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幾乎離不開螢幕,不論是用電腦工作、滑手機追劇,還是孩子放學後打電動放鬆,長時間盯著螢幕容易導致「數位眼疲勞(Digital Eye Strain, DES)」,症狀包括:眼睛乾澀、酸澀、視線模糊、肩頸僵硬,甚至頭痛。
但你知道嗎?正確使用螢幕+適當休息與營養補充,其實可以反而幫助保護視力!
內容目錄
Toggle專家教你「打電動不傷眼」的正確做法!
研究指出,若在明亮環境中、正確姿勢下進行短時間電動遊戲,搭配眼睛的聚焦與追蹤動作,對眼球肌肉是一種「主動訓練」,可促進眼球靈活與反應力。但前提是:時間不能過長,還要懂得中途休息與環境調整。
專家推薦「20-20-20 法則」保護視力:
- 每使用螢幕 20 分鐘,
- 就抬頭看遠方 20 英呎(約 6 公尺)外的物體,
- 至少 20 秒。
這樣可以幫助眼睛肌肉放鬆,減少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造成的調節疲勞。
常見造成眼疲勞的生活習慣有哪些?
- 長時間滑手機/電腦,不休息
- 在光線不足或螢幕太亮環境使用3C
- 太靠近螢幕、姿勢不良
- 睡前滑手機
- 水分攝取不足
- 飲食油膩、缺乏護眼營養素
吃得好,也能幫眼睛「續航」!
除了生活習慣,飲食與營養補充是守護眼睛的重要後盾。尤其對於長期使用螢幕的人,建議多攝取含有以下營養素的食物與保健品:
日常飲食建議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甘藍菜,富含葉黃素與玉米黃素
- 橘黃色蔬果:如胡蘿蔔、南瓜,含β-胡蘿蔔素
- 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富含 Omega-3 脂肪酸
- 堅果與種子:提供維生素E、鋅與抗氧化物
- 水分充足:避免眼睛乾澀、淚液不足
葉黃素怎麼選?
葉黃素是保護黃斑部的重要營養素,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選購時可注意以下重點:
- 葉黃素含量:建議每日補充 10 mg 葉黃素+2 mg 玉米黃素,為國際建議劑量
- 游離型 vs. 酯化型:游離型吸收率較高
- 搭配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E、鋅、硒,可延緩眼部老化
- 非人工色素/香料:成分越簡單越安心
為什麼 Omega-3 對眼睛很重要?
Omega-3脂肪酸(如DHA、EPA) 對眼睛健康尤其重要,因為:
- DHA 是視網膜的重要結構成分
- 可減少淚液蒸發、改善乾眼症狀
- 有抗發炎效果,降低眼部發炎與老化風險
臨床上常見長時間用眼造成的乾眼或視覺模糊,若搭配 Omega-3 補充,有助於改善淚液品質與穩定淚膜。建議選擇高濃度、分子型式穩定的魚油產品,每日補充 1000~2000 mg DHA+EPA。
醫師小叮嚀:孩子用眼不只是「限制時間」,更要「提升品質」
對孩子來說,完全禁止3C使用不切實際。更重要的是:
- 保持正確姿勢與距離(螢幕距眼睛至少40公分)
- 控制每天3C總時數,依年齡調整(例如學齡前每天不超過1小時)
- 利用遊戲或互動APP,結合眼球運動與手眼協調
- 避免邊走邊滑、躺著使用,減少眼睛與頸椎負擔
👩⚕️醫師叮嚀:眼睛是靈魂之窗,長時間使用螢幕成為生活常態,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正確的用眼習慣、營養補充與定期檢查,守護好每一分清晰與明亮。別忘了,眼睛疲勞時,不妨閉上眼睛深呼吸,也讓心靈休息一下。
醫師提醒 | 重點內容 | 實作建議 |
---|---|---|
20-20-20 法則 | 每使用螢幕 20 分鐘,就看 20 英呎(約 6 公尺)外的物體,至少 20 秒,放鬆睫狀肌、減少調節疲勞。 |
|
打電動也能護視力? | 在明亮環境、正確姿勢下短時間遊玩,聚焦與追蹤動作屬「主動訓練」,有助眼球靈活與反應力;前提是時間不可過長並中途休息。 |
|
常見壞習慣 | 久看不休息、光線不足或螢幕太亮、距離過近與姿勢不良、睡前滑手機、水分不足、飲食油膩缺乏護眼營養。 |
|
環境與姿勢 | 明亮、不刺眼;避免螢幕反光。兒童螢幕距離至少 40 公分。 |
|
日常飲食重點 | 深綠色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橘黃色蔬果(β-胡蘿蔔素)、深海魚(Omega-3)、堅果種子(維生素 E、鋅等),並足量飲水。 |
|
葉黃素選購 | 建議每日 10 mg 葉黃素+2 mg 玉米黃素;游離型吸收率較高;可搭配維生素 C、E、鋅、硒;避免人工色素/香料。 |
|
Omega-3 補充 | DHA/EPA 有助維持視網膜結構、減少淚液蒸發、具抗發炎效益;可改善乾眼與淚膜穩定。 |
|
兒童用眼原則 | 與其只限時間,更要提升用眼「品質」:正確姿勢與距離、年齡化總時數控制、互動式練習、避免躺用或邊走邊滑。 |
|
護眼小總結 | 建立正確用眼習慣+營養補充+定期檢查,眼疲勞時閉眼深呼吸,讓眼與心一起休息。 |
|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digital-eye-strain-gaming-vision-protection/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