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愛運動的你我來說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幾乎是家常便飯。受傷的那一刻,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要冰敷還是熱敷?
甚至很多人以為這兩者是一樣的,結果適得其反,越弄越糟糕。
而同時這也是在診間患者很常問我的問題。

內容目錄
Toggle冰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冰敷?
冰敷的最大功用,就是「降低腫脹、控制發炎、減緩疼痛」。
冰可以讓血管收縮,減少血液大量流到受傷部位,避免腫得像麵龜一樣,同時還能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所以患者會覺得痛感緩解了一些。
一般來說急性的扭挫傷、拉傷後的前48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局部出現明顯疼痛點,這些都適合給予冰敷。
使用方式像冰毛巾或冰敷袋都可以,每次使用的時間為15–20分鐘,切記不要超過。間隔1–2小時後再冰下一次,記得在冰敷物品外層包一層毛巾,避免凍傷。
熱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熱敷?
熱敷的重點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當發炎期過了,或是身體長期有緊繃、痠痛,這時候熱敷就比冰敷更適合。適合熱敷的狀況通常是受傷超過48小時後,腫脹已經明顯消退、長期的肌肉痠痛、僵硬(例如:久坐後的肩頸、腰背痠痛)。
一般都是使用熱毛巾、熱敷袋或熱水袋,但缺點是需要常換水來維持溫度;這邊我會建議可改用『插電式電熱毯』,方便控制溫度及時間避免燙燙。建議溫度保持在40–45°C左右,每次15–20分鐘,過程中若感到皮膚過熱、發紅,就要立刻停止。
冰敷和熱敷的常見迷思
1.「受傷越痛,就要敷越久嗎」?
不管冰還是熱,超過20分鐘都可能造成反效果。冰太久會讓皮膚凍傷,熱太久則可能加重腫脹。
2.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嗎?
冷熱交替只適合在慢性痠痛,或復健後用來促進血液循環。
若是在急性受傷期(48小時內)時加入熱敷,這樣只會讓腫脹更嚴重。
3.熱敷能治百病?
不少人習慣痠痛就熱敷,但如果那是急性發炎(像是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加重症狀。
現今醫學黃金法則與先前的PRICE有何不同?
過去我們講「PRICE」或「POLICE」,但現在最新的共識更傾向用「PEACE & LOVE」這組新法則來面對軟組織受傷。這套法把急性期(前幾天)和後續恢復期作為區分,強調冰敷及熱敷的使用時機及原則,也同時加入心理、患者教育和適當負荷的重要性。
PRICE(Protect,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過去是大家熟知的法則,但它主要在處理急性症狀,雖有幫助但也有所侷限。隨著研究進展,越來越多人質疑過度抑制發炎是否影響組織再生、冰敷是否會干擾血管新生、炎症反應是否有其必然意義。
Blaise Dubois 等人在 2020 年提出「PEACE & LOVE」的新架構,主張受傷後不要「為了舒緩就什麼都壓制」,而是讓身體按階段、照節奏的去走,才是正確的恢復道路。簡單來說就是把冰敷或熱敷放在「對的時間點」。
PEACE:受傷初期(約傷後頭1–3天)
- P (Protect,保護):避免劇烈動作或負荷,但不代表完全不動。1–3 天內「不過度用力」但可做輕微無痛動作。
- E (Elevate,抬高):把受傷肢體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淋巴液或組織間液回流。
- A ( Avoid anti-inflammatory,避免過度發炎):包括避免過早服用 NSAID 或長期使用冰敷。
- C ( Compress,加壓):使用彈性繃帶、壓迫護具限制腫脹,但不要過緊。
- E ( Educate,病人教育):解釋受傷機制、恢復節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建立患者正確來避免過多期待。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冰敷可做短暫止痛,但不建議長期;熱敷則是不建議。
LOVE:受傷後第4天起(進入恢復期)
當急性腫脹與炎症不那麼活躍後,身體進入修復、重塑階段。這時就是 LOVE 發揮作用的時機:
- L(Load,漸進負荷):慢慢開始讓肌肉、韌帶承受負荷。
- O(Optimism,樂觀):保持正向、現實的期待。
- V(Vascularisation,促進血液循環):做一些有氧運動(例如散步、踩腳踏車)。
- E(Exercise,復健運動):漸進做伸展、強化、平衡訓練。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若感到僵硬、循環不佳,可以使用熱敷協助。
什麼時候要就醫?
腫脹或是疼痛超過3–4天仍未改善、肢體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疼痛加劇、關節變形或異常、出現麻木刺痛,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幫助。
本文重點摘要
| 重點 | 重點內容摘要 |
|---|---|
| 運動受傷常見情況與疑問 | 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很常見,多數人第一個問題是「要冰敷還是熱敷?」若觀念錯誤,可能讓傷勢惡化。 |
| 冰敷作用原理 | 冰敷可讓血管收縮,降低腫脹與發炎、減少血液流入受傷處,並減緩神經傳導速度,達到止痛效果。 |
| 何時應冰敷 | 急性扭挫傷或拉傷後前 48 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出現明顯局部疼痛點,皆適合冰敷。 |
| 冰敷正確使用方式 | 使用冰毛巾或冰敷袋,每次 15–20 分鐘,不要超過;每 1–2 小時可再冰一次。冰袋外需包毛巾避免凍傷。 |
| 熱敷作用原理 | 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適合慢性痠痛與緊繃狀態。 |
| 何時應熱敷 | 受傷超過 48 小時、腫脹已明顯消退、久坐後的肩頸與腰背痠痛、長期僵硬痠痛等狀況較適合熱敷。 |
| 熱敷正確使用方式 | 建議使用插電式電熱毯、熱敷袋等,溫度約 40–45°C,每次 15–20 分鐘。若皮膚過熱或發紅要立刻停止,以免燙傷。 |
| 迷思一:越痛就要敷越久? | 不論冰敷或熱敷,超過 20 分鐘都可能適得其反。冰太久會有凍傷風險,熱太久易讓腫脹加劇。 |
| 迷思二: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 | 冷熱交替只建議用於慢性痠痛或復健後促進循環;急性受傷 48 小時內不宜熱敷,以免加重腫脹。 |
| 迷思三:熱敷能治所有痠痛? | 若為急性發炎(例如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讓發炎與腫脹更嚴重,需先度過急性期。 |
| 從 PRICE 到 PEACE & LOVE | 傳統 PRICE 著重保護、休息、冰敷、加壓與抬高,多處理急性症狀。新共識「PEACE & LOVE」更重視發炎的意義、心理與運動負荷的調整。 |
| PEACE:受傷初期重點 | P 保護:1–3 天避免劇烈動作但不完全不動; E 抬高:抬高患肢高於心臟幫助回流; A 避免過度抗發炎:避免過早大量使用 NSAID 與長期冰敷; C 加壓:適度彈性繃帶或護具減少腫脹; E 教育:讓患者了解恢復節奏,降低不必要的恐慌與過度期待。 |
| PEACE 階段冰熱敷提醒 | 此階段可用短暫冰敷做止痛,但不建議頻繁或長時間冰敷;熱敷則應避免。 |
| LOVE:恢復期重點 | L 負荷:逐步增加受傷部位承受的力量與活動; O 樂觀:維持正向、務實的期待有助康復; V 促進血液循環:例如散步、腳踏車等有氧運動; E 運動訓練:漸進伸展、肌力、平衡與功能性訓練。 |
| LOVE 階段冰熱敷提醒 | 若出現僵硬或循環不佳,可輔以熱敷幫助放鬆與促進血流,搭配復健運動效果更佳。 |
| 何時應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 | 腫脹或疼痛超過 3–4 天未改善、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關節變形、疼痛明顯加劇、出現麻木刺痛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 |
| 結語與黃金處理準則 | 受傷後不要急病亂投醫,關鍵是依階段遵守「PEACE & LOVE」原則:急性期以保護與適度處理為主,避免過度壓抑發炎;恢復期則透過運動、負荷與適當熱敷,讓身體循序漸進修復,才能安全回到運動場與健身房。 |
很多人在受傷後會有『急病亂投醫』的情形,深怕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遵守黃金治療法則才是最重要的。急性期以PEACE為主,避免過度壓抑;恢復期靠LOVE,逐步運動、適度用熱、保持樂觀,才能更快回到球場或健身房。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ice-vs-heat-peace-love-guidelin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