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張馨方
這樣一來,即使少了豬肉能吃,還是能幫自己補充滿滿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素,餐桌依然能豐富又美味。非洲豬瘟對「豬」是嚴重的致命病毒,對「人」卻不是威脅。與其害怕吃豬肉,不如學會怎麼「吃得安全」。選對來源、烹調到熟、注意保存,就是守護食安的三步驟。當豬肉市場波動時,也別忘了魚、豆、蛋、奶都能扛起營養主角。理性面對、不信謠言,才是真正的「防疫力」與「營養力」。

最近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疫情在國內爆發,新聞常見「豬瘟蔓延」、「肉品禁運」等字眼,引發民眾憂心:「吃了會感染嗎?」本篇以醫學與營養雙角度,釐清病毒傳播真相、說明對人體的實際風險,並提供選肉與營養替代建議,讓大家安心吃、聰明選。

一、非洲豬瘟是什麼?豬隻感染後有何症狀?

非洲豬瘟(ASF)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家豬與野豬,不屬於人畜共通疾病。病毒可透過接觸感染豬隻的血液、分泌物,或食入受污染飼料、肉品傳播。

感染後的豬隻常出現以下症狀:

  • 高燒(可超過40℃)、食慾不振、嗜睡;
  • 皮膚發紅或出現出血點;
  • 嚴重者伴隨呼吸困難、嘔吐與腹瀉;
  • 多在感染後數日內死亡,致死率可高達90〜100%。

根據 Li Z. et al.,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PMC, 2022),ASFV 為一種大型DNA病毒,具有極高環境穩定性,可在冷凍肉中存活數月,因此是全球畜牧防疫的重大挑戰。

 

二、人會感染非洲豬瘟嗎?吃了會有事嗎?

答案是:不會感染喔!目前國際間包括美國農業部(USDA APHIS)與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 前OIE) 的共識皆指出——ASFV 不會感染人類。它僅限感染豬隻,屬於「豬的病毒病」,沒有任何人類感染案例。不過,受感染豬肉雖不會讓人染病,仍存在食安風險:

  1. 病毒在肉品中可長期存在:若這些肉品被非法流通或再餵豬,會導致疫情擴散。
  2. 烹調不足的肉製品:雖不會感染人,但未熟肉可能含其他細菌(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仍有食物中毒風險。

因此,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安全。只要購買合法來源、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ASF 病毒會被完全滅活(Jackman JA et al., Transbound Emerg Dis. 2025)。

 

三、怎麼挑選、處理肉品才安全?

面對非洲豬瘟防疫,民眾最實際的行動是「聰明選肉」。建議方式如下說明:

  1. 認明產地與檢驗標章:選擇有「屠宰衛生檢查章」、「產銷履歷」或政府標章的豬肉。
  2. 避免購買來源不明加工肉:香腸、火腿等若無清楚標示,建議不食用。
  3. 充分加熱、避免半熟肉:烤肉或火鍋應煮至全熟,中心不再呈粉紅。
  4. 廚房分區處理:生熟食器具分開,防止交叉污染。
  5. 不餵豬廚餘:ASF 傳播的最大風險之一即來自餵食含受感染肉品的廚餘。

小提醒:別被「吃了會得病」的謠言嚇到,重點在於「選對來源」與「烹調到位」。對人體來說,ASF 病毒是無害的,千萬別自己嚇自己。

四、若豬肉缺貨,如何營養不打折?

接下來若因政策或市場短缺導致豬肉供應減少,均衡蛋白攝取仍是維持免疫力與代謝力的關鍵。可以參考以下面幾類食材來替代豬肉,營養一樣滿滿唷!

類別 推薦食材 營養重點與好處
家禽類 雞胸肉、火雞肉 高蛋白、低脂肪、料理彈性大
魚類 鮭魚、鯖魚、鱈魚 含Omega-3脂肪酸,有助心血管健康
豆類製品 豆腐、毛豆、黑豆 提供植物蛋白與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
蛋與乳品 雞蛋、優格、低脂牛奶 含完整胺基酸與B群,營養密度高

這樣一來,即使少了豬肉能吃,還是能幫自己補充滿滿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素,餐桌依然能豐富又美味。

非洲豬瘟對「豬」是嚴重的致命病毒,對「人」卻不是威脅。與其害怕吃豬肉,不如學會怎麼「吃得安全」。選對來源、烹調到熟、注意保存,就是守護食安的三步驟。當豬肉市場波動時,也別忘了魚、豆、蛋、奶都能扛起營養主角。理性面對、不信謠言,才是真正的「防疫力」與「營養力」。

 

參考資料

  1. Li Z. et al.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Pathogens 2022;11(2):176.
  2. USDA APHIS. African Swine Fever: Disease Alert.
  3.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 African Swine Fever Fact Sheet.
  4. Jackman JA et al. Mitigation Strategie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Biosecurity: From Virus Inactivation to Pig Health. Transbound Emerg Dis. 2025. doi: 1155/tbed/7162567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frican-swine-fever-eating-safety-human-infection-myth/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成年人營養保健】【孕婦及哺乳婦營養】【幼兒及老人營養保健】【健康減重】【保健食品】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營養師】【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執照】【美容丙級技術士】【 CTSSN運動營養初階專業認證】
經歷
●現任: 【自由接案營養師 】●經歷:【 耕莘健康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個人/團班減重營養師】【 生技公司 營養保健品行銷營養師】 【食品公司特殊營養品行銷專員/營養師】
防疫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一場全民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國家健康防線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肉品走私的危險,就能明白海關的嚴格不是刁難,而是保護。醫學上,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更省成本。就像我們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一樣,國家也必須透過嚴格邊境檢疫,阻止外來病毒「入侵」。一條香腸,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可能藏著整個產業的崩潰與疾病的風暴。

從醫師角度看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的關聯

近年來,許多人在機場被攔下時會感到困惑甚至不滿:「不就是帶幾條家鄉香腸?為什麼海關這麼嚴?」、「一點點肉乾也要沒收,太誇張了吧!」事實上,這些規定不是官僚作風,而是公共衛生與生物安全的必要防線。身為醫師,我想從疾病防治與人類健康的角度,帶大家了解為什麼連一條香腸都不能放過。

一、肉製品不只是「食物」,更可能是病毒的「載體」

肉品與肉製加工食品(例如香腸、臘肉、肉乾)不僅含有蛋白質與脂肪,也可能攜帶來自動物的病原體。這些病毒或細菌在低溫、乾燥或真空環境中仍能存活很長時間。

以「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為例,這是一種對豬隻致命、但不會感染人類的病毒。然而,它的傳染力極強且耐環境。研究指出,ASF 病毒在冷藏肉中可存活超過 100 天,在冷凍肉中甚至可活數年。若有人從疫區攜帶受污染的香腸入境,即使只是一小塊被豬吃到,也可能造成整個養豬產業的災難。

舉例來說,2018 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短短幾個月內疫情蔓延超過 20 個省份,造成數億頭豬被撲殺。當時台灣海關也多次在旅客行李中查獲來自疫區的香腸、火腿、肉乾等產品。這些「伴手禮」若被帶回農村地區、餵食廚餘豬,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與防疫損失。

 

二、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雖然像非洲豬瘟這類疾病不會直接感染人類,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卻潛藏在相同的途徑中。當非法肉品跨境流通時,不僅可能散播動物疫情,還有機會將細菌與抗藥性基因帶入本地環境,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

(1)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潛在威脅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豬流感(Swine Influenza)等疾病,皆有可能從動物傳染至人類。若攜帶這些病毒的肉品進入國內,一旦接觸野生動物或畜牧場,病毒便可能跨物種感染。

三、病毒「搭便車」:香腸也能成為防疫破口

很多人誤以為香腸、肉乾這類食物已經「煮熟」或「曬乾」,病毒應該早被殺死。但事實並非如此。

(1)製程溫度不一定足以滅毒

一般香腸製作時,肉品可能僅在 60–70°C 烘烤,或僅以煙燻、風乾方式保存。非洲豬瘟病毒須在 70°C 以上持續加熱至少 30 分鐘才能完全失活;而在傳統製程中,部分區域溫度不足,使病毒仍可能殘留。

(2)真空包裝讓病毒「長壽」

許多肉乾、臘肉使用真空包裝,這樣雖能防腐,卻也為病毒提供穩定的環境。再加上跨國運輸時間短、氣溫適中,病毒往往仍具活性,進入本地後就有機會「復活」傳播。

 

四、為什麼海關這麼嚴?背後是一場「防疫接力」

當旅客抵達國門時,海關與檢疫人員扮演著防疫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的任務是阻止外來動物疾病進入國內。如果連這一關都放寬,那麼一旦病毒進入畜牧場,後果將是全國性災難。

台灣在 1997 年曾遭逢口蹄疫爆發,當時全島數百萬頭豬被撲殺,損失超過新台幣 1700 億元。這段歷史讓防疫人員深刻體會:防線若破口,再多的補救也於事無補。

因此,當你看到海關人員要求旅客丟棄香腸、火腿時,這並非「小題大作」,而是守護整個國家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必要措施。

五、醫師眼中的「防疫鏈」:從動物到人類的健康一體觀

現代公共衛生學提倡「One Health」(同一健康)的概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談論動物疫情時,其實也在談人類健康的根基。

一旦外來病毒進入生態系,不僅威脅畜牧產業,也可能經由野生動物宿主轉變、突變,最終演化為能感染人類的新型病原體。SARS、MERS、COVID-19 等全球疫情,都提醒我們病毒跨界的威脅真實存在。

從臨床角度觀察,每當出現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時,最前線的醫師往往面臨未知病原的挑戰。若社會能從源頭防堵,如嚴格檢疫、杜絕非法肉品,便能減少這些疾病「誕生」的機會。

 

六、民眾該怎麼做?出國防疫守則

  1. 入境前了解規定
    無論是從中國、東南亞或歐洲返國,都應先確認哪些食物可攜帶。幾乎所有肉類及製品(含香腸、火腿、肉鬆)皆屬禁止攜入項目。
  2. 不要幫人「代帶」食品
    有人可能請你順便帶些「家鄉味」,但這樣的善意舉動可能違法,且面臨高額罰金(台灣最高可達 100 萬元)。
  3. 拒絕網購境外肉製品
    許多網路平台販售看似「真空包裝」的香腸、臘肉,其實來自疫區,寄送過程未經檢疫,風險極高。
  4. 主動配合檢疫
    若入境時有攜帶不確定是否合法的食品,主動申報並交由檢疫人員處理,是最負責任的做法。

 

七、從醫師角度的結語:一條香腸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免疫系統

防疫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一場全民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國家健康防線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肉品走私的危險,就能明白海關的嚴格不是刁難,而是保護。

醫學上,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更省成本。就像我們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一樣,國家也必須透過嚴格邊境檢疫,阻止外來病毒「入侵」。一條香腸,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可能藏著整個產業的崩潰與疾病的風暴。

下次出國回來,若被要求丟棄肉製品,請記得:那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對農民、對社會、對彼此的健康負責的行為。

 

主題 重點摘要 為什麼重要 民眾行動建議
肉製品 = 病毒載體 香腸、臘肉、肉乾在低溫、乾燥、真空環境可長期存活病毒(如 ASF)。 被廚餘餵豬或接觸畜牧場,即可能引發產業性疫情。 海外返國避免攜帶任何肉類及其製品;有疑慮主動申報。
非洲豬瘟(ASF)耐受性 冷藏可存活逾百日、冷凍可存活數年;需要 ≥70°C 連續加熱 ≥30 分鐘才可能完全失活。 一般家用或傳統香腸製程溫度/時間不一定達標,殘存風險高。 不要購買或攜帶來源不明的香腸/臘肉;避免以肉製品餵食動物。
製程與包裝誤解 煙燻、風乾、低溫烘烤與真空包裝不等於「無毒」。 真空與低溫反而可能延長病毒存活與運輸可及性。 看到「熟製」「真空」標示也不要鬆懈;嚴守禁攜規定。
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 非法肉品可同時帶入細菌與抗藥性基因;人畜共通病風險借道擴散。 破壞畜牧與環境微生態,間接提高人類感染與醫療負擔。 拒絕代帶、拒網購境外肉製品;支持合法檢疫食品。
歷史教訓與經濟代價 口蹄疫曾造成數百萬頭豬撲殺,經濟損失極大。 防線一破,後續補救成本與社會代價遠超邊境攔檢。 理解海關嚴格是必要;主動配合查驗與棄置流程。
One Health(同一健康) 人、動物、環境健康互相牽動;邊境是關鍵第一道防線。 阻斷跨界病原的最有效與最低成本策略在源頭。 從個人旅行行為做起:不帶、不中、不到(不攜帶、不購買、不投餵)。
法規與罰則(入境須知) 肉類及其製品多屬禁止攜入;違規可課高額罰鍰。 以高成本嚇阻高風險行為,保護農業與糧食安全。 行前查規定、入境如實申報、配合檢疫;不要心存僥倖。
實用清單(出國前後) 行前查詢可攜品、避免代帶/網購、返國主動申報與棄置。 降低個體行為造成群體風險的機率。 把「不帶肉」當成旅行固定 SOP;提醒同行親友同樣遵守。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why-customs-stop-a-sausage-biosecurity/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蔡旻堅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只感染豬與野豬的高致死病毒,對人體無感染性。即使誤食受感染豬肉,只要充分加熱至70°C以上即可安全食用。本文以最新期刊研究與中醫觀點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特性、煮熟溫度標準與家庭防疫要點,提醒讀者避免廚餘餵豬、肉品分流與入境攜帶風險。從「火能化濕、熟則無害」的養生智慧出發,教你用正確的烹調與清潔習慣守護餐桌安全。了解非洲豬瘟不會傳人,但人為疏忽卻能讓疫情重燃,讓每一碗熟肉都成為平安與責任的象徵。


你知道嗎?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在豬隻中的致死率高達 90% 到 100%
但在人身上,這個病毒卻「連門都找不到」。
根據 2025 年《Virulence》期刊的最新回顧研究指出,ASF 病毒只能感染豬與野豬細胞,
人類即使誤食感染豬肉,也完全不會發病(註1)。
真正的風險,其實不是「吃進去」,而是「帶回去」——
當廚餘、肉乾或行李中的豬製品重新被豬吃下時,
那才是疫情重燃的火種。

 

非洲豬瘟不會傳染給人,卻能透過人類的行為毀掉整個養豬場。
真正需要被消毒的,或許不是廚房,而是我們的恐懼。

 

許多國家因此將「攜帶肉品入境」列為最高罰項,
因為這場戰爭的敵人,不是人類的疾病,而是人類的疏忽
火能去濕、亦能除害,
而在這個時代,「正確知識」正是現代人的火候。

只要你願意花一點耐心,一碗熟肉,也能煮出整個社會的安心。

 

📚參考文獻
1️⃣ Li M, Zheng H. Insights and Progres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Virulence. 2025;16(1):2457949. doi:10.1080/21505594.2025.2457949

 

非洲豬瘟是什麼?病毒只攻擊豬,不感染人

你知道嗎?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其實是豬隻之間的「絕症」,卻與人類完全無關。它由非洲豬瘟病毒(ASFV引起,屬於雙股 DNA 病毒,極度頑強,能在冷凍肉中存活數月,但對人類細胞卻毫無感染力。這就像一把只開某個「豬鎖」的病毒鑰匙,對人類的細胞門完全插不進去。

 

研究指出,ASFV 主要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豬隻、受污染的飼料或運輸車輛傳播,且在野豬族群中也能長期潛伏(註1)。不同於禽流感或 COVID-19 這類具跨物種傳染性的病毒,ASFV 沒有感染人類的受體結構,因此人吃到被感染的豬肉也不會得病

然而,它對養豬產業的打擊極為沉重。感染後的豬幾乎無法存活,目前尚無有效疫苗或治療藥物(註2)。因此,全世界的防疫重點在於「阻止病毒進豬場」,而不是「防止人感染」。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看,ASF 帶給人們的提醒是——食安不僅是吃得安全,更是整個生態鏈的平衡。當人類尊重防疫規範,也是在守護自己的餐桌。

 

 

吃到感染豬瘟的豬肉會怎樣?人體不會得病

很多人第一個反應是:「萬一我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怎麼辦?」別擔心——人體不會被感染

非洲豬瘟病毒(ASFV)只會鎖定豬的免疫細胞,它沒有辦法附著在人體細胞上。這就像郵差拿著錯地址的信,無論他多努力,都送不到你的家。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與多篇研究均指出,即使人類誤食受感染豬肉,也不會造成疾病或傳染鏈。相反地,真正的風險在於「病毒經人為活動再傳回豬隻」——例如將未煮熟的肉製品餵豬,或用受污染的容器處理廚餘(註3)。

 

現代科學實驗證實,ASF 病毒在攝氏 70 °C 加熱 30 分鐘、或沸騰幾分鐘後即完全失活(註4)。
因此,只要肉品來源合法、充分加熱、避免交叉污染,吃下去是安全的。
若你誤食了疑似受污染的豬肉,也不用恐慌,人體會如常代謝,但請務必不要讓這些殘餘肉品再進入豬場或餵食鏈,那才是防疫的真正破口。

 

 

煮熟還安全嗎?安全溫度與烹調時間

你有注意過自己家裡煮肉時的溫度嗎?其實,只要肉煮熟,非洲豬瘟病毒就被徹底消滅
研究顯示,ASF 病毒在攝氏 60 °C 下可存活 20 分鐘,但達 70 °C 持續 30 分鐘或 100 °C 滾煮幾分鐘後便完全失活(註5)。這意味著,只要肉熟透、中心不再發紅,就能安心享用。

 

烹調時建議使用料理溫度計,確保中心溫度超過 70 °C。若是燉湯或紅燒,時間越長越安全;反之,生肉製品如香腸、臘肉、涼拌豬肝等,若未經高溫處理,就可能成為病毒藏身的角落。

 

從預防醫學的角度來看,「加熱」不只是烹飪,更是一場病毒的淨化儀式
就像《黃帝內經》提到「熱能化濕,熟則無害」的道理——火的能量,讓食物成為滋養,而非風險。

 

所以,與其擔心吃進病毒,不如確認你的廚房火候夠不夠。
一鍋熱氣騰騰的湯,不只是溫暖,更是一道最天然的防線。

 

 

如何避免風險?防檢與家庭消毒要同步

防非洲豬瘟,關鍵不是「不吃豬肉」,而是「別讓病毒有機會再進豬圈」。
對一般人來說,最該注意的是三件事:不帶、不中、不中毒(帶=走私肉、不=亂餵豬、毒=環境污染)

 

首先,切勿從國外攜帶肉乾、火腿、香腸等豬肉製品入境,這是目前病毒跨國傳播的最大風險之一(註7)。即使在行李裡看似乾燥或真空包裝,ASF 病毒仍可能潛伏數月不死。

 

其次,廚餘禁止直接餵豬,尤其未煮熟的廚餘,是豬場爆發疫情的常見原因。
對家庭來說,請保持砧板、刀具分色使用,生熟食分開處理,並以漂白水 1:100 稀釋定期擦拭流理台。

 

最後,防疫不只在豬場,也在餐桌。
「乾淨的廚房,是最小的防疫前線。」
這份乾淨,不只是衛生習慣,更是一種守護生命鏈的溫柔責任。

 

 

結論:一碗湯的溫度,能熄滅恐懼

有時候,一場疫情,不只是病毒的傳播,更是一場人心的考驗。
非洲豬瘟不會害人,卻能因人的疏忽而蔓延。
有人怕吃肉、有人怕感染,

但我們真正該怕的,是那份「明知道不該卻仍然忽略」的習慣。

《醫學衷中參西錄》有言:「養生者,當慎起居。」
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貼切——
因為防疫的根本,不在遠方的邊境,而在我們每日的生活裡。
當你在廚房洗手時,當你用不同的刀具切生熟食時,
那一刻,其實就是你在守護整個社會的防線。

 

第一層啟示是:病毒的力量有限,但人心的忽略無限。
若人能遵守檢疫與衛生的秩序,病毒終究會被理性與火候消融。

更深的一層是:
防疫其實是一種「修身」——
它考驗的不只是防線,更考驗我們是否能尊重生命、節制欲望、維持潔淨。

 

就像一鍋湯,從冷到熱,從混沌到清透。
那不只是烹飪的過程,也是人心由慌亂歸於安定的修煉。
當我們願意花一點時間,讓水滾、讓肉熟、讓知識生根,
就能讓恐懼慢慢退散,讓生活重新恢復秩序。

 

所以,下一次當你聽見「非洲豬瘟」這四個字,
請別慌張——
只要廚房乾淨、肉煮熟、心安定,
你已經完成了最實際的防疫。

那一碗熟肉,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責任、一份愛。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情境A:煮熟合格(≥70°C/中心熟透) 情境B:未煮熟或來源不明 情境C:攜帶入境/檢疫規範
人體感染風險 不會感染人;食用安全 不會感染人;但不建議食用 不涉及食用風險;涉及防疫違規
病毒存活性 高溫滅活;70°C×30分或沸騰數分可失活 可能殘留活病毒(尤其風乾、醃製、半熟) 真空/乾貨中病毒可存活數週~數月
對豬場/環境風險 低;勿把剩食餵豬 中~高;殘渣若進入餵飼鏈是重大風險 極高;非法肉品是跨境傳播主因之一
是否可食 可;前提是「充分加熱+避免交叉污染」 不建議;應丟棄,勿餵豬 不可攜帶;依法沒收並重罰
建議處置 使用料理溫度計、中心≥70°C;熟食與生食分流 立即停止食用;器具與檯面以漂白水1:100清潔 切勿攜帶肉品入境;遵循申報與檢疫
家庭SOP 砧板刀具有色分流;熟後冷藏≤2小時、48小時內食畢

 

 

🧾步驟八: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吃到感染非洲豬瘟的豬肉,人體會被傳染嗎?

回覆: 不會。非洲豬瘟病毒(ASFV)僅能感染豬與野豬,對人體沒有感染性。
即使誤食受感染豬肉,也不會造成任何疾病。只要食材充分加熱到 70°C 以上、確保中心熟透,就能安全食用。
中醫也說「熱能化濕,熟則無害」,意指火候足夠即可化去病氣。

 

問題2:如果不小心吃到半熟豬肉怎麼辦?

回覆: 請先冷靜,人體不會因此感染非洲豬瘟。
但若懷疑肉品未煮熟,建議重新加熱至沸騰幾分鐘,並清洗相關的器具與砧板。
切勿將剩餘肉或廚餘餵豬,因為病毒可能透過這條路重新回到豬隻族群中。

 

問題3:非洲豬瘟病毒在冷凍肉中能活多久?

回覆: 根據《Scientific Reports》研究,ASF 病毒在冷凍肉中可存活數月,
在低溫環境下更具耐性。因此,請務必確認肉品來源合法且經過檢疫,不購買或攜帶來路不明的冷凍豬肉製品。

 

問題4:家裡如何正確防止病毒交叉污染?

回覆: 保持廚房清潔就是最好的防疫。
建議砧板、刀具分色使用;生熟食分開處理;餐具、流理台可使用 漂白水1:100 濃度擦拭。
煮熟的肉請在兩小時內冷藏,並於48小時內食用完畢。
這不只是衛生習慣,更是「守界之德」——保護家庭與環境的智慧。

 

問題5:為什麼不能攜帶肉乾或香腸回台灣?

回覆: 因為這些肉製品可能仍帶有活病毒。
非洲豬瘟雖不會感染人,但若病毒經由行李、食品進入台灣並被豬吃下,就可能造成整個豬場毀滅性疫情。
因此,依照防檢局規定,攜帶豬肉製品入境屬於重大違規,最高可罰新台幣 100 萬元

 

 

 

本文作者:吃漢營養師-蔡旻堅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Yoo DS, Kim Y, Lee ES, et a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outh Korea, 2019.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27(7):1909-1918. doi:10.3201/eid2707.204230.
2️⃣ Li M, Zheng H. Insights and Progres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 Review. Virulence. 2025;16(1):2457949. doi:10.1080/21505594.2025.2457949.

3️⃣ Bergmann H, Dups-Bergmann J, Schulz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African Swine Fever: A Systematic Review. Viruses. 2022; 14(10):2107. doi:10.3390/v14102107.
4️⃣ Juszkiewicz M, Walczak M, Woźniakowski G, Podgórska K. African Swine Fever: Transmission, Spread, and Control Through Biosecurity and Disinfection, Including Polish Trends. Viruses. 2023; 15(11):2275. doi:10.3390/v15112275.

5️⃣ O’Neill X, White A, Ruiz-Fons F, Gortázar C. Modelling the Transmission and Persist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Wild Boar in Contrasting European Scenarios. Scientific Reports. 2020;10(1):5895. doi:10.1038/s41598-020-62736-y.
6️⃣ Wang F, Zhang H, Hou L, Yang C, Wen Y. Adva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21;136:535-539. doi:10.1016/j.rvsc.2021.04.004.

7️⃣ Dhollander S, Chinchio E, Tampach S, et al.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the Occurrenc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es. 2025;17(2):192. doi:10.3390/v17020192.
8️⃣ Dixon LK, Sun H, Roberts H. African Swine Fever. Antiviral Research. 2019;165:34-41. doi:10.1016/j.antiviral.2019.02.018.

 

 

 

Author picture
蔡旻堅
營養師
專長:中藥養生調整、減重飲食、疾病飲食
現職
萬國製藥廠股份有限公司業務主任、財團法人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屏東縣營養師公會理事、台灣中藥臨床學會副祕書長、高雄市中醫藥養生協會理事、阿米多福食品有限公司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