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加入聯盟的社區藥局即可享有以下高額廣告曝光免費贊助:facebook 廣告、LINE 廣告、Google 廣告、網路新聞媒體曝光版位、醫學協會部落格專欄版位等(更多聯盟資源歡迎洽詢專案團隊),費用由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及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全額贊助,藥局免出資、免囤貨、免風險。

為協助社區獨立藥局提升商品力、行銷力、品牌力,帶動整體營收成長與營運競爭優勢,共同主辦單位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於2025年聯手推動GCM+社區聯盟藥局合作計畫,目標串聯社區獨立經營藥局形成策略聯盟,導入數位行銷與AI轉型輔導,為社區藥局帶來嶄新的服務優勢,成為社區民眾的健康生活重心。旗艦計畫說明會於114年06月12日星期四舉行,啟動即超過百家社區藥局響應,主辦單位定114年07月17日星期四加開第二場說明會,開放第二梯次招募,呼籲全台社區獨立藥局把握機會,於第二梯次申請加入GCM+社區藥局聯盟。

 

加入聯盟的社區藥區將可獲得facebook、Instagram、LINE、Google等數位廣告全面曝光贊助,輕鬆成為社區最閃耀的店家,加碼網路新聞報導曝光、多元整合行銷活動串聯、特色差異化商品品牌進駐等優勢,同時提供顧客關係管理和新零售領域的AI培訓賦能,全面提升社區藥局獨立經營實力,具體措施都將在114年07月17日的第二梯次計畫線上說明會詳細說明。

 

GCM+社區聯盟藥局旗艦計畫由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和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兩大醫學非營利組織共同推行,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聚集超過800位認同預防醫學理念的專業醫事人員,共同為推廣台灣預防醫學普及而努力,醫學專業領域橫跨西醫、中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諮商心理師、護理師等,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則以促進社區藥學發展與人才培育,提升社區藥事服務品質與台灣社區民眾福祉為使命,一同為社區藥局整合產、官、學、研資源,使社區藥局成為社區居民生活重心。參加說明會或加入成為社區聯盟藥局並不會向藥局收取任何費用,有意願了解聯盟計畫的藥局可以放心參加線上說明會了解計畫詳情。

 

 

立即報名線上說明會:

https://forms.gle/BTcNS1dFyZ5DfSQR6

 

或直接預約線上一對一了解如何加入GCM+社區藥局聯盟:

https://tidycal.com/cybermkt/clicnic

 

 

【活動資訊】

活動名稱:GCM+社區聯盟藥局計畫說明會|第二梯次

聯合主辦: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

日期:114年07月17日星期四

時間:13:00-15:00(12:30開始上線)

地點:zoom線上會議室(報名成功提供連結)

人數: 50 名

 

【諮詢窗口】

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e/uiqNDRO

 

TSCP臺灣社區藥學會

LINE@官方帳號:https://lin.ee/koeEXz4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自從我開了減重班後,發現每個學員很多都有不吃早餐來減肥的情況。

有的是為了減少熱量;

有的是因為要進行168斷食;

有的則是單純覺得早上不餓,吃不下。

但這樣真的好嗎?

先說結論:吃早餐這件事,對我來說跟盧廣仲的歌一樣~不只重要,還很ROCK!

我知道你可能會說:「我不是故意不吃早餐,我是在做168斷食耶!

168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減重方法,我自己也有學員靠這個方法瘦下來。

但在這麼做之前,我必須先讓大家知道很多人把168簡化成「不吃早餐」,

但事實上,這樣做風險很大。

因為你讓最該啟動代謝的時間飢餓,把進食集中在身體代謝效率下降的傍晚與夜間。

這會導致:

  • 生理時鐘錯亂
  • 血糖波動變大
  • 宵夜吃得更重
  • 身體長期以為處於飢荒 → 降低代謝率

用168斷食時,我建議用「早吃」取代「晚吃」

如果你想做168?我的建議是這樣排:

👉 早餐 8:00 開始

👉 下午 4:00 吃完晚餐

👉 晚上只喝水,不進食

這樣的好處是:

  • 早餐啟動代謝+校正生理時鐘
  • 白天進食→配合身體燃燒效率
  • 晚上進入休息與排毒,不給身體太多消化壓力

接下來說說

為什麼應該吃早餐?

一、早餐是啟動代謝的開關

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處於長時間空腹狀態,代謝速率自然降低。

此時,吃早餐就像是「按下開機鍵」,

喚醒身體各項機能,讓腸胃開始蠕動、肝臟啟動代謝、血糖恢復穩定,基礎代謝率隨之提升。

研究顯示,起床後1小時內食用正確的早餐,能讓基礎代謝率提升8%~10%,

相當於每天多消耗30分鐘至1小時運動的熱量。

而不吃早餐的人,基礎代謝率平均下降達15%。

簡單來說,你只吃中餐、晚餐,但因為身體消耗熱量的效率下降,

反而更容易把多餘的熱量「存起來」,而且不是存成肌肉,是存成脂肪。

更麻煩的是,當身體長時間得不到能量來源,除了分解肝醣與脂肪來供應外,

你辛苦練的那一點肌肉(好吧 我知道你沒練),也會成為備用能源。

長期下來,體脂肪自然越囤越多。

二、不吃早餐帶來的連鎖反應

從代謝慢下來開始,接下來就會出現一連串你可能沒注意過的狀況

血糖起伏大

早餐其實是調節血糖的第一個關鍵點。

當你什麼都不吃,血糖會在早上處於偏低狀態,

但一旦你撐到中午大吃一頓,血糖瞬間飆升,胰島素自然暴衝。

久而久之,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血糖控制力變差,不只容易囤脂,還可能拉高糖尿病的風險。

午晚餐想大吃一頓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不吃早餐的人,到了中午常常一口氣吃很多,而且會特別想吃重口味的東西?

不管有多油多甜都不覺得膩,因為身體正在狂吼:快給我熱量,越快越好!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這是身體進入所謂的補償性進食。

當心理以及身體都告訴你快點吃!多吃點!,

也許短期內可以透過自制力去壓制,但長期一定會有爆發的一天(通常不止一天..)

三、該怎麼吃早餐?

1.優質蛋白質

早餐最不該缺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它可以幫你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起伏,也能維持肌肉量。

例如: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這些都是快速又好用的選擇。

可以做一顆雞蛋起司三明治,或前一天晚上先準備一份蛋沙拉,隔天直接抹上全麥吐司就搞定。

2.減少精緻澱粉

白土司、蛋餅皮、甜麵包,這些精緻澱粉容易讓血糖飆高,而下降也快,

可能還不到10點鐘就開始想找零食。

長期這樣吃,血糖震盪劇烈,胰島素壓力也大。

所以建議:主食選地瓜、全麥麵包、燕麥、糙米飯這種全穀根莖類,讓身體有穩定能量來源。

3.纖維幫助腸道啟動

早餐吃一點蔬菜水果,裡面的膳食纖維會幫腸胃啟動排空機制,

刺激腸蠕動,也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身體穩定,你的心情也會更穩定。

實際建議: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配上前面講的蛋白質和好澱粉,

就是一份完整的早餐。真的沒時間?那至少喝杯無糖豆漿加根香蕉,也比空腹喝咖啡好。

吃早餐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

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

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

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

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早餐建議 說明與舉例
攝取優質蛋白質
延長飽足感、維持肌肉量
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起司三明治
避免精緻澱粉
穩定血糖、減少暴食
選擇全麥吐司、地瓜、燕麥、糙米飯,避免白吐司、甜麵包
補充膳食纖維
幫助腸胃蠕動、穩定心情
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等,搭配主食與蛋白質
正確斷食順序
善用168斷食,不傷代謝
早上8點吃早餐,下午4點吃完晚餐,晚上只喝水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reakfast-metabolism-fat-storag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捐血會不會變虛?本篇結合中醫觀點與現代研究,解析捐血後的氣血運作與身體回復機制,說明250ml與500ml捐血量的規範差異,並提供補氣補血的食療建議如紅棗雞湯與當歸黑豆粥。深入拆解氣虛與血虛的分別,補鐵之外更強調脾胃運化的重要性。搭配世界獻血者日的由來與意義,鼓勵讀者以正確方式參與捐血行動,並認識這場生命流動中的善意循環。適合30歲以上讀者理解與應用。

那天,我看診時,一位太太拉著她剛捐完血的先生走進來,語氣又急又擔憂:「醫師,他會不會變虛?你看他氣色這麼白……」

 

我輕聲請她坐下,順手端出了一杯桂圓紅棗茶,笑著說:「妳知道嗎?真正會讓人虛的,不是捐血,而是妳老公平常工作太拚、太晚睡,還不吃早餐。」她楞了一下,然後笑了,氣氛突然鬆開了。

 

這樣的誤會,我見過太多。人們總以為捐血是「損失」——但真相往往比想像更深一層。

  • 第一層真相:捐血不會讓你虛,讓你虛的是你平常沒好好照顧自己。血液能補,氣虛難養。
  • 第二層真相:補血不是灌鐵劑就好,氣行則血行,沒有氣,就像水庫沒壓力,水流不起來。
  • 第三層真相:捐血不是輸出,是啟動身體與社會「雙向修復」的契機。那一袋血,能救人,也能喚醒自己對生命的敬重與柔軟。

 

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這天是紀念血型發現者蘭德斯坦納的生日。世界衛生組織希望藉此感謝每一位願意分享自己血液的人——也提醒我們:你流出的是血,但真正流動起來的,是一份無聲的善。

 

捐血會變虛?其實你搞錯了這幾件事

你曾擔心捐血會讓身體「變虛」嗎?這是一個常見但被誤解的觀念。實際上,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捐出的血量是有「分寸」的:體重未滿60公斤者,一次捐250毫升;超過60公斤者,最多捐500毫升。捐完250毫升需間隔2個月才能再捐,捐500毫升則需間隔3個月(註1、註2)。這些規範不是為了限制,而是讓身體有充足時間恢復。

 

人體其實就像一口燉湯。偶爾舀一杓,不僅不會讓湯變少,反而提醒你該加柴火、重新添料,讓湯越煮越香。捐血後的倦感,多半來自「火力不足」——也就是脾胃氣虛、血液生化不足。《黃帝內經》有言:「脾為生血之源」,若平時飲食失衡、常熬夜傷脾,自然難以造血回補。

 

而若你捐完血立刻劇烈運動、或飲食清淡無補,當然容易出現暈眩、乏力等症狀。不是捐血讓你虛,是你沒有「補得剛剛好」。一碗紅棗枸杞雞湯、一道黃耆當歸牛肉粥,就是身體感受到被善待的方式。

 

別小看這一點——你捐出的是善意,而不是元氣;只要吃對、休息夠,這筆「愛的循環」其實比你想像的更回本。

 

捐完血,他竟然變得更有精神?原來是這個原因

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我老公捐完血,反而更有精神耶!」這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卻不是沒根據的。

 

當你捐出血液後,身體會啟動一套精密的「再生程序」,加快紅血球與血漿的製造,這種機制就像灌溉乾涸的田地,讓血液循環變得更順暢,也讓身體代謝更清明。部分捐血者甚至在幾天後感受到睡眠品質改善、頭腦更清醒,這背後與紅血球更新與微循環改善有關(註3)。

 

中醫講「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神清」,意思是氣血運行順暢,人自然有神。如果平時血液比較濃稠、代謝慢,偶爾捐血就像是清洗水管,把淤塞處疏通,讓內在的氣機重新流動起來。

 

但前提是——你本身要有「足夠的氣血能量庫存」,才能從中獲益。不然就像屋裡沒燈還強行斷電,只會一片黑暗而已。

 

所以,若你捐完血精神反而更好,別懷疑,是你的身體在說:「謝謝你讓我有機會更新自己。」

 

補鐵不夠?這幾種「補氣」料理才是關鍵

你是不是也以為,捐血後只要多吃點豬肝或鐵劑就夠了?其實這只是修補的一半。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鐵質確實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但從中醫觀點來說,鐵只是「材料」,你還需要一座能運作順暢的「工廠」來煉成好血。而這座工廠,就是你的脾胃。

 

中醫講「補氣先補血,氣行則血行」——氣是推動血液的力量,沒有氣,就像水庫裡的水動不了,血也流不起來。氣不足時,就算吃再多含鐵食物,也可能只是囤在體內,無法轉化為活力。《本草備要》也說:「脾健則氣足,氣足則血自生。」

 

所以補鐵之外,更要補氣、顧脾、養血。實用的補氣補血組合像是:

  • 當歸+黃耆+紅棗燉雞湯:暖胃補虛,補而不燥
  • 枸杞+黑豆+糯米粥:柔肝養血、補中益氣
  • 紫米+桂圓+龍眼乾煮茶:甘溫補心脾,改善手腳冰冷

 

補血不是狂塞補品,而是順應身體節奏,讓氣先動起來,再帶血行走。就像春耕前先翻土、鬆地、讓陽光與水分進得去,才能迎來真正的生長。

 

 

世界獻血者日原來這樣來的,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6月14日不是隨便選的,它其實是「ABO血型系統」發現者——奧地利科學家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的生日。他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輸血的理解,也讓無數生命免於危險(註5)。

 

為了感謝全球每一位無償捐血者,也提醒社會:血液無法被人工製造,只能靠「你」我貢獻出來,世界衛生組織(WHO)將6月14日定為「世界獻血者日」(World Blood Donor Day),呼籲大家一起參與這場守護生命的運動。

 

但這天不只是紀念,更是一個機會——讓你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否也願意成為別人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或許是一袋血,也可能是一段影響家人的習慣。

 

在這樣的日子裡,我們不只是被鼓勵去捐血,而是被提醒:善良,其實也可以很具體,甚至流動在血液裡。

 

 

結論:當你願意流動,生命就開始回應

氣血流動的那一刻,不只是生理變化,更是一場靜默的對話。你願意給出一部分自己,也因此與更多生命產生連結。

 

這世界上,有些循環是沉默的:就像溪水流經石縫,沒聲音,卻改變了整個河道。捐血,也像這樣的事——看似微小,卻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你與生命本身靠得更近。

 

從中醫角度來看,氣血是生命之本。《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人之有生,全賴氣血。」但更深一層的是——氣血不只是身體的運作,更是你內在意志的投射。氣不足,你容易怠惰、遲疑;血不旺,你難以行動、無法持久。

 

捐血,其實是一場「氣與血的修行」。你選擇流動,氣動了、血行了,連同你的意志、信念、責任感,也被喚醒。

 

你可以從兩個地方重新思考這個行動:
➊ 當你問「我可以捐嗎?」時,也在問「我是否願意承擔一份溫柔的責任?」
➋ 當你坐上捐血椅,不只是抽血,也是給予自己一個與世界對話的契機。

 

別忘了,《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氣血若平衡,身體就有能力自癒,心也會跟著安靜。

 

這份流動,無需喧嘩,也不必張揚。你只要安靜地做,生命自會回應你。🌾

 

🗣️如果這篇文章喚醒你一些什麼,歡迎留言告訴我你內心的那句話。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1. Alabdulrahman N, et al. (2021). Effects of blood donation on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Transfusion Medicine, 31(4), 290–297. DOI: 10.1111/tme.12741
  2. Khedmat H, et al. (2020). Health consequences of blood don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Blood Medicine, 11, 1–9.
  3. Suh YS, et al. (2022). Changes in blood viscos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fter whole blood donation.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82(1), 57–64
  4. Li J, et al. (2020). The effect of Chinese herbal formulas on anemia recover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Complementary Medicine and Therapies, 20(1), 148.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World Blood Donor Day. https://www.who.int

 

 

常見觀念或迷思 正確觀點與對應建議
捐血會讓身體變虛? 健康人捐250ml~500ml後,血漿48小時恢復,紅血球2~3週內回補。氣虛才易感虛,非捐血本身所致。
捐血後吃豬肝補鐵就好? 補鐵是基本,關鍵在「補氣先補血」。脾胃健,鐵質才能轉化為可用的氣血。
捐血會讓人變累? 若有疲倦,多半來自捐血後未妥善補休與飲食,氣血失衡才是主因。
捐血只是公益行動,與我無關? 捐血是身體與社會的雙向修復,氣血流動之時,也是內在意志被喚醒的開始。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Section

問題1:捐血真的會讓身體變虛嗎?

回覆
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在捐出250~500毫升的血液後,血漿能在48小時內恢復,紅血球則約兩到三週可自然補足。真正容易感到虛弱的情況,常與平日氣虛、睡眠不足或飲食不當有關。中醫認為「氣足則血行」,若脾胃虛弱、造血功能差,捐血後才可能覺得虛。

 

問題2:捐完血後應該怎麼吃比較好?

回覆
除了多補充含鐵食物如豬肝、紅肉外,更重要的是「補氣養脾」以幫助血液轉化與生成。中醫常用的食材包括紅棗、黃耆、當歸、黑豆、桂圓等,可搭配雞湯、粥品煮食。記得避免生冷、油膩食物,以免損傷脾胃。

 

問題3:捐血會讓免疫力變差嗎?

回覆
適量捐血對免疫系統並不會造成損害,反而因為啟動造血功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只要符合捐血條件、捐後有良好休息與營養補充,身體多能快速恢復,免疫力不會因此下降。

 

問題4:哪些人不適合捐血?

回覆
體重未滿45公斤、有慢性貧血、近期感染、服用特定藥物、重大手術恢復中、孕婦與哺乳中女性,建議先暫緩捐血。捐血中心也會進行血壓、血紅素與健康問卷的初篩,以保障雙方安全。

 

問題5:捐血除了幫助別人,對自己有什麼好處?

回覆
捐血除了挽救他人生命,對自身也有幾個潛在好處,如促進血液更新、改善微循環與睡眠、增強身體造血節奏,也是一種與社會連結、實踐善意的方式。就像中醫說的:「行血不滯,神清氣爽。」一袋血,有時也是一份內在的清理與覺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