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姜封豪
一次看似輕微的跌倒,可能是骨質疏鬆的第一個警訊。骨密度流失在無聲中進行,常於骨折後才被察覺。本文結合世界骨質疏鬆日(10/20)倡議與臨床研究,帶你了解骨質疏鬆的早期徵兆、自我檢測表單(IOF 10 題)、骨密度檢查流程及治療策略。內容涵蓋雙磷酸鹽與 Denosumab 藥物比較、鈣與維生素D補充、抗阻與平衡運動要點,並融入《黃帝內經》與《本草綱目》對「骨之養」的觀點,提供科學又生活化的預防方法。適合30歲以上關心健康的讀者,學習如何透過日常飲食、運動與覺察,守護骨本、降低骨折風險,讓身體重新站穩。

那天,他只是走下樓梯時滑了一下。沒有巨大的疼痛,沒有任何骨裂聲。
他以為只是扭傷,卻沒想到,這一摔改變了他的餘生——從那以後,他的步伐再也回不到過去。

人的骨頭,就像信念——不常被看見,卻默默撐起一生的重量。
在忙碌的生活裡,我們花時間保養臉、練肌肉、做心理調整,卻很少問一句:「我的骨頭,還撐得住嗎?」
其實,骨質流失常在無聲中發生。《黃帝內經》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當營養與氣血日漸匱乏,骨架也會跟著失去根基。

研究也給了清楚的提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3) 的系統性綜述指出,骨密度下降與椎體、髖骨骨折風險上升明確相關,
而許多案例都發生在「看似輕微的跌倒」之後——真正左右結果的,往往不是年齡,而是長期忽略(註1)。
JAMA 2025 亦強調,早期覺察與介入,能有效降低骨折率並維持行動力(註2)。

10 月 20 日的世界骨質疏鬆日,不只是提醒去做檢測,更像一封邀請函:
放慢腳步,照顧那副默默支撐你的骨架,讓生命重新站穩。

參考文獻:

  1. Ayers C, Kansagara D, Lazur B,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eatments to Prevent Fractures in People With Low Bone Mass or Primary Osteoporosis: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23;176(2):182–195. doi:10.7326/M22-0684
  2. Morin SN, Leslie WD, Schousboe JT. Osteoporosis. JAMA. 2025;333(6):509–531. doi:10.1001/jama.2024.21653

 

那次跌倒之後,他才知道骨頭也會「提前老化」

你有沒有想過——一次「看似輕微的跌倒」,為什麼會讓人從此一拐一拐?
在臨床上,許多中壯年甚至40出頭的族群,在沒有劇烈外力的情況下就發生骨折。醫師形容,這就像木頭被白蟻蛀空——外表完整,內在卻早已鬆散。骨質疏鬆正是這種「沉默的流行病」,在骨折發生前毫無警訊。

 

根據《美國內科醫學年鑑》2023 年發表的系統性綜述,骨密度下降者的脊椎與髖骨骨折風險可增加達 3–5 ,而這些骨折往往導致長期疼痛與生活功能下降 (註1)。這也是為什麼每年 10 月 20 日「世界骨質疏鬆日」,都會提醒民眾:「別等跌倒才發現骨頭在求救。」

 

骨頭的老化,其實從30歲就開始悄悄進行。鈣質流失、日照不足、久坐、過量咖啡與菸酒,都會讓骨本像漏水的水壺——越放越空。

想要逆轉這個趨勢,第一步是覺察。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次輕微的跌倒,會不會成為改變人生的一次警訊。

 

 

你也可能在「骨鬆高風險族群」中嗎?快用這張表測一測!

你知道嗎?光在台灣,每三位女性、五位男性中,就有一人符合骨質疏鬆的風險條件。

很多人以為「骨鬆只是老年病」,但事實上,停經後女性、長期熬夜、喝太多咖啡、缺乏運動或曾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人,都可能早已在骨密度下滑的行列。

 

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特別設計了「10 題骨鬆自我檢測表」,只要 3 分鐘就能初步判定風險。若你的得分超過標準值,醫師建議進一步進行 DEXA 雙能 X 光吸收儀檢查——這是目前國際公認最準確的骨密度評估方式,可早期發現「隱性骨鬆」。

根據 JAMA 2025 的最新研究,及早偵測並介入的族群,髖部骨折率可下降 25% 以上 (註3)。

 

但要注意,自我檢測僅是第一步。許多民眾過於依賴問卷結果,忽略醫師評估與影像檢查。真正有效的預防,是將「自我檢測」變成每半年一次的健康習慣,就像定期保養汽車一樣——防患於未然。

 

醫師怎麼治?藥物+營養+運動的「三支柱治療法」

當骨密度檢查顯示「紅燈」時,別急著恐慌——這並不代表無法逆轉。現代醫學早已證實,藥物、營養與運動三者並行,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

 

在藥物部分,醫師通常會根據風險等級開立第一線治療:

  • 雙磷酸鹽類(如 Alendronate、Risedronate)可減少 50% 椎體骨折與 40% 髖部骨折,通常口服週或月一次。
  • 若患者無法耐受或有腸胃副作用,則可改用 Denosumab(地諾單抗),每 6 個月皮下注射一次,長期研究顯示其安全性穩定、療效顯著 (註5)。
    治療 3–5 年後,醫師會評估是否進入「用藥假期」階段,以減少罕見副作用如股骨非典型骨折或顎骨壞死。

 

營養則是強化骨頭的根本。每日攝取 鈣 1000–1200 mg、維生素 D 600–800 IU,再搭配足量蛋白質,有助於骨礦化與肌肉支撐。運動方面,抗阻與平衡訓練被證實可提升骨密度與穩定度(就像讓牆體重新加上鋼筋)。

 

記得,骨鬆治療不是「吃藥就好」;真正的康復,是讓身體重新學會「站穩」——從藥效、營養到動能,讓骨頭找回被忽略的力量。

 

 

守住骨本的日常練習:從飲食到運動,每天都能做

你知道嗎?骨頭其實像植物——只要有陽光、水分與營養,就能重新變得強壯。很多人誤以為「骨質疏鬆」是無法逆轉的退化,但研究證實,持續的飲食管理與規律運動,能讓骨密度回升 3–5%,而這足以降低骨折率近兩成(註7)。

 

飲食方面,豆製品、小魚乾、芝麻、牛奶與綠葉蔬菜都是天然的高鈣食材;而蛋白質是骨架的「鋼筋」,每日攝取量至少需達到每公斤體重 1 公克。若你乳糖不耐,可改用無糖豆漿或深綠蔬菜補鈣。別忘了每天曬太陽 10 分鐘,幫身體啟動維生素 D 的合成。

 

運動則是讓骨頭「記得力量」的關鍵。建議每週進行三次抗阻與平衡訓練,例如深蹲、爬樓梯、彈力帶訓練。這些動作能刺激骨細胞重建,就像給骨頭上一堂「強韌再教育課」。

 

世界骨質疏鬆日(10/20)提醒我們:真正的保養,不在診間,而在每天的生活選擇中。今天起,不妨從補鈣早餐、十分鐘日曬開始,讓每一步都成為強化骨本的儀式。

 

結論:站穩的,不只是雙腳

他重新學會走路的那一年,也重新學會了「與身體和解」。
骨質疏鬆不是突如其來的病,而是一場漫長的遺忘。
我們忙著追趕生活,卻忘了讓陽光曬在身上;
愛喝咖啡提神,卻忘了喝一杯溫牛奶;
怕運動流汗,卻沒想過那正是骨頭最喜歡的溫度。

 

《本草綱目》說:「骨者,筋之本,氣血之所依也。」
骨,是氣血的根,是穩定的象徵。當我們重新喚醒它,也是在修補自己的節奏。

原來,照顧骨頭不只是預防疾病,而是讓自己有力氣去擁抱生活。

 

試著這樣開始吧:
☀️ 每天十分鐘的晨光,讓維生素D喚醒骨頭;
🥛 每一餐留一份高鈣的選擇,像給身體一點安定;
🚶‍♀️ 每週三次肌力與平衡練習,讓腳步重新學會信任地面。

 

生命的力量,不只是向前走,而是「站穩」。
當骨頭被善待,連靈魂都會變得有支撐。
從今天起,別再把跌倒當成警訊,而是當成提醒——
提醒你重新站好,重新生活。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項目 適用對象 作用機轉 / 核心作法 優點 潛在風險與注意 起效與療程 追蹤建議 特別適合
自我檢測表(IOF) 30+ 有家族史、停經、久坐、抽菸/嗜咖啡、長期用類固醇者 10 題風險題項快速篩選,高分者轉介 DEXA 3 分鐘完成、零成本、提升覺察 僅為初篩,不能取代醫師評估與影像 立即 每 6 個月重做一次;分數升高→就醫 社群倡議、世界骨質疏鬆日活動前導
骨密度檢查 DEXA 自評高風險或臨床評估需要者 測量 BMD(T/Z 分數),量化骨折風險 國際標準、可追蹤變化 機構與費用差異;需專業解讀 檢查即得結果 每 1–2 年追蹤一次(依醫囑) 建立基線數值、治療前後評估
雙磷酸鹽(Alendronate / Risedronate / Zoledronate) 中高風險者(男女皆可) 抑制破骨細胞,降低骨吸收 3–5 年內可顯著降椎體/髖骨骨折 罕見顎骨壞死、非典型股骨骨折;口服型需空腹直立 口服每週/每月;IV 每年一次;3–5 年後評估是否停藥 定期牙科評估、症狀監測、BMD 追蹤 胃腸耐受佳者、可規律服藥者
Denosumab(地諾單抗) 難耐雙磷酸鹽、腎功能較差、需強效抑制者 抑制 RANKL,強力抑制骨吸收 降低椎體、非椎體與髖骨骨折 停藥後骨流失反彈風險,需銜接治療;低鈣血症 皮下注射每 6 個月一次;長期評估 注射前確保鈣/維D足量;停藥規劃銜接藥物 需固定回診注射、難以吞藥者
鈣 + 維生素 D 全族群基礎營養 鈣質供應 + 維D促吸收與礦化 安全、成本低、與藥物並行 腸胃不適、腎結石風險(高劑量/體質);注意與鐵、甲狀腺素分隔服用 持續每日:鈣 1000–1200 mg、維D 600–800 IU 依血中 25(OH)D 與飲食評估調整 飲食攝取不足、日照少者
運動(抗阻 + 平衡 + 衝擊) 全族群;骨折高風險者需客製 抗阻增骨負荷、平衡降跌倒、適度衝擊刺激骨生成 改善 BMD、肌力、姿勢與生活品質 技術不當恐受傷;骨折風險高者須專業指導 每週 ≥3 次,8–12 週見初效,持續最佳 每 8–12 週調整課表;與物理治療協作 銜接藥物、提升功能獨立性
飲食策略(高蛋白+高鈣+全食) 全族群 每日蛋白質 ≈1.0 g/kg;深綠蔬菜、豆製品、小魚乾、乳製品 同步強化肌肉與骨 乳糖不耐可用替代品;避免含糖飲、過量咖啡 持續性習慣養成 每 4–8 週檢點餐盤與體組成 體重過低、肌少合併骨鬆者
跌倒預防(環境+鞋具+藥物檢視) 長輩、曾跌倒、眩暈或多重用藥者 居家照明、防滑、止滑鞋;檢視鎮靜/降壓用藥 直接降低外傷/骨折風險 需家屬配合與環境調整成本 立即;效果隨遵從度 季度檢視環境與用藥 居家照護、單身長輩

註:藥物選擇、劑量與療程需由醫師評估。鈣/維D與藥物併用請留意交互作用與個別禁忌。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我沒有明顯症狀,也需要做骨密度檢查嗎?
回覆:需要。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流行病」,早期通常沒有症狀。若你年過40、有家族骨折史、停經、體重過低、久坐或長期使用類固醇,建議先做IOF骨鬆自我檢測表,再依結果安排骨密度(DEXA)檢查。《黃帝內經》提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意指身體的虛耗在無形中進行,唯有主動檢測才能看見。

 

問題2:每天應該攝取多少鈣與維生素D才足夠?
回覆:成人每日鈣建議量為1000–1200毫克,維生素D為600–800 IU。你可以透過牛奶、豆製品、小魚乾、芝麻或深綠蔬菜獲取鈣質,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幫助維生素D合成。若飲食不足,可依醫師建議補充營養品,但需注意避免過量,以免引起腎結石或消化不適。

 

問題3:運動會讓骨頭磨損嗎?我該做什麼運動?
回覆:不會,適度運動反而能刺激骨細胞生長。建議以「抗阻+平衡訓練」為主,例如彈力帶訓練、深蹲、輕重量啞鈴與太極。研究顯示,每週三次規律訓練可提升骨密度並降低跌倒風險。若曾有骨折史,請由物理治療師或醫師指導安全強度。

 

問題4:吃藥治骨鬆會不會傷身?有什麼要注意的?
回覆:目前臨床常用藥物包括雙磷酸鹽與Denosumab,這些藥物能有效減少脊椎與髖骨骨折。少數人可能出現腸胃不適或顎骨壞死等副作用,因此治療期間需定期牙科檢查、監測血鈣並依醫師指示調整劑量。停藥後不宜自行中斷,否則可能導致骨質快速流失。

 

問題5:除了補鈣,我還能從生活中做些什麼?
回覆:飲食與運動以外,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重要。戒菸、減少含糖與高咖啡因飲品、保持理想體重,都能幫助維持骨密度。《本草綱目》有言:「骨者,筋之本,氣血之所依也」,提醒我們氣血循環與骨骼健康密不可分。讓自己動起來、吃得均衡,就是對骨頭最溫柔的修復。

 

本文作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Ayers C, Kansagara D, Lazur B,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eatments to Prevent Fractures in People With Low Bone Mass or Primary Osteoporosis: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23;176(2):182–195. doi:10.7326/M22-0684
  2. Morin SN, Leslie WD, Schousboe JT. Osteoporosis. JAMA. 2025;333(6):509–531. doi:10.1001/jama.2024.21653
  3. Kahwati LC, Kistler CE, Booth G, et al. Screening for Osteoporosis to Prevent Fractures: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AMA. 2025;333(6):509–531. doi:10.1001/jama.2024.21653
  4. Hoong CWS, Saul D, Khosla S, Sfeir JG.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BMJ (Clin Res Ed). 2025;390:e081250. doi:10.1136/bmj-2024-081250
  5. Walker MD, Shane E.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N Engl J Med. 2023;389(21):1979–1991. doi:10.1056/NEJMcp2307353
  6. Ayers C, Kansagara D, Lazur B,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reatments to Prevent Fractures in People With Low Bone Mass or Primary Osteoporosis: A Liv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for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2023;176(2):182–195. doi:10.7326/M22-0684
  1. Hoong CWS, Saul D, Khosla S, Sfeir JG.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steoporosis. BMJ (Clin Res Ed). 2025;390:e081250. doi:10.1136/bmj-2024-081250
  2. Morin SN, Leslie WD, Schousboe JT. JAMA. 2025;333(6):509–531. doi:10.1001/jama.2024.21653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全人醫療、急慢性疾病診查治療、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減重、增肌、成長、抗衰老
經歷
姜封豪診所、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負責人、長安醫院家醫科主任、中港澄清治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補鈣並不是某天突然大吃一頓就能達成的任務,而是一場日復一日的健康長跑。只有從餐桌上的食物、生活中的曬太陽、運動的規律安排與正確的營養補充做起,才能真正累積起穩固骨本。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因此千萬別等到骨折或牙齒鬆動時才後悔,從現在開始,讓補鈣成為你的日常好習慣吧!

研究指出人體的骨密度約在20到30歲達到巔峰,30歲開始骨質會以每年0.5%~1%的速度流失,若你還以為「缺鈣」或「骨質疏鬆」是老年人才需要擔心的健康問題,小心已落入缺鈣迷思!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台灣各年齡層普遍存在鈣攝取不足的情況,尤其以青少年、女性以及銀髮族最為明顯。

別以為年輕就能掉以輕心!長期鈣質不足,不僅會讓骨質逐漸流失、骨骼變得脆弱,更可能引發抽筋、心律不整、血壓波動,甚至影響神經傳導與肌肉協調。這些問題雖然初期不明顯,但長年累積下來,可能會在某次跌倒、一場感冒,或某個轉折點而引發大問題!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質,而正值快速成長期的青少年,建議攝取量更高(建議為1200毫克)。然而現實中,多數人每天的鈣攝取量遠遠不足,國人每天平均攝取鈣量短缺約413毫克,相當於缺少2杯牛奶的鈣含量,這缺口若長年累積,身體會「變相借鈣」,也就是從骨頭中釋放鈣質來應急,長久下來骨骼密度逐漸下降,成為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

◎小心!你也中了「補鈣迷思」陷阱?

1. 補鈣喝牛奶就夠了?小心,鈣荒正悄悄吞噬你!

別天真了!一杯240毫升的牛奶,只提供約240毫克鈣質,遠遠達不到每日需求。再加上牛奶中的鈣吸收率只有30%-35%,如果你又是乳糖不耐、喝牛奶會不舒服的人,恐怕鈣的來源更加侷限。若沒補充其他高鈣食物,鈣缺口會持續擴大,骨質流失的速度也將加快。

2. 年輕人不用補鈣?將來骨折如骨牌般倒塌!

事實上,骨密度巔峰在20-30歲,這段時間所累積的骨本,就像是「骨骼的退休金」。錯過這個黃金儲鈣期,未來骨質的流失將無法挽回。現在偷懶,等於提前預約骨折、駝背、甚至一摔就骨裂的悲劇。

3. 補鈣會結石?你誤會最大!

坊間流傳「吃太多鈣會得結石」的說法,其實是誤解了營養學原理。適量補鈣反而有助於降低草酸結石的風險。因為鈣能與草酸結合,可防止其在腎臟中形成結晶。真正該注意的是高草酸食物的大量攝取,而非鈣本身。

◎隨著飲食西化、外食比例高、手搖飲盛行,再加上久坐室內、日曬時間不足,現代人不僅鈣攝取量嚴重不足,連幫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也攝取不足。這樣的雙重打擊,讓「隱性缺鈣」的情況越來越常見,如何有效補鈣?請從這幾點做起:

1. 多元攝取天然富含鈣的食物:

除了乳製品,還可以多攝取豆腐、豆乾、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如芥藍、莧菜)、海帶等食材。建議每日餐盤中安排各類富含鈣的食物,才能吃得安心又均衡。

2. 維生素D不可少:

沒有維生素D,鈣質再多也吸收不了!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為深海魚、蛋黃、香菇等食物,而得到維生素D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建議在上午或傍晚時段最適合。

3. 維生素K2 是關鍵推手,把鈣「送進骨頭」才是真補鈣

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正確沉積到骨骼中,並防止其沉積在血管造成鈣化。納豆、起司、蛋黃等都是K2的好來源。

4. 適度運動不可少:

重量訓練、跳繩、慢跑等對骨骼有負重刺激的運動,可以提升骨密度、促進鈣質沉積。建議每週至少安排3次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效果才會明顯。

分類 關鍵資訊 說明/建議
骨質流失 30 歲後每年流失 0.5%~1% 及早儲鈣,預防骨質疏鬆
成人鈣建議 1,000 mg/日 約等於 4 杯 240 mL 牛奶
青少年鈣建議 1,200 mg/日 快速成長期需求更高
國人平均缺口 約 413 mg/日 相當於少 2 杯牛奶的鈣量
迷思 1 只喝牛奶就夠 吸收率僅 30–35%,量仍不足
迷思 2 年輕人不用補鈣 骨密峰值是「骨本退休金」
迷思 3 補鈣會結石 適量補鈣可降低草酸結石風險
補鈣策略 多元高鈣食物 豆腐、豆乾、黑芝麻、小魚乾、深綠色蔬菜
補充維生素 D 每天日曬 10–20 分鐘;深海魚、蛋黃、香菇
補充維生素 K₂ 納豆、起司、蛋黃可助鈣入骨
規律負重運動 跳繩、重量訓練,每週 ≥3 次、每次 ≥30 分鐘

◎養成補鈣好習慣,從今天開始

補鈣並不是某天突然大吃一頓就能達成的任務,而是一場日復一日的健康長跑。只有從餐桌上的食物、生活中的曬太陽、運動的規律安排與正確的營養補充做起,才能真正累積起穩固骨本。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在年輕時期能多增加10%的骨質密度就可以使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延緩13年。因此千萬別等到骨折或牙齒鬆動時才後悔,從現在開始,讓補鈣成為你的日常好習慣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guzhi-liushi-cong-30-sui-kaishi/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盈州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課程講座】【運動營養學】【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現任:【生技公司營養師】【校園營養師】 ●學經歷:【外商保健食品公司】【科大業界講師】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