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在日常生活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現象,可能源於壓力、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然而,有些疲勞可能不僅僅是普通的疲勞,而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例如多發性硬化症(MS)相關的疲勞。這種疲勞並非簡單的身體或精神耗竭,而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發的深層疲勞,常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異常症狀。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成為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關鍵。本篇文章將通過詳細的比較表與症狀解析,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兩者的區別,掌握疾病的早期警訊,避免忽略潛在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現象,可能源於壓力、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然而,有些疲勞可能不僅僅是普通的疲勞,而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例如多發性硬化症(MS)相關的疲勞。這種疲勞並非簡單的身體或精神耗竭,而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發的深層疲勞,常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異常症狀。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成為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關鍵。本篇文章將通過詳細的比較表與症狀解析,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兩者的區別,掌握疾病的早期警訊,避免忽略潛在風險。

什麼是多發性硬化症?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比較項目 普通疲勞 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
起因 由於體力消耗、壓力或睡眠不足引起 由神經系統損傷、免疫反應異常或疾病相關炎症引起
持續時間 通常是暫時性的,隨休息和恢復後消失 疲勞感持續且深層,即使休息充分仍無法完全緩解
表現時間 多在活動後出現,與身體勞累程度相關 常在一天中任何時段出現,與勞動量無直接關聯
影響範圍 輕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且不會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症狀 嚴重干擾日常生活功能,可能伴隨麻木、視力模糊等其他症狀
緩解方式 通過充足的休息、均衡飲食及壓力管理可快速改善 需要專業的醫學治療及症狀管理來改善
相關徵兆 無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表現 通常伴隨四肢無力、刺痛感或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相關徵兆
對生活的影響 可能導致短暫效率下降,但不會持續性影響生活 長期影響工作與生活能力,甚至需要調整日常作息與職業選擇
是否需要就醫 通常不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即可 持續性疲勞且伴隨其他症狀時需立即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診斷

多發性硬化症的定義與簡介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身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神經纖維周圍的髓鞘(myelin)。這種損害會導致神經信號傳遞受到干擾,進而引發多發性硬化症疲勞症狀及多種身體與心理症狀。此病通常發生於20至40歲之間,女性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

多發性硬化症如何影響神經系統

髓鞘是保護神經纖維的重要結構,類似電線的絕緣層。當髓鞘受損時,中樞神經系統及神經信號會變得緩慢甚至中斷,導致患者出現肌肉無力、視力障礙、感覺異常等問題。此外,多發性硬化症的病情具有波動性,可能經歷症狀的復發與緩解。

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狀

視力模糊與視神經炎

多發性硬化症的初期症狀中,視力模糊是較為常見的警訊。部分患者可能經歷視神經炎,表現為視力減退、眼痛,甚至失明。這種症狀通常只影響一隻眼睛,且症狀會在數天內逐漸加重。

四肢麻木與刺痛感

多發性硬化症常以四肢麻木或刺痛為初期症狀,特別是手腳部位的異常感覺。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神經傳導受阻導致的,患者可能感到像“針刺”或“電擊”般的痛感,甚至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

慢性疲勞的特徵

疲勞是多發性硬化症中最普遍且影響最大的症狀之一,甚至可能在疾病早期階段出現。與普通疲勞不同,這種疲勞感並非僅僅因勞累或睡眠不足引起,而是由於神經系統受到損害,使患者即使經過充分休息仍感到極度疲倦。

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的差異

普通疲勞的特徵

普通疲勞通常與日常壓力、身體活動量或睡眠不足有關。這種疲勞感往往能透過適當休息和改善生活方式得到緩解,且並不伴隨其他神經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的特徵

多發性硬化症的疲勞是一種深層的、持久的疲勞感,與日常活動的強度無關。患者可能在早晨剛起床時就感到精疲力盡。此外,這種疲勞感常與天氣變化、壓力增強等外部因素密切相關。

如何通過日常表現判斷異常

普通疲勞通常不會影響日常功能,而多發性硬化症的疲勞可能導致患者無法完成日常工作或活動。例如,一名患者可能因為長時間站立而感到雙腿無力,甚至需要經常坐下或休息來緩解不適。

引發多發性硬化症的可能原因

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多發性硬化症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健康組織,特別是髓鞘。儘管具體的觸發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可能與感染或其他免疫刺激有關。

環境與遺傳因素的影響

遺傳基因可能會提高個體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然而,環境因素,如生活在維生素D缺乏的地區、吸煙習慣,甚至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增加疾病的發病概率。

如何診斷多發性硬化症?

醫學影像檢查(如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診斷多發性硬化症的主要工具之一,醫生可以通過MRI掃描檢測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病變區域,特別是大腦與脊髓中的病灶。

脊髓液檢測與神經功能測試

通過脊髓液檢測,醫生可以發現患者的免疫系統是否有異常活動。此外,神經功能測試則可以評估患者的反射、視力、協調性與感覺能力是否正常。

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選擇

藥物治療的主要方法

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並緩解症狀。這些藥物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1. 疾病調節藥物(DMTs)介紹:疾病調節藥物(DMTs)藥物可減少疾病復發的次數,並延緩病變的進一步擴展,如干擾素β(Interferon beta)和奧克瑞珠單抗(Ocrelizumab)。
  2. 類固醇治療介紹:在急性復發期,醫生通常會使用類固醇藥物(如甲基強的松龍)來減少炎症並加速症狀的緩解。
  3. 對症治療藥物介紹:如針對疲勞、肌肉痙攣或疼痛的藥物,這些可幫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品質。

物理治療與日常管理

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對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同樣重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以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幫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感與靈活性。此外,定期進行職能治療還能幫助患者學會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例如操作工具或進行日常活動。

如何降低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

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

研究表明,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夠增強免疫系統,降低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建議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富含抗氧化劑的蔬菜水果,以及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同時,規律運動能夠增強體能,提高身體抵抗力。

避免過度壓力與維持心理健康

壓力可能成為觸發或加重多發性硬化症的因素之一。學會釋放壓力並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例如,可以通過冥想、瑜伽或與朋友交流來緩解焦慮與壓力。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神經系統的修復與運作。

應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日常生活建議

管理疲勞與規律作息

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經常受到疲勞困擾,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至關重要。例如,根據自己的能量水平安排一天中的重要活動,並留出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的劇烈運動與高溫環境,這些都可能加重症狀。

家人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能夠極大地幫助患者應對挑戰。家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實際幫助,例如協助完成家務或陪同就診。同時,參加病友社群活動能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支持與理解,也能獲取有用的應對經驗。

常見問題解答(FAQs)

  1. 多發性硬化症會遺傳嗎?
    雖然多發性硬化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遺傳因素並不是唯一的致病原因。環境與免疫系統異常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2.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會隨時間消失嗎?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可能會在復發期後逐漸減輕甚至消失,但疾病本身通常是慢性且不可逆的。
  3. 哪些人群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高風險群體?
    女性、20至40歲人群,以及生活在維生素D缺乏地區的人群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較高。
  4. 如何檢測是否患有多發性硬化症?
    通過MRI檢查、脊髓液分析與神經功能測試,醫生可以準確診斷是否患有多發性硬化症。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你的時間是寶貴的,應該由你自己決定如何運用。如果別人習慣性地找你幫忙、聊天、閒聊打發時間,但你自己的事情還沒完成,那你應該設定明確的界線,拖延其實是心理與習慣的綜合體,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心理因素、時間錯覺與外界干擾交織而成的結果。

我是營養師達哥,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讓很多人都頭痛的問題——拖延症。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

  • 想著要開始運動,但一直等「明天」
  • 事情明明不難,卻總要到最後一刻才驚慌失措地趕工
  • 計畫了一大堆事情,結果真正執行的少之又少

以前我們總以為拖延是因為懶惰、缺乏紀律,但其實,拖延並不只是偶發的問題,而是一種長期養成的習慣

這篇文章,我將結合過往的經驗與拖延心理學一書中的論訴,解析拖延的3大核心原因,並提供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幫助你提高效率、改變拖延習慣!

拖延的 3 大核心原因

  1. 心理因素:恐懼與焦慮,讓你不敢開始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開始」。這種恐懼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壓力和焦慮,而這些情緒會讓你不自覺地選擇逃避。最常見的心理因素包括:

  • 害怕失敗:擔心結果不好,覺得「做了也沒用」,乾脆不做,至少還能維持「如果我有做,應該會不錯」的幻想。
  • 完美主義:訂了過高的標準,覺得「這麼重要的事情,我要等狀態最好、準備最完整的時候再來做」,結果就一直等下去。
  • 自我懷疑:害怕自己能力不足,覺得「我做得不夠好,會被別人笑」,所以乾脆拖著不做,來避免面對自己的不安。

📌 拖延其實是在保護你,讓你不用面對焦慮的情緒。但問題是,這只會讓焦慮變本加厲。

🟢 改善方法:小步驟行動法

既然害怕開始,那就「縮小範圍」,讓第一步變得簡單到你無法拒絕。行動起來比完美更重要,只要開始做,後續的動力自然會跟上。例如:

運動習慣:不要想著「每天運動 1 小時」,先做 5 分鐘熱身,甚至只做一組深蹲都可以。

寫作報告:不要想著「一次寫完 3000 字」,先寫 300 字,甚至先隨便打幾個大標題。

學新技能:不要想著「學會一門新技能」,先看 5 分鐘的教學影片,或先準備學習工具。

重點不是做多少,而是開始做。 就像推動一輛靜止的車,一開始最難,但只要動起來,後面就好推了! 🚀

  1. 時間錯覺:主觀與客觀時間的偏差

拖延者常常活在「主觀時間」裡,他們對時間的感知與實際鐘錶時間存在嚴重偏差。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等一下再做」,結果一抬頭已經過了 3 小時,或者認為某件事「10 分鐘就能搞定」,最後卻發現花了半小時還沒做完。

常見的時間錯覺包括:

  • 「等一下再做」 → 這個「等一下」可能從 5 分鐘拖到 5 小時,最後變成「明天再做」。
  • 「這件事應該很快就能完成」 → 低估事情的實際所需時間,導致總是壓線交差,甚至趕不上截止期限。
  • 「還有很多時間,不急」 → 結果轉眼發現期限到了,不得不熬夜硬趕,壓力爆表。

📌 這些錯覺讓你誤判時間,導致拖延變成日常習慣,而你還毫無察覺。

🟢 改善方法:倒數計時法 +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

1️⃣ 倒數計時法5-4-3-2-1 立即行動

當你準備拖延時,對自己倒數 5、4、3、2、1,然後立刻開始行動。這是一種「心理啟動技巧」,可以打破拖延的慣性,直接行動,不讓大腦有時間思考「要不要現在做」。

💡 為什麼有效?

  • 倒數計時可以干擾你的猶豫模式,讓你直接從「猶豫不決」切換到「立即行動」。
  • 這類技術經過神經科學研究驗證,能夠短時間內強制啟動行為模式,避免拖延讓你陷入惡性循環。

2️⃣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找到你的「真正可用時間」

很多人拖延,不是因為事情多,而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但實際上時間早就被瑣事吃光了。因此,你可以這樣操作:

🔍 步驟 1:先盤點一天內「確定會發生的事情」

把你的工作、會議、吃飯、睡覺等「已經確定會佔用時間」的活動填入行程表

🔍 步驟 2:找到你的「未計畫時間」

看看你的時間表裡,還剩下哪些「沒有被安排的時間」。這些才是你真正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 步驟 3:把重要事情填入這些「未計畫時間」

例如,你想每天運動 30 分鐘,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安排時間,那就很容易被滑手機、追劇、打遊戲取代。因此,你需要把這 30 分鐘明確劃入你的行程表裡,這樣才有機會真的執行

💡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你不會再「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而是真正看清楚自己一天到底有多少空閒時間,避免拖延造成的錯估。

  1. 外界干擾:時間被無意識地消耗

拖延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做,而是因為「時間悄悄流失」,等到我們回過神來,發現時間已經不夠用了。

📌 常見的時間消耗陷阱

  • 滑個手機放鬆一下,結果 1 小時過去了,IG、短影片、社群媒體讓你沉迷,無形中奪走了你的時間。
  • 答應幫別人處理事情,結果自己的事沒做完,你可能想做個好人,但卻因此耽誤了自己。
  • 花太多時間在「低價值」的社交活動上,例如無意義的聚會、聊天,結果讓自己該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 改善方法:學會拒絕,找回你的時間主導權

時間可以分成兩種:

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 → 能幫助你進步、提升效率的時間。

被別人占用的時間 → 被無意識地消耗,讓你拖延的時間。

📌 你的時間真的都用在自己身上了嗎?

有些人天生樂於助人,當朋友、同事、家人請求幫忙時,很難說「不」,甚至覺得拒絕別人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結果呢?

  • 自己的工作被耽誤,重要的事只能硬擠時間來做。
  • 該完成的目標一拖再拖,最後變成臨時抱佛腳。
  • 生活時間變得一團亂,焦慮感與壓力越來越大。

📌 請記住:「拒絕不等於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時間經常被無謂的事情佔據,試試以下方法:

1. 設定界線:不要讓別人隨意打亂你的時間

你的時間是寶貴的,應該由你自己決定如何運用。如果別人習慣性地找你幫忙、聊天、閒聊打發時間,但你自己的事情還沒完成,那你應該設定明確的界線,例如:

💡 「我現在有重要的事在處理,我晚點再回你。」

💡 「這件事我沒辦法幫忙,但你可以找誰看看。」

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你保留時間,也能讓別人學會尊重你的時間安排。

2. 學會說 NO:先解決自己的事,再考慮幫別人

許多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導致時間被大量占用。事實上,學會適時地說「」,才能確保自己該做的事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 錯誤示範:「好吧,我先幫你處理,自己的事情等一下再做。」(結果你的事永遠等不到時間做)
  • 正確示範:「我現在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完成,等我忙完再看看。」(讓自己有優先處理的權利)

拒絕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對別人的冒犯。 你要對自己的時間負責,而不是讓別人的需求無限制地佔據你的生活。

3. 優先順序法則:先做「重要且緊急的事」,其他的延後處理

當你學會拒絕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讓事情更有效率地完成。這時候,你可以用「四象限法則」來做決策:

📌 時間管理四象限

重要且緊急(馬上處理):即將到期的報告、重要會議準備

重要但不緊急(優先安排):運動、學習、計畫未來目標

不重要但緊急(學會拒絕或委派):無意義的社交活動、突發但無關緊要的請求

不重要且不緊急(減少甚至放棄):滑手機、追劇、長時間閒聊

🚀 當你把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長遠來看,你的拖延問題會大幅減少!

結論:拖延其實是心理與習慣的綜合體

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心理因素、時間錯覺與外界干擾交織而成的結果。

想要真正改善拖延,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害怕開始?→ 小步驟行動法(從小任務開始,降低心理壓力)

時間錯覺?→ 倒數計時法 +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掌握時間的真實感)

外界干擾?→ 學會拒絕(保留時間給真正重要的事)

當你開始有意識地改變這些習慣,拖延自然會慢慢減少,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也會明顯提升。

 

📩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每週與你分享我的生活觀察與紀錄!

https://tradewind.kit.com/353b7fe16f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eat-procrastina…-nutrition-guide/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減重諮詢、兩性關係、個人成長、付費讀書會、付費訂閱制電子報
現職
現任: 醫院營養師 經歷: 長照營養師 體重管理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best-probiotics-for-gastritis
補充益生菌對胃發炎患者確實具有一定的幫助,但需選擇適合的菌株並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什麼是胃發炎?

胃發炎,也稱為胃炎,是指胃黏膜因受到刺激或感染而出現炎症的現象。這種情況可能是短期的急性發炎,也可能是長期慢性的反覆發作。常見症狀包括胃痛、噁心、嘔吐、胃脹、消化不良等。

best-probiotics-for-gastritis

胃發炎的類型

  1. 急性胃炎:通常由短期刺激或感染引起,症狀迅速出現。
  2. 慢性胃炎:長期炎症可能導致胃黏膜受損,甚至引發更嚴重的併發症,如胃潰瘍或胃癌。

胃發炎的常見原因

  1. 飲食習慣與胃酸過多
    長期進食辛辣、油膩或刺激性食物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進一步刺激胃黏膜。
  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這是一種常見細菌感染,與胃發炎、胃潰瘍甚至胃癌密切相關。
  3. 非甾體抗炎藥的使用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物可能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

益生菌的作用與益處

什麼是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分佈在腸道中,有助於維持腸胃菌群的平衡。

益生菌的健康作用

  1. 改善消化功能:增強腸道蠕動,減少消化不良。
  2. 抗炎特性:透過抑制有害菌的增殖,減輕腸胃的炎症反應。
  3. 增強免疫系統:促進腸道免疫細胞的活性。

胃發炎可以補充益生菌嗎?

可以,但需謹慎選擇適合的益生菌種類。許多研究指出,適當補充益生菌有助於平衡胃腸菌群,減少胃酸分泌過多和炎症反應,從而改善胃發炎的症狀。

  1. 一些臨床研究顯示,某些益生菌菌株(如雙歧桿菌和乳酸菌)能有效減輕胃部不適。
  2. 幽門螺旋桿菌患者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提高抗生素滅菌治療的效果。

適合胃發炎患者的益生菌種類

  1. 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幫助穩定胃酸,減輕胃黏膜的刺激。
  2.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抑制有害菌的增殖。
  3.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具有良好的抗炎特性,能有效改善胃部不適。

飲食搭配與益生菌的效果

為了發揮益生菌的最佳效果,胃發炎患者應採取溫和的飲食習慣:

  • 選擇低刺激性食物:如白飯、燕麥、熟蔬菜。
  • 避免酒精和咖啡因:這些飲品會加劇胃酸分泌。
  • 搭配高纖維食物:例如香蕉、地瓜,有助於益生菌的生長。

如何正確補充益生菌?

補充益生菌對胃發炎有一定的幫助,但要達到最佳效果,方法和劑量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補充方式與頻率

  1. 每日適量攝取:大部分益生菌產品建議每天服用一次,飯後服用效果最佳,因為胃酸濃度較低,益生菌存活率更高。
  2. 選擇多樣化菌株:選擇含有多種益生菌的產品,如乳酸桿菌與雙歧桿菌混合,有助於增強效果。

飲品與膠囊的比較

  • 飲品型益生菌:如優酪乳、乳酸菌飲品,適合想輕鬆補充益生菌的人,口感佳,但糖分較高需注意。
  • 膠囊型益生菌:通常含有高濃度活菌,對胃酸的抵抗力較強,更適合胃發炎患者。

補充益生菌的最佳時間

  • 最好在飯後30分鐘內服用,這時胃酸濃度最低,益生菌的存活率較高。

可能的副作用與風險

雖然益生菌對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部分胃發炎患者可能會出現不適,以下是一些潛在的副作用:

副作用

  1. 腹脹或輕微脹氣:剛開始補充益生菌時,可能會因腸道菌群改變而出現。
  2. 輕微腹瀉:某些個體對特定益生菌敏感,可能出現短暫性腹瀉。

需注意的事項

  • 對免疫系統較弱的患者(如接受化療或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人),應在醫師指導下補充益生菌。
  • 若服用益生菌後症狀加重,應立即停止並尋求醫療建議。

益生菌之外的天然緩解方法

除了補充益生菌外,還可以利用一些天然的方法來緩解胃發炎,減少依賴藥物:

  1. 草本療法
    • 甘草提取物:甘草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減少胃酸分泌,緩解胃部不適。
    • 洋甘菊茶:具有鎮靜和抗炎作用,有助於舒緩胃痛。
  2. 天然食材
    • 生薑:有助於減輕胃部炎症和噁心感。
    • 蜂蜜:具有抗菌特性,能幫助修復胃黏膜。
  3. 改善生活習慣
    • 規律飲食:避免過度飲食或進食過快。
    • 戒菸與減少酒精攝入:這些行為會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胃發炎的預防措施

「預防勝於治療」,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有效避免胃發炎的發生或復發:

  1. 健康飲食
    • 避免辛辣、油炸、高脂肪的食物,改以清淡飲食為主。
    • 多攝取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如大蒜、洋蔥、香蕉等,有助於益生菌的繁殖。
  2. 管理壓力
    • 長期壓力會影響胃部健康,因此可透過冥想、瑜伽等方法舒緩壓力。
  3. 定期健康檢查
    • 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應定期檢查胃部健康。

常見的迷思與誤解

在補充益生菌的過程中,許多人可能會有以下迷思:

  1. 益生菌是萬靈丹?
    雖然益生菌有助於改善胃發炎,但並非可以完全替代其他治療手段,特別是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情況下,仍需結合抗生素治療。
  2. 長期補充益生菌更好?
    不一定,過量補充可能導致菌群失衡,建議根據需求適量攝取。

專家建議與臨床觀點

胃腸科醫師普遍認為,益生菌的補充應該根據個人情況調整,以下是一些建議:

  1. 針對胃發炎的益生菌選擇
    • 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與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是被廣泛研究的菌株,對緩解胃部炎症具有良好效果。
  2. 益生菌的輔助療效
    • 臨床研究指出,益生菌能提高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法的成功率,同時減少抗生素相關的副作用。

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儘管益生菌有助於緩解症狀,但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1. 持續性胃痛或腹脹,無法通過生活調整改善。
  2. 嘔吐物中帶有血絲或顏色異常。
  3. 體重快速下降,伴隨食慾不振。

總結與FAQ

補充益生菌對胃發炎患者確實具有一定的幫助,但需選擇適合的菌株並搭配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FAQ

  1. 胃發炎患者每天都需要補充益生菌嗎?
    不一定,每天補充益生菌應根據病情與個人體質調整。
  2. 益生菌是否能完全治癒胃發炎?
    益生菌主要是輔助治療,無法完全取代醫療手段。
  3. 補充益生菌需要注意什麼?
    選擇含有適合胃發炎的菌株,並避免過量攝取。
  4. 益生菌與益生元有何不同?
    益生菌是有益菌本身,而益生元是有助於益生菌生長的營養成分。
  5. 胃發炎適合吃哪些天然益生菌食物?
    優酪乳、泡菜與味噌等發酵食品是良好的選擇。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