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林智亨
燕麥對皮膚問題有幫助?中醫師:膠體燕麥較明顯
膠體燕麥是一種由燕麥 (Avena sativa) 製成的精細研磨粉末,經過加工後形成燕麥顆粒在水中的懸浮液。膠體燕麥片常見於治療皮膚搔癢、乾燥或發炎的藥膏。 這種天然成分很容易在保濕霜、洗髮精和刮鬍膏等化妝品中找到。膠體燕麥富含Beta-葡聚糖、燕麥酚類(Avenanthramides)、維生素E、亞油酸和油酸等活性成分,除了能幫助敏紅肌膚舒緩、加強肌膚修護,還能夠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減緩肌膚水分蒸散,對肌膚缺水、乾粗有極大幫助,臨床試驗顯示,含有2%膠體燕麥的乳霜能有效舒緩肌膚乾燥敏弱,並幫助改善皮膚屏障功能。

皮膚是我們人體最大的器官,是身體和外界環境的介面,防禦外來影響的第一道防線,可以保護我們免受外界環境的侵害、避免過量的水分流失、隔熱、調節溫度、感覺及產生維生素D等功用,還能反映出我們的健康狀況。現代社會中,由於壓力、污染和不良生活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各種皮膚問題,如粗糙、乾癢、敏弱、異膚和乾癬等,這些皮膚問題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痛苦。

 

從醫療專業角度,論述粗糙、乾癢、敏弱、異膚、乾癬膚質等探討:

5種皮膚症狀的痛苦與困擾

 

1.粗糙肌膚

皮膚粗糙通常是因為角質層過厚、水分不足、皮脂分泌失調、或皮膚反覆發炎所致。這種情況下,皮膚失去了應有的光滑和柔軟,變得粗糙、乾燥,甚至出現脫皮脫屑現象。除了觸摸時會感受到皮膚表面的粗糙不平之外,患處皮膚外觀的乾厚硬也是明顯可見,如果剛好是在臉、手、腳等容易外顯的區域,更容易給人帶來壓力和心理陰影。

 

2.乾癢肌膚

乾癢肌膚是因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導致水分流失過快,皮膚變得乾燥缺水。在這種情況下,皮膚很容易出現瘙癢、脫皮、緊繃等不適感,尤其在乾燥季節和寒冷天氣中尤為明顯,比如常見的冬季癢。瘙癢感會讓人忍不住去抓撓,進一步加劇皮膚的損傷,惡性循環讓身體沒有喘息修復的時間,皮膚更乾更癢。

 

3.敏弱肌膚

敏感性皮膚對外界環境和化學物質極為敏感,容易出現紅腫、刺痛、燒灼等症狀。這種肌膚對護膚產品的選擇要求非常高,一旦使用不當的產品,會導致症狀加劇,甚至引發皮膚炎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不敢貿然使用市售的新護膚品。

 

4.異膚

異膚,即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常見於嬰幼兒和青少年,全球盛行率約7.88%,可在任何年齡發病,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為反覆發作的濕疹樣病灶、嚴重搔癢及不適;成人異位性皮膚炎以慢性表皮增生為主,較常出現頭、頸、手和腳的皮膚病灶。患者的皮膚會出現紅斑、丘疹、水泡等症狀,伴隨劇烈的瘙癢感,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異膚的發病原因複雜,與遺傳、免疫功能異常、環境因素等有關,目前無法根治,只能通過護理和治療來緩解症狀。

 

5.乾癬

乾癬是一種慢性非傳染疾病,傳統俗稱牛皮癬,在中國大陸又稱銀屑病,國人本病的患病率為 0.1%,男性發病較女性略多。主要原因乃表皮生長太快合併發炎導致。特點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斑塊,覆蓋有銀白色鱗屑脫落,頭皮、指甲也可能有病變。乾癬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免疫系統異常有關。患者可能因為病灶搔癢造成不適,更常因為皮疹長在暴露部位影響外觀,或是被不知情的民眾誤認為是傳染性的皮膚病,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與社交的困擾,影響生活的品質。

 

乾敏肌的4個保養重點

 

1.保持皮膚屏障功能

乾敏肌的護理重點是保護和修復皮膚屏障功能。選擇含有神經醯胺、甘油等成分的護膚品,能夠增強皮膚的屏障功能,減少水分流失,維持皮膚的水潤和健康。

 

2.避免刺激性成分

乾敏肌對外界刺激極為敏感,因此應避免使用含有香精、酒精、化學防腐劑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選擇天然、溫和、無刺激的護膚品,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和損傷。

 

3.保濕補水

乾敏肌需要經常補充水分,保持皮膚的水潤狀態。選擇含有透明質酸、燕麥精華等保濕成分的產品,能夠深層滋潤皮膚,防止乾燥脫皮,緩解皮膚的緊繃和不適感。

 

4.避免過度清潔

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使皮膚變得更加乾燥和敏感。乾敏肌應選擇溫和的潔面產品,避免頻繁使用去角質產品,並注意水溫不要過高,以免加劇皮膚乾燥。

 

 

燕麥自古以來被廣泛應用於護膚領域,因其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對皮膚具有多重保護和修復功效。

 

燕麥對皮膚的5大好處

 

1.保濕滋潤

燕麥中含有豐富的多醣類和蛋白質,能夠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減少水分流失,同時吸收外界水分,保持皮膚的水潤和柔軟。

 

2.抗炎舒緩

燕麥中含有獨特的抗炎物質,如β-葡聚醣,能夠有效緩解皮膚的炎症反應,減少紅腫和瘙癢,對乾敏肌和異膚特別有益。

 

3.修復屏障

燕麥中的脂肪酸和維生素E具有修復皮膚屏障功能的作用,能夠增強皮膚的抵禦能力,減少外界刺激對皮膚的損害。

 

4.抗氧化

燕麥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如酚酸和維生素E,能夠中和自由基,減少皮膚的氧化壓力,防止皮膚老化,保持年輕狀態。

 

5.清潔護理

燕麥具有溫和的清潔能力,能夠吸附皮膚表面的油脂和污垢,清潔同時不會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適合敏感肌和乾燥肌使用。

 

膠體燕麥的應用

膠體燕麥是一種由燕麥 (Avena sativa) 製成的精細研磨粉末,經過加工後形成燕麥顆粒在水中的懸浮液。膠體燕麥片常見於治療皮膚搔癢、乾燥或發炎的藥膏。 這種天然成分很容易在保濕霜、洗髮精和刮鬍膏等化妝品中找到。膠體燕麥富含Beta-葡聚糖、燕麥酚類(Avenanthramides)、維生素E、亞油酸和油酸等活性成分,除了能幫助敏紅肌膚舒緩、加強肌膚修護,還能夠在肌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減緩肌膚水分蒸散,對肌膚缺水、乾粗有極大幫助,臨床試驗顯示,含有2%膠體燕麥的乳霜能有效舒緩肌膚乾燥敏弱,並幫助改善皮膚屏障功能。

 

診間問診後,有皮膚困擾的患者,我都會怎麼衛教保養的部分呢?除了規律作息,少吃辛辣食物之外,我第一個提醒的就是不洗澡!聽起來很可怕,但並不是字面上的不洗,是減少使用沐浴乳或肥皂,除非有去海水浴場或游泳池之類的大型水體玩耍,平常沐浴清潔只需要針對腋下胯下及足部,皮膚表層還是需要保有正常皮脂屏障,尤其有皮膚病灶的患者,表層更是缺乏油脂,清潔只是加重傷害。更有餘力的患者,我會建議認真選購保濕產品,第一優先排除的,就是有使用香精、賀爾蒙、色素、paraben、防腐劑、酒精等,會更刺激乾敏肌膚的配方,再來就可以找含有2%膠體燕麥的乳霜,在正常皮膚區域先試用,使用後如果沒有異狀,就輕柔地塗抹於乾燥、敏弱、敏紅的肌膚,根據需要增加使用頻率,使用溫和配方的產品,讓營養滲透肌膚,深層潤澤與修護,幫助肌膚回復健康光澤與膚觸。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醫事人員。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內科】 體質調理、感冒久咳、鼻炎鼻竇炎、氣喘、胃腸疾病、睡眠障礙、慢性疲勞、糖尿病、高血壓、代謝性疾病、自律神經失調、眩暈、頭痛、癌症輔助治療、憂鬱症 【婦科】 痛經、月經不調、月經前後諸症、不孕調理、產後調理、婦女疾病、更年期障礙、帶下病、泌尿道感染、內分泌失調 【兒科】 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厭食、腸胃機能失調、青春期調養及轉骨、免疫功能調節、雷射針灸 【針傷科】 中風後遺症、腰背疼痛、坐骨神經痛、運動傷害、調節活絡筋骨、五十肩、關節炎、頸肩肘腕關節疾病、手足痠麻痛、媽媽手、浮針 【皮膚科】 青春痘、蕁麻疹、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美容美體】 埋線雕塑、美容美白、豐胸、美顏針、體重控制
經歷
●現任: 大竹風澤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南竹風澤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大里仁愛醫院西醫部醫師 台灣浮針醫學會會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 中華民國技術士乙級美容證照 NAHA國際初階芳療師認證 美國馬里蘭大學食品科技、衛生與安全研習 加拿大布洛克大學長期照護、特殊醫療研習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醫學學士 中國醫藥大學藥用化妝品學系理學學士 日本北見工業大学バイオ環境化学科
冷氣肩頸痛與天氣病,其實有著相同的誘發機制:環境變化觸發身體反應,放大原本的肌肉與關節問題。要預防與舒緩,必須同時著手於日常保養與環境調整。熱敷暖身、定時活動、調整姿勢,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三大步驟。若配合適當的按摩與保暖,再加上觀察天氣變化與自身反應,就能大幅降低不適發生的機率。 如果你在天氣轉換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時,經常出現明顯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不要只是撐著或靠止痛藥應付,最好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找出真正原因並對症處理,才能真正遠離「鐵板僵」的困擾。

在炎熱的夏天,冷氣幾乎是生活必需品。但你是否發現,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後,肩膀會變得又緊又硬,甚至連脖子都轉不太動?這種情況,專家稱之為「冷氣肩頸痛」。復健科醫師指出,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下,會使肌肉收縮、血管縮小,導致局部血液循環減弱,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最終引發痠痛與僵硬。

事實上,除了冷氣的低溫,氣壓與濕度的變化也會影響身體,這種現象在中醫也叫做「天氣病」。許多人在颱風天、氣壓驟降或濕度飆高時,會感到頭痛、肩頸緊繃、全身倦怠,甚至情緒低落。臨床觀察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頭痛、牙周病等患者,在氣壓下降或濕度高的天氣中,症狀往往更加明顯。

熱敷暖身,解凍緊繃肌肉

低溫環境就像讓肌肉進入「冷凍庫」,熱敷則是幫它們「解凍」。熱敷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與疼痛。專家建議,可以用毛巾包著熱水袋,或將熱毛巾放在肩頸,每次約 15~20 分鐘,一天 2~3 次。上班族如果不方便,可以使用蒸氣溫熱貼,能持續釋放溫度數小時,讓肩頸維持溫暖。

部分人會選擇冷熱交替,先熱敷 30 秒再用冷敷 30 秒,重複數回合,利用熱脹冷縮促進循環和代謝。不過,這方法需注意溫度與個人耐受度,避免因溫差過大造成不適或燙傷。熱敷時要避免直接接觸高溫熱源,尤其在睡覺時,更不要持續貼著加熱產品,以防低溫燙傷。

動一動,別讓肩頸變雕像

在冷氣房久坐加上低溫,會讓肩頸肌肉「定格」。每隔 30~40 分鐘起身活動,是避免僵硬的關鍵。你不需要特地去健身房,只要在辦公室或家裡,做一些簡單的伸展,例如繞肩膀、左右轉頭、抬頭伸展,就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緊繃感。

如果能維持規律運動,效果會更好。像是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全面促進循環;再搭配簡單的肌力訓練,例如彈力帶肩外展或啞鈴側舉,能強化肩頸周圍的穩定度。這樣不論冷氣房或天氣變化,都不容易讓肩頸陷入痠痛。

另外,天氣病患者在氣壓變化期間,更應該保持活動,因為運動能幫助調節自律神經,減少疼痛敏感度。就算是輕度伸展,也比長時間靜坐效果好。

調整姿勢,減少長期負擔

姿勢不良是讓低溫與天氣變化「放大痛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頭滑手機、駝背、頭部前傾,會讓頸椎與肩膀長時間超載。要改善,首先坐著時要讓背靠緊椅背、肩膀放鬆,螢幕要與眼睛平齊;用手機時,將螢幕抬到視線高度,減少頸椎負擔。

長時間的工作,建議調整桌椅高度符合身型,必要時使用支撐頸椎曲線的靠墊或枕頭。雖然一開始刻意維持正確姿勢可能有點彆扭,但長期下來,能顯著降低肩頸痠痛與姿勢相關的慢性傷害。

自救加分法:按摩與保暖

天氣病和冷氣肩頸痛,都與血液循環和神經敏感度有關,因此按摩與保暖能提供額外幫助。日常可嘗試按摩耳朵,或用熱毛巾熱敷耳部與肩頸,促進局部循環;也可以輕壓風池穴、肩井穴等常用穴位,幫助放鬆緊繃肌群。不過,如果痠痛伴隨手麻、無力,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冷氣房或潮濕天氣中,避免冷風直吹肩頸和四肢,必要時加件薄外套、披肩或圍巾,保持溫暖乾燥,減少天氣變化對肌肉和關節的刺激。

冷氣肩頸痛與天氣病,其實有著相同的誘發機制:環境變化觸發身體反應,放大原本的肌肉與關節問題。要預防與舒緩,必須同時著手於日常保養與環境調整。熱敷暖身、定時活動、調整姿勢,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三大步驟。若配合適當的按摩與保暖,再加上觀察天氣變化與自身反應,就能大幅降低不適發生的機率。

如果你在天氣轉換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時,經常出現明顯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不要只是撐著或靠止痛藥應付,最好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找出真正原因並對症處理,才能真正遠離「鐵板僵」的困擾。

重點 怎麼做 頻率 / 時間 注意事項 適合對象 快速檢核
熱敷暖身(解凍肌肉) 熱毛巾或熱水袋覆在肩頸;不便時用蒸氣溫熱貼 每次 15–20 分鐘;每日 2–3 次 隔布使用、避免直接高溫;睡覺勿持續加熱以防低溫燙傷 冷氣房久坐族、早起僵硬者 熱敷後 10 分鐘內,轉頭角度↑、緊繃感↓
動一動(打破「定格」) 每 30–40 分鐘起身;繞肩、左右轉頭、抬頭伸展;週內加入快走/慢跑/游泳+彈力帶肩外展或啞鈴側舉 番茄鐘式:30–40 分鐘動 1–2 分鐘;有氧每週 ≥150 分鐘;肌力每週 2–3 次 動作緩慢、無痛原則;天氣變化期更要維持活動以調節自律神經 長時間電腦工作者、天氣病族群 當天肩頸血液循環感↑、下午僵硬度↓
調整姿勢(減少長期負擔) 螢幕與眼平、背靠椅背、肩放鬆;手機抬至視線高度;桌椅依身型調整;必要時加腰/頸支撐 全日維持;每次坐姿 30–40 分鐘即微調 初期會覺「彆扭」屬正常;避免長時間低頭與頭前傾 上班族、學生、內容工作者 自拍側面:耳垂落點接近肩峰、駝背角度改善
自救加分:按摩與保暖 輕壓風池、肩井;按摩耳朵;熱毛巾於耳部與肩頸;備薄外套/披肩防直吹 每日 1–2 次,每次 3–5 分鐘;外出遇冷氣直吹即加件 若伴手麻、無力或放射痛 → 盡速就醫評估 易受氣壓/濕度影響者 當下溫暖放鬆感↑、肩頸防寒性↑
冷熱交替(可選) 熱敷 30 秒 ↔ 冷敷 30 秒,重複數回合 1 次 3–5 回合;視耐受每日 1 次 溫差勿過大、避免敏感肌/循環差人群;有不適立即停止 對溫熱單一法效果有限者 局部腫脹感與僵硬度逐步下降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lengqi-shoulder-neck-pain-3-relief-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蔡旻達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少吃多動」這四個字幾乎成了我們經常喊在嘴邊的減重口號。

問題是,這句話雖然人人會背,卻也讓一堆人活得很焦慮。

少吃,到底是要吃多「少」?

吃太多,擔心體重上升,對吃東西充滿罪惡感,

吃太少,餓到前胸貼後背,還會情緒暴躁。

忍不住饑餓感下的報復性飲食,更讓人陷入自責的負面情緒中。

最後只能日復一日的重複這個「節食—爆吃—自責」的輪迴。

如果你也有這種經驗,放心,你不是一個人。

很多人減重失敗,不是因為不夠自律,而是因為方法從一開始就錯了。

健康的飲食管理,不是苦行僧式的折磨,也不是盲目節食。

它比較像是:你學會聽身體在說什麼,找到一個舒服、能長期維持的節奏。

今天這篇,我想跟你拆解一下「少吃多動」背後真正的邏輯,

還有,怎麼知道自己到底該吃多少。

 

先搞清楚「熱量需求」

在開始任何飲食計畫之前,你必須先知道一個核心數字:熱量需求。

這就像理財一樣,先知道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你才知道怎麼花、怎麼存。

身體的能量也是,沒有概念,就很容易亂吃亂省。

算熱量需求有很多方法,可以上 國民健康署熱量計算機

或者用一些網站的 BMR 工具,

但我自己帶學生的時候,更喜歡用一個簡單、好記、馬上能用的公式。

簡易估算法:

  • 維持體重熱量:體重(公斤) × 30
  • 減重目標熱量:體重(公斤) × 25

舉例,一個 80 公斤的人:

  • 維持體重 → 80×30 = 2400 大卡
  • 健康減重 → 80×25 = 2000 大卡

差距就是每天 400 大卡的「熱量赤字」。

這個數字聽起來不多,但長期累積,就是穩定、可持續的減重速度。

 

為什麼不要吃太少?

很多人會想:「那我直接每天吃 1000 大卡,不就瘦更快?」

理論上熱量赤字越大,體重掉得越快,但身體不是機器。

當你長期吃得太少,身體會開啟「省電模式」,

降低基礎代謝率(BMR),也就是靜止時維持生命的最低熱量。

結果就是:

  • 你每天消耗變少,減重速度停滯
  • 肌肉流失、精神不濟、免疫力下降
  • 更慘的是,稍微多吃就立刻反彈

所以,適度的熱量赤字(約 300–500 大卡)才是安全、穩定的方法。

你不需要每天餓到脾氣暴躁,反而要吃得剛好,讓身體才會願意乖乖燃燒脂肪。

 

「動」多少才夠?

很多人只記得「少吃」那一半,忽略了「多動」的重要性,

現在的肥胖很多是由於靜態生活所造成。

要知道自己該動多少,先要搞清楚另一個概念:TDEE(每日總熱量消耗)。

簡單來說,TDEE = 基礎代謝率(BMR) × 活動量因子。

BMR 就是你躺在床上一整天,身體維持心跳、呼吸、體溫所需的最低熱量;

活動量因子則取決於你每天的生活型態和運動量。

活動量因子簡表:

  • 久坐不動(1.2):幾乎沒有運動,工作大多是坐著。
  • 輕度活動(1.375):每週運動 1–3 次,或日常有較多走動。
  • 中度活動(1.55):每週運動 3–5 次,包含重訓、慢跑、騎車等。

例如:你的 BMR 是 1600 大卡,

如果是輕度活動,TDEE = 1600 × 1.375 ≈ 2200 大卡。

如果是中度活動,TDEE = 1600 × 1.55 ≈ 2480 大卡。

這兩者中間差異的240大卡,這足以讓你多吃一個飯糰、一塊蛋餅。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會發現「動」得越多,你就能吃得越多,

同時還能維持或減輕體重,

這就是「少吃多動」的真正意義。

它不是讓你挨餓,而是透過增加身體的能量消耗,

讓你能在健康的範圍內享受美食,同時達成目標。

 

飲食與運動,缺一不可

單純的「少吃」可能讓你陷入代謝下降的困境,

而只有「多動」卻沒有控制飲食,也可能讓你的努力事倍功半。

最理想的健康管理,是將飲食與運動相結合。

先透過簡易公式或網站計算出你的基礎代謝率,接著根據你的活動量來調整飲食。

這樣不但減得下來,之後要維持也容易。

你會對自己的身體有更精準的掌握,

同時也讓你的減重或維持體重計畫更有彈性。

 

如果你想要更快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案

講這些公式、數字、方法,看起來都很簡單,

但真正的難點,是把它們變成你生活中能長期執行的習慣。

我帶過的學生,有的人卡在外食習慣、有的人是應酬多、也有人純粹是生活作息問題,

問題不同,解法就要客製化。

所以,我每年都會開幾期小班減重課程,

不是丟一份菜單讓你照吃,而是教你如何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reveal-how-much-to-eat-and-move-for-healthy-weight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