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身體如何處理血糖(葡萄糖)的慢性疾病。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會轉化為葡萄糖,成為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而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無法正常利用,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產生各種健康問題。

糖尿病被許多人誤解為一種不可治癒的疾病。當人們第一次被診斷出糖尿病時,常會感到困惑和焦慮,認為這是一個無法逆轉的病情。事實上,糖尿病雖然目前無法「完全治癒」,但通過正確的治療和生活方式改變,病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達到「逆轉」效果,特別是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本懶人包帶您快速了解糖尿病的各種原因及治療方法。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新手糖友懶人包】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嗎?糖尿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影響身體如何處理血糖(葡萄糖)的慢性疾病。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會轉化為葡萄糖,成為身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而胰臟分泌的胰島素則幫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無法正常利用,最終導致血糖升高,產生各種健康問題。

糖尿病的種類

糖尿病主要分為三種: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這些類型的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對患者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有不同的影響。


糖尿病的成因

糖尿病的成因多種多樣,除了基因的遺傳,還受到環境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遺傳因素

糖尿病在家族中具有遺傳傾向。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後代患病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營養與飲食習慣的影響

長期攝取高糖、高脂肪的飲食會提高血糖,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乏運動與肥胖的關聯

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運動會導致肥胖,而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脂肪細胞會干擾胰島素的正常功能,使得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血糖。

壓力與生活方式的影響

長期的壓力會導致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從而影響血糖的調控。此外,壓力會讓人傾向於選擇不健康的食物,這也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常見的糖尿病種類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胰臟中的胰島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這種類型的糖尿病多在青少年和兒童中發現,患者需要依賴外源性胰島素來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通常發生於成年期。這種疾病與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以及缺乏運動密切相關。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對胰島素不敏感,或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血糖無法被有效調控。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一種在妊娠期間出現的糖尿病,通常會在產後恢復正常,但仍需密切監控,因為這會增加母親和嬰兒在未來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的前期症狀往往在早期不明顯,許多患者在診斷前並不知道自己患病。常見症狀包括:

頻尿與口渴

由於血糖過高,腎臟會加快排出多餘的糖分,導致患者頻繁排尿,同時會感到異常口渴。

體重減輕

即使食量未減,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經歷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這是因為身體無法有效利用糖分,開始分解脂肪和肌肉作為能量來源。

視力模糊

高血糖會影響眼睛的晶狀體,導致視力模糊。如果長期不治療,可能會進一步損害視網膜,導致嚴重視力問題。


糖尿病的診斷方法

血糖檢測

最基本的診斷方法是測量空腹血糖值或隨機血糖值,若數值異常高則需要進一步檢查。

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

HbA1c檢測可以反映過去2到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評估糖尿病控制程度的重要指標。

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

這項測試會測量患者在飲用含糖飲料後的血糖變化,以判斷身體處理糖分的能力。


糖尿病的風險因素

家族病史

若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這增加了你患病的風險。

年齡

隨著年齡增長,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逐漸增加,尤其是在45歲以上的人群中。

肥胖與飲食習慣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肥胖會顯著提高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缺乏運動

長期缺乏運動會降低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糖尿病的發病率。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前期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腎病變

糖尿病可能會損害腎臟功能,最嚴重時可能導致腎衰竭。

視網膜病變

高血糖會損害眼部血管,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會造成失明。

神經損傷

糖尿病長期未控制會引發神經損傷,導致手腳麻木、疼痛,甚至失去知覺。


如何預防糖尿病

健康飲食

選擇低糖、低脂、高纖維的飲食,有助於減少糖尿病風險。

定期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控制血糖。

控制體重

保持健康的體重是預防第二型糖尿病的重要策略。

定期檢查血糖

尤其是高危險群體,定期檢查血糖可以早期發現和預防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對血糖的控制至關重要。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有助於穩定血糖。

高纖維食物的重要性

高纖維的食物可以幫助延緩血糖上升,對糖尿病患者有益。

減少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

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會迅速提高血糖,應盡量避免。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指南

適當的有氧運動

如步行、游泳等有氧運動,有助於控制血糖。

重量訓練的好處

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肉,提高代謝率,促進血糖的穩定。


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胰島素療法

對於胰島素不足的患者,胰島素注射是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

口服降血糖藥

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來幫助身體更好地利用胰島素。


糖尿病飲食指南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管理對控制血糖至關重要。正確選擇食物不僅能幫助穩定血糖,還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以下是幾個關鍵的飲食建議,能夠幫助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碳水化合物是影響血糖的主要營養成分,因此,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是糖尿病飲食的核心策略。碳水化合物會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導致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需要計算每餐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並選擇健康的來源,如全穀類、蔬菜和豆類,而不是精製的糖類和白麵包等食物。適度的碳水化合物攝取能夠有效控制血糖波動,並降低對胰島素的需求。

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

升糖指數(GI)是一個衡量食物對血糖影響程度的指標。GI值低的食物會比較緩慢地提升血糖水平,有助於血糖的穩定控制。糖尿病患者應選擇GI值較低的食物,如燕麥、全麥麵包、豆類和大部分蔬菜。這些食物不僅對血糖影響較小,還能提供豐富的營養和長時間的飽足感。相對來說,白米飯、馬鈴薯和含糖飲料的GI值較高,應該盡量避免或限制食用。

高纖維飲食的好處

高纖維食物不僅有助於消化,還可以延緩糖類在體內的吸收,從而幫助血糖的控制。膳食纖維有兩種類型: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可溶性纖維,像是燕麥、豆類和某些水果中的纖維,特別有助於穩定血糖水平。增加纖維攝取量還能促進腸道健康,並幫助降低血脂,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對糖尿病患者尤為重要。

避免高糖及高脂肪食物

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甜點、糖果和含糖飲料,會迅速提高血糖,應該盡量避免。同時,高脂肪食物,特別是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造成雙重打擊。選擇健康的脂肪,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中的Omega-3脂肪酸,不僅對心臟有益,還有助於維持血糖的穩定。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指南

糖尿病的管理不僅依賴於飲食和藥物,生活方式的調整同樣至關重要。糖尿病患者應該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持續監測血糖並積極面對病情。

自我監測血糖的重要性

定期監測血糖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關鍵。通過每天測量血糖,患者可以了解自己對食物、運動和藥物的反應,進而更精確地調整生活方式和治療計劃。現代技術提供了便捷的血糖監測工具,許多設備能夠讓患者隨時了解自己的血糖狀況,有助於防止低血糖或高血糖的風險。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運動計劃

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具有多重益處。適當的運動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幫助細胞更有效地吸收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水平。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能有效幫助血糖控制。此外,力量訓練如舉重或瑜伽也能增強肌肉,提高代謝率。運動應該根據個人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開始前最好先與醫生或專業教練討論。

心理調適與支持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容易讓患者感到壓力、焦慮甚至抑鬱。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與支持系統同樣重要。患者應該積極尋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參與糖尿病患者的互助小組或社群,從中獲取心理安慰和交流經驗。定期與心理醫生或心理輔導師討論,也能有效幫助糖尿病患者應對心理挑戰。

對抗疲勞與如何提高生活品質

糖尿病患者經常面臨的問題之一是疲勞,這可能與血糖波動、藥物副作用或精神壓力有關。為了對抗疲勞,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保證充足的休息。此外,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飲食也有助於提高能量水平。適當安排日常生活節奏,避免過度勞累,能夠顯著提高生活品質。找到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如冥想或深呼吸練習,有助於減少壓力,提升整體健康。


糖尿病的新興治療手段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創新。這些新興技術不僅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還可能徹底改變糖尿病的治療方式。

人工胰臟

人工胰臟是一種能自動監測血糖並根據需要釋放胰島素的設備,能夠模擬健康胰臟的功能。這項技術特別適用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幫助他們更精確地控制血糖波動,減少低血糖的風險。目前,人工胰臟已經在臨床試驗中取得顯著進展,未來有望成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工具。

胰島移植手術

胰島移植是將健康的胰島細胞移植到糖尿病患者體內,讓這些細胞重新分泌胰島素。這種技術對於那些無法產生足夠胰島素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途徑。雖然胰島移植仍面臨免疫排斥和供體不足的挑戰,但它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前景廣闊,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有效的長期治療選項。

基因療法

基因療法的研究正在為糖尿病的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通過改變或修復基因,基因療法可能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的問題。目前,這項技術仍處於試驗階段,但它為糖尿病患者帶來了潛在的治癒希望。

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可以通過正確管理和生活方式改變來控制的疾病。早期的預防和有效的控制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糖尿病常見問題解答(FAQs)

  1.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甜食嗎? 糖尿病患者可以適量食用甜食,但需要謹慎控制。糖類食物會迅速提升血糖,因此患者應選擇低升糖指數的甜點,並且在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取量時,將甜食包含在內。最好在專業醫師或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甜食管理,以免血糖失控。
  2. 第二型糖尿病能治癒嗎? 第二型糖尿病目前無法根治,但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適當的體重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達到“緩解”的狀態,即血糖水平接近正常範圍,不再依賴藥物治療。然而,即使在緩解階段,持續的生活方式管理仍然至關重要。
  3. 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糖尿病具有遺傳傾向,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如果父母或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糖尿病,子女患病的風險會較高。不過,遺傳僅是其中一個因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和體重管理等環境因素同樣重要,因此,積極改變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風險。
  4.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但常見症狀包括頻繁口渴、頻尿、體重無故減輕、視力模糊及疲倦感。如果你有這些症狀或屬於高風險人群(如有家族病史、肥胖或年齡超過45歲),建議儘早進行血糖檢測,醫師會根據你的情況安排合適的診斷方法,如空腹血糖測試或糖化血紅素(HbA1c)檢查。
  5.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運動多久? 對於糖尿病患者,建議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運動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水平。此外,結合每週2到3次的重量訓練,可以進一步改善血糖控制。無論是有氧運動還是力量訓練,都應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對於剛開始運動或有併發症的患者。
  6. 糖尿病是否會隨著年齡自愈?糖尿病不會自愈,但可以通過正確的管理來控制病情,減少併發症。
  7. 逆轉糖尿病真的可行嗎?對於某些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通過減重和改變生活方式,血糖可以恢復正常,達到逆轉效果。
  8. 糖尿病的遺傳風險有多高?如果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後代患病風險會明顯增加,但環境因素也同樣重要。
  9.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該攝取多少碳水化合物?每個患者的需求不同,建議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計劃,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10. 糖尿病治療的最新發展是什麼?人工胰臟、基因療法及智能血糖監測設備是當前糖尿病治療領域的前瞻發展方向。
  11. 糖尿病可以喝咖啡嗎?糖尿病患者選擇飲用咖啡時應謹慎,並注意不要攝取額外的糖分或過量的咖啡因。如有疑問,最好是向醫療專業人員咨詢。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補鈣並不是某天突然大吃一頓就能達成的任務,而是一場日復一日的健康長跑。只有從餐桌上的食物、生活中的曬太陽、運動的規律安排與正確的營養補充做起,才能真正累積起穩固骨本。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因此千萬別等到骨折或牙齒鬆動時才後悔,從現在開始,讓補鈣成為你的日常好習慣吧!

研究指出人體的骨密度約在20到30歲達到巔峰,30歲開始骨質會以每年0.5%~1%的速度流失,若你還以為「缺鈣」或「骨質疏鬆」是老年人才需要擔心的健康問題,小心已落入缺鈣迷思!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普遍存在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以青少年、女性以及銀髮族最為明顯。

別以為年輕就能掉以輕心!長期鈣質不足,不僅會讓骨質逐漸流失、骨骼變得脆弱,更可能引發抽筋、心律不整、血壓波動,甚至影響神經傳導與肌肉協調。這些問題雖然初期不明顯,但長年累積下來,可能會在某次跌倒、一場感冒,或某個轉折點而引發大問題!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質,而正值快速成長期的青少年,建議攝取量更高(建議為1200毫克)。然而現實中,多數人每天的鈣攝取量遠遠不足,國人每天平均攝取鈣量短缺約413毫克,相當於缺少2杯牛奶的鈣含量,這缺口若長年累積,身體會「變相借鈣」,也就是從骨頭中釋放鈣質來應急,長久下來骨骼密度逐漸下降,成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

◎小心!你也中了「補鈣迷思」陷阱?

1. 補鈣喝牛奶就夠了?小心,鈣荒正悄悄吞噬你!

別天真了!一杯240毫升的牛奶,只提供約240毫克鈣質,遠遠達不到每日需求。再加上牛奶中的鈣吸收率只有30%-35%,如果你又是乳糖不耐、喝牛奶會不舒服的人,恐怕鈣的來源更加侷限。若沒補充其他高鈣食物,鈣缺口會持續擴大,骨質流失的速度也將加快。

2. 年輕人不用補鈣?將來骨折如骨牌般倒塌!

事實上,骨密度巔峰在20-30歲,這段時間所累積的骨本,就像是「骨骼的退休金」。錯過這個黃金儲鈣期,未來骨質的流失將無法挽回。現在偷懶,等於提前預約骨折、駝背、甚至一摔就骨裂的悲劇。

3. 補鈣會結石?你誤會最大!

坊間流傳「吃太多鈣會得結石」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營養學原理。適量補鈣反而有助於降低草酸結石的風險。因為鈣能與草酸結合,可防止其在腎臟中形成結晶。真正該注意的是高草酸食物的大量攝取,而非鈣本身。

◎隨著飲食西化、外食比例高、手搖飲盛行,再加上久坐室內、日曬時間不足,現代人不僅鈣攝取量嚴重不足,連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也攝取不足。這樣的雙重打擊,讓「隱性缺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如何有效補鈣?請從這幾點做起:

1. 多元攝取天然富含鈣的食物:

除了乳製品,還可以多攝取豆腐、豆乾、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莧菜)、海帶等食材。建議每日餐盤中安排各類富含鈣的食物,才能吃得安心又均衡。

2. 維生素D不可少:

沒有維生素D,鈣質再多也吸收不了!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為深海魚、蛋黃、香菇等食物,而得到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建議在上午或傍晚時段最適合。

3. 維生素K2 是關鍵推手,把鈣「送進骨頭」才是真補鈣

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正確沉積到骨骼中,並防止其沉積在血管造成鈣化。納豆、起司、蛋黃等都是K2的好來源。

4. 適度運動不可少:

重量訓練、跳繩、慢跑等對骨骼有負重刺激的運動,可以提升骨密度、促進鈣質沉積。建議每週至少安排3次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效果才會明顯。

分類 關鍵資訊 說明/建議
骨質流失 30 歲後每年流失 0.5%~1% 及早儲鈣,預防骨質疏鬆
成人鈣建議 1,000 mg/日 約等於 4 杯 240 mL 牛奶
青少年鈣建議 1,200 mg/日 快速成長期需求更高
國人平均缺口 約 413 mg/日 相當於少 2 杯牛奶的鈣量
迷思 1 只喝牛奶就夠 吸收率僅 30–35%,量仍不足
迷思 2 年輕人不用補鈣 骨密峰值是「骨本退休金」
迷思 3 補鈣會結石 適量補鈣可降低草酸結石風險
補鈣策略 多元高鈣食物 豆腐、豆乾、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色蔬菜
補充維生素 D 每天日曬 10–20 分鐘;深海魚、蛋黃、香菇
補充維生素 K₂ 納豆、起司、蛋黃可助鈣入骨
規律負重運動 跳繩、重量訓練,每週 ≥3 次、每次 ≥30 分鐘

◎養成補鈣好習慣,從今天開始

補鈣並不是某天突然大吃一頓就能達成的任務,而是一場日復一日的健康長跑。只有從餐桌上的食物、生活中的曬太陽、運動的規律安排與正確的營養補充做起,才能真正累積起穩固骨本。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因此千萬別等到骨折或牙齒鬆動時才後悔,從現在開始,讓補鈣成為你的日常好習慣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guzhi-liushi-cong-30-sui-kaishi/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盈州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課程講座】【運動營養學】【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現任:【生技公司營養師】【校園營養師】 ●學經歷:【外商保健食品公司】【科大業界講師】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自從我開了減重班後,發現每個學員很多都有不吃早餐來減肥的情況。

有的是為了減少熱量;

有的是因為要進行168斷食;

有的則是單純覺得早上不餓,吃不下。

但這樣真的好嗎?

先說結論:吃早餐這件事,對我來說跟盧廣仲的歌一樣~不只重要,還很ROCK!

我知道你可能會說:「我不是故意不吃早餐,我是在做168斷食耶!

168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減重方法,我自己也有學員靠這個方法瘦下來。

但在這麼做之前,我必須先讓大家知道很多人把168簡化成「不吃早餐」,

但事實上,這樣做風險很大。

因為你讓最該啟動代謝的時間飢餓,把進食集中在身體代謝效率下降的傍晚與夜間。

這會導致:

  • 生理時鐘錯亂
  • 血糖波動變大
  • 宵夜吃得更重
  • 身體長期以為處於飢荒 → 降低代謝率

用168斷食時,我建議用「早吃」取代「晚吃」

如果你想做168?我的建議是這樣排:

👉 早餐 8:00 開始

👉 下午 4:00 吃完晚餐

👉 晚上只喝水,不進食

這樣的好處是:

  • 早餐啟動代謝+校正生理時鐘
  • 白天進食→配合身體燃燒效率
  • 晚上進入休息與排毒,不給身體太多消化壓力

接下來說說

為什麼應該吃早餐?

一、早餐是啟動代謝的開關

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處於長時間空腹狀態,代謝速率自然降低。

此時,吃早餐就像是「按下開機鍵」,

喚醒身體各項機能,讓腸胃開始蠕動、肝臟啟動代謝、血糖恢復穩定,基礎代謝率隨之提升。

研究顯示,起床後1小時內食用正確的早餐,能讓基礎代謝率提升8%~10%,

相當於每天多消耗30分鐘至1小時運動的熱量。

而不吃早餐的人,基礎代謝率平均下降達15%。

簡單來說,你只吃中餐、晚餐,但因為身體消耗熱量的效率下降,

反而更容易把多餘的熱量「存起來」,而且不是存成肌肉,是存成脂肪。

更麻煩的是,當身體長時間得不到能量來源,除了分解肝醣與脂肪來供應外,

你辛苦練的那一點肌肉(好吧 我知道你沒練),也會成為備用能源。

長期下來,體脂肪自然越囤越多。

二、不吃早餐帶來的連鎖反應

從代謝慢下來開始,接下來就會出現一連串你可能沒注意過的狀況

血糖起伏大

早餐其實是調節血糖的第一個關鍵點。

當你什麼都不吃,血糖會在早上處於偏低狀態,

但一旦你撐到中午大吃一頓,血糖瞬間飆升,胰島素自然暴衝。

久而久之,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血糖控制力變差,不只容易囤脂,還可能拉高糖尿病的風險。

午晚餐想大吃一頓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不吃早餐的人,到了中午常常一口氣吃很多,而且會特別想吃重口味的東西?

不管有多油多甜都不覺得膩,因為身體正在狂吼:快給我熱量,越快越好!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這是身體進入所謂的補償性進食。

當心理以及身體都告訴你快點吃!多吃點!,

也許短期內可以透過自制力去壓制,但長期一定會有爆發的一天(通常不止一天..)

三、該怎麼吃早餐?

1.優質蛋白質

早餐最不該缺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它可以幫你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起伏,也能維持肌肉量。

例如: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這些都是快速又好用的選擇。

可以做一顆雞蛋起司三明治,或前一天晚上先準備一份蛋沙拉,隔天直接抹上全麥吐司就搞定。

2.減少精緻澱粉

白土司、蛋餅皮、甜麵包,這些精緻澱粉容易讓血糖飆高,而下降也快,

可能還不到10點鐘就開始想找零食。

長期這樣吃,血糖震盪劇烈,胰島素壓力也大。

所以建議:主食選地瓜、全麥麵包、燕麥、糙米飯這種全穀根莖類,讓身體有穩定能量來源。

3.纖維幫助腸道啟動

早餐吃一點蔬菜水果,裡面的膳食纖維會幫腸胃啟動排空機制,

刺激腸蠕動,也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身體穩定,你的心情也會更穩定。

實際建議: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配上前面講的蛋白質和好澱粉,

就是一份完整的早餐。真的沒時間?那至少喝杯無糖豆漿加根香蕉,也比空腹喝咖啡好。

吃早餐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

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

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

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

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早餐建議 說明與舉例
攝取優質蛋白質
延長飽足感、維持肌肉量
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起司三明治
避免精緻澱粉
穩定血糖、減少暴食
選擇全麥吐司、地瓜、燕麥、糙米飯,避免白吐司、甜麵包
補充膳食纖維
幫助腸胃蠕動、穩定心情
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等,搭配主食與蛋白質
正確斷食順序
善用168斷食,不傷代謝
早上8點吃早餐,下午4點吃完晚餐,晚上只喝水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reakfast-metabolism-fat-storag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