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擁抱、握手或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觸傳染,本文解析HIV實際傳染途徑、破解五大常見迷思,並結合中醫觀點與最新科學研究,強調尊重與理解的重要性。透過家庭對話、日常互動與社會支持的實例,幫助讀者建立正確認知,消除對HIV感染者的不必要恐懼。內文同時引入《黃帝內經》與《本經疏証》觀點,搭配比喻說明,適合關注公共衛教、心理支持與中醫保健整合應用的讀者參考。

你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做的事,其實從來沒有風險,卻被誤會了30年。
擁抱、握手、共餐——這些基本的溫柔行為,曾因恐懼而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防線。

但科學已明確證實:HIV(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日常接觸傳染。病毒離開體液後無法存活於空氣中,也無法穿透健康皮膚,汗水、唾液與眼淚都不是傳染源。

🔸 第一層事實:你不會因握手而感染愛滋。
🔸 第二層理解:你的恐懼來自過時或錯誤的教育,而不是醫學證據。
🔸 第三層真相:你每一次的退縮與遠離,都可能在對方心裡留下一道難以癒合的裂縫。

 

今天,讓我們一起拆解那道「看不見的牆」。給知識一個出口,也給人性一點溫度。

 

孩子問:可以和他握手嗎?媽媽的反應背後是什麼?

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他有愛滋,我可以握他的手嗎?」
當孩子這樣問時,大人往往一時語塞。不是因為不知道答案,而是害怕說錯。但,這個問題本身就藏著時代留下的恐懼與誤解

 

科學證據清楚指出:HIV(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擁抱、握手或共用物品傳染。病毒離開體液環境後,在空氣中幾分鐘內便失去活性,無法穿透皮膚或藉由唾液、汗水傳播(註1)。這就像在廚房煮湯時,一把鹽灑在砧板上,如果沒有進入鍋中,就無法改變味道——病毒沒進入體內,就無法感染

 

有研究指出,社會對愛滋的誤解常來自「恐懼而非事實」的教育模式(註2)。這也讓許多家屬選擇沉默,無法坦然解釋。當我們鼓起勇氣對孩子說:「當然可以握他的手,他需要的是朋友,不是隔離。」這句話,其實比所有藥物都來得有療效。

 

 

家人或朋友是HIV感染者,我該怎麼做?

你有想過嗎?如果有天你最親近的朋友或家人告訴你自己是HIV感染者,你會怎麼反應?退一步,還是,走近一點?

 

與HIV感染者相處,不需要隔離、害怕或避免日常互動。 擁抱、共餐、牽手,甚至親吻(若無血液交換)都在「極低風險」的接觸範圍內(註3)。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陽和,百病不生。」真正需要調和的,不只是身體,還有社會的偏見與心靈的恐懼。

 

很多時候,感染者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來自最親近人的疏離。支持、理解與尊重,比口罩、手套更能保護彼此的心。如同一道湯若加了鹽才會有味,一段關係若加了信任,才會有療癒的力量。

 

你所給的一個微笑、一句「那我們去吃飯吧」,或許就成了對方人生中最溫暖的保健品。

 

那些年,我們都誤會了HIV的傳染方式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健康教育課嗎?那時的我們被一句話嚇得不敢靠近:「得愛滋會死,而且會傳染。」多年後才發現,這句話雖然出自保護,卻埋下了偏見的種子。

 

科學已經證實,HIV只能透過「體液進入體內」才可能感染。也就是說,必須是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或母乳進入傷口或黏膜才有風險(註4)。而我們擔心的共用馬桶、餐具、游泳池、甚至蚊子叮咬,實際上都是安全的(註5)。

 

這就像有些人聽說芒果「會過敏」,便從此不碰。但事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對芒果過敏,而且吃芒果的方式也很重要。理解了原理,才不會錯失營養;理解了愛滋的傳染機制,才不會錯失一段好好對待他人的機會。

 

改變觀念,也是一種健康行動。

 

 

愛是一種疫苗:尊重與接納能減少傷害

你知道嗎?對許多HIV感染者來說,被病毒感染的那一刻,不一定比「被朋友疏遠」更痛。

真正讓人受傷的,不是病毒,而是孤單。

 

就像中醫強調「氣機調和,百邪不侵」,一個人若活在理解與被接納的環境裡,心理免疫力往往更勝任何藥物。根據國際心理醫學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是HIV感染者改善生活品質與治療依從性的重要關鍵(註6)。一句「沒關係,我懂」,勝過千句科學解釋。

 

而你的一個舉動──坐在他旁邊吃飯、邀他一起旅行、邀他孩子來家裡玩──可能比醫院裡的任何抗病毒藥物,都更有力量。因為愛,是一種讓恐懼失效的疫苗。

 

別小看這種溫柔的革命,它會在這個社會悄悄長出新的理解與信任。

 

結論:理解,是最好的解毒湯

在人與人的相處裡,真正能治癒的從來不是藥,而是一句不再退縮的問候。
HIV,不靠碰觸傳染;但恐懼,卻能靠語言擴散。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陽和,百病不生。」理解,是一種平衡;尊重,是一帖內心安穩的方劑。

 

你可以這麼做——
☑️ 當孩子問你:「我可以握他的手嗎?」請回答:「當然可以,他需要朋友。」
☑️ 當朋友因HIV沉默不語,你可以說:「你不是病毒,你是我的誰誰。」

 

這就像熬一鍋湯,若心裡帶著偏見,那味道即使用了好藥也不會甘甜。
你不需要成為醫師,也能成為那位帶來安全感的人。因為:
無病而服藥者,傷其正氣;無患而避人者,損其德性。
誤解如瘀血,需以通絡化解。

 

很多人不知道,最嚴重的「傳染」不是病毒,而是冷漠。
下一次,請別急著後退一步,不如靠近一點,用你的行動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帖「回陽之劑」。

 

💬如果你也曾對HIV感到困惑或害怕,不妨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起拆解那堵「看不見的牆」。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註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3). HIV Transmission: Can You Get HIV from Casual Contact?

註2、Myint-U, A., et al. (2021). Misconceptions about HIV transmission and the impact of stigma in public health messaging. BMC Public Health, 21(1), 1129.

註3、UNAIDS. (2022). HIV Transmission and Risk: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註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1). Fact sheet: HIV/AID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iv-aids
註5、CDC. (2023). HIV and Everyday Contact: Myths and Facts.

註6、Logie, C. H., et al. (2022).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global review.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25(4), e25901.

 

 

常見迷思或行為 是否會傳染HIV? 原因說明
擁抱或握手 ❌ 不會 HIV無法穿透完整皮膚,也不經由觸碰傳染
共用餐具或馬桶 ❌ 不會 HIV需特定體液傳播,無法在空氣或環境表面存活
與感染者一起吃飯或共處一室 ❌ 不會 呼吸、汗水、唾液等都不是傳染來源
接吻(無血液或傷口狀況) ❌ 幾乎不會 唾液含有抑制病毒的酵素,且傳染風險極低
性行為(未保護/體液交換情況) ✅ 可能 透過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傳播,需採用保護措施避免感染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擁抱或握手真的不會傳染愛滋病毒嗎?
回覆:真的不會。HIV無法穿透健康皮膚,也不會經由觸摸、擁抱、握手、或共用物品傳播。病毒需要透過體液進入體內才可能感染,例如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日常接觸是安全的,不需要額外防護。

 

問題2:共用餐具或馬桶會不會有風險?
回覆:不會。愛滋病毒離開人體體液後在空氣中極不穩定,無法在表面如馬桶、餐具、浴室環境中存活。只要保持基本衛生習慣,就不會有任何感染風險。

 

問題3:如果我親吻HIV感染者,會不會有危險?
回覆:在沒有傷口或出血情況下,親吻幾乎不會造成感染。唾液中含有酶可抑制病毒活性。根據科學研究,親吻的傳染機率極低,但若雙方口腔有開放性傷口則應避免深吻。

 

問題4:社會上為什麼還是很多人害怕與HIV感染者接觸?
回覆:這種恐懼多半源於過去缺乏正確教育與媒體誤導,而非醫學根據。就像中醫所言:「無病而避人,損其德性。」誤解造成的距離,往往比病毒更傷人。正確認知才能拆除偏見。

 

問題5:我可以怎麼支持身邊的HIV感染者?
回覆:給予尊重、理解與實際行動。可以主動邀約共餐、握手問候,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孤立。像湯裡一撮鹽,信任與關懷能讓人心的湯頭暖起來。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藥品不是日用品,它們是影響身體的化學物質。錯誤的保存方式,就像把「安全網」弄破一個大洞,看似無害卻在關鍵時刻失靈。藥師最希望的,不只是幫大家配藥,更是協助守護每個家庭的用藥安全。下次打開家裡的藥箱時,不妨檢查一下:是不是有藥混裝?是不是放在冰箱裡?是不是還有好多過期藥沒丟?只要開始整理,你就已經邁出守護家人的第一步。

家裡的藥箱,是許多人心中的小小「安心庫存」。頭痛時翻一翻、咳嗽時找一找、跌倒擦傷時拿個藥膏,好像什麼都能派上用場。但藥師在門市常常看到客人拿出一袋袋「神秘藥包」時,心中不免驚呼:這樣收藥,真的很危險!

藥物不像零食,放錯地方頂多壞掉不能吃。藥放得不對,輕則失效,重則誤食、甚至造成中毒。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藥師最怕看到的幾種錯誤存放習慣,以及如何正確管理家裡的常備藥,守護你和家人的安全。

錯誤習慣一:藥袋拆掉就散放

很多人拿了處方藥或買了成藥,為了省空間或方便,會直接把藥從藥袋或外盒倒進同一個瓶子,甚至只用一個小塑膠袋裝一堆。這樣做的問題是:
1. 藥名不明:白色小藥丸看起來都差不多,過一陣子就完全搞不清楚是哪一種。
2. 劑量混淆:同樣是止痛藥,有的含量 200mg,有的 500mg,混在一起就很危險。
3. 使用時機錯誤:不同藥物有不同用途,若誤以為是「感冒藥」結果吃到「止暈藥」,後果不堪設想。

正確做法:藥物一定要保留原包裝或至少留下藥袋,上面有藥名、劑量、使用方法。如果想要更方便,可以把藥袋放進分隔式的收納盒裡,但千萬不要混裝。

錯誤習慣二:把藥品放在冰箱

很多人以為冰箱「什麼都能保鮮」,連藥品也一併放進去。但其實,大部分的藥品根本不適合冷藏。
– 受潮風險:冰箱環境潮濕,藥錠容易吸濕變軟,膠囊會黏在一起,粉劑結塊。
– 溫度過低:不是所有藥都能耐低溫,有些成分會因冷凍或冷藏導致結晶析出,藥效不穩定。
– 誤用機會:冰箱常常放食物,若把藥放在裡面,容易混淆或被小孩誤食。

正確做法:藥品應該存放在陰涼乾燥處,例如臥室抽屜或衣櫃上層。遇到標示「需冷藏」的藥,則要放在冰箱內層(避免冷凍),並且與食物分開存放。

錯誤習慣三:把藥當零食隨手塞

有些人會把常吃的維他命、止痛藥,直接放在客廳桌上或手提包裡。雖然方便,但也埋下風險:
– 孩童誤食:小孩看到彩色藥丸,以為是糖果,往嘴裡塞的速度比你想像的快。
– 藥品暴露在光線下:長期放在透明罐、桌上,容易因光線分解而失效。
– 忘記有效期限:隨手放,往往也隨手忘,等到需要時才發現已經過期。

正確做法:日常補充品可以準備一個「分裝盒」放包內,但外盒一定要留在家裡,避免忘記品名與效期。若家裡有小孩,藥箱務必要放在高處或上鎖櫃子裡。

錯誤習慣四:過期藥繼續留著

藥師常常在回收時,收到一整袋過期藥。很多人心想:「反正還沒壞,吃了應該沒事吧?」這想法其實很危險。
– 藥效降低:過期藥不一定完全沒效,但藥效會打折,治療效果不足。
– 結構改變:有些藥會在保存過程中分解,產生副作用或刺激性。
– 誤用風險:過期藥留太久,家人可能不知情,誤當成現有藥服用。

正確做法:定期檢視藥箱,至少每半年整理一次,把過期藥拿到藥局協助回收。千萬不要直接丟馬桶或垃圾桶,以免污染環境。

錯誤習慣五:不看標示就亂吃

有些人習慣「症狀對號入座」,例如覺得頭暈就拿以前的止暈藥、肚子痛就翻出以前的止瀉藥。但問題是:症狀相同,不代表原因相同。
– 頭暈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低血壓。
– 腹痛可能是腸胃炎,也可能是盲腸炎。

若自行服用錯誤藥物,可能延誤就醫時機。藥師最怕的是「親友轉送藥」──明明是給爸爸的高血壓藥,結果女兒頭痛時也拿來吃,這種誤用非常危險。

正確做法:吃藥前一定要確認藥名與用途。若忘了是什麼藥,可以拿到藥局請藥師協助辨認,千萬不要靠「印象」來決定。

如何打造安全的家庭藥箱

說了這麼多禁忌,最後來整理一個「安全藥箱三步驟」:
1. 分類:依照功效分區,例如止痛解熱、腸胃用藥、外用藥品、慢性病處方。
2. 標示:藥袋或外盒一定要保留,若要更清楚,可以自己貼上簡單標籤。
3. 檢視:每半年清一次,過期藥交給藥局回收。
有條理的藥箱,不僅能避免危險,也能在緊急時刻快速找到需要的藥品。

結語

藥品不是日用品,它們是影響身體的化學物質。錯誤的保存方式,就像把「安全網」弄破一個大洞,看似無害卻在關鍵時刻失靈。藥師最希望的,不只是幫大家配藥,更是協助守護每個家庭的用藥安全。

下次打開家裡的藥箱時,不妨檢查一下:是不是有藥混裝?是不是放在冰箱裡?是不是還有好多過期藥沒丟?只要開始整理,你就已經邁出守護家人的第一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jia-ting-yao-xiang-zhengque-cunfang-shouc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佩蓁
藥師
專長:●專長項目:【社區藥局經營與用藥安全指導】【保健食品整合建議】【慢性病藥物管理】【女性健康與荷爾蒙平衡諮詢】【藥局品牌行銷與顧客關係經營】
現職
資料登錄中⋯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李宥儒
最深得我心的地方就是它免沖洗,而且乾濕兩用,洗完頭髮吹整前使用能修護髮絲,避免頭髮糾結,也能調理滋養毛髮。

 

「頭髮是我們的第二張臉」這句話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擁有一頭柔順亮麗的秀髮,會讓人忍不住回眸多看你一眼,在各種場合也能讓人留下好印象。偏偏影響髮質的內在、外在因素太多了,下雨天頭髮又濕又毛躁、機車族脫下安全帽頭髮又油又塌、造型需求頻繁使用離子夾或電棒捲,造成髮質枯黃易斷,要能一直美美的真的太難了。於是,SH-RD 蛋白質護髮霜誕生來維護頭髮健康啦!

 

 

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可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跑髮廊護髮,連洗澡時能少沖一次頭髮都覺得感恩。SH-RD 蛋白質護髮霜最深得我心的地方就是它免沖洗,而且乾濕兩用,洗完頭髮吹整前使用能修護髮絲,避免頭髮糾結,也能調理滋養毛髮。只要稍微把頭髮擦到半乾,取五元硬幣大小均勻塗抹於髮中至髮尾,在吹頭髮的過程就能明顯感受到頭髮柔順地穿梭在你的指縫中,再也不用一邊吹頭髮一邊翻花繩。乾髮時的使用方式更簡單了,我會把它當作造型前打底的髮品,還能微塑型。染燙後常見的枯黃、毛躁、髮尾分岔等問題,也能用護髮霜強化滋養。

 

 

SH-RD 蛋白質護髮霜含有維他命原 B5 ,能強化髮幹與彈性,讓你的秀髮柔韌不易斷;迷迭香植萃則有長效滋潤髮體的效果,改善毛躁髮質;常常需要造型的頭髮,可以靠獨家水解蠶絲蛋白配方形成保護膜,避免電棒、日光直接接觸髮絲喔!不僅如此,在衛生安全方面也有國際品質保證,它可是通過 SGS 不含塑化劑與重金屬檢驗,並取得HALAL 清真認證與歐盟 CPNP 認證,獲得台灣精品獎肯定的優質商品呢!

 

 

漂亮的頭髮除了用看的還能用聞的,前調是水生調及綠葉調,是舒適的清新氣息;中調是果香、百合及茉莉,給人甜美優雅的感覺;後調則是玫瑰和麝香,散發溫暖細膩的魅力。獨家特調的精品級香氣,能維持24小時。走在街上,頭髮有生命力的光澤柔韌感,再加上持久淡雅的清香,絕對是回頭率百分百的焦點。

 

 

總結一下讓我愛不釋手的SH-RD 蛋白質護髮霜有哪些厲害的地方。

  1. 免沖洗,省時方便。
  2. 10秒順髮神器,快速簡單。
  3. 質地輕盈不油膩、不沾手、不致痘。
  4. 香氣持久,好心情延續一整天。
  5. 頭髮輕盈滑順有光澤。
  6. 配方完整,且通過SGS檢驗合格,可以放心使用。
  7. 貼心提供各種容量(10mL、50mL、80mL),符合各種居家或外出所需。
  8. 臺灣製造,安心使用!

 

 

現在就立刻入手一罐SH-RD 蛋白質護髮霜,跟我一起感受這款優質護髮神器的厲害吧!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李宥儒
物理治療師
專長:乳房物理治療、孕產婦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運動傷害防護、肌貼貼紮、彼拉提斯
現職
禾馨新生婦幼診所物理治療師、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小兒及骨科物理治療師、懷寧復健科診所骨科及神經物理治療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小兒及骨科物理治療師、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所骨科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