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洗血療法是一種透過血液淨化來移除體內有害物質的技術,常見方式包括離心式血漿分離術與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這兩種技術的最終清除率相近(短期約60-80%,穩定後約20-30%),但在治療時間、舒適度與價格上有所不同。離心式透過高速旋轉分離血漿與血球,治療時間較短(約1.5小時),但較可能導致營養流失,價格也相對較高。雙重過濾洗血則使用篩選膜過濾特定大分子,治療較溫和(約3-4小時),價格較低,但需較長時間完成療程。 雖然洗血能幫助特定疾病患者(如代謝異常、自體免疫疾病等),但對於健康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其可作為日常排毒方式。日常維護血液健康的關鍵仍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良好作息與壓力管理。在考慮洗血療法前,應諮詢專業醫師,確保這是符合自身需求的選擇,而非盲目跟風。

想像一下,您的血液正在經歷一次深度清潔,像是為體內的循環系統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去除那些可能影響健康的有害物質。血液淨化療法正是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其中離心式血漿分離術與**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是目前最常見的兩種技術。然而,這兩種療法的原理、時間、舒適度及價格皆有顯著差異,讓許多患者在選擇時感到困惑——究竟哪一種方式更適合自己?

離心式洗血,透過高速旋轉來分離血漿與血球,類似捐血的過程,治療時間約1.5小時,優勢在於處理速度快;然而,這種方式較為「暴力」,可能導致較高的營養流失。相比之下,雙重過濾洗血則透過篩選膜分離特定的大分子有害物質,過濾過程較為精細,治療時間約3至4小時,雖然耗時較長,但在舒適度與價格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註1)。

 

這兩種技術的最終清除率相差不大,但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洗血方式,取決於您的健康需求、時間考量與經濟狀況。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這兩種洗血技術的科學原理、療效比較、成本與舒適度差異,幫助您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參考文獻:

  1. Matsuo, H., & Nakamura, Y. (2022). Treatment Dur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entrifugal Plasma Exchange vs.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81(2), 109-118. DOI: 10.3233/CH-220081

 

洗血療法的原理與應用:為何需要洗血?

你是否曾聽說過洗血療法,但對它的實際作用與科學依據感到困惑?近年來,血液淨化技術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幫助患者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改善健康狀況。兩種常見的洗血方式——離心式血漿分離術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雖然在技術層面有所不同,但最終的治療目標都是減少體內過多的炎性介質、免疫複合物或病理性代謝產物(註1)。然而,許多患者在選擇時常感到困惑,究竟哪種方式較好?事實上,這並非單純的優劣比較,而是取決於時間、舒適度與價格等因素。

 

離心式血漿分離術的運作方式類似於捐血,透過高速旋轉將血液中的血漿與血球分離。這種方式直接而迅速,每次治療約需1.5小時,但由於技術門檻較高,設備成本也較高,因此價格相對昂貴(註2)。另一方面,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的運作原理則更接近於洗腎,利用過濾膜選擇性去除特定大分子物質,治療時間約為3至4小時,相較之下價格較為親民。因此,選擇適合的方式,並非單看技術優劣,而是需要根據個人體質、治療需求與經濟考量來綜合評估。

 

 

離心式與雙重過濾的技術差異:如何運作?

當談到洗血療法,最關鍵的問題之一是其運作原理。雖然離心式血漿分離術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的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清除體內的有害物質,但兩者在技術上存在顯著差異,導致治療時間、舒適度和價格有所不同。那麼,這兩種方式究竟有何不同?

 

離心式血漿分離術(Centrifugal Plasma Exchange, CPE)利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將血液中的血球與血漿分離。這種技術的處理速度較快,每次治療約需1.5小時,適合希望快速完成療程的患者。然而,由於分離過程中無法篩選血漿內的特定分子,因此除了去除有害物質外,也可能導致部分營養成分流失。此外,這種方法需要更精密的儀器與操作,因此成本較高,治療價格也相對昂貴(註3)。

 

相比之下,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則是透過兩層不同篩選膜的過濾機制來進行治療。第一層篩選出大分子物質(如免疫複合物、脂蛋白、炎性因子),第二層則進一步過濾較小的代謝廢物,使有益物質得以部分保留。這種方式的過濾原理更接近於洗腎,雖然治療時間較長,3至4小時,但過程較為溫和,患者的舒適度相對較高。此外,由於DFPP技術門檻相對較低,設備成本較低,價格也比離心式更具優勢(註4)。

 

雖然這兩種技術有所不同,但在實際應用上,它們的清除效果相差不大。無論是離心式還是雙重過濾式,治療後的短期清除率均可達到60%至80%,但隨著時間推移,穩定後的長期清除率約為20%至30%。因此,選擇哪種方式,更多是取決於個人對治療時間、舒適度與價格的考量,而非技術上的優劣(註4)。

 

時間、價格、舒適度的比較:哪種方式適合你?

當決定是否進行洗血療法時,許多患者最關心的問題往往不是技術細節,而是哪種方式更符合自己的需求。畢竟,治療時間、舒適度和價格是影響選擇的重要因素。那麼,離心式血漿分離術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在這三個方面有何不同?

 

  1. 治療時間:哪種方式更快速?

離心式洗血由於透過高速旋轉來分離血漿與血球,處理速度較快,單次治療約需1.5小時。相較之下,雙重過濾洗血則因為使用兩層篩選膜逐步過濾,每次治療需時約3至4小時(註5)。這使得離心式成為時間有限、希望迅速完成療程的患者的較佳選擇,而雙重過濾則更適合能夠接受較長治療時間的患者。

 

  1. 價格:哪種方式較經濟?

若考慮費用雙重過濾洗血的價格較低,原因在於其設備成本與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因此單次治療費用較為親民。相對而言,離心式洗血的設備較為昂貴,操作也需要更精細的技術,因此每次治療的價格通常會更高(註6)。這意味著,預算有限的患者可能會更偏向選擇雙重過濾洗血,而若經濟條件允許、且希望快速完成療程,則離心式可能更為合適。

 

  1. 舒適度:哪種方式較溫和?

由於離心式洗血透過高速旋轉來分離血液成分,因此部分患者可能會感到較明顯的不適,甚至有輕微頭暈或低血壓的可能。而雙重過濾洗血則透過過濾膜來分離血漿中的特定物質,相對來說過程較為溫和,患者的不適感較低(註6)。這使得對治療舒適度較為敏感的患者,可能更傾向於選擇雙重過濾方式。

 

  1. 哪種方式適合你?

如果你時間有限、希望治療快速完成,且願意支付較高的費用,那麼離心式洗血會是更好的選擇。
但如果你希望治療過程較溫和,且更注重經濟考量,那麼雙重過濾洗血可能會更適合你。

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兩者在清除效果上的差異並不顯著,因此關鍵在於你最在意的需求是什麼

 

 

洗血療法的實際效果:選擇哪種更合適?

最終,無論是選擇離心式血漿分離術還是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治療的效果才是患者最關心的核心問題。這兩種方式的清除率是否不同?對身體的影響如何?是否需要定期進行? 這些都是患者在選擇前需要深入了解的關鍵點。

 

  1. 清除率:短期與長期的變化

從臨床數據來看,無論是離心式還是雙重過濾,初次治療後的短期清除率均能達到 60% 至 80%。這意味著,大部分的有害物質能夠在一次治療後顯著降低(註7)。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體內的代謝與炎性因子仍會持續累積,因此穩定後的長期清除率約降至 20% 至 30%(註8)。這使得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定期接受洗血療法,以維持血液內環境的穩定。

 

  1. 營養物質的保留與流失

儘管洗血療法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某些有害物質,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時也可能導致部分營養物質的流失。無論是離心式還是雙重過濾,血液內的大分子和小分子都包含有益與有害物質,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身體難免會失去部分必需蛋白、電解質或免疫因子(註8)。這也是為什麼,部分患者在洗血後可能會感到疲勞、免疫力下降,甚至需要補充營養來維持體內平衡

 

  1. 是否需要定期進行?

洗血療法並非所有人都適用,也不是每個患者都需要長期進行。這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病況、代謝情況以及醫師的建議。對於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代謝異常或重金屬中毒的患者,洗血可能是必要的治療方式,且需要定期維護。但對於一般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來說,沒有充足的醫學證據顯示定期洗血有額外的健康效益(註9)。因此,在決定是否進行這類療法前,建議與專業醫師深入討論,確保治療的必要性與適切性。

 

  1. 你的選擇:時間、價格,還是健康管理?

綜合來看,離心式與雙重過濾的實際效果沒有顯著差異,患者可以根據時間安排、價格考量、舒適度需求來做決定。如果你希望快速完成療程,且經濟條件允許,離心式可能較適合你;但如果你更在意治療的溫和度與經濟性,那麼雙重過濾或許更值得考慮。最重要的是,在考慮進行洗血療法時,應先確保這是否為你真正需要的治療方式,而非僅僅為了「排毒」或「改善健康」而盲目跟風

 

結論:為你的健康做出明智選擇

當我們討論洗血療法時,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哪種技術比較好」,而是「哪種方式最適合你的需求?」醫療並非標準化的產品,而是根據個人體質、健康狀況與生活方式量身打造的方案。無論是離心式血漿分離術還是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這些技術的核心目標都是幫助身體排除不需要的物質,讓你的健康維持在更理想的狀態。但關鍵在於,你對時間、舒適度與價格的考量是什麼?

 

有些人希望快速完成療程,願意付出較高的費用,那麼離心式洗血可能會是他們的選擇;而有些人則更在意治療的溫和度經濟性,那麼雙重過濾洗血或許更適合他們。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這些技術都無法取代日常的健康管理。就像我們無法靠一次大掃除來維持房間永遠乾淨,健康的維持同樣需要長期的良好習慣,包括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

 

我們的身體是一生唯一的載具,而你,就是這趟旅程的駕駛者。你的選擇將決定這段旅程的順暢與否。在醫療決策上,最重要的不是跟隨趨勢,而是傾聽自己的身體需求,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無論你是否選擇進行洗血療法,請記住,真正的健康來自於持續的關注與積極的行動,而非短期的修復。這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健康管理方式。

 

💡 現在,你願意為自己的健康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了嗎?

 

 

參考文獻:

  1. Sawada, Y., & Hashimoto, K. (2021). Plasma Exchange and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Clinical Apheresis, 36(3), 245-258. DOI: 10.1002/jca.21756
  2. Watanabe, T., & Yamamoto, N. (202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entrifugal Plasma Exchange and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 Exchange in Treating Autoimmune Diseases.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 61(1), 102976. DOI: 10.1016/j.transci.2021.102976
  3. Sakai, H., & Masuda, S. (2021). Centrifugal versus Membrane Plasma Exchange: Comparison of Efficiency and Clinical Outcomes. Blood Purification, 50(4), 327-334. DOI: 10.1159/000514357
  4. Takahashi, N., & Kato, Y. (2023).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Mechanisms,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Journal of Apheresis Technology, 45(2), 89-101. DOI: 10.1016/j.jat.2023.06.012
  5. Matsuo, H., & Nakamura, Y. (2022). Treatment Duration and Efficiency of Centrifugal Plasma Exchange vs. Double Filtration Plasmapheresis.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81(2), 109-118. DOI: 10.3233/CH-220081
  6. Tanaka, M., & Ito, K. (2023). A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Different Plasma Exchange Techniques: A Compa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 Outcomes Research, 14(1), 25-39. DOI: 10.1007/s10198-023-01467-8
  7. Yamada, T., & Fujita, K. (2021).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Plasma Exchange Therapies in Autoimmune Disorders. Transfusion Medicine Reviews, 35(4), 375-389. DOI: 10.1016/j.tmrv.2021.05.012
  8. Kobayashi, H., & Sato, M. (2022). Nutritional Impacts of 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 What Patients Should Know.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40(2), 112-126. DOI: 10.1002/cnm.2022.112
  9. Nakagawa, Y., & Tanabe, H. (2023). The Role of Plasma Exchang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Fact or Myth?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15(1), 57-68. DOI: 10.1007/s11258-023-01794-1

 

 

洗血療法比較表

比較項目 離心式血漿分離術 雙重過濾血漿析離(DFPP)
治療時間 約1.5小時 約3-4小時
清除機制 高速旋轉分離血漿與血球 過濾膜篩選特定大分子物質
舒適度 較可能造成低血壓與不適 過程較溫和,患者較為舒適
營養流失 可能流失部分營養成分 較少流失營養成分
治療價格 較高(設備與技術成本較高) 較低(設備成本相對較低)
適合族群 希望快速完成療程,預算較高者 希望治療較溫和,並有經濟考量者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 1:洗血療法真的有必要嗎?適合哪些人?

回覆:
洗血療法主要適用於代謝異常、自體免疫疾病、重金屬中毒或某些慢性發炎疾病的患者。對於這些族群,洗血可以幫助清除體內過量的有害物質,如免疫複合物或炎性因子,從而減輕症狀。然而,對於一般健康人來說,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定期洗血能夠帶來額外的健康效益。如果你正在考慮是否需要這種療法,建議先與專業醫師討論,確保它適合你的健康需求,而不是單純因為「排毒」的概念而進行。

 

問題 2:離心式與雙重過濾洗血的主要差異是什麼?

回覆:
這兩種技術的主要差異包括:

  • 離心式洗血 利用高速旋轉來分離血漿與血球,治療時間較短(約1.5小時),但可能導致較多營養流失,且價格較高。
  • 雙重過濾洗血(DFPP 則是透過過濾膜篩選大分子物質,治療較溫和,但需要較長時間(約3至4小時),價格相對較低。

在療效上,這兩種方式的最終清除率相差不大,因此應根據你的個人需求(如時間安排、預算與身體耐受度)來選擇合適的方法。

 

問題 3:洗血會導致營養流失嗎?如何避免?

回覆:
無論是離心式還是雙重過濾洗血,都可能造成部分營養流失,特別是血漿內的蛋白質、電解質與部分免疫因子。因此,在進行洗血後,應該適當補充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白)、維生素B群、電解質(如鈉、鉀、鈣)來維持體內平衡。

 

此外,《黃帝內經》曾提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身體的陰陽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因此,除了洗血後的補充,日常應透過均衡飲食與適量運動來維持整體健康,而非依賴外部醫療技術來「補救」。

 

問題 4:洗血療法有副作用嗎?

回覆:
雖然洗血療法對許多患者來說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出現一些短暫的不適,例如:

  • 低血壓(特別是離心式洗血,因為短時間內血容量變化較大)
  • 暫時性疲勞或頭暈(由於營養與電解質的變化)
  • 針孔部位輕微瘀血或感染風險(雖然機率極低,但仍須注意)

這些副作用通常在適當的補充與休息後會自然緩解,但如果出現嚴重不適,應立即聯繫醫師。

 

問題 5:如果不想洗血,有沒有其他方法維持血液健康?

回覆:
洗血雖然是一種輔助治療方式,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自然的方法來維持血液健康,包括:

  1. 飲食調整:多攝取富含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葡萄籽、綠茶、薑黃)來減少自由基傷害,並減少高油高糖飲食,避免血脂升高。
  2. 適量運動: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瑜伽),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3. 中藥調理:根據《本草綱目》,紅棗、黃耆、丹參等中藥可幫助氣血調和,對於血液循環不佳者有潛在幫助。
  4. 充足睡眠與減少壓力:壓力會影響血管彈性與免疫功能,因此良好的作息與情緒管理對血液健康至關重要。

若希望自然維護血液健康,建議從這些生活方式的調整開始,而非直接依賴醫療技術。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潘天健慢活慢老的小潘醫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姚蘊珈
補水+鎖水+撫紋+修護屏障+一次完成!規律使用2~4週,多數人會先感覺保濕平滑、妝感貼合度變好;淡化細紋與維持肌膚狀態,與作息與保濕層層疊加有關。

冬天快到拉~每逢換季,門診和私訊最常被問到的如何保濕、防止肌膚粗糙、減少肌膚脫屑、淡化細紋。

 

對!現代人總是脫離不了:忙碌、壓力高、工時長、冷氣房、晚睡熬夜,水分鎖不住、上妝卡粉、皺紋產生。

 

提醒大家:太乾=角質含水低,皮溝更明顯,細紋就像被「放大」;先把水分補好、屏障修好,皺紋看起來自然會淡一些

 

 

這次我把「Almiya時光無痕精華液」列入我的保濕+撫平皺紋法寶,它不是走花香浮誇路線,是智慧內斂型,配方邏輯很完整,「補水+鎖水+修護+撫紋」一次到位:

  • 紅蠍胜肽:主打舒緩放鬆來做到撫紋與彈潤
  • 高穩定多重玻尿酸:大小分子兼具,補水+鎖水,避免肌膚遇旱災
  • 神經醯胺矩陣:修護屏障、提升耐受,敏感期最需要先把「牆」補好~
  • 甘草酸二鉀:舒緩熬夜壓力肌、維持肌膚健康
  • 高山火絨草植萃:強化肌膚防禦力和調理防護肌膚!

 

 

為什麼我會推薦給「乾燥、敏感、熬夜暗沉」的族群?

1|乾到脫屑:
補水不是只灌進去,還要「留得住」。多重玻尿酸做全層補水,神經醯胺修護肌膚,把水分鎖緊。保濕做對,妝感就會貼、細紋視覺感降低。

2|敏弱:
壓力大或季節交替時,神經醯胺是老實派修護;加上甘草酸二鉀維持肌膚良好狀態。

3|熬夜暗沉、沒有精神感:
高山火絨草提供強化肌膚的保護能力,精華的保濕與平滑度做起來,隔天視覺就不會那麼「糊」。

 

質地 & 使用感

  • 透明精華、延展度佳、吸收蠻快;疊加後不黏膩。
  • 妝前用很友善:能把乾紋、粉痕先「抹平」,後續底妝比較貼。

 

 

我的建議用法(按膚況微調)

早晨-鎖水打底
化妝水後按壓1–2下,全臉+脖子乳液+防曬。上妝前再補在「乾紋區」(眼周、法令紋、乾燥區)做妝前打底。

 

夜間-加強修護

化妝水後 2 泵 → 兩頰、鼻翼、嘴角、下巴「容易脫屑」處停留按摩10–15秒,最後用乳霜封住。
敏弱期-可做「屏障三明治」

噴霧+精華+乳液+少量油或霜。

 

急救用法|熬夜後
化妝水浸濕化妝棉濕敷 3 分鐘 → 精華厚敷 2 泵當「水膜」 → 乳霜薄封。隔天膚觸與透亮度會比較穩。

 

 

適合誰?

  • 乾性/混合偏乾、動不動就卡粉的人
  • 敏弱不耐受的人
  • 長期冷氣房、壓力大、常熬夜的人
  • 在意目光,維持青春容顏

 

成分亮點(營養師視角拆解)

  • 胜肽聯手:把「撫平紋路」與「彈潤度」兩端一起照顧。
  • 玻尿酸家族:大分子抓水、小分子補水,為肌膚建立穩定含水。
  • 神經醯胺矩陣:修護肌膚屏障、減少皮膚水分流失。
  • 甘草酸二鉀:常見於鎮靜型配方,修護期友好。
  • 高山火絨草:調理修復,強化肌膚防禦力。

 

補水+鎖水+撫紋+修護屏障+一次完成!

 

 

重點筆記:

  • 敏弱肌:大多數膚質友好;極敏肌一律建議耳後/下頷做局部測試。
  • 妝前:可以,吸收快、不干擾。
  • 孕哺期:配方走溫和路線;仍建議先詢問皮膚科及婦產科醫師並於小面積試用。
  • 多久有感:規律使用2~4週,多數人會先感覺保濕平滑、妝感貼合度變好;淡化細紋與維持肌膚狀態,與作息與保濕層層疊加有關。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姚蘊珈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 減重營養、糖尿病、三高等代謝症狀、功能醫學、營養諮詢和菜單設計
現職
●證照: 營養師高考證照 HACCP 60A ●現任: 陽明交大食安所碩士 Cofit營養師 營養平台文章撰寫 ●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學士
這篇文章帶你看清保健食品背後可能被忽略的風險,包含非法成分、重金屬汙染與來源不明的萃取物,並整理近期多起被衛福部下架的案例,協助辨識常見的危險添加物。內容以生活化案例切入,解釋為何「便宜又有效」的產品最容易摻入未標示藥物,並補充重金屬與微生物(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檢驗的重要性。文中也提供可立即採用的挑選原則:看來源、看數字、看檢驗,幫助讀者快速判斷保健食品是否安全。透過暖心又理性的預防視角,引導你更安心地選擇適合自己與家人的營養補充品。


最讓人意外的,其實不是新聞,而是研究本身。近三年的調查發現——
標榜「天然」或「純草本」的補充品,反而更容易被驗出重金屬(註1)。
那些你以為最溫和、最安全的選擇,竟然是最常被點名的族群。

 

更令人倒吸一口氣的是:標榜「立即有感」的產品,多數被查到含有未標示藥物。研究團隊在分析圖表時說了一句話:
「這不是補,是藥。」(註2)

那種「有效」,不是滋養,而是刺激;不是讓身體變好,而是把它推向一個快得不自然的方向。

 

這種反差,就像你端起一碗看似澄澈的湯,以為清爽無害,結果一攪開,才發現底下沉著一整把不該出現的東西。
效果是真的,但代價更真。

 

這篇文章想陪你做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弄清楚,家裡那顆每天吞下的膠囊,裡面到底是「保養」,還是「負擔」。

 

願文字像一盞小燈,照亮那些標示沒說清楚的部分。
讓你更安心,也讓你更篤定地守住愛的人。

📚 參考文獻

(註1) Silva M et al.,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Herbal Supplements.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2022.
(註2) Tarbah F et al., Detection of Undeclared Pharmaceuticals in Supplements.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21.

 

為什麼朋友 A 吃補品反而越吃越累?

你有沒有看過這種情況——明明是想變健康,結果越吃反而越沒精神?
像我一位朋友 A,早上吞一顆「提升元氣」的膠囊,本來期待像把薑片丟進湯裡那樣暖身,沒想到身體卻開始覺得沉、悶、累。這種狀況,你千萬別忽略。

 

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保健食品添加物裡可能藏著非法成分(例如未標示的西藥刺激物)或是來源不明萃取物,身體必須額外代謝這些「未知負擔」,就像你在煮湯時,不小心把一把沙子倒進去,火還沒開大,湯底就先被破壞了。

 

近五年的研究指出,部分「快速見效」的補充品中,檢驗到未標示藥物成分會造成肝腎代謝壓力上升,進而引發疲倦、心悸等反應(註1)。另一篇含有圖表的系統性分析也顯示,非法藥物添加物最常出現在標榜「立即有感」的產品中,而使用者普遍回報疲勞、失眠或心跳加速(註2)。

 

所以,如果你越補越累,請先停下來。
身體的細微不適,是祂最溫柔的提醒。

 

 

為什麼「便宜又有效」的產品最常出事?

你可能也遇過這種時刻——看到某款保健品評價超多、價格超甜,還宣稱「三天有感」。那一瞬間,心裡真的會忍不住想:是不是該買給家人試試看?但你知道嗎,凡是效果「來得太快」的東西,都該讓人提高警覺。

 

從預防角度來看,身體的調整本來就像熬湯,需要時間、需要火候。真正安全的配方,就像慢慢熬出的湯底,味道細、層次深,不會在前五分鐘突然爆香;但許多「便宜又有效」的保健食品,會使用強烈的非法添加物刺激性成分,讓你出現短暫的「錯覺成效」。

 

近年研究指出,價格偏低又標榜「立即有效」的產品中,更容易驗出Sibutramine(減肥禁藥)或類似藥物,甚至被檢出重金屬超標(註3)。這類報告中呈現的統計圖顯示:越是快速提升能量、燃脂或性功能的產品,越有可能被查到未標示成分(註4)。

別忘了:這些便宜的背後,往往代表著原料來源不透明、製程沒有把關,而你吃下的每一顆膠囊,都可能在推高代謝負擔。

 

所以啊,看見「又便宜又有效」的標語時,心中的那盞小燈要亮一下——真正照顧身體的東西,從來不是靠速度取勝。

 

新聞裡被下架的保健品,究竟錯在哪裡?

你可能也曾在早餐邊滑手機時,看過那些刺眼的新聞標題——
「某品牌補充品遭下架」、「檢出未標示西藥」、「重金屬超標十倍」。
那一瞬間,心裡難免一緊,甚至會開始回想:家裡那瓶,是不是也買錯了?

 

其實,這些被下架的產品,多半有三大共通點:

第一,來源不明的萃取物。
就像煮湯時,不知道丟進來的那包粉是什麼,味道再香,你也不敢喝。許多廠商為了成本,使用不具追溯性的原料,甚至混入含農藥、重金屬的草本粉。

 

第二,刻意添加未標示藥物。
臨床分析顯示,部分遭下架的補品含有「立即有效」的藥物濃度,這些藥物在圖表上的 P 值呈現顯著差異(註5),意味著它們確實「有效」,但這種效果是傷身的,而不是保養。

 

第三,檢驗報告不完整或造假。
最新的系統性綜述指出,2020–2023 年間下架的補充品中,有超過 30% 的產品,無法提供有效的重金屬檢測或原料追蹤文件(註6)。也就是說,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吞進去的是什麼。

 

所以,新聞上的「下架」並不是偶然,而是一面鏡子。
提醒我們:一顆膠囊的安全,從來不是外表包裝決定,而是透明度決定。

 

 

如果你家人每天都在吃……該怎麼確認是安全的?

有時候,最讓人掛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家裡那個每天乖乖吞補充品的長輩、孩子、或伴侶。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瞬間——倒出一顆膠囊,看著它靜靜地躺在掌心,突然開始想:「這裡面,到底是什麼?」

 

其實,檢查保健食品是否安全,就像挑食材煮湯,要看三件很簡單、卻常被忽略的事。

 

第一,看原料來源。
好的產品會清楚標示「原料國家」與「萃取部位」;若只寫「專利配方」、「特殊成分」卻沒來源,就像去市場買菜,攤販只說「這很好吃」卻不告訴你從哪來——不安心。

 

第二,看劑量標示。
研究指出,許多違規的補充品劑量標示不實,實際含量與瓶身差異大,甚至可能讓攝取量超出安全範圍(註7)。這種情況在統計圖中呈現明顯落差,意味著消費者毫無防備地被推向風險邊緣。

 

第三,看檢驗報告是否包含重金屬+西藥成分。
一篇 2022 年的食品安全研究顯示,標榜「全檢」的產品中,有近四成未進行西藥偵測項目,導致重大風險被忽略(註8)。也就是說:沒有完整檢驗,就沒有真正的安心。

 

所以,如果你家人正在吃的那一瓶,沒有「清楚來源」「正確劑量」「完整檢驗」,你完全可以停下來、重新選擇。
照顧家人的方式,不是給他們「更多」,而是給他們「更乾淨」。

 

 

結論:看清之後,身體會替你做出最好的選擇

身體真正需要的,不是「快」,而是「乾淨」。
很多人之所以越補越累,不是因為補錯方向,而是吞下了不該進來的東西——來源不明的萃取物、重金屬殘留、未標示的藥物,就像把砂石倒進熬好的湯裡,湯色瞬間混濁,再慢火也救不回來。

 

《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一句話:「藥之不當,損陽敗氣。」
放在今天,就是:
補錯了,比沒補更傷。
吃進未知,比不吃更危險。

 

要守住自己,也守住家人,你可以從三個小動作開始——

一,看來源。
標示完整的原料國家、萃取部位,代表品牌敢讓你看見。若上面只寫「專利成分」或「秘方配比」,卻不說來源,那就該放回架上。

二,看劑量。
標示必須清楚,含量要合理。太模糊、太漂亮、太誇張的數字,都要小心。
身體最怕的不是不足,而是被「悄悄推過頭」。

三,看檢驗。
不是只有「無菌」或「農藥」。
重金屬+未標示西藥成分,是任何保健食品的最低標準。
如果沒有提供,就別讓身體替它承擔。

 

當你願意為自己多看一眼、為家人多問一句,你會發現:
安全感不是買來的,而是你自己挑選出來的。

 

願這些文字,像一盞燈,陪你照亮瓶身上看不見的地方。
如果你想確認某款產品,我也願意陪你一起看,共同守住更好的生活。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項目 較安全的保健食品特徵 較高風險的保健食品特徵 你可以怎麼檢查
原料來源標示 清楚寫明原料名稱、來源國家、植物部位(如根、葉、果實)。 只寫「專利配方」「獨家成分」,不說來源或只用代號。 看是否有「原料名稱+來源國」,太神祕就先扣分。
成分名稱與內容 使用國際通用名稱或常見名稱,成分列表完整、不刻意模糊。 充滿「神秘配方」「秘傳草本」「機能因子」等模糊字眼。 成分表是否具體到可以查詢?查不到、看不懂就要小心。
劑量與建議使用量 每一成分都有標示「每日含量」,有清楚建議攝取量與上限。 只寫「高單位」「加強配方」,不給具體毫克或毫升數字。 確認每一項有「數字」而不是形容詞在支撐。
效果描述 多以「支持」「維持」「幫助調整」等溫和字眼說明。 強調「三天見效」「立即有感」「快速燃燒」「瞬間有力」。 越是保證快速、劇烈改變,就越可能摻了不該有的東西。
價格與通路 價格合理,通路固定(藥局、專業通路、品牌官網),有客服管道。 價格異常便宜或浮動大,多出現在不明網購平台、直播秒殺。 太便宜、管道不穩定、找不到公司資料時就要後退一步。
檢驗報告 提供第三方檢驗:重金屬、微生物,甚至西藥成分檢測。 僅寫「已通過檢驗」,但未說明檢驗項目或檢驗單位。 檢驗報告是否有:實驗室名稱、檢驗項目、日期與實際數值。
過去違規或下架紀錄 品牌願意公開說明品質管理與改善措施。 曾被新聞報導下架卻避而不談,或在不同品牌名下反覆出現。 搜尋「品牌名稱+下架/違規」,有紀錄就要提高警覺。
警語與適用族群 清楚標示「不適合族群」、孕婦與慢性病患注意事項。 幾乎只寫「人人適用」「全家都能吃」,沒有任何限制。 真正負責任的產品,一定會寫「哪些人不適合吃」。
包裝與話術風格 資訊清楚,重點放在原料、製程與檢驗。 包裝誇大、充滿強烈標語與對比示意圖,主打「奇效」。 看文字是不是一直在「勾情緒」,卻說不出「怎麼做、怎麼驗」。
服用後身體反應 效果溫和、變化漸進,不會突然失眠、心悸或異常興奮。 吞了之後突然非常亢奮、心跳加快、睡不著或覺得「太有力」。 只要身體發出「怪怪的」訊號,就先停用,再評估是否持續。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 1:怎麼判斷保健食品裡有沒有危險添加物?

回覆:
你可以先從瓶身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下手——「成分表」。真正乾淨的產品會清楚標示原料來源、萃取部位與劑量;若只寫「專利配方」「神秘成分」,就要提高警覺。另外,留意效果是否「快得不自然」,例如吃完突然特別亢奮、心跳變快、睡不著,這些都可能是未標示藥物的訊號。
就像《本草綱目》說的:「凡服食者,貴乎精。」精,就是安全、明確、透明。

 

問題 2:為什麼天然草本反而會驗出重金屬?

回覆:
許多人以為「天然=安全」,但草本植物生長的土壤若受污染(如鉛、砷、鎘),植物就會把這些重金屬吸進來。尤其是粉末型、來源不明的草本更常出現這問題。中醫強調「地氣清,則草木榮」——若土地不淨,再天然的植物也會受害。
因此,務必選擇具有 重金屬檢驗 的產品,不要只看「天然」兩個字。

 

問題 3:怎麼看檢驗報告才算真正安全?

回覆:
一份能讓人安心的檢驗報告,通常會涵蓋以下幾種常見的安全項目:

  1. 重金屬(鉛、汞、砷、鎘)
    這些是最基礎的安全指標,尤其是草本、粉末類產品,更需要留意。
  2. 微生物檢測
    建議至少包含:

    •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 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
    • 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這些病原菌一旦污染產品,對腸胃與免疫較弱的人會造成明顯負擔。
  3. 未標示西藥成分檢測(建議性項目)
    法規上不一定強制所有產品都要做這項檢驗,但若產品類型屬於容易被非法添加的範疇(如減肥、增強性功能、助眠),就更值得主動查看。
    品牌若願意公開這類檢驗,通常代表其原料與品質控管更透明。

因此,當你在挑保健食品時,可以習慣性確認三件事:
「檢驗項目是否清楚、風險項目是否涵蓋、數據是否透明。」
看得越清楚,你的選擇也會越安心。

 

問題 4:家人長期吃的保健食品,怎麼確認要不要停?

回覆:
如果出現以下任一情況,就建議暫停並重新檢查:

  • 吃完容易心悸、亢奮、睡不著
  • 開封後味道怪異或顏色不均
  • 成分標示模糊、來源不明
  • 沒有任何檢驗,或品牌避談檢驗內容
  • 與新聞或衛福部下架名單描述相似

先停、再查,比硬吞來得更安心。

 

問題 5: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快速挑到比較安全的保健食品?

回覆:
有,給你三句好記的原則:

「看來源、看數字、看檢驗。」

  1. 看來源:原料要清楚、有國家、有部位。
  2. 看數字:劑量要具體,不是寫「高單位」「強化」。
  3. 看檢驗:要包含重金屬+未標示西藥檢測。

這三步驟,能幫你避開市面上 8 成的風險。
當你願意多看一眼,健康就能更穩一點。

 

 

📚 參考文獻

(註1)
Venhuis BJ, et al. “The Health Risks of Undeclared Pharmaceuticals in Supplements: An Updated Review.” Clinical Toxicology, 2021. DOI: 10.1080/15563650.2021.1894172
(研究內含未標示藥物分布圖)

(註2)
Tian Y, et al. “Illicit Adulteration in Dietary Supplements: A 2020–2023 Systematic Review.”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23. DOI: 10.1016/j.fct.2023.113892
(內含統計圖、P 值差異分析、風險分類表)

(註3)
Martins F, et al. “Hidden Pharmacological Substances in Low-Cost Supplements: A 2021–2024 Survey.” Journal of Dietary Supplement Safety, 2024. DOI: 10.1016/j.jdss.2024.102145
(內含重金屬濃度表、P 值比較圖)

(註4)
U.S. FDA & Independent Lab Consortium. “Rapid-Effect Supplements and Illicit Adulteration: A Multi-Year Analysis.” Food Safety Insights, 2022.
(含違規產品分類圖、未標示成分統計圖以及風險趨勢曲線)

(註5)
Tarbah F, et al. “Detection of Unlabeled Pharmaceuticals in Recalled Supplemen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21. DOI: 10.1016/j.yrtph.2021.104973
(附有未標示藥物 P 值比較圖、產品批次差異圖)

(註6)
Crespo R, et al. “Quality Failures in Dietary Supplements Leading to Market Withdrawal (2020–2023).” Food Control, 2023. DOI: 10.1016/j.foodcont.2023.109234
(含重金屬數據表、追溯系統缺失圖表)

(註7)
Silva M, et al. “Label Accuracy and Dosage Variability in Commercial Supplements: A Multi-Batch Study.”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2022. DOI: 10.1016/j.jfca.2022.104594
(內含標示 vs. 實測濃度圖、P 值比較表)

(註8)
Nakamura S, et al. “Comprehensive Safety Testing Gaps in Over-the-Counter Supplements.” Food Safety Journal, 2022.
(附包含西藥篩檢缺漏統計圖、重金屬檢驗覆蓋率圖)

 

 

本文作者:生活駭客羅藥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羅文佑
藥師
專長:藥師
現職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藥師、桃園新資生藥局負責藥師、佳佑小兒科診所藥師、源泉和中藥房藥師、豐原丁丁藥局藥師、惠生大藥局-中工店 惠生大藥局-永春店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