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正確面對傷害並尋求專業協助,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正確技巧,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無論您是運動新手還是專業運動員,當面臨運動傷害時,請記得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運動是一種強身健體、釋放壓力的好方法,但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運動傷害的發生也逐漸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議題。不論是跑步者的膝蓋疼痛、籃球員的腳踝扭傷,還是健身愛好者的肩關節拉傷,這些傷害都可能讓我們暫時停下運動的腳步。那麼,運動傷害真的能完全康復嗎?答案其實因人而異,但透過正確的診斷、治療和復健,絕大多數的運動傷害都可以改善,甚至完全康復。

運動傷害的常見成因

運動傷害的成因多種多樣,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 運動姿勢不正確: 許多人在運動時忽略了正確的動作規範,導致某些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例如,跑步時步態異常可能導致膝蓋疼痛,重量訓練時姿勢不正確則容易造成肌肉或關節拉傷。
  2. 過度訓練或缺乏熱身: 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容易讓肌肉和關節疲勞,增加受傷風險。同時,未充分熱身或拉伸,身體尚未準備好進入運動狀態,也容易導致傷害。
  3. 不適合的裝備或環境: 鞋子、運動器材或場地條件不佳,例如穿著不適合跑步的鞋子或在濕滑地面運動,可能增加受傷機會。
  4. 個人體質因素: 每個人肌肉、關節的柔軟度、肌力及協調性都不同,這些生理特質也會影響運動傷害的風險。例如,肌肉力量不足可能無法支撐關節,導致運動時更容易受傷。

復健科的角色

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復健科醫師通常是病人康復旅程中的重要夥伴。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診斷,醫師能針對不同的傷害類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下是復健科在運動傷害中扮演的幾個重要角色:

  1. 精準診斷: 運動傷害可能牽涉到骨骼、肌肉、韌帶或神經等不同結構,復健科醫師會根據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或超音波),確定傷害的範圍與嚴重程度。
  2. 設計治療計畫: 每位病人的傷害類型、生活需求與運動目標不同,因此治療計畫必須量身訂做,包含急性期的確立診斷、疼痛控制、亞急性期的功能重建以及復原期的強化訓練。
  3. 整合多學科資源: 復健科醫師會與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等專業團隊合作,確保治療過程全面且高效。

運動傷害會好嗎?

這是一個復健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事實上,運動傷害的康復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傷害的種類與嚴重程度、病人的年齡與健康狀態,以及是否遵循醫師的建議進行治療與復健。

運動傷害復原的三大階段

  1. 急性期(0-3天): 此階段的目標是減少疼痛與腫脹,常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復健科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如護具或拐杖)減少受傷部位的負擔。
  2. 亞急性期(4-21天): 隨著疼痛與腫脹減輕,治療的重點轉為輕微的活動與活動度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此時可能會引入簡單的物理治療,如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
  3. 復原期(3週以上): 此階段的目標是恢復受傷部位的肌力、穩定性與功能,並逐步重返運動。復健科醫師可能會指導進行特定的肌力與平衡訓練,並監控病人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運動傷害復健指南整理

階段 時間 目標 復健建議
急性期 0-3天 減少疼痛與腫脹 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並可能使用護具或拐杖減少負擔。
亞急性期 4-21天 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 逐步增加活動度訓練,避免長期固定,並可能使用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輔助恢復。
復原期 3週以上 恢復肌力、穩定性與運動功能 進行肌力與平衡訓練,循序漸進地重返運動,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影響傷害康復的關鍵因素

  • 病人的依從性: 按照醫師指示進行治療與復健,並避免急於恢復高強度運動,是康復的重要基石。
  • 專業團隊的介入: 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能大幅提高康復的效率與效果。
  • 心理狀態: 積極樂觀的態度能幫助病人更快重拾自信與健康。

醫師的建議:如何成功復原並預防再次受傷

  1. 遵循復健計畫: 在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適合的訓練,切勿心急。
  2. 重視熱身與放鬆: 運動前充分熱身,運動後適當拉伸,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
  3. 學習正確動作: 不論是跑步、舉重還是球類運動,學習正確的動作技巧能降低受傷風險。
  4. 改善肌力與柔軟度: 定期進行核心肌群訓練與柔軟度練習,提升身體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醫師案例分享

案例一:慢跑者的膝蓋痛

一名35歲的慢跑愛好者因過度訓練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經過復健科醫師診斷後,他接受了包括股四頭肌強化、核心肌群訓練與跑步姿勢矯正的治療計畫。三個月後,他逐步恢復跑步,並避免了舊傷復發。

案例二:籃球員的腳踝扭傷

一名高中籃球員因跳躍落地時踩到隊友腳部而扭傷腳踝。初期的PEACE治療後,他在復健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本體感覺訓練與腳踝穩定性訓練,六週後成功重返賽場。

醫師小叮嚀

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正確面對傷害並尋求專業協助,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正確技巧,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無論您是運動新手還是專業運動員,當面臨運動傷害時,請記得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recovery-stages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經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運動傷害並非不可逆,但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引導身體的修復過程。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精準的技術,能在每個修復階段發揮作用,從疼痛緩解到組織修復,再到功能重塑,全程陪伴患者的康復旅程。 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正確面對運動傷害,選擇科學的康復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擺脫疼痛,還能恢復運動能力,重返運動場。下次當你受傷時,不妨試試針刀治療,讓你的身體可以快速回歸最佳狀態,甚至超過受傷前的巔峰!

最近,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讓運動風氣持續升溫。從專業運動員到一般民眾,甚至許多年輕人和銀髮族,都熱衷參與健身、慢跑、登山等運動活動。

然而,隨著運動人口的增加,運動傷害的病例也越來越多。許多人在缺乏正確觀念的情況下,對受傷不以為意,認為休息一下就會好;更有些人在錯誤治療或過度代償下,讓小傷演變成「舊傷」或無法痊癒的頑疾。

實際上,運動傷害之所以常常「好不了」,與受傷後的修復過程有著密切關聯。身體的自然修復能力雖然強大,但如果不正確引導,修復可能出現問題,反而延長疼痛或留下後遺症。更重要的是,受傷部位的無力狀態,會讓周圍的肌肉、韌帶及其他軟組織代償出力,長期下來,反而造成更多部位過勞或疼痛加劇。

組織修復的過程與針刀治療的角色

論及運動傷害,組織受傷後的修復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且精準的治療方式,能在每個階段提供關鍵性的幫助,從而加速恢復,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1. 發炎期:

    疼痛的初期管理 在受傷後的最初幾天,身體會啟動發炎反應,透過清除壞死組織和細胞碎片來準備修復的環境。此時的症狀通常包括紅腫、發熱、疼痛和活動受限。雖然發炎是修復的必要過程,但過度的炎症反應會加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 針刀治療在此階段的目標是快速緩解疼痛,增加疼痛閾值,幫助患者擺脫不適。治療過程中,針刀針對受傷部位的攣縮肌肉和筋膜進行釋放,改善局部循環,減少炎症因子堆積。同時,透過調整自律神經系統,讓身體更快進入修復模式。

  2. 增生期:

    支持新組織的生成 從受傷後的第3天到第4週,身體會開始產生新的組織,例如膠原蛋白,用以修復受損區域。然而,這些新組織初期排列雜亂且強度不足,容易出現功能失衡。此時如果缺乏適當的刺激和支援,新生組織可能無法有效增強,留下脆弱的隱患。 在這一階段,針刀治療的重點是促進組織的增生和修復能力。透過針刀釋放局部緊繃的筋膜與軟組織,同時刺激微血管生成,改善受傷部位的血液供應與營養運送,讓新生組織更健康、更有韌性。此外,針刀還能協助分解異常增生的瘢痕組織,避免其阻礙修復進程。

  3. 重塑期:

    恢復組織的強度與功能 從受傷後的第3週開始,身體進入重塑期,此時新生成的組織會逐漸排列整齊,並恢復原本的強度和彈性。然而,這一階段需要適當的外力刺激與引導,否則組織可能因疏於使用而無法達到最佳的恢復狀態,甚至留有功能缺陷。 針刀治療在重塑期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肌肉、肌腱與韌帶恢復正常的結構與功能。治療過程中,針刀會針對仍有緊繃或錯位的部位進行調整,同時促進肌肉纖維的重建與排列。透過這種方式,患者的受傷部位可以重新獲得力量與穩定性,避免未來因結構不良而再次受傷。

運動傷害會好嗎?正確治療與觀念是關鍵

運動傷害並非不可逆,但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引導身體的修復過程。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精準的技術,能在每個修復階段發揮作用,從疼痛緩解到組織修復,再到功能重塑,全程陪伴患者的康復旅程。 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正確面對運動傷害,選擇科學的康復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擺脫疼痛,還能恢復運動能力,重返運動場。下次當你受傷時,不妨試試針刀治療,讓你的身體可以快速回歸最佳狀態,甚至超過受傷前的巔峰!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tcm-needle-knife-sports-injury/

Author picture
陳炳曄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頸源性頭痛頭暈】【肩頸僵硬疼痛】【頑固性落枕】【媽媽手】【板機指】【網球肘】【五十肩】【中風後遺症】【梨狀肌症候群】【手腕隧道症】【腱鞘囊腫】【腰痛】【顏面神經麻痺】【椎間盤突出引發之麻痛】
現職
●現任:雲玖中醫診所 專任醫師、健仁醫院中醫科 主治醫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長期堅持居家運動,不僅能提升體能,還能幫助控制體重、改善心情,並預防多種退化性疾病。即使是每天20分鐘的簡單動作,累積下來也能對健康產生顯著的影響。身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大家將運動融入日常,無需過於繁瑣或昂貴,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持之以恆。從今天開始,讓居家運動成為您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吧!

在現代忙碌的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工作、家庭或疫情影響,無法前往健身房或參與戶外運動。然而,運動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卻無庸置疑,尤其中高齡、樂齡族群更是重要。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常建議患者即使在家中,也應該透過簡單的運動來維持身體機能,預防疾病,甚至改善已有的不適。本文將為您介紹幾個簡單、安全且有效的居家運動,適合各種年齡層與運動能力的人群。

為什麼要居家運動?

  1. 提升身體機能: 規律的運動有助於增強肌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減少關節僵硬與肌肉萎縮的風險。
  2. 預防慢性病: 運動可降低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改善代謝健康。
  3. 緩解壓力與提升心理健康: 透過運動,身體會釋放腦內啡,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對於減壓和改善睡眠也有幫助。
  4. 提高生活品質: 良好的體能狀態能讓您更輕鬆應對日常活動,並降低跌倒或受傷的風險。

居家運動的原則

  1. 循序漸進: 每個人的體能基礎不同,運動強度應由輕到重,避免過度勉強導致受傷。
  2. 注意姿勢: 正確的運動姿勢能有效鍛煉目標肌群,並降低運動傷害的機會。
  3. 時間與頻率: 建議每週運動至少150分鐘,每次20-30分鐘即可,並選擇容易融入日常的時間進行。
  4. 備妥環境與器材: 在家運動時,確保周圍環境安全且空間足夠,使用的器材如瑜伽墊或阻力帶等,也應該穩固可靠。

簡單的居家運動推薦

以下是幾種適合居家的運動,根據不同需求涵蓋了心肺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與平衡訓練。

  1. 心肺訓練:站姿抬膝(High Knees

目的: 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循環代謝。

做法:

  1.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
  2. 交替抬膝至腰部高度,雙手可放在腰間或隨步伐擺動。
  3. 保持腹部收緊,背部挺直。
  4. 每組30秒,共進行3-5組。

變化: 若需要低衝擊版本,可以改成輕抬膝蓋並減慢速度。

  1. 肌力訓練:椅子深蹲

目的: 強化下肢肌肉,尤其是股四頭肌與臀大肌。

做法:

  1. 將穩固的椅子放在身後,雙腳與肩同寬站立。
  2. 緩慢下蹲至臀部輕觸椅面,然後站回起始姿勢。
  3. 注意膝蓋不要超過腳尖,背部保持挺直。
  4. 每組進行10-15次,共做3組。

變化: 初學者可直接坐下並起身,進一步可加入手部負重。

  1. 柔軟度訓練:貓牛式伸展(Cat-Cow Stretch

目的: 增加脊椎靈活性,放鬆背部肌群。

做法:

  1. 採四足跪姿,雙手與肩同寬,膝蓋與髖部對齊。
  2. 吸氣時拱起背部,頭部微微低垂(貓式)。
  3. 呼氣時下壓腰部,抬起頭部與尾骨(牛式)。
  4. 緩慢進行10次。

注意: 動作應平順,配合深呼吸,不應感到疼痛。

  1. 平衡訓練:單腳站立

目的: 改善平衡感與核心穩定性。

做法:

  1. 雙腳並攏站立,輕扶椅背或牆面以保持穩定。
  2. 一隻腳離地,維持單腳站立10-30秒,然後換腳。
  3. 每側進行3次。

變化: 熟練後可嘗試閉眼或放開扶手,增加挑戰難度。

 

樂齡必學居家運動推薦

根據不同需求,涵蓋心肺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與平衡訓練。

運動類型 運動名稱 目的 做法 變化
心肺訓練 站姿抬膝(High Knees) 提升心肺功能,增加循環代謝。
  •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
  • 交替抬膝至腰部高度,雙手可擺動。
  • 保持腹部收緊,背部挺直。
  • 每組30秒,共3-5組。
可改成輕抬膝蓋並減慢速度。
肌力訓練 椅子深蹲 強化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與臀大肌。
  • 穩固椅子放身後,雙腳與肩同寬站立。
  • 緩慢下蹲至臀部輕觸椅面,然後站起。
  • 膝蓋勿超過腳尖,背部挺直。
  • 每組10-15次,共做3組。
可直接坐下再起身,進階可加入手部負重。
柔軟度訓練 貓牛式伸展(Cat-Cow Stretch) 增加脊椎靈活性,放鬆背部肌群。
  • 四足跪姿,雙手與肩同寬,膝蓋與髖部對齊。
  • 吸氣拱起背部(貓式),呼氣下壓腰部(牛式)。
  • 動作平順,配合深呼吸。
  • 緩慢進行10次。
應保持流暢動作,不應感到疼痛。
平衡訓練 單腳站立 改善平衡感與核心穩定性。
  • 雙腳並攏站立,輕扶椅背或牆面以保持穩定。
  • 單腳離地,維持10-30秒,然後換腳。
  • 每側進行3次。
可嘗試閉眼或放開扶手增加挑戰。

居家運動注意事項

  1. 先熱身,後緩和: 運動前花5-10分鐘進行簡單的熱身(如原地踏步、手臂繞圈),運動後進行伸展放鬆,避免肌肉酸痛。
  2. 傾聽身體訊號: 若感到疼痛、頭暈或心跳過快,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必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建議。
  3. 針對特殊需求調整: 樂齡族群以及如果有關節退化、慢性病或其他健康問題,應諮詢醫師或復健科專家,設計適合的運動計畫。

居家運動的長期效益

長期堅持居家運動,不僅能提升體能,還能幫助控制體重、改善心情,並預防多種退化性疾病。即使是每天20分鐘的簡單動作,累積下來也能對健康產生顯著的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大家將運動融入日常,無需過於繁瑣或昂貴,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持之以恆。從今天開始,讓居家運動成為您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吧!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senior-fitness-home-workout-4-easy-moves/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