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藥師
藥師
蔡季芩
年幼時耳聞長輩睡不著的問題總不能體會,甚至心中自豪地以為我這一生都不會,也確實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每天都是身體躺下過不久就進入夢鄉的狀態,但不知曾幾何時開始,有時候翻來覆去,每當到凌晨時,就好像有無形的鬧鐘把我叫醒,固定在半夜 4:30 時刻

宥強Ustrong-芝麻E微藻 DHA-蔡季芩

年幼時耳聞長輩睡不著的問題總不能體會

甚至心中自豪地以為我這一生都不會

也確實在學生時代的時候

每天都是身體躺下過不久就進入夢鄉的狀態

但不知曾幾何時開始

有時候翻來覆去

每當到凌晨時

就好像有無形的鬧鐘把我叫醒

固定在半夜 4:30 時刻

會自動清醒而睡意也隨之消失

當下的我卻還沒有達到每天的睡眠時間

良好的睡眠是維持我們一整天精神的關鍵

市面上許多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

或是好眠奶粉…

都不乏可以幫助睡眠的成分

但是要怎麼挑選

其實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困難的起始點

相信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

在很貪心的念頭下

我選擇嘗試了Ustrong的芝麻 E 微藻 DHA

 

宥強Ustrong-芝麻E微藻 DHA-蔡季芩

 

成分有

#高純度 97%芝麻素+維生素 E  市售頂規濃度

#日本專利 GABA

#飛克小分子螯合鎂

#10 倍濃度羅布麻萃取物

#微藻 DHA

#PS 腦磷脂

#飛克小分子螯合鎂

螯合鎂(獨家專利飛克鎂)比一般無機鎂更加營養好利用

#日本專利 PharmaGABA®

GABA 是幫助入睡不可或缺的成份之一

研究指出食物中含GABA量非常低,很難藉由食物攝取到足量的GABA。

而這產品添加了足量的GABA,顯得非常有誠意。

#10 倍濃度羅布麻萃取物

但如果你覺得 GABA 有什麼了不起

很多產品都有添加啊~

這時候讓人為之一亮的成分就出來了

日本研究文獻指出羅布麻搭配 GABA 對幫助入睡有加乘作用

#高純度 97%芝麻素 15mg+維生素 E 市售頂規濃度

宥強Ustrong-芝麻E微藻 DHA-蔡季芩

你們知道芝麻素厲害的地方在哪裡嗎?

根據衛福部規範

芝麻素萃取濃度需要達 97%才能直接標示芝麻素

否則只能稱為芝麻萃取物

而上限攝取量是 15mg

此產品也讓大家物超所值

達到頂規劑量

抗氧化是維生素 E 帶給身體最主要的功效

很多人都建議睡不著的族群

可以在睡前一小時做放鬆的活動或冥想

此膠囊亦是如此

建議在睡前一小時服用

才可以讓成分在體內更有效利用唷!

 

宥強Ustrong-芝麻E微藻 DHA-蔡季芩

 

#微藻 DHA

#PS 腦磷脂

21 世紀的今天很多人茹素

這項產品也有貼心設計

加了荷蘭微藻萃取 DHA 讓素食者不用擔心

還有 PS 腦磷脂

服用時也沒有任何奇怪的味道

一天也只需要睡前一次

就可以幫你晚上幫助入睡、白天精神旺盛

這麼多優點

能不給自己一個好眠的機會嗎?

歡迎點選以下購買連結 yo~

https://reurl.cc/0dznvb

 

宥強Ustrong-芝麻E微藻 DHA-蔡季芩

 

本文皆為本人親自試用過後的體驗心得僅供參考。

產品成分說明,參考商品或官網所載。

不等於宣稱具有療效,每個人使用習慣,體質不同

實際效果依每人體驗為主。

 

#宥強 #Ustrong #芝麻E微藻DHA

#幫助入睡 #關鍵在於好吸收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以生活化的方式帶領你走向預防醫學 ●證照: 中華民國藥師證書 糖尿病共同照護網人員證書 腎臟照護藥師證書
經歷
●現任: 溪湖康健藥局藥師 ●經歷: 溪湖康健藥局藥師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藥師 中國醫藥大學藥劑部藥師 嘉南藥理大學藥學系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林智亨
水汪汪亮晶晶膠囊這款產品採用Affron-Cool Tech™ 專利冷萃技術,低溫萃取保留藏紅花的完整營養,每日早餐後食用2顆,膠囊大小適中,易於吞服,搭配水食用非常方便。連續使用一周後很有感,一條龍的看診下班,讓我更願意將其納入日常保養。

身為一名中醫師,我每天在診間接觸許多長時間使用3C產品的民眾 。

 

 

在挑選葉黃素的保健品時,我非常在意成分的科學實證與品質安全。水汪汪亮晶晶膠囊以西班牙專利 AffronEye® 藏紅花萃取為核心,搭配葉黃素、山桑子、葡萄籽、雨生紅藻、黑醋栗等頂級植萃,打造全方位的配方。

 

這些成分不僅符合草本概念,更以高效吸收與科學實證為後盾,讓我對這款葉黃素非常滿意。相較於市面上單一葉黃素產品,這款膠囊不僅補充葉黃素每日法定足量添加(30mg),還結合藏紅花素(crocin)等成分,吸收速率較高,適合現代人日常補充需求。

 

 

中醫師的日常工作需要長時間閱讀病歷、使用電腦與手機等高強度的用眼行為,水汪汪亮晶晶膠囊這款產品採用Affron-Cool Tech™ 專利冷萃技術,低溫萃取保留藏紅花的完整營養,每日早餐後食用2顆,膠囊大小適中,易於吞服,搭配水食用非常方便。連續使用一周後很有感,一條龍的看診下班,讓我更願意將其納入日常保養。

 

 

水汪汪亮晶晶膠囊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科學與傳統的完美結合。核心成分西班牙專利 AffronEye® 藏紅花萃取,富含關鍵成分藏紅花素(crocin),每顆膠囊含有20根藏紅花花蕊,等同6.5朵珍貴藏紅花,透過Affron-Cool Tech™ 專利冷萃技術,完整保留營養成分,避免化學溶劑殘留,確保高效吸收。

 

此外,產品搭配金盞草萃取的葉黃素(每日30mg,符合法定頂規添加量),結合歐洲山桑子花青素(95mg)、西班牙高濃度葡萄籽 OPC(75mg)、智利紅藻蝦紅素(10mg)、法國黑醋栗花青素(84mg),組成六大植萃複方。

 

 

葉黃素與花青素能關鍵補給營養;雨生紅藻(蝦紅素)與葡萄籽則能幫助健康維持,成分相輔相成。更重要的是,這款產品通過 SGS 三項檢驗(生菌數、重金屬、農藥殘留),品質安全有保障,12歲以上及成人均可安心食用,全素配方也適合素食者。

 

 

現代人離不開3C產品,更需要從日常保養。水汪汪亮晶晶膠囊以科學實證為基礎,葉黃素結合西班牙專利 AffronEye® 藏紅花萃取與六大植萃成分,提供高效吸收與全方位守護。適合每日2顆,長期補充唷。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林智亨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內科】 體質調理、感冒久咳、鼻炎鼻竇炎、氣喘、胃腸疾病、睡眠障礙、慢性疲勞、糖尿病、高血壓、代謝性疾病、自律神經失調、眩暈、頭痛、癌症輔助治療、憂鬱症 【婦科】 痛經、月經不調、月經前後諸症、不孕調理、產後調理、婦女疾病、更年期障礙、帶下病、泌尿道感染、內分泌失調 【兒科】 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厭食、腸胃機能失調、青春期調養及轉骨、免疫功能調節、雷射針灸 【針傷科】 中風後遺症、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運動傷害、調節活絡筋骨、五十肩、關節炎、頸肩肘腕關節疾病、手足痠麻痛、媽媽手、浮針 【皮膚科】 青春痘、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美容美體】 埋線雕塑、美容美白、豐胸、美顏針、體重控制
現職
●現任: 大竹風澤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南竹風澤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大里仁愛醫院西醫部醫師 台灣浮針醫學會會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 中華民國技術士乙級美容證照 NAHA國際初階芳療師認證 美國馬里蘭大學食品科技、衛生與安全研習 加拿大布洛克大學長期照護、特殊醫療研習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醫學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理學學士 日本北見工業大学バイオ環境化学科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職場心理健康不只是員工議題,更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本文整合近五年國際研究,說明如何從制度到文化,打造兼具幸福與績效的職場。內容涵蓋組織層面的彈性工時、EAP 員工協助方案與心理安全文化,並結合中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理念,提出預防倦怠與強化韌性的可行策略。從正念與 CBT 認知行為法到領導者的關懷語言,幫助企業修復壓力、提升團隊信任與生產力,實踐真正的幸福企業生態。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每天早上打開信箱,第一封信不是問候,而是壓力。
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訊息、永遠不夠的時間,讓人像一台過熱的電腦──
表面看似在運轉,其實裡面早已卡頓。

 

《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若不安,整個身體的節奏就會亂。
而在現代職場裡,這句古語其實正說中我們的困境:
焦慮、倦怠、無力、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選擇」。

 

近五年的國際研究指出,
當企業開始推動心理健康支持制度──例如心理健康日、員工協助方案(EAP)、彈性工時──
員工的生產力平均提升20%,離職率下降25%(註1)。
幸福,原來不只是感覺,而是一種可以被衡量的競爭力。

 

企業文化,就像人體的經絡。
若能讓情緒流動、壓力有出口,整個組織就會重新呼吸。
從制度到文化的轉變,不只是管理策略的升級,
更是一場「從理解出發的革命」——
當人被看見,績效自然會綻放。

 

參考文獻:

  1.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The Lancet. 2023; 402(10410): 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為什麼「心理健康」正在改變企業競爭力?

你有發現嗎?當團隊裡有人情緒低落、專注力不在,整個辦公室的氣氛都會變得「悶悶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的狀態,更像企業的免疫系統──當壓力累積太久而沒被釋放,整個組織就會慢慢「發炎」。

 

近五年多篇研究指出,心理健康良好的企業,其員工離職率平均降低 25%,整體生產力提高 15%–20%(註1)。《刺胳針》(The Lancet, 2023)指出,若企業在制度層面推行「心理健康支持計畫」(如員工協助方案EAP、彈性工時、心理健康日),不僅能減少倦怠與焦慮,甚至能提升整體工作滿意度與創新力。這說明「幸福」並非軟性指標,而是一種可量化的競爭力。

 

不過要注意的是,若企業僅將心理健康當作形象工程、缺乏長期追蹤與管理,這些措施反而容易淪為「壓力包裝紙」。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像養生的湯──慢火熬出內在韌性,而非速成的提神飲。

 

企業若能將心理健康視為核心資產,就等於在組織裡培養一套「長期免疫記憶」;當壓力再度來臨時,團隊能更快回穩,這正是未來競爭力的本質。

 

組織層面策略:從制度開始預防倦怠與焦慮

想像一間公司,就像一口湯鍋。員工的壓力與情緒若不斷累積,最終會讓整鍋湯變苦。要讓組織保持「甘醇」,制度就是火候的關鍵。

 

根據《國際職業與環境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24)系統性綜述指出,組織層級的介入措施比個人層級更能顯著降低倦怠與焦慮(註3)。具體有效的作法包括:

  • 彈性工時與遠距混合制:讓員工有掌控感與時間自主權;
  • 任務再設計與分工優化:避免重複與超載任務造成「無意義疲勞」;
  • 心理健康日與充電假:給團隊「喘息窗口」,讓情緒得以代謝;
  • 主管參與式決策:當員工能發聲、被聽見,工作壓力自然下降。

 

此外,研究指出,當企業建立「心理安全感文化」──讓員工能在無懲罰的情境下談論壓力或失誤──整體創造力與合作度會提升 30% 以上(註4)。

 

但制度並非萬靈丹。若領導者仍以績效為唯一價值,即使制度完善,也會變成空殼。心理健康制度應與組織信念綁在一起,像慢火滲入湯底的滋味,才能從根本預防「倦怠的苦」。

 

 

個人層面策略:用正念與 CBT 重建心理平衡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會議結束後,腦子還在重播每一句話;明明下班了,心卻像被留在辦公室。這正是心理疲勞的典型徵兆──身體離開了工作,但心還在打卡。

 

研究指出,正念(Mindfulness)與認知行為治療(CBT 是目前職場中最具實證支持的個人層面介入方式。Cochrane 系統性綜述顯示,定期練習正念呼吸、覺察身體感受與情緒,能在短期內降低焦慮與壓力分數約 20%–30%(註5)。同時,CBT 幫助員工辨識「非理性思考」──例如「我必須完美」「我不能拒絕主管」──並重建健康信念,進而恢復心理彈性。

 

企業若能把這些方法融入日常,如每週五 15 分鐘的「靜心時段」或員工協助方案(EAP)中的心理訓練課程,就能讓正念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次性的活動。

 

然而,也必須提醒:正念與 CBT 並非萬用藥。若企業只把它們當作「讓員工自我修復」的手段,而忽視制度性壓力源,反而會變成「柔性責任轉嫁」。真正的療癒,應該是制度與個人共同呼吸──一方調節環境,一方調整心緒。

 

打造心理健康文化:讓關懷成為企業語言

你知道嗎?一間公司的文化,就像人體的「氣脈」──流通則百病不生,堵住了,再強的制度也無法運轉。真正能長久支撐員工心理健康的,不只是制度,而是日常對話中那份「被理解的溫度」。

 

根據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25)的系統性綜述,領導者的同理回應與公開支持,能使員工焦慮與倦怠下降 25%–40%(註7)。這表示,一句「我理解你現在的壓力」,比任何獎金更能激發內在動力。當主管願意傾聽、表達感謝、允許脆弱,心理安全感自然成為團隊的底色。

 

此外,推動「去污名化」文化同樣重要。設立心理健康資源中心、鼓勵匿名求助、讓心理議題能被正常討論──這些都是讓關懷落地的方式。根據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23)的研究,導入反污名教育與管理者心理健康訓練的企業,其員工求助率提升了近兩倍(註8)。

 

但文化轉型需要時間。它不是口號,而是一場長期的修煉。當關懷不再是「福利」,而是企業的日常呼吸,那麼幸福感就會滲進每個細節──從晨會的微笑,到下班前那句「今天辛苦了」。

 

 

🌿 結論:當企業懂得「養心」,競爭力自然生長

職場之於人,如天地之於草木。
陽光是肯定,雨水是休息;兩者若失衡,再強的種子也無法開花。

 

《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不只是個人養生的智慧,更是一種組織哲學——當企業懂得靜下來,讓制度與人心之間有喘息的空間,
創造力與韌性也會在安靜中生長。

 

領導者若能如園丁般修枝剪葉,適時澆灌,讓員工在光與影之間自在呼吸,
那麼幸福企業不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生態的自然演化。

 

倦怠並不可怕,怕的是當整個組織失去了「聽心」的能力。
從制度到文化,從文化到信任,心理健康的養成,正如中醫所謂「治未病」——
提前調氣,才能長久平衡。

願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一座懂得呼吸的森林,
讓每一片葉子,都能安心朝著光的方向伸展。

 

 

面向 主要目標 核心作法(要點) 典型做法範例 風險/誤區 KPI/評估 推進節奏
組織層面(制度) 降低壓力源、預防倦怠 彈性工時與遠距混合;工作再設計與負荷平衡;心理健康日/充電假;EAP;心理安全會議(允許發聲、無懲罰回饋) 月排程「心理健康日」;專案衝刺後給「復原週」;職務內容調整(刪除重複性任務);建立匿名求助管道 只做口號不落地;把心理議題交給個人自行解決;缺追蹤與資源 離職率、病假與缺勤率、員工壓力量表(前後測)、專案準時率 以「季」為單位檢視;重大制度每6–12月迭代
個人層面(員工) 修復心理負荷、提升自我調節 正念練習(呼吸/身體掃描);CBT元素(辨識自動思考);60–90秒微復原(光線、伸展、步行);睡眠與作息重整 每週15分鐘團體靜心;會議前90秒呼吸;建立「下班儀式」;輪班睡眠SOP 把員工訓練當萬靈丹、忽略制度壓力;一次性活動無持續 壓力與焦慮量表、睡眠品質、自評專注度、參與率與完成率 以「週」為節奏;工具化(卡片/音檔)每日可用
文化層面(領導與氛圍) 形成心理安全、強化信任與歸屬 主管同理傾聽;公開感謝與回饋;反污名教育;把關懷納入管理語言與KPI 每月「只傾聽不檢討」的心理安全會議;同儕感謝牆;新手友善導伴制 文化與KPI脫鉤、只靠勵志口號;單點活動無延續 心理安全感量表、內部NPS、跨部門協作指數、創新提案數 以「月」為節奏;年度建立「關懷行為模型」並內化到績效評核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如果公司沒有心理健康制度,主管或員工可以怎麼開始?

回覆:你可以先從「可執行的小行動」開始。主管可嘗試在每週例會加入 3–5 分鐘的靜心時段,讓大家有機會放鬆呼吸;員工則可發起同儕關懷小組,定期分享壓力調適技巧。這種由下而上的推動,往往比正式政策更容易被接受。《黃帝內經》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意即平靜的氛圍能自然而然帶動健康的氣流,企業亦然。

 

問題2:心理健康日真的有用嗎?會不會只是「多放一天假」?

回覆:心理健康日的目的不是放假,而是「讓壓力代謝」。研究指出,定期休息與心理放鬆能降低倦怠指數 20% 以上,並顯著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若企業能在假後安排簡短的回顧會,鼓勵員工分享放鬆心得,會更有效固化「放鬆=充電」的文化。中醫亦強調「勞逸結合,陰陽自和」,休息正是為了讓工作走得更穩。

 

問題3:企業如何建立真正的「心理安全感文化」?

回覆:心理安全感來自「可以說真話」的空間。主管可在會議前設「無評價時間」,鼓勵員工提出困難或建議而不被責備;同時在績效檢討時納入「情緒支持與傾聽」項目。這類行為會讓團隊感到被尊重與信任。從中醫角度看,這正是「通則不痛」的應用——讓情緒能流動,壓力自然不會積結成病。

 

問題4:正念練習與 CBT 認知行為法,適合在職場推行嗎?

回覆:非常適合,但需簡化為短時程、低壓的形式。建議以「1分鐘呼吸覺察」或「思緒筆記卡」導入,避免變成正式課程壓力。研究顯示,這類方法在 4–6 週內能使焦慮分數平均下降 25%。正念的本質並非宗教,而是一種讓心「歸位」的過程。就像《素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當心安,智慧自然流動。

 

問題5:倦怠已經發生,還有恢復的可能嗎?

回覆:有的。關鍵在於「重建節奏」。可嘗試三步驟:① 重設作息,固定睡眠與飲食時間;② 調整工作節奏,劃出明確下班界線;③ 找回愉悅的生活感,如晨間散步或手作活動。中醫觀點認為,「氣行則神旺」,行動是恢復的起點。倦怠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提醒——要你回頭整理自己的「心與氣」。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林子翔諮商心理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The Lancet. 2023; 402(10410): 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2. Miguel C, Amarnath A, Akhtar A, et al. Universal, Selective and Indicated Interventions for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 at the Workplace: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3; 80(4): 225-236. doi:[10.1136/oemed-2022-108698]
  1. Aust B, Leduc C, Cresswell-Smith J, 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sational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Healthcar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24; 97(5): 485-522. doi:[10.1007/s00420-024-02065-z]
  2. Greiner BA, Leduc C, O’Brien C,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sational-Level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onstruction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ed Research Agenda. PloS One. 2022; 17(11): e0277114. doi:[10.1371/journal.pone.0277114]
  1. Tamminga SJ, Emal LM, Boschman JS, et al. Individual-Level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Occupational Stress in Healthcare Worker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3; 5: CD002892. doi:[10.1002/14651858.CD002892.pub6]
  2. Murphy JK, Noble JM, Chakraborty PA, et al. Values and Preferences Related to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Programs and Intervention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PloS One. 2023; 18(9): e0283057. doi:[10.1371/journal.pone.0283057]
  3. Belita E, Neil-Sztramko SE, Seale C, et al.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5; 25(1): 731. doi:[10.1186/s12913-025-12888-2]
  4. Miguel C, Amarnath A, Akhtar A, et al. Universal, Selective and Indicated Interventions for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 at the Workplace: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3; 80(4): 225-236. doi:[10.1136/oemed-2022-108698]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