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根據 2022 年發表於《Nutrients》期刊的系統性綜述,超過三分之一的肌少症長者同時出現吞嚥困難,
而這樣的吞嚥障礙讓吸入性肺炎與營養不良的風險增加將近四倍(註1)。
當肌肉流失的不只是腿腳,而是連咽喉、舌頭都失去力量時,
吃飯這件事,便成了身體對生命的一場考驗。
中醫早在《黃帝內經》就指出:「脾主肌肉,氣行則津布。」
氣血虧、津液少,吞嚥自然不順。這不只是老化,而是身體能量逐步熄退的信號。
現代醫學稱之為「肌少型吞嚥障礙(Sarcopenic Dysphagia)」;
中醫則說「氣不運,津不化,形弱則食難下」。
無論古今,結論一致——吞嚥力,其實是生命力的晴雨表。
越早察覺、越能守住那一口飯背後的尊嚴與活力。
參考文獻:
(註1) Yang, R.Y., Yang, A.Y., Chen, Y.C., et al.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Dysphagia and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14(9), 1812. doi:10.3390/nu14091812

「氣血不足」的身體警訊:吞嚥變慢的開始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喝湯時會突然嗆到、或吃東西變得特別慢?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其實是身體在提醒——氣血的流動正在變得遲緩。在中醫觀點裡,「舌為心之苗,口為脾之外候」,當脾胃虛弱、氣血運行不暢時,津液難以上承於口,舌頭與咽喉的肌群也會失去靈活度。這正是許多長者出現吞嚥困難的根源。
現代醫學也發現,肌少症(Sarcopenia) 不僅發生在手腳肌肉,也會影響到吞嚥肌群與舌肌,造成所謂「肌少型吞嚥障礙(Sarcopenic Dysphagia)」。研究指出,肌少症長者出現吞嚥障礙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 3 到 4 倍,且舌壓顯著下降(p < 0.01),導致進食速度變慢與嗆咳頻率上升(註1、註2)。
別小看這些小細節。吞嚥的流暢,其實是氣血是否充盈的指標——就像煮湯時,火候太弱,湯面雖熱卻難以翻滾。若能及早察覺「吞嚥變慢」這個早期信號,從補氣養肌、調脾益津著手,就能在氣血衰退前,守住長輩的元氣與尊嚴。
吞嚥困難的四階段:口腔衰弱的進程
你是否注意過,有些長輩從「愛吃」變成「不太想吃」?那並非單純挑嘴,而是口腔衰弱(oral frailty) 的開始。這個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用來描述從牙齒到吞嚥能力逐漸退化的過程。中醫認為「脾主口,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當脾氣虛弱、腎精不足時,牙齒鬆動、舌頭僵硬,津液漸少,就會導致咀嚼力與吞嚥協調力雙雙下滑。
口腔衰弱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 初期:牙齒減少、口腔清潔不足;
2️⃣ 中期:舌頭與口腔靈活度下降,開始咬不動硬食;
3️⃣ 進展期:口乾、舌力衰退、食物易卡喉;
4️⃣ 重度:吞嚥功能全面退化,營養攝取明顯不足。
研究指出,當舌壓下降 20% 以上時,嗆咳與吸入性肺炎風險大幅提升(註3)。此時若能及早透過吞嚥訓練與營養支持介入,仍有機會逆轉或延緩退化。別讓「吃得下」成為奢侈,早期護口,就能延長自主進食的自由。
養肌三法:食補 × 動補 × 氣補
你知道嗎?吞嚥肌也需要「保養」。當氣血虛弱、肌力下滑時,不論喝湯或說話,舌頭都像被慢速鍵按住一樣。要恢復這份「力量的流動」,必須從三個方向著手:吃得夠、動得對、氣要順。
食補 是根本。中醫講「脾為後天之本」,飲食能養肌,也能生氣。建議每天攝取足夠蛋白質(每公斤體重 1.2 公克),搭配黑豆、山藥、芝麻與魚肉,強脾健腎、養肌補氣。
動補 是啟動。阻抗訓練不僅能強化四肢,也能改善吞嚥肌群。Shaker 與 CTAR(頸前抵抗訓練)被證實可提升舌壓與咽部協調,降低嗆咳風險(註4)。若每天練 10 分鐘,連續四週即可見改善。
氣補 是調和。透過緩呼吸、唾液吞嚥或吟誦式發音練習,可增加口腔與咽喉的血流量,讓吞嚥變得自然流暢。這就像為肌肉注入「柔軟的力量」,在靜中養動,在動中生氣。

「從口到心」的整體照護策略
吞嚥,不只是生理動作,而是生命與世界的連結。當長輩開始吃得慢、說得少,往往不只是肌肉疲弱,更是氣血衰退、心氣鬱結的反映。中醫說「氣行則血行,氣滯則津乾」,當情志鬱滯、脾氣受困時,吞嚥的協調也會受影響。
現代研究顯示,結合營養補充、吞嚥訓練與口腔照護的綜合介入,可顯著改善長者吞嚥能力與生活品質(p < 0.05)(註5)。這意味著,只要願意從飲食、運動與心境三方面同步調整,仍能讓退化變緩、生活更自在。
日常中,你可以為家中的長輩做幾件小事:餐前先溫潤口腔、食物質地依照 IDDSI 標準調整、每餐後輕拍背促進咳痰與呼吸。當家人能安心地吃下一口飯、喝下一口湯,那一刻,其實就是「氣血再度被點亮」的瞬間。因為——吞嚥力,就是生命力。
結論|早一步察覺,少一分風險
「吃不下」從不是小事,它是身體最早的警報。
研究指出,肌少症與吞嚥障礙並存者,其吸入性肺炎風險高出 3.9 倍(註6)。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氣虛則肌怠,津枯則食難下——當氣血不足、津液虧損,吞嚥肌群便失去協調與力量。
古今醫者殊途同歸:吞嚥問題的防線,永遠在日常裡。
行動從細節開始:
- 每週兩次頸前阻抗訓練與舌壓訓練;
- 每餐選擇「軟中有型」的質地餐,避免乾硬與多層次食物;
- 每晚以溫鹽水漱口、按摩下頷,促進咽部氣血循環。
這些簡單的動作,能有效減少嗆咳與營養不良,讓吞嚥安全回到生活的節奏。
從今天起,觀察家人的第一口飯、第一聲咳,
你就能在細微處看見生命力回流的起點。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 面向 |
定義/重點 |
快速指標/工具 |
居家作法 |
轉介條件 |
風險/注意 |
| 衰弱/肌少症 |
肌肉量與肌力下降,日常功能退步;嚴重者臥床。 |
握力:男<28kg、女<18kg;步速<1.0 m/s;肌肉量:男<7.0、女<5.7 kg/m² |
每週2–3次阻抗訓練;步行+下肢訓練 |
指標同時異常 ≥2 項 |
初期常被忽略,活動量下降→惡性循環 |
| 口腔衰弱四階段 |
從牙齒數減少、舌靈活度下降到吞嚥退化的連續光譜。 |
OFC 檢核表:≥4 分=高風險 |
每日口腔清潔、舌/頰運動、溫水潤口 |
進食卡喉、體重下降、口乾嚴重 |
易進展為吞嚥障礙與營養不良 |
| 吞嚥5大警訊 |
常嗆咳、咬不動、口乾、吃很慢、體重降。 |
EAT-10 自評、3 口水吞嚥測試 |
餐前潤口、餐中放慢、餐後輕拍背 |
嗆咳頻繁或夜間咳、體重連續下降 |
吸入性肺炎、窒息風險 |
| 3步自我檢測 |
1握力/小腿圍 2水或唾液吞嚥 3體重/食慾紀錄。 |
握力計、小腿圍、體重秤 |
連續7天記錄,畫出變化趨勢 |
兩步以上異常+症狀持續 |
需 VFSS / FEES 專業評估 |
| 訓練(動補) |
強化舌/咽肌群與頸前肌協調。 |
CTAR、Shaker、Mendelsohn |
每日10分鐘、4週一個週期 |
進食仍頻嗆或吞嚥延遲 |
姿勢不當恐引發頭頸痠痛 |
| 營養(食補) |
脾為後天之本,蛋白質足量是基礎。 |
≥1.2 g/kg/day 蛋白質 |
動物蛋白+豆製品;少量多餐 |
體重連降、白蛋白偏低 |
腎病/肝病者調整蛋白質攝取 |
| 飲食質地(IDDSI) |
依吞嚥安全調整「軟中有型」。 |
糊餐/泥餐/增稠飲 |
家用增稠粉、單一質地烹調 |
嚴重嗆咳或卡喉史 |
避免乾、鬆、黏、混合多層次食物 |
| 口腔照護 |
降低菌負荷、提升吞嚥舒適。 |
每日刷牙≥2次、定期看牙 |
溫鹽水漱口、牙間刷、舌苔清潔 |
口臭重、疼痛、牙齦出血 |
口乾者避免含酒精漱口水 |
| 姿勢與環境 |
下巴內收、直坐90°、減少分心。 |
小口慢吃、每口間隔 |
餐桌高度合宜、保持專注 |
認知退化與躁動者更需環境整理 |
錯位姿勢增加誤吸 |
| 併發症預防 |
降低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 |
口腔清潔+訓練+質地調整 |
餐後坐直30分鐘 |
發燒、喘、濕咳、意識改變 |
高風險者應早期轉介 |
💬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吞嚥困難和肌少症真的有關嗎?
回覆:有關。研究顯示,肌少症長者出現吞嚥障礙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三至四倍,這是因為咽喉、舌頭等吞嚥肌群也屬於骨骼肌的一部分。當肌肉流失、氣血不足時,吞嚥協調力下降,就容易嗆咳或誤吸。中醫認為「脾主肌肉,氣行則津布」,氣血虛則吞嚥力弱。
問題2:如何在家初步檢測長輩是否有吞嚥退化?
回覆:可使用「3 口水吞嚥測試」——請長輩連續吞 3 次口水,若出現嗆咳、無法完成或明顯費力,即屬疑似吞嚥退化。另可用 EAT-10 問卷評估,或觀察吃飯速度、體重變化、小腿圍與握力。若同時異常,建議就醫做 VFSS 或 FEES 評估。
問題3:中醫怎麼看吞嚥困難?有沒有調理方法?
回覆:中醫認為,吞嚥困難多與「氣虛、津枯、脾胃弱」相關。氣虛則肌肉乏力,津液不足則咽喉乾澀、食難下。可從三方向調理:
1️⃣ 食補:多吃山藥、黑豆、芝麻、魚肉,健脾補氣。
2️⃣ 動補:配合頸前阻抗訓練(CTAR)與舌壓練。
3️⃣ 氣補:緩呼吸、慢吞嚥訓練,增強咽喉氣血流動。
問題4:有哪些飲食或環境技巧可以預防嗆咳?
回覆:
- 用餐時坐正、下巴微收,避免說話或分心。
- 食物質地依「IDDSI 等級」調整,可使用糊餐、泥餐或增稠飲。
- 餐後保持坐姿 30 分鐘,有助避免誤吸。
- 每餐前可潤口、咬合幾下促進唾液分泌。
這些小動作能有效降低嗆咳與吸入性肺炎風險。
問題5:吞嚥肌可以鍛鍊回來嗎?多久會有效?
回覆:可以。研究顯示,Shaker 與 CTAR 等訓練可在 4 週內提升舌壓與吞嚥速度,並減少嗆咳。每天練習 10 分鐘,配合高蛋白飲食與口腔照護,氣血恢復後吞嚥會逐步改善。中醫有句話:「氣足則津生,津生則吞暢。」只要持之以恆,吞嚥肌的力量能重新被喚醒。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張欽凱醫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 Yang, R. Y., Yang, A. Y., Chen, Y. C., et al.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Dysphagia and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14(9), 1812. doi:10.3390/nu14091812.
- Chen, K. C., Jeng, Y., Wu, W. T., et al. (2021). Sarcopenic Dysphagia: A Narrative Review From Diagnosis to Intervention. Nutrients, 13(11), 4043. doi:10.3390/nu13114043.
- Sakai, K., Nakayama, E., Yoneoka, D., et al. (2022). Association of Oral Function and Dysphagia With Frailty and Sarcope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ells, 11(14), 2199. doi:10.3390/cells11142199
- Molfenter, S. M. (20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rcopenia, Dysphagia, Malnutrition, and Frailty: Making the Case for Proactive Swallowing Exercises to Promote Healthy Aging. Current Opinion in Otolaryngology & Head and Neck Surgery, 30(6), 400–405. doi:10.1097/MOO.0000000000000835
- Lueg, G., Pourhassan, M., Wirth, R. (2025). Progress in Dysphagia Management in Older Patients.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28(1), 14–19. doi:10.1097/MCO.0000000000001086
- Yang, R.Y., Yang, A.Y., Chen, Y.C., et al.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Dysphagia and Frailty in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Nutrients, 14(9), 1812. doi:10.3390/nu1409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