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王柏筠
這是最理想的適用膚質。乾燥肌膚在使用後,含水量提升,缺水紋路明顯減少。特別是保濕安瓶中高濃縮的活性成分,能夠迅速為極度乾燥的肌膚補充水分。使用後保濕效果佳,即使在冷氣環境下也能維持水潤狀態。

 

還記得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程又青面對三十而立的種種焦慮嗎?(直接暴露年齡) 如今剛滿35歲的我,比劇中人還多了幾年歲月,對著鏡子時,細紋、彈性下降的跡象悄然浮現,讓我不禁感嘆「青春啊,你怎麼這麼快就要和我說再見?」

隨著邁入初老….老,我開始更加重視肌膚保養的深度與品質。肌膚的彈性、光澤逐漸需要更多呵護,也讓我開始探索更專業的保養方案。近期有幸試用了 Cellcore INFINI 生命之泉奇肌禮盒,這款結合尖端科技與天然成分的保養組合,帶來令人驚喜的體驗。今天就以專業角度,為同樣關注初老保養的朋友們分析這款備受矚目的產品。

 

 

給肌膚一次全方位的呵護!

打開 Cellcore INFINI 生命之泉奇肌禮盒,其精緻閃耀的星空藍綠色包裝配上一股高級香氛撲鼻而來,令人聯想到五星級SPA的頂級享受。這款禮盒以「三效合一保濕」技術為核心,主打【奇肌精華乳】特級補水 + 【高科技水嫩保濕安瓶】鎖水 X 補水 X 彈潤 X 亮澤四大功效

  • 【奇肌精華乳】:貴婦級保濕乳霜,融合精華液高參透水感,乳液般輕盈細緻,塗抹後如滋潤豐澤的乳霜般,輕輕一抹完成三道保養程序
  • 【高科技水嫩保濕安瓶】:高濃縮精華活性成分,四周讓肌膚提升水潤感

 

STEMCETIC® 超級蘋果精華

創新成分源自瑞士蘋果樹,修復、滋潤。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後可能帶來肌膚緊緻度提升的潛在效果。這種溫和且高效的滋養成分,特別適合35+歲開始出現初老跡象的肌膚。

 

SHEA BUTTER 乳油木果油

源自非洲乳油木樹果實的天然植物性油脂,富含維生素A、E和豐富的必需脂肪酸。具有卓越的滋潤修復能力,能深入肌膚底層,修復調理緊緻。即使在極乾燥環境下也能提供持久保濕,特別適合乾燥及成熟肌膚。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時,能提供滋潤感而不油膩,平衡肌膚狀態。

 

MICRO ALGAE EXTRACT 微藻精華多醣體

深海微藻成分富含多醣體和氨基酸,,減少水分流失。特別適合都市肌膚,溫和無刺激。

 

玻尿酸 (HYALURONIC ACID)

採用多重分子量玻尿酸,滲透至皮膚不同層次。低分子量深入提供深層保濕;高分子量在表皮形成保護膜鎖水。

 

 

我建議按照以下步驟使用效果最佳:

  1. 高科技水嫩保濕安瓶:於每日早晚使用於徹底清潔後的臉部皮膚上。先取數滴保濕安瓶滴於掌心(約一個 1 元硬幣的量),接著以指尖將安瓶精華均勻塗抹於臉部,直到產品完全吸收(安瓶能深入肌膚底層需足量使用,建議 5.5ml 早晚使用五日內使用完畢最佳)。
  2. 奇肌精華乳:於安瓶後,取適量於掌心勻開,均於塗抹於全臉,以畫圓式輕輕按摩直至皮膚吸收。
  • 我個人發現這款精華乳的質地非常討喜,不黏膩且吸收迅速,使用後肌膚立即呈現水潤飽滿的狀態!

我的嚴選觀察:最適合的膚質與功效

 

乾燥缺水肌膚

這是最理想的適用膚質。乾燥肌膚在使用後,含水量提升,缺水紋路明顯減少。特別是保濕安瓶中高濃縮的活性成分,能夠迅速為極度乾燥的肌膚補充水分。使用後保濕效果佳,即使在冷氣環境下也能維持水潤狀態。

 

初老及乾燥肌膚

對於 35 歲以上開始出現初老跡象的肌膚,STEMCETIC® 超級蘋果精華修護緊實肌膚,奇肌精華乳的效果尤為明顯。45 歲以上的熟齡肌膚使用後,細紋淡化效果明顯,特別是眼周和嘴角的細紋。精華乳中的微藻精華多醣體,這是在保濕安瓶中的成分;奇肌乳中藍色脂囊球:含維他命 A 與 E,延緩肌膚老化。

 

疲勞及都市壓力肌

長期處於空調環境、電腦前工作或生活在空氣污染較重區域的人群,肌膚容易出現暗沉、缺水、彈性下降等問題。產品中的多重玻尿酸和微藻精華能夠形成肌膚保護膜,同時深層補水修復,幫助因環境壓力導致的水分流失問題。

 

 

Cellcore INFINI 生命之泉奇肌禮盒結合科學研發與實用性,在保濕、修護三方面表現優異。其「專利九杯水鎖水技術」確實有效提升肌膚含水量,建立長效保濕。

專業使用建議:

  1. 早晨使用後搭配防曬產品,植物高科技成分需加強防曬保護
  2. 乾燥季節可增加保濕安瓶用量,或濕敷當保濕急援面膜使用
  3. 熟齡肌膚配合按摩手法使用,促進吸收並增強緊緻效果
  4. 適用所有缺水肌膚

 

Cellcore INFINI 生命之泉奇肌禮盒無疑是一款值得投資的頂級保養套組。其專業配方、便捷的使用方式以及顯著的保濕緊緻效果,使其成為尤其是乾燥及初老肌膚的理想選擇。 如果您正在尋找一套能真正提升保濕度並延緩肌膚老化的產品,Cellcore INFINI 生命之泉奇肌禮盒絕對值得您的投資與嘗試。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一般皮膚疾病、自費醫學美容 小兒成人一般疾病、慢性病 體重管理、 體格檢查
經歷
●現任: 袁上雯皮膚科診所 主治醫師 晨悅診所 健檢部 兼任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研究所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學士 彰化基督教醫院 專科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 醫師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醫師 台灣家庭醫學專科醫師 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 肥胖醫學專科醫師 衛生局糖尿病共照網認證醫師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戒菸治療資格 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 認證醫師 台灣醫用雷射光電學會 醫師
非洲豬瘟、口蹄疫與古典豬瘟雖都屬高風險動物疫病,但它們對人類無感染性,民眾無須恐慌。 真正的重點在於防堵病毒進入養豬場與食物鏈:不購買、不攜帶來路不明的肉品;不餵豬廚餘;遵守防疫檢疫規範;支持合法屠宰與檢驗制度。

近年來,動物疫情成為畜牧產業與食品安全的重大議題,其中以「非洲豬瘟(ASF)」、「口蹄疫(FMD)」與「古典豬瘟(CSF)」最具代表性。
這三種病毒性疾病皆可導致豬隻大量死亡與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國際貿易與肉品供應。
然而,它們在病原、傳播途徑、臨床症狀與防控策略上各有不同,若能清楚辨識差異,不僅有助防疫單位及養豬戶快速應對,也能讓消費者正確認識,不再被「豬瘟能不能吃?」等謠言誤導。

以下將分別介紹三大疾病的病原特性、傳染途徑、臨床症狀、病理特徵、診斷方法防治重點,並於最後整理臨床鑑別要點,幫助讀者一目了然。

一、非洲豬瘟(ASF)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非洲豬瘟病毒(ASFV),屬 DNA 病毒(Asfarviridae),有多種基因型與毒性差異。野豬類在原生區可呈無症狀帶菌。 

傳播方式

  • 直接接觸感染豬的血液或體液、受污染的飼料(例如廚餘含感染豬肉)、受污染器具與衣物、昆蟲(如軟蜱)都可傳播。病毒在冷藏肉品中非常耐熱力與環境,餵生豬頭肉等高風險。 

潛伏期

  • 自然感染約 4–19 天,實驗上可短至 2–21 天;某些急性病例在 3–4 天可出現症狀。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臨床型式:可為 peracute、acute、subacute、chronic,取決於病毒毒力與宿主狀態。
  • 常見急性期症狀:
  • 高熱(可達 40.5–42°C),精神沉郁、拒食。
  • 皮膚潮紅或出血點(白豬在耳尖、腹部、四肢末端、腹面可見紅/紫色斑)。
  • 嘔吐、腹瀉(有時帶血)、呼吸困難、眼結膜充血。
  • 出血傾向(凝血異常)、淋巴結腫大壞死。
  • 突然死亡或在數日內大量死亡(高度毒株)。

病理發現(解剖)

  • 全身性出血、脾臟顯著腫大且暗紅軟化(常為特徵)、淋巴結出血性壞死、肺水腫或充血。

診斷

  • 臨床與病理容易與 CSF 類似,需靠實驗室檢測確認:PCR(檢測病毒核酸)、病毒分離、血清抗體檢測(配合流行病學)。

防控 / 治療

  • 沒有有效商用疫苗(對應策略多以撲殺、封鎖與嚴格生物安全)。控制重點:隔離、撲殺感染/可能感染群、消毒、禁止餵廚餘、管制運輸與廢棄豬肉流通、監測野豬族群。 

二、口蹄疫(FMD)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口蹄疫病毒(FMDV),屬 RNA 病毒(Picornaviridae)。有多個血清型(A、O、Asia 1、SAT 等),不同血清型需匹配疫苗。

傳播方式

  • 傳播力非常強:經空氣飛沫(特別在牛)、直接接觸、受污染人員車輛、設備、飼料、動物產品等。病毒在短距離空氣傳播能力強,且人為移動會迅速擴散。 

潛伏期

  • 通常 1–14 天(多數動物 2–5 天),某些情況或物種可更長。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病情範圍可從無症狀到嚴重,常見在牛較明顯。豬感染常造成大量病毒排出,成為傳播放大器。典型症狀:
  • 急性發熱、精神不佳、拒食。
  • 嘴部(口唇、舌、齦)與蹄部(趾間、蹄冠)出現水泡(vesicles),水泡破裂形成潰瘍或糜爛,會流口水、跛行、拒走。
  • 乳牛產奶量急降、奶牛奶房可能有水泡。
  • 幼畜(特別小牛、小豬)可能出現心肌炎而死。

病理發現

  • 典型為口腔與蹄部的表淺水泡與糜爛,心肌炎(幼畜)等。

診斷

  • 依症狀強烈懷疑時需實驗室確認:病毒分離、RT-PCR、抗原檢測、血清抗體檢測(配對血清)。早期通報極為重要。

防控 / 治療

  • 有疫苗(多型別、需配對當地流行血清型);在非疫區策略多以撲殺+移動管制+消毒+嚴格檢疫。疫區或高風險地區可採疫苗接種作為控制手段,但需考慮貿易影響與血清分型。支持療法為主,無特效抗病毒藥。 

三、古典豬瘟(CSF)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古典豬瘟病毒(CSFV),屬 Pestivirus(Flaviviridae),與牛病毒性腹瀉等關係近。世界部分地區仍流行,部分國家已根除。

傳播方式

  • 經吸入、口服(受污染飼料或廚餘)、接觸感染豬的分泌物、精液等;感染豬可在症狀出現前就排病毒,且屍體或組織也可傳播。

潛伏期

  • 通常 2–14 天(典型 2–7 天),但視感染劑量與場域條件而變。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CSF 可呈 peracute、acute、chronic、遲發或亞臨床 之多種表現,症狀依毒株毒力、年齡、免疫狀態不同而差異大。常見急性症狀:
  • 高熱、食慾差、無精打采、呼吸急促。
  • 皮膚出血點或紫斑(尤其耳朵、腹側、內側大腿),結膜紅腫、結膜出血。
  • 腸道症狀:便秘或腹瀉(有時帶血)。
  • 神經症狀在某些病例(步態不穩、抽搐)。
  • 懷孕母豬感染可能造成流產、死胎或出生帶病毒的仔豬(持續感染者)。

病理發現

  • 多器官出血性病變、腸系膜與其他淋巴結萎縮與出血、脾臟變化(視情況)。

診斷

  • 臨床上可能與 ASF、其他出血症候群相混淆,需實驗室檢測(PCR、抗原/抗體測試、病毒分離)。

防控 / 治療

  • 有疫苗,許多地區靠疫苗加上生物安全來控制與根除。遇疫情需通報、隔離、檢疫、可能採撲殺策略。

 

四、臨床鑑別

  • 三者都可造成發燒、食慾不良與死亡;皮膚出血與淋巴結/脾臟改變在 ASF 與 CSF 常見,口腔與蹄部的水泡/潰瘍則是 FMD 的標誌。
  • 若看到大量舌/口/蹄的水泡 → 優先考慮 FMD。
  • 若以出血性病變、脾臟極度腫大與迅速大量死亡為主,且懷疑與生肉或野豬接觸 → 要高度懷疑 ASF(且診斷緊急)。

 

非洲豬瘟、口蹄疫與古典豬瘟雖都屬高風險動物疫病,但它們對人類無感染性,民眾無須恐慌。
真正的重點在於防堵病毒進入養豬場與食物鏈:

  • 不購買、不攜帶來路不明的肉品;

  • 不餵豬廚餘;

  • 遵守防疫檢疫規範;

  • 支持合法屠宰與檢驗制度。

透過全民的防疫意識與農政單位的嚴格管控,我們能共同守護豬隻健康、維持國內畜產安全,讓餐桌上的每一口肉都吃得安心又放心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frican-swine-fever-vs-foot-and-mouth-disease-and-classical-swine-fever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潘又瑄
獸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犬貓一般內外科】【犬貓一般急診科】【犬貓一般家醫科】
現職
資料登錄中⋯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跨性別手術後照顧需要的不僅是傷口癒合,更是身心的全面復原。本文結合性別肯認手術復原研究與臨床建議,從自我照護、心理重建、荷爾蒙調整到生活習慣調整,提供具體行動指引。根據 JAMA Surgery 與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研究,術後心理困擾可下降約40%,但若缺乏支持系統仍易陷入焦慮與孤立。文中同時融入中醫調養觀點,強調氣血平衡與情志舒暢的重要性。適合術後族群、照護者與醫療專業者參考,幫助建立長期追蹤、情緒安撫與身心整合的復原計畫。

「手術後那幾天,他最怕的不是疼痛,而是靜下來的時候。」
麻醉退去後,他開始學會重新呼吸、觀察、等待。每一次心跳,都提醒他:這具身體,既熟悉又陌生。當他第一次在鏡子前看見自己,淚水不是因為痛,而是一種久違的認同感。

 

你知道嗎?根據 JAMA Surgery 的分析,接受性別肯認手術(Gender-Affirming Surgery後的跨性別者,心理困擾平均下降 40%,而自我形象與人際滿意度顯著提升(註1)。另一項來自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的全國性研究指出,手術完成後五年內,精神科就診率與自殺住院率分別下降 42% 與 35%(註2)。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復原」不只屬於皮膚與神經,更屬於靈魂與心智。

 

然而,術後的心仍需要時間適應。許多人以為手術結束就能「完全快樂」,但事實上,真正的療癒是學會與新的自己相處,並讓身體、荷爾蒙與情緒重新對話。心理學研究指出,術後若缺乏社會支持或心理陪伴,焦慮與憂鬱的風險會提高近三倍(註3)。

 

所以,照顧傷口的同時,也別忘了照顧那顆正在學習重生的心。
這篇文章,獻給每一位在鏡前練習微笑、重新擁抱自己的靈魂。

 

參考文獻:

  1. Almazan AN, Keuroghlian AS. Association Between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JAMA Surgery. 2021;156(7):611–618. doi:10.1001/jamasurg.2021.0952.
  2. Bränström R, Pachankis JE. Reduction in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Utilization Among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After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A Total Population Study. Am J Psychiatry. 2020;177(8):727–734. doi:10.1176/appi.ajp.2019.19010080.
  3. Lewis JE, Patterson AR, Effirim MA, et al. Examining Gender-Specific Mental Health Risks After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A National Database Study. J Sex Med. 2025;22(4):645–651. doi:10.1093/jsxmed/qdaf026.

 

 

跨性別手術後要注意什麼?建立完整的自我照護計畫

你知道嗎?手術後的身體,就像剛經歷風雨的花園——看似安靜,卻需要細心呵護才能重新綻放。跨性別手術後的自我照護計畫不僅是「護理傷口」,更是一場身心重整的長跑。醫學研究指出,術後前六週是傷口癒合與情緒波動的高峰期,這段時間的休息品質、飲食營養與心理支持,會直接影響復原速度(註1)。

 

在身體照護上,重點是觀察與節制。每天確認傷口顏色、滲液與溫度,若出現紅腫或異味應立即回診。服藥要依醫囑定時,不可自行加量或停藥。若以中醫觀點來看,這段時間「氣血未充,正氣未固」,需避免熬夜與過度勞動,讓氣血專注於修復之道。

 

心理層面同樣重要。許多術後者會經歷短暫的情緒低谷,或對新身體產生陌生感。這不是軟弱,而是大腦在重新整合身體圖像的過程。建議透過日記、心理師諮商或社群支持,讓情緒有出口。別忘了,恢復不是「等傷口癒合」就結束,而是重新學會與自己同行(註2)。

 

 

生活習慣與飲食對術後復原的影響

你或許沒注意到,復原的關鍵往往藏在日常的細節裡。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決定了身體能否順利修復,也影響術後的免疫力與心理穩定。臨床研究指出,術後攝取足量蛋白質與維生素C,有助於膠原蛋白合成,加速傷口癒合(註3)。同時,鋅、鐵與B群維生素是細胞再生的重要營養素,缺乏會使傷口癒合延遲或疤痕增厚。

 

從中醫觀點看,這階段屬於「氣血兩虛、陰陽未平」,建議可在飲食中加入山藥、紅棗、枸杞等溫補食材,協助恢復體力。喝一碗溫熱的雞湯,就像替身體補上一層柔軟的防護膜。反之,過度食用冰冷、生辣、油炸食物,容易「損脾傷胃」,導致腸胃不適或消化功能下降。

 

此外,良好的生活節奏能讓身體更快找到平衡。固定睡眠時間、避免長時間滑手機與熬夜,有助於內分泌與荷爾蒙調整。想讓復原更順暢,就要讓生活「慢下來」,讓每一餐、每一次呼吸,都成為修復的養分(註4)。

 

 

術後心理適應與情緒支持:如何面對身體變化

你有過這樣的感覺嗎?明明期待了很久的手術,結束後卻在鏡子前愣住,不確定眼前的身體是不是自己。這種「心理失速感」在跨性別術後復原期相當常見。研究顯示,多達七成的術後者在前三個月內會經歷情緒起伏與短暫的空虛感(註5)。這不是退步,而是身心正在重新同步。

 

心理支持與情緒覺察是復原的重要一環。可透過心理諮商、支持團體或與同樣經歷過的人交流,逐步建立新的身體認同感。這個過程就像「竹子初生」,雖細小卻充滿彈性,能在風中緩緩長成堅韌。

 

從中醫角度來看,情緒與臟腑相連,「肝主疏泄」,若情志不舒,氣機鬱結,則身體癒合也會受阻。每天花十分鐘練習深呼吸、靜心或祈禱,都能幫助心氣回歸中心。別害怕這段不穩定期,它其實是靈魂與身體重新擁抱的時刻(註6)。

 

醫師建議的長期追蹤與專業資源

手術結束並不代表療程的終點,而是一段新的「長期照護旅程」。根據大型回溯性研究,持續追蹤與團隊協作能顯著提升術後的身心穩定度與生活品質(註7)。醫師建議跨性別族群在手術後每三至六個月追蹤荷爾蒙濃度、肝腎功能與營養指標,確保內分泌系統與組織修復的平衡。

 

多專業團隊(Multidisciplinary Care Team)的介入至關重要。理想的照護應包含外科、內分泌科、心理師、復健治療師與營養師,共同協助患者在身體、心理與社會層面達到「整合性康復」。這樣的支持系統被證實可降低術後焦慮與再入院風險(註8)。

 

若從中醫的角度觀察,這階段屬於「善後養正」——氣血已復,但仍需「調陰陽、養五臟」。透過規律作息、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可使身體維持穩定;而心靈的穩定,則來自一份被理解與接納的生活環境。當醫療照護與社會支持並行,復原不再只是「治療」,而是生命重建的延續。

 

 

結論:從手術到生活,復原是一場身心的共修

「復原不是時間的流逝,而是身心重新對話的開始。」
根據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的研究,接受多專業照護(外科、心理、復健與營養)追蹤的跨性別族群,術後生活品質平均提升 52%(註9)。這些結果說明,手術後的成功不僅來自醫師的縫合技術,更取決於你願不願意持續關心自己。

 

在復原期,他每天用簡單三步驟陪伴自己:
1️⃣ 觀察身體——每天花五分鐘記錄身體變化,例如疼痛、睡眠與心情。
2️⃣ 覺察情緒——情緒低潮時,練習「五感接地法」:說出你看見、聽見、觸摸到的事物,讓意識回到當下。
3️⃣ 感謝自己——無論今天狀態如何,都在前進。寫下「今天我願意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

 

醫學研究提醒我們,手術只是改變的開端。心理學家 Almazan(JAMA Surgery, 2021)指出,完成性別肯認手術者的心理壓力指數平均下降 40%(註10),但若缺乏支持網絡,焦慮與孤獨感仍可能捲土重來。真正的療癒,不是停止疼痛,而是學會在疼痛之中繼續生活。

所以,請別急著追求「完全恢復」。試著讓每一次深呼吸都提醒自己:
「我還在修復,也正在成長。」

當醫學與心理開始協奏,當你學會照顧那個還在顫抖的靈魂——
復原,就不再是一場手術的結果,而是一場人生的再誕。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手術後傷口需要多久才能完全癒合?
回覆:一般而言,跨性別手術後的皮膚與組織修復約需 6–12 週,傷口表層通常在 2–3 週內閉合。若能保持乾燥、按時換藥與補充蛋白質,癒合速度會更好。中醫觀點認為,術後屬「氣血兩虛」,可適度食用紅棗、枸杞與山藥,協助生血補氣。若傷口紅腫或有異味,應立即回診。

 

問題2:術後情緒低落或焦慮是正常的嗎?
回覆:是的。研究顯示,多數術後者在前三個月會出現情緒波動與身體認同調整期。這屬於心理整合過程,而非異常現象。可以透過呼吸練習、日記紀錄或與支持團體分享來舒緩。若持續出現憂鬱或失眠,建議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協助。

 

問題3:術後飲食應該怎麼調整?
回覆:手術後三週內,建議以高蛋白、富含維生素C與鋅的食物為主,例如魚、豆腐、堅果與新鮮水果。避免辛辣、油炸與冰冷食物,以免影響氣血運行。中醫建議可搭配桂圓紅棗茶或溫補湯品,協助脾胃恢復,讓修復能量更穩定。

 

問題4:需要多久才能恢復運動或性行為?
回覆:一般輕度活動可於術後 4–6 週開始,激烈運動或性行為建議等待至少 12 週,並經醫師評估確認組織癒合。若進行陰道或胸部重建手術,術後復健及擴張訓練需遵循醫師指示,避免組織撕裂或感染。切勿心急,「慢,是最好的療癒速度」。

 

問題5:有哪些長期追蹤項目不能忽略?
回覆:術後至少每 3–6 個月應回診追蹤,包括荷爾蒙濃度、肝腎功能、營養指標與心理健康。長期追蹤能提早發現荷爾蒙劑量不平衡或慢性併發症。若有焦慮、倦怠或情緒低潮,也可同步進行心理諮商。預防醫學強調「治未病」,早一步觀察,就是最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Almazan AN, Keuroghlian AS. Association Between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JAMA Surgery. 2021;156(7):611–618. doi:10.1001/jamasurg.2021.0952.
  2. Ireland K, Hughes M, Dean NR. Do Hormones and Surgery Improve the Health of Adults With Gender Incongru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 ANZ Journal of Surgery. 2025;95(5):864–877. doi:10.1111/ans.70028.
  3. D’hoore L, T’Sjoen G. Gender-Affirming Hormone Therapy: An Updated Literature Review With an Eye on the Futur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2;291(5):574–592. doi:10.1111/joim.13441.
  4. Oles N, Darrach H, Landford W, et al. Gender Affirming Surgery: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All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and Methods of Assessing Patient-Centered Outcomes (Part 1: Breast/Chest, Face, and Voice). Annals of Surgery. 2022;275(1):e52–e66. doi:10.1097/SLA.0000000000004728.
  5. Bränström R, Pachankis JE. Reduction in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Utilization Among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After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A Total Population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20;177(8):727–734. doi:10.1176/appi.ajp.2019.19010080.
  6. Lewis JE, Patterson AR, Effirim MA, et al. Examining Gender-Specific Mental Health Risks After Gender-Affirming Surgery: A National Database Study. 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 2025;22(4):645–651. doi:10.1093/jsxmed/qdaf026.
  7. Boskey ER, Kant J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nsgender and Gender-Diverse Individuals and Health Outcome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025;43(3):287–298. doi:10.1002/bsl.2712.
  8. Oles N, Darrach H, Landford W, et al. Gender Affirming Surgery: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All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and Methods of Assessing Patient-Centered Outcomes (Part 2: Genital Reconstruction). Annals of Surgery. 2022;275(1):e67–e74. doi:10.1097/SLA.0000000000004717.
  9. Boskey ER, Kant J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ransgender and Gender-Diverse Individuals and Health Outcomes.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 2025;43(3):287–298. doi:10.1002/bsl.2712.
  10. Almazan AN, Keuroghlian AS. Association Between Gender-Affirming Surgeries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JAMA Surgery. 2021;156(7):611–618. doi:10.1001/jamasurg.2021.0952.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假體先生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