱你的選擇,會決定社會的免疫力強不強。
💬那麼——你今天,願意先篩一下嗎?

👉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也許,你的一句話就能為別人打開一扇窗。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項目 傳統治療模式 新型預防導向
醫師角色 疾病發作後介入,專注於病毒控制 守門人+陪伴者+社區橋接者
病人參與起點 發現症狀後才就醫 自主快篩、主動了解 PrEP
採取行動的時間點 病毒進入體內、免疫下降後 病毒進入前,或尚未造成損傷前
社會氛圍 害怕標籤與歧視,傾向隱匿 鼓勵討論與檢查,提升知識與自尊
常見工具 抗病毒藥物(ART) PrEP、快篩、U=U、公衛介入
結果影響 延緩病情惡化,避免併發症 減少傳染源、強化社區整體免疫力

 

 

📘 常見問題與回覆 FAQ

問題1:我沒有高風險行為,還需要快篩嗎?
回覆:有些感染者從沒覺得自己「有風險」,但病毒不問你的自覺,只問你有沒有確認。即使你覺得「應該沒事」,每年一次快篩,能讓你心裡更踏實,也讓照顧自己更有底氣。

 

問題2:PrEP 是什麼?要天天吃嗎?
回覆:PrEP 是一種在發生性行為前服用的預防性藥物,有點像幫身體「提早穿上雨衣」。有兩種使用方式:每天吃一顆,或是依照行為前後計算劑量。需由醫師評估,並定期回診與抽血檢查。

 

問題3:感染者如果規律吃藥,還會傳染給別人嗎?
回覆:如果服藥穩定、病毒量測不到,就不會傳染,這就是 U=U 的概念(Undetectable = Untransmittable)。這句話不只是醫學結論,更是尊重與去汙名化的重要一步。

 

問題4:快篩會很可怕嗎?結果當場知道會不會嚇到?
回覆:快篩像是一個提早確認的機會。現在的快篩流程很簡單,約20分鐘,結果也能有專業人員陪同解釋,不用擔心孤單面對。你只需要勇敢一次,接下來的每一步都有人陪你走。

 

問題5:醫師除了開藥,還能幫我什麼?
回覆:現在很多醫師會走出診間,到社區宣導、連結心理師與個管師。他們就像「身體的守門人」,不只守住健康,也守住信任。你有任何疑問,不妨從一次快篩、一次問診開始。

 

 

本文作者:生活駭客羅藥師

共同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 參考文獻:

  1. Liu, Y. et al. (2022). Effectiveness of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 for preventing HIV transmi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HIV, 9(4), e261–e271.
  2. Mayer, K. H., et al. (2020). Tenofovir-based PrEP effectiveness and adherence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Open Forum Infectious Diseases, 7(6), ofaa184.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1). Preexposure Prophylax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2021 Update. https://www.cdc.gov/hiv/pdf/risk/prep/cdc-hiv-prep-guidelines-2021.pdf
  4. Branson, B. M., et al. (2020). Laboratory Testing for the Diagnosis of HIV Infection: Updated 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128, 104393.
  5. Rodger, A. J., et al. (2019). Risk of HIV transmission through condomless sex in serodifferent gay couples with the HIV-positive partner taking suppressive ART (PARTNER2): Final 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e Lancet, 393(10189), 2428–243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0418-0
  6. Lee, H. C., et al. (2021). The integrated care model for people living with HIV in Taiwan: From hospital to communit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1, 880.

 

 

 

 

 

 

Author picture
藥師
經歷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藥師、桃園新資生藥局負責藥師、佳佑小兒科診所藥師、源泉和中藥房藥師、豐原丁丁藥局藥師、惠生大藥局-中工店 惠生大藥局-永春店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