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蔡宗恩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花蓮正面臨嚴重的災後清淤挑戰,許多「鏟子超人」無私投入幫忙。但別忘了,在奮力鏟泥的同時,我們的腰部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若沒有注意姿勢,不但可能肌肉拉傷,嚴重者甚至引發椎間盤突出,反而成了「需要被救援」的一員。

本文整理了正確清淤動作、腰部保護要點,以及在地自救方法,讓你出一份力的同時,也能安全回家。

為什麼腰部容易受傷?

鏟泥重複性高:災區裡的淤泥多半含水份較多,重量超乎想像,光靠上半身是不夠的,這時就會考驗核心肌群是否夠強壯,才能穩定身體。

 

若是如果沒有保持核心肌群發力,一旦長時間彎腰,最容易會讓腰部肌肉受傷,而身體轉動的動作,更會讓腰部椎間盤產生的高度的壓力。此外,泥濘地面更容易滑倒,一不小心就會增加受傷的風險,輕則肌肉拉傷,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椎間盤圖出,實在不可小覷。

 

鏟子超人必學的「護腰四招」

1.善用蹲下,不要彎腰

鏟泥或提重物時,記得先屈膝蹲下,讓大腿承重,而不是光靠腰背支撐。

 

2.背部打直,核心收緊

保持背部挺直,勿彎腰駝背,記得微收小腹,就像穿了「隱形護腰帶」。

 

3.少量多鏟,不要逞強

一次鏟太多時,乍看之下好像速度快,但其實更耗體力,同時也增加腰部受傷的風險。

 

4.轉身靠腳,不要靠腰

身體轉動方向時,記得用雙腳小步轉動,不要腰部硬扭,變成『下半身不動,只動上半身』。

 

小提醒:之前腰部有受傷的超人,會建議穿著護腰帶或腰部護具,才能有效分散壓力。

 

清淤後的伸展放鬆做哪些

 

一、脊椎:

目標是讓脊椎放鬆、減壓,恢復彈性。

  1. 貓牛式:四足跪姿,交替拱背、凹背,可同時活動頸、胸、腰椎。

  2. 懸吊:雙手抓單槓或門框,利用自體重量讓脊椎自然伸展。
  3. 坐姿脊椎旋轉:坐在地板,一腳伸直、一腳彎曲。彎曲腳跨過伸直的腳,身體轉向彎曲腳的那側。

 

二、伸展腰部肌肉

目標:緩解下背部僵硬,避免肌肉拉傷。

  1. 單膝抱胸:仰躺,單膝抱向胸口,另一腳伸直,拉伸腰部; 或改成雙膝抱胸亦可。

 

  1. 嬰兒式:呈日式跪坐,臀部坐向腳跟,手部向前延伸,拉開腰椎與背部。

三、伸展背部肌肉

目標:釋放肩頸與上背壓力。

  1. 旋轉胸椎:四足跪姿,一手往對側手及對側膝蓋中間穿越,旋轉胸椎,拉伸上背。

 

  1. 雙手環抱:環抱身體後,用雙手相互扣住對側肩胛骨外側緣,身體向前傾斜,可伸展背部菱形肌。

在地急救三步驟

  1. 休息:找個平坦、安全處躺下,避免腰椎或是肌肉繼續受傷。
  2. 冰敷:腰部或是其他部位有明顯疼痛、灼熱感,立即冰敷可減少發炎,每次15分鐘,重複2~3次。
  3. 支撐:利用毛巾或布條簡易綁腰,給予壓迫並降低移動時震動。

 

隨時觀察症狀的變化,若只是輕微痠痛,多休息與冰敷即可,一旦出現腿麻、無力、甚至大小便困難,這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的警訊,務必立即送醫。此外,隨時補充水份與鹽份避免大量流汗後造成肌肉痙攣。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hualien-cleanup-back-safety-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問題 常見運動傷害 開刀術後訓練 ●證照: 國家物理治療生普考試及格物生字第003601號 中華民國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台灣肌能系第一級認證貼紮師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禁藥採樣員 紅十字會初級救護技術員
經歷
●現任: 高雄市慈安物理治療所 自費物理治療師 ●經歷: [醫療院所] 高雄市溫有諒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家毅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兼任講師 教育部體育署深耕計畫物理治療師 [運動賽事] 201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中區大專院校田徑錦標賽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2013年富邦銀行公牛棒球隊隨隊防護員 2011-2013年國立台灣體院棒球隊隨隊防護 2011-2013年中華職棒大會防護員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你是否曾經在長途開車後,下車那一刻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站不直?不少人會說:「開太久閃到腰了啦!」這可不是說笑的。根據臨床觀察,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缺乏休息與動作調整,是引起急性腰部拉傷(俗稱「閃到腰」)的主因之一。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經常協助處理這類「駕駛型腰痛」的患者。其實只要留意以下3件事,就能讓你開再長的車也不怕「閃」!這篇文章教你3個最實用、最有效的護腰方法,讓你坐好坐滿不閃腰!

調整坐姿:椎間盤不再壓力大

你知道嗎?只要坐得不對,就算只是開30分鐘,也可能讓腰椎長時間處在「高壓力」狀態,久了就會出問題。

開車時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 椅背後傾100–110,避免上半身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座椅、下背緊貼椅背,維持脊椎的自然曲形。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到踏板,不需過度前伸。
  • 雙手放在方向盤9點與3點位置,肩頸自然不緊繃。

這樣的坐姿可以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受壓突出,也讓腰部肌肉不需長時間用力撐著身體,達到放鬆與穩定的雙重效果。

治療師小叮嚀:脊椎最怕的是「維持錯的姿勢太久」,不是姿勢「瞬間錯一下」。所以調整好坐姿,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定時休息動一動:拉一拉不閃腰

再好的姿勢,坐太久也會出事。當你持續超過90分鐘沒動作時,腰背肌群就會開始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僵硬、疲勞的現象,這時若一下車就彎腰、搬東西,閃腰機率立刻飆升!

建議你這樣做:

  • 60~90分鐘就休息5~10分鐘
  • 下車時原地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幫助肌肉恢復彈性。
  • 可做簡單動作,如:
    • 軀幹轉體伸展:幫助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肌肉張力同時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血液循環。

這些動作能減少長時間靜態負荷對肌肉與椎間盤的累積壓力,維持腰背肌群的活性,從而大幅降低閃到腰風險

提醒你:腰痛不是一下就閃到,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記得動一動,是你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善用輔助工具:腰椎支撐更安心

想再提升防護力?讓專業的輔助工具幫幫你!

開車護腰推薦配備:

  • 腰部支撐墊(腰靠):放在腰後填補空隙,維持腰椎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狀:沒腰墊時可替代,放在腰椎與椅背間。
  • 頭枕調整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駕駛時聳肩。

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減少肌肉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也讓長時間開車更舒適、更安全。

貼心建議:不要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會導致腰部過多拱起、反而不舒服。

日常保養也很重要!

除了開車時注意姿勢與休息外,平常也應該強化核心肌群與穩定肌肉,幫助你在駕駛時保持更佳支撐力。

推薦運動如: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練習2~3次,就能有效提升腰部穩定性,減少駕駛或搬重物時「閃一下」的機率。

主題 重點做法 治療師小叮嚀 / 提醒
1. 調整坐姿
讓椎間盤不再高壓
  • 椅背後傾 100–110°,避免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下背貼椅背,維持自然曲線。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踏板。
  • 雙手 9 點與 3 點位置,肩頸放鬆。
→ 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突出;減少腰部肌肉長時間用力。
要點:脊椎最怕「錯的姿勢維持太久」,不是「瞬間錯一下」。
先把坐姿調對,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2. 定時休息動一動
拉一拉不閃腰
  • 60–90 分鐘休息 5–10 分鐘。
  • 下車做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
  • 建議動作:
    • 軀幹轉體伸展(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張力、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循環)。
→ 降低靜態負荷累積,維持腰背肌群活性。
提醒:腰痛多半是累積而來;久坐後立刻彎腰搬物,閃腰機率飆升。記得「定時動一動」。
3. 善用輔助工具
腰椎支撐更安心
  • 腰靠/腰部支撐墊:填補腰後空隙,維持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無腰靠時的替代方案。
  • 頭枕調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聳肩。
→ 降低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提升長途駕駛舒適度與安全性。
貼心建議:避免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免得腰部過度拱起、反而不適。
日常保養
強化核心更不怕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 2–3 次,提升腰部穩定性,降低駕駛與搬重物時「閃一下」風險。
執行訣竅:動作慢、穩、對位準;先重質再重量與次數。

 

護腰不能等痛才開始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

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

  1. 坐對姿勢
  2. 定時休息
  3. 用好工具

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

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hang-tu-jiashi-bu-shan-yao-pt-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每日 2000cc 的飲水建議雖為普遍標準,但實際需求應依個人條件調整。研究顯示,許多老年人即使接近建議飲水量,仍可能處於慢性輕度脫水狀態(newsroom.ucla.edu 、pubmed.ncbi.nlm.nih.gov)。水合狀態直接影響肌肉收縮效率、筋膜柔軟度、疼痛感知與整體動作表現。脫水會降低肌耐力、使筋膜僵硬並增加痠痛與活動限制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水分不足更與跌倒風險、認知退化密切相關(ncbi.nlm.nih.gov)。因此,不論是年輕成人或老年人,都應建立主動飲水習慣,建議男性每日飲水量約 2.5~3 公升、女性約 2~2.7 公升,或依尿液顏色呈淡黃色作為水分足夠的參考指標,以預防隱性脫水及其相關健康問題。

每日2000cc飲水量對成人與老年人是否足夠?

一般建議成人每天飲水約2000毫升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然而,水分需求其實因個體而異,包括性別、體重、活動量與氣候等因素(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
例如,美國醫學研究所(IOM)建議成年男性總水攝取量約3.7公升/天、女性約2.7公升/天(包含飲料與食物中的水分)(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台灣國健署資料亦建議成人男性約2.5公升、女性2.0公升的每日總水攝取量(https://reurl.cc/NxXb5m)。
因此,一天2000cc的飲水量對體型較大或活動量高的成人男性而言可能偏低,但對女性或久坐不動者可能足夠(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特別需要留意的是,老年人因代謝率下降及口渴感減弱,身體調節水分的機制變差,仍應接近成人的攝取量以避免慢性脫水(ncbi.nlm.nih.govncbi.nlm.nih.gov)。

水分對肌肉與筋膜功能的影響

肌肉方面:充足水分對肌肉組織的收縮功能與耐力至關重要。脫水狀態下血液循環及電解質平衡受干擾,導致肌纖維收縮效率降低,影響肌肉產生力量的能力 (dynamicfitrehab.com)。研究顯示僅體重1%~2%的輕度脫水即可明顯降低肌肉耐力和力量表現 (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BMC Public Health在2018年的研究總結,脫水會減弱肌肉耐力並降低肌力(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水分不足還影響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運作,干擾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的交互作用,減少有效收縮次數(dynamicfitrehab.com)。此外,電解質與體液的紊亂也會引發肌肉痙攣與無力。在老年人中,這更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 (ncbi.nlm.nih.gov)。因此,維持良好水合狀態對維持肌肉正常收縮功能、防止抽筋與疲勞尤為重要。

 

筋膜(結締組織)方面:水分對筋膜的滑動功能與彈性同樣不可或缺。筋膜由膠原與彈性蛋白構成,夾層中充滿富含蛋白多醣的黏彈性基質(ground substance),這些物質需要充足水分才能維持凝膠狀態,使筋膜層之間順暢滑動。統計指出,筋膜組織可佔全身水分的 25%,因此體內水分充足與否,直接影響筋膜的機能狀態 (acefitness.org)。2017 年《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Science》刊載的一項實驗研究(Ullucci 等)顯示,運動員在脫水狀態下,其腿後肌與軀幹的柔軟度顯著下降,筋膜與肌肉變得更僵硬(scholarsresearchlibrary.com)。例如,脫水時坐姿體前屈的距離平均約 26.8 cm,遠低於水合良好時的 30.4 cm,同時腿後肌群的被動剛性也上升。

此外,體外研究也發現,缺水會使膠原結締組織變得脆硬、彈性變差,影響其承壓與延展能力。

換句話說,水分不足時,筋膜層之間會像「魔鬼氈」般黏滯,摩擦阻力增加,原本應該滑順的滑動變得困難。長期輕度缺水加上缺乏活動,會促使筋膜層間產生纖維沾黏(adhesion),進而限制關節活動度。
因此,充足的水分攝取可維持筋膜基質的黏度與彈性,讓筋膜層間順利滑動,維持良好柔軟度,降低組織僵硬與傷害風險。

 

水分攝取不足與身體疼痛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水合狀態與疼痛感知的關聯。《Psychophysiology》期刊 2016 年的研究(Tracey Bear 等)使用冷壓測試發現,輕度脫水(例如 24 小時限制飲水、體重下降約 1.4%)會顯著提高痛覺敏感度。

脫水者在冰水刺激下比正常水合狀態更早出現疼痛感,且其疼痛災難化程度更高(pubmed.ncbi.nlm.nih.gov)。這代表缺水會讓人對疼痛更敏感。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如偏頭痛、關節炎、纖維肌痛等疾病,也可能因水分不足而症狀加重 (brgeneral.org)。例如,椎間盤與關節軟骨主要依靠水分維持緩衝與減震功能,當水分不足,這些組織會變得脆弱,導致疼痛加劇。

有研究指出,當身體水分不足時,會優先供應給重要器官(如大腦),而犧牲關節與脊柱等部位的潤滑,導致組織缺水退化。長期下來,椎間盤可能因此變薄、突出,造成慢性背痛並限制活動。

因此,補充足夠水分是舒緩肌肉酸痛與慢性疼痛的簡單且實用方式,但往往被忽視。

每日 2000cc 飲水量是否足夠?— 成人與長者補水與表現影響一覽
類別 對象/情境 建議「總水攝取量/日」
(含食物+各類飲品)
參考「飲水量/日」
(單指白開水/無糖飲)
重點與備註
A. 飲水基準建議(一般健康成人)
成人 男性 約 3.7 L(IOM)/臺灣國健署總水約 2.5 L 約 2.5–3.0 L 體型大、活動量高者偏高;2000cc 多半偏低。
成人 女性 約 2.7 L(IOM)/臺灣國健署總水約 2.0 L 約 2.0–2.3 L 久坐或體型較小者,2000cc 多半可達到基本需求。
長者 男性 目標接近成人(約 2.5–3.0 L) 約 2.0–2.5 L 口渴感變鈍、代謝下降,易慢性輕度脫水;需主動喝水。
長者 女性 目標接近成人(約 2.0–2.7 L) 約 1.6–2.2 L 如有心腎疾病或限水需求,務必依醫囑調整。
B. 「每日 2000cc」是否足夠?
評估 中小體型、久坐女性 多半可達到每日總水需求 ~ 2000cc 搭配含水食物(蔬果、湯品)更穩妥;以尿色淡黃為準。
評估 體型較大、活動量高男性 常不足 ≥ 2500–3000cc 流汗多、氣候炎熱、運動者應再上調。
評估 長者 建議接近成人量 ~ 1800–2500cc 降低跌倒與認知退化風險的基礎策略之一。
C. 水分不足對表現與疼痛的影響(重點)
肌肉 輕度脫水(體重↓約 1–2%) 肌耐力與肌力下降、痙攣風險↑ 電解質失衡、血流量下降,收縮效率受影響。
筋膜 含水不足 柔軟度下降、被動剛性↑、活動度受限 筋膜基質需足量水分維持黏彈性;長期缺水+久坐易沾黏。
疼痛 水合不良 痛覺更敏感、慢性疼痛加劇 偏頭痛、關節痛、椎間盤承壓能力下降時更明顯。
D. 自我檢視與實作建議
檢視 尿液顏色 以「淡黃色」為理想指標 過深偏脫水、透明近無色可能過量;以日常感受微調。
配速 少量多次 起床 300–500ml;三餐各 300–500ml;運動前後各 250–500ml 避免一次性牛飲;流汗多與高溫環境酌量上修。
注意 特殊族群 心腎疾病、服利尿劑、限水者 務必遵循專業醫護建議,不以一般建議硬套。
參考依據:IOM(美國醫學研究所)總水建議、臺灣國民健康署飲水指引,以及關於脫水對肌力、柔軟度與疼痛感知之研究綜述。此表為一般教育用途,非個別醫療建議。

 

物理治療師:不該忽略水分攝取的重要性

每日 2000cc 的飲水建議雖為普遍標準,但實際需求應依個人條件調整。研究顯示,許多老年人即使接近建議飲水量,仍可能處於慢性輕度脫水狀態(newsroom.ucla.edupubmed.ncbi.nlm.nih.gov)。水合狀態直接影響肌肉收縮效率、筋膜柔軟度、疼痛感知與整體動作表現。脫水會降低肌耐力、使筋膜僵硬並增加痠痛與活動限制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水分不足更與跌倒風險、認知退化密切相關(ncbi.nlm.nih.gov)。因此,不論是年輕成人或老年人,都應建立主動飲水習慣,建議男性每日飲水量約 2.5~3 公升、女性約 2~2.7 公升,或依尿液顏色呈淡黃色作為水分足夠的參考指標,以預防隱性脫水及其相關健康問題。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2000cc-water-intake-adults-elderly-muscle-fascia-pain/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黃琮棋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動作控制與姿勢矯正訓練】【紅繩懸吊運動系統(Redcord)個別化設計】【筋膜處理、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下背痛、膝關節疼痛、足底筋膜炎】【骨科術後功能回復(肩膝髖等)】【神經系統功能重建訓練(如中風、脊椎損傷、帕金森)】【小兒物理治療斜頸症處理】
現職
●現任:【漢口育禾復健科診所】●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