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張馨方
壞媽媽的健康美食指南,為了全家人的健康不擇手段
作為一個為家人健康不擇手段的媽媽,除了平常生活中的營養教育外,更要懂得為家人們量身打造屬於他們的飲食。當然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是最基本的,主食部分讓家人們習慣已全榖雜糧為主,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例如早餐主要以無糖綜合全穀粉和植物蛋白質,加上全榖雜糧類中的紅豆、綠豆、薏仁、蓮子等,取代一般早餐店的三明治或漢堡,營養更加分,多點原型食物少點精緻澱粉,才不會一大早就因為血糖上上下下而容易昏沉沉,活力更滿分寶貝學習也能更加分。

自2019年年底爆發新冠疫情後,大家開始習慣戴上口罩出門,飲食前認真洗手消毒,當時以往常造成流行的流感和腸病毒等患病率顯著下降,但隨著疫情解封、口罩令鬆綁後,各種不同的流行疾病又開始出現,從前陣子的黴漿菌到最近的腸病毒,不管大人小孩都得再次經歷免疫力大挑戰。

 

一家之煮:媽媽

身為一家之煮的媽媽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記得很久以前的一部韓劇「大長今」有一幕的台詞讓vivi營養師記憶深刻「…這個女人主要職務就是食醫。做母親的,要時時刻刻照顧子女有沒有生病、吃飽穿暖或是有沒有睡好。所謂食醫,就是要留心哪些食物…因此中國的皇帝,之所以開始起用食醫,就是源於母親」這段內容詳細的說明了媽媽對家人健康的重要,當時看劇時只是覺得編劇好厲害,但當我身格為媽媽後,對這段內容有了不同的體悟,因為媽媽同時身兼一家之煮,媽媽煮什麼大家就吃什麼,所以若無法兼顧營養,家人和寶貝要如何能維持健康的身體呢?

 

媽媽的好,常被壞壞掩蓋

身為營養師每次在準備全家的餐點時,總是希望能做到飲食均衡,身為媽媽更希望家裡的寶貝能攝取足夠的營養,能健康不生病,但外面空熱量的零食誘惑太多,常常被寶貝問「媽咪我可以吃那個嗎?」當我回答「不行」,寶貝就會嘟著嘴說「媽咪壞壞」,想要當個能顧及寶貝健康的好媽媽真的好難!!

 

為了讓家人擁有健康,寶貝能開心成長,我開始無時無刻只要時機對,就會對寶貝進行營養教育,如當寶貝看到果汁調味飲料想喝時,我會告訴她這瓶飲料沒有能幫助他長大的營養,裡面主要都是糖,不是真的水果,糖吃多了可能讓她長不高、容易蛀牙、視力不好、容易生病等等,喝這瓶果汁調味飲料不如吃新鮮水果,吃水果不但有口感,水果中也含有能幫助他健康長大的天然營養素。

 

壞媽媽,好習慣

營養教育從小做起,平常就讓她養成吃原型食物,減少過度加工食品攝取的習慣,當她明白媽咪禁止她吃那些食物的原因後,我就不再是她口中的壞媽咪了,經過多年的營養日常教育,有次寶貝放學回家說她肚子餓,我疑惑地問她「下午點心沒吃嗎?為何會肚子餓? 」寶貝回答「今天安親班準備的點心是炸雞塊,所以我只吃一點點不想多吃,因為媽咪說吃過太多油炸物對身體不好!」好開心我的營養教育成功了,原來這段時間的努力寶貝真的都有聽進去,相信未來我即使不在她身邊,寶貝自己也能更懂得為自己挑選健康又營養的食物。

 

一起當為全家好的壞媽媽,動點手腳吧!

作為一個為家人健康不擇手段的媽媽,除了平常生活中的營養教育外,更要懂得為家人們量身打造屬於他們的飲食。當然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是最基本的,主食部分讓家人們習慣已全榖雜糧為主,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例如早餐主要以無糖綜合全穀粉和植物蛋白質,加上全榖雜糧類中的紅豆、綠豆、薏仁、蓮子等,取代一般早餐店的三明治或漢堡,營養更加分,多點原型食物少點精緻澱粉,才不會一大早就因為血糖上上下下而容易昏沉沉,活力更滿分寶貝學習也能更加分。

 

此外,為了讓寶貝上學肚子餓時能補充好的營養,每天都幫她帶一瓶原味保久乳,隨時隨地讓她能補充優質蛋白質和成長需要的鈣質。平時工作日中午難免外食較難吃到足夠的膳食纖維,晚餐vivi營養師也會為家人準備足夠的蔬菜和水果,滿足家人們一整天膳食纖維的需要量,且烹調用油選用對人體較有益處的橄欖油或苦茶油等優質油品,並注意油脂和鹽的使用量,每天每一餐只要一點點的小用心,就能幫家人們維持健康,活力滿滿開開心心每一天唷!

 

本文作者:張馨方營養師

FB追蹤:https://www.facebook.com/vivi221/
IG追蹤:https://www.instagram.com/vivi_dietitian/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成年人營養保健 孕婦及哺乳婦營養 幼兒及老人營養保健 健康減重 保健食品 ●證照: 高考合格營養師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 TSSN運動營養初階專業認證 丙級美容師
經歷
●現任: 自由接案營養師 ●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碩士班 ●經歷: 耕莘健康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個人/團班減重營養師 大戶屋連鎖餐飲營養講座講師 桂格媽媽教室講師 益富營養文章撰寫營養師 南豐國際連鎖飯店產品營養計算營養師 生技公司營養保健品行銷營養師 食品公司特殊營養品行銷專員/營養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一般醫學科醫師
一般醫學科醫師
黃毓如
坊間部分益生菌有活性菌株過低、保存不佳菌導致數量/活性下降的問題,導致可能花了錢卻吃了個寂寞。允盛U泌體益生菌主打革命性的精選配方,不只是補充益生菌,更能幫助好菌存活,發揮最大效用,特別適合像我這樣長期外食、營養不均衡、希望使排便順暢的族群。試吃兩週後,感受到排便更加順暢。此外,常大魚大肉,本來就有食用益生菌習慣的我,換了新產品後,發現效果升級了!

 

全網最火外泌體益生菌,保養超有感!

出社會後,隨著年齡增加、工作帶來的壓力及值班日夜顛倒造成的作息混亂都讓我有感老了不少,難以調整好狀態,也不能像以往總是熬夜到通宵。這個時期,我開始重視保養品,把他們納入每天的生活。身為醫美醫師,我的工作節奏快,吃飯時間不固定。而我又是個標準的外食族,常常忙起來就忘了好好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加上壓力大,因此我嘗試了「允盛U+ U泌體益生菌」。

 

 

雖然我平時已經有固定食用的益生菌了,但這款產品標榜含有高達300億的高效益生菌,搭配9種專利菌株,還添加了20億外泌體,這樣強大的配方讓我眼睛為之一亮,想要親自試試看它的效果。

 

 

我是怎麼吃的?感受心得大公開

U泌體益生菌設計成每日一包的粉狀,我習慣早上空腹搭配開水,與其他保健食品一起食用,用儀式感開啟新的一天。它的粉末細緻,味道如比菲多般酸酸甜甜的,味道香甜,口感絕佳,不會有人工甜味或奇怪的發酵味。這點對吃貨我來說加分不少,每天都會期待來一包。因為是單一劑量包裝,趕時間時也能直接塞包包,相當方便。試吃兩週後,感受到排便更加順暢。此外,常大魚大肉,本來就有食用益生菌習慣的我,換了新產品後,發現效果升級了!

 

 

面面俱到,全方位的專業配方

坊間部分益生菌有活性菌株過低、保存不佳菌導致數量/活性下降的問題,導致可能花了錢卻吃了個寂寞。允盛U泌體益生菌主打革命性的精選配方:

  • 300億高效益生菌,9種專利菌株,包含鼠李糖乳桿菌、短雙歧桿菌等,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 添加20億益生菌外泌體 + 益生質(複合寡多酷-AKK plus)得以增強好菌活性,幫助改變細菌叢生態、調節生理機能。
  • 添加蔬果酵素,包括鳳梨酵素、木瓜酵素等,有助於分解食物、幫助消化。
  • 添加鋅酵母,幫助新陳代謝,對長期熬夜、作息不正常的現代人來說尤其重要。
  • 專利多層包埋技術,可以耐胃酸直達腸道,保留活性!

這樣完整的配方成份,不只是補充益生菌,更能幫助好菌存活,發揮最大效用,特別適合像我這樣長期外食、營養不均衡、希望使排便順暢的族群。

 

 

一款好的益生菌不只是補充菌種,還能提供完整的營養支持。吃了允盛U泌體益生菌一段時間後,推薦給跟我一樣忙碌、又想好好照顧身體的人。

 

#U泌體益生菌 #probiosystem益生系 #300億益生菌 #9種益菌 #20億益生菌外泌體 #複合寡多醣 #綜合蔬果酵素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黃毓如
一般醫學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一般醫學診治、急診醫療處置、雷射光療、電音波拉提
現職
●現任: 靚優健康醫學美容診所 主治醫師 藝群醫學美容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國泰醫院住院醫師 衛福部桃園醫院住院醫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青春期是孩子身心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家長學會放手與陪伴的重要階段。本文以「轉大人」為核心,整合醫師建議與生活觀察,說明孩子從變聲、長高到情緒起伏的身體與心理變化,並提出具體引導策略。透過食療、情緒支持與醫師合作,幫助家長建立有效的陪伴方式,讓成長成為一段溫柔且有力量的旅程。內容融合中醫觀點與現代研究,適合重視家庭關係與身心發展者深入參考。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孩子突然長高了,聲音變了,卻也開始對你說「不要煩我」?那一刻,你才驚覺:原來他正在轉大人。

 

青春期不是一場儀式,而是一段沒有人教你怎麼愛孩子的新冒險。你想給他最好的營養、最科學的轉骨方式,卻常常在情緒的拉鋸裡感到無力。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而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轉變期。

 

《黃帝內經》說:「腎者主骨,生髓,通於腦。」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轉大人不只是身體長高,更是腎氣逐漸充實、身心走向成熟的過程。這是一場身體與情緒的雙重成長,也是一段父母學習放手與陪伴的旅程。

 

這篇內容,將用四個故事與觀點,陪你重新理解「轉大人」的每一個轉折,讓成長不再是痛,而是禮物。

 

第一次變聲、長高、叛逆:那個孩子正在轉大人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的聲音最近突然變低了,腳掌也悄悄比你大了一號?青春期的來臨,往往不是一場明確的通告,而是一連串讓父母既驚訝又手足無措的小變化。從長高、聲音沙啞,到開始與父母頂嘴,這些都可能是孩子正在「轉大人」的訊號。

 

在中醫理論中,青春期正是「腎氣漸盛,天癸至,任脈通」的關鍵時期(《素問‧上古天真論》),代表著身體從稚嫩邁向成熟的轉捩點。而在現代醫學中,這個時期伴隨著性激素的劇烈變化,不僅影響外在發育,更牽動情緒起伏與自我認同的重建【註1】。

 

重要的是,這些改變不是病,而是自然的轉化。當孩子的叛逆不再是對抗,而是嘗試說出「我長大了」的訊號,父母的角色也需要從命令者,逐漸轉向傾聽者與陪伴者。就像天氣從春天過渡到夏天,轉變之中有雷聲、有大雨,也藏著萬物生長的力量。

 

不是只有補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與陪伴

「醫生,我是不是要幫他吃轉骨湯?」這是許多家長在診間最常問的問題。的確,飲食和營養對成長有幫助,但孩子轉大人真正的關鍵,不只在藥膳,更在「被理解」與「有支持」的環境中。

 

青春期的孩子像剛離巢的小鳥,渴望飛翔又害怕孤單。他們會開始保留秘密,甚至拒絕親密的擁抱,這些表現讓許多父母錯愕。事實上,這是孩子在練習自我界線,建構自己的身份認同。根據一項2019年發表於《Journal of Adolescence》的研究指出,正向親子溝通與情緒支持,是預防青少年焦慮與身心壓力的有效因素【註2】。

 

「多吃一點」不如「你最近還好嗎?」來得管用。轉大人時期的身體變化,也需要情緒的緩衝空間。與其用補品堆疊希望,不如陪孩子走過那些失落與混亂,用傾聽代替說教,用陪伴化解不安。在那些不經意的對話裡,孩子會記得:你一直都在。

 

 

媽媽的手、醫師的話:轉大人路上的溫柔推手

有一位媽媽曾經說:「我只是握了他的手,說了一句加油,他就哭了。」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堅強,心卻是柔軟的。當他們面對骨頭拉扯的疼痛、課業的壓力、同儕的比較,這些「轉大人」的煎熬,就像悶燒的壓力鍋。此時,一雙願意握住他的手、一句願意好好說話的大人語言,比什麼藥方都來得療癒。

 

醫師的角色,也不再只是開立轉骨補品的處方,而是成為家長的夥伴,一起了解孩子的生活節奏與情緒需求。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醫師若能參與青春期健康促進教育,並與家庭建立溝通橋樑,能顯著提升青少年的身心適應力與生活滿意度【註3】。

 

當媽媽的手溫柔而堅定,醫師的話語真誠而不高高在上,孩子在成長的十字路口,就不再那麼迷惘。他們會知道,即使自己在改變,也有一條穩定的繩索牽著,那是來自大人的信任與溫度。

 

讓成長成為禮物:打造屬於孩子的自信節奏

青春期不該只是熬過的階段,更可以是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如果我們把孩子的成長節奏看作是一首樂曲,那麼家長與師長的角色,不是指揮,而是協奏者——引導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拍點、步伐與旋律。

 

在診間中,我看過一位父親帶著女兒來看轉骨針灸,除了治療,他們還一起設計了一本「成長日記」,記錄每一次長高、每一次情緒進步、每一次挑戰的突破。那本小冊子,比任何補品都讓孩子充滿期待與自信。研究顯示,青少年若能參與自身健康管理規劃,將有助於強化自主性與身體正向認知,進而減少青春期焦慮與反抗行為【註4】。

 

與其說「你要變大人了」,不如問:「你想成為怎樣的大人?」成長的節奏不必與人比較,只需要穩穩地走在屬於自己的節拍裡。有家人的支持、醫師的提醒,以及自我覺察的力量,孩子終將迎來他那場安靜而燦爛的蛻變。

 

結論:陪孩子轉大人,是一場雙向成長的溫柔旅程

當孩子悄悄長高、聲音變低,你會發現,曾經依賴你的小手正慢慢學會放開。那不是疏離,而是一種長大的信號。而你,作為家長,也正悄悄走入另一段角色轉變的旅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只是身體在蛻變,更在學著如何與情緒共處、如何在社會中定位自我。此時此刻,他們最需要的,不是完美的解答,而是願意陪著他走的你。就像夜晚的燈塔,不說話,卻讓人知道家始終在那裡。

 

請你記得,轉大人不是一場你幫他「解鎖」的任務,而是一段你們一起經歷的故事。即使不確定每一步該怎麼走,光是願意慢下來、聽一聽、等一等,你就已經給了他最溫暖的力量。願你我都成為孩子心中那個不會走遠的大人,在他的世界裡,留下柔軟而堅定的陪伴。

 

 

支持方式 身體發展支持 情緒心理支持 家長參與角色 優點 可能限制
食療與補品 ✅ 高 ❌ 低 🔸 被動提供 快速補充營養、可調節體質 容易忽略情緒與互動面向
情緒陪伴與溝通 🔸 中 ✅ 高 ✅ 主動傾聽 穩定情緒、建立親密感 成效較慢,需時間與耐心
醫師與家庭合作 ✅ 高 ✅ 中 ✅ 夥伴關係 結合專業與生活經驗、改善誤解 需建立醫病與親子間的信任基礎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什麼是孩子「轉大人」的明顯徵兆?

回覆:
孩子開始出現聲音變低、身高迅速增長、情緒變得敏感,甚至對父母表現出反抗或沈默,這些都可能是青春期即將開始的表現。在中醫理論中,這是「腎氣漸盛、天癸至」的自然現象,表示身心進入成熟階段。《黃帝內經》也提到「腎者,主骨生髓」,這是骨骼生長與發育的重要時期。家長不妨從這些細節觀察,給予更多理解與陪伴。

 

問題2:只靠補品或轉骨湯,真的能幫助孩子長高嗎?

回覆:
補品可以在適當時機提供營養協助,但不是成長的全部關鍵。成長需要靠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規律運動與情緒穩定。過度依賴補品,反而可能忽略了生活習慣與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建議搭配「食養」與「動養」,讓孩子的成長更自然、持久。

 

問題3:青春期的孩子情緒起伏很大,該怎麼辦?
回覆:
這是轉大人時期常見的現象,情緒反覆、易怒或封閉,是他們學習「做自己」的一部分。請你先學會傾聽,暫時放下「要教他什麼」的衝動,改成「我想理解你在想什麼」。在情緒失控時提供安全空間,比立即糾正更重要。研究顯示,穩定的親子溝通能有效預防青少年的焦慮與自我傷害傾向(註:Laursen & Hafen, 2019)。

 

問題4:醫師可以在青春期中扮演什麼角色?

回覆:
醫師的角色不僅是提供轉骨藥方,更能協助家長與孩子理解青春期變化,進行發育評估,並建立身心健康的策略。建議選擇熟悉青少年發展的醫師,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讓孩子也能在醫療場域中感受到被尊重與理解。

問題5:家長應該怎麼在孩子轉大人時期「放手又不放任」?

回覆:
最理想的狀態是成為孩子的「陪跑員」,在旁陪伴、觀察,必要時給予鼓勵,但不強行介入。你可以設計一些共同完成的小任務,例如一起記錄運動成果、撰寫成長日記等,讓孩子在參與中培養自主性。這不只是放手,而是溫柔地支持他踏出自信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共同作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 參考文獻:
註1:Sisk CL, Foster DL. (2004). The neural basis of puberty and adolescence. Nature Neuroscience, 7(10), 1040–1047. https://doi.org/10.1038/nn1326

註2:Laursen B, Hafen CA. (2019).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otional autonomy. Journal of Adolescence, 75, 84–93.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9.07.001

註3:Sleap B, Reed D. (2020). Building effective partnerships with families to support adolescent health. BMJ Paediatrics Open, 4(1), e000621

註4:Sawyer SM, Afifi RA, Bearinger LH, et al. (2012). Adolescence: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health. The Lancet, 379(9826), 1630–164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2)60072-5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