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安全字與信任協議象徵著現代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安全機制。文章以BDSM安全與情緒連結為主軸,解析安全字如何降低焦慮與皮質醇、提升催產素與多巴胺,使身體在慾望與信任間找到穩定節奏。透過信任協議、紅黃綠系統與Aftercare(事後照護)的實踐,伴侶能建立更健康的溝通與心理安全感。中醫《黃帝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說明心安則氣順、神定則情和。本文結合醫學研究與情感療癒觀點,帶領讀者理解:說出「停」並非拒絕,而是讓愛與慾望能更深、更久、更安全地流動。


那一晚,她輕聲說:「如果我說紅,就停。」
他點了頭,手上的繩子輕輕滑過她的手腕。空氣有一種溫熱的張力,像雨要落下之前的靜止。當第一聲「紅」響起,繩索鬆開,呼吸回來,他的手輕輕扶住她的背。她沒有哭出聲,卻在那個擁抱裡全然崩潰——不是因為疼痛,而是因為被理解。

這,就是「安全字」的真正意義。

它不是冷場的暗號,而是一段關係能否安然前行的密碼。當你說「停」時,對方能聽懂並放下,那一刻信任就被具象化。根據研究,清楚使用安全字與信任協議的伴侶,在互動後皮質醇會顯著下降、催產素上升,身體進入穩定的放鬆狀態。這種生理層面的安全感,讓人更容易體驗愉悅與連結。

 

《黃帝內經》有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若心不安,情慾再炙熱也只是慌亂;唯有心安,身體才會開放。當安全字被尊重,信任便誕生,而那份信任,比高潮更長久。安全字與信任協議的存在,就像一盞在黑暗裡閃爍的燈,提醒我們:慾望不是危險,而是需要被尊重的能量。懂得停下的人,才更懂得擁抱——而那份信任,才是親密探索最溫柔的防線。

 

 

你說「停」的那一刻,他能聽懂嗎?——安全字的意義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只是遊戲,卻忽然感到一陣不安?那一刻,如果你能說出「停」,而對方能立刻理解並放下手中的繩子,那就是安全字真正的力量。安全字(Safeword)是一種「心理急停鍵」,讓人在慾望與理智之間找到平衡。它像是心跳的節拍器,提醒雙方:界線仍在,信任仍存。研究指出,在BDSM互動中使用安全字的人,能明顯降低焦慮與心跳異常的風險,同時增強情緒安全感(註1)。

 

但別小看這個小詞的重量——當它被忽視時,遊戲就可能變成傷害。安全字不該只是表面口號,而要在事前明確溝通、實際練習。中醫的《難經》曾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把「信任」比作心,那安全字就是守護心神的「軍令」。懂得說停,不是冷場,而是愛的另一種形式,讓慾望被尊重、讓安全得以持續流動。

 

如何訂出屬於你們的「信任協議」

你知道嗎?最穩定的親密關係,往往不是靠「默契」,而是靠「明講」。所謂「信任協議(Trust Pact)」,並不是簽下一份冰冷的合約,而是兩個人在愛與慾望之間,誠實討論界線的過程。這份協議可以從三個問題開始:「你怕什麼?」「你想試什麼?」「你希望我怎麼照顧你?」——這三句話,勝過任何花言巧語。

 

在BDSM或任何權力交換的互動中,信任協議就像情緒的避震器。它幫助雙方設定安全字、紅黃綠系統與Aftercare步驟,降低身心風險(註3)。心理學家指出,清楚的同意協商能促進「情緒控制感」,讓多巴胺與催產素的釋放更穩定,而非衝動性爆發(註4)。

 

別害怕這樣的對話會「破壞氣氛」——其實,它正是氛圍的起點。當信任在語言中被具體化,安全感就開始有了形狀。這份協議不僅保護你的身體,也保護彼此的心。

 

 

情緒安全感從何而來?

當一段關係裡,你能安心地說出「我有點不舒服」而不被否定,那就是情緒安全感。這份安全感不只是心理上的,而是身體層面的生理反應。研究發現,當伴侶間的信任被確認,大腦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與「多巴胺(Dopamine)」,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的濃度(註5)。換句話說,信任讓身體進入「放鬆而開放」的狀態,這時的親密互動更能帶來愉悅與滿足。

 

在BDSM的互動裡,這份安全感更像是一場呼吸的節奏:一方收,一方放。就像繩索的拉扯與鬆開——緊繃時需要勇氣,放鬆時則需要信任。中醫認為「心安則神定,神定則氣和」,當情緒平衡、心神安寧,身體自然能承受更深層的刺激與快感。

 

但若信任不足、界線模糊,就容易產生「情緒過載」——焦慮、空虛、甚至事後的失落感。記得,真正成熟的親密,不是誰征服誰,而是誰能讓誰放心。

 

關係修復的魔法:Aftercare的擁抱力量

你知道嗎?最深的擁抱,往往發生在「結束之後」。在BDSM的世界裡,這被稱作 Aftercare(事後照護) ——是每一次探索後,讓情緒落地的溫柔儀式。當緊繃的繩索解開,身體不只是被釋放,更需要重新找回安全與被理解的感覺。研究指出,Aftercare 能促進催產素與多巴胺的穩定分泌,協助神經系統回到平衡狀態,降低焦慮與創傷反應(註7)。

 

Aftercare 的形式沒有標準答案,它可以是一杯水、一句「你還好嗎?」、一條毛巾,甚至只是安靜的陪伴。這個過程像是一場心理的「收線」,讓慾望不至於凌亂,也讓關係有機會延伸。中醫講「氣歸其根,則神安」,意味著事後的回歸,才是情緒完整的完成。

 

忽略 Aftercare,就像演出後沒有落幕——燈滅了,心卻還懸著。唯有擁抱、清理與關心,才能讓這段探索不只是刺激,而是一次深刻而完整的信任練習。

 

結論:當安全成為一種溫度,信任才會生長

安全字,不是束縛,而是一道柔軟的邊界。它讓慾望不至失控,也讓情感有了安全的容身處。研究指出,明確的信任協議能降低平均 20% 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註9),並提升伴侶間的情緒穩定與滿意度(註10)。
這不是心理遊戲,而是一場關於生理與信任的對話。

 

試著從今天開始,讓愛更有秩序:
先說出你的顏色——紅是停止,黃是調整,綠是繼續;讓語言變成理解,而不是考驗。
寫下一份信任協議——內容不必冗長,只要誠實:你喜歡什麼?你害怕什麼?你希望被怎麼照顧?
在每次探索後,給彼此五分鐘的Aftercare——一杯水、一條毛巾、一句「你還好嗎?」都足夠。

 

中醫有言:「心者,火也;火動則神擾。」
當心火過旺,慾望容易燒成焦慮;但當信任的水調節了火,慾望便轉為光。若心不安,情慾再炙熱也只是慌亂;唯有心安,身體才會開放。當安全字被尊重,信任便誕生,而那份信任,比高潮更長久。

 

讓我們重新定義「安全」——
不是退縮,而是力量;不是冷卻,而是熱度的平衡。
願每一次的「說停」,都能讓彼此更靠近;願每一次的「擁抱」,都能讓慾望變得更柔軟。

 

👉 試著今晚與伴侶聊聊:當我們說「紅」的時候,能不能一起學會停,也學會被理解。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有「安全字+信任協議」 沒有「安全字/未協議」
溝通清晰度 事前界線、偏好、禁忌明確;紅/黃/綠系統可即時指令化 多為即興理解與猜測,容易誤讀訊號
情緒安全感 可預期、可中止、可調整;焦慮下降、被理解感提升 緊張與不確定感上升;容易出現情緒過載
生理風險 有節奏檢查(麻木、蒼白、冰冷、呼吸)、必要時即停 缺乏檢查節點;神經/血流壓迫、換氣不適風險提高
當下調整機制 安全字=急停鍵;黃燈=降強度/換部位/換節奏 只能靠對方臨場判斷,延遲反應常見
Aftercare(事後照護) 既定流程:情緒回溫、補水、清潔、口頭回饋、追蹤 常被忽略;殘留失落、空虛與關係拉扯
關係滿意度 互信提升、可持續探索;衝突成本較低 容易因一次不適造成長期疏離與防備
法律與同意憑據 可保留文字紀錄(同意與撤回機制、影像條款) 難以舉證同意邊界;誤解風險高
影像與隱私 有拍攝與撤回條款,限定保存/分享範圍 未約定;外流與爭議風險提高
心理機轉(參考研究) 皮質醇下降、催產素/多巴胺更穩定(更易放鬆與連結) 壓力指標較高、易出現「事後低潮」
新手友善度 高:有腳本、有停損點,學習曲線平滑 低:倚賴對方經驗與默契,易踩雷
適用情境 伴侶關係、多人場次、繩縛/權力交換、拍攝情境 僅限非常輕度、且雙方極熟稔的互動
典型一句話 「說停,是為了能繼續更好。」 「我以為你可以,但原來不是。」

 

參考文獻:

  1. Dunkley CR, Brotto LA. The Role of Consent in the Context of BDSM. Sexual Abuse: A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20;32(6):657–678. doi:10.1177/1079063219842847.
  2. Eastman-Mueller H, Oswalt SB, Nevers JM. Sexual Diversity on College Campuses: Using a BDSM Framework to Discuss Consent.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23;71(3):660–664. doi:10.1080/07448481.2021.1905649.
  3. Strizzi JM, Øverup CS, Ciprić A, Hald GM, Træen B. BDSM: Does It Hurt or Help Sexual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22;59(2):248–257. doi:10.1080/00224499.2021.1950116.
  4. Wuyts E, Morrens M. The Biology of BDSM: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2;19(1):144–157. doi:10.1016/j.jsxm.2021.11.002.
  5. Wuyts E, De Neef N, Coppens V, et al. Between Pleasure and Pain: A Pilot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BDSM Interactions in Dominants and Submissives.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0;17(4):784–792. doi:10.1016/j.jsxm.2020.01.001.
  6. Wuyts E, Morrens M. The Biology of BDSM: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2;19(1):144–157. doi:10.1016/j.jsxm.2021.11.002.
  7. Wuyts E, Morrens M. The Biology of BDSM: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2;19(1):144–157. doi:10.1016/j.jsxm.2021.11.002.
  8. Schuerwegen A, Huys W, Coppens V, et al. The Psychology of Kink: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Roles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Coping Style in BDSM-Related Interest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21;50(3):1197–1206. doi:10.1007/s10508-020-01807-7.
  9. Wuyts E, Morrens M. The Biology of BDSM: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2;19(1):144–157. doi:10.1016/j.jsxm.2021.11.002.
  10. Strizzi JM, Øverup CS, Ciprić A, Hald GM, Træen B. BDSM: Does It Hurt or Help Sexual Satisfacti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2022;59(2):248–257. doi:10.1080/00224499.2021.1950116.

 

 

💬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為什麼「安全字」這麼重要?真的需要嗎?

安全字不只是遊戲規則,而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它讓雙方都能掌控節奏、避免受傷。根據《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的研究,能夠在互動中即時表達界線的伴侶,其焦慮反應降低約 20%。中醫則認為「心安則神定」,當人能安心,身體才會真正放鬆。

 

問題2:要怎麼和伴侶開口談「信任協議」才不尷尬?

先從「我想讓我們的互動更安全、更舒服」開始,而不是直接談條款。可以問對方:「有沒有什麼是你害怕或不想碰的?」這樣的語氣更柔軟。建議把協議寫成一份「共同守則」——像心意卡,而不是限制書。

 

問題3:Aftercare(事後照護)應該做什麼?

Aftercare 就像情緒的回溫期。可以包括擁抱、喝水、換衣、一起靜坐,或口頭說「謝謝你讓我安全」。這個階段能讓多巴胺與催產素回到穩定,避免事後低潮。中醫講「氣歸其根,則神安」,即是讓能量回流、心神歸位的過程。

 

問題4:如果在過程中我喊了安全字,對方卻沒停怎麼辦?

那就不是信任問題,而是安全失敗。應立即中止互動,確認身體狀況,必要時尋求醫療或心理協助。健康的伴侶會在事後檢討並重建協議。切記:安全字不是請求,而是指令。

 

問題5:BDSM探索會不會影響心理健康?

只要遵循同意、信任與照護原則,BDSM本身不會造成心理傷害。相反地,有研究顯示它能促進情緒調節與伴侶連結(註:Wuyts et al., 2022)。但若缺乏信任、勉強配合,則可能引發焦慮或創傷反應。記得:「探索」不是考驗,而是兩人一起照顧彼此心的練習。

 

 

 

本文作者: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共同作者: 兩性藥師奶酪糕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蔡旻達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少吃多動」這四個字幾乎成了我們經常喊在嘴邊的減重口號。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人人會背,卻也讓一堆人活得很焦慮。

少吃,到底是要吃多「少」?

吃太多,擔心體重上升,對吃東西充滿罪惡感,

吃太少,餓到前胸貼後背,還會情緒暴躁。

忍不住饑餓感下的報復性飲食,更讓人陷入自責的負面情緒中。

最後只能日復一日的重複這個「節食—爆吃—自責」的輪迴。

如果你也有這種經驗,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很多人減重失敗,不是因為不夠自律,而是因為方法從一開始就錯了。

健康的飲食管理,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也不是盲目節食。

它比較像是:你學會聽身體在說什麼,找到一個舒服、能長期維持的節奏。

今天這篇,我想跟你拆解一下「少吃多動」背後真正的邏輯,

還有,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該吃多少。

 

先搞清楚「熱量需求」

在開始任何飲食計畫之前,你必須先知道一個核心數字:熱量需求。

這就像理財一樣,先知道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你才知道怎麼花、怎麼存。

身體的能量也是,沒有概念,就很容易亂吃亂省。

算熱量需求有很多方法,可以上 國民健康署熱量計算機

或者用一些網站的 BMR 工具,

但我自己帶學生的時候,更喜歡用一個簡單、好記、馬上能用的公式。

簡易估算法:

  • 維持體重熱量:體重(公斤) × 30
  • 減重目標熱量:體重(公斤) × 25

舉例,一個 80 公斤的人:

  • 維持體重 → 80×30 = 2400 大卡
  • 健康減重 → 80×25 = 2000 大卡

差距就是每天 400 大卡的「熱量赤字」。

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多,但長期累積,就是穩定、可持續的減重速度。

 

為什麼不要吃太少?

很多人會想:「那我直接每天吃 1000 大卡,不就瘦更快?」

理論上熱量赤字越大,體重掉得越快,但身體不是機器。

當你長期吃得太少,身體會開啟「省電模式」,

降低基礎代謝率(BMR),也就是靜止時維持生命的最低熱量。

結果就是:

  • 你每天消耗變少,減重速度停滯
  • 肌肉流失、精神不濟、免疫力下降
  • 更慘的是,稍微多吃就立刻反彈

所以,適度的熱量赤字(約 300–500 大卡)才是安全、穩定的方法。

你不需要每天餓到脾氣暴躁,反而要吃得剛好,讓身體才會願意乖乖燃燒脂肪。

 

「動」多少才夠?

很多人只記得「少吃」那一半,忽略了「多動」的重要性,

現在的肥胖很多是由於靜態生活所造成。

要知道自己該動多少,先要搞清楚另一個概念:TDEE(每日總熱量消耗)。

簡單來說,TDEE = 基礎代謝率(BMR) × 活動量因子。

BMR 就是你躺在床上一整天,身體維持心跳、呼吸、體溫所需的最低熱量;

活動量因子則取決於你每天的生活型態和運動量。

活動量因子簡表:

  • 久坐不動(1.2):幾乎沒有運動,工作大多是坐著。
  • 輕度活動(1.375):每週運動 1–3 次,或日常有較多走動。
  • 中度活動(1.55):每週運動 3–5 次,包含重訓、慢跑、騎車等。

例如:你的 BMR 是 1600 大卡,

如果是輕度活動,TDEE = 1600 × 1.375 ≈ 2200 大卡。

如果是中度活動,TDEE = 1600 × 1.55 ≈ 2480 大卡。

這兩者中間差異的240大卡,這足以讓你多吃一個飯糰、一塊蛋餅。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動」得越多,你就能吃得越多,

同時還能維持或減輕體重,

這就是「少吃多動」的真正意義。

它不是讓你挨餓,而是透過增加身體的能量消耗,

讓你能在健康的範圍內享受美食,同時達成目標。

 

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

單純的「少吃」可能讓你陷入代謝下降的困境,

而只有「多動」卻沒有控制飲食,也可能讓你的努力事倍功半。

最理想的健康管理,是將飲食與運動相結合。

先透過簡易公式或網站計算出你的基礎代謝率,接著根據你的活動量來調整飲食。

這樣不但減得下來,之後要維持也容易。

你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更精準的掌握,

同時也讓你的減重或維持體重計畫更有彈性。

 

如果你想要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

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

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

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reveal-how-much-to-eat-and-move-for-healthy-weight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
補水要看情況,喝對才有效!總之,補水不是盲目多喝,而是依情況選對飲品,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補水王」。腹瀉會快速流失水分與電解質,這時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糖分及滲透壓較高,可能刺激腸胃,加重腹瀉。自行稀釋雖可降低糖分,但也可能讓電解質不足。

一、為什麼補水這麼重要?

天氣熱、運動流汗、生病或長時間外出時,身體不只流失水分,還會失去電解質。如果沒有即時補充,除了口渴,還可能出現頭暈、無力、抽筋等症狀。

這時很多人會選擇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水,但你知道它們的差別嗎?什麼情況該選哪一種?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補水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二、補水的關鍵不只水:你還需要電解質

人體約有 60% 是水。水分在體內扮演重要角色,包括:

  • 調節體溫(流汗降溫)
  • 運送氧氣與養分
  • 協助腎臟代謝廢物
  • 維持電解質(如鈉、鉀)平衡,讓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

當你流汗、腹瀉或發燒時,不只是水分流失,電解質也會一起流失。若只喝白開水,可能會稀釋血液中的鈉濃度,導致低血鈉,出現頭暈、噁心、甚至抽筋。
因此,真正的補水應該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尤其在劇烈運動或大量流汗後。

三、運動飲料 vs 電解質水:成分與功能一次看懂

市售的運動飲料及電解質水上所標示的滲透壓是指飲料中溶質(如糖和電解質)的濃度,它影響著水分及養分在體內的吸收速度。

人體的滲透壓約為270-330mOsm/kg,可將市售飲品依與人體滲透壓的高低差分為低滲透壓、等滲透壓和高滲透壓飲料:

運動飲料:能量與電解質的全面補充

設計為等滲或略高滲(約 280~360 mOsm/kg),含有適量糖分與電解質,有助於運動後迅速恢復體液平衡與能量。

高滲透壓運動飲料,常見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補充能量效果好,適合高強度運動後的能量補充,但若糖分過高,滲透壓會升高,可能減緩水分吸收速度,甚至導致腸胃不適或輕微腹瀉。

等滲透壓運動飲料,如fin,濃度與人體滲透壓接近,有助於同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適合一般中強度運動使用。

電解質水:清爽低負擔的日常補水利器

屬於低滲或近等滲溶液(約 150~270 mOsm/kg),無糖或低糖、成分單純,水分吸收速度快、腸胃負擔低,適合快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不一定能快速補充能量,適合日常輕度活動後補水或控制糖分及熱量族群。

成分/特性 運動飲料 電解質水
補充能量
電解質含量 ✅ 多 ✅ 適中
熱量/糖分負擔 ❌ 較高 ✅ 低
吸收速度 中等(受糖分影響) ✅ 較快
適用時機 中高強度運動、長時間(>1小時)大量流汗 輕度運動、控制熱量/糖分需求者

 

四、誰才是「補水王」?視需求而定

沒有絕對的贏家,重點是看需求選擇

  • 運動飲料:持續運動 1小時以上、曝曬高溫下勞動、體力消耗大時
  • 電解質水:平日活動量小、輕度運動後、想減重或控糖者

五、腹瀉時怎麼喝才對?

腹瀉會快速流失水分與電解質,這時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糖分及滲透壓較高,可能刺激腸胃,加重腹瀉。自行稀釋雖可降低糖分,但也可能讓電解質不足。
最佳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液(ORS),它的配方經過專業設計,含:

  • 鈉、鉀等電解質
  • 少量葡萄糖,幫助吸收
  • 有些還添加鋅或麩醯胺酸促進腸道修復
    而且通常不需稀釋,兒童也有專屬配方,適合腹瀉/嘔吐、中暑、發燒大量流汗補水時使用。購買前可向藥師或醫師諮詢。

 

六、結論:補水要看情況,喝對才有效!

狀況 建議選擇
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運動飲料
日常補水、輕度流汗 電解質水
減重或糖尿病者 電解質水
腹瀉、嘔吐、中暑、發燒大量流汗 專用口服電解質液

 

總之,補水不是盲目多喝,而是依情況選對飲品,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補水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ports-drink-vs-electrolyte-water-hydration-king/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王毓辰
藥師
專長:●專長項目:【戒菸諮詢】【婦幼健康】【中壯年及銀髮保健】
現職
資料登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