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社區講座的現場,看著一位中年父親靜靜低頭,手裡攪動著那杯高纖果汁。
他告訴我:「醫師說,我爸確診大腸癌第三期。」
那一刻,我的腦中浮現一句話——我們都是在壞消息裡,重新學會照顧身體的人。
大多數人以為,「癌」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其實,它更像長年被忽略的乾旱。
我們活在快節奏的城市裡:忙到忘了喝水,久坐到血液都學會沉默。
腸道,是身體最早知道你累的地方。
它用微微腹脹、便秘、甚至情緒低落在提醒你:「我需要呼吸了。」
現代研究指出,你的菌相,早在你情緒崩潰前,就察覺壓力的到來;
而你的飲食,不只是能量,更是一場微生物之間的對話(註1)。
當你開始為它挑對食物——高纖、發酵食、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
這個看不見的世界會回過頭,默默修補發炎與突變的裂縫。
《黃帝內經》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古人早就知道,健康的根,在胃腸,也在生活。
所以,別等壞消息才開始改變,
從今天的一餐、一杯水、一次深呼吸開始,
讓腸道重新呼吸,也讓你的身體,再次長出希望。
參考文獻:
(註1) Song M, Chan AT, Sun J. Influence of the Gut Microbiome, Diet, and Environment on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2):322–340. DOI:10.1053/j.gastro.2019.06.048.
內容目錄
Toggle益生菌與大腸癌關係是什麼?關鍵機制與腸道菌相證據
你知道嗎?腸道就像一口需要常翻土的花圃;腸道菌相失衡,壞菌就會在角落長成雜草。研究指出,某些細菌會「點火」——像帶有 pks 島的 E. coli 能產生 colibactin,直接在腸道上皮留下 DNA 損傷的足跡;這種突變指紋,在大腸癌病人的組織裡被清楚辨認(註1)。相反地,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Faecalibacterium 等友善菌,透過發酵膳食纖維產生 短鏈脂肪酸(SCFAs),可降低發炎、強化上皮屏障、調節免疫,形成「不利腫瘤」的微環境(註2)。關鍵重點其實很生活化:先把「土壤」顧好——高纖飲食、發酵食、規律作息與減壓,再視情況評估益生菌以及益生元做加乘。提醒一下:單靠補充品、卻維持低纖與熬夜,往往只是短暫「撒草籽」,難以穩定定殖;而且不同菌株、劑量與週期對個體反應差異大,務必觀察8–12週並與專業討論。
大腸癌高風險族群怎麼判定?篩檢起始年齡與頻率
你可能會問:「我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檢查?」我的答案很務實:平均風險者從50歲起,每1–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FOBT);若有家族史、曾長過瘜肉、或有腸胃道疾病史,請提早評估,必要時直接安排大腸鏡。這不是口號,是多年衛教的實務結論——能定期做、做得下去,風險就被你一點一滴往後推。
我會把篩檢想像成在菜園巡田水:FIT像是「每週繞園一圈」揪出疑點;大腸鏡則是「進場除草、順手修枝」。平均風險先用 FIT 提升覆蓋率、陽性再鏡檢;高風險或出現警訊(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不明下降),就別繞路,直接進場。小提醒:篩檢是一條長路,把生日月設定為你的「腸道健檢月」,並和家人互相提醒,遵從性會高很多。別小看這一點,早一步行動,往往就少一分遺憾。
台灣大腸癌為何偏高?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風險因子
你可能也在想:「為什麼我們身邊得大腸癌的人變多了?」事實上,本地資料顯示發生人數連年居前,與飲食西化(紅肉、加工肉)、少纖維、運動不足有關;同時,年齡超過50歲、家族史、既往瘜肉或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不可改變的高風險族群【】【】。我會把它想成一鍋湯:火候(年齡、遺傳)不好控,但你可以決定加什麼料——膳食纖維多一把、發酵食多一口、步數多一段,讓腸道菌相朝「不利腫瘤」的方向走。別小看這些微調,長期下來就像每天把油煙機擦一遍,少積一層垢、少一次修理。注意:如果你同時有抽菸、飲酒、肥胖或久坐,建議把飲食調整與每週150–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綁在行事曆裡,下一步再談益生菌與合生元;工具是加分,日常才是根本。(註3、註4)
FIT 與大腸鏡怎麼選?準確度、可近性與遵從性
你可能會想:「大腸癌篩檢到底選FIT還是大腸鏡?」我的做法是先看風險、再看「做不做得下去」。平均風險族群,先用每1–2年一次的 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IT),成本低、方便、遵從性高;陽性再轉大腸鏡,一次把可疑的瘜肉「看見+切除」,等於同時診斷與治療。高風險(家族史、既往瘜肉/腸疾、持續便血等)或已出現警訊者,直接安排大腸鏡較務實。把它想成兩道關卡:FIT像門口的感應器,幫你大量篩出可疑;大腸鏡是進倉檢修,把風險源頭處理掉。注意迷思:FIT陰性不代表終身保單;而大腸鏡也有前置清腸的不便與極少數併發症風險。最關鍵是規律與持續——能年年做到的,就是對你最好的選擇。別小看這一步,穩穩守住,往往就把大事化小。
分期與存活率:為什麼「早發現」幾乎決定結局
你可能會想:「現在沒不舒服,非得做篩檢嗎?」要。因為分期,常常就決定存活。早期(黏膜、黏膜下)腫瘤像剛冒頭的雜草,內視鏡就能「連根帶走」;等到侵犯更深層、甚至轉移,治療複雜度與復發風險都直線上升。國際綜述顯示,能把人群導入規律FIT/大腸鏡流程,發現更多早期病灶、降低發生率與死亡率——不是一夕逆轉,而是年年把風險往後推(註7)。流行病統計也一再提醒:越早發現,治療選擇越多,生活品質越能保住(註8)。別小看「今年就先做一次」,那是一條把自己拉回主導權的繩子。
參考文獻:
怎麼吃才像在保護腸道?高纖飲食與發酵食的實務盤
餐桌,就是你和腸道菌相的合約。先把底座打好:每天25–30g 膳食纖維(全穀雜糧、豆類、深綠與十字花科)、發酵食(原味優格、味噌、納豆、泡菜適量),以及「半盤蔬菜+1/4 全穀」的家用餐盤。為什麼?可發酵纖維是好菌的飼料,能產生短鏈脂肪酸,降低腸道發炎、穩定上皮屏障;發酵食與整體飲食型態(如地中海風格)一起用,更能把菌相推向「不利腫瘤」的方向(註9、註10)。注意兩件事:第一,加工肉與含糖飲料降量;第二,酒精有劑量門檻,能少就少。
實際一杯|長夏排便果汁牛奶(食療概念示例)
- 木瓜120g+西瓜120g+香蕉半根
- 無糖優格120ml 或 鮮奶/豆奶180ml
- 蜂蜜10克
- 綜合堅果1湯匙(腰果/開心果);可加奇亞籽1茶匙
怎麼喝? 早晨或運動後 30 分內最順;便祕族把總飲水量≥2000 ml/日,晚餐後散步10–15分鐘。
益生菌、益生元與合生元怎麼選?菌株、劑量與週期
你可能會問:「要不要每天吃益生菌?選哪一種才對?」我的原則很務實:先把底座=高纖飲食+發酵食,補充品當加分。若要補充,優先考慮「多菌株合併(如 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足量(常見日劑量 10⁹–10¹⁰ CFU)」、「連續 8–12 週觀察」;想更穩,可搭配益生元(FOS/GOS 等可發酵纖維)成為合生元,幫助定殖與產生短鏈脂肪酸。證據面怎麼看?近年預防端的證據仍在累積,但腺瘤風險的方向性較清楚:一項系統綜述與統合分析納入 9 項 RCT,顯示益生菌有助降低腺瘤發生、並調節菌相與發炎標記;對「大腸癌發生率」本體則尚無一致結論(註11)。在治療期/隨訪期,多篇系統綜述指出,益生菌/合生元對腸道副作用(如化放療相關腹瀉)與腸道屏障有潛在助益,但菌株差異、劑量與產品品質使結果迥異(註12)。
注意三點:
① 別把益生菌當萬靈丹——低纖飲食與熬夜會「拔掉梯子」
② 免疫低下或重症者,務必與醫師討論
③ 觀察腸道訊號(排便型態、腹脹、皮膚與睡眠)作為是否續用的依據。慢慢養土壤,好菌自然會回來。
運動、體重與酒精:生活型態如何與菌相同向而行
你可能會想:「我需要運動到什麼程度,腸道才有感?」把規則寫在牆上最簡單——每週150–300分鐘中等強度(快走、騎車、游泳皆可),或75–150分鐘高強度;日常以8,000–10,000步當作「菌相活化線」。為什麼?規律活動能提升腸道蠕動與灌流、增加短鏈脂肪酸(SCFAs)生成,讓腸道菌相從「促炎」轉向「抗炎」。第二件事是體重與腰圍:維持健康BMI與腰圍下修(男性<90cm、女性<80cm作為目標線),能減少胰島素阻抗與脂肪性發炎,間接降低大腸癌風險。第三是酒精:即使是「社交型飲酒」,也與風險上升有關;策略是周間零酒日+場合控量,把葡萄酒的「一杯」當上限,而不是每日習慣。最後別忘了睡眠與晝夜節律:固定入睡時段、7–8小時連續睡眠,對菌相和腸道屏障都有加分。小提醒:若你同時在進行高纖飲食+發酵食+益生菌,把上述三件事同步落地,效果會像「三腳架」一樣穩。別小看這些看似無聊的日常,它們就是把風險曲線往下壓的力量。(註13、註14)
阿斯匹靈化學預防該不該用?族群、劑量與風險評估
你可能會想:「每天一顆能不能把大腸癌風險壓下來?」答案不簡化。阿斯匹靈在某些族群(如 Lynch 症候群)有較一致的化學預防證據;在一般風險族群,研究顯示可能降低腺瘤/大腸癌發生,但出血風險(腸胃道、顱內)需一併評估,且最佳劑量與使用年限仍有不確定性(註15)。
臨床決策我會這樣走:
第一步,先把可改變風險因子做好(纖維、運動、限酒、體重)
第二步,與醫師討論你是否屬於可能獲益>風險的族群(例如 40–59 歲、心血管風險較高、無高出血風險者)
第三步,若採用,常見做法是低劑量、中長期且定期追蹤。切記三件事:
① 不可自行長期服用
② 有消化道出血史、活動性潰瘍、抗凝/抗血小板合併者要特別小心
③ 一旦啟用,需與篩檢策略並行,而不是取代。工具是加分,日常與篩檢仍是主角。(註15、註16)
益生菌與大腸癌關係值得天天吃嗎?
你可能會問:「我需要每天吃益生菌嗎?」我的答案是:先種好土,再考慮補肥料。腸道菌就像花園裡的作物,高纖食物是肥沃的土、發酵食是有機肥、規律作息與喝水是陽光與灌溉。這些都準備好了,補充益生菌才會長得穩。近年統合分析顯示,益生菌能降低腺瘤發生率、改善發炎與菌相多樣性,但對「大腸癌發生本體」尚未有一致結論(註17)。若要補充,建議選擇「多菌株+足量(10⁹–10¹⁰ CFU)+連續8–12週」並搭配益生元(像種子旁的養分),觀察排便與腹脹的變化。
提醒兩點:
① 免疫低下或重症者需先與醫師討論
② 若仍維持低纖+熬夜+久坐,就像把菜種在乾硬的地上,再多肥料也沒用。先養土,再養菌,這才是讓腸道持續健康的關鍵。
只做 FIT 不做大腸鏡可以嗎?
這題幾乎每場講座都有人問。我的回答是:可以,但要規律。對大多數「平均風險」族群,糞便潛血檢查(FIT) 是最方便、最普及的篩檢工具——只要每 1–2 年做一次,就能早一步揪出無症狀期的出血跡象。若結果「陽性」,記得一定要接著做大腸鏡;那才是「找到問題、同場修復」的關鍵。你可以把這流程想成兩道門:FIT 是第一道感應門,幫你過濾疑點;大腸鏡是第二道修理門,讓醫師確認並移除瘜肉。重要的是「不要只進第一道門就停下」。有研究指出,若FIT陽性但未進一步鏡檢,未來罹癌與死亡風險會顯著升高(註19)。所以我常提醒學員:做得快,不如做得久——持續、規律,才是守住腸道健康最實際的方式。
台灣為何這麼多人中?我能改變什麼?
每次講到這題,我都會先放一張台灣癌症統計圖:大腸癌連續多年居發生率第一,而且有年輕化趨勢。原因其實不神祕——飲食西化、運動不足、工作久坐,再加上紅肉、加工肉與含糖飲料的過量攝取,就像每天往身體的「火爐」裡多添一把柴。好消息是,這些都屬於「可改變的風險因子」。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提出「三少一多」:少紅肉與加工品、少糖飲料、少酒精,多膳食纖維。再加上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能顯著降低大腸癌風險(註20)。別忘了,每1–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FIT)、50歲以上者或有家族史的人與家人互相提醒。預防其實不是大工程,而是一種「每天都做一點」的生活節奏。當我們開始主動調整餐桌和步伐的速度,風險曲線就會默默下滑。
早期發現有多大差別?分期存活率怎麼看?
很多人以為:「我現在沒症狀,應該沒事吧?」但大腸癌可是一個「沉默的園丁」——在你沒察覺時,壞細胞早已悄悄發芽。根據台灣與國際資料統計,0–1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但若拖到第3期以下滑至約70%,到第4期只剩不到15%(註21)。這代表早一步篩檢,就可能多活十年以上。定期做 糞便潛血檢查(FIT) 或 大腸鏡,其實就像在菜園巡邏,提早發現一株壞苗、輕輕拔掉;若等雜草蔓延,再多藥物都只是延遲結果。國際研究也指出,推動全國性FIT計畫的國家,其大腸癌死亡率能下降30%以上(註22)。所以我常說:別讓恐懼變成藉口,篩檢不是麻煩,而是你的主動防線。有行動,就有存活。
超實用一天菜單:怎麼吃才像在保護腸道
有人問我:「到底要怎麼吃,才算對腸道好?」我常說,保養腸道就像照顧菜園,每天澆點水、除點草,不用複雜,貴在持續。
- 早餐:燕麥粥+無糖優格+一小把堅果,給好菌纖維和油脂的養分。
- 午餐:半盤深綠與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地瓜葉),搭全穀飯與豆類。
- 晚餐:以魚或豆腐為主蛋白,避開加工肉;餐後一碗味噌湯或豆奶,補發酵菌。
這樣的組合,纖維量自然能達到每日建議的 25–30 公克。若怕無聊,照顏色換菜:紅椒、紫茄、黃南瓜、白花椰,讓每餐都有「彩虹」的感覺。別忘了水分要夠——每公斤體重至少30毫升,才有足夠水分讓纖維發揮作用。研究顯示,地中海式飲食與高纖、低加工飲食型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改善菌相多樣性(註23)。每天的選擇,都是腸道生態的一次投票;你怎麼吃,菌就怎麼長。
結論:讓腸道重新呼吸,從今天的一餐開始
走到這裡,你會發現「預防」其實不難,它藏在每天的選擇裡。只要願意多加一口菜、多走一小段路、多看一次報告,你就正在為自己建一座防線。益生菌與大腸癌的關係提醒我們:健康不是買來的,而是養出來的。
中醫講「脾胃為後天之本」,現代醫學則用「腸道菌相」說明同樣的道理——萬物的能量,都從腸開始。
篩檢,是你給未來的保障;飲食與作息,是你餵養好菌的養分。別等壞消息才開始改變,從下一餐、下一次排便、下一次走路開始,讓腸道重新呼吸,也讓身體重新記得輕盈與安穩的感覺。
「健康是一種生活習慣,不是一場急救。」——這是我在每場講座裡最想留下的一句話。
願你用餐桌的選擇,寫下比藥更溫柔的處方。
主題 | 選項A(建議/何時用) | 選項B(替代/何時用) | 核心優缺點(重點比較) | 適用族群 | 注意事項 / 備註 |
---|---|---|---|---|---|
篩檢方式 | FIT 糞便免疫化學檢查:平均風險者每 1–2 年一次;陽性轉鏡檢 | 大腸鏡:高風險(家族史/既往瘜肉/警訊症狀)或 FIT 陽性直接做 | FIT:方便、覆蓋率高;但需規律重複。大腸鏡:可「看見+切除」,但需清腸與鎮靜、有小風險 | 平均風險(先 FIT)/高風險(優先鏡檢) | FIT 陰性≠終身保;陽性務必安排大腸鏡 |
飲食型態 | 高纖×地中海風格:全穀雜糧、豆類、深綠與十字花科、彩虹蔬果、適量堅果與橄欖油 | 西化高脂高糖+紅/加工肉偏高 | A:提升菌相多樣性、產生 SCFAs、降低發炎;B:促炎、代謝負擔大 | 想要長期保養與代謝穩定者 | 每日纖維 25–30 g;含糖飲料與加工肉減量 |
發酵/補充策略 | 發酵食+益生元(FOS/GOS):餐桌打底 | 益生菌/合生元(補充品):多菌株、足量、8–12 週觀察 | A:成本低、可長期;B:可加分但需搭配高纖與作息,單用效果不穩 | 腸胃易敏、壓力期、旅遊期可加補充 | 免疫低下/重症先諮詢;觀察排便型態與腹脹變化 |
一杯實作 | 長夏排便果汁牛奶:木瓜+西瓜+香蕉+無糖優格/奶/豆奶+堅果粉(可加奇亞籽) | 市售果汁/含糖飲料 | A:可發酵纖維+蛋白/鈣,溫和促進排便;B:高糖低纖、血糖波動 | 便祕傾向、餐間點心 | 糖控者選無糖基底、減香蕉量;每日飲水≥2000 ml |
生活型態 | 每週 150–300 分鐘中強度+日步 8000–10000;規律睡眠與減壓 | 久坐少動+熬夜 | A:促進腸蠕動、提高 SCFAs、生理節律穩定;B:菌相朝促炎、代謝失衡 | 上班族、輪班族需特別規劃 | 可用番茄鐘 50/10、站立回訊息、走路開會 |
體重與腰圍 | 維持健康 BMI、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 | 過輕或過重 | A:降低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B:死亡風險上升 | 體脂偏高、代謝症候群族群 | 體重過低也非保護,追求穩定區間 |
酒精策略 | 周間零酒日+場合控量 | 日常性飲酒 | A:風險可控;B:與大腸癌風險上升相關 | 社交頻繁者 | 能少就少,避免成為每日習慣 |
阿斯匹靈 | 醫囑下的特定族群(如 Lynch、心血管風險評估後) | 自行長期服用 | A:部分族群具化學預防潛力;B:出血風險↑、劑量與年限未定 | 由醫師評估獲益/風險比 | 不取代篩檢;定期追蹤副作用 |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我需要多久做一次大腸癌篩檢?做FIT就夠了嗎?
回覆:一般建議從 50歲開始,每1–2年做一次糞便免疫化學檢查(FIT)。若結果陽性或有家族史、瘜肉、腸道疾病史,應直接做大腸鏡。FIT 是「先揪出可疑」的第一關,大腸鏡是「確認與修復」的第二關。兩者搭配,才能真正達到預防效果。
問題2:平常要怎麼吃,才能讓腸道菌相變健康?
回覆:原則是「高纖、多色、少加工」。每天攝取 25–30 公克膳食纖維、搭配原味優格、味噌、納豆、泡菜等發酵食,能讓好菌穩定定殖。少吃紅肉與加工食品,多選豆類、全穀與深綠蔬菜。中醫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飲食多樣、五色均衡,才是真正的腸道調理。
問題3:益生菌該怎麼選?每天吃真的有用嗎?
回覆:重點不在「天天吃」,而在「土壤夠不夠肥」。若你的飲食低纖、熬夜又久坐,再多益生菌也難定殖。建議挑選多菌株、足量(10⁹–10¹⁰ CFU)、連續 8–12 週觀察效果,搭配益生元(如菊苣纖維、抗性澱粉)才能長得穩。免疫力低或重症者需先諮詢醫師。
問題4:大腸癌這麼普遍,我能從日常生活改變什麼?
回覆:三件事最關鍵——每週150–300分鐘運動、保持健康體重、限制酒精與糖分攝取。久坐會讓腸蠕動變慢、菌相偏促炎。別小看日常:一段散步、一次多菜的便當,都是在幫身體「除草鬆土」。
問題5:阿斯匹靈能預防大腸癌嗎?可以自己開始吃嗎?
回覆:阿斯匹靈在特定族群(如Lynch症候群或高心血管風險者)有化學預防效果,但並非人人適用。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腸胃或腦出血。若考慮使用,應與醫師討論劑量、年限與風險評估,並記得:藥物不是取代篩檢的捷徑。
本文作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註1) Chen B, et al. pks⁺ E. coli mutational signatures in human col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DOI: 10.1038/s41467-023-43329-5.可見[超連結]。 Nature
(註2) Thulasinathan B, et al.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colorectal cancer; 2025 review(SCFAs 與腸癌機制綜述)。可見[超連結]。 pmc.ncbi.nlm.nih.gov
(註3)
Roshandel G, Ghasemi-Kebria F, Malekzadeh R. Colorectal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Cancers. 2024;16(8):1530. DOI:10.3390/cancers16081530(開放取用;總覽不可改變/可改變因子:紅/加工肉、少纖、少動、飲酒、吸菸、肥胖等)。可見[超連結]。 PMC
(註4)
Fretwell A, et al.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dvice for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survivorship. Nutrients. 2024;16(9):…(開放取用;建議每週150 分鐘中等強度或 75 分鐘高強度運動等生活型態指引)。可見[超連結]。 PMC
(註5) Kanth P, Inadomi JM.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BMJ. 2021;374:n1855. DOI:10.1136/bmj.n1855
(註6) Bretthauer M, et al. Colonoscopy screening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22;387:1547–1556. DOI:10.1056/NEJMoa2208375
(註7) Zhang Y, Song K, Zhou Y, et al. Accuracy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CRC screening strategies: umbrella review. Int J Cancer. 2025. DOI:10.1002/ijc.35381.
(註8) Siegel RL, Miller KD, Wagle NS,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4. CA Cancer J Clin. 2024;74:5-33. DOI:10.3322/caac.21820.
(註9) Madrigal-Matute J, Bañón-Escandell S. Colorectal cancer and microbiota modulation: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 and Cancer. 2023;75(1):123-139. DOI:10.1080/01635581.2022.2108468.
(註10) Song M, Chan AT, Sun J. Influence of microbiome, diet, environment on CRC risk. Gastroenterology. 2020;158(2):322-340. DOI:10.1053/j.gastro.2019.06.048.
(註11) Kan HX,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4. 摘要與結論見 PubMed。 PubMed
(註12) Moreira MM, et al. The impact of pre-, pro- and synbiotics supplemen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treat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J Transl Med. 2024;22:…(開放取用;治療期腸道毒性與屏障效應整理)。 PMC
(註13)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Physical activity, body fatness and colorectal cancer—Continuous Update. 2023–2024 更新。
(註14) LoConte NK, et al. Alcohol and cancer: 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CA Cancer J Clin. 2022;72(6):507–524;及後續更新綜述(2023–2024)綜合結論。
(註15) Chapelle N, Martel M, Toes-Zoutendijk E, Barkun AN, Bardou M. Colorectal cancer chemoprevention in average-risk populations. Gut. 2020;69(12):2244–2255. doi:10.1136/gutjnl-2020-320990.
(註16)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spirin Use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ve Medication(包含對結直腸癌潛在影響與出血風險之評估結論)。JAMA. 2022;327(16):1577–1584;後續聲明與專家評述 2023–2024 年更新。
(註17) Kan HX,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synbiotics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4. PubMed.
(註18) Fratila TD, et al. Microbiome modul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2023. PubMed.
(註19) Zorzi M, et al. Effect of 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based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15-year follow-up of the Veneto program. Gut. 2023;72(3):429–438. DOI:10.1136/gutjnl-2022-327512.
(註20)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ICR. Continuous Update Project: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lorectal Cancer. Updated 2024.
(註21) Taiwan Cancer Registry,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lorectal 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Updated 2024.
(註22) Steele RJ, et al. Impact of population-based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J. 2023;380:e072692. DOI:10.1136/bmj-2022-072692.
(註23) Song M, Chan AT. Diet, Nutri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 Prevention: Where Are We Now and What’s Next? Gastroenterology. 2023;165(3):502–520. DOI:10.1053/j.gastro.2023.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