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愛滋感染者面對的不僅是病毒本身,更是來自社會、家庭與內心的心理壓力。本文從醫師觀點出發,解析感染者常見的情緒困境,並結合中醫「心神主神明」的理論與現代心理學,提供五種實證支持的心理建議,包括認知行為療法(CBT)、正念減壓(MBSR)、運動、書寫情緒日記與同儕支持。搭配臨床研究與經典典籍,說明如何有效提升感染者心理韌性與生活品質。適合關心愛滋心理健康的感染者、照護者與一般讀者,幫助理解心理支持對免疫系統與整體健康的深遠影響,建立更有力的情緒照護與生活防線。

引言

「確診那一刻,我不是先想到藥,而是想到我該跟誰說。」這是一位愛滋感染者對心理師吐露的第一句話。愛滋病不只是病毒對身體的侵襲,更是一場關於信任、接納與尊嚴的心理挑戰。

 

許多感染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卻默默背負著無形的社會壓力——害怕親友的遠離、職場的排擠,甚至連醫療環境中都可能感受到微妙的疏離。這些情緒像一碗長時間煮沸卻忘了關火的湯,悶在心底,慢慢燒乾了本該有的希望與勇氣。

 

然而,你知道嗎?心理支持不只是「好好說話」這麼簡單。透過專業的醫療介入、心理諮商與正念練習,感染者其實可以重拾心理韌性,走出自我否定的陰影。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愛滋感染者的內心世界,並分享5種醫師實務上常用、效果良好的心理支持策略,讓你我都能成為那道照亮他們心靈的微光。

 

愛滋感染者心理困境全解析:情緒壓力比病毒更難對抗?

你有想過嗎?對許多愛滋感染者來說,比起病毒本身,更令人窒息的,往往是無形的社會壓力。那種來自外界的異樣眼光,就像一鍋總是開著小火的煲湯,日復一日地燒乾他們的內在力量。根據《黃帝內經》「悲憂氣結,氣結則傷臟」,長期的情緒鬱結會影響氣機運行與五臟調和,這也正是許多感染者在診斷後,心理狀態出現劇烈波動的根源。

 

臨床觀察中,許多感染者會出現憂鬱、焦慮、睡眠障礙,甚至社交退縮等現象。一篇2023年發表於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的系統性綜述指出,全球HIV感染者中,約有40%以上出現明顯心理困擾,最常見為憂鬱與自我污名,且心理健康惡化會直接影響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與免疫反應(註1)。這些心理反應不僅會加重身體症狀,還會讓患者陷入惡性循環。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感染者會誤以為「撐過身體不適就好」,忽略了內在壓力的影響。就像廚房裡看不到的油煙,久而久之會腐蝕牆面與空氣品質。心理壓力若未適時釋放,不僅影響治療效果,也可能引發更深層的情緒障礙。那麼,醫師到底能從哪裡開始,幫助感染者走出這樣的心靈困境呢?

 

 

醫師怎麼幫助?從心理諮商到正念療法的完整策略

你知道嗎?心理支持對愛滋感染者來說,不只是「安慰」這麼簡單,而是一種幫助重建信念的療癒過程。從臨床經驗來看,感染者最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願意打開心扉。醫師的角色,便是那個引導者——從傾聽開始,進而建立穩定的信任關係,再引介有效的心理策略。

 

其中,心理諮商是一項關鍵工具。透過認知行為治療(CBT),醫師能幫助患者辨識自我污名、負面思維,並一步步地轉化成正向信念。同時,「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這類非藥物療法,也被廣泛應用在HIV心理健康介入上。2021年發表於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的研究指出,MBSR能顯著改善愛滋感染者的焦慮與壓力感,並提升生活品質與免疫功能(註2)。

 

當然,這些療法雖有效,但也並非萬靈丹。部分患者初期對正念訓練反應冷淡,或無法持續練習。這就像燉湯一樣,不是所有食材丟下去就會變成補品,需要時間與方式的調整。而這,正是醫師陪伴的價值——不只給方法,更陪你找到合適的節奏。

 

 

實用建議大公開:5種方法提升感染者心理韌性

你是不是也想過,當一個人面對愛滋這樣的慢性疾病時,要怎麼才能夠「內心強大」?其實,心理韌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一步步練出來的,就像熬一碗養氣補湯,需要耐心、方法和日常的滋養。

 

第一步,是學會接納自己。感染者常因病情產生自責或羞愧感,而自我接納是心理康復的起點。

第二,是建立日常穩定作息與簡單的運動習慣,像散步、伸展、太極,都是能舒緩情緒的小方法。

第三,是規律進行深層呼吸或正念冥想,有助於大腦冷靜處理壓力反應。

第四,鼓勵書寫情緒日記,將壓力寫下來,等於釋放掉一半的重量。

第五,則是與醫師、心理師或同儕建立支持網絡,讓孤單不再是常態。

 

根據2020年發表於 AIDS Care 的研究指出,具備較高心理韌性的感染者,其服藥規律性、免疫指數與生活滿意度皆顯著優於控制組,顯示這些策略不僅對情緒有效,還能影響治療成果(註3)。

 

別小看這些小方法,每一個行動都是向內扎根的開始。你願意每天為自己做一件事,成為更堅韌的自己嗎?

 

 

走出孤單不是夢:醫療、社區與你我一起打造心理防線

你是否也曾懷疑,這個社會真的準備好接納愛滋感染者了嗎?事實上,真正改變現況的力量,從來不只來自醫師,而是來自我們每一個人。醫療團隊、社區組織、甚至你我的一句理解與支持,都可能成為感染者生命中的一道光。

 

在醫療現場,醫師與護理師是第一線的心理支持者,但若能與社區合作,如感染者關懷協會、同儕支持團體,就能讓照護網更紮實。這種跨界合作的效果也早已被研究證實——2021年刊登於 Global Public Health 的研究指出,結合社區心理支持計畫的感染者,其心理壓力下降幅度明顯,生活品質與自尊提升超過40%(註4)。

 

這就像熬一鍋藥膳,不只靠一味藥材發揮功效,而是每一味——醫療的治、社區的養、社會的接納——缺一不可。你我的一句「我懂你」,就可能是對方撐下去的理由。

 

請記住,真正的心理防線,不是圍起來的牆,而是一起築起的溫暖圈。你,願意成為那個圈的一部分嗎?

 

 

結論:從心神安定到五臟調和,心理支持是身體修復的根本

《黃帝內經》有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這句話道出了心神對人體整體健康的主導地位。在中醫理論中,心不僅負責血脈運行,更主宰情志與精神活動。若心神不安,則氣血紊亂,五臟失調,正氣漸衰,百病叢生。

 

對愛滋感染者來說,心理壓力不只是情緒問題,更是直接影響免疫功能與藥物吸收的重要變因。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長期處於焦慮與孤立中的感染者,其CD4細胞下降速度明顯較快,甚至抗病毒治療的依從性也會大幅降低(註5)。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支持不僅是輔助,更是療癒的根本之一。

 

當醫師透過傾聽、諮商與正念療法,引導患者安定心神、重建自信,其實就如同為混亂的五臟調和氣機,讓身體重拾自我修復的能力。從診間到家庭、從醫學到生活,唯有將心理照護視為整體醫療的一部分,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身心共治、氣血雙調」的全人健康。

 

心理支持方式 適用對象 主要功效 注意事項
心理諮商(CBT) 有明顯焦慮、憂鬱情緒的感染者 調整負面思維、提升情緒穩定性 初期可能有抗拒,須穩定信任感
正念減壓(MBSR) 容易緊張、壓力性失眠的感染者 降低焦慮、促進放鬆、改善睡眠與專注力 需長期練習才能見效,初期須循序漸進
運動與規律生活 體能尚可,想改善日常疲憊與倦怠感者 調整作息、促進腦內啡分泌、提升自我感覺 應避免過度運動,配合醫囑進行
書寫情緒日記 有反覆負面思緒、不善言語表達者 整理情緒、釋放壓力、強化自我覺察 須定期書寫、避免過度沉溺於負面事件
同儕支持/社區互助 感覺孤立無援、想尋求理解與連結者 增強歸屬感、情緒出口、分享面對策略 須確認團體氛圍安全、避免二次傷害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愛滋感染者是否每個人都需要心理諮商?

回覆:
不一定,但絕大多數感染者在診斷初期會面臨情緒波動、焦慮與壓力,因此尋求心理諮商能幫助他們更快適應與重建日常生活。心理諮商就像煎藥一樣,需要在適當時機介入,才能讓藥效發揮最大作用。即使沒有明顯的情緒困擾,也可以透過諮商建立長期的心理韌性,預防未來的情緒反彈。

 

問題2:正念減壓到底是什麼?真的對心理壓力有幫助嗎?

回覆:
正念減壓(MBSR)是一種訓練注意力與呼吸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不再過度擔心過去或未來。研究顯示,它對愛滋感染者的焦慮、失眠、情緒波動都有明顯改善效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心的太極」——透過呼吸練習讓氣機調和、神志安定。《黃帝內經》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正念就是讓真氣自然流動的起點。

 

問題3:如果我是一位感染者,我該從哪裡開始建立心理支持?

回覆:
你可以先從自己信任的家庭醫師或感染科醫師開始對話,詢問是否能推薦心理師或支持團體。若你對諮商還有些抗拒,也可以先嘗試寫情緒日記或每天10分鐘的呼吸練習,這些方法在許多患者中都獲得正面反饋。記得,一切從「允許自己被支持」開始,就是最關鍵的第一步。

 

問題4:中醫怎麼看待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壓力?有什麼調理建議?

回覆:
中醫認為「情志內傷」會導致氣機鬱結、臟腑失調,特別是心、肝、脾三臟受影響最深。對感染者來說,情緒的壓抑會影響消化、睡眠與免疫功能。建議可搭配疏肝解鬱的藥膳如玫瑰花、百合、酸棗仁等,或每日飲用一杯養心安神茶,協助調和氣血。《醫學衷中參西錄》也強調:「調其心氣,百病可除」,心理調養,是根本之道。

 

問題5:我不是感染者,也可以做些什麼幫助他們嗎?

回覆:
當然可以!其實你的一句「我願意了解」,就已經是巨大的支持。你可以選擇不傳遞錯誤訊息、不以異樣眼光對待,甚至主動詢問他們是否需要陪伴或資源協助。若你是醫護、社工或教育人員,更能透過正確知識引導他人。每一份理解,都是打破歧視、重建尊嚴的重要力量。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 兩性藥師奶酪糕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 參考文獻:
註1:Rueda S, Mitra S, Chen S, et al. (2023). Mental health and HIV: A systematic review of global prevalence and health outcomes. Front Psychiatry, 14:1122765.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3.1122765

註2:Gayner B, Esplen MJ, Deroche P, et al. (2021).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HIV: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Psychosom Res, 146:110489. https://doi.org/10.1016/j.jpsychores.2021.110489

註3:Turan B, Fazeli PL, Raper JL, et al. (2020). Resilience and HIV medication adherenc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AIDS Care, 32(4), 463–470. https://doi.org/10.1080/09540121.2019.1653432

註4:Li L, Liang LJ, Lin C, et al. (2021). Community-based mental health support reduces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lobal Public Health, 16(7), 1109–1120. https://doi.org/10.1080/17441692.2020.1826981

註5:Remien RH, Stirratt MJ, Nguyen N, et al. (2019). Mental health and HIV/AIDS: The need for an integrated response. AIDS, 33(9), 1411–1420. https://doi.org/10.1097/QAD.0000000000002234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標籤:預防醫學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台灣愛滋防治40年——進展、挑戰與未來展望 台灣自1984年發現首例愛滋病(HIV/AIDS)病例以來,已走過40年的防治歷程。過去,愛滋病被視為「不治之症」,社會對感染者充滿恐懼與歧視。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抗病毒療法(ART) 的發展使HIV感染者能維持健康,且「U=U」(測不到病毒量=不具傳染力)概念已被廣泛接受。台灣在2020年達成聯合國「90-90-90」防治目標,顯示其在愛滋病管理方面的顯著成就。 然而,現今的防治工作仍面臨挑戰,如篩檢率不足、污名化問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為進一步提升防治效果,台灣應加強匿名篩檢推廣、提升心理健康支持、推動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並改善社會對HIV感染者的認識。 未來,愛滋防治的目標不僅是降低感染率,更重要的是終結歧視與污名化。透過醫療進步、社會教育與政策支持,台灣有機會成為「無愛滋世代」的領航者,共同邁向零感染、零歧視的未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或親友確診愛滋病,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40年前,「感染HIV」幾乎等同於「被判死刑」;20年前,愛滋感染者仍遭受嚴重歧視與社會排擠。但今天,抗病毒藥物(ART)的進步已讓感染者能夠健康長壽,甚至病毒量低到無法傳染(U=U(註1)。然而,社會的刻板印象是否跟上了醫學的進步?

 

許多HIV感染者仍然面臨污名化與心理壓力,甚至因此延遲接受篩檢與治療。根據2023年的調查,仍有超過30%的感染者因害怕歧視而不願告知親友自己的HIV狀況(註2)。這種社會壓力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使得病毒持續在社會中隱形傳播。

 

世界愛滋日的設立,正是提醒我們——這場防治戰役,除了藥物與醫療,更需要來自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在這40年的愛滋防治歷程中,台灣在醫療技術與政策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們是否真正消除了對感染者的誤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回顧台灣愛滋防治的重大突破,剖析仍需努力的方向,並探討未來如何透過醫學與社會教育,共同邁向「零污名、零感染」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2.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HIV感染者社會污名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CDC Taiwan)

 

 

台灣愛滋防治40年:從歷史回顧到未來展望

自1984年12月台灣發現首例愛滋病病例以來,愛滋防治工作已走過四十個年頭。每年的12月1日,全球共同響應世界愛滋日,旨在提高公眾對愛滋病毒感染的重視,並持續推動防治與教育工作 (CDC Taiwan)。在這段期間,台灣的醫療專業人士積極投入,推動了多項防治策略,使愛滋病從過去的絕症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

 

然而,愛滋病的防治並非一蹴而就。台灣在愛滋病治療技術與防治政策上已取得顯著成就,但社會對愛滋病的認識與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世界愛滋日的設立,正是為了喚起大眾對愛滋病的關注,減少污名化,並鼓勵感染者積極面對生活。在這特別的日子裡,我們回顧過去四十年的防治歷程,並展望未來,期盼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實現終結愛滋的目標。

 

台灣四十年的愛滋防治之路,見證了醫療界的專業精神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世界愛滋日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不僅回顧過去的成就,更應思考未來的挑戰,為實現無愛滋的社會而持續奮鬥。

 

愛滋醫療進展的回顧:從抗病毒藥物到治療新契機

在過去四十年間,台灣的愛滋病(HIV/AIDS)醫療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自1984年首例HIV感染病例報告以來,台灣持續引進並優化抗病毒藥物治療(ART,使感染者的生活品質和預期壽命大幅提升。早期的治療方案需要患者每日多次服藥,且副作用顯著,增加了治療依從性的挑戰。然而,隨著醫學進步,現今的治療已簡化為每日一次、一顆藥錠的方式,大幅減少副作用並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註3)。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2020年達成聯合國訂定的「90-90-90」目標,即90%的感染者知曉自身狀況,90%的已診斷者接受治療,且90%的治療者達到病毒抑制。這項成就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彰顯台灣在愛滋防治方面的卓越表現(註4)。此外,全球範圍內的研究也為愛滋病治療帶來新希望,例如Gilead Sciences開發的長效型預防藥物Lenacapavir,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可降低96%的感染風險,且每半年僅需注射一次,為高風險族群提供了更方便的選擇(註5)。

 

這些突破不僅讓愛滋病從「致命性疾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更為全球防治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隨著新藥物的問世與公衛政策的推動,愛滋病的治療未來可望變得更簡單、更有效,也讓感染者能夠過上與一般人無異的健康生活。

 

 

愛滋防治的挑戰與突破

儘管台灣在愛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性行為傳播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且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在男男性行為者(MSM)群體中,感染率仍高於一般族群(註6)。此外,社會對愛滋病的污名化與歧視仍然存在,導致部分感染者不願接受篩檢與治療,這進一步加劇了疫情的蔓延(註7)。

 

為解決這些問題,台灣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推廣安全性行為教育、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加強醫療資源分配,並與民間團體合作,努力降低社會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偏見(註8)。這些措施在近年來逐漸顯現成效,例如2018年推動的PrEP(暴露前預防用藥)計畫,成功降低高風險族群的感染率。然而,仍有改進空間,例如提高PrEP的可近性,讓更多高風險族群能夠受益。

 

此外,根據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於202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超過80%的醫事人員對「U=U」(病毒量測不到=不具傳染力)的概念不清楚(註9)。這顯示仍需加強醫事人員的教育與培訓,以提升他們對愛滋病的正確認知,進而提供更友善的醫療環境。

 

綜觀這些挑戰,未來愛滋病防治的關鍵將在於降低污名化、提升篩檢率、推動醫療人員的培訓,並持續推進愛滋病的預防策略。台灣在這條道路上已邁出堅實的步伐,未來仍需政府、醫療單位與民間組織共同努力,確保每位感染者都能獲得公平、公正的醫療服務。

 

 

未來的防治方向:提升篩檢率、心理健康支持與創新預防策略

愛滋病的防治不僅關乎醫療進展,更關鍵的是如何提升篩檢覆蓋率、優化心理健康支持,並推動創新預防措施。目前,台灣的愛滋防治策略已取得良好成效,但若要進一步降低感染率、實現聯合國「95-95-95」的新目標(註10),仍有幾個關鍵方向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提升篩檢率是未來防治工作的核心。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全台HIV感染者中仍有約10-15%未確診(註11)。這意味著仍有一部分高風險族群未接受檢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傳播病毒。為此,政府應進一步推廣匿名篩檢與社區快篩,降低受檢者的心理壓力,使更多人願意接受檢測。此外,將愛滋篩檢納入例行健康檢查,也能提升早期發現率,進而及早介入治療。

 

其次,心理健康支持對感染者至關重要。許多HIV感染者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於疾病本身,還包括社會歧視與自我認同的困境。研究顯示,HIV感染者的憂鬱症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註12),若未能及時提供心理支持,可能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甚至降低生活品質。因此,未來的愛滋防治策略應結合心理諮商、社會支持團體,幫助感染者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減少因焦慮與壓力導致的治療中斷。

 

最後,創新預防措施是降低感染率的關鍵。目前,全球已研發多種新型愛滋病預防技術,如長效型PrEP(暴露前預防用藥),可透過每兩個月一次的注射方式,提供穩定的預防效果(註13)。此外,mRNA技術的突破也為愛滋病疫苗的開發帶來希望,目前已有數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若成功,將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愛滋病的防治模式。台灣應積極參與這類國際研究,並評估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於本土防治計畫。

 

總結來說,未來的愛滋防治應朝向提高篩檢率、強化心理健康支持、引進創新預防技術三大方向發展。透過政府、醫療機構與社會團體的共同努力,台灣有機會成為全球愛滋防治的典範,推動終結愛滋的時代目標。

 

 

結論:愛滋防治是一場長跑,關鍵在於堅持到最後

愛滋防治,就像一場長跑,關鍵不在於誰起跑得快,而是誰能堅持到終點。

回顧過去40年,台灣從對愛滋病的無知與恐懼,到如今建立完善的治療與預防機制,這條路途並不平坦。我們見證了抗病毒藥物(ART)的發展,讓HIV感染者得以健康長壽;我們推動了篩檢與預防措施,使感染率大幅下降。然而,就像馬拉松的最後一公里最具挑戰性,我們如今正站在終結愛滋的關鍵時刻,卻不能因為已取得的進展而掉以輕心

 

「終點」不是消滅HIV,而是終結歧視,讓每位感染者都能擁有公平、健康的生活。這場長跑不僅屬於醫療專家與政策制定者,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需要更普及的篩檢計畫,讓所有高風險族群都能方便且安心地接受檢測;我們需要加強愛滋病教育,使年輕一代對愛滋有正確的認識,不再因恐懼而遠離感染者;我們更需要心理支持系統,確保每一位HIV感染者在治療過程中,得到的不只是藥物,還有理解與尊重。

 

這場40年的長跑已經來到最後一程,勝利的關鍵不在於速度,而是我們能否團結一致、堅持到最後。只要我們持續努力,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愛滋污名、沒有感染恐懼的社會,真正實現「終結愛滋」的願景。

 

 

 

愛滋防治比較表格

項目 40年前(1984年) 目前(2024年)
愛滋病的變遷 愛滋病被視為致命疾病,無有效治療 愛滋病可透過抗病毒治療(ART)控制
防治策略 缺乏篩檢與防治政策,社會普遍無知 推廣篩檢、PrEP預防用藥、社區教育
現行挑戰 感染者面臨極端污名化,社會恐懼 篩檢率仍未達標,部分族群缺乏治療意願
未來發展方向 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極低 提升心理健康支持,開發新型預防藥物
社會態度 愛滋病等同於“死刑判決”,無法公開身份 社會觀念有所進步,但污名仍存在,需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

  1.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5). 世界愛滋病日. (Taiwan NCF)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3). 2023年世界愛滋日—社群領航、終結愛滋 (Let Communities Lead). (CDC Taiwan)
  3. 預防篩檢治療三大面向著手—臺灣愛滋病防治成果超越國際. 衛福季刊. (mohwpaper.tw)
  4. Iknowledge.info. (2023). HIV抗病毒治療最新發展. (iknowledge.info)
  5. Gilead Unveils More Positive Data on HIV Prevention Shot. Barron’s. Published: 5 months ago. (barrons.com)
  6.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台灣愛滋病防治報告. (CDC Taiwan)
  7. 台灣愛滋病防治聯盟. (2024). MSM族群愛滋感染趨勢報告. (PRAA Taiwan)
  8. 衛生福利部. (2024). 愛滋病預防與篩檢政策. (MOHW)
  9. 台灣愛滋病學會. (2024). 醫事人員對U=U的認知度研究. (Taiwan AIDS Society)
  10. UNAIDS. (2024). 95-95-95: The Next Global AIDS Targets. (UNAIDS)
  11.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台灣HIV感染現況報告. (CDC Taiwan)
  12.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13. Landovitz, R. J., et al. (2023). Long-Acting PrEP for HIV Preven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Clinical Trials. Lancet HIV, 10(2), 88-95. (PubMed)

 

 

常見問題與回覆(愛滋防治專題)

問題 1:愛滋病現在還是絕症嗎?

回覆:
不,愛滋病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目前,透過抗病毒療法(ART),HIV感染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毒量,並維持與一般人相當的壽命與生活品質。當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水平(U=U,即病毒量測不到=不具傳染力),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給伴侶(註1)。這意味著,及早篩檢並接受適當治療,可以讓感染者過上健康且無差別的生活。

📌 行動建議:

  • 若曾有高風險行為,可至醫療院所或匿名篩檢站接受HIV篩檢。
  • 若確診HIV,應盡快接受抗病毒治療,以確保健康。
  • 若為高風險族群,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以降低感染風險。

 

問題 2:HIV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什麼?一般接觸會被傳染嗎?

回覆:
HIV 主要透過三種途徑傳播:

  1. 性接觸(不安全性行為,包括陰道、肛交、口交)
  2. 血液(共用針頭、輸血或開放性傷口接觸感染者血液)
  3. 母嬰傳播(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可能傳播給嬰兒)

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咳嗽、打噴嚏、蚊蟲叮咬等不會傳播HIV(註2)。社會上仍存在許多對HIV的誤解,這些錯誤觀念容易加深污名化,影響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 行動建議:

  • 使用安全性行為措施(如保險套、PrEP),有效降低HIV感染風險。
  • 了解HIV傳播途徑,避免誤解與歧視,給予感染者公平對待。
  • 若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獲取正確資訊。

 

問題 3: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可以完全預防HIV嗎?

回覆:
PrEP 是一種有效的 HIV 預防措施,研究顯示,每天規律服用 PrEP 可降低超過 99% 的性行為感染風險(註3)。然而,PrEP 只能預防 HIV,無法防止其他性病(如梅毒、淋病、HPV,因此仍建議搭配保險套使用,以獲得最完整的保護。

📌 行動建議:

  • 適用族群:有多重性伴侶、HIV 陽性伴侶、高風險行業從業者等,可考慮使用 PrEP。
  • 如何獲取:需經醫師評估,並定期回診監測健康狀況。
  • 搭配綜合防護:PrEP 雖然有效,但仍應搭配保險套與定期篩檢,以降低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

 

問題 4:HIV 感染者可以結婚、生子嗎?

回覆:
是的,HIV感染者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與預防措施,擁有正常的家庭與健康的孩子。當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並將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U=U),HIV 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伴侶(註4)。此外,若計劃懷孕,醫師可提供相關指導,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目前醫學發展已能讓 HIV 陽性的母親生下 HIV 陰性的寶寶。

📌 行動建議:

  • 若 HIV 陽性者計劃懷孕,應與專業醫師討論最佳生育方案。
  • 懷孕期間需遵循醫師指示,接受抗病毒治療,以確保母嬰健康。
  • 伴侶可考慮使用 PrEP,以降低非感染者的風險。

 

問題 5:台灣什麼時候能實現「無愛滋世代」?

回覆:
**台灣在2020年已達成聯合國的「90-90-90」愛滋防治目標,**即90% 的感染者知曉自身感染狀況,90% 的確診者接受治療,90% 的治療者病毒量獲得有效抑制。然而,聯合國在 2024 年提出新的 「95-95-95 目標,台灣若能進一步提高篩檢率與治療覆蓋率,就有機會邁向「無愛滋世代」的目標(註5)。

📌 行動建議:

  • 推動篩檢:篩檢是預防愛滋病蔓延的關鍵,每個人都應定期進行 HIV 檢測。
  • 消除污名化:正確認識愛滋病,避免歧視,讓感染者願意接受治療。
  • 支持防治計畫: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團體應共同努力,提升預防與治療的可近性。

未來,透過醫療技術進步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有機會迎來一個沒有 HIV 污名、沒有感染恐懼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2.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HIV感染者社會污名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CDC Taiwan)
  3. Landovitz, R. J., et al. (2023). Long-Acting PrEP for HIV Preven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Clinical Trials. Lancet HIV, 10(2), 88-95. (PubMed)
  4. 台灣愛滋病學會. (2024). HIV治療與懷孕指南. (Taiwan AIDS Society)
  5. UNAIDS. (2024). 95-95-95: The Next Global AIDS Targets. (UNAIDS)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