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運動醫學科醫師
運動醫學科醫師
王凱平
補充鈣質,運動戰力加倍!擺脫運動傷害的秘密武器
鈣質在運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足會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透過適當的鈣質補充方式,如飲食調整和補充品選擇,我們可以提升運動戰力並減少傷害的發生。除了鈣質補充,良好的運動姿勢、適當的休息和適度的運動量也是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補充鈣質,讓我們擁有更強壯的身體,並從運動傷害中獲得解放。

親愛的讀者們,你是否曾經因為運動而受傷?是否在追求更好的運動表現時遇到了困境?別擔心!今天我們將揭示一個擺脫運動傷害的秘密武器——補充鈣質的重要性。鈣質是我們身體健康的基石,同時也是提升運動戰力的關鍵元素。讓我們一同探索,如何通過補充鈣質來擺脫運動傷害的困擾吧!

 

一、運動傷害的預防秘笈:鈣質成為最佳盟友!

在運動中,鈣質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和運動表現至關重要。鈣質是維持骨骼健康和強壯所必需的,它有助於骨骼的形成和修復,同時也參與了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等運動過程中的重要功能。然而,當我們的鈣質攝取不足時,可能會增加運動傷害的風險。

 

當我們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肌肉收縮和骨骼的負擔都會增加。如果體內的鈣質不足,肌肉和骨骼就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和營養,這會增加肌肉痙攣、拉傷、骨折等運動傷害的風險。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個運動員在籃球比賽中進行高空接球,需要運用大量的肌肉力量和骨骼支持來完成動作。如果他的鈣質攝取不足,他的骨骼就可能變得脆弱,容易出現骨折的情況。又或者,當一位長跑選手在訓練期間遇到肌肉痙攣的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他體內的鈣質不足,無法提供肌肉收縮所需的支持。

 

因此,瞭解鈣質在運動中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適當的鈣質攝取可以增強骨骼的強度和抵抗力,減少骨折和運動傷害的風險。通過飲食中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如奶製品、綠葉蔬菜和堅果種子,以及必要時的鈣質補充品,我們可以確保我們的身體在運動中獲得足夠的鈣質供應,從而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二、鈣質補充神招大公開!不再受限於乳製品

鈣質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所必需的重要營養素之一。在運動傷害的預防和康復過程中,補充足夠的鈣質是非常關鍵的。下面將介紹一些有效的鈣質補充方式,讓你能夠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鈣質。

 

1.多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牛奶、乳製品、豆腐、魚類和堅果等都是良好的鈣質來源。例如,在早餐時可以享用一杯牛奶,或在午餐時加入一份魚肉料理,都有助於增加鈣質攝取量。

 

2.鈣質補充品:如果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足夠的鈣質,考慮補充品是一個選擇。市面上有各種鈣質補充品可供選擇,如鈣片、鈣粉或液體鈣。在選擇補充品時,建議選擇含有維生素D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產品,以促進鈣質的吸收和利用。

 

3.飲食調整:除了增加鈣質攝取外,還需要注意飲食中的其他因素。例如,過量攝取咖啡因、鈉和磷可能影響鈣質的吸收和排泄。因此,適度限制咖啡、鹽和加工食品的攝取,對於鈣質的吸收和利用更有益。

 

舉例來說,一個有效的鈣質補充方式是在早餐時享用一杯鮮奶,並在午餐時選擇含有鈣質豐富的蔬菜沙拉配上一份豆腐。此外,如果日常飲食無法滿足鈣質需求,可以在晚餐後補充一顆鈣片或調配一杯鈣粉飲品,以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鈣質。

 

藉由多元化的飲食調整和適當的補充品選擇,你可以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鈣質,保護骨骼健康並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記得優先選擇富含鈣質的食物,並在需要時考慮補充品,讓你的身體得到最佳的鈣質支持。

 

三、不只補鈣!運動傷害預防法寶大公開

運動傷害的預防不僅僅是補充鈣質的問題,還涉及到其他關鍵因素,如良好的運動姿勢、適當的休息和適度的運動量。這些因素在運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幫助我們預防傷害的發生。

 

首先,良好的運動姿勢是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之一。保持正確的姿勢能夠減輕肌肉和關節的負擔,降低受傷的風險。例如,在舉重時,保持腰背挺直、膝蓋微彎的姿勢,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身體。

 

其次,適當的休息對於運動傷害的預防至關重要。給身體足夠的休息時間,讓肌肉和組織有機會恢復和修復。過度疲勞和缺乏休息容易導致肌肉拉傷和其他運動相關傷害。舉個例子,長時間不休息的跑步者可能面臨過度使用症候群,如跟腱炎。

 

最後,適度的運動量也是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過度的運動量可能超出身體的負荷能力,增加受傷的風險。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逐漸增加運動量,給予身體適應的時間。舉個例子,初學者在開始跑步訓練時應該循序漸進,適應身體的負荷,避免一開始就過度劇烈的運動。

 

綜合這些關鍵因素,我們可以更好地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著重於良好的運動姿勢、適當的休息和適度的運動量,不僅能夠保護身體免受傷害,還能提升運動效果和享受運動的樂趣。讓我們與運動為伍,保持健康和活力!

 

結論

在追求健康和強壯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補充鈣質的重要性。鈣質不僅可以加強骨骼和肌肉的結構,還能提高運動戰力,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因此,無論你是健身愛好者還是運動新手,記得補充足夠的鈣質,讓它成為你擺脫運動傷害的秘密武器。讓我們一起享受健康的運動旅程吧!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經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經歷:【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你是否曾經在長途開車後,下車那一刻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站不直?不少人會說:「開太久閃到腰了啦!」這可不是說笑的。根據臨床觀察,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缺乏休息與動作調整,是引起急性腰部拉傷(俗稱「閃到腰」)的主因之一。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經常協助處理這類「駕駛型腰痛」的患者。其實只要留意以下3件事,就能讓你開再長的車也不怕「閃」!這篇文章教你3個最實用、最有效的護腰方法,讓你坐好坐滿不閃腰!

調整坐姿:椎間盤不再壓力大

你知道嗎?只要坐得不對,就算只是開30分鐘,也可能讓腰椎長時間處在「高壓力」狀態,久了就會出問題。

開車時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 椅背後傾100–110,避免上半身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座椅、下背緊貼椅背,維持脊椎的自然曲形。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到踏板,不需過度前伸。
  • 雙手放在方向盤9點與3點位置,肩頸自然不緊繃。

這樣的坐姿可以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受壓突出,也讓腰部肌肉不需長時間用力撐著身體,達到放鬆與穩定的雙重效果。

治療師小叮嚀:脊椎最怕的是「維持錯的姿勢太久」,不是姿勢「瞬間錯一下」。所以調整好坐姿,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定時休息動一動:拉一拉不閃腰

再好的姿勢,坐太久也會出事。當你持續超過90分鐘沒動作時,腰背肌群就會開始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僵硬、疲勞的現象,這時若一下車就彎腰、搬東西,閃腰機率立刻飆升!

建議你這樣做:

  • 60~90分鐘就休息5~10分鐘
  • 下車時原地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幫助肌肉恢復彈性。
  • 可做簡單動作,如:
    • 軀幹轉體伸展:幫助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肌肉張力同時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血液循環。

這些動作能減少長時間靜態負荷對肌肉與椎間盤的累積壓力,維持腰背肌群的活性,從而大幅降低閃到腰風險

提醒你:腰痛不是一下就閃到,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記得動一動,是你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善用輔助工具:腰椎支撐更安心

想再提升防護力?讓專業的輔助工具幫幫你!

開車護腰推薦配備:

  • 腰部支撐墊(腰靠):放在腰後填補空隙,維持腰椎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狀:沒腰墊時可替代,放在腰椎與椅背間。
  • 頭枕調整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駕駛時聳肩。

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減少肌肉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也讓長時間開車更舒適、更安全。

貼心建議:不要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會導致腰部過多拱起、反而不舒服。

日常保養也很重要!

除了開車時注意姿勢與休息外,平常也應該強化核心肌群與穩定肌肉,幫助你在駕駛時保持更佳支撐力。

推薦運動如: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練習2~3次,就能有效提升腰部穩定性,減少駕駛或搬重物時「閃一下」的機率。

主題 重點做法 治療師小叮嚀 / 提醒
1. 調整坐姿
讓椎間盤不再高壓
  • 椅背後傾 100–110°,避免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下背貼椅背,維持自然曲線。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踏板。
  • 雙手 9 點與 3 點位置,肩頸放鬆。
→ 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突出;減少腰部肌肉長時間用力。
要點:脊椎最怕「錯的姿勢維持太久」,不是「瞬間錯一下」。
先把坐姿調對,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2. 定時休息動一動
拉一拉不閃腰
  • 60–90 分鐘休息 5–10 分鐘。
  • 下車做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
  • 建議動作:
    • 軀幹轉體伸展(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張力、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循環)。
→ 降低靜態負荷累積,維持腰背肌群活性。
提醒:腰痛多半是累積而來;久坐後立刻彎腰搬物,閃腰機率飆升。記得「定時動一動」。
3. 善用輔助工具
腰椎支撐更安心
  • 腰靠/腰部支撐墊:填補腰後空隙,維持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無腰靠時的替代方案。
  • 頭枕調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聳肩。
→ 降低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提升長途駕駛舒適度與安全性。
貼心建議:避免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免得腰部過度拱起、反而不適。
日常保養
強化核心更不怕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 2–3 次,提升腰部穩定性,降低駕駛與搬重物時「閃一下」風險。
執行訣竅:動作慢、穩、對位準;先重質再重量與次數。

 

護腰不能等痛才開始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

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

  1. 坐對姿勢
  2. 定時休息
  3. 用好工具

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

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hang-tu-jiashi-bu-shan-yao-pt-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