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張馨方
減少內臟脂肪,關鍵在於持續的生活與飲食調整,而不是短暫的減重挑戰。如果不希望當個泡芙人,建議要把體脂肪率當成健康指標,不要再只看體重。用飲食策略幫助燃燒內臟脂肪,加上日常小習慣的改變來啟動身體代謝,讓體內體外動起來變得更自然。健康是一場人生的長跑賽,不是一場短跑衝刺。只要方向正確,每一個小改變,都能累積成大成果。只要自己願意從今天開始做一點點改變,未來的你就會感謝現在的自己喔!

三大機制:代謝降速、脂肪氧化停擺、內臟脂肪暴增

你知道其實坐著也會胖嗎?你是否也有這種經驗「明明每天吃的量沒有增加且沒吃太多,體重卻還會慢慢上升,尤其是肚子一圈肉越來越明顯?」別懷疑這絕對不是錯覺,這圈慢慢長出來的肉與你「久坐」是有直接關係的。過去就有研究指出,長時間坐著不動會導致身材走樣,主要原因是:

  1. 基礎代謝率下降:身體燃燒熱量的速度減慢,即便不多吃,也容易囤積脂肪。
  2. 脂肪氧化降低:肌肉長時間靜止,減少脂肪分解與利用。
  3. 內臟脂肪形成:這類脂肪包覆在肝臟、腸胃等臟器周圍,會釋放發炎因子、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內臟脂肪與皮下脂肪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只是「胖在外表」,而是對健康有實質的威脅,因此會增加疾病風險,如代謝症候群(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久坐族通常伴隨著運動量不足、肌肉量偏低,這正好成為內臟脂肪增長的溫床。如果不及早改變這習慣,這顆「脂肪炸彈」終將會引爆健康危機。

泡芙人體型警訊:體脂率才是關鍵指標

其實,體脂肪率比體重更需要被重視,很多人減重時都過於專注體重數字,每天站上秤只在意體重的增減,體脂肪卻被忽略了。身為營養師當有人來諮詢時,我一定都會告知他,體重不能代表全部,體脂肪率才是健康的關鍵指標。2018年一篇研究就指出(Obesity Reviews, 2018, PubMed),體脂肪率比體重更能預測健康風險,特別是針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體重數值不能直接與肥胖畫上等號,因為體重是肌肉、骨骼、水分、脂肪身體所有組成分的總和,兩個相同體重的人,體脂率也可能差異很大,很多所謂的「泡芙人」就是外表不胖但內臟脂肪超標,隱性的肥胖反而容易被忽略。體脂肪率過高易導致胰島素阻抗、 增加體內慢性發炎狀態、影響荷爾蒙平衡等問題。所以,與其執著於體重,不如養成定期測量體脂肪率、了解身體組成的習慣。這樣才能針對真正的問題對症下藥喔!

飲食原則「一減一增一好」開啟燃脂模式

久坐族要如何減少內臟脂肪堆積,重點不是「吃少少」或者「不吃」,而是要吃得對。基本飲食原則建議是「一減一增一好」

  1. 減少精製糖攝取:甜點、含糖飲料、加工食品及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少吃,避免血糖劇烈震盪,導致刺激胰島素過度分泌。從生活中慢慢改變,將含糖飲料換成無糖茶、黑咖啡,點心以低GI水果、無調味堅果來取代糕點、餅乾等。
  2. 增加蛋白質攝取: 每餐都要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雞胸肉、豆腐、蛋、魚類等。 蛋白質能提高飽足感、幫助肌肉生成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建議早餐不要再以高澱粉食物為主,可選擇優格搭配堅果加低高纖燕麥片,或無糖豆漿/鮮奶搭配綜合穀物片等,增加蛋白質同時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
  3. 選擇好油脂:家裡食用油品建議改用橄欖油、酪梨油、苦茶油、亞麻仁油等,好油有助於抗發炎,幫助維持心血管健康。

想要消除惱人的內臟脂肪,重點不是完全禁食或用激烈方式減肥,而是透過微調飲食方式,讓脂肪能在生活中慢慢燃燒掉,並讓身體新陳代謝能更順暢。

久坐族也能動:日常小改變輕鬆執行

除了飲食上的調整,當然生活中還是需要一些小改變,久坐族要想辦法增加日常活動,但你或許會覺得「我工作太忙,哪有時間運動?」別擔心!其實所謂增加活動量,並不一定是要你去進行高強度的運動,而是透過日常小動作來對抗久坐所導致的傷害,方法很簡單相信你一定也做得到

  1. 辦公室伸展: 每坐60分鐘,就起身活動5分鐘,可以去上個廁所避免因忙碌而憋尿。另外,也可簡單的做做肩頸轉動、腰部扭轉、腿部拉伸等動作,這些都有助於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2. 站立式工作:如果環境允許,你可以利用升降桌、簡易支撐架,把部分電腦工作或電話會議改成站立進行,偶而站著處理事情也就能避免久坐。研究發現,每天多站2小時可額外消耗約170大卡的熱量。
  3. 定時走動走動:提醒自己要喝水,且可用小容量水瓶裝水,逼自己多走幾趟去裝水,中午飯後有多餘時間就繞公司附近走走5–10分鐘等。

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長期下來也是可以幫助降低內臟脂肪過高的風險。不需要馬上報名健身房,但從今天開始,每一次站起來、每走一步路,都是對抗久坐危害的重要一步。

減少內臟脂肪,關鍵在於持續的生活與飲食調整,而不是短暫的減重挑戰。如果不希望當個泡芙人,建議要把體脂肪率當成健康指標,不要再只看體重。用飲食策略幫助燃燒內臟脂肪,加上日常小習慣的改變來啟動身體代謝,讓體內體外動起來變得更自然。健康是一場人生的長跑賽,不是一場短跑衝刺。只要方向正確,每一個小改變,都能累積成大成果。只要自己願意從今天開始做一點點改變,未來的你就會感謝現在的自己喔!

主題 重點內容 行動建議/健康效益
久坐 × 內臟脂肪 基礎代謝率下降 ─ 熱量消耗變慢 調高 NEAT¹:每 60 分鐘起身活動 5 分鐘
脂肪氧化能力降低 ─ 肌肉少動、分解減少 桌邊小伸展+瓶裝水走動,促進血流
內臟脂肪形成 ─ 釋放發炎因子、影響胰島素敏感性 定期量體脂、腰圍;設定減脂期目標
體脂肪率 VS 體重 同體重可能體脂差異大;高體脂↑ 慢性發炎、胰島素阻抗風險 每月測 InBody / 體脂計,追蹤組成變化
飲食策略
「一減一增一好」
減:精製糖  →  換成無糖茶、水果、無調味堅果 穩血糖、降低胰島素分泌尖峰
增:優質蛋白  →  雞胸、魚、蛋、豆製品 增肌提代謝,延長飽足感
好:抗發炎好油  →  橄欖油、酪梨油、亞麻仁油 守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發炎
日常動起來 辦公室伸展:肩頸轉動、腰部扭轉、腿後肌拉伸 舒緩肌群緊繃,促進循環
站立式工作:升降桌、電話會議改站立 每日多站 2 hr ≈ +170 kcal 消耗²
定時走動:小水瓶裝水、多走樓梯、飯後散步 增加 NEAT,防久坐症候群

¹ NEAT:非運動性活動產熱(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² 參考站立工作能量消耗研究數據,實際熱量依個人體重與姿勢略有差異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edentary-visceral-fat-body-fat-percentag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成年人營養保健】【孕婦及哺乳婦營養】【幼兒及老人營養保健】【健康減重】【保健食品】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營養師】【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執照】【美容丙級技術士】【 CTSSN運動營養初階專業認證】
經歷
●現任: 【自由接案營養師 】●經歷:【 耕莘健康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個人/團班減重營養師】【 生技公司 營養保健品行銷營養師】 【食品公司特殊營養品行銷專員/營養師】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要聞糖色變?許多研究報告都顯示「精緻糖」的過量攝取對健康有很大負面影響。「精緻糖」容易被快速吸收,引起血糖劇烈波動,當血糖迅速上升後,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飢餓感和食慾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肥胖。而手搖飲常用「果糖」做為甜度來源,果糖會導致瘦素阻抗現象,當瘦素無法發揮作用時,容易缺乏飽足感,加上血糖波動,雙重影響下,會比葡萄糖更能引發飢餓感和食慾。

除了熟知的肥胖外,過量的精緻糖還會導致痛風、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甚至腸道菌群失衡、皮膚老化、慢性發炎等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

依照國民健康署「添加糖」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游離糖」的定義,是指那些在製造或加工時額外添加的糖,非存在於食物本身的糖分,包括蔗糖、砂糖、葡萄糖、蜂蜜、黑糖、玉米糖漿等,但不包括化學合成的人工甜味劑。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無論是成人或兒童,每日攝取精緻糖的熱量最好低於總熱量的10%。如果能限制到5%以下,對預防肥胖和守護健康能帶來更多幫助。以總熱量為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攝取低於總熱量的10%以下,即應低於200大卡,相當於約10顆方糖的攝取量;若限量在總熱量的5%以下,則是要低於100大卡,相當於約5顆方糖的攝取量。

 

據2020年的統計,台灣手搖飲市場有900億營業額。台灣每年賣出10.2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43.3杯,顯示國人對手搖飲的需求不可忽視,因此如何聰明選擇成為一門學問,在享受口腹之慾的同時,盡量避免健康的危害。

依「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現場調製之飲料,應標示該杯飲料之總糖量及總熱量;總糖量及總熱量亦得以實際值或最高值表示,如以最高值表示者,應加註「最高值」。前項總糖量得以換算方糖數標示之(每顆方糖以五公克計)。

讓我為各位看官演示一下吧!

 

圖:張姝緹 營養師 提供

小女子是個勤勤啃啃努力生存的社畜,50kg的體重只能勉強容許擁有1500大卡的熱量維持體重,苟延殘喘下去,某天突然驚覺「成人的世界,除了長胖其他都不太容易」,想著未來的生活,當個社畜真的不容易,在飲料的世界裡,我該如何掌控唯一的選擇權呢!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每日精緻/游離糖建議上限換算(依 WHO 建議)
每日總熱量 (kcal) 10% 上限 (kcal) 10% 上限 (糖,g) 10% 上限 (方糖,顆) 5% 上限 (kcal) 5% 上限 (糖,g) 5% 上限 (方糖,顆)
1500 150 37.5 7.5 75 18.75 3.75
2000 200 50 10 100 25 5

換算說明:1 公克糖 ≈ 4 kcal;每顆方糖以 5 g 計。

手搖飲聰明選擇檢查表(依「總糖量/總熱量」標示)
飲品 容量 糖度 配料調整 標示總糖 (g) 換算方糖 (顆) 總熱量 (kcal) 是否在 10% 上限內
(請選每日基準)
備註
範例:紅茶 中杯 500 ml 微糖 去珍珠 15 3 120 是(以 2000 kcal/日計) 以無糖茶為優先;想甜選「微糖」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查品牌官網「總糖量/總熱量」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以「小杯」優先,減少總糖

營養師貼心降糖三步驟
步驟 作法 為什麼有效
1. 降糖度 全糖 → 半糖/微糖/無糖 直接降低「總糖量」與血糖波動
2. 減配料 少/去珍珠、奶蓋、糖漿 配料常是隱形糖熱量來源
3. 換小杯 大杯改中杯或少冰 容量下降=總糖下降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taiwan-hand-shaken-drinks-sugar-limit-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姝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臨床營養】【三高疾病營養】【食品設備】【團膳營養】【 HACCP 稽核】
現職
●現任:【團膳營養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營養系】
《黃帝內經》有云「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陽光,正是這陰陽調和的自然饋贈。維生素D 就是陽光送給我們的禮物,不僅強健骨骼,更是身體抵禦病毒、維護免疫力的重要力量。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被電腦螢幕、辦公桌、都市水泥叢林包圍,忘了抬頭看看天空。其實,只要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走出戶外、讓陽光輕輕灑在皮膚上,你就等於是默默在滋養身體,為健康打下基礎!

維生素D 不僅是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它在現代醫學中更被發現與免疫力、呼吸道防護息息相關。然而,在繁忙都市生活中,維生素D 缺乏已成為一種隱形流行。透過最新的研究,讓我們重新認識維生素D 的重要性,並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聰明補充吧!

為什麼現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呢?

全世界約有超過 10 億人維生素D 不足,即使在陽光充足的國家,缺乏比例依然驚人。亞洲成年人中,維生素D 不足率高達 57% 至 76%。究竟原因為何?

因一、長時間待在室內:工作、娛樂、學習都在室內,減少了與陽光接觸的機會。

因二、防曬習慣與穿著:防曬乳、遮陽帽雖保護皮膚,但也減少皮膚合成維生素D 的能力。

因三、肥胖影響:體內脂肪組織會儲存維生素D,使血液中可用濃度降低。

這些現代人的生活習慣,逐漸讓維生素D 缺乏成為都市人常見的健康隱憂!

最新研究揭示:維生素D 缺乏讓你更易感冒!!

近期研究指出,維生素D 補充與降低感冒、流感等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有關:一份2021 年系統性回顧研究就指出,每天補充維生素D 可讓急性呼吸道感染風險降低(1)。2024 年最新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亦發現,在春季、秋季或冬季,每天服用 400 至 1200 IU 劑量的維生素 D 補充劑,能輔助預防急性呼吸道感染(2)。多項科學研究已證實,維生素D 有助提升免疫系統防禦力,幫助抵抗呼吸道病毒(3)。

維生素D 怎麼補最有效?飲食、陽光與補充劑建議

1.安全日曬:選擇早上 9 點前或下午 3 點後陽光溫和時段,每次約 10–30 分鐘,曝曬手臂或小腿,不必曬到泛紅或灼熱。每週安排 2–3 次戶外活動,讓皮膚自然合成維生素D。

2.飲食補充:平時可適量攝取以下食物

a.深海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等,每餐約 100 公克。

b.蛋黃、香菇等可搭配日常飲食作為補充來源。

c.強化食品,如添加維生素D 的牛奶、豆奶、穀片等。

若你是屬於長期日曬不足或經醫師檢查確定缺乏者,則建議可每日補充 600–1000 IU 維生素D3,並建議於餐後服用,因維生素D屬脂溶性維生素,餐點中的油脂能增強吸收效率,並須定期檢測血中濃度,以避免過量攝取。

不同族群的維生素D 補充重點,幫你打造專屬健康計畫

族群 建議補充方式
銀髮族 每日 800–1000 IU,搭配戶外散步 15–30 分鐘
孕婦 均衡飲食為主,必要時每日補充 600–800 IU
辦公室族 安排日曬時間,必要時每日補充 600–1000 IU
兒童青少年 每日戶外活動 15–30 分鐘,必要時補充 400–600 IU

讓陽光成為你的朋友,就能幫健康保鮮

《黃帝內經》有云「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陽光,正是這陰陽調和的自然饋贈。維生素D 就是陽光送給我們的禮物,不僅強健骨骼,更是身體抵禦病毒、維護免疫力的重要力量。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被電腦螢幕、辦公桌、都市水泥叢林包圍,忘了抬頭看看天空。其實,只要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走出戶外、讓陽光輕輕灑在皮膚上,你就等於是默默在滋養身體,為健康打下基礎!

健康不需要複雜的儀式,它藏在生活中的簡單選擇裡,餐點中適時幫自己選一份鮭魚或煮一顆蛋,亦或是趁中午休息時間散步片刻。請從今天起,和陽光做朋友,讓身體重新連結自然,找回最純粹的自我修復力。

參考文獻:

(1)Jolliffe DA et al.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aggregate data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May;9(5):276-292. doi:10.1016/S2213-8587(21)00051-6. PMID: 33798465.

(2)Wang CH, et al. Optimal method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to prevent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dose-response and pairwi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 J. 2024 Aug 14;23(1):92. doi: 10.1186/s12937-024-00990-w. PMID: 39143549.

(3)Martineau AR, Forouhi NG. Vitamin D for COVID-19: a case to answer?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0 Sep;8(9):735-736. doi:10.1016/S2213-8587(20)30268-0. PMID: 32758429.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vitamin-d-deficiency-flu-risk/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馨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成年人營養保健】【孕婦及哺乳婦營養】【幼兒及老人營養保健】【健康減重】【保健食品】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營養師】【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執照】【美容丙級技術士】【 CTSSN運動營養初階專業認證】
現職
●現任: 【自由接案營養師 】●經歷:【 耕莘健康管理學院兼任講師 個人/團班減重營養師】【 生技公司 營養保健品行銷營養師】 【食品公司特殊營養品行銷專員/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