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擁抱、握手或共用餐具等日常接觸傳染,本文解析HIV實際傳染途徑、破解五大常見迷思,並結合中醫觀點與最新科學研究,強調尊重與理解的重要性。透過家庭對話、日常互動與社會支持的實例,幫助讀者建立正確認知,消除對HIV感染者的不必要恐懼。內文同時引入《黃帝內經》與《本經疏証》觀點,搭配比喻說明,適合關注公共衛教、心理支持與中醫保健整合應用的讀者參考。

你知道嗎?你每天都在做的事,其實從來沒有風險,卻被誤會了30年。
擁抱、握手、共餐——這些基本的溫柔行為,曾因恐懼而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防線。

但科學已明確證實:HIV(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日常接觸傳染。病毒離開體液後無法存活於空氣中,也無法穿透健康皮膚,汗水、唾液與眼淚都不是傳染源。

🔸 第一層事實:你不會因握手而感染愛滋。
🔸 第二層理解:你的恐懼來自過時或錯誤的教育,而不是醫學證據。
🔸 第三層真相:你每一次的退縮與遠離,都可能在對方心裡留下一道難以癒合的裂縫。

 

今天,讓我們一起拆解那道「看不見的牆」。給知識一個出口,也給人性一點溫度。

 

孩子問:可以和他握手嗎?媽媽的反應背後是什麼?

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他有愛滋,我可以握他的手嗎?」
當孩子這樣問時,大人往往一時語塞。不是因為不知道答案,而是害怕說錯。但,這個問題本身就藏著時代留下的恐懼與誤解

 

科學證據清楚指出:HIV(愛滋病毒)不會透過擁抱、握手或共用物品傳染。病毒離開體液環境後,在空氣中幾分鐘內便失去活性,無法穿透皮膚或藉由唾液、汗水傳播(註1)。這就像在廚房煮湯時,一把鹽灑在砧板上,如果沒有進入鍋中,就無法改變味道——病毒沒進入體內,就無法感染

 

有研究指出,社會對愛滋的誤解常來自「恐懼而非事實」的教育模式(註2)。這也讓許多家屬選擇沉默,無法坦然解釋。當我們鼓起勇氣對孩子說:「當然可以握他的手,他需要的是朋友,不是隔離。」這句話,其實比所有藥物都來得有療效。

 

 

家人或朋友是HIV感染者,我該怎麼做?

你有想過嗎?如果有天你最親近的朋友或家人告訴你自己是HIV感染者,你會怎麼反應?退一步,還是,走近一點?

 

與HIV感染者相處,不需要隔離、害怕或避免日常互動。 擁抱、共餐、牽手,甚至親吻(若無血液交換)都在「極低風險」的接觸範圍內(註3)。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陽和,百病不生。」真正需要調和的,不只是身體,還有社會的偏見與心靈的恐懼。

 

很多時候,感染者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來自最親近人的疏離。支持、理解與尊重,比口罩、手套更能保護彼此的心。如同一道湯若加了鹽才會有味,一段關係若加了信任,才會有療癒的力量。

 

你所給的一個微笑、一句「那我們去吃飯吧」,或許就成了對方人生中最溫暖的保健品。

 

那些年,我們都誤會了HIV的傳染方式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健康教育課嗎?那時的我們被一句話嚇得不敢靠近:「得愛滋會死,而且會傳染。」多年後才發現,這句話雖然出自保護,卻埋下了偏見的種子。

 

科學已經證實,HIV只能透過「體液進入體內」才可能感染。也就是說,必須是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或母乳進入傷口或黏膜才有風險(註4)。而我們擔心的共用馬桶、餐具、游泳池、甚至蚊子叮咬,實際上都是安全的(註5)。

 

這就像有些人聽說芒果「會過敏」,便從此不碰。但事實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對芒果過敏,而且吃芒果的方式也很重要。理解了原理,才不會錯失營養;理解了愛滋的傳染機制,才不會錯失一段好好對待他人的機會。

 

改變觀念,也是一種健康行動。

 

 

愛是一種疫苗:尊重與接納能減少傷害

你知道嗎?對許多HIV感染者來說,被病毒感染的那一刻,不一定比「被朋友疏遠」更痛。

真正讓人受傷的,不是病毒,而是孤單。

 

就像中醫強調「氣機調和,百邪不侵」,一個人若活在理解與被接納的環境裡,心理免疫力往往更勝任何藥物。根據國際心理醫學研究指出,社會支持是HIV感染者改善生活品質與治療依從性的重要關鍵(註6)。一句「沒關係,我懂」,勝過千句科學解釋。

 

而你的一個舉動──坐在他旁邊吃飯、邀他一起旅行、邀他孩子來家裡玩──可能比醫院裡的任何抗病毒藥物,都更有力量。因為愛,是一種讓恐懼失效的疫苗。

 

別小看這種溫柔的革命,它會在這個社會悄悄長出新的理解與信任。

 

結論:理解,是最好的解毒湯

在人與人的相處裡,真正能治癒的從來不是藥,而是一句不再退縮的問候。
HIV,不靠碰觸傳染;但恐懼,卻能靠語言擴散。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陰陽和,百病不生。」理解,是一種平衡;尊重,是一帖內心安穩的方劑。

 

你可以這麼做——
☑️ 當孩子問你:「我可以握他的手嗎?」請回答:「當然可以,他需要朋友。」
☑️ 當朋友因HIV沉默不語,你可以說:「你不是病毒,你是我的誰誰。」

 

這就像熬一鍋湯,若心裡帶著偏見,那味道即使用了好藥也不會甘甜。
你不需要成為醫師,也能成為那位帶來安全感的人。因為:
無病而服藥者,傷其正氣;無患而避人者,損其德性。
誤解如瘀血,需以通絡化解。

 

很多人不知道,最嚴重的「傳染」不是病毒,而是冷漠。
下一次,請別急著後退一步,不如靠近一點,用你的行動成為他人生命中的一帖「回陽之劑」。

 

💬如果你也曾對HIV感到困惑或害怕,不妨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起拆解那堵「看不見的牆」。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註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3). HIV Transmission: Can You Get HIV from Casual Contact?

註2、Myint-U, A., et al. (2021). Misconceptions about HIV transmission and the impact of stigma in public health messaging. BMC Public Health, 21(1), 1129.

註3、UNAIDS. (2022). HIV Transmission and Risk: A Summary of the Evidence.

註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1). Fact sheet: HIV/AID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iv-aids
註5、CDC. (2023). HIV and Everyday Contact: Myths and Facts.

註6、Logie, C. H., et al. (2022).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global review.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25(4), e25901.

 

 

常見迷思或行為 是否會傳染HIV? 原因說明
擁抱或握手 ❌ 不會 HIV無法穿透完整皮膚,也不經由觸碰傳染
共用餐具或馬桶 ❌ 不會 HIV需特定體液傳播,無法在空氣或環境表面存活
與感染者一起吃飯或共處一室 ❌ 不會 呼吸、汗水、唾液等都不是傳染來源
接吻(無血液或傷口狀況) ❌ 幾乎不會 唾液含有抑制病毒的酵素,且傳染風險極低
性行為(未保護/體液交換情況) ✅ 可能 透過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傳播,需採用保護措施避免感染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擁抱或握手真的不會傳染愛滋病毒嗎?
回覆:真的不會。HIV無法穿透健康皮膚,也不會經由觸摸、擁抱、握手、或共用物品傳播。病毒需要透過體液進入體內才可能感染,例如血液、精液或陰道分泌物。日常接觸是安全的,不需要額外防護。

 

問題2:共用餐具或馬桶會不會有風險?
回覆:不會。愛滋病毒離開人體體液後在空氣中極不穩定,無法在表面如馬桶、餐具、浴室環境中存活。只要保持基本衛生習慣,就不會有任何感染風險。

 

問題3:如果我親吻HIV感染者,會不會有危險?
回覆:在沒有傷口或出血情況下,親吻幾乎不會造成感染。唾液中含有酶可抑制病毒活性。根據科學研究,親吻的傳染機率極低,但若雙方口腔有開放性傷口則應避免深吻。

 

問題4:社會上為什麼還是很多人害怕與HIV感染者接觸?
回覆:這種恐懼多半源於過去缺乏正確教育與媒體誤導,而非醫學根據。就像中醫所言:「無病而避人,損其德性。」誤解造成的距離,往往比病毒更傷人。正確認知才能拆除偏見。

 

問題5:我可以怎麼支持身邊的HIV感染者?
回覆:給予尊重、理解與實際行動。可以主動邀約共餐、握手問候,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孤立。像湯裡一撮鹽,信任與關懷能讓人心的湯頭暖起來。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婦產科醫師
婦產科醫師
陳怡婷
我開始每天早上起床空腹喝一包「七棗甘萃滴精」,偶爾在值班前或午餐前再補充一包。它不需加熱、撕開即飲,濃郁溫潤的口感帶著微甜,不刺喉也不苦澀。

 

身為一位婦產科醫師,同時也是媽媽,我對於「營養補給」這兩個字有著更深的體會。在照顧產婦與新生兒的工作中,我深知媽媽是需要時間與營養支撐的。當我接觸到莊廣和堂的「七棗甘萃滴精」,被它背後紅棗茶的故事深深吸引。莊淑旂博士以黃金比例將紅棗草本搭配米精紅棗露及古法煉製滴雞精,融合傳統本草智慧與現代營養學,打造出現代人也能一次補充營養、代謝、體力的方式。這種「補營養、調體質」的概念,正是我長期在臨床與自身生活中所重視卻難以實踐的。

 

 

即使身為醫師,明白健康的關鍵在於均衡飲食與規律生活,但現實面卻很難實踐。日夜輪班、急診狀況、照顧病人和自己的寶寶,每天的作息不是被病歷打亂、就是被育兒的突發事件打散。餐餐難以定時、營養也常常不均,疲憊感幾乎成了日常。正因為如此,我特別重視能快速補充體力又能做好產前產後補養的產品。

我開始每天早上起床空腹喝一包「七棗甘萃滴精」,偶爾在值班前或午餐前再補充一包。它不需加熱、撕開即飲,濃郁溫潤的口感帶著微甜,不刺喉也不苦澀。

 

 

市面上補體力的產品不少,但莊廣和堂這款滴精與一般紅棗茶或草本飲品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真正從「營養補給、健康維持」出發——選用草本,並經過八倍濃縮技術萃取,使得每一包都是精華中的精華。不只是補充營養,對於女性來說,是更實在的幫助。尤其「七棗甘萃滴精」不添加糖與香料,讓我在哺乳期也能安心食用,不怕造成負擔或擔心影響寶寶。

 

 

莊廣和堂的「七棗甘萃滴精」是一款兼具傳統智慧與現代便利的好產品。它不只在疲憊時給予營養補給,更重要的是它協助我們調節生理機能,增強體力。作為一位產後媽媽和婦產科醫師,我誠心推薦給每位生活忙碌、長期感到疲憊或需要產前產後補養的女性朋友。女人,面對家庭與事業,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我推薦莊廣和堂七棗甘萃滴精。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陳怡婷
婦產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尿失禁及骨盆器官脫垂治療、陰道整形及雷射、婦科良性惡性腫瘤諮詢及手術治療、子宮鏡、腹腔鏡、達文西手術、一般產檢
現職
●現任: 台大婦產科婦科、婦癌、婦女泌尿研修醫師 ●學經歷: 台灣尿失禁暨骨盆重建醫學會會員 台大婦產科總醫師 台大婦產科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
標籤:預防醫學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長時間工時導致的過勞型疲憊,常以情緒遲鈍、腦霧、睡眠障礙等隱性方式出現,容易被誤認為只是單純的累。本文深入解析過勞與一般疲勞的區別,說明其對自律神經、皮質醇節律與記憶功能的深層影響,並結合中醫觀點與期刊研究,提出三大修復策略:節律性呼吸、光照介入與晚餐飲食調整。特別適合經常感到「睡飽還是累」、情緒平坦、思緒混亂的上班族與創業者,透過具體行動與中醫智慧,協助身心重啟修復節奏。從五行調和的角度出發,喚醒你對身體深層疲憊的感知,找回生活的節拍與記憶力。適用於健康教育、自我保健或社群衛教轉貼,協助讀者分辨早期過勞徵兆並主動預防。

 

 

 

為什麼明明有睡,還是一直累?是不是過勞了?

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明明昨天早睡,假日也補眠了,卻還是覺得提不起勁、腦袋像塞了棉花。身體沒病,卻總是累,連喜歡的事也興致缺缺。

 

在阿光的故事裡,媽媽的身體早就透支了。她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已經不會休息了。每天下班後還要處理家事,工作壓力一停下,反而更焦慮,腦袋根本沒關機的空間。

 

這種「怎麼睡都不夠」的疲勞,可能不是普通的累,而是慢性壓力下的功能性過勞

 

📍根據 2023 年《The 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對 ICU 護理師的研究顯示,連續高壓工時會導致「主觀疲勞與工作記憶力下降」的雙重惡性循環。身體雖然還能勉強運作,但注意力、情緒調節與記憶都會開始打結【註1】。

 

這背後的原因,和一種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 有關。

 

在長期工時下,身體無法進入深層恢復狀態,導致皮質醇過度分泌,原本應該是晨間高、夜間低的節律被打亂。結果就是:

  • 白天無法集中精神、腦霧
  • 晚上睡不深、易醒
  • 情緒容易暴躁或低落
  • 長期下來還可能影響心血管與血糖穩定性【註2】

 

這時候,即使你「躺著睡了八小時」,身體也未必真的獲得修復。

 

🧠 長時間的「表現性存活」,最終會讓人從活著的自己,變成工作的殼
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式,已經違背了生理節律。

 

「能笑能上班」的人,也可能過勞嗎?

「你媽哪裡像過勞?她還能笑、還能煮飯,哪像有事?」

 

阿光的叔叔這麼說時,媽媽剛好也笑了笑。但那個笑,不像真的開心,反而像電力快耗盡的習慣性微笑。

 

其實,過勞不一定是跌坐在地崩潰大哭,更多時候,它是一種沉默的耗損——看起來還行,內在早已透支。

 

📍根據《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 年的研究,「功能性過勞」往往藏在表面正常的生活裡,表現為「外在表現正常但主觀疲憊極高、情緒平坦、社交疏離」的狀態【註3】。

這種狀態,被心理學家稱為「靈魂缺席型過勞」:

  • ✔ 事情做得完,卻提不起興趣
  • ✔ 笑得出來,卻笑得很用力
  • ✔ 沒發脾氣,只是不想講話

 

從大腦層面來看,長期慢性壓力會讓「前額葉皮質功能下降」,這區域掌管決策、情緒調節與社交互動。當它過度消耗後,人會變得麻木、反應慢,甚至不自覺地「切斷情緒」以節省能量。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直到真正崩潰前一刻,都還以為自己「只是有點累」。

而這樣的「微笑掩蓋模式」,在某些企業文化中,反而被誤當成「穩定、抗壓、敬業」——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哪些身心變化是在提醒你:「這不只是累」?

「我只是累啦,不用大驚小怪。」

阿光媽媽總是這樣說。但那天,她站在孩子學校門口,發了好一會兒呆,才想起自己是來參加畢業典禮的。那一刻,她才驚覺,這種疲憊早已不是補眠能解的事。

 

這樣的「不只是累」,通常會先從一點一滴的小變化開始。最明顯的,是腦袋變鈍,講話容易斷線、事情記不起來,連最基本的工作流程也會出現「卡頓」感。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變懶了,其實不是,是你的大腦在自保。

 

接著是情緒的變化——不是大吼大叫,而是一種淡淡的冷感。對曾經熱愛的事沒了興趣,對身邊的人變得敷衍,甚至連自己也懶得解釋。好像活著只剩下行程表,心卻早已缺席。

 

身體也不會放過你。肩膀莫名緊繃、胃口變差、早上醒來還是累。對女性而言,月經週期可能開始混亂,性慾下降,睡眠變得淺又亂。這些都是身體在提醒你:「我真的需要你停下來。」

 

這並非情緒化的反應,而是有科學根據的生理變化。2020 年發表於《PLoS One》的大規模研究指出,長期工時與壓力會讓交感神經持續活躍,導致心率變異性(HRV)下降,也會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你以為的「小毛病」,可能正是身體在不斷消耗保命的底線【註4】。

 

真正可怕的過勞,往往不會讓你倒下,而是讓你一點一滴,慢慢失去自己。

 

 

不想變成只會工作的機器,我們該怎麼做?

那天傍晚,阿光第一次牽著媽媽的手走回家。他說:「媽媽,你今天下班就不要煮飯了好嗎?我們點外送,一起看畢業影片就好。」

媽媽沒說話,只是輕輕點頭。但眼神裡,那層疲憊的霧,好像散了一點。

 

過勞的修復,不是去渡假放空三天,也不是狂吃保健品補能量。而是讓身體重新找回平衡——讓大腦知道「危險已經解除」,讓心跳、荷爾蒙、情緒與睡眠,一點一點地重新對齊。

 

📍根據《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20 年的研究,真正有效的修復策略包含四個關鍵:呼吸節律調整、光照介入、身體節奏重建與營養支持【註5】。

 

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嘗試這三件事:

首先,請讓自己每晚固定時間入睡與起床,即使是假日也不要晚於平常超過一小時。這能讓褪黑激素與皮質醇重建節律。早上起床後,走到窗邊照個光,不用太久,5分鐘就好。

 

第二,每天找一個可以「放掉控制」的時刻——那可以是洗澡時放空的10分鐘,也可以是靜坐時練習5-5-5呼吸法(吸氣5秒、停5秒、吐氣5秒,持續5分鐘)。這會讓你的交感神經安靜下來,副交感才有機會修補你累壞的身體。

 

第三,從晚餐開始調整。你不需要吃得多,但請吃得穩定。晚餐以「三分蛋白、三分蔬菜、三分全穀、一分好油」為原則,並在飯後喝點熱湯或無咖啡因茶飲,幫助血糖穩定、腸胃放鬆。

 

這不是奢侈的生活,而是讓你重新成為一個「有情緒、有感覺、有餘裕去愛人」的人。

 

結論:從疲憊中緩緩醒來

有一種療癒,是不聲不響地進行。
就像清晨第一道光,穿透窗簾,不催促,只提醒你:新的一天還是可以慢慢開始。

 

如果你正在經歷那種「怎麼睡都還累」、「再努力也提不起勁」的狀態,請你不要再逼自己撐下去。

你不是不夠堅強,而是早已用盡了所有的電。

你可以先從最小的地方開始修復。

 

🌿 比如,晚餐不必大費周章,只要記得「三分蛋白、三分蔬菜、三分全穀、一分好油」,讓腸胃和神經都能安靜下來。

🌿 或者在每晚睡前,花五分鐘做個簡單的5-5-5呼吸練習——吸氣5秒,停5秒,吐氣5秒。讓交感神經退場,讓你真正地放下。

 

你不需要一下子全都改變。你只需要,開始照顧那個快要從你身上消失的自己。

 

其實最被忽略的,不是身體的痛,而是你早已習慣了忽略它

人們以為過勞的代價是健康,其實更可惜的是——我們失去了對愛的感知、對生活的餘裕。

 

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若一個人能從內而安,不求多,只求和諧,反而能真正長久。

願你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
找回那杯溫熱的茶、那道曙光,還有那個願意慢慢醒來的自己。

 

📣 如果你已經開始做到了,也歡迎把這份轉變分享給關心你的人。
讓我們一起慢慢走,不再獨自撐。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 文獻出處:

  • 【註1】Xie T, He W, Jiu Z, et al. Overwork Among ICU Nurses: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JONA. 2023;53(5):271-276. doi:10.1097/NNA.0000000000001282
  • 【註2】Cropley M, Rydstedt LW, Andersen D. Recovery From Work: Testing the Effects of Chronic Internal and External Workload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JECH. 2020;74(11):919-924. doi:10.1136/jech-2019-213367
  • 【註3】Atroszko PA, Demetrovics Z, Griffiths MD. Work Addiction,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Burn-Out, and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Implications From the ICD-11. IJERPH. 2020;17(2):E660. doi:10.3390/ijerph17020660
  • 【註4】Kikuchi H, Odagiri Y, Ohya Y, et al. Association of Overtime Work Hours With Various Stress Responses in 59,021 Japanese Workers. PLoS One. 2020;15(3):e0229506. doi:10.1371/journal.pone.0229506
  • 【註5】Cropley M, Rydstedt LW, Andersen D. Recovery From Work: Testing the Effects of Chronic Internal and External Workload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2020;74(11):919-924. doi:10.1136/jech-2019-213367

 

 

指標類別 普通疲勞(可恢復型) 過勞型疲憊(慢性耗損型)
睡眠後精神狀態 睡一晚或休息後可明顯改善 即使睡滿也覺得累,醒來如同沒睡
情緒狀態 偶爾煩躁但能自我調整 長期低落、麻木、易怒,對喜歡的事也無感
認知功能 可專注、有時分心 常腦霧、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集中
身體症狀 疲倦、短暫肩頸痠痛 肩頸長期僵硬、頭痛、腸胃不適、月經紊亂
回復速度 週末休息後能明顯好轉 長假後依然疲憊,甚至狀況更差
工作狀態 可持續完成工作,偶爾抱怨 強迫運轉,常出錯或對事情漠不關心
睡眠品質 偶爾淺眠,多數時候能熟睡 淺眠、多夢、易醒,醒來仍疲憊
生理機轉 壓力荷爾蒙日夜節律正常 皮質醇節律混亂、自律神經長期緊繃、HRV下降
社交互動 仍能參與聚會或與人互動 不想講話、與人疏遠,習慣戴上「功能性微笑面具」
建議對策 短期休息、飲食調整、補眠 建立修復作息、呼吸訓練、飲食節律、身心介入並行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我每天都睡滿8小時,為什麼還是覺得累?

回覆:
這種情況可能與「過勞型疲憊」有關,並非單純睡眠不足,而是你的神經系統與壓力賀爾蒙已經長期失調。當交感神經處於長時間興奮狀態時,即使你有睡,身體也無法進入深層恢復期。建議建立固定作息、早上接觸自然光、睡前進行呼吸放鬆練習,有助於重啟身體的節律循環。

 

問題2:怎麼分辨是「一般疲勞」還是「過勞」?

回覆:
一般疲勞多數能透過短暫休息、睡眠或放假改善,但過勞會持續存在,伴隨情緒低落、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下降,甚至對原本喜歡的事失去興趣。《黃帝內經》云:「久視傷血,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單一型態的勞動都會耗損五臟,若累感超過7天以上且無法恢復,建議開始檢視生活節奏與身心狀態。

 

問題3:過勞會對身體造成什麼長期影響?

回覆:
長期過勞不只是疲倦而已,還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心血管疾病、腦霧與免疫力下降。科學研究也發現,過勞者的皮質醇節律會打亂,進而影響睡眠與認知功能,甚至與海馬迴萎縮有關聯。中醫認為「思傷脾、憂傷肺、勞傷心」,若心神長期失養,則氣血失調、五臟俱損。

 

問題4:有哪些具體方法可以幫助我從過勞恢復?

回覆:
你可以從三個方向開始調整:

  1. 呼吸與睡眠:每天睡前練習「5-5-5呼吸法」,幫助副交感神經啟動,穩定心律。
  2. 晚餐節律飲食:遵守「三分蛋白、三分蔬菜、三分全穀、一分好油」的原則,降低身體夜間負擔。
  3. 早晨光照:起床後5分鐘內接觸自然光,有助於重新建立褪黑激素與皮質醇節律。

 

問題5:身邊的人總是說我「想太多」,但我真的覺得自己快撐不住了,我該怎麼辦?

回覆:
請相信你的感受。過勞常常是一種「功能正常,內在瓦解」的狀態,很容易被他人誤解成懶散或情緒化。《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到:「寧神定志,養生之本。」請給自己時間修復,不需等到崩潰才請假,也不必等別人理解才值得被照顧。你可以主動尋求信任的朋友或專業諮詢,這不是脆弱,而是成熟的自我保護。

 

 

 

本文作者: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共同作者:王凱平王凱平醫師(童話醫師)運動醫學、兒童醫學教育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