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牛爾旗下專業保養品牌ampm神經醯胺穩膚系列
牛爾旗下專業保養品牌ampm神經醯胺穩膚系列保養參加由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主辦的醫友健賞團挑戰活動,在多達40位專業醫療人員親身體驗、公正評比下,勇奪平均4.7星(滿分為5顆星)超高好評。醫友健賞團活動僅限台灣法定合格醫事人員參加,並嚴格遵守真實體驗、公正評比的核心理念,每一位醫事人員完成親身體驗後,均會幫參加健賞挑戰的品牌打下1~5分的評分,以及留下真實的體驗心得回饋,最後計算一個總體平均分數。

根據z.com Engagement Lab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台灣近九成的民眾都有使用臉部保養產品的習慣,女性與男性的消費者比例約為6:4,肌膚保濕鎖水佔民眾四成以上的主要需求,但除此之外,穩定膚況、修護、乃至日常的妝前保養,民眾的需求也在上升。而民眾從網路購買保養品的比例達到62%,與實體店面的66.6%僅僅差了4%,顯示網路正式成為民眾購買保養品的主要通路渠道之一。又在開架、專櫃、醫美、網路專賣等不同類型的保養品牌網路競爭中,親朋好友的親身體驗推薦作為消費者決策訊息影響力來源佔比高達48%,反觀傳統部落客、網紅KOL圖文業配的影響力佔比則僅剩13%,也顯示來自消費市場的真實評價回饋意見,對於消費者來說日趨重要。

 

牛爾旗下專業保養品牌ampm神經醯胺穩膚系列

牛爾旗下專業保養品牌ampm以神經醯胺穩膚系列保養參加由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主辦的醫友健賞團挑戰活動,在多達40位專業醫療人員親身體驗、公正評比下,勇奪平均4.7星(滿分為5顆星)超高好評。

 

鑒於真實回饋意見對於消費者的重要性,加之在大健康產業中,醫療專家意見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力不下於親朋好友,為了讓消費者能更安心、更客觀的為自己做選擇,保養品牌ampm以神經醯胺穩膚系列保養參加由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主辦的醫友健賞團挑戰活動,在多達40位專業醫療人員親身體驗、公正評比下,勇奪平均4.7星(滿分為5顆星)超高好評。醫友健賞團活動僅限台灣法定合格醫事人員參加,並嚴格遵守真實體驗、公正評比的核心理念,每一位醫事人員完成親身體驗後,均會幫參加健賞挑戰的品牌打下1~5分的評分,以及留下真實的體驗心得回饋,最後計算一個總體平均分數。

 

ampm此次參加GCM醫友健賞挑戰的神經醯胺穩膚系列保養套組體驗內容物包含: 10%神經醯胺修護精華 30ml x1、2%神經醯胺修護機能水 115ml x1、5%神經醯胺修護輕盈乳 100ml x1、神經醯胺舒敏穩膚面膜 20ml x5片,以民眾的保養需求而言可說是面面俱到,參加健賞體驗的醫友們回饋有:「用了2個多禮拜,皮膚的狀況讓我真的很滿意」(藥師回饋)、「使用了兩週覺得保濕度適中,質地跟吸收度也很好,春夏秋季用起來都很適合,會推薦給朋友」(婦產科醫師回饋)、「使用起來感覺真的有修護肌膚」(中醫師回饋)等。

 

醫友健賞團的初衷是用醫療專業、守護民眾的消費日常,猶如神農嘗百草的精神,邀請專業的醫事人員在第一線化身消費者的角度去親自試用、體驗產品,體驗完成後給予最真實的評價和回饋,也不忘給予民眾在使用各種保健、保養類型產品時的注意事項提醒,民眾可上網搜尋:「醫友健賞團」了解更多詳細內容。

 

按此瀏覽: ampm專業補給 完整健賞成績公告

ampm健賞挑戰紀錄摘要

健賞期間 : 2024/03/12 ~ 2024/04/12

健賞醫友 : 40 人

成績:4.7 星(滿分 5 顆星)

健賞週期 : 體驗四週

公佈月份 : 2024-04

健賞規格 :
每位醫友領取:10%神經醯胺修護精華 30ml x1、2%神經醯胺修護機能水 115ml x1、5%神經醯胺修護輕盈乳 100ml x1、神經醯胺舒敏穩膚面膜 20ml x5片

健賞條件 : 所有法定合格醫事人員均可參加

 

文章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職場心理健康不只是員工議題,更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本文整合近五年國際研究,說明如何從制度到文化,打造兼具幸福與績效的職場。內容涵蓋組織層面的彈性工時、EAP 員工協助方案與心理安全文化,並結合中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理念,提出預防倦怠與強化韌性的可行策略。從正念與 CBT 認知行為法到領導者的關懷語言,幫助企業修復壓力、提升團隊信任與生產力,實踐真正的幸福企業生態。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每天早上打開信箱,第一封信不是問候,而是壓力。
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訊息、永遠不夠的時間,讓人像一台過熱的電腦──
表面看似在運轉,其實裡面早已卡頓。

 

《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若不安,整個身體的節奏就會亂。
而在現代職場裡,這句古語其實正說中我們的困境:
焦慮、倦怠、無力、甚至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選擇」。

 

近五年的國際研究指出,
當企業開始推動心理健康支持制度──例如心理健康日、員工協助方案(EAP)、彈性工時──
員工的生產力平均提升20%,離職率下降25%(註1)。
幸福,原來不只是感覺,而是一種可以被衡量的競爭力。

 

企業文化,就像人體的經絡。
若能讓情緒流動、壓力有出口,整個組織就會重新呼吸。
從制度到文化的轉變,不只是管理策略的升級,
更是一場「從理解出發的革命」——
當人被看見,績效自然會綻放。

 

參考文獻:

  1.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The Lancet. 2023; 402(10410): 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為什麼「心理健康」正在改變企業競爭力?

你有發現嗎?當團隊裡有人情緒低落、專注力不在,整個辦公室的氣氛都會變得「悶悶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的狀態,更像企業的免疫系統──當壓力累積太久而沒被釋放,整個組織就會慢慢「發炎」。

 

近五年多篇研究指出,心理健康良好的企業,其員工離職率平均降低 25%,整體生產力提高 15%–20%(註1)。《刺胳針》(The Lancet, 2023)指出,若企業在制度層面推行「心理健康支持計畫」(如員工協助方案EAP、彈性工時、心理健康日),不僅能減少倦怠與焦慮,甚至能提升整體工作滿意度與創新力。這說明「幸福」並非軟性指標,而是一種可量化的競爭力。

 

不過要注意的是,若企業僅將心理健康當作形象工程、缺乏長期追蹤與管理,這些措施反而容易淪為「壓力包裝紙」。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像養生的湯──慢火熬出內在韌性,而非速成的提神飲。

 

企業若能將心理健康視為核心資產,就等於在組織裡培養一套「長期免疫記憶」;當壓力再度來臨時,團隊能更快回穩,這正是未來競爭力的本質。

 

組織層面策略:從制度開始預防倦怠與焦慮

想像一間公司,就像一口湯鍋。員工的壓力與情緒若不斷累積,最終會讓整鍋湯變苦。要讓組織保持「甘醇」,制度就是火候的關鍵。

 

根據《國際職業與環境健康期刊》(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24)系統性綜述指出,組織層級的介入措施比個人層級更能顯著降低倦怠與焦慮(註3)。具體有效的作法包括:

  • 彈性工時與遠距混合制:讓員工有掌控感與時間自主權;
  • 任務再設計與分工優化:避免重複與超載任務造成「無意義疲勞」;
  • 心理健康日與充電假:給團隊「喘息窗口」,讓情緒得以代謝;
  • 主管參與式決策:當員工能發聲、被聽見,工作壓力自然下降。

 

此外,研究指出,當企業建立「心理安全感文化」──讓員工能在無懲罰的情境下談論壓力或失誤──整體創造力與合作度會提升 30% 以上(註4)。

 

但制度並非萬靈丹。若領導者仍以績效為唯一價值,即使制度完善,也會變成空殼。心理健康制度應與組織信念綁在一起,像慢火滲入湯底的滋味,才能從根本預防「倦怠的苦」。

 

 

個人層面策略:用正念與 CBT 重建心理平衡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會議結束後,腦子還在重播每一句話;明明下班了,心卻像被留在辦公室。這正是心理疲勞的典型徵兆──身體離開了工作,但心還在打卡。

 

研究指出,正念(Mindfulness)與認知行為治療(CBT 是目前職場中最具實證支持的個人層面介入方式。Cochrane 系統性綜述顯示,定期練習正念呼吸、覺察身體感受與情緒,能在短期內降低焦慮與壓力分數約 20%–30%(註5)。同時,CBT 幫助員工辨識「非理性思考」──例如「我必須完美」「我不能拒絕主管」──並重建健康信念,進而恢復心理彈性。

 

企業若能把這些方法融入日常,如每週五 15 分鐘的「靜心時段」或員工協助方案(EAP)中的心理訓練課程,就能讓正念成為組織文化的一部分,而非一次性的活動。

 

然而,也必須提醒:正念與 CBT 並非萬用藥。若企業只把它們當作「讓員工自我修復」的手段,而忽視制度性壓力源,反而會變成「柔性責任轉嫁」。真正的療癒,應該是制度與個人共同呼吸──一方調節環境,一方調整心緒。

 

打造心理健康文化:讓關懷成為企業語言

你知道嗎?一間公司的文化,就像人體的「氣脈」──流通則百病不生,堵住了,再強的制度也無法運轉。真正能長久支撐員工心理健康的,不只是制度,而是日常對話中那份「被理解的溫度」。

 

根據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2025)的系統性綜述,領導者的同理回應與公開支持,能使員工焦慮與倦怠下降 25%–40%(註7)。這表示,一句「我理解你現在的壓力」,比任何獎金更能激發內在動力。當主管願意傾聽、表達感謝、允許脆弱,心理安全感自然成為團隊的底色。

 

此外,推動「去污名化」文化同樣重要。設立心理健康資源中心、鼓勵匿名求助、讓心理議題能被正常討論──這些都是讓關懷落地的方式。根據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23)的研究,導入反污名教育與管理者心理健康訓練的企業,其員工求助率提升了近兩倍(註8)。

 

但文化轉型需要時間。它不是口號,而是一場長期的修煉。當關懷不再是「福利」,而是企業的日常呼吸,那麼幸福感就會滲進每個細節──從晨會的微笑,到下班前那句「今天辛苦了」。

 

 

🌿 結論:當企業懂得「養心」,競爭力自然生長

職場之於人,如天地之於草木。
陽光是肯定,雨水是休息;兩者若失衡,再強的種子也無法開花。

 

《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不只是個人養生的智慧,更是一種組織哲學——當企業懂得靜下來,讓制度與人心之間有喘息的空間,
創造力與韌性也會在安靜中生長。

 

領導者若能如園丁般修枝剪葉,適時澆灌,讓員工在光與影之間自在呼吸,
那麼幸福企業不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生態的自然演化。

 

倦怠並不可怕,怕的是當整個組織失去了「聽心」的能力。
從制度到文化,從文化到信任,心理健康的養成,正如中醫所謂「治未病」——
提前調氣,才能長久平衡。

願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一座懂得呼吸的森林,
讓每一片葉子,都能安心朝著光的方向伸展。

 

 

面向 主要目標 核心作法(要點) 典型做法範例 風險/誤區 KPI/評估 推進節奏
組織層面(制度) 降低壓力源、預防倦怠 彈性工時與遠距混合;工作再設計與負荷平衡;心理健康日/充電假;EAP;心理安全會議(允許發聲、無懲罰回饋) 月排程「心理健康日」;專案衝刺後給「復原週」;職務內容調整(刪除重複性任務);建立匿名求助管道 只做口號不落地;把心理議題交給個人自行解決;缺追蹤與資源 離職率、病假與缺勤率、員工壓力量表(前後測)、專案準時率 以「季」為單位檢視;重大制度每6–12月迭代
個人層面(員工) 修復心理負荷、提升自我調節 正念練習(呼吸/身體掃描);CBT元素(辨識自動思考);60–90秒微復原(光線、伸展、步行);睡眠與作息重整 每週15分鐘團體靜心;會議前90秒呼吸;建立「下班儀式」;輪班睡眠SOP 把員工訓練當萬靈丹、忽略制度壓力;一次性活動無持續 壓力與焦慮量表、睡眠品質、自評專注度、參與率與完成率 以「週」為節奏;工具化(卡片/音檔)每日可用
文化層面(領導與氛圍) 形成心理安全、強化信任與歸屬 主管同理傾聽;公開感謝與回饋;反污名教育;把關懷納入管理語言與KPI 每月「只傾聽不檢討」的心理安全會議;同儕感謝牆;新手友善導伴制 文化與KPI脫鉤、只靠勵志口號;單點活動無延續 心理安全感量表、內部NPS、跨部門協作指數、創新提案數 以「月」為節奏;年度建立「關懷行為模型」並內化到績效評核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如果公司沒有心理健康制度,主管或員工可以怎麼開始?

回覆:你可以先從「可執行的小行動」開始。主管可嘗試在每週例會加入 3–5 分鐘的靜心時段,讓大家有機會放鬆呼吸;員工則可發起同儕關懷小組,定期分享壓力調適技巧。這種由下而上的推動,往往比正式政策更容易被接受。《黃帝內經》提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意即平靜的氛圍能自然而然帶動健康的氣流,企業亦然。

 

問題2:心理健康日真的有用嗎?會不會只是「多放一天假」?

回覆:心理健康日的目的不是放假,而是「讓壓力代謝」。研究指出,定期休息與心理放鬆能降低倦怠指數 20% 以上,並顯著提升專注力與創造力。若企業能在假後安排簡短的回顧會,鼓勵員工分享放鬆心得,會更有效固化「放鬆=充電」的文化。中醫亦強調「勞逸結合,陰陽自和」,休息正是為了讓工作走得更穩。

 

問題3:企業如何建立真正的「心理安全感文化」?

回覆:心理安全感來自「可以說真話」的空間。主管可在會議前設「無評價時間」,鼓勵員工提出困難或建議而不被責備;同時在績效檢討時納入「情緒支持與傾聽」項目。這類行為會讓團隊感到被尊重與信任。從中醫角度看,這正是「通則不痛」的應用——讓情緒能流動,壓力自然不會積結成病。

 

問題4:正念練習與 CBT 認知行為法,適合在職場推行嗎?

回覆:非常適合,但需簡化為短時程、低壓的形式。建議以「1分鐘呼吸覺察」或「思緒筆記卡」導入,避免變成正式課程壓力。研究顯示,這類方法在 4–6 週內能使焦慮分數平均下降 25%。正念的本質並非宗教,而是一種讓心「歸位」的過程。就像《素問》所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當心安,智慧自然流動。

 

問題5:倦怠已經發生,還有恢復的可能嗎?

回覆:有的。關鍵在於「重建節奏」。可嘗試三步驟:① 重設作息,固定睡眠與飲食時間;② 調整工作節奏,劃出明確下班界線;③ 找回愉悅的生活感,如晨間散步或手作活動。中醫觀點認為,「氣行則神旺」,行動是恢復的起點。倦怠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提醒——要你回頭整理自己的「心與氣」。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林子翔諮商心理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Rugulies R, Aust B, Greiner BA, et al. Work-Related Causes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nd Interventions for Their Improvement in Workplaces. The Lancet. 2023; 402(10410): 1368-1381. doi:[10.1016/S0140-6736(23)00869-3]
  2. Miguel C, Amarnath A, Akhtar A, et al. Universal, Selective and Indicated Interventions for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 at the Workplace: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3; 80(4): 225-236. doi:[10.1136/oemed-2022-108698]
  1. Aust B, Leduc C, Cresswell-Smith J, et al.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Organisational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Healthcar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2024; 97(5): 485-522. doi:[10.1007/s00420-024-02065-z]
  2. Greiner BA, Leduc C, O’Brien C,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sational-Level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on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Construction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Recommended Research Agenda. PloS One. 2022; 17(11): e0277114. doi:[10.1371/journal.pone.0277114]
  1. Tamminga SJ, Emal LM, Boschman JS, et al. Individual-Level Interventions for Reducing Occupational Stress in Healthcare Workers.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3; 5: CD002892. doi:[10.1002/14651858.CD002892.pub6]
  2. Murphy JK, Noble JM, Chakraborty PA, et al. Values and Preferences Related to Workplace Mental Health Programs and Intervention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PloS One. 2023; 18(9): e0283057. doi:[10.1371/journal.pone.0283057]
  3. Belita E, Neil-Sztramko SE, Seale C, et al. Organizational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and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A Systematic Review.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25; 25(1): 731. doi:[10.1186/s12913-025-12888-2]
  4. Miguel C, Amarnath A, Akhtar A, et al. Universal, Selective and Indicated Interventions for Supporting Mental Health at the Workplace: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3; 80(4): 225-236. doi:[10.1136/oemed-2022-108698]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印加果油富含天然 Omega-3 α-次亞麻油酸(ALA)與維生素E,具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能抑制 COX-2、NF-κB 等發炎途徑,協助降低 CRP、IL-6、TNF-α 等慢性發炎指標。冷壓印加果油性甘平,符合中醫「潤燥養陰、化濕降火」之理,適合現代生活壓力大、體內火氣旺者。本文說明安全攝取量與飲食搭配:每日1–2茶匙冷拌沙拉或優格,避免高溫烹調,並建議搭配富含維生素C與多酚的蔬果及穴位按摩,強化氣血循環。結合臨床研究與中醫理論,提供科學且生活化的抗發炎調理指南,讓身體從烈火回到晨霧的節奏。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
沒生病,卻總是疲倦、容易發脾氣、皮膚乾癢、喉嚨微燒。
檢查報告都正常,但身體彷彿一直在「暗暗冒煙」。
這種看不見的煙,其實就是——慢性發炎。

 

發炎不只是疾病的結果,它是身體在求救。
當我們長期熬夜、吃高油炸、情緒壓抑時,免疫系統就像被逼著連夜加班,
啟動「自衛模式」——結果火沒滅,反而越燒越旺。

 

要讓身體回到平衡,不是強行滅火,而是學會溫柔調和。
研究指出,印加果油中的 α-次亞麻油酸(ALA),能在體內轉化為 EPA 與 DHA,
這兩種脂肪酸能抑制 COX-2 與 NF-κB 發炎訊號,使身體重新找回免疫節奏 (註1)。
2024 年臨床實驗更發現,每天僅 1000 毫克印加果油,連續 12 週就能降低發炎指標與血壓 (註2)。
這正是「以油養陰、以潤制火」的現代詮釋。

 

而真正的抗發炎,往往也從心開始。
《黃帝內經》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當我們願意放慢步伐、吃得更純淨,火自然會降、心也會靜。
印加果油不只是營養補充,它像一場細雨——
在你未察覺的地方,默默潤下,撫平體內的焦灼與躁動。

 

讓火不再亂燒,讓身體重新歸於平和。
這不只是油的力量,而是一場身與心的和解。

📚 參考文獻

(註1) Abd Rahman IZ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Linneo (Sacha Inchi) in Allevi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 Mini Review.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3; 16(11):1588. DOI: 10.3390/ph16111588.
(註2) Mhd Rodzi NAR et al. Effects of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Oil Supplementation on Hyperglycaemia,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aemia (3Hs) Patients: A Preliminary Human Trial.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2025; 80(1):80. DOI: 10.1007/s11130-025-01309-8.

 

印加果油真的能抗發炎嗎?

你知道嗎?身體的「小火」其實比你想像得頑固。當壓力、熬夜、飲食油膩交織時,體內的免疫系統會像煮沸的湯鍋一樣,不斷翻滾,長期下來就形成所謂的慢性發炎。這時候,印加果油——一種來自亞馬遜雨林的冷壓植物油——成了科學界關注的天然解方。

 

研究指出,印加果油富含 α-次亞麻油酸(ALA,能在體內轉化為 EPA 與 DHA,這兩種脂肪酸能抑制 COX-2 與 NF-κB 發炎路徑,進而降低 C 反應蛋白(CRP)、介白素 IL-6、腫瘤壞死因子 TNF-α 等發炎指標 (註1)。在 2025 年的臨床試驗中,每日補充 1000 mg、連續 12 週的印加果油,不僅改善代謝症候群患者的血壓與血脂,還顯著降低發炎標記值 (註2)。

 

從中醫角度看,這正是「火毒內蘊、氣機不暢」的表現。印加果油性甘平,能潤燥養陰、緩解「體內暗火」。但別忘了,油脂雖好,過量仍會增加熱量負擔,建議每日 1~2 茶匙即可。就像熬湯一樣,火候過了反而糊鍋——適量,才能讓這把油的火候恰到好處。

 

 

抗發炎要怎麼吃才有效?

要讓印加果油發揮真正的「滅火力」,關鍵不只在吃,而在怎麼吃。印加果油屬於冷壓植物油,富含 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這類脂肪酸怕熱,就像嫩葉遇沸水,稍不注意就枯黃。若拿來油炸或高溫炒菜,反而會破壞其抗發炎成分,讓好油變壞油。

 

臨床觀察顯示,每日攝取 5–10 ml(約1–2茶匙)印加果油,持續 8–12 週,能有效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與炎症指標 (註3)。最佳方式是冷拌沙拉、加入優格或溫開水中飲用,不僅保存 ALA 結構,也能與其他抗氧化營養素協同作用。若想加乘效果,可搭配富含維生素 E 的堅果、深綠蔬菜與莓果,協助中和自由基、穩定細胞膜。

 

中醫觀點則認為,「火」藏於脾胃,「濕熱」易上攻。將印加果油納入三餐,取代煎炸油,就像為體內換上一股「柔和的水氣」,能漸漸平衡內熱、化痰潤燥。記得喔,抗炎飲食不是禁慾,而是溫柔地調頻——吃得對,火自然滅。

 

 

有哪些誤區會讓抗發炎失效?

別以為多加一匙就能把火澆熄。許多人在補充印加果油時,會犯三個常見錯誤。

第一,高溫加熱。印加果油中的 Omega-3 脂肪酸結構細緻,遇高溫會氧化,產生過氧化脂質,就像明明想滅火,卻反而添了汽油。第二,和反式脂肪混吃。若仍習慣吃炸物、奶精或速食,這些油會與 Omega-3 競爭細胞膜位置,使抗發炎機制打折。第三,過量攝取或與抗凝血藥併用,可能使血液過稀、增加瘀斑風險。

 

臨床回顧指出,當每日攝取量超過 15 ml 時,部分受試者出現腸胃不適與輕微出血傾向 (註4)。因此,印加果油應「以潤為主、勿求速效」,每日 1–2 茶匙即可。中醫亦提醒,「火可抑、不可斷」,若為急躁、熬夜、嗜辣者,僅靠油補仍難降火。搭配早睡與避辛辣,才算真正的「滅火三部曲」。

 

搭配哪些食物或方法能強化抗炎力?

想讓印加果油的抗發炎效果「全開」,關鍵不在單一食物,而在協同調理。
從營養學來看,印加果油中富含的 α-次亞麻油酸(ALA),若與維生素 E、維生素 C、多酚類共同攝取,能有效防止脂質氧化、延長活性時間。像是莓果、深綠蔬菜、酪梨與杏仁,都是絕佳搭配;這些食物中的抗氧化分子,就像守護油脂的「盾牌」,減少自由基對細胞膜的攻擊。

 

中醫理論則認為「濕熱得清、氣鬱則通」。你可以每天早上用 1 茶匙印加果油拌入豆漿或燕麥粥,中午加在沙拉上,晚上則以溫水調服,並配合按摩內關穴與三陰交穴5 分鐘,幫助氣血流暢、心火下降。臨床觀察指出,結合抗氧化飲食與放鬆練習的族群,發炎指標(如 CRP、TNF-α)下降幅度更快 (註5)。

小提醒:避免同時大量攝取高糖與精緻澱粉,否則身體會像在一邊滅火、一邊加柴。油與心,皆須「平衡」而非「極端」,這才是真正的抗炎智慧。

 

 

結論:讓身體從烈火,回到晨霧的節奏

身體的發炎,就像一場看不見的烈火。它不吵不鬧,卻在夜裡慢慢烘乾你的體力與情緒。

而印加果油,像雨後的一縷晨霧,輕柔地落在細胞之間,帶來潤、帶來靜。
《黃帝內經》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知其要者,守之安。」——
學會滋陰,就是學會讓身體不再亂燒。

 

你可以從生活的油開始調頻:
早上,在優格或豆漿裡加一茶匙印加果油;
中午,拌入沙拉或湯中冷食;
晚上,以溫水送服一小匙,搭配幾次深呼吸與簡單的肩頸放鬆。
這樣連續三週,許多人會發現皮膚不再緊繃、睡眠更沉穩、心情也少了焦灼。

 

其實,抗發炎從來不只是營養學的命題,它更是一種生活的柔軟功課
當你願意放過自己一點點,火就會少燒一點點。
讓那一匙油,成為你與身體和好的第一步。

 

讓火不再亂燒,讓身體重新歸於平和。
願你在每一口溫柔的油光裡,找回自己的節奏。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比較項 印加果油(Sacha Inchi Oil) 魚油(Fish Oil) 亞麻仁油(Flaxseed Oil)
來源 / 型態 亞馬遜印加果種子;冷壓植物油 深海魚體/魚肝萃取;膠囊或液態 亞麻籽;冷壓植物油
主要脂肪酸 ALA(ω-3)高、同含少量 ω-6;天然維生素E、多酚 EPA/DHA(ω-3)直接型 ALA(ω-3)高、木酚素(lignan)
ω-6:ω-3 比例 友善(低),有利發炎平衡 視製程與濃度;以 ω-3 為主 友善(低),類似印加果油
抗發炎機制要點 ALA→EPA/DHA 轉換;調節 COX-2 / NF-κB;E/多酚助抗氧化 EPA/DHA 直接下游抑制發炎路徑;穩定膜結構 ALA 轉換路徑同上;木酚素具抗氧化與荷爾蒙調節潛力
研究與應用重點(近年) 12 週攝取與局部應用:發炎指標、血壓/血脂改善的證據漸增;日常可近性高 大量臨床支持:三酸甘油脂下降、發炎下降、心血管風險管理 臨床證據中等:代謝與炎症指標有潛力;對素食者友善
適合吃法 冷拌:沙拉、優格、溫開水調服;每日 1–2 茶匙(5–10 ml) 膠囊或液態;依標示攝取(常見 1–2 g EPA+DHA/日) 冷拌:沙拉、燕麥、優格;每日 1–2 茶匙
加熱穩定性 不建議高溫(易氧化) 液態不建議高溫;膠囊不涉加熱 不建議高溫(易氧化)
與食物的加乘 維生素E、C、莓果、堅果、綠葉菜 抗氧化營養素(E/C/多酚) 木酚素來源、抗氧化蔬果
中醫觀點定位 性甘平;潤燥養陰、化濕降火,和緩調體質 偏補陽護正,強化「氣血運行」 甘平偏潤;養陰潤燥、助調經絡
適合族群 想以日常食材溫和調理慢性發炎者;不吃魚/素食者 需要快速、直接補充 EPA/DHA 者;三酸甘油脂高者 素食者、偏好植物來源抗炎者
潛在風險 / 注意 避免高溫;與抗凝血藥合用需評估;過量有熱量負擔 魚腥感/回味;高劑量與抗凝血藥合用需評估 同印加果油;部分人胃感不適;避免高溫
風味與接受度 堅果香、易接受 有腥味(液態),膠囊改善 清淡或微堅果香
核心優勢一句話 餐桌級抗炎油:好入口、可日常長期維持 醫療級抗炎油:證據最強、見效路徑直接 植物級抗炎油:素食友善、木酚素加分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印加果油真的能幫助抗發炎嗎?
回覆:是的。印加果油富含 α-次亞麻油酸(ALA),能在體內轉換成 EPA 與 DHA,
幫助抑制 COX-2 與 NF-κB 等發炎途徑,降低 C 反應蛋白(CRP)、IL-6、TNF-α 等發炎指標。
中醫觀點認為它性甘平,能潤燥養陰、化濕降火,特別適合容易上火或慢性發炎體質的人。

 

問題2:印加果油應該怎麼吃才有效?
回覆:建議每日攝取 1–2 茶匙(約 5–10 ml),以冷拌方式最能保存營養。
可加入優格、沙拉或溫開水中飲用。避免高溫油炸,否則會破壞 Omega-3 結構。
中醫提倡「以潤養陰」,因此在早晨空腹或餐後攝取皆可幫助調和氣血、養肝潤燥。

 

問題3:印加果油可以取代魚油嗎?
回覆:印加果油是植物性 Omega-3 的優良來源,
但其 ALA 需在體內轉換成 EPA、DHA,效率約 5–10%。
若你是素食者或不喜歡魚油味,可以印加果油作為日常補充;
若有高血脂或嚴重發炎狀況,仍可與魚油交替使用。
正如《本草綱目》所言:「油,潤五臟、解百毒、除煩熱」——兩者皆為潤火之道,只是路徑不同。

 

問題4:有什麼情況下不建議使用印加果油?
回覆: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藥、懷孕或有出血性疾病,
應先諮詢醫師,因為高劑量的 Omega-3 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此外,請避免高溫烹調與過量攝取(每日不超過 15 ml),
以免造成腸胃不適或熱量過高。

 

問題5:有哪些飲食或生活習慣能幫助提升印加果油的抗炎效果?
回覆:建議與富含維生素 E、C、多酚的食物同食,如莓果、堅果、深綠蔬菜。
睡前可按摩內關穴與三陰交穴,有助疏肝理氣、降心火。
少吃炸物與精緻糖,保持良好睡眠,
讓身體在「潤而不燥」的狀態下,才能真正遠離發炎。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 參考文獻

(註1) Abd Rahman IZ, Nor Hisam NS, Aminuddin A,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Linneo (Sacha Inchi) in Allevia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 Mini Review.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3;16(11):1588. DOI: 10.3390/ph16111588.

(註2) Mhd Rodzi NAR, Mohd Sopian M, Lee LK.
Effects of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Oil Supplementation on Hyperglycaemia,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aemia (3Hs) Patients: A Preliminary Human Trial.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 2025;80(1):80. DOI: 10.1007/s11130-025-01309-8.

(註3) Samrit T, Osotprasit S, Chaiwichien A, et al.
Cold-Pressed Sacha Inchi Oil: High in Omega-3 and Prevents Fat Accumulation in the Liver.
Pharmaceuticals (Basel). 2024; 17(2): 220. DOI: 10.3390/ph17020220.

(註4) Mhd Rodzi NAR, Lee LK.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Recent Insight on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Organoleptic, Safety and Toxicity Perspectives.
Heliyon. 2022; 8(9): e10572. DOI: 10.1016/j.heliyon.2022.e10572.

(註5) Goyal A, Tanwar B, Kumar Sihag M, Sharma V.
Sacha Inchi (Plukenetia Volubilis L.): An Emerging Source of Nutrients, Omega-3 Fatty Acid and Phytochemicals.
Food Chemistry. 2022; 373(Pt B): 131459. DOI: 10.1016/j.foodchem.2021.131459.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