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耳朵問題,許多人都有耳鳴的經驗。它會讓人聽到耳朵中似乎有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異常的聲音,即使周圍環境寂靜無聲。耳鳴的發生可能令人感到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那麼,一直耳鳴怎麼辦?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耳鳴的原因,以及6個治療耳鳴的關鍵方法。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耳朵問題,許多人都有耳鳴的經驗。它會讓人聽到耳朵中似乎有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異常的聲音,即使周圍環境寂靜無聲。耳鳴的發生可能令人感到困擾,甚至影響日常生活。那麼,一直耳鳴怎麼辦?今天,我們將深入探討耳鳴的原因,以及6個治療耳鳴的關鍵方法。

耳鳴是什麼?

耳鳴的定義

耳鳴是指沒有外部聲音來源時,個人卻能聽到耳朵中有聲音的情況。這些聲音可以是嗡嗡聲、嘶嘶聲、哨聲甚至心跳聲。雖然耳鳴本身不是一種疾病,但它往往是其他健康問題的徵兆。

常見耳鳴症狀

耳鳴的症狀多種多樣,有些人只在特定情況下才聽到聲音,而有些人則會持續不斷地感到耳鳴。聲音的頻率和音量也各不相同,可能從輕微的背景噪音到難以忍受的高頻尖叫聲。

耳鳴的類型

主觀性耳鳴

這是最常見的耳鳴類型,患者只能自己聽到這些聲音,外界無法察覺。它通常與內耳問題、聽力損失或神經系統相關。

客觀性耳鳴

這種耳鳴較為罕見,且外界可以檢測到。通常由血管問題、肌肉收縮或耳內結構異常引起。

耳鳴的主要原因

1. 聽力損失

年齡引起的聽力衰退或暴露在高噪音環境中過久,可能導致內耳細胞損傷,這是耳鳴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噪音暴露

長時間處於高分貝環境,例如工地、演唱會或使用耳機音量過大,會對聽覺系統造成損害,從而引發耳鳴。

3. 耳朵感染或耳朵疾病

中耳感染、腦部腫瘤、耳朵內的疾病或其他相關問題,如梅尼爾氏症,可能會影響聽力,導致耳鳴。

4. 耳垢堆積

耳垢過度堆積可能會阻塞耳道,導致耳鳴。清除耳垢後,耳鳴通常會有所改善。

5.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特別是抗生素、抗炎藥及抗抑鬱藥,可能會導致耳鳴作為副作用。長期使用這類藥物時,需與醫生討論是否有替代方案。

6. 壓力與焦慮

心理壓力和焦慮不僅會加重耳鳴症狀,有時甚至是耳鳴的直接誘因。壓力管理對耳鳴的緩解非常重要。

一直耳鳴怎麼辦?如何處理耳鳴?

1. 及早就醫診斷

如果耳鳴持續出現,建議儘早尋求醫療幫助。耳鼻喉科醫生或聽力學專家可以進行全面的檢查,找出耳鳴的根本原因,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畫。

2. 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大大減少耳鳴的影響。戒菸、減少咖啡因和酒精攝取,對耳鳴患者特別有幫助。飲食均衡和適當運動也有助於全身健康,進而影響耳鳴的緩解。

3. 避免長期噪音環境

儘量避免暴露在噪音污染環境中,或在必要時使用耳塞保護聽力。如果經常使用耳機,應控制音量,避免聽力受損。

耳鳴的6個治療關鍵

1. 耳鳴再訓練療法(TRT)

耳鳴再訓練療法通過讓患者適應耳鳴聲音,最終達到忽視這些聲音的效果。此療法需要長期進行,但對許多患者來說是有效的。

2. 音療法

音療法使用外部聲音來掩蓋耳鳴聲,減少患者對耳鳴的感知。音療法可以包括播放柔和的背景音樂、白噪音或自然聲音。

3. 認知行為療法(CBT)

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患者改變對耳鳴的認知,減少耳鳴引起的焦慮和壓力。這種療法特別適合那些因耳鳴感到心理壓力的患者。

4. 藥物治療

雖然耳鳴本身通常無法通過藥物治癒,但某些藥物可以減輕與耳鳴相關的症狀,如焦慮、抑鬱或睡眠障礙。

5. 醫療輔助裝置

助聽器和耳鳴遮蔽器(遮蔽療法)是常見的耳鳴治療裝置。助聽器可以提高外部聲音,使耳鳴不再那麼明顯,而遮蔽器則直接產生白噪音來遮蔽耳鳴聲。

6. 學習放鬆技巧和壓力管理

學會使用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來減輕壓力,這對耳鳴患者有很大幫助。壓力和焦慮常常會加劇耳鳴,因此學習如何放鬆是治療耳鳴的關鍵之一。

如何預防耳鳴?

1. 減少或控制噪音環境

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過大的噪音環境中,使用耳保護裝置是防止耳鳴的有效方法。

2. 維持健康生活習慣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和避免壓力過大,有助於防止耳鳴。

3. 定期檢查聽力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特別是對於長期暴露於高噪音環境中的人,可以及早發現問題,防止耳鳴發展。

結論

耳鳴可能是一種讓人非常困擾的情況,但通過瞭解其原因並採取適當的治療和預防措施,許多患者可以得到緩解。早期診斷、健康的生活習慣、以及正確的治療選擇,都是有效應對耳鳴的關鍵。若耳鳴問題持續或加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療意見。

常見問答

1. 耳鳴會自行消失嗎?

有些人的耳鳴可能會自行消退,特別是當耳鳴是由短期噪音暴露或壓力引起時。但若耳鳴持續或加劇,應尋求醫療幫助。

2. 耳鳴是否會影響聽力?

耳鳴本身不會直接導致聽力下降,但它常常伴隨聽力問題,因此檢查聽力非常重要。

3. 聽音樂對耳鳴有幫助嗎?

柔和的背景音樂或白噪音有助於掩蓋耳鳴聲,特別是在安靜的環境中。

4. 耳鳴的治療需要多長時間?

耳鳴治療的時間因人而異,可能需要幾周到幾個月不等,具體取決於治療方法和個人的反應。

5. 壓力和耳鳴有何關聯?

壓力往往會加劇耳鳴症狀,學習調整心理狀態,管理壓力源對於減輕耳鳴非常重要。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若長期慢性發炎,經由促炎細胞激素的持續釋放和免疫細胞的異常活化,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衡和資源耗竭,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同時,促使自體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加速免疫老化,整體削弱免疫系統的長期功能。另外生活習慣不良、飲食不均衡(高糖、高脂肪、加工食品)、缺代均衡營養、壓力、腸道免疫功能受損等,都是造成免疫低下的幫兇,不可輕忽!

現代人常常身體莫名疼痛、關節僵硬、小感冒不斷、三不五時過敏,最常聽到的就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退化」、「沒運動、體力差」、「壓力大、睡不好」等,小心,或許你身體正處於長期微發炎狀態。今天就來淺談一下何謂「慢性發炎」,又是如何影響我們身體機能呢?

慢性發炎的原因

是指身體長期處於低強度、持續性的發炎。這種狀態通常由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活化狀態,持續數月甚至數年,身體未能有效終止發炎過程,導致身體組織被免疫細胞攻擊,導致慢性受損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發炎不是侷限於局部組織,可怕的是它還會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全身,因此與很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神經退化疾病等)息息相關。

形成慢性發炎的因素很多,主要歸納如下

  • 肥胖因素:脂肪組織分泌促炎細胞激素,誘發全身慢性微發炎
  • 年齡因素:年紀增長,粒線體功能下降,自由基堆積,促進發炎
  • 飲食因素:高脂肪/反式脂肪飲食、高糖飲食、超加工食品
  • 環境毒素: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工業化學品等
  • 慢性感染:如結核菌、病毒感染導致免疫系統持續活化
  • 生活習慣: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及長期壓力

觀察常見症狀:

  • 容易疲倦、無力、經常熬夜:: 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導致相關激素影響能量的利用,導致疲勞感。
  • 經常感冒、免疫力下降:: 發炎反應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
  • 腸胃不適、腹瀉、便秘:: 腸道發炎會影響消化功能,出現腹部不適。
  • 身體莫名疼痛、關節僵硬:: 發炎會引起肌肉、關節的疼痛。
  • 皮膚、呼吸道過敏反應:: 發炎反應會加劇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
  • 情緒低落、憂鬱、失眠:: 長期發炎會影響腦部功能,導致情緒問題。
  • 傷口癒合緩慢、容易瘀青:: 發炎會影響傷口癒合的能力。

長期慢性發炎可能會導致多種慢性疾病

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血檢數據評估發炎狀況:

CRP(C-反應蛋白)

由肝臟生成,當體內發生組織損傷時,肝臟就會生成CRP,和病原體(細菌、病毒、黴菌等)或是體內死掉的細胞結合,結合後會吸引身體的免疫細胞來吃掉這些被CRP黏住的病原體或凋亡細胞,協助免疫系統清除它們。在身體出現發炎反應越強的時候CRP越高,大約在2-3天時達到高點。除此之外,癌症、免疫或發炎性疾病、或者是其他會誘發第六型介白質的機轉,都會讓CRP上升

hsCRP(高敏感度CRP

原理也是驗CRP的濃度,只是可以驗出較低的濃度。可驗出0.04~10mg/L的CRP。有研究用來監測三高患者,發現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臨床上,也可用hsCRP作為推估心血管疾病危險的指標(資料來源:AHA/CDC)。通常當CRP為陰性,但其他因素令人懷疑有慢性發炎時,就會用此指標追蹤。

ESR(紅血球沉澱速率)

發炎24小時後,人體會開始分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使紅血球黏在一起,這會使紅血球沉澱速度變快。ESR除了在因為感染或免疫系統疾病有發炎的時候上升,在懷孕、貧血、腎臟功能不全、癌症、以及肥胖等狀況時,ESR也都會偏高。跟CRP比起來,ESR比較容易被干擾,反應發炎的速度也比較慢,跟CRP需要考慮的干擾因素不同,可以做為另一個輔助判斷發炎反應的檢驗值。

白血球數目

白血球由骨髓及淋巴組織製造,負責保護身體,抵抗細菌等外敵的侵入。當白血球異常增多,代表身體正在發炎,參考價值高。

同半胱胺酸

這是人體消化動物性蛋白質的過程中,產生的中間代謝物質。數值高表示缺乏足夠的維生素來完成代謝過程,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是危險因子,但可藉補充維他命B群來降低。但要注意,腎臟病、服用藥物、酗酒都可能使其濃度上升。

AST/SGOT (天門冬安酸轉氨酶)、ALT/SGPT(丙氨酸轉氨酶)

這兩者屬於肝細胞內的酵素,正常肝酵素存於肝臟內,不容易在血液中驗得到,當肝臟細胞發炎壞死時,肝細胞會釋出這兩種酵素於血液中。因此可以透過這兩項數值評估肝細胞是否處於發炎狀態

高血糖

血糖過高會導致細胞浸潤在糖份之中,造成細胞損傷,釋放發炎因子,引起炎症反應,破壞眼睛、腎臟、周邊動脈血管及心臟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糖尿腳和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

血檢指標 功能與臨床意義 發炎相關解讀/提醒
CRP(C-反應蛋白) 肝臟於組織損傷或感染時製造;與病原體或死亡細胞結合,引導免疫細胞清除。 2–3 天達高峰;急性或慢性發炎、癌症、免疫疾病皆可升高。
hsCRP(高敏感度 CRP) 可偵測 0.04–10 mg/L 低濃度 CRP;常用於心血管風險評估。 CRP 陰性但懷疑慢性發炎時,追蹤 hsCRP 更敏感。
ESR(紅血球沉降速率) 發炎 24 hr 後纖維蛋白原↑,使紅血球加速沉降。 感染、免疫病、懷孕、腎衰、癌症、肥胖皆可升高;受干擾較 CRP 多。
白血球數目 骨髓與淋巴組織生成;保護身體抵禦病原。 數值偏高多見於感染、發炎;低下恐免疫抑制。
同半胱胺酸 動物性蛋白代謝中間產物;過高與維生素 B 缺乏、腎病、酗酒相關。 屬心血管危險因子;補充 B 群有助降低數值。
AST (SGOT) / ALT (SGPT) 肝細胞內酵素;肝細胞受損、發炎時釋出至血液。 雙酵素升高提示肝臟發炎或壞死,應追蹤肝功能。
血糖(高血糖) 長期高血糖使細胞浸於糖分,損傷血管與神經。 引發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提高視網膜病變、心血管事件等風險。

 

來源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3666

 

若長期慢性發炎,經由促炎細胞激素的持續釋放和免疫細胞的異常活化,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衡和資源耗竭,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同時,促使自體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加速免疫老化,整體削弱免疫系統的長期功能。另外生活習慣不良飲食不均衡(高糖、高脂肪、加工食品)、缺代均衡營養、壓力、腸道免疫功能受損等,都是造成免疫低下的幫兇,不可輕忽!

營養師教你3招重啟防禦力

  • 調整飲食: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綠色蔬菜、堅果、深海魚、橄欖油),減少精製糖、反式脂肪及超加工食品,補充薑黃素與Omega-3等抗發炎營養素。
  • 規律運動、維持體態:數據顯示,腰圍過粗(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與 BMI超過24時,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發炎風險明顯升高。每週至少5天、每次30分鐘,心跳維持110-130次/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有效減少內臟脂肪,改善發炎環境,避免肥胖引起的脂肪組織發炎。
  •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保持良好睡眠品質,規律作息,促進身體自我修復;透過冥想、瑜珈等方式減輕心理壓力,避免免疫系統過度負擔。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reverse-chronic-inflammation-boost-immunity-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姝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臨床營養】【三高疾病營養】【食品設備】【團膳營養】【 HACCP 稽核】
現職
●現任:【團膳營養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營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