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院長專屬腦力風暴活動」於9月15日在竹北遠見眼科三樓舉行,匯聚多位醫療專業領袖,透過高效分享與跨領域交流,激發創新思維,推動診所經營升級。本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簡稱GCM協會)現任副理事長黃子彥醫師也受邀出席,分享創會歷程,以及投入生技研發、健康傳媒創業的經驗談。

「院長專屬腦力風暴活動」於9月15日在竹北遠見眼科三樓舉行,匯聚多位醫療專業領袖,透過高效分享與跨領域交流,激發創新思維,推動診所經營升級。本次活動將針對品牌經營、資金設計、團隊建設等核心議題,進行深度討論。院長們透過7X7高效分享法,快速呈現各自診所的亮點與特色,從彼此的經驗中汲取靈感,提升競爭力。活動過程中,每位院長貢獻智慧,共同打造更前瞻的診療模式。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簡稱GCM協會)現任副理事長黃子彥醫師也受邀出席,分享創會歷程,以及投入生技研發、健康傳媒創業的經驗談。

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黃子彥醫師(左2)與秘書長蔡旻堅營養師(左1)和張益豪醫師(右3)合影

 

院長腦力風暴大會的初衷與願景-白袍人生學院

 

醫療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全球醫療需求持續升溫,各診所在面對不同挑戰時,對創新與變革的需求愈發迫切。這種創新不僅僅局限於技術的革新,更包含了從整體思維、診療模式到資源整合的全面升級。當醫療機構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患者上門,而是積極探索如何透過預防性服務、早期介入來提升健康品質時,創新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課題。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院長們在診所經營中都體認到,單純依靠治療已經無法滿足現代患者的需求。隨著現代人健康意識的提升,預防性健康管理、疾病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需求也同步提升。透過腦力風暴活動,醫師們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診療模式,從經營策略、技術應用到服務流程,如何在面對未來的健康趨勢時不僅僅是跟隨者,而是創造更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診療模式,成為健康管理的領航者。

 

打造團隊的關鍵策略

每一家診所的成功,都源自於背後穩固的團隊。優秀的院長懂得,診所的競爭力來自團隊每個成員的專業與合作力。這些醫療從業者在日常工作中,不僅需要擁有專業技術,還需要具備與患者互動的敏銳度與同理心。這樣的能力並非天生,而是透過不斷的培育與管理提升。

 

活動中,許多院長強調如何藉由培養團隊夥伴的專業素養與領導力,來進一步提升診所的整體表現。透過針對性地培訓與個性化的發展計畫,院長們能夠幫助員工成為診所的核心戰力。這不僅有助於提高診所運營的效率,還能有效預防團隊中的人員流失,讓診所穩定且持續成長。正如健康管理需要防患於未然,團隊的建設與發展同樣需要長期的經營與投入。

 

7X7高效分享法的優勢

時間是診所經營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院長們往往面臨著如何在短時間內有效傳遞關鍵資訊的挑戰。這次腦力風暴活動特別引入了7X7高效分享法,讓每位參與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精煉出診所經營的亮點與特色。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快速抓住重點,還能幫助參與者清晰而有力地呈現自己的見解。

 

這樣的高效分享,猶如精準診斷一樣,能夠直接點出診所運營中的關鍵問題和解決方案。院長們透過彼此之間的分享,能快速吸收其他醫療專業人士的經驗,並將這些思路應用於自身診所的經營管理中。這種方式如同預防性健康管理,事先預見問題並及時採取行動,將有效避免未來經營中的潛在風險。

 

診所品牌經營與市場競爭

品牌經營在診所運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許多診所院長都明白,患者的選擇不再僅僅依賴於醫師的技術或治療的成效,還包括了對診所整體形象、服務質量的認同。因此,如何建立一個能夠傳達信任、專業與親和力的品牌,成為院長們在這次腦力風暴活動中的核心討論之一。

 

品牌的力量,猶如預防性治療中的早期介入,能夠在患者心中樹立信任感,讓他們在健康出現問題之前,就主動選擇一家值得依賴的診所。從診所的環境設計、服務流程,到社群媒體的形象塑造,這些細節都在無形中影響著診所的競爭力。院長們在活動中分享如何透過品牌經營與市場競爭中的差異化來吸引並留住患者,這些策略將有助於診所在未來更加穩固其市場地位。

 

資金設計與財務規劃

在診所的長期經營中,資金的有效配置如同健康管理中的精準調理。診所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確保每一筆投入都能發揮最大效益,是院長們在經營中不可忽視的關鍵課題。這次腦力風暴活動,特別讓院長們交流了診所資金設計與財務規劃的經驗,從分潤機制的設計到資金運營的細節,都涵蓋在討論之中。

 

財務規劃不僅是診所生存的基石,更是未來擴展的推動力。正如健康管理強調預防與早期介入,診所的財務運營同樣需要提早布局,以應對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和未來擴展的需求。院長們分享了如何透過資源合理分配,確保診所在穩定運營的同時,能夠靈活應對市場的變化與成長機會。這樣的策略能讓診所不僅能保持財務健康,還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拓展診所影響力的新策略

在數位時代,診所的影響力不再局限於實體空間,社群媒體與網路行銷成為拓展診所知名度的有效途徑。本次腦力風暴活動中,院長們深入探討了如何靈活使用AI智能,結合數位平台來建立更深的患者連結,並透過網路宣傳來擴大診所的影響力。

 

AI技術的應用不僅能提高診所的管理效率,更能透過數據分析,精確掌握患者需求,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這種技術的靈活運用如同預防性健康管理中的早期介入,幫助診所在適當的時間點,向合適的患者提供正確的服務。AI智能輔助的診療系統能自動化處理患者資料,改善預約管理,甚至優化患者的就診體驗,讓診所的服務更加精準、快捷。

 

透過社群平台與AI智能的結合,診所能夠更直接且高效地與患者互動,分享健康知識、治療經驗,並促進預防性健康管理的理念。當患者感受到診所提供的不僅是醫療服務,而是全方位的健康照護支持時,診所的品牌忠誠度與市場能見度將大幅提升。這些技術和策略的結合,不僅有助於診所的品牌經營,更能轉化為實際的經營成果。

 

提升醫療服務的持續優化

在診所的日常運營中,如何持續優化醫療服務是一項永不止步的課題。這次腦力風暴活動提供了醫師們交流如何通過流程改善、技術更新以及患者互動的優化,來達成更高的服務標準。持續的改善不僅是對患者需求的回應,更是一種對診所競爭力的投資。

 

從患者預約流程的簡化,到診療後續追蹤的自動化管理,這些細節的提升將診所的運營效率帶到一個新的層次。智能化工具的應用,例如使用AI進行病歷管理和診療數據分析,讓院長們減少人工操作中的錯誤,並提升診療的準確性與可靠性。這些技術手段如同在患者健康管理中持續追蹤其病況的變化,讓診所可以及時調整策略,避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醫師們分享的優化策略不僅聚焦於技術層面,也涵蓋了如何提升患者的就診體驗。一家診所透過貼心的服務和高效的流程,贏得了患者的信任,甚至有忠實的病患自稱為診所的“糰子”,以此表達對診所的歸屬感。這樣的患者忠誠度,不僅源於優質的醫療服務,更來自於診所與患者之間的情感連結,進一步推動了診所的長期發展與品牌價值。

 

院長店長腦力風暴大會,白袍人生學院系列活動花絮

 

展望

院長專屬腦力風暴活動帶來了豐富的交流與啟發,為參與的院長們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平臺來分享他們的經營理念與實戰經驗。這次活動不僅讓院長們重新審視診所的經營策略,還讓他們從彼此的經驗中汲取靈感,找到適合自己診所的創新方案。

 

活動中,從如何運用AI智能提升診所管理,到靈活應對市場競爭的策略,每個院長都在這場腦力激盪中得到了啟發。未來,這些院長們將把這些新思維帶回到他們的診所,通過持續的創新和團隊培養,實現診所的進一步成長與發展。

 

透過此次活動,院長們不僅強化了彼此的聯繫,還開啟了更多潛在的合作機會。隨著醫療環境的不斷變化,院長專屬腦力風暴活動為未來的診所經營奠定了創新與合作的基石,期待在未來看到更多院長在這樣的平台上共同成長,推動醫療服務的持續優化與發展。

 

欲知詳情可上網搜尋:「白袍人生學院」了解更多。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標籤:預防醫學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世界精神衛生日以「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部分」為核心,提醒人們重視情緒與身體的連動。本文結合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與中醫《黃帝內經》觀點,解析五臟情志與壓力、焦慮、失眠的關聯,並分享可實踐的養心安神法,如三息練心、情緒書寫與合歡花安神茶。透過職場、數位與社群的多層介入策略,幫助你在快節奏生活中重新找回平衡與自我關懷。10月10日不只是紀念日,更是一個邀請──給自己一口氣、一杯茶、一份安靜的勇氣。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問過自己一句:「我好嗎?」
每天醒來、打開手機、趕著出門、應付會議、回覆訊息,
我們的生活節奏快得像永不停止的跑步機。

身體疲憊時會請假,
可當「心」開始生病時,我們卻習慣說:「沒事啦,再撐一下就好。」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四個人,就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面臨心理健康問題(註1)。
焦慮、憂鬱、失眠、倦怠——這些詞不只是新聞裡的數據,而是你我生活的影子。

而每年的 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就像是一封寄給全人類的信:
提醒我們,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在中醫的觀點裡,《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若失衡,神氣就會渙散;
而當思慮過度、情緒鬱結,身體便會以失眠、心悸、胸悶來替心說話。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印證了這一點:
長期壓力會使自主神經過度活化,導致免疫下降與荷爾蒙失調(註2)。
原來,我們所謂的「心累」,真的會讓身體生病。

 

這一天,不只是為了那些「生病的人」。
它屬於每個曾假裝沒事、卻在心裡喊「我好累」的你。

 

所以,這一天不是紀念誰,也不是要你變堅強。
它是一個邀請——
邀請你停下腳步,
給自己三口深呼吸的時間,
給心,一個重新安靜的理由。

📚 參考文獻
(註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our response. WHO, 2024.
(註2) Chrousos GP,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Physical Heal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nt Psychol. 2022;13:928541. doi:10.3389/fpsyg.2022.928541

 

 

10/10,世界在提醒你:別忘了心也會生病

你有沒有發現,身體生病時,我們會立刻請假、看醫生、吃藥休養;
但當「心」開始生病時,我們卻習慣告訴自己:「再撐一下就好。」
這就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的存在理由——提醒每個人: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經歷過心理健康問題,而焦慮與憂鬱是現代最常見的兩種狀況(註1)。

在這樣的時代,10月10日這一天,不只是宣導,更像是一封寄給每個人的信:
「你不必完美,但你值得被理解。」

 

在中醫的觀點裡,心主神明,為五臟之君。當我們過度思慮、焦躁、或壓力積累,神氣就會受損,出現失眠、心悸、胸悶、易哭等症狀。
《黃帝內經》有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理的疲乏,其實正是「心」在告訴你——它也需要被照顧。

 

所以,今年的10/10,不只是個日期。
它是一個邀請:
讓我們停下腳步,重新學會傾聽內在的聲音。

 

 

世界精神衛生日的誕生:從沉默到被看見

1992 年,世界聯合精神衛生聯盟(WFMH)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下,正式把 10 月 10 訂為「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那一年,全球心理疾病的討論仍帶著羞愧與沉默。
這個日子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談心理健康」不再被視為軟弱,而是一種勇氣。

 

最初的主題很簡單:「改善心理健康教育與認識」
隨著時代前進,議題逐年擴大:從憂鬱症到職場壓力、從青少年焦慮到數位時代的孤獨。
而每年的主題都在提醒我們——心靈的照顧不是奢侈,而是人權的一部分。
2023 年的主題 “Mental health is a universal human right.”,正是這樣的延續。

 

近五年的研究也印證了這樣的趨勢。
根據《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與《Lancet》的系統性綜述,
公共宣導、職場介入與數位心理資源,確實能提升心理健康識能與求助意願(註2,3)。

不過,若要讓效果長期維持,仍需結合持續的社會支持與服務可近性。

也就是說,「看見」只是起點,
陪伴與制度,才是能讓人真正走出陰影的陽光。

 

 

心的疲勞不只是壓力:五臟情志的連動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
心煩卻說不出原因、胃口變差、晚上輾轉難眠?
很多人以為那只是壓力太大,但其實,那是身體在為情緒發聲。

 

在中醫理論裡,五臟與五情相應:
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
當情緒長期被壓抑或過度刺激,臟腑的氣血運行就會受阻,
像是肝氣鬱結導致胸悶、脾氣受困引起腸胃不適、腎虛則令人焦慮與易驚。
《素問》說:「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意思是——情緒不是外來的敵人,而是生命氣機的自然波動。

 

現代心理學也逐漸印證這樣的身心關聯。
美國《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22 年的研究指出,
長期高壓或焦慮者,其自主神經系統會呈現過度警覺狀態,
導致消化系統紊亂、睡眠障礙與免疫力下降(註4)。
這與中醫所謂「氣鬱」「神不寧」「思慮傷脾」不謀而合。

 

當我們覺得「累到心裡去」,那不只是心理負擔——
而是心、腸、腦三者的訊號正在同時閃爍。
學會察覺這些小徵兆,就是自我療癒的起點。

 

 

實證也這麼說:心理健康介入的新趨勢

過去五年,世界衛生組織與多國公共衛生團隊陸續提出新證據:
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的議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工程。
從社群倡議、職場制度到數位科技的應用,
全球都在努力尋找「讓心重新呼吸」的方式。

 

根據 The Lancet 2023 年的大型綜述(註5),
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推廣策略通常包含三個層面:
一是「預防傷害」——減少職場的過度工時與心理負荷;
二是「促進正向」——建立彈性訓練與正念文化;
三是「回應問題」——提供早期介入與保密諮商資源。
這三者並非分開進行,而是像身體的三層氣脈,
只有同時運作,才可能讓組織的心理健康真正穩定。

 

另一方面,數位介入也正快速崛起。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4 年的分析顯示,
以正念、接納與承諾治療(ACT)為基礎的線上課程與應用程式,
已成為年輕族群與遠端工作者的重要支持工具(註6)。
不過研究也提醒,若缺乏後續追蹤與人際互動,
這些成效往往短暫——就像沒有根的花,只能暫時綻放。

而去污名化的努力仍是所有介入的核心。
教育與真實接觸依然是最能改變態度的力量(註7)。

因為在心理健康的世界裡,
「被理解」本身,就是療癒的開始。

 

讓心喘口氣:3 個自我照護練習

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
我們常以為「照顧自己」要靠外在條件:假期、香氛、咖啡、或一場旅行。
但事實上,真正讓心平靜下來的,是那些最微小、可重複的日常。

 

🌬️ 1. 三息練心法:讓思緒有出口
找一個安靜的角落,閉上眼,深吸三次氣。
第一口氣放下別人的期待,
第二口氣放下自己的苛責,
第三口氣,留給此刻的你——什麼都不用改變,只要「在」。
研究顯示,簡單的深呼吸可降低交感神經活性,促進副交感神經作用,有助於焦慮緩解與血壓穩定(註8)。

 

🍵 2. 養心安神茶:讓五臟重新對話
取合歡花 3 克、百合 3 克、酸棗仁 5 克、甘草少許,
熱水沖泡 10 分鐘即飲。
合歡花入心肝、能舒氣解鬱;酸棗仁養心安神;百合潤肺寧心。
這杯茶不只是藥香,更像一封寄給自己的信:
「你可以慢一點,沒關係。」

 

🖋️ 3. 一句情緒日記:讓情緒被理解
每天睡前寫下一句心情——不求完整,只求真誠。
當文字落在紙上,那些散亂的念頭會逐漸有秩序。
心理學稱這種方法為「情緒標記(emotional labeling)」,
能幫助大腦的杏仁核活動下降,減少情緒強度(註9)。

 

我們無法讓世界變得不那麼忙,
但我們可以選擇,讓心多一點空氣。
10 月 10 日,不只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也是重新學會「愛自己」的日子。

 

結論:光與影的對話

每個人心裡都有光,也有影。
光讓我們前進,影提醒我們停下。
《素問》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當光與影達到平衡時,心才能安寧。

 

我們以為健康是永遠積極、永遠堅強,
但事實上,養心不是要強迫快樂,而是讓心有餘地。
允許自己偶爾沮喪、偶爾倦怠,也是一種成熟。
就像花開花謝、潮起潮落,這些變化都屬於生命的節奏。

 

當焦慮湧上時,不必壓抑;
當情緒低落時,不必急著逃。
情緒不該被驅逐,它只是提醒你:「該歇一歇了。」
你能做的,不是對抗,而是聆聽。

 

🌿 試著每天給自己一個小儀式:
— 泡一壺熱茶,看水氣緩緩上升;
— 在陽台深呼吸三次,讓思緒回到身體;
— 對鏡子裡的自己說一句:「我已經很努力了。」

 

這些小事,會一點一滴修補那個被忽略的心。
因為在療癒裡,光不是驅散黑暗的武器,而是與它共存的勇氣。

 

當你願意看見自己的影,也就離光更近一步。
10 月 10 日,不只是世界精神衛生日——
它是一個提醒,一個開始。
讓我們都學會,在黑夜裡也能安然發光。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現代心理介入(實證/場域) 情志 × 臟腑(經典/機轉) 今日怎麼做(3步行動) 目標指標
壓力調節 正念/腹式呼吸、CBT、壓力管理課程(職場/校園) 思傷脾、心神失養;「恬淡虛無,精神內守」 ①三息練心②番茄鐘50/10③睡前10分鐘離線 睡眠品質、HRV、自覺壓力
焦慮緊繃 放鬆訓練、暴露+認知重組、求助管道 肝主疏泄、肝鬱氣滯 → 胸悶、嘆息 ①覺察觸發事件②步行10–15分鐘③寫下「我能掌握的一件事」 GAD-7、心悸/胸悶頻率
情緒低落 行為活化、社會處方、同儕支持 心主神明、腎主恐;陽不達、陰不藏 ①晨光曝曬10–20分②每週2次社交③記一件完成的小事 PHQ-9、日常活動量
失眠 睡眠衛教、刺激控制、CBT-I 心腎不交、陰陽失衡;「心藏神、腎藏精」 ①固定就寢/起床②晚間減藍光③睡前熱足浴 入睡潛伏期、夜醒次數
職場倦怠 三層介入:預防傷害/促進正向/回應問題 肝疏泄 + 脾運化,同步失調 ①週會加入「工作去模糊」②每月心理宣講③匿名回饋箱 倦怠量表、離職率、病假
去污名 公共倡議、接觸式教育、素人故事 「心者君主之官」—被理解即歸位 ①團隊心理對話②張貼求助資源③管理者訓練 求助率、態度量表
數位介入 App/線上課:正念、ACT、睡眠/焦慮模組 「調神以和氣」:節律>強度 ①7天體驗App②設定每日提醒③14天後檢核 使用黏著、症狀分數
養心茶飲 合歡花、酸棗仁、百合、甘草:寧心安神 ①日間舒壓茶②晚間安神茶③咖啡因時段管理 入睡時間、主觀平靜
情緒書寫 表達性寫作、情緒標記 「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①每天一句心情②標記情緒強度③下一步小行動 情緒波動幅度、可控行動
社群支持 同儕小組、家庭會談、信仰/社群場域 「和其心,調其氣」:關係即良藥 ①每週一次交流②界線/回應SOP③感謝練習 社交頻率、孤獨感量表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世界精神衛生日是為了誰而設立的?
回覆:
世界精神衛生日並非只屬於「生病的人」,而是為了提醒所有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部分。
無論你是否曾經焦慮、失眠或情緒低落,都有權利關心自己的心。
它起源於 1992 年,由世界聯合精神衛生聯盟(WFMH)發起,目的在於提升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去除污名,並鼓勵每個人「在心累之前,先學會傾聽自己」。

 

問題2:壓力太大時,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
回覆:
有的。當壓力來襲,先嘗試「三息練心法」:
第一口氣放下別人的期待,第二口氣放下自己的苛責,第三口氣回到當下的身體。
從中醫角度來看,《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意思是,當心靜氣和,身體的氣血才會重新流動。
若能每天練習幾次深呼吸,配合一杯溫茶與短暫的靜坐,就能逐步緩解焦慮與失眠。

 

問題3:情緒和身體真的有關聯嗎?
回覆:
是的,情緒與臟腑之間有密切的聯動。
中醫認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憂、腎主恐」,
當情緒長期不平衡,就會影響相應的臟腑功能,
例如焦慮導致胸悶、思慮過度引起腸胃不適。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壓力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使免疫力下降。
所以,照顧情緒,其實也是在養身體。

 

問題4:職場心理健康可以怎麼落實?
回覆:
根據 The Lancet 2023 年的研究,最有效的職場心理健康計畫包括三個層面:
1️⃣ 預防傷害:減少過度加班與心理負荷。
2️⃣ 促進正向:鼓勵正念練習與彈性工時。
3️⃣ 回應問題:提供保密的心理諮詢資源與回饋機制。
在中醫的比喻裡,這就像「調肝以疏氣,健脾以養心」——
當氣血順暢,人自然能在工作中找到新的平衡。

 

問題5:如果我情緒低落,不想說話,也不想求助,該怎麼辦?
回覆:
當你覺得難以開口時,不需要勉強自己立刻變好。
可以先嘗試「一句情緒日記」——每天寫下一句真實的心情,
讓文字替你說出那些藏不出口的情緒。
心理學稱這為「情緒標記」,能幫助大腦的壓力中樞降溫。
記得:養心不是要強迫快樂,而是讓心有餘地。
當你願意承認「我很累」,其實你已經在恢復的路上。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 參考文獻
(註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Mental health: strengthening our response. WHO, 2024.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health-strengthening-our-response

(註2) Hahn JS, Chua KC, Jones R, Henderson C. The Every Mind Matters Campaign: Changes in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Campaign Awareness. Eur J Public Health. 2023;33(6):1008–1013. doi:10.1093/eurpub/ckad145
(註3)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Lancet. 2023;402(10410):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註4) Chrousos GP, et al.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Physical Health: A Comprehensive Review. Front Psychol. 2022;13:928541. doi:10.3389/fpsyg.2022.928541

(註5)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Lancet. 2023;402(10410):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註6) Armaou M, Pears M, Konstantinidis ST, Blake H. Evolution of Primary Research Studies in Digital Interventions for Mental Well-Being Promotion.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4;21(3):375. doi:10.3390/ijerph21030375
(註7) Thornicroft G, Mehta N, Clement S, et al. Evidence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Mental-Health-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Lancet. 2016;387(10023):1123-1132. doi:10.1016/S0140-6736(15)00298-6

(註8) Perciavalle V, et al. The Role of Deep Breathing on Stress. Physiol Behav. 2022;238:113491. doi:10.1016/j.physbeh.2022.113491
(註9) Lieberman MD, et al. Putting Feelings into Words: Affect Labeling Disrupts Amygdala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ffective Stimuli. Psychol Sci. 2021;32(3):368–381. doi:10.1177/0956797620971019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陳子妮
重要的是,它採用日本藥典等級的嚴格檢驗,通過多項安全測試與品質認證,孕婦與哺乳期媽媽都可以安心飲用。對於正在孕期或哺乳期的媽媽來說,這更是一份安心的呵護。因為寶寶需要的營養,大部分都來自母體,媽媽更需要能補充鐵和營養素。

現代人生活緊湊,無論是上班族、家庭主婦,還是正在努力育兒的父母,每一天都面對著龐大的壓力與挑戰。

 

這些壓力,其實正提醒我們:身體需要更全面、更天然的營養支持!

 

 

在眾多保健品中,IKOR日本醫珂 「氣巡棗鐵」脫穎而出,融合日本百年漢方智慧與現代營養科學,嚴選六大關鍵成分:

卵黃萃取物

紅棗萃取物

枸杞萃取物

焦磷酸鐵

單麩醯酸型葉酸

檸檬酸

 

IKOR 氣巡棗鐵:每天一瓶,滿滿活力與好氣色!

想要每天都活力滿滿好氣色?試試 IKOR 氣巡棗鐵!這款專為女性和蛋奶素者設計的補充飲品,溫和好吸收,讓你輕鬆養成「滋補強身」的日常習慣!

 

 

為什麼我會愛上它?

 

獨家紅棗枸杞雙萃精華:來自自然的保健好物,富含維生素和養分,幫你調節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還能養顏美容,讓你由內而外散發自然光采!

 

卵黃萃取加持:不僅促進營養吸收,還能促進新陳代謝、使排便順暢,體力 UP UP,隨時充滿精神!

 

溫和又好吃:不刺激、好入口,特別適合忙碌的時候,隨手一袋就能補充滿滿能量。

 

不管是忙碌上班、熬夜追劇,還是想讓氣色好,氣巡棗鐵都是最佳健康小幫手!每天一袋,輕鬆擁有好氣色、好體力!

 

 

不同於一般補給品,【IKOR日本醫珂】氣巡棗鐵經過特別設計,具有高吸收與高利用率。內含單麩醯胺酸型葉酸與B群的結合,能有效能夠增強體力,促進健康維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吸收效率高,好吸收讓補鐵不再是令人卻步的困擾。

 

更重要的是,它採用日本藥典等級的嚴格檢驗

通過多項安全測試與品質認證,孕婦與哺乳期媽媽都可以安心飲用。

 

尤其在:

15-35歲女性:流失大量鐵質

35-45歲族群:面臨身體變化

氣巡棗鐵都能適時補充身體所需,維持最佳狀態。

 

 

下班小確幸!一包 IKOR 氣巡棗鐵,瞬間滋補強身!

忙碌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別擔心!來一包 IKOR 氣巡棗鐵,搭配氣泡水,微酸甜的滋味瞬間點亮你的夜晚,滿滿的幸福感!

一口下去,疲憊瞬間 OUT,體力直接滿格!感覺整個人又活力滿滿~

或是在每個月的敏感時期,身體不再鐵質不足氣色差,你可以自信地面對每一天的挑戰。

 

對於正在孕期或哺乳期的媽媽來說,這更是一份安心的呵護。因為寶寶需要的營養,大部分都來自母體,媽媽更需要能補充鐵和營養素。

而對男性或中年族群而言,IKOR日本醫珂 「氣巡棗鐵」也能幫助提升新陳代謝,她就像一個貼心的健康夥伴,陪你走過生活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

 

 

從今天開始,就用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一包 IKOR日本醫珂 「氣巡棗鐵」,讓我們擁有滿滿的活力 ,迎接每一天的挑戰!

 

現在就行動吧!

無論是:

忙碌的上班日

需要專注力的課堂

運動健身後

 

【IKOR日本醫珂】氣巡棗鐵都能成為你最佳補給,趁現在給自己到位的呵護。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陳子妮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 筋膜治療、徒手治療、運動訓練、體適能團課、講座 ●證照: 國家高考考試合格物理治療師 澳洲解剖列車筋膜治療國際認證-AnatomyTrains 挪威紅繩懸吊系統國際認證-RedcordNeuraci 德國Flexibar振動式核心訓練國際認證 澳洲高階骨科徒手治療認證證照
現職
●現任: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物理治療師 ●經歷: 熱河診所-物理治療師 高雄前金區孩童體適能運動講座-講師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健康促進講座-講師 一對一個人徒手治療/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