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驗光師
驗光師
莊勝傑
最後,我想說:你的眼睛是你體驗世界美好的重要夥伴,請溫柔地對待它們。當你學會正確地使用數位設備,甚至連打電動都能變成一種視覺訓練,那麼你就真正掌握了數位時代的護眼智慧。現在,請暫停一下,看向窗外遠方20秒,然後帶著這份新知識,繼續你的數位生活——但這次,是以一個更聰明、更健康的方式!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上班專注著用電腦工作,突然發現螢幕上的內容變得模糊而難以聚焦?明明才打了兩小時電動,眼睛就開始乾澀覺得腫脹?又或是睡前追劇到一半,發覺會有畫面顫抖或畫面失焦?如果你曾有過上述經驗,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成為「數位眼疲勞」的受害者了。

我們的眼睛從每天起床睜開眼就開始工作,直到睡覺闔上眼睛才算是眼睛的下班,而現代人的用眼方式則像是給視覺系統來一場高強度的馬拉松障礙賽,如果沒有專業的訓練,跑久了誰能不抽筋呢?這場眼睛馬拉松這就是今天要談的第一個主題:「數位眼疲勞」

 

然後這篇文章還要告訴你們一個可能顛覆認知的觀點:「打電動不一定是眼睛的敵人,關鍵在於你怎麼打!」打電動也可以作為眼睛的專業訓練,讓眼睛在視覺馬拉松的比賽可以跑得更久更遠。最後更會教你們一些護眼的好方法!

數位眼疲勞:現代人眼睛的「過勞症」

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數位眼疲勞Digital Eye Strain, DES,它同時也有一個看起來更專業的名詞:電腦視覺症候群(Computer Vision Syndrome, CVS。主要症狀包括眼乾、眼疲勞、頭痛、視力變動與頸肩僵硬。隨著螢幕使用普及,DES 的盛行率在不同族群估計可高達約 50% 或更高;而在某些研究與族群中,資料顯示超過半數的人有不同程度不適。
因此數位眼疲勞並不是少數人的病,而是普遍的職場與生活健康議題。

我們的眼睛就是一台精密的自動對焦相機,正常情況下它會輕鬆地在遠近距離間切換,就像攝影師拍風景時會調焦到無限遠,拍近物時又迅速對焦到眼前。不只如此,由於我們的角膜還需要一層淚液膜來保濕跟抗侵蝕。所以這台相機還需要在每次拍照(眨眼)的時候灑水(淚液)讓鏡頭保持濕潤。

於是當我們長時間盯著螢幕,就像強迫這台相機連續好幾個小時都對著同一個距離不停拍攝一樣,尤其是面對高專注度的內容如影劇、玩電動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會忘記眨眼睛,等於是連灑水讓鏡頭保濕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也指出,每天盯著電子螢幕連續兩小時以上,就有可能造成電腦視覺症候群。

數位眼疲勞的症狀清單:你中了幾個?

如果以下症狀你有對應到3個以上,或是常常發生,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數位眼疲勞=電腦視覺症候群的高風險族群:

  • 眼睛疲勞
  • 乾眼症
  • 視覺模糊
  • 頭痛
  • 頸肩痠痛

根據統計,台灣上網人口高達1500萬人以上,且每天長時間使用電腦等3C設備的人越來越多,這意味全台有2/3的人都在無意中「虐待」自己的眼睛,讓自己的眼睛過勞了。

藍光真相:不是所有藍光都是壞蛋

談到數位眼疲勞,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藍光」。但藍光就像陽光一樣,並非完全的壞蛋。它存在於自然光中,是早晨陽光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清醒並調節生理時鐘。

問題出在「接觸時機」。就像在該睡覺的時候喝濃咖啡一樣,夜晚接觸過多藍光會打亂我們的生理節律。研究顯示,睡前暴露在藍光下僅僅2小時,就足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使生理時鐘延後至少1.5小時。

這裡只是要先澄清一個迷思:眼科醫生指出,現時並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抗藍光鏡片能完全有效阻隔藍光對眼睛的傷害。所以真正的問題不在於藍光本身,而在於我們的用眼習慣。
(備註:關於藍光,我之前也有寫過「研究指出:滑手機上床=催眠失效,藍光正悄悄偷走你的深層睡眠」,裡面有更多關於藍光與身體的機制的描述,有興趣可以閱讀喔)

電競選手的視力秘密:動態用眼的智慧

前言提到「打電動不一定是眼睛的敵人,關鍵在於你怎麼打!」,這可不是玩笑話,而是一個可以挑戰「打電動=傷眼睛」迷思的事實。

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許多職業電競選手的視力狀況反而比一般上班族要好!這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動態用眼」的好習慣。

另外,科學研究也表示,複雜的畫面配合特定類型的遊戲、在合理時間內練習,某些視覺能力反而能被強化。

電競遊戲就像視覺系統的「健身房」,根據實驗顯示,常玩「動作/第一人稱射擊」(action video games)類型遊戲的玩家,在以下視覺功能的表現優於非玩家:

  • 追蹤移動目標:訓練眼球肌肉的協調性和靈活度
  • 快速搜索畫面:強化視覺搜索能力和反應速度
  • 週邊視覺運用:同時關注多個區域,訓練視野範圍
  • 瞬間對焦切換:在不同距離間快速調焦,就像做眼部「間歇訓練」

關鍵不在於「打不打電動」,而在於「怎麼打電動」。打電動本身並非絕對負面;關鍵是「玩什麼、玩多久、怎麼玩」。若把打遊戲當成有目標的視覺訓練、並搭配正確護眼習慣,它可以是視覺功能強化的工具;反之,無節制地長時間持續玩,仍會導致眨眼下降、乾眼與調節過勞,換言之 —— 好處與壞處同時存在。
接下來我們就來談一談護眼的關鍵秘訣。

 

20-20-20法則:護眼的基本功

現在來介紹美國驗光學會(AOA)等機構推薦的簡單護眼原則:20-20-20法則!

每20分鐘看至少20英尺(約6公尺)遠的距離20秒,這個法則就像給眼睛做「間歇性休息訓練」。

想像你的眼睛是需要規律運動的肌肉群:

  • 每20分鐘:就像健身房的組間休息,讓眼肌重新充電
  • 看20英尺外:讓一直處於「緊握」狀態的睫狀肌放鬆,就像緊握的拳頭張開成手掌
  • 持續20秒:給眼睛足夠的時間進行「深呼吸」和「伸展運動」

 

電競版20-20-20實作指南

如果你是電競愛好者,或許可以這樣執行:

  1. 遊戲內建提醒:設定每20分鐘的提醒音效
  2. 善用遊戲間隙:在等待復活、載入畫面或是想戰術時,立刻看向窗外或很遠的目標物。
  3. 創造「護眼積分」:每次正確執行就給自己一些小犒賞,就像遊戲成就一樣

 

環境設置:打造「護眼健身房」

螢幕黃金比例

你的螢幕設置就像調音師調音一樣,每個細節都關乎最終效果:

  1. 距離掌控:螢幕距離眼睛50-70公分,約一個手臂長度
  2. 高度調節:螢幕上緣與眼睛同高或略低,避免「仰望星空」的姿勢
  3. 角度微調:螢幕向後傾斜10-20度,就像書桌上攤開的書本

照明的藝術

良好的照明就像攝影中的打光,決定了整個畫面的品質:

  1. 消除眩光:避免強光直射螢幕,就像拍照時避免逆光
  2. 環境平衡:保持柔和的背景光,不要讓房間變成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
  3. 亮度協調:螢幕亮度與環境光線相近,就像音樂中的和聲一樣和諧

各族群的護眼策略

上班族:辦公室護眼戰術

把你的工作區變成護眼綠洲:

  1. 綠色休息點:在螢幕旁放置小盆栽,讓眼睛有「綠色加油站」
  2. 定時起身術:每小時起身走動,讓血液循環帶動眼部放鬆
  3. 有意識眨眼:增加眨眼頻率,就像給眼睛做「人工降雨」

學生族:學習護眼雙贏法

學習就像長跑,需要配速策略:

  1. 番茄鐘護眼版:25分鐘專注學習,5分鐘看遠方休息
  2. 數位紙本交替:線上學習與紙本筆記輪換,讓眼睛有「換檔」機會
  3. 戶外充電時間:每天至少2小時戶外活動,讓眼睛接觸自然光

電競玩家:專業護眼訓練

把護眼變成技能提升的一部分:

  1. 動態視覺練習:定期做眼球運動,就像訓練手指靈活度
  2. 營養補給站:攝取葉黃素、花青素等「眼睛維他命」
  3. 黃金睡眠時間:充足睡眠是眼睛最好的修復程式

護眼營養學:吃出好視力

除了上述提到關於環境與用眼習慣的各種護眼重點,還可以注意到飲食搭配的部分,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護眼食物。

超級護眼食物聯盟

  1. 紅黃色蔬果:胡蘿蔔、南瓜、蕃茄等含有β-胡蘿蔔素,就像眼睛的「充電器」
  2. 深綠色蔬菜:菠菜、花椰菜含豐富葉黃素,是眼睛的「天然墨鏡」
  3. 莓果家族:藍莓、黑醋栗富含花青素,像給眼睛的「抗氧化面膜」
  4. 深海魚類:鮭魚、鯖魚含Omega-3,是眼睛的「潤滑劑」
  5. 含鋅食物:牛肉、牡蠣、小麥胚芽等就像是眼睛的「OK繃」

來自驗光師的護眼呼籲

作為多重身份的驗光師,最常有人問我的不是視力相關知識(姿勢?),而是各種與護眼產品相關的問題,譬如「抗藍光鏡片真的有效嗎?」、「某些主打抗眼睛疲勞的保健食品有沒有用?」等等問題。但與其一一科普解說或是每項產品都要認真研究成分,我個人是主張「觀念建立、行為調整、環境優化」這三者的效果是優於各種產品的功效。今天介紹的數位眼疲勞等眼睛的文明病,最大的元兇往往還是與數位設備使用習慣息息相關。

 

我的「護眼三部曲」建議:

  1. 睡前數位戒斷:
    睡前一小時放下所有螢幕,讓眼睛有時間「關機休息」。可以改看紙本書、寫日記或泡熱水澡,這些活動比滑手機更助眠。
  2. 善用護眼科技:
    現代手機的夜間模式或藍光過濾功能確實有效,可降低約15-20%對褪黑激素的抑制。雖然不是萬能解藥,但確實是有用的輔助工具。
  3. 定期專業檢查:
    就像汽車需要定期保養一樣,眼睛也需要專業的「健康檢查」。建議每年至少做一次全面的視光檢查。

破解迷思:打電動真的能護眼嗎?

答案是:可以,但有條件!

關鍵不在於遊戲本身,而在於:

  • 遊戲類型:動作遊戲比靜態遊戲更能訓練視覺系統
  • 遊戲時長:適度遊戲是訓練,過度遊戲是傷害
  • 休息節奏:遵循20-20-20法則比遊戲技巧更重要
  • 環境設置:正確的螢幕位置和照明是基礎

就像運動一樣,適度的電競活動確實可以訓練視覺反應和眼球協調,但過量使用仍然會造成疲勞和傷害。

數位時代的護眼智慧

親愛的螢幕前的朋友們,數位眼疲勞並不是現代生活的必然代價,而是一個可以被「聰明管理」的挑戰。就像學會與火共存讓人類文明躍進一樣,學會與螢幕和諧共處是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重點不是完全拒絕科技,而是要成為科技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記住這些護眼原則:

  • 20-20-20法則是你最忠實的守護神
  • 正確的使用姿勢勝過昂貴的護眼設備
  • 規律的休息節奏比任何藍光眼鏡都重要
  • 定期的專業檢查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最佳實踐

最後,我想說:你的眼睛是你體驗世界美好的重要夥伴,請溫柔地對待它們。當你學會正確地使用數位設備,甚至連打電動都能變成一種視覺訓練,那麼你就真正掌握了數位時代的護眼智慧。

現在,請暫停一下,看向窗外遠方20秒,然後帶著這份新知識,繼續你的數位生活——但這次,是以一個更聰明、更健康的方式!

數位時代護眼懶人包(20-20-20 × 環境 × 習慣 × 營養)
區塊 行動要點 推薦做法/數據 評估指標/小提醒
20-20-20法則 每20分鐘看20英尺外20秒 設定計時器或系統提醒;視線移到6公尺以上遠方 每4小時螢幕時間≥12次;眼壓感、乾澀感下降
電競版實作 善用遊戲節奏做休息 載入/復活即遠眺;開啟20分鐘提醒;自設「護眼積分」獎勵 連續遊戲不超過60–90分;每局至少一次遠眺
環境設置:螢幕 距離 50–70 公分(約一個手臂長) 看完整畫面無需前傾
高度 螢幕上緣 ≦ 眼睛水平線(同高或略低) 避免長時間「仰望」姿勢
角度 向後傾 10–20°(如攤開的書) 減少反光與頸肩緊繃
照明的藝術 消除眩光 避免強光直射螢幕;必要時加防眩光貼 螢幕不出現鏡面反射
環境平衡 保留柔和背景光,勿全黑環境 室內照度大致與螢幕亮度和諧
亮度協調 螢幕亮度 ≈ 環境光 避免過亮或過暗導致疲勞
上班族策略 綠色休息點、定時起身、有意識眨眼 桌邊小盆栽;每小時走動2–5分;刻意提高眨眼頻率 乾眼感降低;專注度更穩
學生族策略 番茄鐘護眼版、紙本交替、戶外光 25/5 分配速;線上與紙本輪替;每日 ≥2 小時戶外活動 視覺疲勞與近距離時間下降
電競玩家策略 動態視覺訓練、營養、睡眠 眼球運動;葉黃素/花青素;規律睡眠 反應與手眼協調提升,疲勞下降
護眼營養學 β-胡蘿蔔素 胡蘿蔔、南瓜、蕃茄 做為多樣化飲食的一部分
葉黃素 菠菜、花椰菜等深綠蔬菜 有助黃斑部保護(飲食為主)
花青素 藍莓、黑醋栗 抗氧化支持
Omega-3 鮭魚、鯖魚等深海魚 淚膜與發炎調節支持
牛肉、牡蠣、小麥胚芽 視覺循環輔助
驗光師的護眼三部曲 睡前數位戒斷 睡前 ≥1 小時不看螢幕;紙本/日記/熱水澡替代 入睡更快、睡眠品質提升
善用護眼科技 夜間模式/藍光過濾可減少約15–20%對褪黑激素之抑制 輔助工具,非萬靈丹
定期專業檢查 每年一次全面視光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
迷思破解:打電動護眼? 可以,但有條件 選擇動作類更刺激視覺;時間適度;嚴守20-20-20;正確環境 過度即傷害;節奏與恢復最重要
核心原則備忘 姿勢與節奏勝過昂貴設備 20-20-20、正確坐姿、規律休息、定檢 把「護眼」變成可追蹤的日常習慣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yan-guang-shi-dadian-dong-jing-neng-bangzhu-yanjing-jiankang/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視光學】【護眼顧問】【采耳淨鼻洗眼】【品酒師】【邏輯哲思】【影音剪輯】
經歷
●現任:【聊癒時刻-命理/占卜/靈氣療癒師】【MIMICEAR-采耳師】【心智管理系-主理人】●經歷:【聖光眼科診所】【桃園良視眼科診所】【巧德雅眼鏡】【小林眼鏡】【臺灣花蓮農田水利會】【物外不遷設計工作室】
眼睛是靈魂之窗,長時間使用螢幕成為生活常態,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正確的用眼習慣、營養補充與定期檢查,守護好每一分清晰與明亮。別忘了,眼睛疲勞時,不妨閉上眼睛深呼吸,也讓心靈休息一下。

現代人幾乎離不開螢幕,不論是用電腦工作、滑手機追劇,還是孩子放學後打電動放鬆,長時間盯著螢幕容易導致「數位眼疲勞(Digital Eye Strain, DES)」,症狀包括:眼睛乾澀、酸澀、視線模糊、肩頸僵硬,甚至頭痛。

但你知道嗎?正確使用螢幕+適當休息與營養補充,其實可以反而幫助保護視力!

專家教你「打電動不傷眼」的正確做法!

研究指出,若在明亮環境中、正確姿勢下進行短時間電動遊戲,搭配眼睛的聚焦與追蹤動作,對眼球肌肉是一種「主動訓練」,可促進眼球靈活與反應力。但前提是:時間不能過長,還要懂得中途休息與環境調整。

專家推薦「20-20-20 法則」保護視力:

  • 每使用螢幕 20 分鐘,
  • 就抬頭看遠方 20 英呎(約 6 公尺)外的物體,
  • 至少 20 秒。

這樣可以幫助眼睛肌肉放鬆,減少長時間近距離使用造成的調節疲勞。

 

常見造成眼疲勞的生活習慣有哪些?

  • 長時間滑手機/電腦,不休息
  • 在光線不足或螢幕太亮環境使用3C
  • 太靠近螢幕、姿勢不良
  • 睡前滑手機
  • 水分攝取不足
  • 飲食油膩、缺乏護眼營養素

吃得好,也能幫眼睛「續航」!

除了生活習慣,飲食與營養補充是守護眼睛的重要後盾。尤其對於長期使用螢幕的人,建議多攝取含有以下營養素的食物與保健品:

日常飲食建議

  • 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甘藍菜,富含葉黃素與玉米黃素
  • 橘黃色蔬果:如胡蘿蔔、南瓜,含β-胡蘿蔔素
  • 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富含 Omega-3 脂肪酸
  • 堅果與種子:提供維生素E、鋅與抗氧化物
  • 水分充足:避免眼睛乾澀、淚液不足

葉黃素怎麼選?

葉黃素是保護黃斑部的重要營養素,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選購時可注意以下重點:

  • 葉黃素含量:建議每日補充 10 mg 葉黃素+2 mg 玉米黃素,為國際建議劑量
  • 游離型 vs. 酯化型:游離型吸收率較高
  • 搭配抗氧化成分:如維生素C、E、鋅、硒,可延緩眼部老化
  • 非人工色素/香料:成分越簡單越安心

為什麼 Omega-3 對眼睛很重要?

Omega-3脂肪酸(如DHA、EPA) 對眼睛健康尤其重要,因為:

  • DHA 是視網膜的重要結構成分
  • 可減少淚液蒸發、改善乾眼症狀
  • 有抗發炎效果,降低眼部發炎與老化風險

臨床上常見長時間用眼造成的乾眼或視覺模糊,若搭配 Omega-3 補充,有助於改善淚液品質與穩定淚膜。建議選擇高濃度、分子型式穩定的魚油產品,每日補充 1000~2000 mg DHA+EPA。

醫師小叮嚀:孩子用眼不只是「限制時間」,更要「提升品質」

對孩子來說,完全禁止3C使用不切實際。更重要的是:

  • 保持正確姿勢與距離(螢幕距眼睛至少40公分)
  • 控制每天3C總時數,依年齡調整(例如學齡前每天不超過1小時)
  • 利用遊戲或互動APP,結合眼球運動與手眼協調
  • 避免邊走邊滑、躺著使用,減少眼睛與頸椎負擔

👩‍⚕️醫師叮嚀:眼睛是靈魂之窗,長時間使用螢幕成為生活常態,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正確的用眼習慣、營養補充與定期檢查,守護好每一分清晰與明亮。別忘了,眼睛疲勞時,不妨閉上眼睛深呼吸,也讓心靈休息一下。

醫師提醒 重點內容 實作建議
20-20-20 法則 每使用螢幕 20 分鐘,就看 20 英呎(約 6 公尺)外的物體,至少 20 秒,放鬆睫狀肌、減少調節疲勞。
  • 手機/電腦設定 20 分鐘提醒。
  • 看窗外遠景或室內 6 公尺外標的。
  • 配合刻意眨眼,減少乾澀。
打電動也能護視力? 明亮環境正確姿勢下短時間遊玩,聚焦與追蹤動作屬「主動訓練」,有助眼球靈活與反應力;前提是時間不可過長並中途休息。
  • 以短時段為原則,間隔休息套用 20-20-20。
  • 避免暗室、過亮或反光環境。
常見壞習慣 久看不休息、光線不足或螢幕太亮、距離過近與姿勢不良、睡前滑手機、水分不足、飲食油膩缺乏護眼營養。
  • 固定休息節律;睡前 1 小時停用 3C。
  • 補水;維持環境均勻、柔和光線。
環境與姿勢 明亮、不刺眼;避免螢幕反光。兒童螢幕距離至少 40 公分。
  • 螢幕亮度接近環境亮度。
  • 維持端坐、放鬆肩頸,不要躺著或邊走邊用。
日常飲食重點 深綠色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橘黃色蔬果(β-胡蘿蔔素)、深海魚(Omega-3)、堅果種子(維生素 E、鋅等),並足量飲水。
  • 每天至少 1 份深綠葉菜+1 份橘黃色蔬果。
  • 每週 2–3 次深海魚;每日規律飲水。
葉黃素選購 建議每日 10 mg 葉黃素+2 mg 玉米黃素;游離型吸收率較高;可搭配維生素 C、E、鋅、硒;避免人工色素/香料。
  • 檢視標示是否達 10 mg+2 mg。
  • 成分精簡、來源清楚為佳。
Omega-3 補充 DHA/EPA 有助維持視網膜結構、減少淚液蒸發、具抗發炎效益;可改善乾眼與淚膜穩定。
  • 選高濃度、分子型式穩定的魚油。
  • 每日補充 DHA+EPA 合計約 1000–2000 mg。
兒童用眼原則 與其只限時間,更要提升用眼「品質」:正確姿勢與距離、年齡化總時數控制、互動式練習、避免躺用或邊走邊滑。
  • 學齡前:每日 3C 不超過約 1 小時。
  • 螢幕距離 ≥ 40 公分,定時戶外活動。
護眼小總結 建立正確用眼習慣+營養補充+定期檢查,眼疲勞時閉眼深呼吸,讓眼與心一起休息。
  • 若持續頭痛、視線模糊或不適,儘早就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digital-eye-strain-gaming-vision-protection/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謝欣庭
家庭醫學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家庭醫學】【預防醫學】【慢性病控制】【抗衰老醫學】【 預防醫學】【慢性病控制】【減重醫學】
現職
●現任:【禾伊美學診所 主治醫師】【耀媄儷妍診所 主治醫師】【優點日式點滴診所 主治醫師】【台中慈濟醫院預防醫學中心高階健檢 主治醫師】【也果美學診所 院長】
我知道即使分享了關於護眼助眠的小技巧,但身為現代人,實在很難在漫漫長夜中不接觸到電視、手機、平板等藍光光源。所以最後還是想提醒一下睡眠的重要性。 我們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都在睡覺,睡眠是我們身體重要的修護時間,而藍光正在不斷偷走這個時間。所以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藍光的「作案手法」,我們可以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保護我們珍貴的深層睡眠。 如果你能每晚都享受到真正深層、修復性的睡眠,就像是每天都能為身心充飽電,那麼白天的你會有多麼精力充沛、思維清晰!也不需要一起床就開始吃B群喝咖啡,下午還會打瞌睡了。 試著從今晚開始在睡前放下手機,給自己一個真正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你的大腦和身體會感謝你的明智決定,然後一定會讓自己的睡眠與生活品質有感的提升的。 良好的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健康生活的必需品。讓我們一起重新奪回睡眠的主導權,不再讓藍光成為我們安眠的敵人!

文/驗光師  莊勝傑

你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已經很累了,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或者好不容易睡著了,隔天早上起床卻像沒睡飽一樣疲憊不堪?如果你有睡前滑手機的習慣,那麼答案可能就在你手中的那個發光螢幕裡。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有睡眠品質不佳的問題,而這篇文章,我想用一位驗光師的角度,帶你們認識的藍光的傷害,讓你們知道藍光正像個隱形小偷一樣,悄悄地偷走我們最珍貴的深層睡眠。

藍光如何成為睡眠的「隱形小偷」?

藍光其實並不是什麼壞東西。它存在於自然光中,是早晨陽光中的一部分,能夠幫助我們維持清醒並提升注意力與情緒。但當你晚上也暴露在藍光中,身體會誤以為「現在還是白天」。

在我們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生理時鐘」——科學上稱為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這個名為晝夜節律的時鐘是靠褪黑激素(melatonin)來協助入睡。而當你在睡前接觸藍光時,你的生理時鐘就像是被一個調皮的小孩給撥亂,打亂了身體各個部位該休息的作息時間。據哈佛大學研究發現,藍光抑制褪黑激素的時間比綠光長達兩倍,使我們的生理時鐘延後至少1.5小時,這會導致整體睡眠時間減少、睡眠延遲、深層睡眠階段(N3期)縮短。尤其是450~490nm的藍光波長對抑制褪黑激素的效果最明顯,

你以為手機放下倒頭就睡就沒事了,殊不知身體的器官機能都還在活躍。而這就是睡前喜歡滑手機的你被藍光這個隱形小偷給偷走睡眠品質的原因。

科學證據:藍光的「隱形破壞力」

最新的研究還發現,晚上暴露在藍光下僅僅2小時,就足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而晚上最常見的藍光光源正是我們日常使用的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螢幕所發出的光線波長。

這就像是在你準備入睡的臥室裡,突然有人打開了一盞刺眼的日光燈。你的大腦會困惑地想:「咦?現在是白天嗎?那我還是保持清醒好了。」

針對健康年輕男性的研究更進一步揭露了藍光的破壞力。睡前暴露在藍光下會像骨牌效應一樣,引發一連串的負面影響:

  • 總睡眠時間縮短,原本8小時的睡眠被硬生生地壓縮成6小時。
  • 淺層睡眠時間增加,深層睡眠比例下降。
  • 身體動作增加,使你的身體在睡夢中也無法真正放鬆。
  • 體溫調節異常,睡眠過程中容易感到忽冷忽熱。

為什麼深層睡眠很重要?

如果把睡眠比作一頓豐盛的大餐,那麼深層睡眠就是這頓大餐中最營養的主菜。它就是身體最主要的「修復時間」,在睡眠中我們的身體將會:

  • 修復白天受損的身體組織,就像汽車進廠保養一樣
  • 鞏固記憶,將白天學到的東西從「暫存檔」轉移到「永久檔案」
  • 清除大腦中的代謝廢物,就像清潔工在夜間清理辦公室
  • 調節免疫系統,讓身體的防禦部隊重新整備
  • 釋放生長激素,幫助身體成長和修復

 

而當藍光干擾我們的深層睡眠時,這個重要的「修復時間」被延後或打斷,導致修復的品質下降。這樣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和情緒穩定,還可能增加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

想睡卻睡不著?大腦不知道該開機還是該關機

前文提到的「晝夜節律」這個生理時鐘的機制,可以根據外界的光線自動調節身體的各種功能。使我們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的時候休息。讓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可以自動開機關機的電腦一樣。

在自然狀態下,白天的陽光(含有豐富的藍光)就像是「開機按鈕」,讓我們保持清醒和警覺;而夜晚光線減少時,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就像是「關機按鈕」,讓我們感到睏倦。

但是,當我們在夜晚接觸到電子設備的藍光時,就像是在該「關機」的時候按了「開機」鍵。大腦接收到混亂的信號,不知道該進入休息模式還是工作模式,結果就是讓我們陷入「想睡卻睡不著」的困境。

年輕人:藍光的「重災區」

就像年輕人對咖啡因比較敏感一樣,研究顯示,青少年和年輕成人對藍光的敏感度也更高。這代表他們的「藍光接收器」比較靈敏,更容易受到干擾。

針對學生的研究發現,電子設備的藍光暴露會導致:

  • 晝夜節律紊亂,身體搞不清楚現在是什麼時間
  • 睡眠潛伏期延長,原本10分鐘就能入睡,現在要躺1小時才能睡著
  • 睡眠效率下降,睡眠品質被大打折扣
  • 白天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就像手機沒充飽電一樣

對於正值學習和成長階段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健康威脅。

藍光過濾功能有用嗎?還真的有用

講到這裡,一定有人會想說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濾藍光產品或抗藍光眼鏡了,甚至我們的手機上都有內建藍光過濾功能了。這些號稱藍光過濾的效果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最近就有研究測試了智慧型手機藍光過濾功能的效果,結果就像是為我們的眼睛戴上了太陽眼鏡,根據研究指出:

  • 使用藍光過濾器可以顯著改善睡眠品質
  • 白天的精神狀態與注意力可以得到提升。
  • 入睡時間顯著的縮短
  • 整體睡眠滿意度提高

 

驗光師的建議:打造「睡眠友善」的夜晚環境

作為驗光師,我常遇到客戶說:「最近晚上都睡不好,白天工作也都覺得疲倦、視力模糊等等。」其實這些症狀往往可能與睡前滑手機習慣息息相關。以下是我建議的幾項「護眼+助眠」的生活調整建議:

  1. 睡前一小時停用螢幕

讓身體有時間「關燈」,進入夜間節奏。你可以改看紙本書、寫日記,或泡個熱水澡,都比滑手機更助眠。

  1. 開啟「夜間模式」、「護眼模式」或藍光過濾功能

多數手機與平板都有「夜間模式」、「護眼模式」或是直接就用APP開啟藍光過濾等功能,可以自動降低藍光波長,改為較溫暖的光色,雖然不等於完全阻擋藍光,但研究指出可降低約15~20%對褪黑激素的抑制

  1. 使用具認證的濾藍光眼鏡

市場上的濾藍光產品百百種,建議選擇通過ISO或FDA認證、有具體波段阻隔數據的鏡片產品。例如阻擋400~450nm藍光範圍的鏡片在夜間使用最為合適,但白天不建議長時間佩戴,否則會干擾正常清醒節律。

  1. 優化睡眠環境

保持臥室光線昏暗,避免LED鬧鐘直視;窗簾建議選用遮光型;床邊桌最好別放手機。試著讓「臥室就是睡眠的場域」這件事被身體牢記。

關於藍光的「雙面刃」真相

藍光並非完全的「壞蛋」,就像陽光也不是只會把你曬傷曬黑一樣,關鍵在於「時機」。白天的藍光就像是天然的咖啡因,在白天接觸藍光能夠提升注意力、改善情緒、提高抗壓力、增強記憶能力等等,讓身體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藍光會影響睡眠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時機不對」——就像在該休息的時候喝咖啡一樣,夜晚的藍光會擾亂我們的晝夜節律,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

建議項目 怎麼做 為什麼有效/研究重點 注意事項
睡前一小時停用螢幕 睡前 60 分鐘避免手機、平板、電腦;改看紙本書、寫日記或泡熱水澡。 讓身體有時間「關燈」進入夜間節奏,提升褪黑激素分泌,有助入睡與深層睡眠。 將手機放遠離床邊桌,必要時設定「專注/勿擾模式」。
開啟夜間/護眼/藍光過濾 在手機與平板啟用「夜間模式」「護眼模式」或安裝藍光過濾 App,排程於晚間自動啟動。 可降低短波藍光,研究顯示對褪黑激素抑制量約減少 15~20%。 僅是減少、非完全阻隔;仍建議搭配減少螢幕暴露。
使用具認證的濾藍光眼鏡 選擇通過 ISO 或 FDA 認證,並具體標示阻隔波段的鏡片。 夜間選擇可阻擋 400~450 nm 的鏡片,降低藍光干擾睡眠節律。 白天不宜長時間佩戴,以免干擾清醒節律與顏色辨識。
優化睡眠環境 臥室維持昏暗;使用遮光窗簾;避免 LED 鬧鐘直視;床邊桌不放手機。 減少光線刺激,強化「臥室=睡眠」的環境聯結,有助更快入睡與維持深度睡眠。 可加用暖色小夜燈(照度低),起夜時減少強光暴露。

 

重新奪回睡眠的主導權

我知道即使分享了關於護眼助眠的小技巧,但身為現代人,實在很難在漫漫長夜中不接觸到電視、手機、平板等藍光光源。所以最後還是想提醒一下睡眠的重要性。

我們人一生中有1/3的時間都在睡覺,睡眠是我們身體重要的修護時間,而藍光正在不斷偷走這個時間。所以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大家了解藍光的「作案手法」,我們可以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保護我們珍貴的深層睡眠。

如果你能每晚都享受到真正深層、修復性的睡眠,就像是每天都能為身心充飽電,那麼白天的你會有多麼精力充沛、思維清晰!也不需要一起床就開始吃B群喝咖啡,下午還會打瞌睡了。

試著從今晚開始在睡前放下手機,給自己一個真正安靜、黑暗的睡眠環境。你的大腦和身體會感謝你的明智決定,然後一定會讓自己的睡眠與生活品質有感的提升的。

良好的睡眠不是奢侈品,而是健康生活的必需品。讓我們一起重新奪回睡眠的主導權,不再讓藍光成為我們安眠的敵人!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lue-light-steals-deep-sleep/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莊勝傑
驗光師
專長:●專長項目:【視光學】【護眼顧問】【采耳淨鼻洗眼】【品酒師】【邏輯哲思】【影音剪輯】
現職
●現任:【聊癒時刻-命理/占卜/靈氣療癒師】【MIMICEAR-采耳師】【心智管理系-主理人】●經歷:【聖光眼科診所】【桃園良視眼科診所】【巧德雅眼鏡】【小林眼鏡】【臺灣花蓮農田水利會】【物外不遷設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