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在豬隻中的致死率高達 90% 到 100%,
但在人身上,這個病毒卻「連門都找不到」。
根據 2025 年《Virulence》期刊的最新回顧研究指出,ASF 病毒只能感染豬與野豬細胞,
人類即使誤食感染豬肉,也完全不會發病(註1)。
真正的風險,其實不是「吃進去」,而是「帶回去」——
當廚餘、肉乾或行李中的豬製品重新被豬吃下時,
那才是疫情重燃的火種。
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卻能透過人類的行為毀掉整個養豬場。
真正需要被消毒的,或許不是廚房,而是我們的恐懼。
許多國家因此將「攜帶肉品入境」列為最高罰項,
因為這場戰爭的敵人,不是人類的疾病,而是人類的疏忽。
火能去濕、亦能除害,
而在這個時代,「正確知識」正是現代人的火候。
只要你願意花一點耐心,一碗熟肉,也能煮出整個社會的安心。
📚參考文獻:
1️⃣ Li M, Zheng H. Insights and Progres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Virulence. 2025;16(1):2457949. doi:10.1080/21505594.2025.2457949

內容目錄
Toggle非洲豬瘟是什麼?病毒只攻擊豬,不感染人
你知道嗎?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其實是豬隻之間的「絕症」,卻與人類完全無關。它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屬於雙股 DNA 病毒,極度頑強,能在冷凍肉中存活數月,但對人類細胞卻毫無感染力。這就像一把只開某個「豬鎖」的病毒鑰匙,對人類的細胞門完全插不進去。
研究指出,ASFV 主要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豬隻、受污染的飼料或運輸車輛傳播,且在野豬族群中也能長期潛伏(註1)。不同於禽流感或 COVID-19 這類具跨物種傳染性的病毒,ASFV 沒有感染人類的受體結構,因此人吃到被感染的豬肉也不會得病。
然而,它對養豬產業的打擊極為沉重。感染後的豬幾乎無法存活,目前尚無有效疫苗或治療藥物(註2)。因此,全世界的防疫重點在於「阻止病毒進豬場」,而不是「防止人感染」。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看,ASF 帶給人們的提醒是——食安不僅是吃得安全,更是整個生態鏈的平衡。當人類尊重防疫規範,也是在守護自己的餐桌。
吃到感染豬瘟的豬肉會怎樣?人體不會得病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萬一我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怎麼辦?」別擔心——人體不會被感染。
非洲豬瘟病毒(ASFV)只會鎖定豬的免疫細胞,它沒有辦法附著在人體細胞上。這就像郵差拿著錯地址的信,無論他多努力,都送不到你的家。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與多篇研究均指出,即使人類誤食受感染豬肉,也不會造成疾病或傳染鏈。相反地,真正的風險在於「病毒經人為活動再傳回豬隻」——例如將未煮熟的肉製品餵豬,或用受污染的容器處理廚餘(註3)。
現代科學實驗證實,ASF 病毒在攝氏 70 °C 加熱 30 分鐘、或沸騰幾分鐘後即完全失活(註4)。
因此,只要肉品來源合法、充分加熱、避免交叉污染,吃下去是安全的。
若你誤食了疑似受污染的豬肉,也不用恐慌,人體會如常代謝,但請務必不要讓這些殘餘肉品再進入豬場或餵食鏈,那才是防疫的真正破口。
煮熟還安全嗎?安全溫度與烹調時間
你有注意過自己家裡煮肉時的溫度嗎?其實,只要肉煮熟,非洲豬瘟病毒就被徹底消滅。
研究顯示,ASF 病毒在攝氏 60 °C 下可存活 20 分鐘,但達 70 °C 持續 30 分鐘或 100 °C 滾煮幾分鐘後便完全失活(註5)。這意味著,只要肉熟透、中心不再發紅,就能安心享用。
烹調時建議使用料理溫度計,確保中心溫度超過 70 °C。若是燉湯或紅燒,時間越長越安全;反之,生肉製品如香腸、臘肉、涼拌豬肝等,若未經高溫處理,就可能成為病毒藏身的角落。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加熱」不只是烹飪,更是一場病毒的淨化儀式。
就像《黃帝內經》提到「熱能化濕,熟則無害」的道理——火的能量,讓食物成為滋養,而非風險。
所以,與其擔心吃進病毒,不如確認你的廚房火候夠不夠。
一鍋熱氣騰騰的湯,不只是溫暖,更是一道最天然的防線。
如何避免風險?防檢與家庭消毒要同步
防非洲豬瘟,關鍵不是「不吃豬肉」,而是「別讓病毒有機會再進豬圈」。
對一般人來說,最該注意的是三件事:不帶、不中、不中毒(帶=走私肉、不=亂餵豬、毒=環境污染)。
首先,切勿從國外攜帶肉乾、火腿、香腸等豬肉製品入境,這是目前病毒跨國傳播的最大風險之一(註7)。即使在行李裡看似乾燥或真空包裝,ASF 病毒仍可能潛伏數月不死。
其次,廚餘禁止直接餵豬,尤其未煮熟的廚餘,是豬場爆發疫情的常見原因。
對家庭來說,請保持砧板、刀具分色使用,生熟食分開處理,並以漂白水 1:100 稀釋定期擦拭流理台。
最後,防疫不只在豬場,也在餐桌。
「乾淨的廚房,是最小的防疫前線。」
這份乾淨,不只是衛生習慣,更是一種守護生命鏈的溫柔責任。
結論:一碗湯的溫度,能熄滅恐懼
有時候,一場疫情,不只是病毒的傳播,更是一場人心的考驗。
非洲豬瘟不會害人,卻能因人的疏忽而蔓延。
有人怕吃肉、有人怕感染,
但我們真正該怕的,是那份「明知道不該卻仍然忽略」的習慣。
《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養生者,當慎起居。」
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貼切——
因為防疫的根本,不在遠方的邊境,而在我們每日的生活裡。
當你在廚房洗手時,當你用不同的刀具切生熟食時,
那一刻,其實就是你在守護整個社會的防線。
第一層啟示是:病毒的力量有限,但人心的忽略無限。
若人能遵守檢疫與衛生的秩序,病毒終究會被理性與火候消融。
更深的一層是:
防疫其實是一種「修身」——
它考驗的不只是防線,更考驗我們是否能尊重生命、節制欲望、維持潔淨。
就像一鍋湯,從冷到熱,從混沌到清透。
那不只是烹飪的過程,也是人心由慌亂歸於安定的修煉。
當我們願意花一點時間,讓水滾、讓肉熟、讓知識生根,
就能讓恐懼慢慢退散,讓生活重新恢復秩序。
所以,下一次當你聽見「非洲豬瘟」這四個字,
請別慌張——
只要廚房乾淨、肉煮熟、心安定,
你已經完成了最實際的防疫。
那一碗熟肉,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責任、一份愛。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 面向 | 情境A:煮熟合格(≥70°C/中心熟透) | 情境B:未煮熟或來源不明 | 情境C:攜帶入境/檢疫規範 |
|---|---|---|---|
| 人體感染風險 | 不會感染人;食用安全 | 不會感染人;但不建議食用 | 不涉及食用風險;涉及防疫違規 |
| 病毒存活性 | 高溫滅活;70°C×30分或沸騰數分可失活 | 可能殘留活病毒(尤其風乾、醃製、半熟) | 真空/乾貨中病毒可存活數週~數月 |
| 對豬場/環境風險 | 低;勿把剩食餵豬 | 中~高;殘渣若進入餵飼鏈是重大風險 | 極高;非法肉品是跨境傳播主因之一 |
| 是否可食 | 可;前提是「充分加熱+避免交叉污染」 | 不建議;應丟棄,勿餵豬 | 不可攜帶;依法沒收並重罰 |
| 建議處置 | 使用料理溫度計、中心≥70°C;熟食與生食分流 | 立即停止食用;器具與檯面以漂白水1:100清潔 | 切勿攜帶肉品入境;遵循申報與檢疫 |
| 家庭SOP | 砧板刀具有色分流;熟後冷藏≤2小時、48小時內食畢 |
🧾步驟八: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人體會被傳染嗎?
回覆: 不會。非洲豬瘟病毒(ASFV)僅能感染豬與野豬,對人體沒有感染性。
即使誤食受感染豬肉,也不會造成任何疾病。只要食材充分加熱到 70°C 以上、確保中心熟透,就能安全食用。
中醫也說「熱能化濕,熟則無害」,意指火候足夠即可化去病氣。
問題2:如果不小心吃到半熟豬肉怎麼辦?
回覆: 請先冷靜,人體不會因此感染非洲豬瘟。
但若懷疑肉品未煮熟,建議重新加熱至沸騰幾分鐘,並清洗相關的器具與砧板。
切勿將剩餘肉或廚餘餵豬,因為病毒可能透過這條路重新回到豬隻族群中。
問題3:非洲豬瘟病毒在冷凍肉中能活多久?
回覆: 根據《Scientific Reports》研究,ASF 病毒在冷凍肉中可存活數月,
在低溫環境下更具耐性。因此,請務必確認肉品來源合法且經過檢疫,不購買或攜帶來路不明的冷凍豬肉製品。
問題4:家裡如何正確防止病毒交叉污染?
回覆: 保持廚房清潔就是最好的防疫。
建議砧板、刀具分色使用;生熟食分開處理;餐具、流理台可使用 漂白水1:100 濃度擦拭。
煮熟的肉請在兩小時內冷藏,並於48小時內食用完畢。
這不只是衛生習慣,更是「守界之德」——保護家庭與環境的智慧。
問題5:為什麼不能攜帶肉乾或香腸回台灣?
回覆: 因為這些肉製品可能仍帶有活病毒。
非洲豬瘟雖不會感染人,但若病毒經由行李、食品進入台灣並被豬吃下,就可能造成整個豬場毀滅性疫情。
因此,依照防檢局規定,攜帶豬肉製品入境屬於重大違規,最高可罰新台幣 100 萬元。
本文作者:吃漢營養師-蔡旻堅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Yoo DS, Kim Y, Lee ES, et a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outh Korea, 2019.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27(7):1909-1918. doi:10.3201/eid2707.204230.
2️⃣ Li M, Zheng H. Insights and Progres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Virulence. 2025;16(1):2457949. doi:10.1080/21505594.2025.2457949.
3️⃣ Bergmann H, Dups-Bergmann J, Schulz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A Systematic Review. Viruses. 2022; 14(10):2107. doi:10.3390/v14102107.
4️⃣ Juszkiewicz M, Walczak M, Woźniakowski G, Podgórska K. African Swine Fever: Transmission, Spread, and Control Through Biosecurity and Disinfection, Including Polish Trends. Viruses. 2023; 15(11):2275. doi:10.3390/v15112275.
5️⃣ O’Neill X, White A, Ruiz-Fons F, Gortázar C. Modell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Persist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Wild Boar in Contrasting European Scenario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0(1):5895. doi:10.1038/s41598-020-62736-y.
6️⃣ Wang F, Zhang H, Hou L, Yang C, Wen Y. Adva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21;136:535-539. doi:10.1016/j.rvsc.2021.04.004.
7️⃣ Dhollander S, Chinchio E, Tampach S, et al.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2025;17(2):192. doi:10.3390/v17020192.
8️⃣ Dixon LK, Sun H, Roberts H. African Swine Fever. Antiviral Research. 2019;165:34-41. doi:10.1016/j.antiviral.2019.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