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何欣蓉
因此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敏弱肌,在尋找無過多添加物、可用於全身及臉的保濕產品,推薦試試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看它會不會也成為你的蜜糖~

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何欣蓉

 

聽過有許多人都有因網紅或廣告介紹買入保養品後不適合的慘痛經驗……所謂「別人的蜜糖,我的毒藥」,現在我用各種保養品最在意它的成分!是否太刺激?香味會不會太刺鼻?

 

我自己的保養步驟算簡單,臉部早晚清潔後簡單上化妝水→精華→乳液,僅有乳液區分夏天是清爽乳液、冬天是油脂成份較高的乳霜。身體也是區分冬夏,夏天用較水潤質地、冬天則著重保水保油。最後依近期肌膚狀況加入「重點產品」,例如最近因為家有新生兒,24小時待在冷氣房內很容易造成肌膚水分流失,臉頰出現小塊的局部乾燥;加上一堆嬰兒用品需要清洗消毒,大量接觸水及清潔劑的情況下,我很在意肌膚的保濕度及膚況穩定度。

 

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何欣蓉

 

使用重點產品加強保濕時最害怕用完黏膩不透氣,撐不了多久就想洗掉,有些甚至還會造成皮膚癢,變成反效果。好險這次試用的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吸收快速,不會厚重但也不會有擦了跟沒擦差不多的感覺。尤其我是個半夜容易在睡夢中抓手的人,除了定期用藥,最怕皮膚屏障被破壞。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原本的開發理念就是小孩也可以用,例如如果用了凡士林等一般保水產品效果仍不彰。其內含「2%膠體燕麥+乳木果油+6種草本精草的SRS-6 repairing complex」,燕麥不僅是富含膳食纖維的寶藏食材,也能幫助維持膚況穩定。常用於護手霜的乳木果油,其滋潤效果能幫助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鎖住水分。

 

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何欣蓉

 

自從懷孕以後,對於各種香味太重的產品也開始避免,除了防止太過強烈的味道引起孕吐反胃,小孩出生後也會避免在身上留下強烈的氣味,希望讓小孩一直都能好好感受到「媽媽的味道」~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無添加礦物油、石化成分、paraben防腐劑、香精,香精或香料一直是造成過敏常見原因,也是我目前選用保養品時特別注意避開的物質。

 

因此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敏弱肌,在尋找無過多添加物、可用於全身及臉的保濕產品,推薦試試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看它會不會也成為你的蜜糖~

 

Moonlight草本燕麥益膚霜-何欣蓉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內科:肥胖、睡眠障礙、腸胃疾患、乾眼症、焦慮症、癌症術後調理 婦科:月經不調、更年期障礙、不孕症 皮膚:痤疮、乾癬、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針傷科:筋骨痠痛、落枕、筋膜炎、顏面神經麻痺、美顏針
經歷
●現任: 頌和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研習 韓國慶熙大學韓醫研習 前iFit愛瘦身駐站營養師 中華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認證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世界高血壓日的意義在於喚醒大眾對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的重視。本篇專訪姜封豪醫師,從全球高血壓現況、無症狀風險,到正確量測、自我監測與社區篩檢機制解析,並結合減鹽飲食、適度運動與壓力管理等生活習慣干預策略,提供實用建議,助您將日常小改變轉化為持續健康守護。

「每年全球有超過1,5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壓是主要推手,佔比超過50%(註1)。想像血管如精緻的茶壺,壓力過大就會裂縫;世界高血壓日的設立,正是要讓你我喚醒對「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的警覺。姜封豪醫師指出,僅靠一次年檢不足以守護健康,必須結合日常自我監測與社區宣導,才能有效降低風險(註2)。透過科學與行動,我們才能在每個日常片刻,細品「健康湯底」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Lancet. 2021;398(10304):957–980. doi:10.1016/S0140-6736(20)31814-5
  2. Zhou B, Bentham J, Di Cesare M, et al. Worldwide trends in blood pressure from 1975 to 2015: a pooled analysis. Lancet. 2017;389(10064):37–55. doi:10.1016/S0140-6736(16)31919-5

 

 

世界高血壓日的意義:一封病友來信的呼喚

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靜時,收到病友的手寫信?李先生筆跡顫抖,訴說被診斷為高血壓的震撼。全球超過11億人受高血壓影響,卻不到20%獲得有效控制,凸顯世界高血壓日的意義——喚起你我提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想像血管如鍋中管線,壓力過大恐爆裂。透過節日宣導,簡單減鹽飲食與定期檢測,如同烹調低鹽湯底般守護健康。別小看這一步,否則熱度易散。根據全球趨勢研究,結合社區支持與個人自律,才能真正提升控制率(註1)。

 

 

認識高血壓:被忽略的身體低語

你有沒有以為血壓異常總會伴隨劇烈頭痛?事實上,多數高血壓患者並無明顯症狀,超過一半的人對自己的狀態一無所知。根據Hypertension – PMC文章,不到50%患者在首次檢測後才被告知罹病(註2)。在姜封豪醫師看來,血管就像茶壺,中醫稱之為「血脈行水」,若壓力過大卻未及時疏導,後果可如鍋中湯水乾涸般灼燒器壁。醫師曾遇過一位工程師,僅因偶發心悸在例行體檢中被「截胡」,才驚覺血壓飆升;多數人則是在社區篩檢才「偶然捕獲」。別小看這些微弱訊號——定期測量血壓,如同廚師時刻檢查湯底味道,才能避免一鍋「過鹹」的健康風險。

 

控制高血壓:日常中的小習慣溫暖守護

你知道嗎?日常中的小習慣,就像廚房裡的香料,可悄悄調控你的血壓。姜封豪醫師建議,每日減鹽飲食配合5–10分鐘快走,能讓收縮壓平均下降4.41 mmHg,舒張壓下降1.66 mmHg,近六成患者達到血壓控制(註3)。此外,結合壓力管理與充足睡眠,如同用新鮮蔬果調配清爽湯底,更能平衡身體。可惜的是,過度節制鹽分或高強度運動,可能引起電解質失衡或肌肉拉傷,需量力而行。根據國際指引,減少攝鹽、維持正常體重及規律有氧運動,是最可靠的非藥物干預(註4)。姜醫師笑說,他自己常把香菜和檸檬汁當天然「降壓佐料」,為生活添味,也為血壓加分。這些簡單習慣,正是提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的第一步,讓你在每個日常片刻,都能用暖心方式守護健康。

 

 

提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姜封豪醫師的心底告白

你是否好奇,只靠一個節日就能持續推動健康管理?姜封豪醫師坦言:「世界高血壓日的意義,不在於一日的宣傳,而在於持續陪伴與行動。」他回憶某次社區健康市集,義診團隊擺設血壓篩檢站後,測量人次較平日翻倍,超過五成民眾願意主動測壓並記錄數據。這種自我監測模式,如同在廚房裡放置溫度計,讓你隨時掌握「湯底」的溫度。系統性綜述也顯示,社區健康教育與篩檢干預可明顯提升血壓控制率,平均降低收縮壓與舒張壓 (註5)。然而,僅有單次宣導往往難以長效,必須結合定期追蹤與個人化回訪,才能真正幫助你提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

 

結語:與高血壓和解,從此刻開始

別再等到警鐘響起才行動。高血壓並非命中註定的枷鎖,它是在提醒你珍惜自己的生命、關愛身邊每一個人。姜封豪醫師深情地說:「每一次測量,都是你對生命的擁抱;每一頓清淡餐,都是你對家人的承諾。」

 

從今天起,讓量血壓成為每日的小儀式;讓低鹽食譜成為廚房裡的溫暖風景。當你主動記錄、分享、並在社區篩檢中牽起彼此的手,就是在為自己的健康築起一道安全的屏障。不要小看任何一滴汗水和每一口清淡蔬果,它們正累積成改變命運的力量。

 

世界高血壓日只是一個起點。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從此刻開始,和高血壓握手言和。讓我們攜手,將關愛化作行動,讓健康在日復一日的細微習慣裡,恆久綻放。

 

 

參考文獻:

  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Lancet. 2021;398(10304):957–980. doi:10.1016/S0140-6736(20)31814-5
  2. Hypertension.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PubMed Central. PMCID: PMC6477925.
  3. Treciokiene I, Postma M, Nguyen T, et a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led interventions on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for hypertensive patient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Fam Pract. 2021;22:63. doi:10.1186/s12875-021-01421-z BioMed Central
  4. Maniero C, Lopuszko A, Papalois K-B, et al. Non-pharmacological factors for hypertension manage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Eur J Prev Cardiol. 2023;30(1):17–33. doi:10.1093/eurjpc/zwac163 PubMed
  5. Mengesha EW, Tesfaye TD, Boltena MT, Birhanu Z, Sudhakar M, Hassen K,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Glob Public Health. 2024;4(7):e0003459. doi:10.1371/journal.pgph.0003459

 

 

內容主題 主旨 主要建議 研究依據 注意事項
世界高血壓日的意義 喚醒對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的警覺 結合日常自我監測與社區宣導 註1: 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2021) 單次宣導不足,需長期跟進
認識高血壓 多數無症狀、易被忽略 定期測量血壓,留意微弱警訊 註2: Hypertension PMC (2019) 忽略微弱症狀可能延誤診斷
控制高血壓 生活習慣干預為主 減鹽飲食+規律有氧運動 註3: Treciokiene et al. (2021),
註4: Maniero et al. (2023)
過度節制或高強度運動可能帶來風險
提高血壓疾病認識與控制 持續陪伴與個人化追蹤 社區教育+定期篩檢+個人化回訪 註5: Mengesha et al. (2024) 僅單次篩檢難以維持長效,需系統化跟進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如何在家正確測量血壓?
回覆:

  1. 選擇安靜環境,坐姿放鬆,手臂與心臟同高,保持背部有靠。
  2. 測量前休息5分鐘,避免立刻運動或喝咖啡。
  3. 一次測量建議連續做兩到三次,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4. 使用合格電子血壓計,定期校正。
    如此才能獲得穩定、可信的數值,助你隨時掌握血壓變化。

 

問題2:若一次測量血壓偏高,我該怎麼辦?
回覆:

  1. 先靜坐休息5–10分鐘,離桌散步或深呼吸,讓血壓回穩。
  2. 再次測量確認—如仍高於140/90 mmHg,隔天早上空腹再測一次。
  3. 如連續多日皆偏高,請攜帶測量記錄就醫,並告知醫師日常飲食與作息。
  4. 同時調整生活:減鹽、均衡飲食、適度運動。
    這樣能判斷是否為偶發波動或真正需要藥物介入。

 

問題3:平時應如何調整飲食以幫助控制血壓?
回覆:

  1. 減鹽:每日攝鹽量不超過5克,相當於一茶匙。
  2. 多攝鉀:香蕉、番茄、綠葉蔬菜助於鈉鉀平衡。
  3. 適量優質蛋白質:魚、豆腐、瘦肉,可降低心血管負擔。
  4. 中醫藥膳:可每日一杯菊花山楂茶,依《本草綱目》記載有活血舒經功效。
  5. 均衡五色:如同五行,色彩豐富的蔬果最能調和體內陰陽。

 

問題4:我該選擇什麼樣的運動來協助降壓?
回覆:

  1.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游泳,每週150分鐘為宜。
  2. 柔和伸展:太極、八段錦等,兼顧舒緩壓力與強化心肺。
  3. 分段進行:可一天三次,每次10分鐘,避免一次過勞。
  4. 留意身體反應:若胸悶、頭暈,應立即休息並測壓。
    適度運動如同日常「健康保養」,循序漸進最有效。

 

問題5:有家族高血壓史,我該如何預防?
回覆:

  1. 提早篩檢:年滿30歲後每年一次血壓檢測;若父母早發病,可自25歲起檢測。
  2. 生活管理:嚴格執行減鹽、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
  3. 中醫調理:依體質可飲用荷葉決明子茶,輕度降脂降壓。
  4. 社區參與:參加世界高血壓日義診或講座,獲取最新資訊與支持。
    這樣能將家族風險轉為行動力,提早掌握自己健康。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受訪學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長期疲倦、心悸、腸胃不適卻檢查不出異常?這些可能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透過藥師羅文佑的專業觀察,本篇內容深入解析自律神經如何受壓力、作息與飲食影響,導致多系統症狀難以察覺卻影響深遠。從症狀辨識、診斷方法到飲食調理與日常修復,提供實用的自我照護建議與調節技巧,包括腹式呼吸、補充GABA與色胺酸、穴位刺激與光線管理。結合中西觀點與生活節奏重建,幫助讀者理解「無病卻不適」背後的根本原因,並找回屬於自己的健康節拍。特別適合關注情緒平衡、睡眠品質與自律神經保健的中壯年族群參考。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時候?起床像被地心引力拉住,下午突然心跳加速,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明明去看過醫生,抽血、照超音波、甚至做了全套健康檢查,卻被告知:「一切正常。」

 

但你知道,這種「全身都怪怪的」感覺絕對不是幻覺。
羅文佑藥師說:「很多人來找我時,其實早就累了,只是不知道該從哪裡修。」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什麼罕見的病,而是現代人生活節奏混亂下,身體發出的沉默警告。這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的身體已經為你撐很久了。

 

在這篇專訪裡,我們將一起揭開這種「無病卻不適」的真相,從藥師的觀察與實務經驗出發,帶你找回生活的節奏與身體的平衡。

 

你以為是小毛病,其實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你是不是也曾有這樣的經驗:明明檢查報告一切正常,但就是每天提不起勁、心跳忽快忽慢,甚至腸胃常常鬧脾氣?「其實這類情況,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出了狀況,卻常常被忽略了。」羅文佑藥師一開口就道出他在第一線最常見的煩惱。

 

自律神經就像是人體的無聲指揮家,負責調節呼吸、心跳、消化、體溫與睡眠等基本生理功能,一旦失調,身體就會「亂了節奏」,出現一連串難以解釋的不適症狀(註1)。羅藥師指出,最常見的初期表現包括:清晨起床特別疲累、午後心悸無力、情緒起伏大,甚至皮膚敏感與夜間盜汗。

 

這些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壓力大」或「想太多」,但當累積到身體無法負荷時,往往已經演變成慢性自律神經失調。「病人常跟我說,自己好像身體裡裝了一個快爆炸的機器,但醫院卻檢查不出什麼來。」這就是我們在處理健康時容易錯過的「無形危機」。

 

自律神經失調的多樣症狀與診斷挑戰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樣且分散,常見的包括:

 

這些症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發生,且在不同個體間表現差異大,增加了診斷的困難度。由於症狀涉及多個系統,患者常被轉診至不同科別,進行多項檢查卻無法確診,導致延誤治療。

目前,診斷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包括:

  • 傾斜試驗(Tilt Table Test):評估體位變化對心率和血壓的影響。
  • 心率變異性分析(HRV):評估自律神經對心臟的調節功能。
  • 汗腺功能測試:檢測出汗異常。

 

然而,這些檢查在一般臨床中並不常見,且需要專業設備和人員操作,進一步增加了診斷的難度。

 

因此,當身體出現多種無法解釋的症狀時,應考慮自律神經失調的可能性,並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與建議。

 

身體不聽使喚的背後:壓力與節律失調的交錯反應

你有沒有發現,明明沒做什麼事,卻總是特別疲倦、提不起精神,甚至稍微晚睡一天,整個人就像被抽乾電力一樣?這種現象,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在默默發出警訊(註3)。

 

自律神經系統掌控著我們身體內部的節奏,就像一支無形的樂團指揮,指揮著心跳、呼吸、消化與睡眠。當你長時間處在高壓環境、熬夜或輪班、習慣性使用3C設備直到深夜,這些因素會逐漸打亂原本應該規律的生理節奏。尤其是睡前暴露在強光下,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難以入睡、夜間易醒,進一步讓自律神經陷入疲於奔命的惡性循環(註4)。

 

羅文佑藥師提到:「很多患者的問題其實不是單一的病,而是長期生活節奏混亂,讓神經系統過度緊繃,無法鬆下來。」就像一鍋煲湯,火候太大,湯會溢;火太小,又煮不熟,身體也是一樣,節律需要被好好照顧。

 

要改善這種自律神經失調的惡性循環,不能只靠休假或補眠,還得從根本調整作息、減少夜間光源刺激、建立固定睡眠時間,才是找回身體平衡的關鍵第一步。

 

 

藥師觀點:自律神經失調的飲食與補充對策

「你吃下肚的不只是食物,也是在給神經系統打節奏。」羅文佑藥師這樣提醒大家。很多人以為自律神經失調只能靠藥物,其實從飲食著手,是日常調理的第一步,也是最不容易被忽視的自救方法。

 

自律神經運作仰賴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例如血清素與GABA。色胺酸是血清素的前驅物,存在於香蕉、芝麻、雞蛋與牛奶中;而富含GABA的糙米、發酵豆類,也能幫助情緒穩定、入睡更順利(註5)。此外,鎂、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等微量營養素對神經功能也有協同效應,可透過飲食或營養補充劑來強化自律神經的恢復力(註6)。

 

不過,羅藥師也提醒:「如果只靠吃保健品、卻每天喝三杯咖啡、滑手機滑到凌晨,那就像一邊踩煞車、一邊踩油門,永遠無法平衡。」飲食的調整不是萬靈丹,而是你給自己生活節奏重新配速的方式之一。

 

別小看一頓熱湯與一碗五穀飯的力量,它們在你焦躁不安的日子裡,或許比一顆安眠藥更溫柔而有效。

 

 

日常中的修復節奏:呼吸、穴位、光線與慢動作生活

你知道嗎?自律神經就像呼吸一樣,是可以透過練習重新找回節奏的。羅文佑藥師建議:「放慢生活,先從一口深呼吸開始。」

 

研究發現,每天進行腹式呼吸練習5至10分鐘,有助於啟動副交感神經,讓心率放慢、壓力下降(註7)。搭配簡單的穴位按壓,如內關穴(安神定心)、百會穴(提振氣血)、神門穴(助眠寧心),更能進一步引導身體進入放鬆模式。這些方法不需要儀器、不靠藥物,只需你每天願意給自己一點點安靜的空間。

 

此外,光線節律也是被忽略卻極為關鍵的一環。早上盡量曬太陽、晚上減少3C藍光曝露,有助於重設褪黑激素分泌時鐘,讓你白天更有精神、夜晚更好入眠(註8)。

 

羅藥師總結道:「自律神經失調的關鍵,不是壞掉了哪裡,而是你生活的節拍走散了。」試著讓自己慢一點,讓陽光灑進房間、讓空氣流進胸腔、讓壓力有出口。當你重新與生活同步,你會驚訝,原來身體一直在等待你的回應。

 

 

結論:找回你與身體的合奏節奏

我們的身體,其實就像一座看不見的交響樂團,而自律神經,就是那位無聲的指揮。一旦壓力變成主旋律、焦慮無限延伸,原本協調的節拍就會變得紛亂刺耳——你睡不好、吃不下、總覺得身體「怪怪的」,那不是錯覺,而是你內在的節奏早已走音。

 

羅文佑藥師以一位長年陪伴病人第一線的觀察者身分說出這句話:「修復自律神經,不是從零開始,而是重新學會跟生活配合呼吸。」

 

調整飲食不是節食,是為你的器官改編曲目;呼吸練習不是儀式,而是讓副交感神經重新登台;晚上關掉手機的那一刻,其實是在讓你的生理時鐘重啟。

 

別怕生活失調,因為每一首好聽的樂章,都從校準第一個音開始。從今天起,願你為自己的身體,重新指揮出一首和諧又溫柔的旋律。

 

 

📚 參考文獻
註1:Kanbara, K., Fukunaga, R., & Yagi, A. (2021).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mbalance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ioPsychoSocial Medicine, 15(1), 1–10.

註3:Irwin, M. R. (2019). Sleep and inflammation: partners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19(11), 702–715. https://doi.org/10.1038/s41577-019-0190-z
註4:Meerlo, P., Sgoifo, A., & Suchecki, D. (2020). Restricted and disrupted sleep: Effects on autonomic function, neuroendocrine stress systems and stress responsivity. Sleep Medicine Reviews, 46, 101236. https://doi.org/10.1016/j.smrv.2019.101236

註5:Jenkins, T. A., Nguyen, J. C. D., Polglaze, K. E., & Bertrand, P. P. (2016). Influence of tryptophan and serotonin on mood and cognition with a possible role of the gut-brain axis. Nutrients, 8(1), 56. https://doi.org/10.3390/nu8010056
註6:Kiecolt-Glaser, J. K., Belury, M. A., Andridge, R., Malarkey, W. B., & Glaser, R. (2011). Omega-3 supplementation lowers inflammation and anxiety in medical stud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25(8), 1725–1734. https://doi.org/10.1016/j.bbi.2011.07.229

註7:Saoji, A. A., Raghavendra, B. R., & Manjunath, N. K. (2019). Effects of yogic breath reg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f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Ayurveda and Integrative Medicine, 10(1), 50–58. https://doi.org/10.1016/j.jaim.2017.07.008
註8:Rahman, S. A., & Czeisler, C. A. (2020). Circadian rhythm disruption and mental health.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0, 1–10.

 

 

項目 一般疲勞/壓力反應 自律神經失調
症狀來源 短期心理或生理壓力 自律神經節律長期失衡
常見症狀表現 疲倦、煩躁、注意力不集中 心悸、冒汗、腸胃異常、失眠等多系統症狀
觸發因素 工作壓力、睡不好、情緒起伏 長期壓力、節奏錯亂、過度用腦、夜間光害
檢查方式 通常不需要特殊檢查 心率變異分析、傾斜試驗、汗腺檢測等
調理方式重點 短暫休息與壓力來源釐清 從飲食、呼吸、光線、穴位等多面向整合調理
日常改善建議 早睡早起、減少刺激、適度運動 腹式呼吸、減藍光、補充GABA與色胺酸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而不是單純壓力大?

回覆
如果你持續出現心悸、腸胃不適、莫名疲倦、晚上難入眠等症狀,但醫院各科檢查都顯示正常,就要懷疑可能與自律神經有關。自律神經失調的特徵是「無明顯病灶,卻持續不適」,可藉由心率變異分析(HRV)、生活作息檢視,並諮詢具經驗的醫師或藥師進一步評估。

 

問題2:自律神經失調一定要吃藥嗎?

回覆
不一定。輕度的自律神經失調,多數可以透過調整生活節奏來改善,例如規律睡眠、適度運動、減少藍光曝露與增加戶外陽光照射。營養補充如GABA、色胺酸、B群與鎂也有輔助作用。當症狀影響生活品質時,再依照醫囑考慮短期藥物輔助,但重點還是在「調節生活的節奏」。

 

問題3:日常中有哪些簡單方法可以幫助調節自律神經?

回覆
羅文佑藥師建議三個關鍵方法:
① 每天做5~10分鐘腹式呼吸練習,啟動副交感神經;
② 睡前避免使用手機與強光,讓褪黑激素自然分泌;
③ 嘗試按壓內關、神門等穴位幫助放鬆。這些小習慣,就像是幫神經系統調音的工具,每天一點,就能慢慢找回身體的節奏。

 

問題4:飲食方面有什麼建議可以幫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回覆
可以多攝取含有色胺酸的食物(如香蕉、芝麻、豆腐)、富含GABA的發酵食物(如納豆、味噌)、含鎂的堅果與深綠色蔬菜。這些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與神經調節。中醫觀點上也強調「心腎相交、脾胃調和」,可搭配甘麥大棗湯、百合蓮子茶等食療,輔助睡眠與情緒平衡。

 

問題5:如果我白天精神不濟、晚上睡不好,應該從哪裡開始調整?

回覆
請先從「早晨」開始改變。每天早上曬太陽15分鐘,有助於生理時鐘校正;接著建立規律飲食與運動習慣。晚上則關閉過度刺激(如藍光、激烈節目)、喝溫水泡腳、深呼吸放鬆身心。這不是一夜見效的修復,而是你與身體重新建立節奏的旅程。就從今晚提早半小時上床開始吧。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受訪學者:生活駭客羅藥師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