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世界無菸日的由來與意義,源自世界衛生組織於1987年發起的全球倡議,強調無菸環境對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中醫觀點與現代醫學數據,探討吸菸如何損傷肺氣與氣血循環,並說明二手菸對家庭成員造成的潛在風險。透過生活故事與情感共鳴,帶領讀者了解如何參與世界無菸日行動,包括24小時無菸挑戰、建立家庭無菸區與日常潤肺養生建議。表格整理吸菸與無菸環境的影響差異,常見問題回覆則提供具體行動方向,幫助讀者面對戒菸過程中的挑戰。無論你是想為自己轉變,還是守護家人健康,這篇內容都將給你一份實用且溫暖的指南。

你知道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人死於與菸草相關的疾病,而其中約120萬人根本沒有吸菸,只是因為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而喪命【註1】。這些數字不只是冰冷的統計,更是無數家庭難以承受的現實。

 

菸害從不分年齡、性別或身份,它不只奪走健康,也破壞關係、消耗資源。面對這樣的公共健康危機,世界衛生組織在1987年發起了「世界無菸日」,定在每年的5月31日,提醒每一個人:你的選擇,不只是個人行為,更影響你所愛的每一個人。

 

那麼,你是否準備好──在這一天,讓自己與所愛的人一起,深呼吸真正清新的空氣?

📚 文獻來源:

 

 

從一根香菸開始:你我都可能忽略的世界無菸日的由來與意義

你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家人抽菸的樣子嗎?那種煙霧瀰漫、氣味黏膩的感覺,也許成了你童年某段模糊卻揮之不去的記憶。在世界無菸日,我們不是要指責誰,而是邀請你重新思考:這根香菸的背後,藏著多少健康與情感的牽連?

 

世界無菸日,起源於198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倡議(註1),目的就是提醒全球:香菸不只是個人習慣,它牽動著家庭、社區與整體公共健康。每年的5月31日,世界各地會同步舉辦無菸行動,呼籲停止吸菸24小時,用這一天,向煙癮說不。這不是形式主義,而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建立──提醒自己與親愛的人:「我們值得一個乾淨的呼吸空間。」

 

從五行理論來說,肺屬金,主氣司呼吸,最怕濁氣侵襲。煙霧如霾,不僅蒙蔽了肺氣,也讓心神難以清明。當我們說要了解「世界無菸日的由來與意義」,說的不是歷史,是你我當下的抉擇——是否願意為了下一次深呼吸,選擇不再點燃那根熟悉的火光。

 

世界衛生組織為什麼年年提醒我們遠離煙害?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要大力推動「無菸」宣導,甚至將5月31日定為「世界無菸日」?其實,這不只是呼籲,更是守護——守護每一個家庭中還沒被香菸侵蝕的笑容,守護還能深呼吸的肺部。

 

根據 WHO 最新報告,全球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是吸菸者,而每年因吸菸導致的死亡人數高達800萬,其中包含超過100萬名從未吸菸卻暴露在二手菸環境下的家人與孩童【註2】。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本可以健康長壽的生命。這也是為什麼 WHO 不斷提醒全球政府與人民──打造無菸環境,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一種社會責任。

 

從中醫角度來看,煙霧如「濁陰」上擾,不只堵塞肺氣,還影響脾胃運化,使得整體氣血運行失衡。當人體不再能順暢吐納清氣、排出濁氣時,就容易感到疲倦、失眠,甚至罹患慢性病。

 

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不只是發聲而已,他們提出的,是一種更全面的預防醫學策略:用環境改變行為,從行為改變健康。

 

 

如果你在意家人健康,無菸環境就是愛的表現

有些愛,藏在不說話的選擇裡。像是當你走出陽台抽菸,而不是在孩子旁邊點燃那根香菸,這樣的舉動,其實就是一種溫柔的守護。

 

科學早已證實,二手菸與三手菸對孩童、孕婦、長者的健康傷害更為嚴重。煙霧中的有毒物質不僅停留在空氣中,更附著在衣物、家具和牆壁上,長時間累積會增加氣喘、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風險【註3】。你以為煙散了,其實它還在。

 

在五行中,家是一個「土」的容器,穩定而包容。煙霧一旦滲入,會干擾脾土的運化與肺金的宣降,讓整個家庭的氣場變得「濁而不清」。這不只是健康問題,更是一種生活品質的破壞。

 

你想保護家人嗎?從現在起,把家中變成一個無菸環境,不再讓香菸有一席之地。試著將陽台改成種香草的小天地、用芳香植物代替菸味、或是給自己一個「戒菸計畫牆」,讓這份愛變得看得見,也聞得出清新。

 

 

這一天你可以做什麼?世界無菸日的行動提案

有時候,改變只需要一個起點──而世界無菸日,正是一個絕佳的契機。你不必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行動,只要這一天願意邁出第一步,就已經是一種勝利。

 

你可以選擇嘗試 「24小時不抽菸挑戰」,用手機記事本紀錄每次想抽菸的時間與心情;也可以把舊香菸盒換成一張寫有「我值得呼吸清新空氣」的卡片,放進口袋,提醒自己這個改變是為了愛的人。

 

此外,若你本身已經不抽菸,那就化身為無菸日的倡議者──拍一段短影音分享自己的支持理由、在社群貼上 #世界無菸日標籤,或參與社區舉辦的戒菸講座與無菸市集活動。你的一個小動作,可能會激勵另一個人戒掉多年煙癮。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肺主氣、開竅於鼻」,氣順則神清。世界無菸日不是一次性活動,而是一段清氣回歸的開始。每一次深呼吸,都能是你對自己的讚美。

🧾 今日任務:

  • 試試今天一整天不抽菸
  • 把家中做個簡單清潔,移除菸味殘留
  • 傳訊息給一位親友,說出你支持無菸生活的原因

 

 

深呼吸,是你給自己的溫柔承諾

我們總以為改變很難,戒除一個習慣更是遙不可及。但其實,改變從來不是壯烈的決心,而是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溫柔提醒──「我值得更健康的身體,更乾淨的空氣,也值得愛自己多一點。」

 

世界無菸日,不只是為了不抽菸的人而設。它是給每一位還在掙扎的你,一個機會──讓身體喘一口氣,讓情緒放鬆片刻,讓心裡多一點清明與踏實。因為那根煙,也許你已經抽了十年,但今天的這一口深呼吸,才是你對生命最深的擁抱。

 

別讓煙霧遮蔽了你與家人之間的關愛,也別讓習慣蓋住了身體發出的求救聲。從今天開始,試著用無菸的一天,換來一個更有力量的自己。

你值得,在陽光灑進來的早晨,張開雙臂,自在呼吸。

 

 

📖 註1: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香菸每年奪走全球超過800萬條人命,其中約120萬人為二手菸受害者(WHO, 2023)。

📖 註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Tobacc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obacco

📖 註3:U.S.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2020).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Involuntary Exposure to Tobacco Smoke.

 

 

分類項目 ☁️ 有吸菸環境 🌿 無菸環境(WHO提倡)
健康影響 易導致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增加癌症風險 降低慢性病風險,提升免疫與氣血循環功能
家庭安全 二手菸與三手菸影響孩子、孕婦、長者健康 創造對全家友善的空氣品質
生活品質 室內異味殘留、衣物沾染煙味 空氣清新,呼吸順暢,精神更集中
社交互動 容易造成他人反感,增加社交隔閡 提升好感度,展現對他人健康的尊重
中醫觀點 肺氣受損,氣機不暢,易生痰濕與疲倦感 肺氣宣發良好,精神內守,《內經》所言之「清氣上升」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 1

我平常只抽少量菸,還需要參加世界無菸日嗎?

回覆:
是的,即使只是「偶爾抽」,也會對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產生慢性刺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即使每天只抽一根菸,也會顯著增加罹患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氣為血帥」,菸霧會讓肺氣失調,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世界無菸日是一個機會,邀請你重新思考「與香菸的關係」,嘗試斷開依賴循環。

 

問題 2

我身邊的家人抽菸,我可以怎麼做來保護自己?

回覆:
你可以從建立「家庭無菸區」開始,例如在客廳、房間與餐廳張貼「請勿吸菸」的提示,並與家人誠懇溝通二手菸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有超過百萬人因二手菸死亡,尤其對兒童與長者更具威脅。也可準備清新香氛、無糖口香糖,提供吸菸者替代方式,逐步營造無菸環境。

 

問題 3

吸菸真的和中醫說的「肺氣虛」有關嗎?

回覆:
確實有關。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當你長期吸菸,肺氣受損、濁氣內積,容易出現咳嗽、氣短、疲倦等「肺氣虛」症狀。《黃帝內經》有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也就是說,正氣不足才讓煙毒有機可乘。養肺要從斷菸做起,搭配潤肺食材如百合、銀耳、雪梨,效果會更明顯。

 

問題 4

我已經試過戒菸多次都失敗,還有希望嗎?

回覆:
當然有。戒菸是過程,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決賽。很多人需要 5~7 次嘗試才真正戒除。你可以結合行為支持(例如加入戒菸門診或社群)、食療(用代替性口感轉移菸癮),也可以配合穴位按壓如合谷、尺澤,來紓解壓力與成癮反應。記住,每一次戒斷努力,都是向更健康的自己靠近。

 

問題 5

除了不抽菸,我還能怎麼支持世界無菸日?

回覆:
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參與推廣:

  • 分享無菸生活的好處於社群(使用 #世界無菸日 標籤)
  • 鼓勵吸菸親友一起挑戰「24小時無菸行動」
  • 參與學校、社區、職場的無菸倡議活動
  • 教育下一代認識香菸的健康危害

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都是支持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無菸環境的重要力量,也是在為下一代保留一口乾淨的空氣。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蔡旻達
如果最近發現腰圍變緊,健康檢查報告越來越多紅字,那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身體提醒你該動起來了。 別等到醫生下最後通牒才開始改變,其實你可以從今天就做一點點微調。 走幾步、少喝一杯含糖飲料、站起來動一動,都是啟動轉變的開關。 你不需要一次做到完美,只要每天多做一點點,身體會慢慢給你回報。 與其一昧追求「變瘦」,不如問問自己:「我今天有比昨天多動一點嗎?」 這種內建的正向感,比數字下降還更持久。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

「明明沒很胖,為什麼還被醫生警告內臟脂肪?」

這種情形其實和久坐、缺乏活動、以及飲食習慣有關。

雖然身體不會直接提醒你內臟脂肪增加了,

但久坐、少動確實會讓脂肪默默堆積在你的內臟周圍,變成健康的隱形殺手。

久坐不只是姿勢問題,更是健康負擔

每天坐辦公室超過八小時,下班回家又坐著追劇滑手機,一整天真正動起來的時間可能不到半小時。許多人會說:「我今天很忙,根本沒時間動。」但如果回頭回想,從出門坐車、坐辦公桌、開會、吃飯、回家、看電視,一整天下來也許只有走去洗手間那幾次短短的移動,身體根本沒有獲得真正的活動。

久坐不只是讓你屁股變大、肌肉變鬆,更多時候,它帶來的是腰痠背痛、注意力下降、甚至情緒低落。研究指出,每天久坐超過8小時,罹患脂肪肝和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大幅提升。不動不僅讓你不瘦,還可能讓你變得更疲勞、更不想動,進入一個「越坐越累、越累越不動」的惡性循環。

久坐的代價,從來不是當下的舒適,而是未來健康的失衡。

除了體重外,也多關注腰圍和褲頭

體重沒變,不代表內臟脂肪沒有增加。內臟脂肪增加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腰圍變粗、褲頭變緊。根據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之一,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就表示健康風險明顯提高。與其每天盯著體重,不如每週定期測量腰圍、觀察褲頭鬆緊度,這些更能準確反映你的健康狀況。

三個簡單的方法,有效降低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累積需要時間,改善它也得靠日常的微調,而不是靠短期激烈運動。以下三個簡單易行的策略你馬上可以做起來:

一、每小時起身活動3分鐘

設定手機鬧鐘,每坐60分鐘就起身伸個懶腰、走去裝個水、簡單原地踏步,讓血液循環活絡起來,輕鬆又不費力。若你是上班族,可以趁接電話時站起來走動一下,或把影印、倒水當作刻意安排的「身體任務」。在家工作的朋友,更可以利用視訊會議關閉鏡頭時,在原地走動個兩圈,讓身體活動一下。

二、飲食少甜、少炸、多原型食物

具體做法:

  • 每週逐漸減少一次含糖飲料,改喝無糖茶、水或氣泡水。
  • 把下午茶甜點改成堅果或水果。
  • 炸物改成燉煮、清蒸、或烤製方式,少吃油炸食品。

如果你經常外食,不妨試著從「便當選菜」開始調整:主菜改選滷雞腿、清蒸魚,配菜多夾燙青菜,少碰炸雞排、糖醋肉這類高熱量選項。

三、增加日常走動

上班搭捷運或公車提前一站下車,多走10分鐘路;午休吃飯後散步5-10分鐘;爬樓梯取代搭電梯。

即使你是家庭主婦或銀髮族,也可以把家事當作活動機會,

例如邊煮飯邊踱步、邊曬衣服邊做抬腿訓練。

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累積起來對代謝有巨大幫助,遠比你想像中有效。

健康不在瘦,而在動起來

如果最近發現腰圍變緊,健康檢查報告越來越多紅字,那不是年紀的問題,而是身體提醒你該動起來了。

別等到醫生下最後通牒才開始改變,其實你可以從今天就做一點點微調。

走幾步、少喝一杯含糖飲料、站起來動一動,都是啟動轉變的開關。

你不需要一次做到完美,只要每天多做一點點,身體會慢慢給你回報。

與其一昧追求「變瘦」,不如問問自己:「我今天有比昨天多動一點嗎?」

這種內建的正向感,比數字下降還更持久。

各為不妨現在就試試上面的三個方法,讓行動成為習慣,擊退內臟脂肪,重拾健康與活力!

 

調整方向 具體建議
每小時起身活動 3 分鐘
  • 設定鬧鐘提醒,每坐 60 分鐘就起身伸展、走動、原地踏步。
  • 接電話時站著講、走動講;倒水、影印都可當作「身體任務」。
  • 在家工作時,可趁視訊關鏡頭時起身走兩圈。
飲食少甜、少炸、多原型食物
  • 每週減少一次含糖飲料,改喝無糖茶、水、氣泡水。
  • 下午茶改吃堅果或水果。
  • 炸物改選燉煮、清蒸、烤製。
  • 外食便當建議:主菜選滷雞腿、清蒸魚,配菜多燙青菜,少選炸雞排、糖醋肉。
增加日常走動
  • 通勤提前一站下車,多走 10 分鐘路。
  • 午餐後散步 5~10 分鐘。
  • 爬樓梯取代搭電梯。
  • 家事也能動:煮飯踱步、曬衣抬腿,銀髮族也適合。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visceral-fat-vs-body-fat-percentag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
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眼睛的健康主要與肝、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曾提到「肝開竅於目」;《壽世保元》則提到「目者,肝腎之外候也。肝腎之精血充足,則光彩清明;肝腎之精血虧虛,則昏蒙眩暈」,因此在維持眼力最首要的就是維持肝血與腎精的充盈。而眼周又有多條經絡循行經過,如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攢竹;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以及足陽明胃經的承泣、四白,透過熱敷、按摩或是透過專業中醫師的針灸可以促進經絡的氣血暢通

在高科技進步的現代社會中,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也因為長時間盯著這些螢幕,導致眼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所謂的「藍光傷害」與「乾眼症」的發生。

藍光是怎麼傷害到我們的眼睛的?

藍光是波長介於400-500奈米之間的高能量可見光,主要來自於自然界的太陽光(與紫外線只有一線之隔),而在人工光源中則是源自於電子產品的螢幕。這種高能量的光源會穿透眼睛的角膜、水晶體,最後抵達視網膜,並可能在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氧化傷害,進而產生角膜炎、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等疾病。

 

造成眼睛疲勞的真兇──「乾眼症」

事實上,研究指出在「正常」使用3C產品的情況下,它們所發出的藍光並會讓眼睛有顯著的病變,除非是直視太陽長達15分鐘以上。但為什麼人們在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仍會感覺到眼睛的疲憊呢?這其實是源自於我們的「用眼習慣」,在緊盯著螢幕的同時,人們平均眨眼的次數會減少至⅓,因此淚液蒸發的更多導致眼睛容易乾澀、疲勞,甚至出現異物感、燒灼感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乾眼症」。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乾眼症呢?

除了上述的主觀症狀外,醫師會進行眼部的檢查,例如淚液分泌測試(Schirmer’s Test)──用濾紙放在下眼皮的位置,並測量5分鐘內淚水浸潤的長度,若小於5mm則表示有乾眼症。此外,醫師也會利用螢光染色的方式,分析淚膜、角膜與結膜的完整度來評估導致乾眼的來源。常見因用眼過度而造成的乾眼症類型為「缺水性」乾眼症。

 

改變生活習慣,維持日常好視力

  1. 20-20-20法則:每使用電子產品螢幕20 分鐘,就休息至少20 秒,在這 20 秒內看向距離約20 英尺(約6公尺)遠的物體。
  2. 維持眼部濕潤度:無論於室外或室內,都可以適時地配戴太陽眼鏡、護目鏡,避免眼睛直接吹到風,亦可額外透過人工淚液的補充維持眼部潤滑與濕度,但務必注意選擇不含有防腐劑的成分,避免使眼睛乾澀加劇。
  3. 補充抗氧化飲食: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亞麻籽油等,或是攝取富含維生素A、C、E及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柑橘類等,這些營養素有助於改善淚膜穩定性,同時也能減少眼部的發炎反應。

 

護眼穴位按摩,中醫來幫忙!

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眼睛的健康主要與肝、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曾提到「肝開竅於目」;《壽世保元》則提到「目者,肝腎之外候也。肝腎之精血充足,則光彩清明;肝腎之精血虧虛,則昏蒙眩暈」,因此在維持眼力最首要的就是維持肝血與腎精的充盈。而眼周又有多條經絡循行經過,如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攢竹;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以及足陽明胃經的承泣、四白,透過熱敷、按摩或是透過專業中醫師的針灸可以促進經絡的氣血暢通,以下提供幾個常用於護眼保健的穴位提供給大家參考:

 

  1. 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位於上眼皮內側靠近眉骨處,具有疏風清熱、明目利竅的功效,是治療眼科疾病常用的穴位,特別適用於眼部疲勞、流淚的症狀。
  2. 風池穴(足少陽膽經)─位於後腦杓枕骨下肌肉凹陷之處,具有疏風解表、清利眼竅的功效,也有研究指出能增加淚腺分泌,對於眼部乾澀、疲勞具有明顯效果。
  3. 光明穴(足少陽膽經,與肝經相通)─位於小腿外側,腳踝上方5吋,具有疏肝明目的功效,對於視力模糊、眼睛乾澀具有不錯的療效。
  4. 太溪穴(足太陰腎經)─位於內側腳踝至腳跟中間的位置,具有補腎滋陰的效果,可透過補充水分緩解眼部的乾澀感。

 

護眼日常保健建議
20-20-20法則 每使用螢幕20分鐘,請至少休息20秒,並看向6公尺遠的物體,放鬆眼部肌肉。
維持眼部濕潤 避免風吹直吹,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必要時配戴太陽眼鏡或護目鏡。
補充抗氧化飲食 多攝取富含Omega-3、維生素A/C/E與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蔬菜、胡蘿蔔、鮭魚等。
中醫推薦護眼穴位
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 上眼皮內側近眉骨,改善眼疲勞與流淚。
風池穴(足少陽膽經) 枕骨下凹陷處,促進淚腺分泌,舒緩乾澀與疲勞。
光明穴(足少陽膽經) 腳踝上5吋處,改善視力模糊與眼乾。
太溪穴(足太陰腎經) 內腳踝與腳跟中間,補腎滋陰,減緩眼睛乾澀。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eye-care-screen-fatigue-tcm/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林湘宛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月經調理、痛經、更年期症候群、孕產調理、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落髮、青春痘、乾眼症、睡眠障礙、消化功能異常、顳顎關節症候群、下背痛、中風後遺症、耳鳴、暈眩
現職
●現任:【昌盛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新月集產後護理之家講師暨巡診醫師】●學經歷:【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師】【君綺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 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