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胃食道逆流是什麼原因?一文看懂胃食道逆流病因及治療方式
胃食道逆流的主要成因是胃酸的逆流,這個過程受胃食道瓣膜(下食道括約肌,LES)的控制。如果LES失去彈性或收縮功能不佳,胃酸便容易進入食道,造成不適。該病症在西方國家更為普遍,但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改變,亞洲地區的發病率也在增加。

胃食道逆流(GERD)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當胃中的酸性內容物經過胃食道瓣膜,反流回食道,會引起灼熱感、反酸和不適。這是一個慢性的問題,若不妥善管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食道炎、巴瑞特食道和食道癌。這些症狀有時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讓他們無法正常進食、睡眠,甚至出現情緒壓力。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是什麼原因?一文看懂胃食道逆流病因、治療及中醫調理
胃食道逆流是什麼原因?一文看懂胃食道逆流病因、治療及中醫調理

 

胃食道逆流的主要成因是胃酸的逆流,這個過程受胃食道瓣膜(下食道括約肌,LES)的控制。如果LES失去彈性或收縮功能不佳,胃酸便容易進入食道,造成不適。該病症在西方國家更為普遍,但隨著現代飲食習慣的改變,亞洲地區的發病率也在增加。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胃食道逆流的發生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以下是最常見的因素:

a. 胃酸分泌過多

胃酸過多是胃食道逆流的直接成因。當我們進食後,胃內會分泌酸來幫助消化。如果分泌過多的胃酸,或者胃中的酸性內容物不易排出,便容易造成逆流現象。許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柑橘類水果,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

b. 胃食道瓣膜功能異常

下食道括約肌的鬆弛會使胃酸逆流至食道。這可能是由於老化、肥胖、懷孕等因素導致瓣膜無法正常閉合,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c. 不良生活習慣

許多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胃食道逆流的誘因,例如:

  • 長期吸菸會削弱LES的功能。
  • 過量飲酒會刺激胃酸分泌。
  •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鎮靜劑或抗焦慮藥,會影響食道括約肌的張力。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了解症狀可以幫助及早發現和治療胃食道逆流。以下是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症狀:

a. 胸口灼熱感

這是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通常在進食後出現。患者會在胸骨後方感到一股灼熱感,甚至在進行彎腰或躺下等動作時加重。

b. 反酸和胃痛

患者可能會感到酸液從胃裡反上喉嚨,這不僅令人不適,還會引起胃痛和噁心,甚至食慾不振。這類反酸的情況多數發生在晚餐後或躺下時。

c. 喉嚨不適

胃酸反流到食道上端,會刺激喉嚨黏膜,引起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和慢性咳嗽,甚至有些人會誤以為自己患上喉嚨炎或氣喘。

常見誘發胃食道逆流的食物與飲品

了解哪些食物會加重胃食道逆流有助於改善症狀,以下為常見的引發食物:

a. 高酸食物

例如番茄、柑橘類水果、葡萄等,這些食物酸性強,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加重反流。

b. 高脂食物

油炸食品、紅肉、奶酪等富含脂肪的食物,會延長胃內食物消化的時間,使胃內壓力增加,進而引起反流。

c. 含咖啡因飲料

咖啡、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會刺激胃酸分泌,並鬆弛LES的肌肉,容易引起胃酸逆流的現象。

胃食道逆流的危險因素

除了飲食外,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 年齡增加:隨著年齡增長,LES的功能減弱。
  • 體重超標:肥胖會增加腹內壓,導致胃酸逆流。
  • 懷孕:荷爾蒙改變和腹部壓力增加會使胃食道逆流更常見。

胃食道逆流的診斷方法

如果懷疑自己可能患有胃食道逆流,專業的診斷可以幫助確定並評估嚴重程度。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診斷方法:

a. 內視鏡檢查

內視鏡是診斷胃食道逆流的標準方法。醫師會將一根帶有攝影機的小管放入食道和胃部,以觀察食道黏膜是否發炎或受損。內視鏡檢查可以有效發現食道發炎或潰瘍,並進一步排除其他可能的消化系統疾病。

b. 胃酸測試

24小時的pH監測測試是一種量化胃酸反流的檢查方式。此測試通常在食道內放置一個小型探測器,記錄酸性物質在食道內停留的時間與頻率,有助於確認胃食道逆流的嚴重程度。

c. 咽喉內視鏡

有些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會出現喉嚨不適的症狀,如聲音沙啞和慢性咳嗽。針對這類患者,耳鼻喉科醫師可透過咽喉內視鏡來檢查食道和喉嚨,確保症狀是由胃食道逆流引起的。

如何預防胃食道逆流?

預防胃食道逆流需要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著手。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 規律進餐:避免暴飲暴食,並盡量少吃油炸、辛辣及高脂食物。
  • 減少壓力:壓力會刺激胃酸分泌,進而加劇胃食道逆流,因此保持心情平和、放鬆很重要。
  • 避免進食後馬上躺下:吃完飯後最好至少等兩小時再平躺或入睡,這樣可以減少胃酸反流的機會。
  • 戒菸戒酒:菸酒不僅刺激胃酸分泌,還會削弱LES的功能,進而加重反流症狀。

胃食道逆流的生活調整建議

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改變,可以大大減少胃食道逆流的發作頻率。以下是幾項有效的生活調整建議:

a. 改善飲食習慣

飲食對於胃食道逆流有很大的影響。建議減少攝取刺激性或酸性食物,例如番茄、柑橘、咖啡等。此外,分次少量進食有助於減少胃酸分泌,降低逆流發生的可能性。

b. 控制體重

肥胖會增加腹內壓,進而加劇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保持適當的體重可以減少對胃的壓力,降低胃酸反流的機率。

c. 改變睡姿

建議將床頭墊高約15-20厘米,讓身體保持傾斜的姿勢睡眠,這樣可以利用重力減少胃酸逆流的情況。此外,睡在左側可以降低胃酸逆流的發生頻率。

常見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方式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方式多種多樣,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來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a.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首選。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醫師可能會開立不同類型的藥物,例如制酸劑、H2受體拮抗劑以及質子幫浦抑制劑(PPI),以減少胃酸的分泌或中和胃酸,從而減少反流的發生頻率。

b. 手術治療

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需要長期依賴藥物的患者,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例如胃繞道手術或胃食道抗反流手術(Nissen手術),藉此增加LES的張力並阻止胃酸逆流。

藥物治療的選擇

胃食道逆流的藥物治療方式多樣,以下為幾種主要的藥物類型及其作用:

a. 制酸劑

制酸劑通常用於緩解短暫的灼熱感及反酸症狀,通過中和胃酸來迅速緩解不適。常見的制酸劑包括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等,通常作為即時緩解的藥物。

b. H2受體拮抗劑

H2受體拮抗劑可以減少胃酸的分泌,常用於中度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此類藥物適合長期使用,並且相對副作用較少。

c. 質子幫浦抑制劑(PPI)

PPI是一種強效的抑酸藥物,適用於嚴重的胃食道逆流患者。PPI藥物能有效減少胃酸的生成,達到長時間緩解症狀的效果。

天然療法與胃食道逆流

一些天然療法也被證實對緩解胃食道逆流有幫助,但效果可能因人而異。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天然療法:

a. 薑茶

薑有抗發炎的效果,可以幫助舒緩胃部不適。每天飲用少量的薑茶,有助於減少反流症狀,尤其適合在餐後飲用。

b. 芝麻油

芝麻油對於修復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每天攝取一茶匙的芝麻油,有助於減少胃酸對食道的刺激,並提升LES的功能。

飲食注意事項:避免加重胃食道逆流的食物

避免加重胃食道逆流的食物可以有效減少發作頻率,以下是幾種需要特別留意的食物:

  • 巧克力:含有咖啡因和可可豆,會刺激胃酸分泌。
  • 酒精:酒精不僅會刺激胃酸分泌,還會使LES鬆弛,增加反流風險。
  • 辣椒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會對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反流症狀。

孕婦與胃食道逆流

孕婦因荷爾蒙變化和胎兒增長造成的腹壓增加,更容易罹患胃食道逆流。建議孕婦可以透過少量多餐、避免進食後立即躺下等方式減少胃酸逆流的發生。此外,若需要服用藥物緩解症狀,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以確保胎兒和母親的健康。

兒童與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並非僅限於成年人,兒童也可能受到影響。嬰兒經常溢奶、咳嗽或哭鬧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年幼的孩子則可能會出現反酸、噁心、食欲不振等症狀。對於輕微的情況,可以從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進行改善,而對於嚴重的患者則可能需要藥物治療或更深入的醫療評估。

胃食道逆流的長期影響及併發症

長期未治療的胃食道逆流可能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併發症:

  • 食道炎:胃酸持續刺激會引起食道黏膜發炎,進而引發疼痛及出血。
  • 巴瑞特食道:此為一種食道黏膜病變,長期下來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
  • 食道潰瘍:反流的胃酸會造成食道壁的破損,形成潰瘍並引起劇烈

胃食道逆流的中醫觀點

在中醫理論中,胃食道逆流主要是由於「脾胃失調」、「胃火上逆」或「肝氣鬱結」所引起的。中醫建議透過飲食調理來舒緩胃食道逆流症狀,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建議食材與食療方法:

1. 蘆根湯

蘆根具有清熱、止渴的功效,對於緩解胃火過盛引起的胃食道逆流非常有效。蘆根湯可以清熱、降逆,適合胃中有熱、口乾口苦的患者。

  • 做法:取適量蘆根,加水煮沸20分鐘後飲用,可搭配甘草增強效果。
  • 功效:降胃火、緩解反酸。

2. 粳米粥

粳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是中醫中較常用的養胃食材。粳米粥有助於緩解胃食道逆流中的胃部不適,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患者。

  • 做法:粳米與適量水煮至濃稠,可加入少量薏苡仁增加健脾功效。
  • 功效:健脾養胃、保護胃黏膜。

3. 甘蔗汁

甘蔗汁性平味甘,能清熱生津,有助於舒緩因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與反酸。適合胃熱型胃食道逆流患者。

  • 飲用方法:榨取新鮮甘蔗汁,少量飲用即可。
  • 功效:清胃熱、緩解胃部灼熱感。

4. 蓮藕湯

蓮藕具有清熱潤肺、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胃部不適、反酸。適合胃陰不足、口乾舌燥的患者。

  • 做法:蓮藕切片煮湯,加入少量紅棗或蓮子可以增添滋陰效果。
  • 功效:養胃陰、清胃熱。

5. 白蘿蔔湯

白蘿蔔性涼,具有消食化痰、順氣的作用,能幫助消化、減少胃脹氣。適合因飲食積滯引發的胃食道逆流。

  • 做法:將白蘿蔔切片煮湯,可加些枸杞提升清爽口感。
  • 功效:消食順氣、緩解脹氣。

以下整理胃食道逆流的相關參考網站:

  •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 The Gastroenterological Society of Taiwan
    提供消化系統疾病的詳細資訊,包括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成因及治療方式。
    https://www.gest.org.tw/
  • 台灣家庭醫學會
    包含家庭健康管理和胃食道逆流的介紹,並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方法。
    https://www.tafm.org.tw/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臺大醫院網站上有關於胃食道逆流的專業醫療資訊和治療建議。
    https://www.ntuh.gov.tw/
  • 健康遠見
    涵蓋胃食道逆流的健康知識、飲食建議及預防方式。
    https://health.gvm.com.tw/
  • 醫學新知雜誌
    針對胃食道逆流提供最新研究資訊和治療指南,適合想深入了解的讀者。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
  •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
    這是一個全球知名的醫學研究網站,提供胃食道逆流相關的研究報告和臨床指南。
    https://www.nih.gov/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若長期慢性發炎,經由促炎細胞激素的持續釋放和免疫細胞的異常活化,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衡和資源耗竭,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同時,促使自體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加速免疫老化,整體削弱免疫系統的長期功能。另外生活習慣不良、飲食不均衡(高糖、高脂肪、加工食品)、缺代均衡營養、壓力、腸道免疫功能受損等,都是造成免疫低下的幫兇,不可輕忽!

現代人常常身體莫名疼痛、關節僵硬、小感冒不斷、三不五時過敏,最常聽到的就是「年紀大了,身體機能退化」、「沒運動、體力差」、「壓力大、睡不好」等,小心,或許你身體正處於長期微發炎狀態。今天就來淺談一下何謂「慢性發炎」,又是如何影響我們身體機能呢?

慢性發炎的原因

是指身體長期處於低強度、持續性的發炎。這種狀態通常由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過度活化狀態,持續數月甚至數年,身體未能有效終止發炎過程,導致身體組織被免疫細胞攻擊,導致慢性受損狀態。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發炎不是侷限於局部組織,可怕的是它還會透過血液循環影響全身,因此與很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神經退化疾病等)息息相關。

形成慢性發炎的因素很多,主要歸納如下

  • 肥胖因素:脂肪組織分泌促炎細胞激素,誘發全身慢性微發炎
  • 年齡因素:年紀增長,粒線體功能下降,自由基堆積,促進發炎
  • 飲食因素:高脂肪/反式脂肪飲食、高糖飲食、超加工食品
  • 環境毒素: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工業化學品等
  • 慢性感染:如結核菌、病毒感染導致免疫系統持續活化
  • 生活習慣:抽菸、酗酒、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及長期壓力

觀察常見症狀:

  • 容易疲倦、無力、經常熬夜:: 身體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導致相關激素影響能量的利用,導致疲勞感。
  • 經常感冒、免疫力下降:: 發炎反應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使身體更容易受到感染。
  • 腸胃不適、腹瀉、便秘:: 腸道發炎會影響消化功能,出現腹部不適。
  • 身體莫名疼痛、關節僵硬:: 發炎會引起肌肉、關節的疼痛。
  • 皮膚、呼吸道過敏反應:: 發炎反應會加劇過敏反應的嚴重程度。
  • 情緒低落、憂鬱、失眠:: 長期發炎會影響腦部功能,導致情緒問題。
  • 傷口癒合緩慢、容易瘀青:: 發炎會影響傷口癒合的能力。

長期慢性發炎可能會導致多種慢性疾病

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血檢數據評估發炎狀況:

CRP(C-反應蛋白)

由肝臟生成,當體內發生組織損傷時,肝臟就會生成CRP,和病原體(細菌、病毒、黴菌等)或是體內死掉的細胞結合,結合後會吸引身體的免疫細胞來吃掉這些被CRP黏住的病原體或凋亡細胞,協助免疫系統清除它們。在身體出現發炎反應越強的時候CRP越高,大約在2-3天時達到高點。除此之外,癌症、免疫或發炎性疾病、或者是其他會誘發第六型介白質的機轉,都會讓CRP上升

hsCRP(高敏感度CRP

原理也是驗CRP的濃度,只是可以驗出較低的濃度。可驗出0.04~10mg/L的CRP。有研究用來監測三高患者,發現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臨床上,也可用hsCRP作為推估心血管疾病危險的指標(資料來源:AHA/CDC)。通常當CRP為陰性,但其他因素令人懷疑有慢性發炎時,就會用此指標追蹤。

ESR(紅血球沉澱速率)

發炎24小時後,人體會開始分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使紅血球黏在一起,這會使紅血球沉澱速度變快。ESR除了在因為感染或免疫系統疾病有發炎的時候上升,在懷孕、貧血、腎臟功能不全、癌症、以及肥胖等狀況時,ESR也都會偏高。跟CRP比起來,ESR比較容易被干擾,反應發炎的速度也比較慢,跟CRP需要考慮的干擾因素不同,可以做為另一個輔助判斷發炎反應的檢驗值。

白血球數目

白血球由骨髓及淋巴組織製造,負責保護身體,抵抗細菌等外敵的侵入。當白血球異常增多,代表身體正在發炎,參考價值高。

同半胱胺酸

這是人體消化動物性蛋白質的過程中,產生的中間代謝物質。數值高表示缺乏足夠的維生素來完成代謝過程,對心血管疾病而言,是危險因子,但可藉補充維他命B群來降低。但要注意,腎臟病、服用藥物、酗酒都可能使其濃度上升。

AST/SGOT (天門冬安酸轉氨酶)、ALT/SGPT(丙氨酸轉氨酶)

這兩者屬於肝細胞內的酵素,正常肝酵素存於肝臟內,不容易在血液中驗得到,當肝臟細胞發炎壞死時,肝細胞會釋出這兩種酵素於血液中。因此可以透過這兩項數值評估肝細胞是否處於發炎狀態

高血糖

血糖過高會導致細胞浸潤在糖份之中,造成細胞損傷,釋放發炎因子,引起炎症反應,破壞眼睛、腎臟、周邊動脈血管及心臟血管,導致視網膜病變、糖尿腳和心肌梗塞等嚴重疾病。

血檢指標 功能與臨床意義 發炎相關解讀/提醒
CRP(C-反應蛋白) 肝臟於組織損傷或感染時製造;與病原體或死亡細胞結合,引導免疫細胞清除。 2–3 天達高峰;急性或慢性發炎、癌症、免疫疾病皆可升高。
hsCRP(高敏感度 CRP) 可偵測 0.04–10 mg/L 低濃度 CRP;常用於心血管風險評估。 CRP 陰性但懷疑慢性發炎時,追蹤 hsCRP 更敏感。
ESR(紅血球沉降速率) 發炎 24 hr 後纖維蛋白原↑,使紅血球加速沉降。 感染、免疫病、懷孕、腎衰、癌症、肥胖皆可升高;受干擾較 CRP 多。
白血球數目 骨髓與淋巴組織生成;保護身體抵禦病原。 數值偏高多見於感染、發炎;低下恐免疫抑制。
同半胱胺酸 動物性蛋白代謝中間產物;過高與維生素 B 缺乏、腎病、酗酒相關。 屬心血管危險因子;補充 B 群有助降低數值。
AST (SGOT) / ALT (SGPT) 肝細胞內酵素;肝細胞受損、發炎時釋出至血液。 雙酵素升高提示肝臟發炎或壞死,應追蹤肝功能。
血糖(高血糖) 長期高血糖使細胞浸於糖分,損傷血管與神經。 引發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提高視網膜病變、心血管事件等風險。

 

來源https://healthforall.com.tw/?action=article_in&id=3666

 

若長期慢性發炎,經由促炎細胞激素的持續釋放和免疫細胞的異常活化,導致免疫系統功能失衡和資源耗竭,形成免疫抑制微環境。同時,促使自體免疫反應和組織損傷,加速免疫老化,整體削弱免疫系統的長期功能。另外生活習慣不良飲食不均衡(高糖、高脂肪、加工食品)、缺代均衡營養、壓力、腸道免疫功能受損等,都是造成免疫低下的幫兇,不可輕忽!

營養師教你3招重啟防禦力

  • 調整飲食:多攝取抗發炎食物(如綠色蔬菜、堅果、深海魚、橄欖油),減少精製糖、反式脂肪及超加工食品,補充薑黃素與Omega-3等抗發炎營養素。
  • 規律運動、維持體態:數據顯示,腰圍過粗(男性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與 BMI超過24時,代謝症候群及慢性發炎風險明顯升高。每週至少5天、每次30分鐘,心跳維持110-130次/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肌力訓練,有效減少內臟脂肪,改善發炎環境,避免肥胖引起的脂肪組織發炎。
  •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保持良好睡眠品質,規律作息,促進身體自我修復;透過冥想、瑜珈等方式減輕心理壓力,避免免疫系統過度負擔。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reverse-chronic-inflammation-boost-immunity-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姝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臨床營養】【三高疾病營養】【食品設備】【團膳營養】【 HACCP 稽核】
現職
●現任:【團膳營養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營養系】
這不是說要你從此拒絕所有零食,也不用活得這麼辛苦。而是:練習做自己的健康守門員。多吃看得出原形的食物(像是新鮮水果、全蔬菜、未加工的肉類)把零食當調劑,不是正餐(偶爾吃可以,別天天靠餅乾活著)學會看成分表(盡挑添加成分越少越單純的)自己動手做健康小零食(像是自製水果優格、冷凍芒果冰)我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食品添加物,但我們可以選擇「該吃什麼」而不是「照單全收」。 味道是可以被設計的,但健康,得靠你自己設計。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今天我們不聊減肥、不聊運動,而是來聊聊零食。

如果我說,你吃進嘴裡的香草、草莓、葡萄、薄荷口味零食,

其實很可能跟這些水果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會怎麼想?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當年親身參與過的一堂「食品化學實驗」帶來的衝擊。

🧪 那些你熟悉的味道,其實都「合成」得出來

還記得我在研究所時選修了一門食品化學課,那時教授帶來了一箱的小瓶子。

每一個瓶子上都貼著不同的標籤:咖啡、香草、草莓、蘋果、薄荷、芒果……

我們每個人都好奇這些瓶子裡裝的是什麼,結果實驗一開始就讓人震撼——

因為那些味道濃郁、香氣逼人的水果、花草香氣,

竟然都是化學合成的香料。

透過少量不同成分的調配,不只可以調出草莓口味,還能微調酸甜比例,

做出「像是台式草莓牛奶的味道」或「仿義式冰淇淋草莓香」這種不同風格。

更驚人的是,有些口味甚至比天然原料還像真貨

當時的我,雖然早就知道食品添加物的存在,但親手調製出這些「味道與香氣」時,

內心其實是震驚的——

原來,我從小吃到大的糖果、餅乾、冰淇淋,

有這麼多味道都不是「真實的水果」,而是化學實驗的產物。

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因其實很簡單:便宜、穩定、好控制。

天然的草莓、香草或香蕉,不但價格貴,還有季節性、保存期限、風味不穩等問題。

但如果用香料合成出來的食品級香精——

  • 一公克就可以調味幾百公斤的產品
  • 風味穩定、保存容易、不怕天災或漲價
  • 重點是,吃起來還讓人誤以為是「真的有加草莓」!

這對大多數加工食品業者來說,無疑是超完美解決方案

這些『調出來的味道』藏在哪些食物裡呢?一起來看看。

 

哪些常見食品最常使用香料?

以下這些零食與飲料,是最常見使用香精添加的類型:

🍬 糖果與口香糖

  • 你以為的哈密瓜、葡萄、荔枝糖果,其實都是香精 + 甜味劑的藝術結晶。

🧃 飲料類(特別是果汁飲、氣泡飲)

  • 草莓牛奶、芒果冰沙、葡萄氣泡水,大多並非水果打汁,而是用香精、色素和甜味劑調出來的。

🍪 餅乾、蛋糕與甜點

  • 香蕉蛋糕、香草布丁、草莓捲,看起來美味,但成分表其實會觀察到很多化學香料。

🍨 冰品

  • 草莓雪糕、巧克力冰淇淋、香草甜筒,大多都是香料打底。

這些香料對我們的身體真的沒問題嗎?

這些香料與添加物確實都有通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使用規定,

從法規角度來看,這些香料都是經過檢驗、核可的,

只要在「標準範圍」內使用,是被認定「安全可食」的。

但是,「可食用」跟「對健康好」,是兩回事。

如果每天都靠這種加工香料和甜味堆出來的食物填飽肚子,

長期下來,身體還是會出現一些隱形的影響:

一、影響味覺系統與食物偏好

吃慣了「化學調味」後,你會發現原型食物吃起來「淡而無味」,這會讓你越來越難回到自然飲食。

二、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雖然單一劑量的香料無害,但當你早餐吐司中有、下午手搖飲也有、晚上零食又來一包,

堆疊起來的代謝壓力是實實在在的。

三、無形中吃進更多熱量與糖

很多香精香料會刺激食慾,讓人不知不覺吃下更多,

這也是為什麼你「只是吃兩口餅乾」,結果整包就沒了。

但更可怕的是,加工食品不只是『模仿』,它們甚至被設計成讓人難以抗拒。

加工食品=現代版的成癮設計?

在《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這本書中有提到,

在全球工業飲食中,被過度處理的食物,其實非常像被濫用的藥物

和自然食材已經完全不一樣。(Gearhardt等人,2011年)

說得更直白一點,

現在市面上很多加工食品,就是被設計成「讓人上癮」的。

邁可.摩斯曾在他的著作中寫到:

在加工食品中,

鹽、糖、脂肪這三樣東西,最讓人上癮,也最容易操控味覺。

企業甚至為了加強這種「快感」,專門研究如何調整這些成分的型態:

  • 脂肪被改變成吸收更快、口感更綿密的型態
  • 被磨得更細,刺激味覺更快更強烈
  • 被提煉得更純更甜,甚至發展出強化甜度200倍的甜味劑

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欲罷不能的一口接一口,

加工食品早就不是「單純的食物」,

而是變成了像藥物一樣,經過精密設計,讓你一吃就上癮的東西。

 

回到「看得見」的食物

這不是說要你從此拒絕所有零食,也不用活得這麼辛苦。

而是:練習做自己的健康守門員。

  • 多吃看得出原形的食物(像是新鮮水果、全蔬菜、未加工的肉類)
  • 把零食當調劑,不是正餐(偶爾吃可以,別天天靠餅乾活著)
  • 學會看成分表(盡量挑添加成分越少越單純的)
  • 自己動手做健康小零食(像是自製水果優格、冷凍芒果冰)

我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食品添加物,但我們可以選擇「該吃什麼」而不是「照單全收」

味道是可以被設計的,但健康,得靠你自己設計。

最後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 你有選擇食物的權利。
  • 身體會記得你怎麼對待它。
  • 簡單的食物,才是最不簡單的守護。
  • 不需要極端,只需要多一點清醒。

從下一餐開始,選擇一樣『看得見原型』的食物,為自己改變。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nack-additives-truth-nutritionist-reveal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