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李協明
茶、咖啡、啤酒能補充水分嗎?
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常常汗如雨下, 有喝水還是覺得口乾舌燥,為什麼呢?因為水不是有喝就好,還要在適當時機,喝適當的量,喝足夠的量,才能滿足70%由水組成的我們,滿足人體所需。

你有想過一天要喝多少水才能滿足身體所需嗎?讓Adam營養師來為你解答,簡單來說,無特殊疾病者把自己的體重乘以 30 毫升去計算,就是一天”最基本”所需的飲水建議量,但這是最基本,是你一天都在家沒出門的建議飲水量,如果有外出、工作、活動等,就會建議使用體重乘以 40 毫升去計算建議飲水量,例如一個體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一天就建議喝 2400 毫升的水。另根據氣溫、季節、年齡、性別、體重、健康狀況、活動量、工作性質等等的不同,水分攝取量也會有所差異,若所在地區氣溫較高、工作負重大、有日曬情形,飲水量就需要增加。*特殊疾病者包含心臟或腎臟疾病等患者,須遵從醫囑建議。

 

水喝不夠的影響你知道嗎?

身體的循環系統、體溫維持、代謝廢物透過尿液及汗水、糞便排出、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等等都要靠水來完成,如果水喝的不夠,就會使上述生理機能無法正常運作,器官功能失常,脫水導致身體不適,嚴重的話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症」,身體的骨骼肌(橫紋肌)產生急速的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細胞膜破裂形成蛋白質(含肌紅蛋白)且滲漏出來,進入血液中再出現在尿中,所以會有不正常的尿液顏色,如變深甚至接近咖啡色,患者會感覺肌肉僵硬或高度疼痛、全身無力且疲勞、關節疼痛或發生抽筋等等。另外也可能因為血液變濃稠,血栓風險增加,若血栓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發生在大腦則會腦中風,所以喝水對於身體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該如何正確的喝水避免上述異常狀況呢?

當感到口渴的時候或者尿液變黃的時候,身體已經是處於輕度缺水的狀態,口渴是身體在傳達缺水警報給大腦,所以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要在缺水警報之前就補充水分,要有意識的,有計畫的喝水,不是口渴才喝。另外喝水要多次少量,且慢慢喝,一次喝過多的水,腎臟會收到進水過多的訊號,加速排尿速度,使水分沒有足夠時間送至身體各處讓器官利用。在短時間快速大量的飲水,例如一次喝2000cc的水,或者一日飲水100000cc的水,不只無法補充水分,還可能導致水中毒(低血鈉症) 。鈉是影響體內重要電解質之一,有助維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值的平衡,也是神經訊息傳送和肌肉收縮時的必需元素,並且在調節血壓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水要多次少量,且慢慢喝。

 

喝水不夠喝茶或者喝咖啡、啤酒來補?

不行喔~茶、咖啡、啤酒都有利尿的成分,讓腎臟受到刺激,加速排尿速度,所以不能當作白開水來補充水分,不能算入建議飲水量中。

 

*營養師提供您補充水分小秘訣:補充水分不用喝的,也可以用吃的,夏季是瓜果類蔬菜的盛產季節,其組成有90%以上是水,並且含有維生素、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像我本身很愛吃的西瓜除了水分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及礦物質鉀、鎂;小黃瓜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K、鎂、鉀、錳、β-胡蘿蔔素與類黃酮,都是很棒的選擇。

 

本文由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邀稿

作者 李協明 營養師
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2189896806
IG:https://www.instagram.com/adam41588/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開箱分享、體驗分享、協助增加曝光度 ●證照: 營養師、食品技師、食品檢驗分析丙級 ●現任: 台北國賓大飯店 食品營養技師
經歷
●經歷: 美麒食品有限公司 營養師 板橋希爾頓酒店 台北國賓大飯店
防疫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一場全民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國家健康防線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肉品走私的危險,就能明白海關的嚴格不是刁難,而是保護。醫學上,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更省成本。就像我們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一樣,國家也必須透過嚴格邊境檢疫,阻止外來病毒「入侵」。一條香腸,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可能藏著整個產業的崩潰與疾病的風暴。

從醫師角度看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的關聯

近年來,許多人在機場被攔下時會感到困惑甚至不滿:「不就是帶幾條家鄉香腸?為什麼海關這麼嚴?」、「一點點肉乾也要沒收,太誇張了吧!」事實上,這些規定不是官僚作風,而是公共衛生與生物安全的必要防線。身為醫師,我想從疾病防治與人類健康的角度,帶大家了解為什麼連一條香腸都不能放過。

一、肉製品不只是「食物」,更可能是病毒的「載體」

肉品與肉製加工食品(例如香腸、臘肉、肉乾)不僅含有蛋白質與脂肪,也可能攜帶來自動物的病原體。這些病毒或細菌在低溫、乾燥或真空環境中仍能存活很長時間。

以「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為例,這是一種對豬隻致命、但不會感染人類的病毒。然而,它的傳染力極強且耐環境。研究指出,ASF 病毒在冷藏肉中可存活超過 100 天,在冷凍肉中甚至可活數年。若有人從疫區攜帶受污染的香腸入境,即使只是一小塊被豬吃到,也可能造成整個養豬產業的災難。

舉例來說,2018 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短短幾個月內疫情蔓延超過 20 個省份,造成數億頭豬被撲殺。當時台灣海關也多次在旅客行李中查獲來自疫區的香腸、火腿、肉乾等產品。這些「伴手禮」若被帶回農村地區、餵食廚餘豬,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與防疫損失。

 

二、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雖然像非洲豬瘟這類疾病不會直接感染人類,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卻潛藏在相同的途徑中。當非法肉品跨境流通時,不僅可能散播動物疫情,還有機會將細菌與抗藥性基因帶入本地環境,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

(1)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潛在威脅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豬流感(Swine Influenza)等疾病,皆有可能從動物傳染至人類。若攜帶這些病毒的肉品進入國內,一旦接觸野生動物或畜牧場,病毒便可能跨物種感染。

三、病毒「搭便車」:香腸也能成為防疫破口

很多人誤以為香腸、肉乾這類食物已經「煮熟」或「曬乾」,病毒應該早被殺死。但事實並非如此。

(1)製程溫度不一定足以滅毒

一般香腸製作時,肉品可能僅在 60–70°C 烘烤,或僅以煙燻、風乾方式保存。非洲豬瘟病毒須在 70°C 以上持續加熱至少 30 分鐘才能完全失活;而在傳統製程中,部分區域溫度不足,使病毒仍可能殘留。

(2)真空包裝讓病毒「長壽」

許多肉乾、臘肉使用真空包裝,這樣雖能防腐,卻也為病毒提供穩定的環境。再加上跨國運輸時間短、氣溫適中,病毒往往仍具活性,進入本地後就有機會「復活」傳播。

 

四、為什麼海關這麼嚴?背後是一場「防疫接力」

當旅客抵達國門時,海關與檢疫人員扮演著防疫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的任務是阻止外來動物疾病進入國內。如果連這一關都放寬,那麼一旦病毒進入畜牧場,後果將是全國性災難。

台灣在 1997 年曾遭逢口蹄疫爆發,當時全島數百萬頭豬被撲殺,損失超過新台幣 1700 億元。這段歷史讓防疫人員深刻體會:防線若破口,再多的補救也於事無補。

因此,當你看到海關人員要求旅客丟棄香腸、火腿時,這並非「小題大作」,而是守護整個國家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必要措施。

五、醫師眼中的「防疫鏈」:從動物到人類的健康一體觀

現代公共衛生學提倡「One Health」(同一健康)的概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談論動物疫情時,其實也在談人類健康的根基。

一旦外來病毒進入生態系,不僅威脅畜牧產業,也可能經由野生動物宿主轉變、突變,最終演化為能感染人類的新型病原體。SARS、MERS、COVID-19 等全球疫情,都提醒我們病毒跨界的威脅真實存在。

從臨床角度觀察,每當出現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時,最前線的醫師往往面臨未知病原的挑戰。若社會能從源頭防堵,如嚴格檢疫、杜絕非法肉品,便能減少這些疾病「誕生」的機會。

 

六、民眾該怎麼做?出國防疫守則

  1. 入境前了解規定
    無論是從中國、東南亞或歐洲返國,都應先確認哪些食物可攜帶。幾乎所有肉類及製品(含香腸、火腿、肉鬆)皆屬禁止攜入項目。
  2. 不要幫人「代帶」食品
    有人可能請你順便帶些「家鄉味」,但這樣的善意舉動可能違法,且面臨高額罰金(台灣最高可達 100 萬元)。
  3. 拒絕網購境外肉製品
    許多網路平台販售看似「真空包裝」的香腸、臘肉,其實來自疫區,寄送過程未經檢疫,風險極高。
  4. 主動配合檢疫
    若入境時有攜帶不確定是否合法的食品,主動申報並交由檢疫人員處理,是最負責任的做法。

 

七、從醫師角度的結語:一條香腸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免疫系統

防疫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一場全民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國家健康防線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肉品走私的危險,就能明白海關的嚴格不是刁難,而是保護。

醫學上,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更省成本。就像我們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一樣,國家也必須透過嚴格邊境檢疫,阻止外來病毒「入侵」。一條香腸,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可能藏著整個產業的崩潰與疾病的風暴。

下次出國回來,若被要求丟棄肉製品,請記得:那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對農民、對社會、對彼此的健康負責的行為。

 

主題 重點摘要 為什麼重要 民眾行動建議
肉製品 = 病毒載體 香腸、臘肉、肉乾在低溫、乾燥、真空環境可長期存活病毒(如 ASF)。 被廚餘餵豬或接觸畜牧場,即可能引發產業性疫情。 海外返國避免攜帶任何肉類及其製品;有疑慮主動申報。
非洲豬瘟(ASF)耐受性 冷藏可存活逾百日、冷凍可存活數年;需要 ≥70°C 連續加熱 ≥30 分鐘才可能完全失活。 一般家用或傳統香腸製程溫度/時間不一定達標,殘存風險高。 不要購買或攜帶來源不明的香腸/臘肉;避免以肉製品餵食動物。
製程與包裝誤解 煙燻、風乾、低溫烘烤與真空包裝不等於「無毒」。 真空與低溫反而可能延長病毒存活與運輸可及性。 看到「熟製」「真空」標示也不要鬆懈;嚴守禁攜規定。
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 非法肉品可同時帶入細菌與抗藥性基因;人畜共通病風險借道擴散。 破壞畜牧與環境微生態,間接提高人類感染與醫療負擔。 拒絕代帶、拒網購境外肉製品;支持合法檢疫食品。
歷史教訓與經濟代價 口蹄疫曾造成數百萬頭豬撲殺,經濟損失極大。 防線一破,後續補救成本與社會代價遠超邊境攔檢。 理解海關嚴格是必要;主動配合查驗與棄置流程。
One Health(同一健康) 人、動物、環境健康互相牽動;邊境是關鍵第一道防線。 阻斷跨界病原的最有效與最低成本策略在源頭。 從個人旅行行為做起:不帶、不中、不到(不攜帶、不購買、不投餵)。
法規與罰則(入境須知) 肉類及其製品多屬禁止攜入;違規可課高額罰鍰。 以高成本嚇阻高風險行為,保護農業與糧食安全。 行前查規定、入境如實申報、配合檢疫;不要心存僥倖。
實用清單(出國前後) 行前查詢可攜品、避免代帶/網購、返國主動申報與棄置。 降低個體行為造成群體風險的機率。 把「不帶肉」當成旅行固定 SOP;提醒同行親友同樣遵守。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why-customs-stop-a-sausage-biosecurity/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這樣一來,即使少了豬肉能吃,還是能幫自己補充滿滿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素,餐桌依然能豐富又美味。非洲豬瘟對「豬」是嚴重的致命病毒,對「人」卻不是威脅。與其害怕吃豬肉,不如學會怎麼「吃得安全」。選對來源、烹調到熟、注意保存,就是守護食安的三步驟。當豬肉市場波動時,也別忘了魚、豆、蛋、奶都能扛起營養主角。理性面對、不信謠言,才是真正的「防疫力」與「營養力」。

最近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疫情在國內爆發,新聞常見「豬瘟蔓延」、「肉品禁運」等字眼,引發民眾憂心:「吃了會感染嗎?」本篇以醫學與營養雙角度,釐清病毒傳播真相、說明對人體的實際風險,並提供選肉與營養替代建議,讓大家安心吃、聰明選。

一、非洲豬瘟是什麼?豬隻感染後有何症狀?

非洲豬瘟(ASF)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家豬與野豬,不屬於人畜共通疾病。病毒可透過接觸感染豬隻的血液、分泌物,或食入受污染飼料、肉品傳播。

感染後的豬隻常出現以下症狀:

  • 高燒(可超過40℃)、食慾不振、嗜睡;
  • 皮膚發紅或出現出血點;
  • 嚴重者伴隨呼吸困難、嘔吐與腹瀉;
  • 多在感染後數日內死亡,致死率可高達90〜100%。

根據 Li Z. et al.,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PMC, 2022),ASFV 為一種大型DNA病毒,具有極高環境穩定性,可在冷凍肉中存活數月,因此是全球畜牧防疫的重大挑戰。

 

二、人會感染非洲豬瘟嗎?吃了會有事嗎?

答案是:不會感染喔!目前國際間包括美國農業部(USDA APHIS)與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 前OIE) 的共識皆指出——ASFV 不會感染人類。它僅限感染豬隻,屬於「豬的病毒病」,沒有任何人類感染案例。不過,受感染豬肉雖不會讓人染病,仍存在食安風險:

  1. 病毒在肉品中可長期存在:若這些肉品被非法流通或再餵豬,會導致疫情擴散。
  2. 烹調不足的肉製品:雖不會感染人,但未熟肉可能含其他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仍有食物中毒風險。

因此,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安全。只要購買合法來源、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ASF 病毒會被完全滅活(Jackman JA et al., Transbound Emerg Dis. 2025)。

 

三、怎麼挑選、處理肉品才安全?

面對非洲豬瘟防疫,民眾最實際的行動是「聰明選肉」。建議方式如下說明:

  1. 認明產地與檢驗標章:選擇有「屠宰衛生檢查章」、「產銷履歷」或政府標章的豬肉。
  2. 避免購買來源不明加工肉:香腸、火腿等若無清楚標示,建議不食用。
  3. 充分加熱、避免半熟肉:烤肉或火鍋應煮至全熟,中心不再呈粉紅。
  4. 廚房分區處理:生熟食器具分開,防止交叉污染。
  5. 不餵豬廚餘:ASF 傳播的最大風險之一即來自餵食含受感染肉品的廚餘。

小提醒:別被「吃了會得病」的謠言嚇到,重點在於「選對來源」與「烹調到位」。對人體來說,ASF 病毒是無害的,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四、若豬肉缺貨,如何營養不打折?

接下來若因政策或市場短缺導致豬肉供應減少,均衡蛋白攝取仍是維持免疫力與代謝力的關鍵。可以參考以下面幾類食材來替代豬肉,營養一樣滿滿唷!

類別 推薦食材 營養重點與好處
家禽類 雞胸肉、火雞肉 高蛋白、低脂肪、料理彈性大
魚類 鮭魚、鯖魚、鱈魚 含Omega-3脂肪酸,有助心血管健康
豆類製品 豆腐、毛豆、黑豆 提供植物蛋白與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
蛋與乳品 雞蛋、優格、低脂牛奶 含完整胺基酸與B群,營養密度高

這樣一來,即使少了豬肉能吃,還是能幫自己補充滿滿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素,餐桌依然能豐富又美味。

非洲豬瘟對「豬」是嚴重的致命病毒,對「人」卻不是威脅。與其害怕吃豬肉,不如學會怎麼「吃得安全」。選對來源、烹調到熟、注意保存,就是守護食安的三步驟。當豬肉市場波動時,也別忘了魚、豆、蛋、奶都能扛起營養主角。理性面對、不信謠言,才是真正的「防疫力」與「營養力」。

 

參考資料

  1. Li Z. et al.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Pathogens 2022;11(2):176.
  2. USDA APHIS. African Swine Fever: Disease Alert.
  3.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 African Swine Fever Fact Sheet.
  4. Jackman JA et al.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Biosecurity: From Virus Inactivation to Pig Health. Transbound Emerg Dis. 2025. doi: 1155/tbed/7162567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frican-swine-fever-eating-safety-human-infection-myth/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馨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成年人營養保健】【孕婦及哺乳婦營養】【幼兒及老人營養保健】【健康減重】【保健食品】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營養師】【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執照】【美容丙級技術士】【 CTSSN運動營養初階專業認證】
現職
●現任: 【自由接案營養師 】●經歷:【 耕莘健康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個人/團班減重營養師】【 生技公司 營養保健品行銷營養師】 【食品公司特殊營養品行銷專員/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