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營養師達哥,今天我們來聊一個讓很多人都頭痛的問題——拖延症。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
- 想著要開始運動,但一直等「明天」
- 事情明明不難,卻總要到最後一刻才驚慌失措地趕工
- 計畫了一大堆事情,結果真正執行的少之又少
以前我們總以為拖延是因為懶惰、缺乏紀律,但其實,拖延並不只是偶發的問題,而是一種長期養成的習慣。
這篇文章,我將結合過往的經驗與拖延心理學一書中的論訴,解析拖延的3大核心原因,並提供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幫助你提高效率、改變拖延習慣!
內容目錄
Toggle拖延的 3 大核心原因
-
心理因素:恐懼與焦慮,讓你不敢開始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不是因為懶,而是因為「害怕開始」。這種恐懼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壓力和焦慮,而這些情緒會讓你不自覺地選擇逃避。最常見的心理因素包括:
- 害怕失敗:擔心結果不好,覺得「做了也沒用」,乾脆不做,至少還能維持「如果我有做,應該會不錯」的幻想。
- 完美主義:訂了過高的標準,覺得「這麼重要的事情,我要等狀態最好、準備最完整的時候再來做」,結果就一直等下去。
- 自我懷疑:害怕自己能力不足,覺得「我做得不夠好,會被別人笑」,所以乾脆拖著不做,來避免面對自己的不安。
📌 拖延其實是在保護你,讓你不用面對焦慮的情緒。但問題是,這只會讓焦慮變本加厲。
🟢 改善方法:小步驟行動法
既然害怕開始,那就「縮小範圍」,讓第一步變得簡單到你無法拒絕。行動起來比完美更重要,只要開始做,後續的動力自然會跟上。例如:
✅ 運動習慣:不要想著「每天運動 1 小時」,先做 5 分鐘熱身,甚至只做一組深蹲都可以。
✅ 寫作報告:不要想著「一次寫完 3000 字」,先寫 300 字,甚至先隨便打幾個大標題。
✅ 學新技能:不要想著「學會一門新技能」,先看 5 分鐘的教學影片,或先準備學習工具。
重點不是做多少,而是開始做。 就像推動一輛靜止的車,一開始最難,但只要動起來,後面就好推了! 🚀
-
時間錯覺:主觀與客觀時間的偏差
拖延者常常活在「主觀時間」裡,他們對時間的感知與實際鐘錶時間存在嚴重偏差。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等一下再做」,結果一抬頭已經過了 3 小時,或者認為某件事「10 分鐘就能搞定」,最後卻發現花了半小時還沒做完。
常見的時間錯覺包括:
- 「等一下再做」 → 這個「等一下」可能從 5 分鐘拖到 5 小時,最後變成「明天再做」。
- 「這件事應該很快就能完成」 → 低估事情的實際所需時間,導致總是壓線交差,甚至趕不上截止期限。
- 「還有很多時間,不急」 → 結果轉眼發現期限到了,不得不熬夜硬趕,壓力爆表。
📌 這些錯覺讓你誤判時間,導致拖延變成日常習慣,而你還毫無察覺。
🟢 改善方法:倒數計時法 +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
1️⃣ 倒數計時法(5-4-3-2-1 立即行動)
當你準備拖延時,對自己倒數 5、4、3、2、1,然後立刻開始行動。這是一種「心理啟動技巧」,可以打破拖延的慣性,直接行動,不讓大腦有時間思考「要不要現在做」。
💡 為什麼有效?
- 倒數計時可以干擾你的猶豫模式,讓你直接從「猶豫不決」切換到「立即行動」。
- 這類技術經過神經科學研究驗證,能夠短時間內強制啟動行為模式,避免拖延讓你陷入惡性循環。
2️⃣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找到你的「真正可用時間」)
很多人拖延,不是因為事情多,而是因為他們「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但實際上時間早就被瑣事吃光了。因此,你可以這樣操作:
🔍 步驟 1:先盤點一天內「確定會發生的事情」
把你的工作、會議、吃飯、睡覺等「已經確定會佔用時間」的活動填入行程表。
🔍 步驟 2:找到你的「未計畫時間」
看看你的時間表裡,還剩下哪些「沒有被安排的時間」。這些才是你真正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
🔍 步驟 3:把重要事情填入這些「未計畫時間」
例如,你想每天運動 30 分鐘,但如果你沒有刻意安排時間,那就很容易被滑手機、追劇、打遊戲取代。因此,你需要把這 30 分鐘明確劃入你的行程表裡,這樣才有機會真的執行。
💡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你不會再「以為自己有很多時間」,而是真正看清楚自己一天到底有多少空閒時間,避免拖延造成的錯估。
-
外界干擾:時間被無意識地消耗
拖延有時候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做,而是因為「時間悄悄流失」,等到我們回過神來,發現時間已經不夠用了。
📌 常見的時間消耗陷阱:
- 滑個手機放鬆一下,結果 1 小時過去了,IG、短影片、社群媒體讓你沉迷,無形中奪走了你的時間。
- 答應幫別人處理事情,結果自己的事沒做完,你可能想做個好人,但卻因此耽誤了自己。
- 花太多時間在「低價值」的社交活動上,例如無意義的聚會、聊天,結果讓自己該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 改善方法:學會拒絕,找回你的時間主導權
時間可以分成兩種:
✅ 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 → 能幫助你進步、提升效率的時間。
❌ 被別人占用的時間 → 被無意識地消耗,讓你拖延的時間。
📌 你的時間真的都用在自己身上了嗎?
有些人天生樂於助人,當朋友、同事、家人請求幫忙時,很難說「不」,甚至覺得拒絕別人是一件很沒禮貌的事。結果呢?
- 自己的工作被耽誤,重要的事只能硬擠時間來做。
- 該完成的目標一拖再拖,最後變成臨時抱佛腳。
- 生活時間變得一團亂,焦慮感與壓力越來越大。
📌 請記住:「拒絕不等於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時間經常被無謂的事情佔據,試試以下方法:
✅ 1. 設定界線:不要讓別人隨意打亂你的時間
你的時間是寶貴的,應該由你自己決定如何運用。如果別人習慣性地找你幫忙、聊天、閒聊打發時間,但你自己的事情還沒完成,那你應該設定明確的界線,例如:
💡 「我現在有重要的事在處理,我晚點再回你。」
💡 「這件事我沒辦法幫忙,但你可以找誰看看。」
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你保留時間,也能讓別人學會尊重你的時間安排。
✅ 2. 學會說 NO:先解決自己的事,再考慮幫別人
許多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導致時間被大量占用。事實上,學會適時地說「不」,才能確保自己該做的事有足夠的時間完成。
- 錯誤示範:「好吧,我先幫你處理,自己的事情等一下再做。」(結果你的事永遠等不到時間做)
- 正確示範:「我現在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完成,等我忙完再看看。」(讓自己有優先處理的權利)
拒絕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對別人的冒犯。 你要對自己的時間負責,而不是讓別人的需求無限制地佔據你的生活。
✅ 3. 優先順序法則:先做「重要且緊急的事」,其他的延後處理
當你學會拒絕後,接下來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讓事情更有效率地完成。這時候,你可以用「四象限法則」來做決策:
📌 時間管理四象限
✅ 重要且緊急(馬上處理):即將到期的報告、重要會議準備
✅ 重要但不緊急(優先安排):運動、學習、計畫未來目標
❌ 不重要但緊急(學會拒絕或委派):無意義的社交活動、突發但無關緊要的請求
❌ 不重要且不緊急(減少甚至放棄):滑手機、追劇、長時間閒聊
🚀 當你把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長遠來看,你的拖延問題會大幅減少!
結論:拖延其實是心理與習慣的綜合體
拖延不是單純的懶惰,而是心理因素、時間錯覺與外界干擾交織而成的結果。
想要真正改善拖延,可以從以下幾點開始:
✅ 害怕開始?→ 小步驟行動法(從小任務開始,降低心理壓力)
✅ 時間錯覺?→ 倒數計時法 + 未計畫時間管理法(掌握時間的真實感)
✅ 外界干擾?→ 學會拒絕(保留時間給真正重要的事)
當你開始有意識地改變這些習慣,拖延自然會慢慢減少,你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也會明顯提升。
📩 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每週與你分享我的生活觀察與紀錄!
https://tradewind.kit.com/353b7fe16f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eat-procrastina…-nutrition-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