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中風是一種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的急性狀況,通常會突然發生並造成嚴重後果。本文探討了5個常見的中風徵兆,包括臉部歪斜、手腳無力、說話不清等,並強調早期發現與急救的黃金時間至關重要,應及時撥打急救電話並讓患者平躺。預防中風可通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情緒調養來達成。食材如枸杞、丹參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血栓形成。壓力管理同樣重要,透過冥想或太極等方式保持身心平衡。本文最後提供了中風應對的實用指南及常見問題,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預防與處理中風,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

中風的風險,如同廚房裡燉煮中的湯頭,一旦火候失控,便可能一發不可收拾。你現在能做的,是從日常的小細節開始調整,避免那場無法逆轉的沸騰。無論是多吃活血的食材,如枸杞、丹參,還是保持規律的運動,都能像是對湯鍋的火力控制,穩定地保護你的腦部健康。

 

在《黃帝內經》裡提到:「氣血流通,萬病不生。」這提醒了我們,健康的根本在於氣血的順暢流動。每一個小習慣的調整,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設更安全的道路。現在就開始吧,抓住這些細節,讓中風的威脅遠離生活,不要等到危險來臨時才後悔未曾留意身體的訊號。

 

 

什麼是中風?

中風,就像是一道燉煮中的湯,火候掌握得當,便能將食材的精華慢慢釋放;一旦火候失控,則會讓整鍋湯瞬間翻騰,無法挽回。當腦中的血管阻塞或破裂,便如同火爐上的鍋子突然失去平衡,失控的湯汁四濺。你是否準備好,避免這場灼人的沸騰?《黃帝內經》云:「氣血不足,脈絡瘀滯,病從不察而來。」身體的訊號往往不會在我們注意的時候發生,而是悄然間向我們示警。想避免這場災難,最重要的,便是從生活中的小細節開始。

 

 

中風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中風的症狀就像一盤菜肴的變質跡象,若不細心觀察,很容易錯過那些輕微的異常。中風的早期徵兆常常會以不太明顯的方式出現,可能是臉部一側突然無法控制的下垂,像是煮得過頭的豆腐,鬆垮無力。手腳突然無法正常使用,也許只是拿不起筷子,或無法順利舉起水杯,這些看似日常的小動作卻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

 

有時候,說話變得模糊不清,像是一口熱湯卡在喉嚨裡發不出聲音,這樣的情況也可能是中風的早期信號之一。若能在這些時刻察覺到身體傳遞的訊號,立即處理,就像在烹飪中即時調整火力,避免菜餚焦掉,便能減少許多未來的損失。

 

經典醫書《傷寒論》中提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身體感覺異常時,往往正是氣血不通、內在虛弱的表現。如果忽視這些微妙的變化,便會錯失調養的最佳時機。其實,身體的每一個反應都像是廚房裡的一道菜,火候不對,馬上就會有跡象。只要稍加留意這些“失控”的徵兆,或許就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最有效的應對。

 

 

為什麼中風急救要分秒必爭?

中風發作時,腦中的血液流動瞬間中斷,猶如煮滾的湯鍋在關鍵時刻被掀開,所有熱氣瞬間釋放,腦細胞隨之快速凋零。這段時間就像烹煮中的食材,一旦時間掌握得不精準,結果便大不相同。中風後的急救黃金時間極為短暫,若能及時採取行動,就如同立即關掉火源,可以將災難的範圍控制到最小。

 

醫書《素問》有言:“急者,速應之。”這說明了時間對於救命的重要性。現代醫學強調3到4.5小時內的血栓溶解治療,其實就與《素問》中的道理不謀而合。腦細胞的死亡速度是驚人的,一分鐘的延誤,或許會帶走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而若是讓這些細胞像失控的湯鍋般無法回頭,後遺症可能會如同燒焦的食材,無法恢復原貌。

 

許多人在面對中風時,會錯誤地等待症狀“自己好轉”,就像在廚房裡聽見湯鍋噴出的聲音,卻沒有立刻關火。事實上,這樣的遲疑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因此,當發現身邊有人有中風的徵兆時,必須毫不猶豫地撥打緊急電話,爭取到更多搶救的時間,才能避免更大的損傷。

 

 

家中該如何應對中風突發?

中風就像一場廚房裡的突發火災,來得又急又快,如果當下手足無措,結果可能會難以挽回。當家中有人突然出現中風的症狀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就如同面對突然冒出的火苗,必須迅速採取應對措施來避免災難蔓延。首先,簡單快速的判斷方法能夠幫助分辨是否是中風發作,例如臉部的表情是否突然歪斜、手臂是否能正常抬起、或說話是否含糊不清,這些都是常見的警訊。

 

一旦判斷出中風的可能性,切記不要讓病人自行移動或嘗試站立。正確的做法是讓病人平躺,保持頭部微微抬高,這有助於減輕腦部壓力,避免進一步傷害。接著,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等待專業人員到場處理。

 

根據《金匱要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也就是說,當急症發作時,當務之急是先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應對危機。而在家中,提前了解這些應對方法,就像備好火災逃生路線一樣,能在危急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如何預防中風?

中風的預防,就像一場精心烹調的過程,需要耐心與細心。平日裡的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其實都是保持腦部血管健康的關鍵,就像每道菜中的調味,哪怕只少了一點,也可能讓整道菜失去風味。要預防中風,第一步就是保持氣血通暢。適當的運動有助於提升全身的血液循環,避免血栓的形成,這如同慢火燉煮的湯頭,讓湯料逐步釋放出精華。

 

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具有活血作用的食材,例如薑黃、枸杞和丹參,這些食材不僅能入菜,還能保養血管,減少壅塞的風險。正如《黃帝內經》所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這提醒了我們,飲食結構的均衡,對於維持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控制膽固醇與血壓,避免高鹽、高油飲食,就像掌握火候,才能確保長期的健康。

 

此外,精神上的調養也同樣重要。長期的壓力與疲憊,會像一鍋持續加熱的湯,終將會沸騰而溢出。適時放鬆身心,透過冥想或太極等方式調整情緒,正是平衡內外壓力的好方法。只要把這些生活中的細節調整好,便能讓中風的風險減少,遠離生活中的危機。

 

 

結論:避免中風的行動方案

中風的風險不可忽視,但它並非無法避免。透過調整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運動和心理調養,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這場“災難”的發生率。每一道菜的成功與否,都在於火候的掌控,健康也是如此。只要抓住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我們就能為自己和家人守住健康的最後一道防線,遠離中風的威脅。

 

 

常見問題

 

問題:中風的早期症狀出現時該怎麼辦?

如果出現中風症狀,像是臉部歪斜、手臂無力或說話不清,第一步是讓患者平躺,頭部稍微抬高,馬上撥打急救電話,千萬不要等徵狀自行好轉。

 

問題:平時應該吃哪些食材可以幫助預防中風?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活血作用的食材,例如薑黃、枸杞、丹參等。這些食材能幫助保持血液循環順暢,減少血管堵塞的風險。

 

問題:有哪些簡單的方法可以減少中風風險?

保持規律的運動,如每天走路30分鐘,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還可以通過飲食控制膽固醇和血壓,避免高鹽高油食物,並學會放鬆心情,減輕壓力。

 

問題:為什麼中風的黃金救援時間這麼短?

中風發作後,腦細胞會迅速死亡。黃金救援時間在3到4.5小時內,越早處理,腦細胞損失越少,恢復的機會就越大。每一分鐘的延誤都可能讓後遺症變得更加嚴重。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