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蔡旻堅
天麻功效與副作用全解析,涵蓋從改善頭暈、穩定血壓、促進睡眠到保護神經的多重作用,並結合中醫藥理與現代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日常應用指引。內容說明天麻素促進腦血流、調節神經傳導的科學機制,以及不同體質與用藥族群的使用建議。建議乾品 3–10 克入膳或依產品標示服用,並搭配紅棗、枸杞等溫和食材增強效果。特別提醒孕婦、哺乳期、低血壓患者及服用降壓、抗凝、鎮靜藥者需謹慎,避免長期高劑量使用。透過精準劑量與合理配伍,天麻不僅能緩解眩暈與睡眠困擾,亦可作為支持神經健康的日常養護選擇,幫助維持專注與穩定情緒。

 

李阿姨退休後愛上爬山,卻常因突然的天旋地轉而不得不坐在山路邊休息。她以為只是年紀大了,直到一次朋友送她一包天麻雞湯,喝了一週後,竟能再次輕鬆走完山道。天麻不只是湯鍋裡的配角,它被譽為能「安神、定眩」的天然寶物,《神農本草經》早有記載其「久服益氣力,延年」的特性。近年的研究也發現,天麻所含的天麻素(Gastrodin)能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減少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暈眩,同時具備鎮靜安神、降低焦慮的作用(註1)(註2)。然而,這樣的「溫和藥食」並非沒有邊界,若不懂適量與搭配,也可能對身體造成低血壓或嗜睡等負擔。接下來,我們將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告訴你天麻的好與壞,讓它成為生活中真正的健康助力。

參考文獻:

  1. Zhang, X., et al. (2022). Gastrodin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alleviates dizziness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totherapy Research, 36(4), 1861–1870. doi:10.1002/ptr.7415
  2. Wang, Q., et al. (2021). Gastrodin improves sleep quality and reduces anxiety-like behavior via modulating GABAergic transmission in mice. Phytomedicine, 91, 153694. doi:10.1016/j.phymed.2021.153694

 

 

天麻功效與副作用總覽

你有注意過,身體在暈眩時,就像突然被拔掉插頭的電器,整個系統瞬間斷電嗎?天麻,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用來「息風止痙、補益虛損」,現代研究也發現它含有天麻素、香莢蘭醇等活性成分,有助於調節腦血流、穩定神經訊號(註1)。常見的保健用途包括緩解頭暈、頭痛、降血壓、幫助睡眠及促進血液循環。然而,別以為天然就代表完全安全,天麻過量可能導致噁心、低血壓或頭重腳輕;而孕婦、低血壓患者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更應在專業評估下使用。想在日常生活中用天麻養護,就像烹飪時放鹽——點到為止,才能調出平衡的滋味(註2)。

 

天麻改善頭暈與血壓的科學依據

你有沒有經歷過那種「天旋地轉」的時刻?就像坐在失速的旋轉木馬上,心跳加快、額頭冒汗。天麻因含有天麻素(gastrodin)等活性物質,被研究發現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調節血管張力,進而減少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註3)。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長期補充天麻提取物能顯著降低暈眩頻率,並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註4)。此外,天麻對於高血壓相關的頭暈,可能透過抑制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與減少氧化壓力,協助穩定血壓。不過,若與降壓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出現血壓過低的情況,尤其是老年族群與心血管疾病患者,更需要醫師監測與調整劑量。就像調茶的甜度,少許能解渴,過量卻會讓味道失衡。

 

天麻在助眠與神經保護的應用

你有發現,有些夜晚輾轉反側,腦子像開了夜車,停不下來嗎?天麻除了在頭暈與血壓調節上的應用,也因其含有天麻素(gastrodin)與香莢蘭醇,被研究證實具有鎮靜與抗焦慮作用,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度,縮短入睡時間並延長深睡期(註5)。動物實驗中,天麻提取物可降低壓力荷爾蒙分泌,減輕神經發炎,並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註6)。這意味著,它在失眠、焦慮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輔助調養上具有潛力。不過,若你已在使用鎮靜安眠藥或抗癲癇藥物,天麻可能會增強藥效,導致過度嗜睡或反應遲緩,因此須謹慎評估與監測。就像熬湯時的火候,溫和持續最能釋放香氣,過猛反而易糊底。

天麻的安全食用指南

你知道嗎?即使是藥食同源的植物,劑量與搭配也會決定它是保健良方,還是潛在風險。根據現代藥理研究,成人每日建議乾品天麻用量約為3–10克,若為濃縮萃取物則需依產品含量計算(註7)。煲湯或入膳時,可與魚、雞或健脾補氣的藥材同煮,增強穩定血壓與鎮靜神經的效果。但要特別注意,低血壓患者、大量服用抗凝血劑或安眠鎮靜藥者,使用天麻可能會增加頭暈、嗜睡或出血風險(註8)。另外,孕婦與哺乳婦女的安全性證據有限,最好避免長期或高劑量攝取。就像烹調時加辣,適度能提味,過量則會喧賓奪主,讓原本的美味變了調。

 

 

結論:讓身心重回平衡的旋律

生活就像一首樂曲,旋律順暢時,整個人都輕鬆自在;但當「內風」攪動,就會有雜音干擾。《本草綱目》有云:「天麻,治風虛眩運,補虛安神。」它像一位溫柔的樂師,能調和你的神經、血脈與氣息,讓節奏回到該有的和諧。

 

在日常中,你可以在週末煲一鍋 天麻雞湯,搭配紅棗與枸杞,既溫補又有助穩定血壓;或在睡前,沖泡少量 天麻粉暖飲,幫助放鬆並延長深睡時間。若你的工作常讓你長時間盯著螢幕、感到頭暈目眩,可以嘗試每週兩次將天麻入膳,並留意低血壓或服藥期間的使用安全。

 

許多人以為保健食材「吃下去就會有效」,但真正的關鍵是劑量與時機。再往深一層看,天麻的價值不僅在於緩解當下的不適,更在於引導你回到「未病先防」的生活節奏——先守住平衡,再追求健康。

 

別讓暈眩、失眠成為生活旋律裡的持續噪音,從今天開始,為自己調一個更穩、更美的音色吧!

👉 歡迎在留言分享你的天麻經驗,或提出想了解的養生問題,我們將持續更新最新解答。《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1. Zhao, H., et al. (2021).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Gastrodia elata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2, 671428. doi:10.3389/fphar.2021.671428
  2. Cho, S., et al. (2020). Gastrodia elata Blume and its phenolic constituents ameliorate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apoptosis in neuronal cells.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3(6), 618–627. doi:10.1089/jmf.2019.0252
  3. Zhang, X., et al. (2022). Gastrodin improves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alleviates dizziness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hytotherapy Research, 36(4), 1861–1870. doi:10.1002/ptr.7415
  4. Li, Y., et al. (2021). Effects of Gastrodia elata extract on blood pressure and vascular function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76, 114183. doi:10.1016/j.jep.2021.114183
  5. Wang, Q., et al. (2021). Gastrodin improves sleep quality and reduces anxiety-like behavior via modulating GABAergic transmission in mice. Phytomedicine, 91, 153694. doi:10.1016/j.phymed.2021.153694
  6. Liu, Y., et al. (2020).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Gastrodia elata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neuroinflammation in a rat model of insomnia.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47, 112264. doi:10.1016/j.jep.2019.112264
  7. Kim, H. J., et al. (2020). Safety evaluation and appropriate dosage of Gastrodia elata in human consump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ents, 12(9), 2872. doi:10.3390/nu12092872
  8. Chen, X., et al. (2021). Herb–drug interactions between Gastrodia elata and cardiovascular 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ugs: 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2, 645839. doi:10.3389/fphar.2021.645839

 

 

項目 主要功效/對象 可能機制 建議用量與時機 搭配建議 可能副作用/交互作用 不適合族群 證據強度*
頭暈、腦供血不足 緩解眩暈、頭重感 天麻素促進腦血流、調節血管張力 乾品 3–10 g 入膳;或依標示之萃取物;發作頻或起床易暈者可於早晚少量分次 魚/雞湯、紅棗、枸杞同煲,溫和穩定 可能頭重、噁心;與降壓藥同用恐低血壓 低血壓者、長期服降壓藥者 中~高(臨床+藥理)
血壓管理 輔助穩定血壓波動 抑制交感過度、降低氧化壓力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為主,天麻作為佐助;避免與多種降壓藥併用 搭配穀類高鉀菜(如地瓜葉),減鈉飲食 低血壓、頭暈、乏力 低血壓者、老年多藥使用者 中(小型臨床/機轉)
助眠、舒緩焦慮 入睡慢、淺眠、緊張 調節 GABAergic 傳導、抗神經發炎 睡前 1–2 小時少量暖飲;避免與安眠藥同時高劑量 薑棗茶、溫牛奶(不耐者除外) 嗜睡、反應遲緩;可能增強鎮靜安眠藥作用 正在服用安眠/抗癲癇藥者、需高專注工作者 中(動物+少數人體觀察)
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冰冷 促進末梢循環、減少痠脹 抗氧化、平滑肌調節 天冷或久坐前後少量入膳;配合伸展走動 川芎(需專業評估)、生薑 潛在出血風險(與抗凝藥並用) 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者 中(藥理)
神經保護(頭痛、退化性問題之輔助) 緩解緊張型頭痛、保護神經 減少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促修復 週期性入膳為主;頭痛誘因管理更關鍵 鎂、ω‑3飲食型態 胃不適、少數人頭悶 孕婦、哺乳、消化敏感者 中(前臨床為主)
安全與禁忌總覽 —— —— 總量控制:循序少量、避免長期大劑量 以食療為主、產品遵標示 可能低血壓、嗜睡、噁心;與降壓/抗凝/鎮靜藥交互作用 孕哺、低血壓、心血管用藥多者 ——

* 證據強度依本文引用與常見研究設計綜合判斷(對應前文註1–註8)。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天麻真的能改善頭暈嗎?
回覆:是的,天麻含有天麻素(Gastrodin)等活性成分,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調節血管張力,有助於減少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但若同時服用降壓藥,需留意可能的血壓過低,建議諮詢醫師評估。

 

問題2:天麻對失眠有效嗎?
回覆:研究顯示,天麻能調節神經系統興奮度,促進深層睡眠,並降低焦慮感。適合在睡前 1–2 小時少量食用,如天麻粉暖飲。但若正在使用鎮靜或安眠藥,應先與醫師討論。

 

問題3:每天吃天麻會有副作用嗎?
回覆:適量使用天麻一般安全,但過量可能引起噁心、低血壓或頭重感。孕婦、哺乳期婦女、低血壓患者及服用抗凝血或鎮靜藥者,應避免長期或高劑量使用。

 

問題4:天麻要怎麼吃效果最好?
回覆:常見的用法包括煲湯(如天麻雞湯、天麻魚頭湯)或沖泡粉末飲用。建議乾品 3–10 克入膳,或依萃取物標示使用。可搭配紅棗、枸杞溫補,但仍須留意個人體質與藥物交互作用。

 

問題5:天麻可以和其他中藥一起用嗎?
回覆:可以,天麻常與川芎、白芷等藥材配伍以增強祛風止暈效果。但若與活血藥或抗凝藥併用,需注意出血風險。配伍前建議由專業中醫師辨證調方。

 

 

本文作者:吃漢營養師-蔡旻堅

共同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中藥養生調整、減重飲食、疾病飲食
經歷
萬國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業務主任、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屏東縣營養師公會理事、台灣中藥臨床學會副祕書長、高雄市中醫藥養生協會理事、阿米多福食品有限公司營養師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你是否曾經在長途開車後,下車那一刻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站不直?不少人會說:「開太久閃到腰了啦!」這可不是說笑的。根據臨床觀察,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缺乏休息與動作調整,是引起急性腰部拉傷(俗稱「閃到腰」)的主因之一。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經常協助處理這類「駕駛型腰痛」的患者。其實只要留意以下3件事,就能讓你開再長的車也不怕「閃」!這篇文章教你3個最實用、最有效的護腰方法,讓你坐好坐滿不閃腰!

調整坐姿:椎間盤不再壓力大

你知道嗎?只要坐得不對,就算只是開30分鐘,也可能讓腰椎長時間處在「高壓力」狀態,久了就會出問題。

開車時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 椅背後傾100–110,避免上半身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座椅、下背緊貼椅背,維持脊椎的自然曲形。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到踏板,不需過度前伸。
  • 雙手放在方向盤9點與3點位置,肩頸自然不緊繃。

這樣的坐姿可以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受壓突出,也讓腰部肌肉不需長時間用力撐著身體,達到放鬆與穩定的雙重效果。

治療師小叮嚀:脊椎最怕的是「維持錯的姿勢太久」,不是姿勢「瞬間錯一下」。所以調整好坐姿,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定時休息動一動:拉一拉不閃腰

再好的姿勢,坐太久也會出事。當你持續超過90分鐘沒動作時,腰背肌群就會開始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僵硬、疲勞的現象,這時若一下車就彎腰、搬東西,閃腰機率立刻飆升!

建議你這樣做:

  • 60~90分鐘就休息5~10分鐘
  • 下車時原地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幫助肌肉恢復彈性。
  • 可做簡單動作,如:
    • 軀幹轉體伸展:幫助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肌肉張力同時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血液循環。

這些動作能減少長時間靜態負荷對肌肉與椎間盤的累積壓力,維持腰背肌群的活性,從而大幅降低閃到腰風險

提醒你:腰痛不是一下就閃到,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記得動一動,是你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善用輔助工具:腰椎支撐更安心

想再提升防護力?讓專業的輔助工具幫幫你!

開車護腰推薦配備:

  • 腰部支撐墊(腰靠):放在腰後填補空隙,維持腰椎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狀:沒腰墊時可替代,放在腰椎與椅背間。
  • 頭枕調整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駕駛時聳肩。

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減少肌肉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也讓長時間開車更舒適、更安全。

貼心建議:不要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會導致腰部過多拱起、反而不舒服。

日常保養也很重要!

除了開車時注意姿勢與休息外,平常也應該強化核心肌群與穩定肌肉,幫助你在駕駛時保持更佳支撐力。

推薦運動如: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練習2~3次,就能有效提升腰部穩定性,減少駕駛或搬重物時「閃一下」的機率。

主題 重點做法 治療師小叮嚀 / 提醒
1. 調整坐姿
讓椎間盤不再高壓
  • 椅背後傾 100–110°,避免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下背貼椅背,維持自然曲線。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踏板。
  • 雙手 9 點與 3 點位置,肩頸放鬆。
→ 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突出;減少腰部肌肉長時間用力。
要點:脊椎最怕「錯的姿勢維持太久」,不是「瞬間錯一下」。
先把坐姿調對,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2. 定時休息動一動
拉一拉不閃腰
  • 60–90 分鐘休息 5–10 分鐘。
  • 下車做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
  • 建議動作:
    • 軀幹轉體伸展(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張力、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循環)。
→ 降低靜態負荷累積,維持腰背肌群活性。
提醒:腰痛多半是累積而來;久坐後立刻彎腰搬物,閃腰機率飆升。記得「定時動一動」。
3. 善用輔助工具
腰椎支撐更安心
  • 腰靠/腰部支撐墊:填補腰後空隙,維持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無腰靠時的替代方案。
  • 頭枕調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聳肩。
→ 降低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提升長途駕駛舒適度與安全性。
貼心建議:避免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免得腰部過度拱起、反而不適。
日常保養
強化核心更不怕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 2–3 次,提升腰部穩定性,降低駕駛與搬重物時「閃一下」風險。
執行訣竅:動作慢、穩、對位準;先重質再重量與次數。

 

護腰不能等痛才開始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

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

  1. 坐對姿勢
  2. 定時休息
  3. 用好工具

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

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hang-tu-jiashi-bu-shan-yao-pt-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印加果油富含植物性Omega-3(α-次亞麻油酸,ALA),臨床研究顯示每日5–10克的攝取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並協助穩定血壓。作為心血管保養新選擇,印加果油不適合高溫油炸,而應以冷拌入沙拉、全穀便當或川燙蔬菜最能保留活性。中醫視角認為「血得氣行,乃能運行無礙」,印加果油性質甘平,能潤燥化痰、養血活血,若搭配山楂、紅麴、丹參等食材,更能強化活血化瘀效果。適合關注血脂與心血管健康的族群,但抗凝血藥使用者、術前術後或腸胃敏感者需先諮詢醫師。結合現代研究與飲食調理,印加果油成為餐桌上兼具科學實證與食療智慧的天然護心之道。

引言

健檢報告又紅了,她嘆了一口氣,明明少吃油炸,也不敢大口吃肉,為什麼壞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醫師提醒她:問題不是吃太多油,而是用錯油。當她開始在早餐沙拉裡加一匙印加果油,晚餐青菜出鍋後再淋一點,三個月後的報告數字悄悄變漂亮。醫學期刊最新研究顯示,每日攝取約 5–10 克的印加果油,12 週後 LDL 平均下降 0.3 mmol/L,同時 HDL 上升,血壓也隨之改善(註1)。這種來自亞馬遜的堅果油,富含 α-次亞麻油酸(ALA),就像一位默默無聞的清道夫,把血管裡的壞膽固醇慢慢搬走。這不只是飲食的小改變,而是身體獲得平衡的開始。原來,餐桌上的那一匙,就是護心的鑰匙。

📌 參考文獻:

  1. Mhd Rodzi NAR, Mohd Sopian M, Lee LK. Effects of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Oil Supplementation on Hyperglycaemia,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aemia (3Hs) Patients: A Preliminary Human Trial. Plant Foods Hum Nutr. 2025;80(1):80. doi:10.1007/s11130-025-01309-8.

 

 

健檢數字總是過不了關?你忽略了用油習慣

你有沒有發現,健檢報告總是紅字連連,即使少吃肉、少碰油炸,膽固醇還是降不下來?其實,問題常常不在「吃太多油」,而在於「吃錯油」。壞膽固醇(LDL)就像血管裡的油垢,一層層堆積,讓血流不暢;而好膽固醇(HDL)則像清道夫,幫忙把垃圾帶走。如果只是一味少油,身體反而缺乏必需脂肪酸,結果血脂數字更難改善。現代研究顯示,換成富含 α-次亞麻油酸(ALA, Omega-3)的植物油──例如印加果油(Sacha Inchi oil),能有效降低總膽固醇與LDL,同時提升HDL(註1)。這就像把廚房裡的豬油罐換成橄欖油瓶,天天料理看似小小的改變,卻可能讓你的血管環境大翻轉。當然,這些效果並非立竿見影,若仍搭配高糖或重鹽飲食,保養成效會大打折扣。別小看一匙好油,它可能就是你報告數字轉綠的第一步。

 

印加果油怎麼吃?三餐簡單搭配法

很多人買了印加果油卻不知道怎麼用,最後放到油耗味跑出來才丟掉,實在可惜。其實,正確吃法很簡單──只要把它當成「冷拌好油」加入日常飲食即可。早餐時,可以在優格或沙拉上加 1 茶匙,讓水果和全穀更滑順,補充 Omega-3;午餐時,將煮好的糙米飯或便當裡的青菜,淋上一點點印加果油,就能在不改變風味的情況下提升營養;晚餐則最適合川燙蔬菜或地瓜葉,出鍋後滴上 1–2 茶匙,保留其 α-次亞麻油酸(ALA)的活性。臨床研究指出,成年人每日補充約 5–10 克(相當於 1–2 茶匙)印加果油,持續 12 週,就能觀察到總膽固醇與 LDL 的下降,以及 HDL 的上升(註2)。記得一個原則:避免高溫油炸,因為高溫會破壞其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讓「護心效果」打了折扣。你知道嗎?這樣小小的調整,其實比你少吃一塊肉排還更有效。

 

 

結合活血食療:讓血流更順的餐桌設計

在中醫的眼裡,血管堵塞不只是膽固醇的問題,而是「痰濁」與「血瘀」交織的結果。痰濁像是廚房裡的油垢,血瘀就像沙石堆積在管道,一旦合併,血流自然不暢。《黃帝內經》說:「血得氣行,乃能運行無礙」,意思是氣血要順,血管才有活力。日常飲食中,印加果油因性質甘平,有潤燥化痰、養血活血之效,很適合與一些活血化瘀的食材搭配。舉例來說,紅麴入菜不僅增添色香味,還能協助調脂;山楂煮茶,酸甜開胃,也有助於消食化瘀;丹參則常見於藥膳,能夠加強血液循環。現代研究也指出,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搭配抗氧化植物化合物,能降低發炎標誌物如CRP、IL-6,進一步改善心血管健康(註3)。別小看這些食材的組合,就像在餐桌上布下一支小小的「清道夫隊伍」,默默守護你的血管暢通。

 

 

如何安全食用印加果油?日常建議與禁忌

雖然印加果油被稱為「植物界的Omega-3寶庫」,但再好的東西也要掌握份量與用法。臨床試驗顯示,每日 5–10 克(約 1–2 茶匙)的攝取量,就足以帶來改善血脂的效果,並且在大多數受試者中耐受良好(註4)。最理想的方式是用於冷拌或低溫烹調,例如淋在沙拉、蒸蔬菜、地瓜葉上,或調和成簡單醬汁。千萬別高溫油炸,因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在高溫下容易被破壞,失去活性。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若你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Warfarin)、準備手術,或本身腸胃容易不適,建議先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補充。畢竟,好油是幫手,但如果用錯方式,可能會變成壓垮身體的小小負擔。別小看這些細節,它決定了你是走向「護心」還是「傷心」的道路。

 

結論:專業與日常的護心橋樑

血管就像一條河流,壞膽固醇是泥沙,日積月累終會堵塞水道;而印加果油,就像一股溫潤清流,悄悄把阻塞搬走。《本草綱目》曾言:「諸油皆潤,能養血燥。」這句話正呼應了現代科學的發現。研究顯示,每日攝取約 5–10 克印加果油,12 週後可使 LDL 平均下降 0.3 mmol/L,同時提升 HDL,血壓也隨之改善。這不只是數字的變化,而是血脈逐漸恢復暢通的象徵。更深一層地看,印加果油中 α-次亞麻油酸(ALA)的抗發炎與抗氧化特性,正符合中醫「活血化瘀」與「痰濁化解」的理念。當你在沙拉、蔬菜或地瓜葉上輕輕滴下幾滴油,彷彿就在身體的河道裡引入清流,幫助血管重現澄澈。現在正是行動的時候,把這股清流帶回餐桌,讓它成為守護心血管的日常選擇。

 

 

參考文獻:

  1. Mhd Rodzi NAR, Mohd Sopian M, Lee LK. Effects of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Oil Supplementation on Hyperglycaemia,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aemia (3Hs) Patients: A Preliminary Human Trial. Plant Foods Hum Nutr. 2025;80(1):80. doi:10.1007/s11130-025-01309-8.
  2. Gonzales GF, Gonzales C.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n Acceptabilit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Oral Administration of Sacha Inchi Oil (Plukenetia Volubilis L.) in Adult Human Subjects. Food Chem Toxicol. 2014;65:168-176. doi:10.1016/j.fct.2013.12.039.
  3. Abd Rahman IZ, Nor Hisam NS, Aminuddin A,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Linneo (Sacha Inchi) in Allevi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 Mini Review.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3;16(11):1588. doi:10.3390/ph16111588.
  4. Villamil RA, Romero LN, Ruiz JP, et al. The Effects of Daily Consumption of Functionalized Yogurts With Sacha Inchi Oil and Interspecific Hybrid Palm Oil on the Lipid Profile and ApoB/ApoA1 Ratio of Healthy Adult Subjects. Foods. 2024;13(23):3973. doi:10.3390/foods13233973.

 

 

比項 印加果油(Sacha Inchi) 橄欖油(Olive Oil) 亞麻仁油(Flaxseed Oil)
主要脂肪酸 ALA Omega-3 高、Omega-6、少量Omega-9 Omega-9(油酸)高、多酚 ALA Omega-3 很高、Omega-6
脂肪酸亮點 植物性Omega-3 來源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酚抗氧化 ALA 含量極高
對血脂/膽固醇 初步臨床:LDL 下降、HDL 上升 地中海飲食證據多,心血管風險下降 研究支持TG/LDL 調控潛力
對血壓/循環 研究顯示收縮/舒張壓改善 部分研究顯示血壓微幅改善 主要著重血脂,血壓證據較少
烹調建議 冷拌/低溫,不宜高溫油炸 中低溫烹調可,冷拌亦佳 冷拌為主,不耐高溫
每日建議量 1–2 茶匙(5–10 g) 1–2 湯匙(依熱量調整) 1–2 茶匙(5–10 g)
風味特性 堅果清香、口感清潤 果香、辛辣韻 堅果/草本風味,略苦
適合族群 需補充植物性Omega-3、關注血脂者 日常烹調與多酚攝取者 素食/全植物飲食者
與藥物注意 抗凝血藥、術前術後需諮詢 安全性高,少數特殊情況需評估 抗凝血藥、術前術後需諮詢
證據成熟度 小型臨床試驗,需更多RCT 最豐富(地中海飲食) 中等(人試+觀察研究)
最佳搭配 沙拉、蒸蔬菜、地瓜葉;可與山楂/紅麴/丹參入菜 日常烹調、冷拌;搭配全穀、豆類、蔬果 冷拌優格/沙拉;搭配全穀、高纖蔬果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印加果油真的能幫助降低壞膽固醇嗎?
回覆:臨床研究顯示,每日補充約 5–10 克印加果油,持續 12 週,能讓 LDL 減少、HDL 上升,同時血壓也有改善的趨勢。這與其中的 α-次亞麻油酸(ALA,植物性 Omega-3)有關。但要注意,它是「換油」而不是「多吃油」的概念,效果需搭配整體飲食控制。

 

問題2:印加果油要怎麼吃最適合?
回覆:建議以冷拌為主,例如早餐沙拉、午餐全穀便當、晚餐川燙蔬菜後淋上 1–2 茶匙。高溫油炸會破壞其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降低護心效果。

 

問題3:哪些人需要避免或特別小心使用印加果油?
回覆: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如 Warfarin)、術前術後恢復期,或本身腸胃敏感,建議先諮詢醫師。因為 Omega-3 脂肪酸可能增加出血風險,腸胃敏感者也可能有輕微不適。

 

問題4:印加果油和魚油能一起吃嗎?
回覆:可以,但需留意總 Omega-3 的攝取量,避免過量導致出血風險。如果已經每天補充高劑量魚油,建議降低印加果油的量,或先與營養師討論。

 

問題5:中醫怎麼看待「用好油護心」?
回覆:《黃帝內經》提到「血得氣行,乃能運行無礙」,中醫認為血管阻塞往往來自「痰濁」與「血瘀」並存。印加果油性質甘平,有潤燥化痰、養血活血的作用,若能與山楂、紅麴等食材搭配,能從「食療」的角度加強心血管的保養。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