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豔陽高照,許多人喜歡參加戶外運動或健走活動。但你是否常常等到口渴了才補水?身為物理治療師,我經常遇到運動後頭暈、抽筋、甚至中暑的案例,而背後的共通原因之一,就是「補水太慢了」。
其實,口渴是身體脫水的晚期訊號,等到感覺渴了,身體早已失水過多。本文將帶你了解脫水對身體的影響、補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補水神公式」在日常與運動中保持良好水分狀態。
內容目錄
Toggle為什麼不能等到口渴才喝水?
根據研究,當人體水分流失 1~2%(約等於體重的 1~2%)時,運動表現就會明顯下降;但此時我們還不一定會覺得口渴。真正產生口渴感,往往已經是水分流失達 3~5% 的時候。
這樣的脫水情況,可能帶來下列問題:
- 體能與專注力下降:血液濃度升高,運氧效率降低,導致疲勞與反應變慢。
- 肌肉痙攣與傷害風險上升:水分不足會影響電解質平衡,增加抽筋或肌肉拉傷的可能。
- 體溫調節困難:脫水會使散熱機制失靈,增加熱衰竭甚至中暑的風險。
換句話說,「渴了才喝」其實已經太遲。尤其是在戶外運動或高溫環境中,更需要主動補水來預防脫水。
補水不只是喝水,還要補「電解質」
當你流汗時,除了水分,還會流失鈉、鉀、鎂等電解質,這些都是神經與肌肉正常運作所必需的礦物質。如果大量流汗後只補充白開水,可能導致體內電解質過低,進一步引發頭暈、虛弱、抽筋,甚至危及健康。
因此,當運動超過 1 小時、或流汗量特別大時,建議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維持水鹽平衡與體液穩定。
實用補水建議:運動前、中、後該怎麼喝?
運動前
- 1~2 小時前:喝 500~600 ml 白開水(約兩大杯)。
- 20 分鐘前:可再補充 200~250 ml 作最後儲備。
這樣可以讓身體進入良好的水合狀態,避免運動中太快脫水。
運動中
- 每 15~20 分鐘:補充 150~250 ml 水。
- 若為高溫、高強度訓練,建議每 15 分鐘喝 250~300 ml,並視情況加入電解質飲品。
切記不要等到口乾才喝水,少量多次的補充方式最能幫助身體吸收。
運動後
- 若有條件,建議「運動前後量體重」:每減少 1 公斤體重,應補充約 1.5 公升水分。
- 沒有量體重的話,也可依口渴感與尿液顏色(呈淡黃色為佳)做判斷,持續小口補水 1~2 小時。
日常補水的科學公式
除了運動時補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注意水分攝取。以下是簡單好記的補水公式:
每日水分需求(含飲水與食物中水分)
體重(公斤) × 30~40 ml
舉例:70 公斤成人,每日需約 2100~2800 ml 水分。
若在炎熱氣候或進行長時間戶外活動,可提高至體重 × 50 ml。
運動額外補充量
每運動 30 分鐘,建議額外補充 300~350 ml 水。
例如你每天跑步一小時,就需要比平常多補充約 700 ml 的水分。
不同體重與活動量的每日建議飲水量
體重(公斤) | 輕度活動(日常) | 中等活動(一般運動) | 高強度活動(流汗多) |
50 | 1500 ml | 2000 ml | 2500 ml |
60 | 1800 ml | 2400 ml | 3000 ml |
70 | 2100 ml | 2800 ml | 3500 ml |
80 | 2400 ml | 3200 ml | 4000 ml |
以上數值包含從飲水與食物中攝取的總水分量,一般建議以白開水作為主要來源。
養成主動喝水的習慣,就是保護自己
無論是平日上班、假日健行,或是炎熱天氣的戶外活動,主動喝水、定時補水才是保護身體最有效的方法。與其等到渴了才喝,不如隨身攜帶水瓶、設好提醒,讓水分補充變成日常習慣。
運動表現更穩定、身體感覺更輕盈,也能大大降低抽筋與中暑的風險。掌握補水建議與神公式,讓你在活動中從容應對、輕鬆發揮!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outdoor-hydration-formula/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