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一般醫學科醫師
一般醫學科醫師
盧思云
除了效果顯著,口口纖的品質也值得一提。它是由日本GMP認證工廠製造,符合機能性保健食品規範,通過28項過敏原檢測以及食藥署輻射與藥物殘留檢驗,不含麩質、低熱量,100%植物來源,素食者也能安心使用。

身為一個喜歡外食、作息不規律、三不五時值班、運氣不好時整天忙到下午才有空喝水吃飯的醫院地縛靈,需求常常處在被忽略的狀態,排便不順實在是我的大煩惱,於是我開始試試看這款COCO FLORA口口纖

 

 

大家都知道「補充益生菌很重要」,但其實我們常忽略了一件事:好菌也需要吃飯!

 

實際上補充「菌」本身只能暫時改變細菌叢生態,若沒有搭配益生元,就像把一群士兵送進戰場卻沒給糧食,自然無法長期定殖或發揮功效,這就是為什麼益生元的補充變得越來越重要:市面上大多益生菌產品有很多,但幾乎都只專注於補菌,而沒有為這些好菌「準備三餐」。

 

 

口口纖很細心的幫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選用了益生元——半水解關華豆膠(PHGG),由日本專家小林曉子醫師監製,是益生菌的最佳輔助。

 

PHGG屬於次世代超級膳食纖維,發酵分解率超過75%,比起其他一般纖維更能有效餵養好菌,還能幫助產出比一般纖維多2倍的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不只能更好的改變細菌叢生態,也有助消化,進一步調整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從根本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都是PHGG的功勞!

 

 

除了效果顯著,口口纖的品質也值得一提。它是由日本GMP認證工廠製造,符合機能性保健食品規範,通過28項過敏原檢測以及食藥署輻射與藥物殘留檢驗,不含麩質、低熱量,100%植物來源,素食者也能安心使用。

 

我習慣直接把口口纖溶進飲料或豆漿、開水,完全不會有什麼奇怪的味道,粉末溶解速度快,不會糊嘴或產生沉澱,也完全不影響飲品口感,超級方便又覺得好像連喝飲料都比較健康,吃了兩週明顯感覺:

 

 

✓ 調整體質
✓ 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
✓ 改變細菌叢生態

在這邊分享給所有想要調整體質的朋友們,快來讓口口纖成為你的最佳support:

👉 https://www.igcshop.tw/pages/cocoflora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一般醫學科】
經歷
●現任:【一般醫學科住院醫師】●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花蓮正面臨嚴重的災後清淤挑戰,許多「鏟子超人」無私投入幫忙。但別忘了,在奮力鏟泥的同時,我們的腰部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若沒有注意姿勢,不但可能肌肉拉傷,嚴重者甚至引發椎間盤突出,反而成了「需要被救援」的一員。

本文整理了正確清淤動作、腰部保護要點,以及在地自救方法,讓你出一份力的同時,也能安全回家。

為什麼腰部容易受傷?

鏟泥重複性高:災區裡的淤泥多半含水份較多,重量超乎想像,光靠上半身是不夠的,這時就會考驗核心肌群是否夠強壯,才能穩定身體。

 

若是如果沒有保持核心肌群發力,一旦長時間彎腰,最容易會讓腰部肌肉受傷,而身體轉動的動作,更會讓腰部椎間盤產生的高度的壓力。此外,泥濘地面更容易滑倒,一不小心就會增加受傷的風險,輕則肌肉拉傷,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椎間盤圖出,實在不可小覷。

 

鏟子超人必學的「護腰四招」

1.善用蹲下,不要彎腰

鏟泥或提重物時,記得先屈膝蹲下,讓大腿承重,而不是光靠腰背支撐。

 

2.背部打直,核心收緊

保持背部挺直,勿彎腰駝背,記得微收小腹,就像穿了「隱形護腰帶」。

 

3.少量多鏟,不要逞強

一次鏟太多時,乍看之下好像速度快,但其實更耗體力,同時也增加腰部受傷的風險。

 

4.轉身靠腳,不要靠腰

身體轉動方向時,記得用雙腳小步轉動,不要腰部硬扭,變成『下半身不動,只動上半身』。

 

小提醒:之前腰部有受傷的超人,會建議穿著護腰帶或腰部護具,才能有效分散壓力。

 

清淤後的伸展放鬆做哪些

 

一、脊椎:

目標是讓脊椎放鬆、減壓,恢復彈性。

  1. 貓牛式:四足跪姿,交替拱背、凹背,可同時活動頸、胸、腰椎。

  2. 懸吊:雙手抓單槓或門框,利用自體重量讓脊椎自然伸展。
  3. 坐姿脊椎旋轉:坐在地板,一腳伸直、一腳彎曲。彎曲腳跨過伸直的腳,身體轉向彎曲腳的那側。

 

二、伸展腰部肌肉

目標:緩解下背部僵硬,避免肌肉拉傷。

  1. 單膝抱胸:仰躺,單膝抱向胸口,另一腳伸直,拉伸腰部; 或改成雙膝抱胸亦可。

 

  1. 嬰兒式:呈日式跪坐,臀部坐向腳跟,手部向前延伸,拉開腰椎與背部。

三、伸展背部肌肉

目標:釋放肩頸與上背壓力。

  1. 旋轉胸椎:四足跪姿,一手往對側手及對側膝蓋中間穿越,旋轉胸椎,拉伸上背。

 

  1. 雙手環抱:環抱身體後,用雙手相互扣住對側肩胛骨外側緣,身體向前傾斜,可伸展背部菱形肌。

在地急救三步驟

  1. 休息:找個平坦、安全處躺下,避免腰椎或是肌肉繼續受傷。
  2. 冰敷:腰部或是其他部位有明顯疼痛、灼熱感,立即冰敷可減少發炎,每次15分鐘,重複2~3次。
  3. 支撐:利用毛巾或布條簡易綁腰,給予壓迫並降低移動時震動。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hualien-cleanup-back-safety-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問題 常見運動傷害 開刀術後訓練 ●證照: 國家物理治療生普考試及格物生字第003601號 中華民國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台灣肌能系第一級認證貼紮師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禁藥採樣員 紅十字會初級救護技術員
現職
●現任: 高雄市慈安物理治療所 自費物理治療師 ●經歷: [醫療院所] 高雄市溫有諒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家毅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兼任講師 教育部體育署深耕計畫物理治療師 [運動賽事] 201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中區大專院校田徑錦標賽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2013年富邦銀行公牛棒球隊隨隊防護員 2011-2013年國立台灣體院棒球隊隨隊防護 2011-2013年中華職棒大會防護員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用指引:從學業壓力引發的焦慮、憂鬱到睡眠失調,教你以「小火慢熬」穩定作息與 4-7-8 呼吸,辨識連續 2 週紅旗、啟動「發現→轉介→追蹤→回訪」。內含親子溝通腳本、三行小記錄、家校協議與危機路徑,結合家—校—醫三扇門資源,協助家長在家先降火、在校銜接支持、於醫療完成評估與追蹤,讓孩子漸漸找回節律與安全感。

引言

夜裡十一點,孩子盯著螢幕,數學題像黑洞。你端來一杯溫熱的茶,只說一句:「不急,我在。」很多時候,他們不是叛逆,而是被學業壓力推到情緒邊緣;研究也確認,課業負荷與青少年的焦慮、憂鬱與自傷風險確實相連,考季更明顯(像潮水一樣起落)。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系統要一起接住他(PubMed+1)。

 

這篇文章,給正在陪伴的家長們。先用「小火」穩住鍋:固定起床時間、睡前關機 30 分鐘,帶孩子做 4-7-8 呼吸(鼻吸 4 秒、屏息 7 秒、嘴吐 8 秒,做 2–4 組),讓神經系統踩一下煞車;慢式呼吸能調節心率變異度、降低生理壓力反應,是家裡隨手可做的第一步(PMC+1)。接著再「加料」:把家中的觀察記錄帶去學校與門診,走發現轉介→追蹤→回訪的路,讓每一步都有人接手。

 

你也許會問:「什麼時候該更進一步?」權威建議:12–18 可進行憂鬱篩檢,但要搭配後續轉介與追蹤系統才有意義;出現自傷或自殺意念時,立即走危機路徑與安全評估(例如在醫療或校園使用 ASQ 快篩)(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3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3PubMed+3)。我們也會示範可用的親子對話腳本學校銜接清單:你不用一次說服世界,只要先陪他把今晚安穩過去。明天,會更好一點。

 

青少年學業壓力與心理健康:家長如何辨識早期徵兆?

你最近有沒有發現孩子「功課一多就胃痛、發脾氣、睡不著」?這些不是作怪,而是學業壓力拉高了焦慮與憂鬱風險的身心訊號。觀察三件事:行為(拖延、爆氣、封閉)、生理(頭痛、胃痛、腸胃亂、失眠)、語言(「我很爛」「算了」)。若連續兩週以上,或伴隨作息大亂、食慾改變、對喜歡的事沒感覺,就要高度留意。

從養生角度看,青少年的「氣」像剛起鍋的湯——火候過猛會溢鍋。先幫他降火調息:晚間固定關機30分鐘、一起泡杯熱茶,然後做 4-7-8 呼吸,讓神經系統踩剎車。

 

4-7-8 呼吸怎麼做(你帶著他做一輪):

  1. :用鼻子吸氣 4 (肚子鼓起,像聞湯的香)
  2. 屏息 7 (想像把氣溫柔地「抱住」)
  3. 用嘴巴吐氣 8 (像慢慢吹涼熱湯)
    4–6 個循環,全程肩頸放鬆、下巴微收、腳掌踩地。
    小叮嚀:剛開始可能會覺得頭微暈,那就減半秒數或做2–3 個循環就好;飯後、劇烈運動後先休息再練。

 

別小看這一點,穩住呼吸與作息就是第一帖方。你不必立刻解題,你只要成為他的緩衝區;一句「我看到你很累,我在」勝過十句說教。

 

 

青少年焦慮與憂鬱的紅旗指標:何時需要專業協助?

你可能會問:什麼時候不再是「心情不好一下下」,而是該找人幫忙?經驗法則很單純——連續兩週出現明顯改變,就要提高警覺;例如情緒低落或易怒、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睡眠與食慾大亂、專注力下降、成績明顯滑落,或出現「我很沒用」「不如消失」的語句。國際建議也指出,12–18歲青少年應例行憂鬱篩檢,但要搭配轉介與追蹤系統,才能真的幫上忙(家醫或兒科最常見)(註3)。若孩子出現自傷或自殺意念/計畫、反覆尋找危險物、告別式言談,請立即啟動危機流程(就醫或撥打當地緊急與心理支援管道)(註4)。

 

實務上,你可以先用簡短自評量表(如 PHQ-A 或同型量表)初步了解症狀強度,再與導師/輔導室或社區身心科銜接;若在診間或校園健康中心,醫療人員也會使用自殺風險快速篩檢(如 ASQ)來把握黃金時間(註4)。記得:你不是要立刻給答案,而是幫孩子站穩——像先把湯鍋火力轉小,再慢慢調味;醫療與學校是灶台,你是那雙安穩的手。

 

 

親子溝通腳本:如何在情緒風暴中,陪伴不補刀?

你可能也遇過這幕:孩子一回家摔門、把自己關在房裡。這時先「穩住場」,再「進場」。研究顯示,良好的親子溝通較低的焦慮、憂鬱有穩定關聯;而家人介入的治療,能進一步改善青少年的情緒症狀與就醫成效。換句話說,語氣與節奏,就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家用處方」。 PMC+1

 

先用三步驟開場——看見、命名、停留

  • 看見:「我注意到你回來就躲進房間。」
  • 命名:「今天好像很悶、也有點火。」
  • 停留:「我在客廳,想說陪你喝口溫熱的茶,等你願意聊。」

 

接著套用 I-Message+情緒鏡映

其實有點擔心,因為你這週都睡不太著;我希望今晚我們一起把手機早點放下,做三輪慢呼吸,看看能不能好睡一點。」

 

三不原則:不貼標籤(別說「你就是懶」)、不急勸(先共感、後建議)、不中斷(讓孩子把話講完)。當下若情緒過強,先做一輪 4-7-8 呼吸再談;像把湯鍋火力轉小,湯不溢了,味道才煮得出來。最後,以選擇收尾:「你想先洗澡還是先散步十分鐘?」給方向、留彈性,孩子比較願意跟。正如系統回顧所示,強化家庭對話品質本身,就是降低症狀與復發風險的長期基礎。

 

 

就醫與資源導航:從自我檢測到學校輔導與醫療

先記住一句話:有系統就有用。不是做一次量表、說一次道理就結束,而是把「發現 → 轉介 → 追蹤 → 回訪」變成固定流程。這樣孩子不會被漏接,你也不會越查越焦慮。

 

在家(家長 mini SOP

  1. 發現:每週寫「三行小記錄」——情緒、睡眠、壓力(1–10 分)。
  2. 初篩:孩子同意下做短版自評(如 9 題憂鬱自評)。分數只當參考,不是貼標籤。
  3. 降火:先穩定作息與神經系統——睡前關機 30 分鐘、一起泡杯熱茶、做 4-7-8 呼吸(鼻吸 4 秒 → 屏息 7 秒 → 嘴吐 8 秒,2–4 組即可)。
  4. 轉介:分數偏高或困擾 連續 2 ,把記錄帶去導師/輔導室,評估是否轉介家醫/兒科/身心科/心理諮商
  5. 追蹤:每週 10 分鐘家庭小會議,檢視作息與功課負荷,微調就好。
  6. 危機路徑:一旦出現自傷/自殺語句、尋找危險物、告別式談話 → 立刻就醫或撥打求助專線,先把人穩住,再談後續。

 

在校(導師/輔導)

  • 固定入口:導師關懷回報 → 輔導室初評 → 安排會談或親師溝通。
  • 家校協議:把「作息、作業量、考前調整、回訪日期」寫進一頁表單,避免各說各話。
  • 回訪節點:建議在第 1 週/第 4 週/第 12 週各追蹤一次。

 

在醫療(門診/心理)

  • 標準化評估:量表+臨床訪談,必要時藥物與心理治療並行。
  • 持續追蹤:下次門診帶「一週作息表+情緒日記」,利於精準調整。

 

把路鋪好,心就緩下來

家裡像在熬湯先轉小火、再加料。小火=規律作息、睡前關機、4-7-8 呼吸;加料=把你的觀察、自評、學校回饋帶去門診。一步一步,孩子會看見「下一步」,你也會感到踏實。

 

 

結論:一盞燈,三扇門,帶孩子走出夜色

夜深了,先點亮那盞燈——你穩定的陪伴。日為陽、夜為陰;白天舒展、夜晚收斂,節律一對上,心就回到路上。《內經》言:「陽入於陰,則寐」,意思是晚上讓神收,白天才有力氣開展。

 

馬上可用的兩個做法

  • 門一|家:睡前一起做「關機 30 分+4-7-8 呼吸(鼻吸4秒、屏7秒、口吐8秒×2–4輪)+固定起床時間」。你可以這樣說:

「我看到你很累,我在。今晚我們先把螢幕收起來,做三輪慢呼吸,讓腦袋下課。」

  • 門二|校:帶著「三行小記錄(情緒/睡眠/壓力 1–10 分)」與短版自評,和導師/輔導對齊一頁家校協議(作息、作業量、考前調整、回訪日期)。
  • 門三|醫:若困擾連續 2 或影響功能,銜接家醫/兒科/身心科/心理;一旦出現自傷/自殺語句或找危險物,立刻走危機路徑,先把人穩住再談後續。

 

多半被忽略的兩個重點

  • 不是孩子不配合,而是日夜節律被學業與螢幕打亂;先把節律扶正,說話才聽得進去。
  • 家—校—像三扇門,任一扇先打開都行;有路徑就有用,只有訊息沒有下一步,只會越查越慌。

 

把燈留著吧。當你穩穩站在門口,孩子就知道往哪裡走。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註1) Steare T,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cademic pressure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anxiety/self-harm/suicidality. 2023. PubMed
(註2) Wahid SS, et al. Identifying early signs and detection strategies for adolescent depression. 2021. pmc.ncbi.nlm.nih.gov

(註3) USPSTF.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nd Suicide Risk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2022(建議12–18歲憂鬱篩檢,需配合轉介與追蹤)。 JAMA Network+1
(註4)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icide and Suicide Risk in Adolescents: Clinical Report, 2024(評估風險、工具與處置路徑)。另參:ASQ 青少年自殺風險篩檢之效度研究。 PubMed+1

 

 

家-校-醫 三扇門比較表
場域 目的 何時啟動 關鍵工具/動作 可量化指標 常見誤區 下一步
家(門一) 穩定節律、先降火 連續≥1週出現壓力/睡眠亂、情緒波動 睡前關機30分鐘;4-7-8呼吸2–4輪;固定起床時間;三行小記錄(情緒/睡眠/壓力1–10) 一週內:起床時間±30分鐘;關機率≥80%;情緒分數下降≥2分 只做量表不後續;把分數當貼標籤;全靠說教 帶記錄與自評 → 對接導師/輔導室
校(門二) 早期辨識、資源連結 家長或導師觀察到功能受影響(成績大幅波動、缺交、缺席) 導師回報 → 輔導初評 → 家校協議(作息、作業量、考前調整、回訪日) 回訪節點:第1、4、12週;缺交作業數下降;遲到/缺席次數下降 各說各話、無回訪日;僅降作業量但不調作息 症狀持續或中重度 → 轉家醫/兒科/身心科/心理
醫(門三) 臨床評估、治療與追蹤 困擾≥2週、功能受損;或出現自傷/自殺語句 標準化評估(量表+訪談);必要時藥物/心理治療;提供危機路徑 4–8週內:睡眠時長↑、學校缺課↓、PHQ-A分數下降、回診依從性 只拿藥不調生活;一次門診就想完全復原 回帶「一週作息表+情緒日記」;持續微調;回饋學校與家長
危機路徑 先把人穩住 自傷行為、尋找危險物、告別式談話 立即就醫/急診;同步聯繫學校、家長;安全評估與監測 24–72小時內完成安全計畫與追蹤 抱持觀望、延後處置 危機解除後納入門診與校內持續追蹤
共通做法 「小火慢熬」的節律照護 任一扇門皆可先開 規律作息+4-7-8呼吸+戶外日照+適度運動 每週家庭10分鐘檢視會;情緒/睡眠分數趨穩 只有資訊、沒有路徑 → 越查越焦慮 發現→轉介→追蹤→回訪固定流程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什麼時候該帶孩子看醫師或心理師?

回覆:觀察是否「連續 2 週」出現:情緒低落/易怒、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睡眠或食慾大變、專注力明顯下降、成績或出席影響。只要符合多項,建議先與導師或輔導室討論,再銜接家醫/兒科/身心科/心理諮商。若出現自傷行為、尋找危險物、或說出「不想活」等語句,請立即走危機路徑(就醫或急診,同步通知學校與家人)。中醫觀點強調「陰陽有序」,當日夜節律被學業與螢幕打亂,心神難安,更需要專業協助把節律扶正。

 

問題2:4-7-8 呼吸要怎麼做、多久做一次才有效?

**回覆:**做法很簡單:鼻吸 4 秒 → 屏息 7 秒 → 嘴吐 8 ,連做 2–4 。建議每天 睡前練一次,考前或情緒上來時可加做。剛開始若頭暈,可把秒數各減半或先做 2 輪。搭配「睡前關機 30 分鐘+固定起床時間」,更能穩住自律神經。把它想成「先關小火」,等鍋不再滾,情緒才煮得出味道。

 

問題3:學校可以提供什麼幫助?我該跟導師談什麼?

回覆:帶著「三行小記錄(情緒/睡眠/壓力 1–10 分)」與簡短自評結果和導師/輔導討論,對齊一頁 家校協議:作息調整、作業量與考前安排、回訪日期(建議第 1、4、12 週)。這份紙,讓家—校—醫說同一種語言;誰先打開門都可以,但要有回訪節點,才不會漏接。

 

問題4:孩子說出「我很累、活著沒意思」時,家長怎麼回應?

回覆:先接住、再評估、後安排

  • 接住:用 I-Message+情緒鏡映:「我聽到你很累,我很擔心,也在這裡陪你。」
  • 穩定:一起做 4-7-8 呼吸 2–4 輪,讓身體先降速。
  • 安排:確認安全(移除危險物、有人陪伴),立即聯繫學校與醫療資源;24–72 小時內完成安全計畫與追蹤。
    不要辯論對錯、不要說「想開一點」,先把人穩住,路才看得見。

 

問題5:網路滑不停、晚睡晚起怎麼辦?有哪些可行的家庭規則?

回覆:建立「家庭數位條約」:

  1. 裝置在公共空間充電;2) 睡前 30 分鐘關機;3) 週末也固定起床(容許±30 分);4) 每日 15–30 分鐘戶外日照10–20 分鐘運動
    把規則想成保護身心的「衛氣」:不是懲罰,而是擋風的簷。當節律穩了,專注與心情會一起穩下來。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林子翔諮商心理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