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李協明
茶、咖啡、啤酒能補充水分嗎?
炎炎夏日,你是不是常常汗如雨下, 有喝水還是覺得口乾舌燥,為什麼呢?因為水不是有喝就好,還要在適當時機,喝適當的量,喝足夠的量,才能滿足70%由水組成的我們,滿足人體所需。

你有想過一天要喝多少水才能滿足身體所需嗎?讓Adam營養師來為你解答,簡單來說,無特殊疾病者把自己的體重乘以 30 毫升去計算,就是一天”最基本”所需的飲水建議量,但這是最基本,是你一天都在家沒出門的建議飲水量,如果有外出、工作、活動等,就會建議使用體重乘以 40 毫升去計算建議飲水量,例如一個體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一天就建議喝 2400 毫升的水。另根據氣溫、季節、年齡、性別、體重、健康狀況、活動量、工作性質等等的不同,水分攝取量也會有所差異,若所在地區氣溫較高、工作負重大、有日曬情形,飲水量就需要增加。*特殊疾病者包含心臟或腎臟疾病等患者,須遵從醫囑建議。

 

水喝不夠的影響你知道嗎?

身體的循環系統、體溫維持、代謝廢物透過尿液及汗水、糞便排出、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等等都要靠水來完成,如果水喝的不夠,就會使上述生理機能無法正常運作,器官功能失常,脫水導致身體不適,嚴重的話可能產生「橫紋肌溶解症」,身體的骨骼肌(橫紋肌)產生急速的損傷,導致肌肉細胞的壞死,細胞膜破裂形成蛋白質(含肌紅蛋白)且滲漏出來,進入血液中再出現在尿中,所以會有不正常的尿液顏色,如變深甚至接近咖啡色,患者會感覺肌肉僵硬或高度疼痛、全身無力且疲勞、關節疼痛或發生抽筋等等。另外也可能因為血液變濃稠,血栓風險增加,若血栓發生在心臟就是心肌梗塞,發生在大腦則會腦中風,所以喝水對於身體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該如何正確的喝水避免上述異常狀況呢?

當感到口渴的時候或者尿液變黃的時候,身體已經是處於輕度缺水的狀態,口渴是身體在傳達缺水警報給大腦,所以不要等到口渴時才喝水,要在缺水警報之前就補充水分,要有意識的,有計畫的喝水,不是口渴才喝。另外喝水要多次少量,且慢慢喝,一次喝過多的水,腎臟會收到進水過多的訊號,加速排尿速度,使水分沒有足夠時間送至身體各處讓器官利用。在短時間快速大量的飲水,例如一次喝2000cc的水,或者一日飲水100000cc的水,不只無法補充水分,還可能導致水中毒(低血鈉症) 。鈉是影響體內重要電解質之一,有助維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值的平衡,也是神經訊息傳送和肌肉收縮時的必需元素,並且在調節血壓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水要多次少量,且慢慢喝。

 

喝水不夠喝茶或者喝咖啡、啤酒來補?

不行喔~茶、咖啡、啤酒都有利尿的成分,讓腎臟受到刺激,加速排尿速度,所以不能當作白開水來補充水分,不能算入建議飲水量中。

 

*營養師提供您補充水分小秘訣:補充水分不用喝的,也可以用吃的,夏季是瓜果類蔬菜的盛產季節,其組成有90%以上是水,並且含有維生素、膳食纖維及礦物質。像我本身很愛吃的西瓜除了水分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及礦物質鉀、鎂;小黃瓜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K、鎂、鉀、錳、β-胡蘿蔔素與類黃酮,都是很棒的選擇。

 

本文由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邀稿

作者 李協明 營養師
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2189896806
IG:https://www.instagram.com/adam41588/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開箱分享、體驗分享、協助增加曝光度 ●證照: 營養師、食品技師、食品檢驗分析丙級 ●現任: 台北國賓大飯店 食品營養技師
經歷
●經歷: 美麒食品有限公司 營養師 板橋希爾頓酒店 台北國賓大飯店
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姜封豪
鼻過敏反覆發作常讓人困擾,症狀包含打噴嚏、鼻塞與睡眠品質下降。最新研究指出,鼻用類固醇噴劑(INCS)是改善過敏性鼻炎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搭配第二代抗組織胺或免疫治療能進一步控制症狀。然而,單靠藥物容易陷入復發循環,結合體質調理與生活管理才是長期關鍵。偏寒者宜暖肺護鼻,偏濕者需健脾祛濕,壓力型則透過規律睡眠與益生菌調整免疫。中醫典籍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呼應現代醫學對免疫平衡的重視。透過藥物控制+體質調理雙軌並行,並監測噴嚏次數與鼻塞程度,能有效降低復發、改善生活品質,幫助你重拾穩定呼吸與安穩睡眠。

引言

清晨六點,阿明還沒睜開眼,就連打了十個噴嚏,鼻水像開了水龍頭一樣。對他來說,鼻過敏早已不只是換季的困擾,而是每天折磨生活的「隱形枷鎖」。你是不是也有同樣的經驗?夜裡因鼻塞輾轉難眠,白天上班又被噴嚏追著跑,整個人像被掏空,連最簡單的溝通和工作都顯得吃力。

 

其實,這不是單純的運氣不好,而是身體在提醒你:免疫系統和體質正在失衡。當我們能同時懂得用藥物「止火」與調理體質「修根」,才有機會真正走出這個惡性循環。接下來,讓我們先從最核心的問題開始,看看——

 

 

鼻過敏反覆發作的原因是什麼?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一到早晨或換季,就開始連續打噴嚏、流鼻水?其實,鼻過敏(過敏性鼻炎)的背後,關鍵是免疫系統對過敏原(如塵蟎、花粉、寵物皮屑)的過度反應,導致鼻腔黏膜慢性發炎。這種狀況,就像廚房裡的防火器一點火花就大響,讓鼻子天天處在「拉警報」模式。

 

現代醫學研究指出,過敏性鼻炎是 IgE 介導的免疫反應,導致組織胺等發炎介質釋放(註1)。近年的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其盛行率隨著都市化與空氣汙染持續增加,對生活品質造成廣泛影響(註2)。而中醫理論則會歸結於「肺氣不固、脾濕內生」,體質偏寒濕的人更容易反覆發作,就像地板潮濕總會吸附灰塵一樣,讓過敏原更容易「駐紮」在鼻腔裡。

 

別小看這一點!若長期忽略,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還可能惡化成鼻竇炎或哮喘。這也提醒我們,鼻過敏的惡性循環往往來自雙重因素:環境過敏原+體質易感性,要真正改善,就需要「藥物控制+體質調理」的雙軌策略。

 

鼻過敏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是什麼?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為什麼藥吃了一堆,鼻塞還是反覆?」其實,國際指南與系統性綜述已經很明確指出,鼻用類固醇噴劑(intranasal corticosteroids, INCS是治療鼻過敏最有效的第一線選擇,能顯著改善鼻塞、打噴嚏與流鼻水,並提升生活品質(註3)。就像在熬湯時,火力控制得宜,整鍋才會安穩,不會一再溢出。

 

如果症狀較輕或偶爾發作,可以使用第二代口服抗組織胺(如 loratadine、cetirizine),減少打噴嚏與流鼻水;但它對「鼻塞」的效果不如 INCS。臨床研究顯示,INCS 搭配鼻用抗組織胺(如 azelastine,比單獨用藥更能控制症狀並改善睡眠品質,形成「1+1>2」的效果(註4)。

 

需要提醒的是,雖然這些藥物長期使用安全性良好,但若使用姿勢不正確或過度依賴,可能會導致鼻腔乾燥或流鼻血。因此,藥物的角色應該是「短期幫手」,同時還需要生活與體質的調理,才能避免掉入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

 

 

3 大體質調理法:暖肺、健脾、和緩免疫

你知道嗎?鼻過敏除了藥物控制,體質調理更是長期關鍵。就像房子有漏水問題,不能只靠水桶接水,還要從結構修補開始。以下三大方向能幫助你走向穩定:

 

第一,暖肺護鼻。若屬於偏寒體質,經常一吹冷風就鼻塞、打噴嚏,可以用溫性茶飲(如薑棗茶)或蒸氣熱敷,讓鼻腔保持溫潤。

 

第二,健脾祛濕。濕氣重的人常伴隨鼻塞、鼻水不止,建議少吃冰品甜食,日常可加入薏仁、白扁豆等食材來健脾祛濕。

 

第三,和緩免疫。壓力型體質的人,常因熬夜或情緒波動讓過敏惡化。這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以及適度補充益生菌,都有助於改善腸道菌相、降低鼻過敏的發作頻率(註5)。臨床綜述指出,益生菌與生活型態的介入,能增進免疫耐受性並提升生活品質(註6)。

 

這三種調理方向,像是給身體三把鑰匙:一把暖通氣血、一把排走濕氣、一把安定免疫。當藥物與體質調理並行,才能逐步走出反覆鼻過敏的困境。

 

 

走出惡性循環:從藥物到生活的雙軌調理

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鼻過敏一旦發作,就不斷加重用藥,但停藥後又馬上復發,像陷入一個沒有出口的迴圈。事實上,鼻過敏的管理不應只有「壓制症狀」,而是要建立一個 藥物治療+生活調理 的雙軌模式。

 

在短期急性期,依循醫囑使用 鼻用類固醇(INCS)與抗組織胺,能有效緩解鼻塞與打噴嚏(註7)。但若缺乏長期體質與環境調整,就像只是暫時把漏水的桶子搬走,水源卻還在不斷湧出。

 

因此,中期建議加入生活管理:降低室內塵蟎濃度、維持濕度 50–60%、避免長時間冷氣環境。長期則可搭配 免疫治療(如舌下含片),改善過敏體質本質,並透過規律運動、飲食調整與壓力管理,降低反覆發作的風險。最新的快速循證回顧也指出,綜合藥物與非藥物介入,能顯著減少復發、改善睡眠與日常功能(註8)。

 

換句話說,唯有從藥物控制到生活習慣的全方位整合,才能真正走出鼻過敏的惡性循環,迎來更穩定的生活。

 

 

結論:從惡性循環到穩定呼吸

鼻過敏並不是小問題,它像是一個長期的警訊,提醒著我們:免疫正在失衡,體質正在呼救。《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身體的平衡被修復,外在的風邪才不會一再侵入。

 

要走出這個惡性循環,必須從兩個方向並進:

  • 藥物管理:依循醫囑使用鼻噴劑與抗組織胺,能在短期內有效緩解鼻塞與打噴嚏。
  • 生活調理:控制室內過敏原、保持濕度適中,透過健脾祛濕飲食、規律運動與充足睡眠,幫助免疫系統逐漸恢復穩定。

 

很多人忽略了,藥物只是「止火」,而真正能「修根」的,是體質與習慣的長期調整。當你同時抓住這兩條路,你會發現,清晨不再是打噴嚏的開始,而是能用安穩呼吸迎接新的一天。

 

別再讓鼻過敏牽制你的生活了,從今天開始,替自己打開一條通往自在呼吸的路吧!

👉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或疑問,《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藥物治療(INCS/抗組織胺/免疫治療) 體質調理(暖肺/健脾祛濕/和緩免疫) 雙軌整合(藥物+生活)
主要目的 快速抑制發炎與症狀 穩定體內環境、降低易敏體質 既控症狀,又降復發與惡化風險
核心作法 INCS 為第一線;輕症用二代抗組織胺;必要時加免疫治療 偏寒:保暖+薑棗飲;偏濕:薏仁/白扁豆;壓力型:睡眠、運動、益生菌 依醫囑用藥+除蟎+飲食與作息調整
起效時間 INCS 1–3 天;抗組織胺數小時;免疫治療需數月 2–4 週逐步感受改善 短期見效+4 週內可觀察穩定
對鼻塞效果 ★★★★☆(INCS 最佳) ★★☆☆☆(間接改善) ★★★★★(短期+長期並行)
復發風險 停藥後易回彈 需時間建立穩定;回彈較小 最低,惡性循環明顯減少
副作用/注意 乾燥、流鼻血、嗜睡(部分抗組織胺) 個別體質不耐,需循序漸進 需正確用藥+可行日常規劃
適合族群 中度以上或急性期 追求長期穩定者 想要「快+穩」的族群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為什麼我的鼻過敏總是在早晨特別嚴重?
回覆:清晨時體內皮質醇分泌較低,免疫反應容易偏高,加上夜間臥室塵蟎、濕度不當,會讓晨間噴嚏更頻繁。建議保持室內濕度在 50–60%、寢具定期防蟎清洗,並可在起床後做鼻翼按摩暖身,減少鼻塞。

 

問題2:藥物治療能不能長期使用?會不會有副作用?
回覆:鼻用類固醇(INCS)在正確劑量下長期使用安全性良好,第二代抗組織胺副作用也相對少。但要注意正確噴藥方式,避免鼻腔乾燥或流鼻血。若有疑慮,應與醫師討論合適劑量與使用周期。

 

問題3:中醫調理鼻過敏最常見的方法有哪些?
回覆:體質不同,調理方向也不同。偏寒者可用薑棗茶暖肺;偏濕者適合薏仁、白扁豆來健脾祛濕;壓力型則需要調整睡眠、適度運動,並可搭配益生菌改善免疫平衡。《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調體質就是在養正氣。

 

問題4:益生菌真的能改善鼻過敏嗎?
回覆:研究顯示,益生菌能調整腸道菌相,增強免疫耐受性,部分患者症狀改善。建議選擇具臨床實證的菌株,如 Lactobacillus 或 Bifidobacterium,並持續補充 4–8 週觀察效果,同時搭配飲食與環境管理。

 

問題5:怎麼知道自己的鼻過敏有沒有好轉?
回覆:可以自製「四週觀察表」,記錄每天噴嚏次數、鼻塞程度、夜醒次數。若持續下降,就表示治療與調理有效。若症狀持續惡化,或出現呼吸困難、流鼻血不止,就需要立即就醫。

 

 


本文作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Bousquet J, Anto JM, Bachert C, et al. Allergic Rhiniti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2020;6(1):95. doi:10.1038/s41572-020-00227-0
  2. Mishra V, Babu RH.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Horm Metab Res. 2025. doi:10.1055/a-2687-6822
  3. Sousa-Pinto B, Vieira RJ, Brozek J, et al. Intranasal Antihistamines and Corticosteroids in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4;154(2):340-354. doi:10.1016/j.jaci.2024.04.016
  4. Sousa-Pinto B, Vieira RJ, Bognanni 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nasal Medications for Allergic Rhinitis: Network Meta-Analysis. Allergy. 2025;80(1):94-105. doi:10.1111/all.16384
  5. Zhang K, Li AR, Miglani A, Nguyen SA, Schlosser RJ. Effect of Medical Therapy in Allergic Rhin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 J Rhinol Allergy. 2022;36(2):269-280. doi:10.1177/19458924211041438
  6. Bernstein JA, Bernstein JS, Makol R, Ward S. Allergic Rhinitis: A Review. JAMA. 2024;331(10):866-877. doi:10.1001/jama.2024.0530
  7. Wheatley LM, Togias A. Allergic Rhinitis. N Engl J Med. 2015;372(5):456-63. doi:10.1056/NEJMcp1412282
  8. Weaver-Agostoni J, Kosak Z, Bartlett S. Allergic Rhinitis: Rapid Evidence Review. Am Fam Physician. 2023;107(5):466-473.

 

 

 

 

Author picture
姜封豪
家庭醫學科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全人醫療、急慢性疾病診查治療、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減重、增肌、成長、抗衰老
現職
姜封豪診所、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負責人、長安醫院家醫科主任、中港澄清治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運動後出現痠痛或不適時,你會選擇冰敷還是熱敷?許多人憑直覺判斷,卻常在無意中加重傷勢。事實上,冰敷與熱敷的目的與適用情境大不相同,若使用錯誤,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延誤修復、甚至惡化組織傷害。

讓我從物理治療實務與建議出發,帶你搞懂什麼情況該冰敷?什麼狀況適合熱敷?還有各自的正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冰敷與熱敷差在哪?

簡單來說,冰敷(冷療)是「降溫、抑制」,主要是用來控制急性發炎反應,比如扭傷、拉傷、撞擊等情境,可以降低局部血流、減少腫脹、緩解初期疼痛。
熱敷(熱療)則是「升溫、促循環」,主要用在慢性不適、僵硬與肌肉痠痛的恢復階段,透過增加血流、放鬆組織來促進修復。

許多專家會用一句話來簡單分類:

急性疼痛用冰敷,慢性痠痛用熱敷

雖然這句話好記,但實務上還是有不少灰色地帶,像是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慢性肌腱炎、關節炎反覆發作等等,就必須依症狀、時間與個人狀況進一步評估。

冰敷該用在什麼時候?

  1. 急性運動傷害(如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當下的前48~72小時是發炎急性期,此時最適合使用冰敷。冰敷能夠抑制毛細血管的擴張,減少內出血與組織腫脹,同時具有止痛效果。

此階段建議使用方式為: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0~20分鐘,但切記不要直接把冰袋貼在皮膚上,避免凍傷。

專業提醒:若發現局部皮膚發白、麻木感明顯,就要立即停止冰敷。

  1.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工具

激烈訓練或比賽後,肌肉可能產生微損傷或小範圍發炎,這時可以短時間冰敷,減少肌肉發炎與腫脹,避免第二天的痠痛太嚴重。

但請記住:冰敷只適合在運動後運動前千萬不可冰敷,因為冷療會降低肌肉溫度與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1. 關節發炎或腫脹明顯時

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常見於急性關節炎發作,此時冰敷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但等到發炎過了,就不宜繼續冰敷,以免影響後續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

熱敷適合用在什麼情況?

  1.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

如果你經常有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不適,這些情況多屬於「慢性疼痛」,適合使用熱敷來放鬆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像是上班族常見的肩關節緊繃、久坐導致的下背緊繃、年長者早晨關節僵硬等,都可以在症狀部位進行15~20分鐘熱敷,有助改善不適。

  1.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

運動後隔天的痠痛,其實是肌肉微細撕裂後的自然修復過程。此時已經不處於急性發炎階段,用熱敷反而能幫助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比起冰敷來得更有效率。

專家建議:如果是酸脹感為主,而非劇烈疼痛或紅腫熱感,通常以熱敷為主。

  1. 運動前的暖身用途

在運動前對僵硬或舊傷部位進行熱敷,有助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傷與扭傷風險。這對天氣寒冷或早晨運動者尤其重要。

冰敷與熱敷怎麼用才正確?

冰敷注意事項:

  • 每次10~20分鐘,每天1~3次即可
  • 使用冰袋時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急性期症狀緩解後,不應持續冰敷太久,以免延誤組織修復

順口溜提醒你:
👉 「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
👉 「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事項:

  • 每次15~20分鐘,溫度控制在40°C 左右
  • 熱敷器具需隔一層布,避免直接貼膚造成低溫燙傷
  • 熱敷時絕對不要睡著! 這是許多低溫燙傷意外的主因

順口溜提醒你:
👉 「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冰敷 / 熱敷快速判斷表
情境 建議 目的 / 效果 時長 / 頻率 重要提醒
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後 48~72 小時
冰敷 抑制毛細血管擴張、減少內出血與腫脹、止痛 每 2~3 小時一次,每次 10~20 分鐘 冰袋需「墊布」避免凍傷;皮膚發白或明顯麻木應立即停止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 短時間冰敷 降低肌肉發炎與腫脹,減少隔日痠痛 10~20 分鐘,視不適程度 1~2 次 僅限運動後;運動前不可冰敷以免降低肌肉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關節急性發炎(紅、腫、熱、痛) 冰敷 抑制發炎反應、緩解腫脹與疼痛 10~20 分鐘;依症狀每天 1~3 次 急性期過後不宜持續冰敷,以免影響循環與修復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肩頸、下背、姿勢不良) 熱敷 放鬆軟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15~20 分鐘;每天 1~2 次 溫度約 40°C;器具需隔布,避免低溫燙傷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運動後隔天痠) 熱敷 促進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 15~20 分鐘;視酸脹感調整 以酸脹為主者適合熱敷;若呈現紅腫熱痛則改冰敷
運動前暖身(僵硬或舊傷部位) 熱敷 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扭傷風險 10~15 分鐘;搭配動態暖身更佳 天冷或清晨運動者尤需加強暖身
冰敷注意:每次 10~20 分鐘、每天 1~3 次;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急性期後勿長期冰敷。
順口溜:「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每次 15~20 分鐘、約 40°C;器具須隔布;熱敷時「不要睡著」,以免低溫燙傷。
順口溜:「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就醫時機:冰熱敷無效或症狀持續數日未改善、疼痛加劇或影響活動時,請儘早就醫(物理治療 / 骨科 / 復健科)。

 

聰明敷對,比多敷有用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別再憑感覺做冰、熱敷,懂得判斷「冰還是熱」,讓你恢復快又安全!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or-heat-when-to-us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