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林湘宛
總結來說,要擺脫過敏性鼻炎,可以靠西醫藥物治療快速緩解症狀,但仍然可以搭配中醫在體質上的辨證調理,從根本解除病因,而生活環境的控制與習慣上的改變則有助於鞏固療效,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擺脫打噴嚏的困擾,重拾健康舒適的生活。

在台灣這個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鼻過敏(又稱為「花粉症」,專有名詞為「過敏性鼻炎」, Allergic rhinitis)已然成為許多人難以擺脫的困擾,尤其是隨著春天的到來,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等的典型症狀往往會加劇,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可能導致精神不濟、睡眠障礙等其他問題。因此更需要透過體質的調理,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讓生活品質變得更好。

首先,要先了解過敏性鼻炎的成因與症狀,其病理機轉主要為患者對環境中的過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又由於鼻黏膜為人體第一道接觸外界的開口,因此有過敏體質的人往往從鼻黏膜開始產生發炎反應。常見的過敏原有塵蟎、蟑螂、動物毛屑、黴菌等,除了鼻部症狀(鼻子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外,還可能出現眼睛、喉嚨、耳道搔癢、頭暈脹等不適,外觀上也可見黑眼圈、鼻頭皺褶,長期下來,也可能引發鼻竇炎、中耳炎、嗅覺失常等併發症,甚至影響臉部結構發育。

西醫在治療過敏性鼻炎主要透過藥物,包括口服抗組織胺、鼻噴劑、口服去充血藥物、類固醇鼻噴劑等,這些能非常有效緩解症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長期使用鼻黏膜血管收縮劑可能會導致藥物性鼻炎而加劇鼻塞症狀,其他用藥也建議經由醫師的指示與監測下用藥。

至於中醫的觀點下,過敏性鼻炎與肺、脾、腎三者的虛損密切相關,除了共同症狀鼻塞、鼻癢、打噴嚏外,根據不同的表現會細分成不同的體質證型,以下整理常見的三大體質與調理方法,幫助您更精準地擺脫鼻過敏:

  1. 肺氣虛寒
  • 症狀表現:以清涕為主的流鼻水、怕冷、反覆感冒、疲倦、氣短等症狀。
  • 常用中藥:以溫肺散寒為主,像是小青龍湯、桂枝湯、玉屏風散、黃耆、黨參。
  • 穴位按摩:太淵穴,位於手掌面大拇指根部凹陷處,摸得到橈動脈脈搏處。
  1. 脾氣虛弱
  • 症狀表現:鼻涕倒流、食慾不振、腹脹、腹瀉、頭昏沉重、四肢無力等症狀。
  • 常用中藥:以健脾益氣為主,像是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白朮、茯苓。
  • 穴位按摩:中脘穴,位於胸骨下方到肚臍連線的正中間。
  1. 腎氣虧虛
  • 症狀表現:鼻涕清稀、腰膝酸軟、夜尿、頻尿、暈眩、耳鳴等症狀。
  • 常用中藥:以溫補腎陽為主,常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右歸丸。
  • 穴位按摩:太谿穴,位於內側腳踝與跟腱間的凹陷處。

另外也有部分的人在上述的臟腑虛損的情況下,夾有鬱熱的體質,可能會見到鼻涕變黃、口乾舌燥等症狀,此時就需要適量加入清熱的中藥,像是黃芩、梔子、桑白皮、知母等。

 

體質證型 症狀表現 常用中藥(調理方向) 穴位按摩
肺氣虛寒 清涕流鼻水、怕冷、反覆感冒、疲倦、氣短 溫肺散寒:小青龍湯、桂枝湯、玉屏風散、黃耆、黨參 太淵穴(手掌面大拇指根部凹陷處,可摸到橈動脈)
脾氣虛弱 鼻涕倒流、食慾不振、腹脹、腹瀉、頭昏沉重、四肢無力 健脾益氣: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白朮、茯苓 中脘穴(胸骨下方至肚臍連線正中點)
腎氣虧虛 鼻涕清稀、腰膝酸軟、夜尿、頻尿、暈眩、耳鳴 溫補腎陽:真武湯、濟生腎氣丸、右歸丸 太谿穴(內側腳踝與跟腱間凹陷處)

除了以藥物調理體質外,生活中的環境控制與習慣調整也相當重要。首先,要盡量減少接觸過敏原,記得定期清潔室內寢具、窗簾,利用空調、空氣清淨機、除濕機維持室內舒適的溫度、濕度與空氣品質。外出時也應記得配戴口罩保護呼吸道安全。第二,在飲食方面可以適量吃一些溫熱性食物(麻油、薑)而減少寒性食物(白菜、瓜果類、白蘿蔔等)與高組織胺的食物(竹筍、花生、鳳梨等)。最後,壓力也會影響過敏反應的發作,因此壓力管理、保持心情愉悅、放鬆身心也有助於緩解症狀。

總結來說,要擺脫過敏性鼻炎,可以靠西醫藥物治療快速緩解症狀,但仍然可以搭配中醫在體質上的辨證調理,從根本解除病因,而生活環境的控制與習慣上的改變則有助於鞏固療效,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擺脫打噴嚏的困擾,重拾健康舒適的生活。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llergic-rhinitis-tcm-body-types/

 

免責聲明:
本篇內容僅供一般健康知識參考,無法取代專業醫療診斷與治療。若有身體不適或疑似健康問題,請及時諮詢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員。個別情況因人而異,請勿自行停藥或更改治療方式。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月經調理、痛經、更年期症候群、孕產調理、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落髮、青春痘、乾眼症、睡眠障礙、消化功能異常、顳顎關節症候群、下背痛、中風後遺症、耳鳴、暈眩
經歷
●現任:【昌盛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新月集產後護理之家講師暨巡診醫師】●學經歷:【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師】【君綺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 中醫師】
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眼睛的健康主要與肝、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曾提到「肝開竅於目」;《壽世保元》則提到「目者,肝腎之外候也。肝腎之精血充足,則光彩清明;肝腎之精血虧虛,則昏蒙眩暈」,因此在維持眼力最首要的就是維持肝血與腎精的充盈。而眼周又有多條經絡循行經過,如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攢竹;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以及足陽明胃經的承泣、四白,透過熱敷、按摩或是透過專業中醫師的針灸可以促進經絡的氣血暢通

在高科技進步的現代社會中,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也因為長時間盯著這些螢幕,導致眼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所謂的「藍光傷害」與「乾眼症」的發生。

藍光是怎麼傷害到我們的眼睛的?

藍光是波長介於400-500奈米之間的高能量可見光,主要來自於自然界的太陽光(與紫外線只有一線之隔),而在人工光源中則是源自於電子產品的螢幕。這種高能量的光源會穿透眼睛的角膜、水晶體,最後抵達視網膜,並可能在過程中產生一系列的氧化傷害,進而產生角膜炎、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等疾病。

 

造成眼睛疲勞的真兇──「乾眼症」

事實上,研究指出在「正常」使用3C產品的情況下,它們所發出的藍光並會讓眼睛有顯著的病變,除非是直視太陽長達15分鐘以上。但為什麼人們在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仍會感覺到眼睛的疲憊呢?這其實是源自於我們的「用眼習慣」,在緊盯著螢幕的同時,人們平均眨眼的次數會減少至⅓,因此淚液蒸發的更多導致眼睛容易乾澀、疲勞,甚至出現異物感、燒灼感或視力模糊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乾眼症」。

 

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乾眼症呢?

除了上述的主觀症狀外,醫師會進行眼部的檢查,例如淚液分泌測試(Schirmer’s Test)──用濾紙放在下眼皮的位置,並測量5分鐘內淚水浸潤的長度,若小於5mm則表示有乾眼症。此外,醫師也會利用螢光染色的方式,分析淚膜、角膜與結膜的完整度來評估導致乾眼的來源。常見因用眼過度而造成的乾眼症類型為「缺水性」乾眼症。

 

改變生活習慣,維持日常好視力

  1. 20-20-20法則:每使用電子產品螢幕20 分鐘,就休息至少20 秒,在這 20 秒內看向距離約20 英尺(約6公尺)遠的物體。
  2. 維持眼部濕潤度:無論於室外或室內,都可以適時地配戴太陽眼鏡、護目鏡,避免眼睛直接吹到風,亦可額外透過人工淚液的補充維持眼部潤滑與濕度,但務必注意選擇不含有防腐劑的成分,避免使眼睛乾澀加劇。
  3. 補充抗氧化飲食: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亞麻籽油等,或是攝取富含維生素A、C、E及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柑橘類等,這些營養素有助於改善淚膜穩定性,同時也能減少眼部的發炎反應。

 

護眼穴位按摩,中醫來幫忙!

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眼睛的健康主要與肝、腎等臟腑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曾提到「肝開竅於目」;《壽世保元》則提到「目者,肝腎之外候也。肝腎之精血充足,則光彩清明;肝腎之精血虧虛,則昏蒙眩暈」,因此在維持眼力最首要的就是維持肝血與腎精的充盈。而眼周又有多條經絡循行經過,如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攢竹;足少陽膽經的瞳子髎;以及足陽明胃經的承泣、四白,透過熱敷、按摩或是透過專業中醫師的針灸可以促進經絡的氣血暢通,以下提供幾個常用於護眼保健的穴位提供給大家參考:

 

  1. 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位於上眼皮內側靠近眉骨處,具有疏風清熱、明目利竅的功效,是治療眼科疾病常用的穴位,特別適用於眼部疲勞、流淚的症狀。
  2. 風池穴(足少陽膽經)─位於後腦杓枕骨下肌肉凹陷之處,具有疏風解表、清利眼竅的功效,也有研究指出能增加淚腺分泌,對於眼部乾澀、疲勞具有明顯效果。
  3. 光明穴(足少陽膽經,與肝經相通)─位於小腿外側,腳踝上方5吋,具有疏肝明目的功效,對於視力模糊、眼睛乾澀具有不錯的療效。
  4. 太溪穴(足太陰腎經)─位於內側腳踝至腳跟中間的位置,具有補腎滋陰的效果,可透過補充水分緩解眼部的乾澀感。

 

護眼日常保健建議
20-20-20法則 每使用螢幕20分鐘,請至少休息20秒,並看向6公尺遠的物體,放鬆眼部肌肉。
維持眼部濕潤 避免風吹直吹,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必要時配戴太陽眼鏡或護目鏡。
補充抗氧化飲食 多攝取富含Omega-3、維生素A/C/E與葉黃素的食物,如深綠蔬菜、胡蘿蔔、鮭魚等。
中醫推薦護眼穴位
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 上眼皮內側近眉骨,改善眼疲勞與流淚。
風池穴(足少陽膽經) 枕骨下凹陷處,促進淚腺分泌,舒緩乾澀與疲勞。
光明穴(足少陽膽經) 腳踝上5吋處,改善視力模糊與眼乾。
太溪穴(足太陰腎經) 內腳踝與腳跟中間,補腎滋陰,減緩眼睛乾澀。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eye-care-screen-fatigue-tcm/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林湘宛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月經調理、痛經、更年期症候群、孕產調理、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落髮、青春痘、乾眼症、睡眠障礙、消化功能異常、顳顎關節症候群、下背痛、中風後遺症、耳鳴、暈眩
現職
●現任:【昌盛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新月集產後護理之家講師暨巡診醫師】●學經歷:【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師】【君綺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 中醫師】
另外,在中醫理論中有部分的中藥被證實可能與調節壓力賀爾蒙相關(但還是提醒大家,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開立處方才可以服用喔!): 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等功效,具有調節免疫反應、穩定賀爾蒙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可以減輕皮質醇的升高,並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氧化壓力)的潛力。 紅景天 (Rhodiola rosea):具有理氣養血、通脈平喘等功效,同時也被認為是很強效的適應原 (adaptogen),能幫助身體抵抗來自內外部的壓力並提振精神,現代藥理學研究則指出裡面的活性成分有助於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功能,可以維持皮質醇的穩定。 冬蟲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具有補肺益腎、改善虛弱的功效。有研究針對運動員比賽後的疲勞修復進行實驗,證實冬蟲夏草能夠有效降低皮質醇,進而達到抗疲勞和抗氧化的效果。

在減重門診中我們可能常聽到「明明我已經吃得很少了,為什麼體重還是不斷的上升?難道是代謝下降了嗎?」,事實上研究顯示基礎代謝率在20歲到40歲之間的變化並不大,然而在這段肩負工作與生活壓力的黃金時期,有一種壓力賀爾蒙已經悄悄在身體裡面作用,試圖囤積更多的脂肪「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挑戰,那就是皮質醇(Cortisol)。

皮質醇是一種在腎上腺在長時間感到壓力時分泌的固醇類荷爾蒙,其所造成的影響包括:

  1. 增加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皮質醇升高會刺激大腦中與食慾和獎勵相關的區域,導致對高糖、高脂肪等高熱量食物的強烈渴望,進而增加熱量攝取。
  2. 促進腹部及內臟脂肪形成:皮質醇會促進脂肪的儲存,尤其容易在腹部和內臟周圍堆積,形成所謂的「中心型肥胖」,同時造成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3. 降低基礎代謝率:皮質醇會分解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使肌肉量減少,進而使基礎代謝率下降。

 

因此,長期處於高壓的人們,即使在飲食上有所節制,也可能因為皮質醇而難以擺脫肥胖的困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心理壓力外,睡眠不足、慢性疼痛、身體受傷發炎,甚至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同樣會對身體造成生理上的壓力,進而讓皮質醇的升高。

 

美國哈佛醫師莎拉.加特佛萊德(Sara Gottfried)曾說過「當體內的賀爾蒙生化反應不良時,再多的運動也沒辦法幫助減重」,因此其提出了「賀爾蒙重整飲食法」,藉由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來調節那些與肥胖息息相關的賀爾蒙,其中就包括了上述的皮質醇,還有雌激素、胰島素、瘦體素與生長激素等,以下節錄幾個裡面提出的重要觀念:

  1. 戒掉影響7種賀爾蒙的食物:其執行的方法為以三天為期去一項項戒除會影響特定賀爾蒙的食物,例如紅肉、酒精、加工食品、精緻澱粉、水果、咖啡因、乳製品,並可以藉由體重的變化去觀察自己可能是何種賀爾蒙的失衡。
  2. 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體重每公斤1.1-1.4g,而較優質的選擇為魚類、家禽、豆類、雞蛋等。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肌肉量、增加飽足感以及穩定血糖。
  3. 增加睡眠品質幫助舒緩壓力:睡前可以藉由冥想、瑜伽、泡熱水澡幫助身體放鬆而更好的進入睡眠,而良好的睡眠能促進瘦體素分泌並抑制飢餓素,如此一來食慾就不會過於旺盛。

 

另外,在中醫理論中有部分的中藥被證實可能與調節壓力賀爾蒙相關(但還是提醒大家,一定要經過專業醫師開立處方才可以服用喔!):

  1. 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具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等功效,具有調節免疫反應、穩定賀爾蒙的作用,在動物實驗中可以減輕皮質醇的升高,並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氧化壓力)的潛力。
  2. 紅景天 (Rhodiola rosea):具有理氣養血、通脈平喘等功效,同時也被認為是很強效的適應原 (adaptogen),能幫助身體抵抗來自內外部的壓力並提振精神,現代藥理學研究則指出裡面的活性成分有助於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功能,可以維持皮質醇的穩定。
  3. 冬蟲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具有補肺益腎、改善虛弱的功效。有研究針對運動員比賽後的疲勞修復進行實驗,證實冬蟲夏草能夠有效降低皮質醇,進而達到抗疲勞和抗氧化的效果。
中藥名稱 主要功效 對皮質醇與壓力的影響
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調節免疫、穩定賀爾蒙 動物實驗顯示可減輕皮質醇升高,有清除自由基潛力
紅景天
(Rhodiola rosea)
理氣養血、通脈平喘、適應原、提振精神 活性成分可調節 HPA 軸,維持皮質醇穩定
冬蟲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
補肺益腎、改善虛弱、提升體力 有研究顯示可有效降低皮質醇,具抗疲勞與抗氧化功效

你也是壓力型肥胖的無辜受害者嗎?不妨試試看透過生活、飲食的調整來減緩身體賀爾蒙的失衡,或是尋求專業的醫療人員(包括中西醫師、營養師、諮商師)的協助。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ortisol-weight-gain-herbal-remedy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林湘宛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月經調理、痛經、更年期症候群、孕產調理、不孕症、子宮內膜異位症、落髮、青春痘、乾眼症、睡眠障礙、消化功能異常、顳顎關節症候群、下背痛、中風後遺症、耳鳴、暈眩
現職
●現任:【昌盛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新月集產後護理之家講師暨巡診醫師】●學經歷:【台中慈濟醫院 中醫師】【君綺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 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