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身體如何處理血糖(葡萄糖)的慢性疾病。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會轉化為葡萄糖,成為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而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無法正常利用,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產生各種健康問題。

糖尿病被許多人誤解為一種不可治癒的疾病。當人們第一次被診斷出糖尿病時,常會感到困惑和焦慮,認為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病情。事實上,糖尿病雖然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通過正確的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達到「逆轉」效果,特別是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本懶人包帶您快速了解糖尿病的各種原因及治療方法。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身體如何處理血糖(葡萄糖)的慢性疾病。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會轉化為葡萄糖,成為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而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無法正常利用,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產生各種健康問題。

糖尿病的種類

糖尿病主要分為三種: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這些類型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對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有不同的影響。


糖尿病的成因

糖尿病的成因多種多樣,除了基因的遺傳,還受到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遺傳因素

糖尿病在家族中具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後代患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營養與飲食習慣的影響

長期攝取高糖、高脂肪的飲食會提高血糖,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乏運動與肥胖的關聯

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運動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脂肪細胞會干擾胰島素的正常功能,使得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血糖。

壓力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長期的壓力會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影響血糖的調控。此外,壓力會讓人傾向於選擇不健康的食物,這也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常見的糖尿病種類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這種類型的糖尿病多在青少年和兒童中發現,患者需要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通常發生於成年期。這種疾病與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密切相關。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對胰島素不敏感,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無法被有效調控。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一種在妊娠期間出現的糖尿病,通常會在產後恢復正常,但仍需密切監控,因為這會增加母親和嬰兒在未來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的前期症狀往往在早期不明顯,許多患者在診斷前並不知道自己患病。常見症狀包括:

頻尿與口渴

由於血糖過高,腎臟會加快排出多餘的糖分,導致患者頻繁排尿,同時會感到異常口渴。

體重減輕

即使食量未減,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經歷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這是因為身體無法有效利用糖分,開始分解脂肪和肌肉作為能量來源。

視力模糊

高血糖會影響眼睛的晶狀體,導致視力模糊。如果長期不治療,可能會進一步損害視網膜,導致嚴重視力問題。


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血糖檢測

最基本的診斷方法是測量空腹血糖值或隨機血糖值,若數值異常高則需要進一步檢查。

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

HbA1c檢測可以反映過去2到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評估糖尿病控制程度的重要指標。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

這項測試會測量患者在飲用含糖飲料後的血糖變化,以判斷身體處理糖分的能力。


糖尿病的風險因素

家族病史

若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這增加了你患病的風險。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逐漸增加,尤其是在45歲以上的人群中。

肥胖與飲食習慣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肥胖會顯著提高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缺乏運動

長期缺乏運動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前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腎病變

糖尿病可能會損害腎臟功能,最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

高血糖會損害眼部血管,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會造成失明。

神經損傷

糖尿病長期未控制會引發神經損傷,導致手腳麻木、疼痛,甚至失去知覺。


如何預防糖尿病

健康飲食

選擇低糖、低脂、高纖維的飲食,有助於減少糖尿病風險。

定期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控制血糖。

控制體重

保持健康的體重是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策略。

定期檢查血糖

尤其是高危險群體,定期檢查血糖可以早期發現和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對血糖的控制至關重要。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有助於穩定血糖。

高纖維食物的重要性

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延緩血糖上升,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

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會迅速提高血糖,應盡量避免。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指南

適當的有氧運動

如步行、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

重量訓練的好處

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肉,提高代謝率,促進血糖的穩定。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胰島素療法

對於胰島素不足的患者,胰島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

口服降血糖藥

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幫助身體更好地利用胰島素。


糖尿病飲食指南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對控制血糖至關重要。正確選擇食物不僅能幫助穩定血糖,還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以下是幾個關鍵的飲食建議,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的主要營養成分,因此,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是糖尿病飲食的核心策略。碳水化合物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需要計算每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並選擇健康的來源,如全穀類、蔬菜和豆類,而不是精製的糖類和白麵包等食物。適度的碳水化合物攝取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波動,並降低對胰島素的需求。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

升糖指數(GI)是一個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程度的指標。GI值低的食物會比較緩慢地提升血糖水平,有助於血糖的穩定控制。糖尿病患者應選擇GI值較低的食物,如燕麥、全麥麵包、豆類和大部分蔬菜。這些食物不僅對血糖影響較小,還能提供豐富的營養和長時間的飽足感。相對來說,白米飯、馬鈴薯和含糖飲料的GI值較高,應該盡量避免或限制食用。

高纖維飲食的好處

高纖維食物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以延緩糖類在體內的吸收,從而幫助血糖的控制。膳食纖維有兩種類型: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像是燕麥、豆類和某些水果中的纖維,特別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增加纖維攝取量還能促進腸道健康,並幫助降低血脂,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對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

避免高糖及高脂肪食物

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甜點、糖果和含糖飲料,會迅速提高血糖,應該盡量避免。同時,高脂肪食物,特別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雙重打擊。選擇健康的脂肪,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對心臟有益,還有助於維持血糖的穩定。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指南

糖尿病的管理不僅依賴於飲食和藥物,生活方式的調整同樣至關重要。糖尿病患者應該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持續監測血糖並積極面對病情。

自我監測血糖的重要性

定期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關鍵。通過每天測量血糖,患者可以了解自己對食物、運動和藥物的反應,進而更精確地調整生活方式和治療計劃。現代技術提供了便捷的血糖監測工具,許多設備能夠讓患者隨時了解自己的血糖狀況,有助於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運動計劃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具有多重益處。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細胞更有效地吸收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能有效幫助血糖控制。此外,力量訓練如舉重或瑜伽也能增強肌肉,提高代謝率。運動應該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開始前最好先與醫生或專業教練討論。

心理調適與支持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容易讓患者感到壓力、焦慮甚至抑鬱。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與支持系統同樣重要。患者應該積極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參與糖尿病患者的互助小組或社群,從中獲取心理安慰和交流經驗。定期與心理醫生或心理輔導師討論,也能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應對心理挑戰。

對抗疲勞與如何提高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經常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疲勞,這可能與血糖波動、藥物副作用或精神壓力有關。為了對抗疲勞,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的休息。此外,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也有助於提高能量水平。適當安排日常生活節奏,避免過度勞累,能夠顯著提高生活品質。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如冥想或深呼吸練習,有助於減少壓力,提升整體健康。


糖尿病的新興治療手段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創新。這些新興技術不僅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還可能徹底改變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人工胰臟

人工胰臟是一種能自動監測血糖並根據需要釋放胰島素的設備,能夠模擬健康胰臟的功能。這項技術特別適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幫助他們更精確地控制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的風險。目前,人工胰臟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取得顯著進展,未來有望成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工具。

胰島移植手術

胰島移植是將健康的胰島細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體內,讓這些細胞重新分泌胰島素。這種技術對於那些無法產生足夠胰島素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雖然胰島移植仍面臨免疫排斥和供體不足的挑戰,但它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長期治療選項。

基因療法

基因療法的研究正在為糖尿病的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通過改變或修復基因,基因療法可能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的問題。目前,這項技術仍處於試驗階段,但它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潛在的治癒希望。

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可以通過正確管理和生活方式改變來控制的疾病。早期的預防和有效的控制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常見問題解答(FAQs)

  1.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甜食嗎? 糖尿病患者可以適量食用甜食,但需要謹慎控制。糖類食物會迅速提升血糖,因此患者應選擇低升糖指數的甜點,並且在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時,將甜食包含在內。最好在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甜食管理,以免血糖失控。
  2. 第二型糖尿病能治癒嗎? 第二型糖尿病目前無法根治,但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適當的體重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達到“緩解”的狀態,即血糖水平接近正常範圍,不再依賴藥物治療。然而,即使在緩解階段,持續的生活方式管理仍然至關重要。
  3. 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糖尿病具有遺傳傾向,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風險會較高。不過,遺傳僅是其中一個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體重管理等環境因素同樣重要,因此,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風險。
  4.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常見症狀包括頻繁口渴、頻尿、體重無故減輕、視力模糊及疲倦感。如果你有這些症狀或屬於高風險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肥胖或年齡超過45歲),建議儘早進行血糖檢測,醫師會根據你的情況安排合適的診斷方法,如空腹血糖測試或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
  5.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運動多久? 對於糖尿病患者,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運動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水平。此外,結合每週2到3次的重量訓練,可以進一步改善血糖控制。無論是有氧運動還是力量訓練,都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對於剛開始運動或有併發症的患者。
  6. 糖尿病是否會隨著年齡自愈?糖尿病不會自愈,但可以通過正確的管理來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
  7. 逆轉糖尿病真的可行嗎?對於某些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減重和改變生活方式,血糖可以恢復正常,達到逆轉效果。
  8. 糖尿病的遺傳風險有多高?如果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後代患病風險會明顯增加,但環境因素也同樣重要。
  9.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每個患者的需求不同,建議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計劃,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10. 糖尿病治療的最新發展是什麼?人工胰臟、基因療法及智能血糖監測設備是當前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前瞻發展方向。
  11. 糖尿病可以喝咖啡嗎?糖尿病患者選擇飲用咖啡時應謹慎,並注意不要攝取額外的糖分或過量的咖啡因。如有疑問,最好是向醫療專業人員咨詢。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在現代社會,減重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課題。當面對體重困擾時,最直覺的想法往往是:「那我就少吃一點吧!」然而,這種方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人陷入更難瘦下來的惡性循環。行為科學、心理學與營養學的研究都指出,單純依靠「少吃」的策略,往往難以持久,甚至會導致反效果。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在行為科學的角度,過度壓抑慾望,會引起大腦的反彈效應。心理學家 Wegner 在 1994 年提出「白熊實驗」:當受試者被要求「不要想白熊」時,結果反而更頻繁地想到白熊。飲食行為也是如此,越告訴自己「不可以吃零食」,腦中對食物的專注度就越高,最後更容易暴飲暴食。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長時間少吃會造成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身體會自動調整為「省電狀態」,消耗的能量變少,這使得減重速度放慢,甚至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更容易快速復胖。研究顯示,長期熱量過度限制的飲食,往往導致體重回升,甚至比原先更重。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節食初期」似乎有成效,但幾週或幾個月後,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出現反彈與挫敗感,或是我們俗稱的「溜溜球效應」。

減重的關鍵不是意志力,而是習慣

我們常以為成功減重靠的是強大意志力,但行為科學研究一再證明:真正能改變生活的,是習慣的養成。

《原子習慣》一書裡提到,習慣是由「提示—行為—獎賞」的循環建立的。如果我們總依靠意志力去抗拒食物誘惑,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久而久之必然失敗。相反地,若透過環境設計,讓健康選擇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例如,把水果放在桌上顯眼的位置,就能提高攝取量;或是設定固定的用餐時間,降低隨意進食的機會。這些小小的環境改變,比單純告訴自己「少吃」更有效。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真正有效的減重不是「少吃」,而是「聰明吃」。這裡涉及心理學中的「正念飲食」概念。當人們練習正念飲食,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與身體的飽足訊號時,更能避免過量進食。

營養學的研究也給出明確方向: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豆腐、魚肉)能延長飽足感。
  • 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燕麥、水果)能穩定血糖,降低突然的飢餓。
  • 規律的用餐時間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減少暴食發生。

換句話說,與其強迫自己少吃,不如建立能支持身體的飲食策略,讓「吃得飽又能減重」成為可能。

讓好習慣自動化:實用策略

既然「少吃」行不通,那麼如何把聰明飲食內化成習慣?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一般民眾逐步建立長久的生活型態:

  1. 小步驟開始:與其馬上戒掉澱粉,不如每天比昨天多一份蔬菜。這樣的漸進式改變更容易長期維持。
  2. 改造環境:把零食放在難以取得的地方,讓餐桌只擺水杯。這樣做不需強烈意志力,就能降低誘惑。
  3. 行為替代:當想吃宵夜時,先喝一杯水或泡無糖茶,給自己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很多時候飢餓感會自然消退。
  4. 建立儀式感:用小盤子盛裝食物,營造視覺上的「滿足」,比告訴自己「只能吃一點」更有效。
  5. 強化正向回饋:記錄每天的飲食,或給自己非食物的獎勵(如買一本書、運動後泡澡),讓大腦把健康行為與愉快經驗連結。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不依靠單次的強大意志力,而是讓環境與習慣幫你自動執行正確的選擇。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當我們把焦點從「少吃」轉向「好習慣」時,減重就不再是一場與食物的戰爭,而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心理學提醒我們,越是壓抑,反而越容易反彈;營養學告訴我們,身體需要均衡的能量與營養;行為科學則指出,改變從小習慣開始,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可靠。

結語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區塊 重點摘要 可操作行動 關鍵依據/觀點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過度壓抑引發反彈效應,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代下降,易溜溜球效應 避免長期極端熱量限制;改以結構化餐次與營養密度提升 Wegner「白熊實驗」;長期熱量過度限制導致復胖的研究
減重關鍵:習慣而非意志力 用「提示—行為—獎賞」循環設計行為,讓正確選擇變自動 設計固定用餐與運動時段;設定可見的健康提示物(如水杯、果盒) 行為科學與《原子習慣》框架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正念飲食+高蛋白、高纖維與規律餐次,穩定血糖、延長飽足 每餐加入蛋白質與蔬菜;放慢進食、感受 80% 飽即停 營養學:蛋白質與纖維提高飽足、穩糖
讓好習慣自動化的 5 招 小步驟、改造環境、行為替代、儀式感、正向回饋 1) 每天多一份蔬菜;
2) 零食遠離視線、餐桌只放水;
3) 想吃宵夜先喝水等 5 分鐘;
4) 小盤盛裝提升滿足;
5) 記錄飲食並給非食物獎勵
以環境設計取代硬撐意志力,提高可持續性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焦點從抑制轉為支持:均衡營養+習慣循環,長期可維持 建立週期性檢視:每週回顧餐次、步數、睡眠與體重趨勢 心理學(避免反抑制)、營養學(均衡)、行為科學(小改變累積)
一句話總結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top-eat-less-build-automatic-weight-loss-habit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作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具備宏觀的視野,關心影響我們食物系統穩定性。 豬肉價格、供應量與安全性的波動,將以各種形式影響到你的營養攝取和生活支出。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不會被感染。 」 官方不斷強調無疑能大大緩解民眾對健康的恐慌。 但身為營養師,必須強調:即使這個疾病跟人類或許沒有直接健康風險,但對我們全台國民的飲食結構以及食品安全所造成的衝擊卻是不容忽視的。

豬肉在台灣人的日常飲食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當台灣豬隻供應鏈面臨巨大的風險,這個影響層面其實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一、非洲豬瘟病毒的特性

非洲豬瘟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對豬隻具有極高的致死率,本身屬於DNA病毒,其病毒結構與人類細胞受體具有高度特異性所以不會傳染給人類。

病毒只能在特定的豬隻細胞內複製,人類細胞缺乏特定受體結構,因此病毒無法成功入侵並傳播。 國際權威組織如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WHO)都有確認發表,非洲豬瘟是不會傳染給人類,而且無法透過食用豬肉傳播給人。 聽到這邊民眾就無需擔心食用煮熟的豬肉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影響。

二、四大衝擊:為何非洲豬瘟影響你的餐桌與健康?

儘管我們不會直接感染病毒,但一旦疫情爆發或持續擴散,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也不小,尤其是在營養攝取和經濟部分。

1.蛋白質來源結構的動盪

在亞洲以及台灣,豬肉已經是最主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其價格、便利性、烹調多樣性都使其難以被取代。 當這個供應鏈出現問題時會導致以下問題

  • 價格飆升: 豬肉價格上漲,導致家庭支出負擔增加。
  • 蛋白質替代壓力: 被迫轉向雞肉、牛肉或海鮮,導致這些替代肉品的價格也跟著被推高。
  • 營養選擇單一化: 為了經濟考量,許多家庭可能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總量,影響人體對必需胺基酸的均衡攝。

2.飲食習慣隱性失衡

我們營養師提倡「均衡飲食」,核心精神就是攝取多樣化的食物獲得全面的營養素。 當豬肉供應不穩定或價格過高時,失衡就可能發生:

  • 鐵質攝取風險:尤其是紅肉部分,是重要的血紅素鐵來源。轉向大量雞肉或魚肉可能使女性或者特定族群面臨鐵質攝取不足的風險,進而影響精神和體能。
  • 維生素B群來源減少: 其實豬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硫胺素),這是維持神經系統和能量代謝的重要維生素。飲食結構的突然改變導致重要營養素的攝取減少。

3.食品安全疑慮

疫情對食品供應鏈的影響非同小可。 疫情本身會導致以下問題:

  • 地下交易風險: 疫情爆發區的走私肉品可能會增加,雖然不會感染人,但這些來源不明的肉品可能含有其他藥物殘留、衛生問題或潛在的細菌污染。
  • 替代物風險: 市場為了維持產品價格穩定,業者可能尋找更廉價的原料替代豬肉,這可能影響產品的營養成分穩定性,甚至帶來淺在的食品安全風險。

4.環境與經濟的連鎖效應

大規模撲殺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壓力,同時也對農民生計和國家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三、營養師建議:分散風險,維持營養均衡

面對非洲豬瘟帶來的連鎖效應,建議民眾應提前做好準備,從飲食習慣上「分散風險」,平時就能維持營養均衡。

  1. 實行蛋白質「多元化」

避免集中在單一肉品上。 建議每日替換攝取:

  • 植物性蛋白: 黃豆、毛豆和豆製品。大豆本身是完全蛋白質且富含膳食纖維。
  • 家禽與海鮮: 增加雞肉、魚肉、蝦類。特別是深海魚類,能提供額外的 Omega-3 脂肪酸。
  • 雞蛋: 雞蛋是高度營養且營養全面的蛋白質來源,應納入日常飲食。

2.「全熟」原則

非洲豬瘟病毒在烹煮高溫下會被殺死,平常養成將肉品煮熟的習慣,就是確保食品安全最基本的原則。

 

關心食物系統,就是關心自身健康

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作為現代社會的一份子,具備宏觀的視野,關心影響我們食物系統穩定性。 豬肉價格、供應量與安全性的波動,將以各種形式影響到你的營養攝取和生活支出。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sf-taiwan-nutrition-impact-and-diet-strategy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黃威杰營養師

📸 IG連結

臉書連結

 

Author picture
黃威杰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運動營養】【健美營養】【營養醫學】【增肌減脂】
現職
●現任:【Deserved Nutrition品牌研發 營養師】●學經歷:【臺北醫學大學營養系】【IFBB pro職業健美選手】【總統盃健美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