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飲食可以吃什麼?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但可控的健康問題。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多數人可以顯著改善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及時就醫並遵循醫囑是關鍵。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被胸口灼熱感與反酸所困擾。這種看似小問題的症狀,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那麼,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又有哪些食物能夠緩解症狀?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改善方法以及適合的飲食選擇,幫助您找到健康的解決之道。

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飲食可以吃什麼?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問題,指胃酸或胃內容物反流到食道,導致不適或潰瘍等問題。最典型的症狀包括:

  • 胸口灼熱感(火燒心)
  • 反酸(酸味或苦味回到口中)
  • 吞嚥困難或喉嚨卡住感
  • 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

這些症狀會在飯後、平躺或彎腰時加劇,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通常與食道下括約肌的功能有關,但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

1. 食道下括約肌的功能異常

當括約肌無法完全閉合,胃酸容易反流到食道,造成刺激。

2. 飲食與生活習慣

  • 暴飲暴食:攝取過多食物會增加胃內壓力,促使胃酸反流。
  • 進食時間過晚:臨睡前吃東西會使胃酸更容易逆流。
  • 飲酒或咖啡攝取過量:酒精和咖啡因會降低括約肌的張力。

3. 其他誘發因素

肥胖、懷孕、吸煙、某些藥物(如阿司匹靈或NSAIDs)都可能是導火線。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

1. 改善飲食方式

  • 少量多餐:一次攝取少量食物可減少胃內壓力。
  • 細嚼慢咽:減少食道壓力,幫助消化。

2. 減少壓力

壓力可能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建議練習冥想或瑜伽來放鬆身心。

3. 調整睡眠習慣

  • 睡覺時抬高上半身:使用傾斜床墊或枕頭來減少反流。
  • 避免右側睡:左側睡姿有助於減少胃酸逆流的機率。

胃食道逆流飲食建議

可食用的食物

  1. 低酸性水果:香蕉、蘋果、梨。
  2. 低脂乳製品:脫脂牛奶、低脂優格。
  3. 全穀類食物:燕麥、全麥麵包、糙米。
  4. 蔬菜:綠色葉菜、胡蘿蔔、馬鈴薯(避免油炸)。
  5. 瘦肉與魚類:雞胸肉、鱈魚等清蒸或水煮方式。

建議避免的食物

  1. 高酸性水果:橙子、檸檬、葡萄柚。
  2. 油炸與高脂肪食物:如炸雞、薯條。
  3. 辛辣與刺激性食物:辣椒、蒜頭。
  4. 咖啡因飲品:咖啡、濃茶、巧克力飲品。
  5. 碳酸飲料與酒精:啤酒、蘇打水。

居家緩解胃食道逆流的方法

  1. 喝溫開水:稀釋胃酸,減少食道灼熱感。
  2. 食用蜂蜜:蜂蜜有助於保護食道黏膜。
  3. 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幫助中和胃酸。

醫療介入與藥物治療

如果生活方式調整無法完全緩解症狀,可以考慮以下藥物:

  1. 抗酸劑:如氫氧化鎂,用於中和胃酸。
  2. H2受體拮抗劑:減少胃酸分泌,如雷尼替丁。
  3. 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有效降低胃酸產生。

若胃食道逆流持續惡化或引發併發症(如巴雷特食道),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胃食道逆流的預防策略

  1. 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規律進食、控制份量。
  2. 保持適當體重:減少腹部壓力。
  3. 戒菸限酒:改善括約肌功能。
  4. 定期運動:促進消化,但避免餐後立即運動。

結論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但可控的健康問題。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多數人可以顯著改善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及時就醫並遵循醫囑是關鍵。

常見問題解答

1. 胃食道逆流會自然痊癒嗎?

多數情況下需要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部分患者需配合藥物治療。

2. 可以喝咖啡嗎?

建議避免,尤其是空腹飲用,因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

3. 胃食道逆流是否只影響成年人?

不一定,嬰兒與兒童也可能發生,但原因和成人不同。

4. 蜂蜜真的能緩解胃酸逆流嗎?

蜂蜜可保護食道,但需適量食用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5. 手術是最後的選擇嗎?

是的,當藥物治療與生活調整無效時,手術才會被考慮。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要聞糖色變?許多研究報告都顯示「精緻糖」的過量攝取對健康有很大負面影響。「精緻糖」容易被快速吸收,引起血糖劇烈波動,當血糖迅速上升後,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飢餓感和食慾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肥胖。而手搖飲常用「果糖」做為甜度來源,果糖會導致瘦素阻抗現象,當瘦素無法發揮作用時,容易缺乏飽足感,加上血糖波動,雙重影響下,會比葡萄糖更能引發飢餓感和食慾。

除了熟知的肥胖外,過量的精緻糖還會導致痛風、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甚至腸道菌群失衡、皮膚老化、慢性發炎等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

依照國民健康署「添加糖」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游離糖」的定義,是指那些在製造或加工時額外添加的糖,非存在於食物本身的糖分,包括蔗糖、砂糖、葡萄糖、蜂蜜、黑糖、玉米糖漿等,但不包括化學合成的人工甜味劑。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無論是成人或兒童,每日攝取精緻糖的熱量最好低於總熱量的10%。如果能限制到5%以下,對預防肥胖和守護健康能帶來更多幫助。以總熱量為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攝取低於總熱量的10%以下,即應低於200大卡,相當於約10顆方糖的攝取量;若限量在總熱量的5%以下,則是要低於100大卡,相當於約5顆方糖的攝取量。

 

據2020年的統計,台灣手搖飲市場有900億營業額。台灣每年賣出10.2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43.3杯,顯示國人對手搖飲的需求不可忽視,因此如何聰明選擇成為一門學問,在享受口腹之慾的同時,盡量避免健康的危害。

依「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現場調製之飲料,應標示該杯飲料之總糖量及總熱量;總糖量及總熱量亦得以實際值或最高值表示,如以最高值表示者,應加註「最高值」。前項總糖量得以換算方糖數標示之(每顆方糖以五公克計)。

讓我為各位看官演示一下吧!

 

圖:張姝緹 營養師 提供

小女子是個勤勤啃啃努力生存的社畜,50kg的體重只能勉強容許擁有1500大卡的熱量維持體重,苟延殘喘下去,某天突然驚覺「成人的世界,除了長胖其他都不太容易」,想著未來的生活,當個社畜真的不容易,在飲料的世界裡,我該如何掌控唯一的選擇權呢!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每日精緻/游離糖建議上限換算(依 WHO 建議)
每日總熱量 (kcal) 10% 上限 (kcal) 10% 上限 (糖,g) 10% 上限 (方糖,顆) 5% 上限 (kcal) 5% 上限 (糖,g) 5% 上限 (方糖,顆)
1500 150 37.5 7.5 75 18.75 3.75
2000 200 50 10 100 25 5

換算說明:1 公克糖 ≈ 4 kcal;每顆方糖以 5 g 計。

手搖飲聰明選擇檢查表(依「總糖量/總熱量」標示)
飲品 容量 糖度 配料調整 標示總糖 (g) 換算方糖 (顆) 總熱量 (kcal) 是否在 10% 上限內
(請選每日基準)
備註
範例:紅茶 中杯 500 ml 微糖 去珍珠 15 3 120 是(以 2000 kcal/日計) 以無糖茶為優先;想甜選「微糖」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查品牌官網「總糖量/總熱量」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以「小杯」優先,減少總糖

營養師貼心降糖三步驟
步驟 作法 為什麼有效
1. 降糖度 全糖 → 半糖/微糖/無糖 直接降低「總糖量」與血糖波動
2. 減配料 少/去珍珠、奶蓋、糖漿 配料常是隱形糖熱量來源
3. 換小杯 大杯改中杯或少冰 容量下降=總糖下降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taiwan-hand-shaken-drinks-sugar-limit-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姝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臨床營養】【三高疾病營養】【食品設備】【團膳營養】【 HACCP 稽核】
現職
●現任:【團膳營養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營養系】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