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內容目錄
Toggle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前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