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姜封豪
運動傷害急救手冊:如何即時處理拉傷與扭傷
運動愛好者常常會面臨各種運動傷害的風險,包括肌肉拉傷、扭傷、過度使用症候群,以及跌倒和碰撞傷害。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提供了對每種風險的詳細解釋,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預防和急救建議。通過了解這些驚險風險,我們可以更加警覺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以確保我們能夠更安全、更健康地參與運動。請記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讓運動成為你生活中的樂趣而不是困擾!

親愛的運動愛好者們,你們是不是也常常碰到運動受傷的問題呢?我們都知道運動對身體有益,但也同時伴隨著一些潛在的驚險風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揭露運動愛好者最容易遭遇的驚險風險,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預防措施,讓你們能夠更安全、更健康地享受運動。

 

運動傷害風險一:肌肉拉傷和扭傷

運動愛好者們,你們是否曾經因為肌肉拉傷或扭傷而受傷呢?這些常見的運動傷害不僅會讓你感到疼痛和不適,還可能讓你的運動計畫受到干擾。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重點討論肌肉拉傷和扭傷的傷害風險,並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和預防措施,讓你能夠在運動中更加安全和自信。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如何避免這些令人困擾的運動傷害吧!

 

肌肉拉傷和扭傷的常見原因和運動預防措施

肌肉拉傷扭傷是運動愛好者常見的運動醫學傷害,而這些傷害往往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 不適當的熱身

缺乏適當的熱身運動是導致肌肉拉傷和扭傷的主要原因之一。熱身運動可以幫助加強肌肉彈性,增加關節活動度,並預防肌肉受傷。

 

    • 不正確的運動技巧

不正確的姿勢、不當的運動技巧和運動姿勢不協調可能會導致肌肉拉傷和扭傷。確保在進行任何運動之前,先學習正確的技巧並遵循專業教練的指導。

 

    • 過度使用肌肉

過度使用肌肉是另一個常見的原因。過於頻繁或過度負荷的運動會導致肌肉疲勞和損傷,增加拉傷和扭傷的風險。

 

為了預防肌肉拉傷和扭傷,我們可以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適當的熱身和伸展

在進行任何運動之前,進行輕度有氧運動和肌肉伸展可以幫助準備身體,增加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

 

    • 注意適度和漸進

避免過度使用肌肉,並給予身體充足的休息時間來恢復。運動時,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

 

    • 使用適當的裝備

確保選用合適的運動鞋和其他相關裝備,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護。

 

簡單的肌肉拉傷和扭傷的急救處理方法

如果不幸發生肌肉拉傷或扭傷,及時的急救處理可以減輕疼痛並促進康復。以下是一些簡單的急救處理方法:

 

    1. 休息:立即停止受傷部位的運動,避免進一步損傷。
    2. 冰敷:在受傷部位輕輕敷上冰袋或冷敷物,每次約15到20分鐘,可幫助減輕腫脹和疼痛。注意不要直接將冰袋放在皮膚上,可以用毛巾包裹起來。
    3. 壓迫:輕輕地用彈性繃帶或紧緊的布帶包紮受傷部位,以提供支持和壓力。
    4. 抬高:如果可能,將受傷的部位抬高,以減輕血液流入受傷區域的壓力。
    5. 尋求醫療幫助:如果疼痛嚴重,無法承受重量或有其他不尋常的症狀,應立即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請記住,這些急救處理方法僅為緩解疼痛和舒緩受傷部位。如果傷勢嚴重或持續不斷,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指導。

 

 

運動傷害風險二:過度使用症候群

對於那些對運動充滿熱情的人來說,我們都知道適度的運動對身體非常有益。然而,當我們對某個運動項目過度熱衷時,過度使用症候群就可能悄悄地襲擊我們。在這個部分,我們將深入研究過度使用症候群,揭示它的特徵、常見部位以及如何避免它。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追求運動熱情的同時,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健康。

 

過度使用症候群的特徵和常見部位

過度使用症候群是運動愛好者常常遭遇的一種傷害,它常出現在反覆進行相同動作或活動的情況下。以下是一些常見的過度使用症候群特徵和常見部位:

 

    1. 疼痛和不適感:當你感到某個部位的疼痛或不適感,並且這種感覺在活動或運動時加劇,可能是過度使用症候群的一個警示。
    2. 肌肉或關節僵硬:長時間重複使用某個肌肉群或關節可能導致肌肉或關節的僵硬感,尤其在活動開始時或休息後更明顯。
    3. 疲勞和虛弱:過度使用某個部位可能使該部位的肌肉疲勞和虛弱,影響你的運動表現和日常活動。

 

常見的過度使用症候群部位包括但不限於:

    • 肩膀:例如游泳時的肩膀痛、肩周炎等。
    • 肘部:例如網球肘或高爾夫球肘。
    • 手腕和手部:例如乒乓球、網球或打字時的手部過度使用症候群。
    • 膝蓋:例如跑步過度使用導致的膝蓋痛。
    • 踝部:例如跑步或籃球時的踝關節扭傷。

 

了解這些過度使用症候群的特徵和常見部位,能夠幫助我們更早地識別問題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以避免傷害的進一步發展。

 

適當的休息和康復建議,避免過度使用症候群

過度使用症候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但通過適當的休息和康復措施,我們可以有效地減輕症狀並避免進一步的傷害。以下是一些適當的休息和康復建議,幫助我們避免過度使用症候群:

 

    1. 休息:當你感到過度使用症候群的症狀時,給予相應的休息時間,避免再次重複使用相同的肌肉或關節。
    2. 冷熱敷:在活動後使用冷敷或熱敷來減輕疼痛和減少炎症反應。
    3. 康復運動:適當的康復運動和伸展可以幫助恢復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並促進血液循環。
    4. 調整運動強度和頻率:評估並調整你的運動強度和頻率,避免過度使用相同的部位。
    5. 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如果症狀持續或加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和治療,以確保適當的處理和康復計劃。

 

透過適當的休息和康復建議,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過度使用症候群,並確保我們的身體能夠適應和回復,以持續享受運動的樂趣。記住,運動應該是健康和快樂的,而不是給我們帶來傷害和不適。

 

 

運動傷害風險三:跌倒和碰撞傷害

在運動的世界裡,跌倒和碰撞傷害往往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危險。不論是參與球類運動、戶外活動還是室內運動,我們都可能面臨這些潛在的傷害風險。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跌倒和碰撞傷害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關於防護裝備、注意事項和預防措施的實用建議。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如何避免這些意外,讓運動變得更加安全和有趣吧!

 

跌倒和碰撞傷害的重要性

跌倒和碰撞傷害在運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不僅對身體造成直接的傷害,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許多運動場景都存在著跌倒和碰撞的風險,例如籃球比賽中球員之間的碰撞、足球場上激烈的爭球、滑雪時的摔倒、自行車騎行時的跌落,甚至是平常的慢跑時不慎絆倒。這些情況都可能引發頭部創傷、骨折、擦傷和扭傷等傷害,甚至更嚴重的內部傷害。因此,了解這些風險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至關重要,以確保我們能夠在運動中保持安全和健康。

 

防護裝備的建議和注意事項

為了降低跌倒和碰撞傷害的風險,適當的防護裝備是至關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建議和注意事項,可幫助我們在運動中更好地保護自己:

 

    • 選擇合適的頭部保護

當參與可能引發跌倒和碰撞的運動時,戴上適合的頭盔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橄欖球、滑雪、單車等。確保頭盔符合安全標準並穿戴正確。

 

    • 使用護具和保護墊

對於一些高風險的運動,例如滑板、滾軸溜冰或足球,穿著護膝、護肘和護腕等保護裝備可以提供額外的防護。

 

    • 穿著合適的運動鞋

確保選擇合適的運動鞋,提供良好的支撐和抓地力,減少在運動中滑倒或失去平衡的風險。

 

    • 認識運動場地和環境

在參與新的運動或場地時,熟悉周圍的環境和障礙物。注意地面的狀態、不平整區域或其他潛在的危險因素。

 

    • 保持良好的體能狀態

加強平衡、協調和核心肌肉的訓練,可以提高身體的穩定性和反應能力,降低跌倒和碰撞的風險。

 

這些建議和注意事項將有助於我們在運動中降低跌倒和碰撞傷害的風險。記住,安全第一,保護自己的身體是享受運動的關鍵。

 

結論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參與運動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也要了解並預防可能的運動傷害。這些驚險風險可以被控制,只要我們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和注意事項。請記住,安全第一!在享受運動的同時,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才能持久地享受運動的樂趣。

 

常見問題

問題:為什麼熱身對避免運動傷害很重要?

熱身運動能夠幫助肌肉變得更加柔軟和靈活,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這樣可以降低運動時肌肉拉傷或扭傷的風險,因為熱身後的肌肉對運動中的拉伸和負荷有更好的適應性。

 

問題:運動時如何選擇合適的裝備?

選擇合適的運動裝備,包括運動鞋和護具,是保護自己免受運動傷害的關鍵。適合的運動鞋可以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緩震,幫助減少對膝蓋和腳踝的壓力。同時,適當的護具能夠保護容易受傷的部位,如膝蓋、肘部和腕部。

 

問題:過度使用肌肉會帶來什麼後果?

過度使用肌肉可能導致肌肉疲勞、疼痛、僵硬和力量下降,長期下去甚至可能引起過度使用症候群,包括肌腱炎和其他慢性傷害。這不僅影響運動表現,也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問題:如何處理運動中的小傷害?

運動中的小傷害,如肌肉拉傷或扭傷,應立即採取RICE原則(休息、冰敷、壓迫、抬高)進行急救處理。這有助於減輕疼痛和腫脹,促進傷處恢復。若疼痛持續不減,應及時尋求醫療幫助,以免情況惡化。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全人醫療、急慢性疾病診查治療、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減重、增肌、成長、抗衰老
經歷
姜封豪診所、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負責人、長安醫院家醫科主任、中港澄清治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你是否曾經在長途開車後,下車那一刻腰酸背痛、甚至痛到站不直?不少人會說:「開太久閃到腰了啦!」這可不是說笑的。根據臨床觀察,長時間維持不良坐姿、缺乏休息與動作調整,是引起急性腰部拉傷(俗稱「閃到腰」)的主因之一。

身為物理治療師,我們經常協助處理這類「駕駛型腰痛」的患者。其實只要留意以下3件事,就能讓你開再長的車也不怕「閃」!這篇文章教你3個最實用、最有效的護腰方法,讓你坐好坐滿不閃腰!

調整坐姿:椎間盤不再壓力大

你知道嗎?只要坐得不對,就算只是開30分鐘,也可能讓腰椎長時間處在「高壓力」狀態,久了就會出問題。

開車時可以參考以下原則:

  • 椅背後傾100–110,避免上半身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座椅、下背緊貼椅背,維持脊椎的自然曲形。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到踏板,不需過度前伸。
  • 雙手放在方向盤9點與3點位置,肩頸自然不緊繃。

這樣的坐姿可以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受壓突出,也讓腰部肌肉不需長時間用力撐著身體,達到放鬆與穩定的雙重效果。

治療師小叮嚀:脊椎最怕的是「維持錯的姿勢太久」,不是姿勢「瞬間錯一下」。所以調整好坐姿,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定時休息動一動:拉一拉不閃腰

再好的姿勢,坐太久也會出事。當你持續超過90分鐘沒動作時,腰背肌群就會開始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僵硬、疲勞的現象,這時若一下車就彎腰、搬東西,閃腰機率立刻飆升!

建議你這樣做:

  • 60~90分鐘就休息5~10分鐘
  • 下車時原地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幫助肌肉恢復彈性。
  • 可做簡單動作,如:
    • 軀幹轉體伸展:幫助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肌肉張力同時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血液循環。

這些動作能減少長時間靜態負荷對肌肉與椎間盤的累積壓力,維持腰背肌群的活性,從而大幅降低閃到腰風險

提醒你:腰痛不是一下就閃到,是一點一滴累積而來,記得動一動,是你最簡單的預防方式!

 

善用輔助工具:腰椎支撐更安心

想再提升防護力?讓專業的輔助工具幫幫你!

開車護腰推薦配備:

  • 腰部支撐墊(腰靠):放在腰後填補空隙,維持腰椎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狀:沒腰墊時可替代,放在腰椎與椅背間。
  • 頭枕調整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駕駛時聳肩。

使用這些工具可以減少肌肉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也讓長時間開車更舒適、更安全。

貼心建議:不要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會導致腰部過多拱起、反而不舒服。

日常保養也很重要!

除了開車時注意姿勢與休息外,平常也應該強化核心肌群與穩定肌肉,幫助你在駕駛時保持更佳支撐力。

推薦運動如: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練習2~3次,就能有效提升腰部穩定性,減少駕駛或搬重物時「閃一下」的機率。

主題 重點做法 治療師小叮嚀 / 提醒
1. 調整坐姿
讓椎間盤不再高壓
  • 椅背後傾 100–110°,避免前傾駝背。
  • 臀部坐滿、下背貼椅背,維持自然曲線。
  • 膝蓋略低於髖關節,腳能輕鬆踩踏板。
  • 雙手 9 點與 3 點位置,肩頸放鬆。
→ 分散脊椎壓力,避免椎間盤突出;減少腰部肌肉長時間用力。
要點:脊椎最怕「錯的姿勢維持太久」,不是「瞬間錯一下」。
先把坐姿調對,是預防閃腰的第一步。
2. 定時休息動一動
拉一拉不閃腰
  • 60–90 分鐘休息 5–10 分鐘。
  • 下車做伸展:腰部、膝蓋、髖關節。
  • 建議動作:
    • 軀幹轉體伸展(維持脊椎活動度)。
    • 伸懶腰(舒緩張力、分散腰椎壓力)。
    • 原地抬膝踏步(促進循環)。
→ 降低靜態負荷累積,維持腰背肌群活性。
提醒:腰痛多半是累積而來;久坐後立刻彎腰搬物,閃腰機率飆升。記得「定時動一動」。
3. 善用輔助工具
腰椎支撐更安心
  • 腰靠/腰部支撐墊:填補腰後空隙,維持生理曲線。
  • 小毛巾捲成圓柱:無腰靠時的替代方案。
  • 頭枕調到與頭部平齊:減少頸椎壓力、避免聳肩。
→ 降低代償用力,維持骨盆與脊椎穩定,提升長途駕駛舒適度與安全性。
貼心建議:避免用太硬或太厚的墊子,免得腰部過度拱起、反而不適。
日常保養
強化核心更不怕
  • 橋式(Glute Bridge)
  • 平板支撐(Plank)
  • 死蟲式(Dead Bug)
每週 2–3 次,提升腰部穩定性,降低駕駛與搬重物時「閃一下」風險。
執行訣竅:動作慢、穩、對位準;先重質再重量與次數。

 

護腰不能等痛才開始

「閃到腰」從來不是一瞬間的意外,而是長時間累積的結果。開車族要有預防觀念,而不是出了事才來復健。

透過本文分享的3個策略:

  1. 坐對姿勢
  2. 定時休息
  3. 用好工具

搭配日常核心訓練,就能遠離閃到腰的危機,開車再久也安心!

想要開車不閃腰,從下一趟開始就練習看看吧。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hang-tu-jiashi-bu-shan-yao-pt-3-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運動後出現痠痛或不適時,你會選擇冰敷還是熱敷?許多人憑直覺判斷,卻常在無意中加重傷勢。事實上,冰敷與熱敷的目的與適用情境大不相同,若使用錯誤,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延誤修復、甚至惡化組織傷害。

讓我從物理治療實務與建議出發,帶你搞懂什麼情況該冰敷?什麼狀況適合熱敷?還有各自的正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冰敷與熱敷差在哪?

簡單來說,冰敷(冷療)是「降溫、抑制」,主要是用來控制急性發炎反應,比如扭傷、拉傷、撞擊等情境,可以降低局部血流、減少腫脹、緩解初期疼痛。
熱敷(熱療)則是「升溫、促循環」,主要用在慢性不適、僵硬與肌肉痠痛的恢復階段,透過增加血流、放鬆組織來促進修復。

許多專家會用一句話來簡單分類:

急性疼痛用冰敷,慢性痠痛用熱敷

雖然這句話好記,但實務上還是有不少灰色地帶,像是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慢性肌腱炎、關節炎反覆發作等等,就必須依症狀、時間與個人狀況進一步評估。

冰敷該用在什麼時候?

  1. 急性運動傷害(如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當下的前48~72小時是發炎急性期,此時最適合使用冰敷。冰敷能夠抑制毛細血管的擴張,減少內出血與組織腫脹,同時具有止痛效果。

此階段建議使用方式為: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0~20分鐘,但切記不要直接把冰袋貼在皮膚上,避免凍傷。

專業提醒:若發現局部皮膚發白、麻木感明顯,就要立即停止冰敷。

  1.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工具

激烈訓練或比賽後,肌肉可能產生微損傷或小範圍發炎,這時可以短時間冰敷,減少肌肉發炎與腫脹,避免第二天的痠痛太嚴重。

但請記住:冰敷只適合在運動後運動前千萬不可冰敷,因為冷療會降低肌肉溫度與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1. 關節發炎或腫脹明顯時

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常見於急性關節炎發作,此時冰敷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但等到發炎過了,就不宜繼續冰敷,以免影響後續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

熱敷適合用在什麼情況?

  1.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

如果你經常有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不適,這些情況多屬於「慢性疼痛」,適合使用熱敷來放鬆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像是上班族常見的肩關節緊繃、久坐導致的下背緊繃、年長者早晨關節僵硬等,都可以在症狀部位進行15~20分鐘熱敷,有助改善不適。

  1.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

運動後隔天的痠痛,其實是肌肉微細撕裂後的自然修復過程。此時已經不處於急性發炎階段,用熱敷反而能幫助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比起冰敷來得更有效率。

專家建議:如果是酸脹感為主,而非劇烈疼痛或紅腫熱感,通常以熱敷為主。

  1. 運動前的暖身用途

在運動前對僵硬或舊傷部位進行熱敷,有助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傷與扭傷風險。這對天氣寒冷或早晨運動者尤其重要。

冰敷與熱敷怎麼用才正確?

冰敷注意事項:

  • 每次10~20分鐘,每天1~3次即可
  • 使用冰袋時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急性期症狀緩解後,不應持續冰敷太久,以免延誤組織修復

順口溜提醒你:
👉 「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
👉 「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事項:

  • 每次15~20分鐘,溫度控制在40°C 左右
  • 熱敷器具需隔一層布,避免直接貼膚造成低溫燙傷
  • 熱敷時絕對不要睡著! 這是許多低溫燙傷意外的主因

順口溜提醒你:
👉 「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冰敷 / 熱敷快速判斷表
情境 建議 目的 / 效果 時長 / 頻率 重要提醒
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後 48~72 小時
冰敷 抑制毛細血管擴張、減少內出血與腫脹、止痛 每 2~3 小時一次,每次 10~20 分鐘 冰袋需「墊布」避免凍傷;皮膚發白或明顯麻木應立即停止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 短時間冰敷 降低肌肉發炎與腫脹,減少隔日痠痛 10~20 分鐘,視不適程度 1~2 次 僅限運動後;運動前不可冰敷以免降低肌肉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關節急性發炎(紅、腫、熱、痛) 冰敷 抑制發炎反應、緩解腫脹與疼痛 10~20 分鐘;依症狀每天 1~3 次 急性期過後不宜持續冰敷,以免影響循環與修復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肩頸、下背、姿勢不良) 熱敷 放鬆軟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15~20 分鐘;每天 1~2 次 溫度約 40°C;器具需隔布,避免低溫燙傷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運動後隔天痠) 熱敷 促進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 15~20 分鐘;視酸脹感調整 以酸脹為主者適合熱敷;若呈現紅腫熱痛則改冰敷
運動前暖身(僵硬或舊傷部位) 熱敷 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扭傷風險 10~15 分鐘;搭配動態暖身更佳 天冷或清晨運動者尤需加強暖身
冰敷注意:每次 10~20 分鐘、每天 1~3 次;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急性期後勿長期冰敷。
順口溜:「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每次 15~20 分鐘、約 40°C;器具須隔布;熱敷時「不要睡著」,以免低溫燙傷。
順口溜:「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就醫時機:冰熱敷無效或症狀持續數日未改善、疼痛加劇或影響活動時,請儘早就醫(物理治療 / 骨科 / 復健科)。

 

聰明敷對,比多敷有用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別再憑感覺做冰、熱敷,懂得判斷「冰還是熱」,讓你恢復快又安全!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or-heat-when-to-us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