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內科醫師
內科醫師
潘天健
不吃晚餐真的可以減肥?醫美專業醫師曝關鍵!
「不吃晚餐真的可以減肥?醫美專業醫師曝關鍵!」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關注的焦點。減肥是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共同目標,而不吃晚餐被視為一種潛在的方法。然而,背後的科學真相是什麼呢?專業的醫美醫師揭示了關鍵的觀點,讓我們一同探索這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在減重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認為只要減少飲食量,尤其是不吃晚餐,就能有效減重,但事實上,這樣的方法並不科學也不健康,大家千萬不要再盲從了!接下來,讓我從醫美專業角度來跟各位說明,了解到底為什麼不吃晚餐並不是減重的好方法。

以為不吃晚餐能減肥,但你的身體可不這麼想

不吃晚餐是許多人想要瘦身的方法之一,但其實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首先,不吃晚餐容易引發低血糖,因為沒有進食,血糖水平會下降,可能會讓人感到頭暈、心悸等症狀。其次,不吃晚餐會影響代謝率,因為晚上的代謝率相對較低,如果不吃晚餐,身體會進入節能狀態,代謝率更低,不利於身體燃燒脂肪。最後,不吃晚餐會增加隔天暴飲暴食的風險,因為沒有晚餐的飽足感,可能會在隔天飲食中補償過量的攝取,增加熱量攝入,反而讓瘦身效果大打折扣。

 

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人不吃晚餐,隔天早上可能會感到非常餓,容易在早餐時吃過量的食物,增加熱量攝入,反而不利於瘦身。因此,不吃晚餐的做法並不推薦,可以考慮調整晚餐的飲食內容和時間,選擇低熱量的食物,並在晚餐後留足時間消化。

 

 

晚餐減肥必學!吃對食物輕鬆維持好身形

晚餐是一天中攝取熱量較高的一餐,如果想要維持體態,可以從飲食內容著手。首先,控制熱量攝入是重要的,可以選擇低熱量的蔬菜和水果,減少高熱量的油炸和甜點。其次,增加蛋白質攝取可以幫助維持肌肉量,同時也有飽足感,選擇高蛋白的食物,如魚肉、豆類等。最後,或者選擇高纖食物。

 

素食物可以幫助較為健康的晚餐,例如全穀類、蔬菜、水果等。此外,晚餐的時間點也是需要注意的,建議在傍晚六點到晚上七點間進食,這樣可以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消化吸收,也可以避免影響睡眠品質。日常生活中,可以採取一些小方法來幫助維持晚餐的健康習慣,例如事先計畫好當天的晚餐內容,減少外食和快餐的攝取,以及嚴格控制零食的食用量。這些小改變可以逐漸建立起健康的晚餐習慣,有助於身體健康和體態維持。

 

時間間隔,是吃出好身材的關鍵!

適當的時間間隔可以幫助身體更有效地消化食物,並提供充足的能量和營養素,從而維持健康和體態。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飲食的時間間隔和保持飲食規律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日常例子。

 

其次,保持飲食規律也有助於控制飲食量和營養攝取。當我們經常不按時進食,身體就無法正確預測和調節飲食需求。這可能導致飲食量過多或過少,進而影響營養攝取和體態。相反,保持飲食規律可以幫助身體調節食慾和代謝率,從而更有效地控制飲食量和營養攝取。此外,飲食規律也有助於提高身體對糖分和脂肪的敏感性,從而減少對高糖高脂食物的渴求和依賴。以下提供一些日常例子和做法:

 

1.三餐定時:每天固定時間吃早餐、午餐、晚餐,可以幫助身體建立正常的飲食節律。例如,早餐可以在早上7-9點之間吃,午餐可以在中午12點左右吃,晚餐可以在晚上6-8點之間吃。

2.食物分配均衡:每餐攝取的食物應該均衡,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營養素。適量攝取食物,不要過量,避免影響消化吸收和增加身體負擔。

 

3.飲食時間間隔:每餐的食物攝取時間間隔應該適當,建議食用後1-2小時不要立即進食或飲水,讓身體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消化和吸收。

4.適量加餐:如果餓了,可以適量加餐,但不要太過頻繁或過量,選擇一些健康的小吃,如水果、堅果、優酪乳等。

5.飲食紀錄:可以寫下每天的飲食紀錄,幫助自己掌握飲食時間和食物攝取量,也有助於發現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

 

讓運動成為你的代謝促進劑

除了飲食之外,適當的運動對於維持健康的身體和增加代謝率有著重要的作用!代謝率是指人體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能量,也稱作基礎代謝率(BMR)。代謝率決定了一個人每天所需的熱量,而身體的組成成分(包括肌肉量、體脂肪等)和運動量都是影響代謝率的重要因素。

 

正常情況下,身體的代謝率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基礎代謝和運動代謝。基礎代謝是指人體在安靜狀態下所消耗的能量,包括心臟跳動、呼吸、器官運作等所需的能量,佔到了整個代謝率的70%左右。而運動代謝則是指進行運動時所消耗的能量。運動可以刺激身體代謝率的提升,因為運動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一個相對活躍的組織,每增加一磅肌肉就可以增加每日消耗100卡路里的能量。

 

所以,要增加身體的代謝率,運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動的種類和強度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和調整。運動強度太大,可能會對關節和肌肉造成傷害;運動量過小,可能無法達到增加代謝率的效果。

 

從醫美與體態維持的角度來看,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不吃晚餐可能會帶來低血糖、影響代謝率及增加隔天暴飲暴食風險等危害,因此晚餐仍需正常攝取,可以從飲食內容著手,如控制熱量攝入、增加蛋白質攝取、選擇高纖的食物等。此外,注意飲食的時間間隔與保持飲食規律,例如早餐不可過後,午餐和晚餐也應定時攝取,有助於維持體態。最重要的是,達到健康維持與體態管理的目的,需要長期的穩定改變,而非短期的節食或偏食,因此建議早早開始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抗衰老保養、減重、醫美、更年期障礙、自律神經失調、青少年成長、過敏族群諮詢
經歷
沁安整合醫學診所院長、潘天健整合醫學診所院長、聖維娜斯專業減重診所院長、大里仁愛醫院中醫部主任、中山附醫中西整合醫療科主治醫師、署立台中醫院內科部總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內科部住院醫師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在現代社會,減重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課題。當面對體重困擾時,最直覺的想法往往是:「那我就少吃一點吧!」然而,這種方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人陷入更難瘦下來的惡性循環。行為科學、心理學與營養學的研究都指出,單純依靠「少吃」的策略,往往難以持久,甚至會導致反效果。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在行為科學的角度,過度壓抑慾望,會引起大腦的反彈效應。心理學家 Wegner 在 1994 年提出「白熊實驗」:當受試者被要求「不要想白熊」時,結果反而更頻繁地想到白熊。飲食行為也是如此,越告訴自己「不可以吃零食」,腦中對食物的專注度就越高,最後更容易暴飲暴食。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長時間少吃會造成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身體會自動調整為「省電狀態」,消耗的能量變少,這使得減重速度放慢,甚至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更容易快速復胖。研究顯示,長期熱量過度限制的飲食,往往導致體重回升,甚至比原先更重。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節食初期」似乎有成效,但幾週或幾個月後,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出現反彈與挫敗感,或是我們俗稱的「溜溜球效應」。

減重的關鍵不是意志力,而是習慣

我們常以為成功減重靠的是強大意志力,但行為科學研究一再證明:真正能改變生活的,是習慣的養成。

《原子習慣》一書裡提到,習慣是由「提示—行為—獎賞」的循環建立的。如果我們總依靠意志力去抗拒食物誘惑,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久而久之必然失敗。相反地,若透過環境設計,讓健康選擇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例如,把水果放在桌上顯眼的位置,就能提高攝取量;或是設定固定的用餐時間,降低隨意進食的機會。這些小小的環境改變,比單純告訴自己「少吃」更有效。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真正有效的減重不是「少吃」,而是「聰明吃」。這裡涉及心理學中的「正念飲食」概念。當人們練習正念飲食,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與身體的飽足訊號時,更能避免過量進食。

營養學的研究也給出明確方向: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豆腐、魚肉)能延長飽足感。
  • 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燕麥、水果)能穩定血糖,降低突然的飢餓。
  • 規律的用餐時間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減少暴食發生。

換句話說,與其強迫自己少吃,不如建立能支持身體的飲食策略,讓「吃得飽又能減重」成為可能。

讓好習慣自動化:實用策略

既然「少吃」行不通,那麼如何把聰明飲食內化成習慣?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一般民眾逐步建立長久的生活型態:

  1. 小步驟開始:與其馬上戒掉澱粉,不如每天比昨天多一份蔬菜。這樣的漸進式改變更容易長期維持。
  2. 改造環境:把零食放在難以取得的地方,讓餐桌只擺水杯。這樣做不需強烈意志力,就能降低誘惑。
  3. 行為替代:當想吃宵夜時,先喝一杯水或泡無糖茶,給自己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很多時候飢餓感會自然消退。
  4. 建立儀式感:用小盤子盛裝食物,營造視覺上的「滿足」,比告訴自己「只能吃一點」更有效。
  5. 強化正向回饋:記錄每天的飲食,或給自己非食物的獎勵(如買一本書、運動後泡澡),讓大腦把健康行為與愉快經驗連結。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不依靠單次的強大意志力,而是讓環境與習慣幫你自動執行正確的選擇。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當我們把焦點從「少吃」轉向「好習慣」時,減重就不再是一場與食物的戰爭,而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心理學提醒我們,越是壓抑,反而越容易反彈;營養學告訴我們,身體需要均衡的能量與營養;行為科學則指出,改變從小習慣開始,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可靠。

結語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區塊 重點摘要 可操作行動 關鍵依據/觀點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過度壓抑引發反彈效應,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代下降,易溜溜球效應 避免長期極端熱量限制;改以結構化餐次與營養密度提升 Wegner「白熊實驗」;長期熱量過度限制導致復胖的研究
減重關鍵:習慣而非意志力 用「提示—行為—獎賞」循環設計行為,讓正確選擇變自動 設計固定用餐與運動時段;設定可見的健康提示物(如水杯、果盒) 行為科學與《原子習慣》框架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正念飲食+高蛋白、高纖維與規律餐次,穩定血糖、延長飽足 每餐加入蛋白質與蔬菜;放慢進食、感受 80% 飽即停 營養學:蛋白質與纖維提高飽足、穩糖
讓好習慣自動化的 5 招 小步驟、改造環境、行為替代、儀式感、正向回饋 1) 每天多一份蔬菜;
2) 零食遠離視線、餐桌只放水;
3) 想吃宵夜先喝水等 5 分鐘;
4) 小盤盛裝提升滿足;
5) 記錄飲食並給非食物獎勵
以環境設計取代硬撐意志力,提高可持續性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焦點從抑制轉為支持:均衡營養+習慣循環,長期可維持 建立週期性檢視:每週回顧餐次、步數、睡眠與體重趨勢 心理學(避免反抑制)、營養學(均衡)、行為科學(小改變累積)
一句話總結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top-eat-less-build-automatic-weight-loss-habit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少吃多動」這四個字幾乎成了我們經常喊在嘴邊的減重口號。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人人會背,卻也讓一堆人活得很焦慮。

少吃,到底是要吃多「少」?

吃太多,擔心體重上升,對吃東西充滿罪惡感,

吃太少,餓到前胸貼後背,還會情緒暴躁。

忍不住饑餓感下的報復性飲食,更讓人陷入自責的負面情緒中。

最後只能日復一日的重複這個「節食—爆吃—自責」的輪迴。

如果你也有這種經驗,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很多人減重失敗,不是因為不夠自律,而是因為方法從一開始就錯了。

健康的飲食管理,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也不是盲目節食。

它比較像是:你學會聽身體在說什麼,找到一個舒服、能長期維持的節奏。

今天這篇,我想跟你拆解一下「少吃多動」背後真正的邏輯,

還有,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該吃多少。

 

先搞清楚「熱量需求」

在開始任何飲食計畫之前,你必須先知道一個核心數字:熱量需求。

這就像理財一樣,先知道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你才知道怎麼花、怎麼存。

身體的能量也是,沒有概念,就很容易亂吃亂省。

算熱量需求有很多方法,可以上 國民健康署熱量計算機

或者用一些網站的 BMR 工具,

但我自己帶學生的時候,更喜歡用一個簡單、好記、馬上能用的公式。

簡易估算法:

  • 維持體重熱量:體重(公斤) × 30
  • 減重目標熱量:體重(公斤) × 25

舉例,一個 80 公斤的人:

  • 維持體重 → 80×30 = 2400 大卡
  • 健康減重 → 80×25 = 2000 大卡

差距就是每天 400 大卡的「熱量赤字」。

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多,但長期累積,就是穩定、可持續的減重速度。

 

為什麼不要吃太少?

很多人會想:「那我直接每天吃 1000 大卡,不就瘦更快?」

理論上熱量赤字越大,體重掉得越快,但身體不是機器。

當你長期吃得太少,身體會開啟「省電模式」,

降低基礎代謝率(BMR),也就是靜止時維持生命的最低熱量。

結果就是:

  • 你每天消耗變少,減重速度停滯
  • 肌肉流失、精神不濟、免疫力下降
  • 更慘的是,稍微多吃就立刻反彈

所以,適度的熱量赤字(約 300–500 大卡)才是安全、穩定的方法。

你不需要每天餓到脾氣暴躁,反而要吃得剛好,讓身體才會願意乖乖燃燒脂肪。

 

「動」多少才夠?

很多人只記得「少吃」那一半,忽略了「多動」的重要性,

現在的肥胖很多是由於靜態生活所造成。

要知道自己該動多少,先要搞清楚另一個概念:TDEE(每日總熱量消耗)。

簡單來說,TDEE = 基礎代謝率(BMR) × 活動量因子。

BMR 就是你躺在床上一整天,身體維持心跳、呼吸、體溫所需的最低熱量;

活動量因子則取決於你每天的生活型態和運動量。

活動量因子簡表:

  • 久坐不動(1.2):幾乎沒有運動,工作大多是坐著。
  • 輕度活動(1.375):每週運動 1–3 次,或日常有較多走動。
  • 中度活動(1.55):每週運動 3–5 次,包含重訓、慢跑、騎車等。

例如:你的 BMR 是 1600 大卡,

如果是輕度活動,TDEE = 1600 × 1.375 ≈ 2200 大卡。

如果是中度活動,TDEE = 1600 × 1.55 ≈ 2480 大卡。

這兩者中間差異的240大卡,這足以讓你多吃一個飯糰、一塊蛋餅。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動」得越多,你就能吃得越多,

同時還能維持或減輕體重,

這就是「少吃多動」的真正意義。

它不是讓你挨餓,而是透過增加身體的能量消耗,

讓你能在健康的範圍內享受美食,同時達成目標。

 

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

單純的「少吃」可能讓你陷入代謝下降的困境,

而只有「多動」卻沒有控制飲食,也可能讓你的努力事倍功半。

最理想的健康管理,是將飲食與運動相結合。

先透過簡易公式或網站計算出你的基礎代謝率,接著根據你的活動量來調整飲食。

這樣不但減得下來,之後要維持也容易。

你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更精準的掌握,

同時也讓你的減重或維持體重計畫更有彈性。

 

如果你想要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

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

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

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reveal-how-much-to-eat-and-move-for-healthy-weight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