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藥師
藥師
李佩蓁
藥品不是日用品,它們是影響身體的化學物質。錯誤的保存方式,就像把「安全網」弄破一個大洞,看似無害卻在關鍵時刻失靈。藥師最希望的,不只是幫大家配藥,更是協助守護每個家庭的用藥安全。下次打開家裡的藥箱時,不妨檢查一下:是不是有藥混裝?是不是放在冰箱裡?是不是還有好多過期藥沒丟?只要開始整理,你就已經邁出守護家人的第一步。

家裡的藥箱,是許多人心中的小小「安心庫存」。頭痛時翻一翻、咳嗽時找一找、跌倒擦傷時拿個藥膏,好像什麼都能派上用場。但藥師在門市常常看到客人拿出一袋袋「神秘藥包」時,心中不免驚呼:這樣收藥,真的很危險!

藥物不像零食,放錯地方頂多壞掉不能吃。藥放得不對,輕則失效,重則誤食、甚至造成中毒。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藥師最怕看到的幾種錯誤存放習慣,以及如何正確管理家裡的常備藥,守護你和家人的安全。

錯誤習慣一:藥袋拆掉就散放

很多人拿了處方藥或買了成藥,為了省空間或方便,會直接把藥從藥袋或外盒倒進同一個瓶子,甚至只用一個小塑膠袋裝一堆。這樣做的問題是:
1. 藥名不明:白色小藥丸看起來都差不多,過一陣子就完全搞不清楚是哪一種。
2. 劑量混淆:同樣是止痛藥,有的含量 200mg,有的 500mg,混在一起就很危險。
3. 使用時機錯誤:不同藥物有不同用途,若誤以為是「感冒藥」結果吃到「止暈藥」,後果不堪設想。

正確做法:藥物一定要保留原包裝或至少留下藥袋,上面有藥名、劑量、使用方法。如果想要更方便,可以把藥袋放進分隔式的收納盒裡,但千萬不要混裝。

錯誤習慣二:把藥品放在冰箱

很多人以為冰箱「什麼都能保鮮」,連藥品也一併放進去。但其實,大部分的藥品根本不適合冷藏。
– 受潮風險:冰箱環境潮濕,藥錠容易吸濕變軟,膠囊會黏在一起,粉劑結塊。
– 溫度過低:不是所有藥都能耐低溫,有些成分會因冷凍或冷藏導致結晶析出,藥效不穩定。
– 誤用機會:冰箱常常放食物,若把藥放在裡面,容易混淆或被小孩誤食。

正確做法:藥品應該存放在陰涼乾燥處,例如臥室抽屜或衣櫃上層。遇到標示「需冷藏」的藥,則要放在冰箱內層(避免冷凍),並且與食物分開存放。

錯誤習慣三:把藥當零食隨手塞

有些人會把常吃的維他命、止痛藥,直接放在客廳桌上或手提包裡。雖然方便,但也埋下風險:
– 孩童誤食:小孩看到彩色藥丸,以為是糖果,往嘴裡塞的速度比你想像的快。
– 藥品暴露在光線下:長期放在透明罐、桌上,容易因光線分解而失效。
– 忘記有效期限:隨手放,往往也隨手忘,等到需要時才發現已經過期。

正確做法:日常補充品可以準備一個「分裝盒」放包內,但外盒一定要留在家裡,避免忘記品名與效期。若家裡有小孩,藥箱務必要放在高處或上鎖櫃子裡。

錯誤習慣四:過期藥繼續留著

藥師常常在回收時,收到一整袋過期藥。很多人心想:「反正還沒壞,吃了應該沒事吧?」這想法其實很危險。
– 藥效降低:過期藥不一定完全沒效,但藥效會打折,治療效果不足。
– 結構改變:有些藥會在保存過程中分解,產生副作用或刺激性。
– 誤用風險:過期藥留太久,家人可能不知情,誤當成現有藥服用。

正確做法:定期檢視藥箱,至少每半年整理一次,把過期藥拿到藥局協助回收。千萬不要直接丟馬桶或垃圾桶,以免污染環境。

錯誤習慣五:不看標示就亂吃

有些人習慣「症狀對號入座」,例如覺得頭暈就拿以前的止暈藥、肚子痛就翻出以前的止瀉藥。但問題是:症狀相同,不代表原因相同。
– 頭暈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低血壓。
– 腹痛可能是腸胃炎,也可能是盲腸炎。

若自行服用錯誤藥物,可能延誤就醫時機。藥師最怕的是「親友轉送藥」──明明是給爸爸的高血壓藥,結果女兒頭痛時也拿來吃,這種誤用非常危險。

正確做法:吃藥前一定要確認藥名與用途。若忘了是什麼藥,可以拿到藥局請藥師協助辨認,千萬不要靠「印象」來決定。

如何打造安全的家庭藥箱

說了這麼多禁忌,最後來整理一個「安全藥箱三步驟」:
1. 分類:依照功效分區,例如止痛解熱、腸胃用藥、外用藥品、慢性病處方。
2. 標示:藥袋或外盒一定要保留,若要更清楚,可以自己貼上簡單標籤。
3. 檢視:每半年清一次,過期藥交給藥局回收。
有條理的藥箱,不僅能避免危險,也能在緊急時刻快速找到需要的藥品。

結語

藥品不是日用品,它們是影響身體的化學物質。錯誤的保存方式,就像把「安全網」弄破一個大洞,看似無害卻在關鍵時刻失靈。藥師最希望的,不只是幫大家配藥,更是協助守護每個家庭的用藥安全。

下次打開家裡的藥箱時,不妨檢查一下:是不是有藥混裝?是不是放在冰箱裡?是不是還有好多過期藥沒丟?只要開始整理,你就已經邁出守護家人的第一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jia-ting-yao-xiang-zhengque-cunfang-shouc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社區藥局經營與用藥安全指導】【保健食品整合建議】【慢性病藥物管理】【女性健康與荷爾蒙平衡諮詢】【藥局品牌行銷與顧客關係經營】
經歷
資料登錄中⋯
補水要看情況,喝對才有效!總之,補水不是盲目多喝,而是依情況選對飲品,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補水王」。腹瀉會快速流失水分與電解質,這時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糖分及滲透壓較高,可能刺激腸胃,加重腹瀉。自行稀釋雖可降低糖分,但也可能讓電解質不足。

一、為什麼補水這麼重要?

天氣熱、運動流汗、生病或長時間外出時,身體不只流失水分,還會失去電解質。如果沒有即時補充,除了口渴,還可能出現頭暈、無力、抽筋等症狀。

這時很多人會選擇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水,但你知道它們的差別嗎?什麼情況該選哪一種?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補水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二、補水的關鍵不只水:你還需要電解質

人體約有 60% 是水。水分在體內扮演重要角色,包括:

  • 調節體溫(流汗降溫)
  • 運送氧氣與養分
  • 協助腎臟代謝廢物
  • 維持電解質(如鈉、鉀)平衡,讓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

當你流汗、腹瀉或發燒時,不只是水分流失,電解質也會一起流失。若只喝白開水,可能會稀釋血液中的鈉濃度,導致低血鈉,出現頭暈、噁心、甚至抽筋。
因此,真正的補水應該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尤其在劇烈運動或大量流汗後。

三、運動飲料 vs 電解質水:成分與功能一次看懂

市售的運動飲料及電解質水上所標示的滲透壓是指飲料中溶質(如糖和電解質)的濃度,它影響著水分及養分在體內的吸收速度。

人體的滲透壓約為270-330mOsm/kg,可將市售飲品依與人體滲透壓的高低差分為低滲透壓、等滲透壓和高滲透壓飲料:

運動飲料:能量與電解質的全面補充

設計為等滲或略高滲(約 280~360 mOsm/kg),含有適量糖分與電解質,有助於運動後迅速恢復體液平衡與能量。

高滲透壓運動飲料,常見如舒跑、寶礦力水得等,補充能量效果好,適合高強度運動後的能量補充,但若糖分過高,滲透壓會升高,可能減緩水分吸收速度,甚至導致腸胃不適或輕微腹瀉。

等滲透壓運動飲料,如fin,濃度與人體滲透壓接近,有助於同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適合一般中強度運動使用。

電解質水:清爽低負擔的日常補水利器

屬於低滲或近等滲溶液(約 150~270 mOsm/kg),無糖或低糖、成分單純,水分吸收速度快、腸胃負擔低,適合快速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不一定能快速補充能量,適合日常輕度活動後補水或控制糖分及熱量族群。

成分/特性 運動飲料 電解質水
補充能量
電解質含量 ✅ 多 ✅ 適中
熱量/糖分負擔 ❌ 較高 ✅ 低
吸收速度 中等(受糖分影響) ✅ 較快
適用時機 中高強度運動、長時間(>1小時)大量流汗 輕度運動、控制熱量/糖分需求者

 

四、誰才是「補水王」?視需求而定

沒有絕對的贏家,重點是看需求選擇

  • 運動飲料:持續運動 1小時以上、曝曬高溫下勞動、體力消耗大時
  • 電解質水:平日活動量小、輕度運動後、想減重或控糖者

五、腹瀉時怎麼喝才對?

腹瀉會快速流失水分與電解質,這時不建議喝市售運動飲料,因為糖分及滲透壓較高,可能刺激腸胃,加重腹瀉。自行稀釋雖可降低糖分,但也可能讓電解質不足。
最佳選擇:專用口服電解質液(ORS),它的配方經過專業設計,含:

  • 鈉、鉀等電解質
  • 少量葡萄糖,幫助吸收
  • 有些還添加鋅或麩醯胺酸促進腸道修復
    而且通常不需稀釋,兒童也有專屬配方,適合腹瀉/嘔吐、中暑、發燒大量流汗補水時使用。購買前可向藥師或醫師諮詢。

 

六、結論:補水要看情況,喝對才有效!

狀況 建議選擇
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運動飲料
日常補水、輕度流汗 電解質水
減重或糖尿病者 電解質水
腹瀉、嘔吐、中暑、發燒大量流汗 專用口服電解質液

 

總之,補水不是盲目多喝,而是依情況選對飲品,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補水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ports-drink-vs-electrolyte-water-hydration-king/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王毓辰
藥師
專長:●專長項目:【戒菸諮詢】【婦幼健康】【中壯年及銀髮保健】
現職
資料登錄中⋯
初期沒有症狀,卻在悄悄傷肝。無酒精性脂肪肝最棘手的地方,就是它的「沉默性」。很多人根本沒感覺,等到有疲倦、腹脹、噁心、食慾不振時,肝臟往往已經處於發炎狀態。日常4個習慣,讓你的肝臟慢慢瘦下來:甜飲不是不能喝,但不能天天喝;學會看標示,才是真正的自保;飲食習慣調整:多吃原型食物、高纖蔬果;每週運動至少150分鐘。肝臟不會喊痛,但不代表它沒事。無酒精性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從日常生活調整開始,就能讓肝臟慢慢恢復清爽。少一杯甜,多一分健康。

你是否也有「一杯手搖飲救下午、一瓶可樂配炸雞」的習慣?當代人的生活節奏快,甜飲成了許多人日常的慰藉與提神工具。但你知道嗎?這些看似無害的飲品,其實正悄悄地傷害你的肝臟。

越來越多20到30歲的年輕人,即使不喝酒,也被診斷出「脂肪肝」,這就是所謂的無酒精性脂肪肝(NAFLD)。它的成因,往往與「甜飲成癮」脫不了關係。

什麼是無酒精性脂肪肝?為何年輕人也會得?

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在肝細胞內異常堆積。當脂肪佔肝臟總重量的5%以上,就可以稱為脂肪肝。

無酒精性脂肪肝指的是:不是因為喝酒,而是因為代謝異常(例如過多糖分、肥胖、胰島素阻抗)所造成的肝脂肪堆積。

以往脂肪肝被認為是「中年人疾病」,但近年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是學生族群,在健檢或抽血中發現肝功能異常,或是腹部超音波顯示有脂肪肝。

甜飲為何會讓肝臟「變油」?

很多人以為,脂肪肝是吃太油才會得,其實不全然。過多的糖,尤其是果糖,才是真正讓肝臟油化的主因之一。

果糖與葡萄糖不同,它不會讓你有飽足感,而且幾乎全由肝臟代謝。當果糖過多時,肝臟只能把它轉成脂肪儲存起來。長期下來,肝臟就會「油化」,形成脂肪肝。

而現代人最常攝取果糖的來源,就是含糖飲料與加工食品,尤其是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作為甜味劑的飲品,像是:可樂、雪碧、手搖飲、果汁、能量飲料、超商咖啡等。

常見甜味劑與肝臟負擔總整理:

甜味來源 常見出現在 對健康的影響
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 汽水、手搖飲、果汁、果醬、速食醬料 肝臟負擔最大,促進脂肪合成
果葡糖漿 包裝甜飲、調味乳、麵包 含高比例果糖,易形成脂肪肝
異麥芽糖漿 健康標示飲品、機能性飲品 雖稱低升糖,但仍屬精緻糖類
玉米糖漿 果凍、布丁、糖果、餅乾 若未註明果糖比例也需留意
麥芽糊精、葡萄糖漿 運動飲料、速溶咖啡、即溶湯包 升糖指數高,也會促進脂肪生成

每天到底可以喝多少糖?看數字最清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女性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5克(約6茶匙),男性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36克(約9茶匙)。但一杯700ml的全糖珍奶糖量高達60公克,一瓶600ml可樂含糖也超過65公克,隨便喝一瓶就爆表兩倍以上。

初期沒有症狀,卻在悄悄傷肝。無酒精性脂肪肝最棘手的地方,就是它的「沉默性」。很多人根本沒感覺,等到有疲倦、腹脹、噁心、食慾不振時,肝臟往往已經處於發炎狀態。

日常4個習慣,讓你的肝臟慢慢瘦下來:甜飲不是不能喝,但不能天天喝;學會看標示,才是真正的自保;飲食習慣調整:多吃原型食物、高纖蔬果;每週運動至少150分鐘。

肝臟不會喊痛,但不代表它沒事。無酒精性脂肪肝是可逆的,只要從日常生活調整開始,就能讓肝臟慢慢恢復清爽。少一杯甜,多一分健康。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ugary-drinks-nafld-young-risk/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黃泳霏
藥師
專長:●專長項目:【美容醫學】【體態雕塑】【體重管理】【科學食譜規劃】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藥師】【CDE糖尿病衛教師】【健康體重管理師】【丙級美容技術士】
現職
●現任:【沐淨科技體雕診所 執行長】 ●經歷:【連鎖藥局 創辦人暨總藥師】【醫美診所 營運經理】 【地區醫院 臨床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