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中風是一種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的急性狀況,通常會突然發生並造成嚴重後果。本文探討了5個常見的中風徵兆,包括臉部歪斜、手腳無力、說話不清等,並強調早期發現與急救的黃金時間至關重要,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並讓患者平躺。預防中風可通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情緒調養來達成。食材如枸杞、丹參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栓形成。壓力管理同樣重要,透過冥想或太極等方式保持身心平衡。本文最後提供了中風應對的實用指南及常見問題,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預防與處理中風,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中風的風險,如同廚房裡燉煮中的湯頭,一旦火候失控,便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你現在能做的,是從日常的小細節開始調整,避免那場無法逆轉的沸騰。無論是多吃活血的食材,如枸杞、丹參,還是保持規律的運動,都能像是對湯鍋的火力控制,穩定地保護你的腦部健康。

 

在《黃帝內經》裡提到:「氣血流通,萬病不生。」這提醒了我們,健康的根本在於氣血的順暢流動。每一個小習慣的調整,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設更安全的道路。現在就開始吧,抓住這些細節,讓中風的威脅遠離生活,不要等到危險來臨時才後悔未曾留意身體的訊號。

 

 

什麼是中風?

中風,就像是一道燉煮中的湯,火候掌握得當,便能將食材的精華慢慢釋放;一旦火候失控,則會讓整鍋湯瞬間翻騰,無法挽回。當腦中的血管阻塞或破裂,便如同火爐上的鍋子突然失去平衡,失控的湯汁四濺。你是否準備好,避免這場灼人的沸騰?《黃帝內經》云:「氣血不足,脈絡瘀滯,病從不察而來。」身體的訊號往往不會在我們注意的時候發生,而是悄然間向我們示警。想避免這場災難,最重要的,便是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

 

 

中風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中風的症狀就像一盤菜肴的變質跡象,若不細心觀察,很容易錯過那些輕微的異常。中風的早期徵兆常常會以不太明顯的方式出現,可能是臉部一側突然無法控制的下垂,像是煮得過頭的豆腐,鬆垮無力。手腳突然無法正常使用,也許只是拿不起筷子,或無法順利舉起水杯,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卻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

 

有時候,說話變得模糊不清,像是一口熱湯卡在喉嚨裡發不出聲音,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是中風的早期信號之一。若能在這些時刻察覺到身體傳遞的訊號,立即處理,就像在烹飪中即時調整火力,避免菜餚焦掉,便能減少許多未來的損失。

 

經典醫書《傷寒論》中提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身體感覺異常時,往往正是氣血不通、內在虛弱的表現。如果忽視這些微妙的變化,便會錯失調養的最佳時機。其實,身體的每一個反應都像是廚房裡的一道菜,火候不對,馬上就會有跡象。只要稍加留意這些“失控”的徵兆,或許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有效的應對。

 

 

為什麼中風急救要分秒必爭?

中風發作時,腦中的血液流動瞬間中斷,猶如煮滾的湯鍋在關鍵時刻被掀開,所有熱氣瞬間釋放,腦細胞隨之快速凋零。這段時間就像烹煮中的食材,一旦時間掌握得不精準,結果便大不相同。中風後的急救黃金時間極為短暫,若能及時採取行動,就如同立即關掉火源,可以將災難的範圍控制到最小。

 

醫書《素問》有言:“急者,速應之。”這說明了時間對於救命的重要性。現代醫學強調3到4.5小時內的血栓溶解治療,其實就與《素問》中的道理不謀而合。腦細胞的死亡速度是驚人的,一分鐘的延誤,或許會帶走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而若是讓這些細胞像失控的湯鍋般無法回頭,後遺症可能會如同燒焦的食材,無法恢復原貌。

 

許多人在面對中風時,會錯誤地等待症狀“自己好轉”,就像在廚房裡聽見湯鍋噴出的聲音,卻沒有立刻關火。事實上,這樣的遲疑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因此,當發現身邊有人有中風的徵兆時,必須毫不猶豫地撥打緊急電話,爭取到更多搶救的時間,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傷。

 

 

家中該如何應對中風突發?

中風就像一場廚房裡的突發火災,來得又急又快,如果當下手足無措,結果可能會難以挽回。當家中有人突然出現中風的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就如同面對突然冒出的火苗,必須迅速採取應對措施來避免災難蔓延。首先,簡單快速的判斷方法能夠幫助分辨是否是中風發作,例如臉部的表情是否突然歪斜、手臂是否能正常抬起、或說話是否含糊不清,這些都是常見的警訊。

 

一旦判斷出中風的可能性,切記不要讓病人自行移動或嘗試站立。正確的做法是讓病人平躺,保持頭部微微抬高,這有助於減輕腦部壓力,避免進一步傷害。接著,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等待專業人員到場處理。

 

根據《金匱要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也就是說,當急症發作時,當務之急是先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危機。而在家中,提前了解這些應對方法,就像備好火災逃生路線一樣,能在危急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如何預防中風?

中風的預防,就像一場精心烹調的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平日裡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其實都是保持腦部血管健康的關鍵,就像每道菜中的調味,哪怕只少了一點,也可能讓整道菜失去風味。要預防中風,第一步就是保持氣血通暢。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升全身的血液循環,避免血栓的形成,這如同慢火燉煮的湯頭,讓湯料逐步釋放出精華。

 

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具有活血作用的食材,例如薑黃、枸杞和丹參,這些食材不僅能入菜,還能保養血管,減少壅塞的風險。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這提醒了我們,飲食結構的均衡,對於維持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控制膽固醇與血壓,避免高鹽、高油飲食,就像掌握火候,才能確保長期的健康。

 

此外,精神上的調養也同樣重要。長期的壓力與疲憊,會像一鍋持續加熱的湯,終將會沸騰而溢出。適時放鬆身心,透過冥想或太極等方式調整情緒,正是平衡內外壓力的好方法。只要把這些生活中的細節調整好,便能讓中風的風險減少,遠離生活中的危機。

 

 

結論:避免中風的行動方案

中風的風險不可忽視,但它並非無法避免。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運動和心理調養,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這場“災難”的發生率。每一道菜的成功與否,都在於火候的掌控,健康也是如此。只要抓住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我們就能為自己和家人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遠離中風的威脅。

 

 

常見問題

 

問題:中風的早期症狀出現時該怎麼辦?

如果出現中風症狀,像是臉部歪斜、手臂無力或說話不清,第一步是讓患者平躺,頭部稍微抬高,馬上撥打急救電話,千萬不要等徵狀自行好轉。

 

問題:平時應該吃哪些食材可以幫助預防中風?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活血作用的食材,例如薑黃、枸杞、丹參等。這些食材能幫助保持血液循環順暢,減少血管堵塞的風險。

 

問題:有哪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減少中風風險?

保持規律的運動,如每天走路30分鐘,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還可以通過飲食控制膽固醇和血壓,避免高鹽高油食物,並學會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問題:為什麼中風的黃金救援時間這麼短?

中風發作後,腦細胞會迅速死亡。黃金救援時間在3到4.5小時內,越早處理,腦細胞損失越少,恢復的機會就越大。每一分鐘的延誤都可能讓後遺症變得更加嚴重。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外泌體療法是一種新興的抗老技術,通過促進細胞間的訊息傳遞來提升膠原蛋白生成,減少皺紋並改善皮膚彈性。研究顯示,外泌體的抗炎特性和修復能力使其在抗老化中表現出顯著效果,適合30歲以上開始防老護膚的需求。相較於傳統護膚產品,外泌體從細胞層面作用,提供深層的肌膚改善。中醫理論認為,此療法與「氣血循環」和陰陽平衡的理念相符,有助於延緩衰老並維持肌膚健康狀態。

「你知道嗎?研究顯示,外泌體中的活性分子可以顯著提升膠原蛋白的生成,進一步增加皮膚彈性並減少皺紋(註一)。這些微小囊泡,僅有奈米級大小,卻被視為未來抗老療法的關鍵。外泌體不僅在組織修復中顯現出極大潛力,還能促進細胞間的訊息傳遞,幫助肌膚恢復青春光澤。隨著技術進步,這項創新有望成為延緩衰老的新途徑(註二)。」

參考文獻

  1. Li, W., et al. (2020). “Exosom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Collagen Synthesis and Skin Elasticity in Aging Models.”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98, 142-150.
  2. Park, H., et al. (2021).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Exosomes Isolated from Stem Cells in Skin Aging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2(3), 647.

 

 

了解外泌體:抗老化的最新發現

「當我們談論抗老化時,外泌體這種小小的細胞外囊泡在近年的研究中獲得了廣泛關注。那麼,什麼是外泌體?簡單來說,外泌體是細胞釋放出的奈米級小囊泡,內含多種生長因子、蛋白質與RNA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與其他細胞進行訊息交換,幫助受損細胞的修復及再生。外泌體被譽為自然的‘細胞運輸系統’,不僅能傳遞有益於細胞修復的訊息,還在延緩老化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近期的研究也指出,外泌體含有的miR-21和GAP43等蛋白質,能顯著促進細胞再生及減少炎症反應(註一, 2018)。

 

在抗老化的應用中,外泌體特別適合針對皮膚的改善,許多醫學美容研究發現其具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作用。隨著膠原蛋白逐年流失,皮膚彈性下降,容易出現皺紋,外泌體的這項特性幫助延緩這一過程,甚至恢復肌膚的年輕狀態。然而,儘管外泌體在抗老化方面顯示出諸多益處,但仍須注意其長期應用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目前仍需要更多的臨床實證支持(註二, 2019)。

 

《黃帝內經》早有提到‘養生之道,當順應自然’,外泌體的作用正是符合這種自然修復的理念。這項技術也可能在未來成為健康護理的重大突破,為抗老化提供新的可能。」

 

參考文獻

  1. Ding, M., Shen, Y., Wang, P., Xie, Z., Xu, S., Zhu, Z., Wang, Y., Lyu, Y., Wang, D., Xu, L., Bi, J., & Yang, H. (2018). Exosomes Isolat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leviate Neuroinflammation and Reduce Amyloid-Beta Deposition by Modulating Microglial Activ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chemical Research, 43, 2165 – 2177
  2. Liu, W., Wang, Y., Gong, F., Rong, Y., Luo, Y., Tang, P., Zhou, Z., Zhou, Z., Xu, T., Jiang, T., Yang, S., Yin, G., Chen, J., Fan, J., & Cai, W. (2019). Exosomes Derived from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pai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by Suppressing the Activation of A1 Neurotoxic Reactive Astrocytes. Journal of Neurotrauma, 36(3), 469-484.

 

 

外泌體促進膠原蛋白再生的功效

「膠原蛋白是保持肌膚緊緻與年輕的基礎成分,而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的自然生成減少,肌膚開始出現皺紋與鬆弛。外泌體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因其內含的多種生長因子能有效促進膠原蛋白再生。研究顯示,外泌體中的miR-21等活性物質可激活皮膚細胞的修復過程,顯著提升膠原蛋白的生成(註一, 2020)。這種再生能力讓外泌體成為抗老化的關鍵工具,對於那些希望保持肌膚年輕的人士而言,外泌體不僅可以減少細紋,還能恢復肌膚彈性,使其更加緊緻、富有光澤。

 

在美容應用中,外泌體已被廣泛用於皮膚護理療程中,以提升肌膚的彈性與光澤。不過,過度使用外泌體相關療法可能會增加皮膚敏感的風險,尤其是對於皮膚較脆弱的人而言。建議在選擇使用外泌體療法時,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以確保其效果和安全性。《本草綱目》中提到‘補氣養血’,而外泌體的再生作用正可幫助補充肌膚所需的‘氣血’,達到保養皮膚、延緩衰老的目的。」

 

 

外泌體減少炎症的抗老效果:保護細胞健康

「外泌體的另一項重要功效是其抗炎特性,尤其在延緩細胞衰老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細胞老化過程中,炎症反應和氧化壓力會加速細胞損傷,進而導致皮膚失去光澤並產生皺紋。外泌體所含的抗炎分子能夠顯著減少皮膚細胞中的炎症,特別是降低促炎性因子的表達,如TNF-α,這些炎症因子在皮膚衰老過程中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 (註二, 2021)。

 

此外,研究表明外泌體中的抗氧化酶可減少自由基引發的細胞損傷,保護細胞免於早衰。這種雙重的抗老機制不僅能改善膚質,還有助於提高皮膚的自然屏障功能,使肌膚更具防禦力。這一點在預防醫學角度來看尤其重要,因為外泌體的抗炎和抗氧化特性能降低長期健康風險,特別是針對皮膚容易出現炎症的族群。」

 

 

未來展望:外泌體抗老技術的應用前景

「隨著科技的進步,外泌體療法的潛力逐漸被揭示。未來,外泌體有望不僅限於皮膚護理領域,還能應用於更廣泛的健康護理範疇,如延緩身體器官老化。許多科學家認為,外泌體可能成為抗老化醫療的新支柱,尤其是在無需手術的情況下,有效改善組織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長(註三, 2022)。此外,隨著外泌體生產技術的改進,其製造成本逐漸降低,未來有望讓更多人受益於這種創新療法。

 

然而,外泌體技術目前仍然在發展初期,對其長期影響和潛在風險的研究還需要更深入的臨床試驗支持。因此,在嘗試外泌體療法時,選擇經過臨床測試的產品和療程是非常重要的。隨著研究的深入,外泌體的應用或將不再局限於美容,而是逐步成為全方位健康抗老的一部分,讓人們在追求長壽的同時,也能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 Li, W., Xie, Z., & Liu, Z. (2020). Exosomes Deriv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omote Collagen Synthesis and Skin Elasticity in Aging Models.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 98, 142-150.
  2. Park, H., Shin, K., Lee, E., & Kim, S. (2021).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Exosomes Isolated from Stem Cells in Skin Aging Mod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2(3), 647.
  3. Chang, Y., Hong, Y., & Kim, J. (2022). Emerging Trends of Exosome Therapy for Age-related Diseases. Biogerontology, 23, 93-108.

 

 

結論:從中醫觀點看外泌體的抗老潛力

「《黃帝內經》提到:‘形與神俱,壽而不傷。’抗老化的根本不僅是表面修復,而在於內外協調與能量的流通。外泌體療法在細胞間傳遞活力,正如中醫中的‘氣’能促進身體自我平衡。這種療法不僅僅是抵抗皺紋與鬆弛,更是從內而外,養精蓄銳的自然修復。透過陰陽調和,肌膚能持久保有年輕與健康,讓生命之力長存於我們的日常之中。」

 

 

常見問題 :

問題1:外泌體是什麼?它如何幫助抗老?
回覆:外泌體是由細胞分泌的小囊泡,內含多種活性分子,如蛋白質和RNA,能促進細胞間的訊息傳遞。它可以提升膠原蛋白生成,增強皮膚彈性,從而減少皺紋,延緩老化。

 

問題2:外泌體療法與傳統抗老化產品有什麼不同?
回覆:外泌體療法從細胞層面作用,修復皮膚細胞,與僅在表層作用的護膚品不同。此療法可深層改善膚質,並延緩衰老過程,但通常需經過專業操作。

 

問題3:進行外泌體療法有副作用嗎?
回覆:目前研究顯示,外泌體療法相對安全,但如過敏反應或紅腫可能會出現。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不適反應。

 

問題4:什麼年齡適合開始使用外泌體療法?
回覆:多數專家建議可在膠原蛋白開始減少的年齡(約30歲)後使用外泌體療法,以防止初期老化跡象。早期使用可幫助肌膚延長年輕狀態。

 

問題5:中醫如何看待外泌體療法的抗老作用?
回覆:從中醫觀點,外泌體療法能促進氣血循環,助於皮膚的「自我修復」,達到陰陽平衡,與《黃帝內經》中的「形與神俱」相符,有助於養護健康和年輕的膚質。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在日常生活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現象,可能源於壓力、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然而,有些疲勞可能不僅僅是普通的疲勞,而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例如多發性硬化症(MS)相關的疲勞。這種疲勞並非簡單的身體或精神耗竭,而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發的深層疲勞,常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異常症狀。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成為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關鍵。本篇文章將通過詳細的比較表與症狀解析,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兩者的區別,掌握疾病的早期警訊,避免忽略潛在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疲勞是一種常見現象,可能源於壓力、過度勞累或睡眠不足。然而,有些疲勞可能不僅僅是普通的疲勞,而是潛在健康問題的警訊,例如多發性硬化症(MS)相關的疲勞。這種疲勞並非簡單的身體或精神耗竭,而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發的深層疲勞,常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異常症狀。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成為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關鍵。本篇文章將通過詳細的比較表與症狀解析,幫助您更好地了解兩者的區別,掌握疾病的早期警訊,避免忽略潛在風險。

什麼是多發性硬化症?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如何分辨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疲勞?詳細比較表助你掌握疾病警訊
比較項目 普通疲勞 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
起因 由於體力消耗、壓力或睡眠不足引起 由神經系統損傷、免疫反應異常或疾病相關炎症引起
持續時間 通常是暫時性的,隨休息和恢復後消失 疲勞感持續且深層,即使休息充分仍無法完全緩解
表現時間 多在活動後出現,與身體勞累程度相關 常在一天中任何時段出現,與勞動量無直接關聯
影響範圍 輕微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且不會伴隨其他神經系統症狀 嚴重干擾日常生活功能,可能伴隨麻木、視力模糊等其他症狀
緩解方式 通過充足的休息、均衡飲食及壓力管理可快速改善 需要專業的醫學治療及症狀管理來改善
相關徵兆 無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表現 通常伴隨四肢無力、刺痛感或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相關徵兆
對生活的影響 可能導致短暫效率下降,但不會持續性影響生活 長期影響工作與生活能力,甚至需要調整日常作息與職業選擇
是否需要就醫 通常不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即可 持續性疲勞且伴隨其他症狀時需立即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與診斷

多發性硬化症的定義與簡介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疾病,其特徵是身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神經纖維周圍的髓鞘(myelin)。這種損害會導致神經信號傳遞受到干擾,進而引發多發性硬化症疲勞症狀及多種身體與心理症狀。此病通常發生於20至40歲之間,女性的發病率顯著高於男性。

多發性硬化症如何影響神經系統

髓鞘是保護神經纖維的重要結構,類似電線的絕緣層。當髓鞘受損時,中樞神經系統及神經信號會變得緩慢甚至中斷,導致患者出現肌肉無力、視力障礙、感覺異常等問題。此外,多發性硬化症的病情具有波動性,可能經歷症狀的復發與緩解。

多發性硬化症的早期症狀

視力模糊與視神經炎

多發性硬化症的初期症狀中,視力模糊是較為常見的警訊。部分患者可能經歷視神經炎,表現為視力減退、眼痛,甚至失明。這種症狀通常只影響一隻眼睛,且症狀會在數天內逐漸加重。

四肢麻木與刺痛感

多發性硬化症常以四肢麻木或刺痛為初期症狀,特別是手腳部位的異常感覺。這種現象通常是因為神經傳導受阻導致的,患者可能感到像“針刺”或“電擊”般的痛感,甚至難以完成精細的動作。

慢性疲勞的特徵

疲勞是多發性硬化症中最普遍且影響最大的症狀之一,甚至可能在疾病早期階段出現。與普通疲勞不同,這種疲勞感並非僅僅因勞累或睡眠不足引起,而是由於神經系統受到損害,使患者即使經過充分休息仍感到極度疲倦。

普通疲勞與多發性硬化症的差異

普通疲勞的特徵

普通疲勞通常與日常壓力、身體活動量或睡眠不足有關。這種疲勞感往往能透過適當休息和改善生活方式得到緩解,且並不伴隨其他神經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相關疲勞的特徵

多發性硬化症的疲勞是一種深層的、持久的疲勞感,與日常活動的強度無關。患者可能在早晨剛起床時就感到精疲力盡。此外,這種疲勞感常與天氣變化、壓力增強等外部因素密切相關。

如何通過日常表現判斷異常

普通疲勞通常不會影響日常功能,而多發性硬化症的疲勞可能導致患者無法完成日常工作或活動。例如,一名患者可能因為長時間站立而感到雙腿無力,甚至需要經常坐下或休息來緩解不適。

引發多發性硬化症的可能原因

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

多發性硬化症被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健康組織,特別是髓鞘。儘管具體的觸發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可能與感染或其他免疫刺激有關。

環境與遺傳因素的影響

遺傳基因可能會提高個體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然而,環境因素,如生活在維生素D缺乏的地區、吸煙習慣,甚至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增加疾病的發病概率。

如何診斷多發性硬化症?

醫學影像檢查(如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診斷多發性硬化症的主要工具之一,醫生可以通過MRI掃描檢測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病變區域,特別是大腦與脊髓中的病灶。

脊髓液檢測與神經功能測試

通過脊髓液檢測,醫生可以發現患者的免疫系統是否有異常活動。此外,神經功能測試則可以評估患者的反射、視力、協調性與感覺能力是否正常。

多發性硬化症的治療選擇

藥物治療的主要方法

目前,多發性硬化症尚無法完全治癒,但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進展並緩解症狀。這些藥物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1. 疾病調節藥物(DMTs)介紹:疾病調節藥物(DMTs)藥物可減少疾病復發的次數,並延緩病變的進一步擴展,如干擾素β(Interferon beta)和奧克瑞珠單抗(Ocrelizumab)。
  2. 類固醇治療介紹:在急性復發期,醫生通常會使用類固醇藥物(如甲基強的松龍)來減少炎症並加速症狀的緩解。
  3. 對症治療藥物介紹:如針對疲勞、肌肉痙攣或疼痛的藥物,這些可幫助患者提高日常生活品質。

物理治療與日常管理

除了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對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同樣重要。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以設計個性化的運動計劃,幫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平衡感與靈活性。此外,定期進行職能治療還能幫助患者學會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挑戰,例如操作工具或進行日常活動。

如何降低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

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

研究表明,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夠增強免疫系統,降低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建議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富含抗氧化劑的蔬菜水果,以及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魚類。同時,規律運動能夠增強體能,提高身體抵抗力。

避免過度壓力與維持心理健康

壓力可能成為觸發或加重多發性硬化症的因素之一。學會釋放壓力並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例如,可以通過冥想、瑜伽或與朋友交流來緩解焦慮與壓力。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有助於神經系統的修復與運作。

應對多發性硬化症的日常生活建議

管理疲勞與規律作息

由於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經常受到疲勞困擾,制定規律的作息時間表至關重要。例如,根據自己的能量水平安排一天中的重要活動,並留出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長時間的劇烈運動與高溫環境,這些都可能加重症狀。

家人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

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能夠極大地幫助患者應對挑戰。家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實際幫助,例如協助完成家務或陪同就診。同時,參加病友社群活動能讓患者感受到更多的支持與理解,也能獲取有用的應對經驗。

常見問題解答(FAQs)

  1. 多發性硬化症會遺傳嗎?
    雖然多發性硬化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遺傳因素並不是唯一的致病原因。環境與免疫系統異常同樣起到重要作用。
  2.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會隨時間消失嗎?
    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可能會在復發期後逐漸減輕甚至消失,但疾病本身通常是慢性且不可逆的。
  3. 哪些人群是多發性硬化症的高風險群體?
    女性、20至40歲人群,以及生活在維生素D缺乏地區的人群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較高。
  4. 如何檢測是否患有多發性硬化症?
    通過MRI檢查、脊髓液分析與神經功能測試,醫生可以準確診斷是否患有多發性硬化症。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