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蔡宗恩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花蓮正面臨嚴重的災後清淤挑戰,許多「鏟子超人」無私投入幫忙。但別忘了,在奮力鏟泥的同時,我們的腰部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若沒有注意姿勢,不但可能肌肉拉傷,嚴重者甚至引發椎間盤突出,反而成了「需要被救援」的一員。

本文整理了正確清淤動作、腰部保護要點,以及在地自救方法,讓你出一份力的同時,也能安全回家。

為什麼腰部容易受傷?

鏟泥重複性高:災區裡的淤泥多半含水份較多,重量超乎想像,光靠上半身是不夠的,這時就會考驗核心肌群是否夠強壯,才能穩定身體。

 

若是如果沒有保持核心肌群發力,一旦長時間彎腰,最容易會讓腰部肌肉受傷,而身體轉動的動作,更會讓腰部椎間盤產生的高度的壓力。此外,泥濘地面更容易滑倒,一不小心就會增加受傷的風險,輕則肌肉拉傷,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椎間盤圖出,實在不可小覷。

 

鏟子超人必學的「護腰四招」

1.善用蹲下,不要彎腰

鏟泥或提重物時,記得先屈膝蹲下,讓大腿承重,而不是光靠腰背支撐。

 

2.背部打直,核心收緊

保持背部挺直,勿彎腰駝背,記得微收小腹,就像穿了「隱形護腰帶」。

 

3.少量多鏟,不要逞強

一次鏟太多時,乍看之下好像速度快,但其實更耗體力,同時也增加腰部受傷的風險。

 

4.轉身靠腳,不要靠腰

身體轉動方向時,記得用雙腳小步轉動,不要腰部硬扭,變成『下半身不動,只動上半身』。

 

小提醒:之前腰部有受傷的超人,會建議穿著護腰帶或腰部護具,才能有效分散壓力。

 

清淤後的伸展放鬆做哪些

 

一、脊椎:

目標是讓脊椎放鬆、減壓,恢復彈性。

  1. 貓牛式:四足跪姿,交替拱背、凹背,可同時活動頸、胸、腰椎。

  2. 懸吊:雙手抓單槓或門框,利用自體重量讓脊椎自然伸展。
  3. 坐姿脊椎旋轉:坐在地板,一腳伸直、一腳彎曲。彎曲腳跨過伸直的腳,身體轉向彎曲腳的那側。

 

二、伸展腰部肌肉

目標:緩解下背部僵硬,避免肌肉拉傷。

  1. 單膝抱胸:仰躺,單膝抱向胸口,另一腳伸直,拉伸腰部; 或改成雙膝抱胸亦可。

 

  1. 嬰兒式:呈日式跪坐,臀部坐向腳跟,手部向前延伸,拉開腰椎與背部。

三、伸展背部肌肉

目標:釋放肩頸與上背壓力。

  1. 旋轉胸椎:四足跪姿,一手往對側手及對側膝蓋中間穿越,旋轉胸椎,拉伸上背。

 

  1. 雙手環抱:環抱身體後,用雙手相互扣住對側肩胛骨外側緣,身體向前傾斜,可伸展背部菱形肌。

在地急救三步驟

  1. 休息:找個平坦、安全處躺下,避免腰椎或是肌肉繼續受傷。
  2. 冰敷:腰部或是其他部位有明顯疼痛、灼熱感,立即冰敷可減少發炎,每次15分鐘,重複2~3次。
  3. 支撐:利用毛巾或布條簡易綁腰,給予壓迫並降低移動時震動。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hualien-cleanup-back-safety-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問題 常見運動傷害 開刀術後訓練 ●證照: 國家物理治療生普考試及格物生字第003601號 中華民國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台灣肌能系第一級認證貼紮師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禁藥採樣員 紅十字會初級救護技術員
經歷
●現任: 高雄市慈安物理治療所 自費物理治療師 ●經歷: [醫療院所] 高雄市溫有諒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家毅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兼任講師 教育部體育署深耕計畫物理治療師 [運動賽事] 201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中區大專院校田徑錦標賽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2013年富邦銀行公牛棒球隊隨隊防護員 2011-2013年國立台灣體院棒球隊隨隊防護 2011-2013年中華職棒大會防護員
很多人在受傷後會有『急病亂投醫』的情形,深怕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遵守黃金治療法則才是最重要的。急性期以PEACE為主,避免過度壓抑;恢復期靠LOVE,逐步運動、適度用熱、保持樂觀,才能更快回到球場或健身房。

對愛運動的你我來說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幾乎是家常便飯。受傷的那一刻,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要冰敷還是熱敷?

甚至很多人以為這兩者是一樣的,結果適得其反,越弄越糟糕。

而同時這也是在診間患者很常問我的問題。

冰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冰敷?

冰敷的最大功用,就是「降低腫脹、控制發炎、減緩疼痛」。

冰可以讓血管收縮,減少血液大量流到受傷部位,避免腫得像麵龜一樣,同時還能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所以患者會覺得痛感緩解了一些。

 一般來說急性的扭挫傷、拉傷後的前48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局部出現明顯疼痛點,這些都適合給予冰敷。

使用方式像冰毛巾或冰敷袋都可以,每次使用的時間為15–20分鐘,切記不要超過。間隔1–2小時後再冰下一次,記得在冰敷物品外層包一層毛巾,避免凍傷。

 

 熱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熱敷?

熱敷的重點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當發炎期過了,或是身體長期有緊繃、痠痛,這時候熱敷就比冰敷更適合。適合熱敷的狀況通常是受傷超過48小時後,腫脹已經明顯消退、長期的肌肉痠痛、僵硬(例如:久坐後的肩頸、腰背痠痛)。

一般都是使用熱毛巾、熱敷袋或熱水袋,但缺點是需要常換水來維持溫度;這邊我會建議可改用『插電式電熱毯』,方便控制溫度及時間避免燙燙。建議溫度保持在40–45°C左右,每次15–20分鐘,過程中若感到皮膚過熱、發紅,就要立刻停止。

 

冰敷和熱敷的常見迷思

1.「受傷越痛,就要敷越久嗎」?

不管冰還是熱,超過20分鐘都可能造成反效果。冰太久會讓皮膚凍傷,熱太久則可能加重腫脹。

2.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嗎?

冷熱交替只適合在慢性痠痛,或復健後用來促進血液循環。

若是在急性受傷期(48小時內)時加入熱敷,這樣只會讓腫脹更嚴重。

3.熱敷能治百病?

不少人習慣痠痛就熱敷,但如果那是急性發炎(像是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加重症狀。

 

現今醫學黃金法則與先前的PRICE有何不同?

 過去我們講「PRICE」或「POLICE」,但現在最新的共識更傾向用「PEACE & LOVE」這組新法則來面對軟組織受傷。這套法把急性期(前幾天)和後續恢復期作為區分,強調冰敷及熱敷的使用時機及原則,也同時加入心理、患者教育和適當負荷的重要性。

PRICE(Protect,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過去是大家熟知的法則,但它主要在處理急性症狀,雖有幫助但也有所侷限。隨著研究進展,越來越多人質疑過度抑制發炎是否影響組織再生、冰敷是否會干擾血管新生、炎症反應是否有其必然意義。

Blaise Dubois 等人在 2020 年提出「PEACE & LOVE」的新架構,主張受傷後不要「為了舒緩就什麼都壓制」,而是讓身體按階段、照節奏的去走,才是正確的恢復道路。簡單來說就是把冰敷或熱敷放在「對的時間點」。

 PEACE:受傷初期(約傷後頭1–3天)

  1. P (Protect,保護):避免劇烈動作或負荷,但不代表完全不動。1–3 天內「不過度用力」但可做輕微無痛動作。
  2. E (Elevate,抬高):把受傷肢體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淋巴液或組織間液回流。
  3. A ( Avoid anti-inflammatory,避免過度發炎):包括避免過早服用 NSAID 或長期使用冰敷。
  4. C ( Compress,加壓):使用彈性繃帶、壓迫護具限制腫脹,但不要過緊。
  5. E ( Educate,病人教育):解釋受傷機制、恢復節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建立患者正確來避免過多期待。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冰敷可做短暫止痛,但不建議長期;熱敷則是不建議。

LOVE:受傷後第4天起(進入恢復期)

當急性腫脹與炎症不那麼活躍後,身體進入修復、重塑階段。這時就是 LOVE 發揮作用的時機:

  1. L(Load,漸進負荷):慢慢開始讓肌肉、韌帶承受負荷。
  2. O(Optimism,樂觀):保持正向、現實的期待。
  3. V(Vascularisation,促進血液循環):做一些有氧運動(例如散步、踩腳踏車)。
  4. E(Exercise,復健運動):漸進做伸展、強化、平衡訓練。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若感到僵硬、循環不佳,可以使用熱敷協助。

什麼時候要就醫?

 腫脹或是疼痛超過3–4天仍未改善、肢體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疼痛加劇、關節變形或異常、出現麻木刺痛,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幫助。

 

本文重點摘要

重點 重點內容摘要
運動受傷常見情況與疑問 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很常見,多數人第一個問題是「要冰敷還是熱敷?」若觀念錯誤,可能讓傷勢惡化。
冰敷作用原理 冰敷可讓血管收縮,降低腫脹與發炎、減少血液流入受傷處,並減緩神經傳導速度,達到止痛效果。
何時應冰敷 急性扭挫傷或拉傷後前 48 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出現明顯局部疼痛點,皆適合冰敷。
冰敷正確使用方式 使用冰毛巾或冰敷袋,每次 15–20 分鐘,不要超過;每 1–2 小時可再冰一次。冰袋外需包毛巾避免凍傷。
熱敷作用原理 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適合慢性痠痛與緊繃狀態。
何時應熱敷 受傷超過 48 小時、腫脹已明顯消退、久坐後的肩頸與腰背痠痛、長期僵硬痠痛等狀況較適合熱敷。
熱敷正確使用方式 建議使用插電式電熱毯、熱敷袋等,溫度約 40–45°C,每次 15–20 分鐘。若皮膚過熱或發紅要立刻停止,以免燙傷。
迷思一:越痛就要敷越久? 不論冰敷或熱敷,超過 20 分鐘都可能適得其反。冰太久會有凍傷風險,熱太久易讓腫脹加劇。
迷思二: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 冷熱交替只建議用於慢性痠痛或復健後促進循環;急性受傷 48 小時內不宜熱敷,以免加重腫脹。
迷思三:熱敷能治所有痠痛? 若為急性發炎(例如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讓發炎與腫脹更嚴重,需先度過急性期。
從 PRICE 到 PEACE & LOVE 傳統 PRICE 著重保護、休息、冰敷、加壓與抬高,多處理急性症狀。新共識「PEACE & LOVE」更重視發炎的意義、心理與運動負荷的調整。
PEACE:受傷初期重點 P 保護:1–3 天避免劇烈動作但不完全不動;
E 抬高:抬高患肢高於心臟幫助回流;
A 避免過度抗發炎:避免過早大量使用 NSAID 與長期冰敷;
C 加壓:適度彈性繃帶或護具減少腫脹;
E 教育:讓患者了解恢復節奏,降低不必要的恐慌與過度期待。
PEACE 階段冰熱敷提醒 此階段可用短暫冰敷做止痛,但不建議頻繁或長時間冰敷;熱敷則應避免。
LOVE:恢復期重點 L 負荷:逐步增加受傷部位承受的力量與活動;
O 樂觀:維持正向、務實的期待有助康復;
V 促進血液循環:例如散步、腳踏車等有氧運動;
E 運動訓練:漸進伸展、肌力、平衡與功能性訓練。
LOVE 階段冰熱敷提醒 若出現僵硬或循環不佳,可輔以熱敷幫助放鬆與促進血流,搭配復健運動效果更佳。
何時應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 腫脹或疼痛超過 3–4 天未改善、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關節變形、疼痛明顯加劇、出現麻木刺痛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
結語與黃金處理準則 受傷後不要急病亂投醫,關鍵是依階段遵守「PEACE & LOVE」原則:急性期以保護與適度處理為主,避免過度壓抑發炎;恢復期則透過運動、負荷與適當熱敷,讓身體循序漸進修復,才能安全回到運動場與健身房。

 

很多人在受傷後會有『急病亂投醫』的情形,深怕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遵守黃金治療法則才是最重要的。急性期以PEACE為主,避免過度壓抑;恢復期靠LOVE,逐步運動、適度用熱、保持樂觀,才能更快回到球場或健身房。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ice-vs-heat-peace-love-guidelin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問題 常見運動傷害 開刀術後訓練 ●證照: 國家物理治療生普考試及格物生字第003601號 中華民國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台灣肌能系第一級認證貼紮師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禁藥採樣員 紅十字會初級救護技術員
現職
●現任: 高雄市慈安物理治療所 自費物理治療師 ●經歷: [醫療院所] 高雄市溫有諒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家毅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兼任講師 教育部體育署深耕計畫物理治療師 [運動賽事] 201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中區大專院校田徑錦標賽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2013年富邦銀行公牛棒球隊隨隊防護員 2011-2013年國立台灣體院棒球隊隨隊防護 2011-2013年中華職棒大會防護員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在現代社會,減重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課題。當面對體重困擾時,最直覺的想法往往是:「那我就少吃一點吧!」然而,這種方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人陷入更難瘦下來的惡性循環。行為科學、心理學與營養學的研究都指出,單純依靠「少吃」的策略,往往難以持久,甚至會導致反效果。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在行為科學的角度,過度壓抑慾望,會引起大腦的反彈效應。心理學家 Wegner 在 1994 年提出「白熊實驗」:當受試者被要求「不要想白熊」時,結果反而更頻繁地想到白熊。飲食行為也是如此,越告訴自己「不可以吃零食」,腦中對食物的專注度就越高,最後更容易暴飲暴食。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長時間少吃會造成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身體會自動調整為「省電狀態」,消耗的能量變少,這使得減重速度放慢,甚至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更容易快速復胖。研究顯示,長期熱量過度限制的飲食,往往導致體重回升,甚至比原先更重。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節食初期」似乎有成效,但幾週或幾個月後,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出現反彈與挫敗感,或是我們俗稱的「溜溜球效應」。

減重的關鍵不是意志力,而是習慣

我們常以為成功減重靠的是強大意志力,但行為科學研究一再證明:真正能改變生活的,是習慣的養成。

《原子習慣》一書裡提到,習慣是由「提示—行為—獎賞」的循環建立的。如果我們總依靠意志力去抗拒食物誘惑,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久而久之必然失敗。相反地,若透過環境設計,讓健康選擇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例如,把水果放在桌上顯眼的位置,就能提高攝取量;或是設定固定的用餐時間,降低隨意進食的機會。這些小小的環境改變,比單純告訴自己「少吃」更有效。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真正有效的減重不是「少吃」,而是「聰明吃」。這裡涉及心理學中的「正念飲食」概念。當人們練習正念飲食,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與身體的飽足訊號時,更能避免過量進食。

營養學的研究也給出明確方向: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豆腐、魚肉)能延長飽足感。
  • 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燕麥、水果)能穩定血糖,降低突然的飢餓。
  • 規律的用餐時間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減少暴食發生。

換句話說,與其強迫自己少吃,不如建立能支持身體的飲食策略,讓「吃得飽又能減重」成為可能。

讓好習慣自動化:實用策略

既然「少吃」行不通,那麼如何把聰明飲食內化成習慣?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一般民眾逐步建立長久的生活型態:

  1. 小步驟開始:與其馬上戒掉澱粉,不如每天比昨天多一份蔬菜。這樣的漸進式改變更容易長期維持。
  2. 改造環境:把零食放在難以取得的地方,讓餐桌只擺水杯。這樣做不需強烈意志力,就能降低誘惑。
  3. 行為替代:當想吃宵夜時,先喝一杯水或泡無糖茶,給自己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很多時候飢餓感會自然消退。
  4. 建立儀式感:用小盤子盛裝食物,營造視覺上的「滿足」,比告訴自己「只能吃一點」更有效。
  5. 強化正向回饋:記錄每天的飲食,或給自己非食物的獎勵(如買一本書、運動後泡澡),讓大腦把健康行為與愉快經驗連結。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不依靠單次的強大意志力,而是讓環境與習慣幫你自動執行正確的選擇。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當我們把焦點從「少吃」轉向「好習慣」時,減重就不再是一場與食物的戰爭,而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心理學提醒我們,越是壓抑,反而越容易反彈;營養學告訴我們,身體需要均衡的能量與營養;行為科學則指出,改變從小習慣開始,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可靠。

結語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區塊 重點摘要 可操作行動 關鍵依據/觀點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過度壓抑引發反彈效應,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代下降,易溜溜球效應 避免長期極端熱量限制;改以結構化餐次與營養密度提升 Wegner「白熊實驗」;長期熱量過度限制導致復胖的研究
減重關鍵:習慣而非意志力 用「提示—行為—獎賞」循環設計行為,讓正確選擇變自動 設計固定用餐與運動時段;設定可見的健康提示物(如水杯、果盒) 行為科學與《原子習慣》框架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正念飲食+高蛋白、高纖維與規律餐次,穩定血糖、延長飽足 每餐加入蛋白質與蔬菜;放慢進食、感受 80% 飽即停 營養學:蛋白質與纖維提高飽足、穩糖
讓好習慣自動化的 5 招 小步驟、改造環境、行為替代、儀式感、正向回饋 1) 每天多一份蔬菜;
2) 零食遠離視線、餐桌只放水;
3) 想吃宵夜先喝水等 5 分鐘;
4) 小盤盛裝提升滿足;
5) 記錄飲食並給非食物獎勵
以環境設計取代硬撐意志力,提高可持續性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焦點從抑制轉為支持:均衡營養+習慣循環,長期可維持 建立週期性檢視:每週回顧餐次、步數、睡眠與體重趨勢 心理學(避免反抑制)、營養學(均衡)、行為科學(小改變累積)
一句話總結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top-eat-less-build-automatic-weight-loss-habit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