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飲食的力量:如何透過營養優化心理健康與擊退抑鬱情緒
飲食在心理健康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本文探討了營養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並提供了實用的營養優化方法。營養不足和消極的飲食習慣與抑鬱症狀密切相關,但我們可以透過調整飲食,營養優化心理健康。Omega-3脂肪酸、蛋白質與色氨酸以及維生素D在情緒調節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它們可以通過食物來源或補充品獲得。此外,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均衡飲食、減少加工食品和糖的攝入,以及建立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將對長遠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透過優化飲食,我們能夠提升心理健康,擊退抑鬱情緒,並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我們經常聽到飲食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但你是否知道飲食也對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我們所攝取的營養物質與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息息相關。抑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但我們可以透過優化飲食,營養與心理健康之間建立正向的關係,並擊退抑鬱情緒。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飲食對心理健康的力量,提供實用的營養優化方法,幫助你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營養與心理健康:理解飲食與情緒之間的聯繫

我們經常說「你是你吃的」,這句話的含義遠不止身體健康。最近的研究表明,飲食與情緒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我們所攝取的營養物質對於我們的大腦功能和心理狀態具有顯著的影響。當我們面臨營養不足、缺乏關鍵營養素或持續消極的飲食習慣時,這可能與抑鬱症狀的出現密切相關。在本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營養不足與抑鬱症狀的關聯性,營養素對大腦化學平衡的影響,以及消極飲食習慣與心理健康的連結。這些理解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飲食,促進心理健康的提升。

 

  • 營養不足與抑鬱症狀的關聯性

營養不足是抑鬱症狀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缺乏關鍵的營養素,如維生素B12葉酸、鎂和Omega-3脂肪酸,與抑鬱症狀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繫。這些營養素在大腦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神經傳導、腦化學平衡和情緒調節。因此,當我們身體缺乏這些營養素時,可能會增加抑鬱症狀的風險。

 

  • 營養素對大腦化學平衡的影響

營養素對大腦化學平衡具有重要影響。例如,Omega-3脂肪酸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的發展和功能,並調節腦中的炎症反應。此外,維生素B12和葉酸對於製造和調節腦中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也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化學物質與情緒、壓力和情感調節緊密相關。因此,營養素的不足或不平衡可能導致大腦化學平衡的紊亂,進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 消極飲食習慣與心理健康的連結

我們的飲食習慣對於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響。消極的飲食習慣,如高糖、高加工食品和高飽和脂肪的攝取,被證實與情緒問題和心理疾病風險增加有關。這些飲食習慣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炎症反應增加和體內營養素不平衡,進而影響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因此,改善飲食習慣並培養健康的飲食模式對於維護良好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營養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是我們需要重視的議題。營養不足、營養素的影響和消極飲食習慣都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然而,透過適當的飲食調整,我們可以為大腦提供所需的營養素,維護化學平衡,並促進良好的心理健康。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營養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來提升心理幸福感和抵抗抑鬱情緒。

 

 

營養優化方法:提升心理健康與擊退抑鬱情緒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抑鬱情緒成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然而,我們可以透過營養優化的方法,提升心理健康並擊退抑鬱情緒。其中,Omega-3脂肪酸、蛋白質與色氨酸以及維生素D被證明在情緒調節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本節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這些營養素的重要性、食物來源以及補充方式,幫助您在追求心理健康的道路上迈出更大的一步。

 

  • Omega-3脂肪酸的重要性及食物來源

Omega-3脂肪酸是一種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的營養素。它們對於抑鬱情緒的改善和情緒穩定具有重要作用。魚類(如三文魚和鯡魚)、堅果和種子(如亞麻籽和核桃)以及富含Omega-3的植物油(如亞麻籽油和葵花籽油)都是優秀的食物來源。通過增加這些食物的攝入量,您可以有效地獲得足夠的Omega-3脂肪酸,從而改善心理健康。

 

  • 蛋白質與色氨酸對情緒調節的關鍵作用

蛋白質是身體所需的重要營養素之一,同時也對情緒調節具有關鍵作用。蛋白質中的一個重要成分是色氨酸,它是合成血清素的必需物質,而血清素是一種被認為能夠提升情緒和心理幸福感的神經遞質。優質蛋白質的來源包括家禽、紅肉、豆類、乳製品和大豆產品。增加蛋白質攝取,特別是色氨酸的攝取,可以幫助平衡情緒並提升心理健康。

 

  • 維生素D與心情的關聯及補充方式

維生素D是一種與心情和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營養素。它與抑鬱情緒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我們的身體可以通過陽光照射來合成維生素D,同時它也存在於一些食物中,如魚類(如鮭魚和鯖魚)、蘑菇和豬肝。然而,對於缺乏陽光照射或無法獲得足夠維生素D的人來說,補充劑是一個有效的方式。請在選擇補充劑時諮詢專業醫生或營養師的建議,以確保適當的劑量和使用方式。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長遠促進心理健康的策略

飲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且對於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要長期維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我們需要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在本節中,將介紹三個重要的策略,包括構建均衡飲食、減少加工食品和糖的攝入量,以及遵循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還能在長遠的過程中為我們提供持久的益處。

 

  • 構建均衡飲食:蔬果、全穀物和健康脂肪的攝取

構建均衡的飲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我們應該確保攝取足夠的蔬果、全穀物和健康脂肪。蔬果提供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全穀物富含纖維和營養素,有助於穩定血糖和提供持久的能量。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堅果和魚類,則提供了重要的脂肪酸,對於大腦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通過構建均衡飲食,我們可以為身心健康提供營養的基礎。

 

  • 減少加工食品和糖的攝入量

加工食品和過量的糖攝入對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加工食品通常含有高量的添加劑、反式脂肪和鈉,這些成分可能對大腦功能和情緒穩定性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過量的糖攝入可能導致血糖波動和能量崩潰,對情緒和注意力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減少加工食品和糖的攝入量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步驟。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高加工度的食品,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同時,減少糖的攝入可以透過限制甜飲料、糖果和加糖食品的消費。這樣的飲食調整將有助於穩定血糖、改善情緒穩定性,並促進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

 

  • 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的重要性

除了飲食組成外,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也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定期飲食規律可以維持血糖穩定,提供身體和大腦所需的穩定能量。此外,慢慢進食和專注享受飲食過程有助於消化和吸收營養,並促進身心放鬆。合理的食用方式還包括避免過量飲食和過度節食,以保持身心平衡。通過遵循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我們可以為心理健康創造穩定且健康的環境。

 

結論

飲食在心理健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營養優化,我們可以提升心理健康並擊退抑鬱情緒。營養素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營養不足和消極的飲食習慣可能加劇抑鬱症狀。然而,我們可以透過一系列營養優化方法來改善心理健康。Omega-3脂肪酸、蛋白質與色氨酸以及維生素D在情緒調節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這些營養素可以通過食物來源或補充品獲得。同時,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均衡飲食、減少加工食品和糖的攝入,以及建立正確的飲食規律和食用方式,將對長遠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常見問題

問題:如何透過飲食改善心理健康?

選擇富含Omega-3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B12、葉酸、鎂等關鍵營養素的食物,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這些營養素對於維持大腦化學平衡和情緒調節具有重要作用。

 

問題:哪些營養素對抗抑鬱情緒特別重要?

Omega-3脂肪酸、葉酸、維生素B12、鎂和蛋白質對於抗抑鬱有顯著效果。它們參與腦部化學物質的合成和調節,有助於提升情緒和減少抑鬱情緒。

 

問題:為什麼要減少加工食品和糖分的攝取?

加工食品和高糖飲食會導致血糖波動和炎症反應增加,這些都可能負面影響心理健康。減少這些食物的攝取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和促進整體心理福祉。

 

問題:如何構建均衡飲食以支持心理健康?

構建均衡飲食應包括豐富的蔬菜、水果、全穀物、優質蛋白質和健康脂肪。這樣的飲食模式能提供必需的營養素,支持大腦功能和心理健康,同時也有助於減少抑鬱症狀和改善情緒。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最後,我想跟各位爸媽分享的是,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的堅持、耐心與持續付出。但只要你願意從小地方開始做起,每天堅持一點點,久而久之,這些習慣就會變成孩子們一輩子的資產。健康不只是當下的快樂,更是我們能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之一。讓我們一起努力,用規律的作息與健康的飲食,陪伴孩子健康又快樂地長大吧!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也是兩個小孩的地方爸爸。
相信每位父母都有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對我來說,給予孩子最重要的禮物之一,就是從小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飲食教育,從小建立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均衡的飲食對兒童的成長發育有決定性的影響。許多研究已經證實,飲食習慣良好的兒童,在學習能力、專注力以及情緒控制上都有顯著的優勢。

我認為飲食教育不只是關乎現在,更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一旦他們養成了正確的飲食觀念,長大後自然也能做出更好的飲食選擇。

在飲食的部分我也透過幾個原則來進行:

讓小孩餓,自然就會吃

很多家長總是怕小孩吃得不夠,

或擔心孩子挑食、偏食,逼著孩子吃飯,

其實我覺得大可不必,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

孩子天生對飢餓感有很敏銳的察覺能力,

只要一餓,多半會自動將眼前的食物吃完,

所以父母的工作就是(讓小孩餓)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

並且不要在非吃飯時間給予太多的點心即可。

建立習慣,拒絕不健康食品

在我家,我不太提供甜食、含糖飲料和加工食品給孩子。你可能會覺得這樣會不會讓孩子不開心或覺得自己被剝奪了某些快樂?放心,學校、生日派對或其他場合,這些食物總是隨處可見,孩子並不會因為在家吃不到而有太大的遺憾。

透過「原子習慣」的環境建立概念,將得到不健康食物的難度增加,孩子們自然而然會習慣吃健康食物。

例如,我在家只提供水或牛奶,他們自然習慣並接受了沒有飲料的生活。

久而久之,即便在外接觸甜飲,他們也不會特別渴求或依賴。

和孩子一起製備食物,從遊戲中學習

另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邀請孩子一起參與食物的製作過程。我常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的料理,像是蒸蛋、海苔飯捲,甚至是烤地瓜。

你會發現,孩子參與製作食物的過程時,會更願意去品嚐自己的作品,甚至對食物產生更多的好奇與興趣。科學研究也顯示,讓孩子參與食物製備不僅能提高他們的飲食興趣,更能建立健康的飲食觀念。

吃飯專心,不邊吃邊玩或看電視

這點也許聽起來有點嚴格,但我真的很堅持:吃飯就是吃飯,不邊吃邊玩,也不邊吃邊看電視。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會打開電視或平板,但這樣其實會影響孩子對飢餓感的感知,也會影響消化吸收。專注地用餐不僅能增進親子互動,也有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消化習慣,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他們日後對食物的健康認知。

在生活習慣的部分我有以下幾個原則:

晚上八點就寢,建立睡前儀式

在我們家,每天晚上八點一到,就會開始睡前儀式。所謂的睡前儀式,並不是說立刻就要睡覺,而是一系列固定的活動,幫助孩子從白天的活潑狀態逐漸轉變為安靜放鬆的睡眠狀態。

睡前儀式通常包括睡前聊天、聽歌、看點想看的書。我發現,當這個儀式被建立起來後,孩子們會很自然地知道接下來就是要睡覺了,久而久之甚至不用父母催促,睡眠品質也大大提升。

研究也顯示,固定的睡眠作息對兒童的生長激素分泌有重要幫助,良好的睡眠品質能促進身體生長、免疫系統發展,以及認知功能提升。

固定且規律的生活作息

除了睡眠,整個生活作息的規律性對兒童來說也非常重要。我們家從起床、用餐到戶外活動,都有比較固定的節奏,孩子們的身體因此可以穩定地預測下一步的活動,進而保持較佳的情緒與生理狀態。

我常開玩笑地跟其他人說:「孩子的作息比股票市場穩定得多」,只要父母願意花心思去建立,這種規律性會成為孩子終身受用的好習慣。

身體活動優先,課業其次

在我們家的觀念中,培養孩子們的身體活動絕對優先於課業。現代的教育環境常常強調功課與成績,但其實大量研究都指出,適量且規律的運動與身體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還能有效地增強專注力和學習能力。

我鼓勵孩子們多到戶外奔跑、騎腳踏車或打球,即使只是公園追逐玩耍,也都是很棒的運動。比起逼迫他們坐在書桌前硬記知識,我更希望他們透過實際活動來探索、學習世界。

遠離3C產品,保護視力與專注力

最後一點,也是現代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如何避免孩子過早沉迷於3C產品。我家的原則是盡可能遠離電子產品,尤其是在幼兒與小學階段。

大量研究證明,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或電視,不僅會增加視力受損的風險,還會影響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與專注力發展。

因此,我會提供孩子更多的替代方案,例如積木、拼圖、畫畫或親子遊戲,讓孩子不靠螢幕也能享受快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最後,我想跟各位爸媽分享的是,培養孩子的健康生活習慣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的堅持、耐心與持續付出。但只要你願意從小地方開始做起,每天堅持一點點,久而久之,這些習慣就會變成孩子們一輩子的資產。健康不只是當下的快樂,更是我們能給孩子最棒的禮物之一。讓我們一起努力,用規律的作息與健康的飲食,陪伴孩子健康又快樂地長大吧!

附上小兒子獲獎健康兒童照片一張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healthy-kids-nutrition/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減重諮詢、兩性關係、個人成長、付費讀書會、付費訂閱制電子報
現職
現任: 醫院營養師 經歷: 長照營養師 體重管理師
標籤:預防醫學
Picture of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
陳莉婷
對於那些不符合你價值觀和需求的人,勇敢地說“不”。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關係上適時的停損,不只能避免自己跌入有毒的關係深淵,更是訓練自己將自身有限的能量精準分配給真正所愛之人,是有限生命、有限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資源下的大智慧。愛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們因愛情而滋潤,也因愛情而成長,但前提是我們得找到那個真正值得信賴且珍惜的人。畢竟,沒有健康的關係,將反向養出生病的心靈!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你在愛情的旅程中,避開渣男/渣女,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沒有原因,就是忽然不愛了?」、「現在這樣不好嗎?你又怎麼了…」,你也遇過這樣的渣男/渣女嗎?或是,你從朋友口中的抱怨已對渣男/渣女行徑完全掌握而感到無比厭煩呢?「甘蔗男、芒果男、綠茶女、咖啡女…」,你都聽過並了解嗎?從當今社會層出不窮且分類越加細緻的渣男/渣女圖鑑,不難得知情感「渣」學儼然已成為愛情的必修學分,更道出多少男男女女曾遇人不淑而受傷的慘痛經歷與殘酷現實。

這些情感上的創傷不僅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還可能讓我們對愛情失去信心。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情感雷區呢?以下是幾個實用的建議:

1.、提升自我價值感:

自信且自愛的人更能吸引真誠且尊重你的人。要切記,無論單身與否,你都是獨一無二且完整的,愛情並非是彌補自身不足的必須,但卻是能豐富自己且更加成長的催化劑。當你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和自信心時,便不會輕易被外在的甜言蜜語所迷惑。

 

2.、認清早期警訊:

在一段關係的初期,保持清醒並觀察對方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對方總是忽冷忽熱、不尊重你的個人界限、或者頻繁撒謊,這些都可能是他/她不可靠的訊號,早日看破,就能早日自不必要的愛情苦海中脫險。

 

3、設定清晰的界限:

了解自己的底線和需求,並在關係中明確表達出來。明確地劃定界線,除了能確保自己在關係中不必藉由隱藏或犧牲自我來討好對方,也有助於雙方了解彼此需求進而摸索有效的溝通與相處方式。如果對方無法尊重你的界限,那麼這段關係可能並不適合你。

 

4.、依賴信任的朋友和家人:

有時候,我們自己可能會因為情感上的迷霧而看不清事實。此時,朋友和家人的意見可以作為重要的參考,因為他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將更容易發現問題。親友,作為很可能是最愛並了解自己的群體,你不見得要完全採納他們的建議,但他們滿滿的愛與支持,將成為自己面對情感雷區的最佳後盾。

 

5、保持獨立性:

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情感上,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可以讓你在關係中不至於失去自我。當你擁有自己的生活圈和興趣愛好時,不僅能適時地從關係中抽離以便冷靜思考現狀,更能透過社交與興趣獲得正向能量來更好地面對感情上的挑戰。

 

6、學會拒絕:

對於那些不符合你價值觀和需求的人,勇敢地說“不”。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關係上適時的停損,不只能避免自己跌入有毒的關係深淵,更是訓練自己將自身有限的能量精準分配給真正所愛之人,是有限生命、有限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資源下的大智慧。

愛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們因愛情而滋潤,也因愛情而成長,但前提是我們得找到那個真正值得信賴且珍惜的人。畢竟,沒有健康的關係,將反向養出生病的心靈!希望這些建議能幫助你在愛情的旅程中,避開渣男/渣女,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避開渣男渣女的戀愛指南

項目 內容
1. 提升自我價值感 自信且自愛的人更能吸引真誠且尊重你的人。記住,愛情不是彌補自身不足的必須,而是幫助自己成長的催化劑。當你對自己有清晰認識,就不會輕易被甜言蜜語迷惑。
2. 認清早期警訊 在關係初期觀察對方的行為:若對方忽冷忽熱、不尊重界限、經常撒謊,這些都是不可靠的訊號,應盡早識破並遠離。
3. 設定清晰的界限 了解自己的底線,並在關係中清楚表達。劃定界限能避免自己為了取悅對方而失去自我,也能促進雙方的健康溝通。
4. 依賴信任的朋友和家人 當自己因情感影響判斷時,親友的意見可作為參考。他們以旁觀者角度提供洞見,並以愛與支持成為你的情感後盾。
5. 保持獨立性 無論是經濟還是情感,都應保有獨立性。擁有自己的生活圈與興趣愛好,能讓你適時抽離關係,冷靜思考並獲得正向能量。
6. 學會拒絕 對不符合價值觀與需求的人勇敢說“不”。這不是自私,而是對自己負責。適時的停損能避免掉入有毒關係,將時間與精力留給值得的人。

愛情應該是滋養我們的力量,而非讓我們受傷的枷鎖。透過這些方法,願你能在感情路上避開渣男渣女,找到真正值得信賴與珍惜的伴侶!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void-players-guide/

Author picture
陳莉婷
諮商心理師
專長:●專長項目: 【情緒與壓力調適】【自我探索與個人成長】【悲傷失落輔導與自我療癒】【兒童及青少年諮商】
現職
●現任:【童伴心理治療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同伴心理諮商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同在心理諮商所 合作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