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凃建維
壓力與徒手傷科治療:專家揭示如何平衡身心健康
本文通過探索壓力和傷科治療的關聯性,分享專家的建議,以及實際方法和技巧,幫助讀者實現平衡的身心健康。從了解身心連結,到壓力管理的重要性,再到實踐運動、冥想和社交活動的方法,本文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指南,幫助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實現身心的平衡。

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壓力似乎成了我們不可避免的伴侶,而傷科治療則是醫學的一大支柱。然而,這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連結。在本文中,我們將專家的見解為指南,揭示如何在傷科治療和壓力之間找到平衡,實現身心健康的和諧。

 

壓力與傷科治療的互動:認識身心連結

壓力是現代生活中難以避免的元素,然而,我們可能低估了它對傷科康復的潛在影響。科學研究逐漸揭示出壓力可能如何干擾傷科康復的過程,並對康復速度和結果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在一個受傷的身體中,壓力可能導致激素的不平衡,進而干擾細胞修復和再生。此外,長期的心理壓力也可能增加疼痛的感知,降低治療效果,甚至延遲傷科康復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正視壓力對傷科康復的影響,並積極尋找方法來減輕其不利的效應。

 

身心健康在傷科治療中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超越了單純的身體康復,更包含了心理和情感層面的康復。當我們處於身體受傷的狀態時,心理的健康狀態對於康復的速度和成果至關重要。一個積極的心態和情緒可以促進免疫系統的功能,加速傷口癒合,並提高治療的效果。此外,正面的情感狀態有助於減輕疼痛感知,改善睡眠質量,進一步促進康復過程。因此,將身心健康納入傷科治療計畫中,不僅有助於更好的康復結果,還可以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品質。

 

了解壓力如何影響傷科康復以及身心健康在治療中的關鍵地位,是我們更全面地面對傷科治療挑戰的第一步。透過針對壓力的處理和注重心理健康,我們可以為更快速和有效的康復鋪平道路。

 

 

專家分享:平衡治療與心理健康的關鍵建議

傷科康復過程中,壓力管理的重要性被逐漸受到越來越多專家的關注。壓力可能對我們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不利影響,這些影響也可能干擾到傷科康復的進程。當我們身陷壓力之中,身體會分泌出激素,例如皮質醇,這些激素在長期累積下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受損,進而影響傷口癒合和康復速度。此外,心理上的壓力可能使人感到疲憊不堪,影響對康復計劃的執行,甚至可能增加康復期間的疼痛感知。因此,了解如何有效管理壓力,不僅有助於維護心理健康,還能加速傷科康復的進程。

 

在傷科治療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樣至關重要。專家們提供了一些寶貴的建議,以幫助患者在康復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首先,與醫療團隊保持開放的溝通,能夠讓您了解康復進程中的進展,減少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壓力。其次,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瑜伽,能夠有效緩解壓力,使您更能應對康復過程中的挑戰。此外,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與家人、朋友或專業輔導師分享您的情感,可以幫助您釋放情緒,減少壓力的累積。最重要的是,接受康復的過程需要時間,不必對自己過於苛刻,與身體的合作,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來康復,同時保持積極的心態。

 

這些專家建議能夠讓傷科康復過程更加順利,幫助患者在身體康復的同時,也實現心靈的平衡。在治療過程中,關注身心健康,將有助於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中。

 

 

實踐平衡:實用方法和技巧

實踐平衡的過程涉及到一系列能夠深入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實用方法和技巧。我們知道,運動、冥想和社交活動都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但你可能還不清楚它們在治療和壓力管理方面的潛在作用。讓我們一一探討這些元素,並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它們,以實現平衡的身心健康。

 

運動一直以來被證明對身心健康帶來無限益處,而在傷科治療和壓力管理方面,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視。運動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提高血液循環,加速傷口康復的過程。此外,運動釋放出身體中的快樂激素,如多巴胺和內啡肽,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感。無論是輕鬆的散步、瑜伽還是有氧運動,都可以成為您實現平衡身心健康的有效工具。

 

冥想作為一種深層的放鬆技巧,不僅可以幫助您平靜內心,還能在傷科治療和壓力管理方面產生積極影響。冥想有助於降低心率和血壓,減少身體的應激反應,進而減輕身體的疼痛感知。透過集中注意力,冥想可以幫助您轉移注意力,從而減輕對疼痛或壓力的感知。將冥想納入日常生活,無論是在早晨醒來時或晚上入睡前,都能夠讓您在治療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平靜和舒適感。

 

社交活動不僅讓我們感到快樂和連接,也對身心健康的平衡具有積極影響。在傷科治療和壓力管理方面,建立和維持一個積極的社交支持網絡可能是關鍵。分享您的情感和經驗,得到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可以減輕精神壓力,促進情緒的穩定。參加社交活動,參與社區活動,或者簡單地和朋友聚會,都可以為您提供一個健康的心靈避風港,讓您更輕鬆地應對治療過程中的壓力。

 

綜合而言,運動、冥想和社交活動都是實踐平衡身心健康的有力工具。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傷科治療的進程,也能夠有效地減輕壓力,讓您在治療過程中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選擇一個或幾個方法,逐步融入您的日程,體驗身心平衡的神奇效果。

 

結論

傷科治療和壓力管理之間的關係可能更緊密,而我們可以透過專家的見解和實用方法找到平衡。這兩者不再是截然不同的領域,而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實現身心健康的和諧。讓我們不僅在傷科治療中追求身體康復,更關注心靈的平靜。

 

常見問題

問題:壓力對傷科康復有什麼影響?

長期或高強度的壓力會導致身體分泌過多的皮質醇,這種激素可能干擾細胞的修復和再生,進而影響傷口癒合的速度和質量。同時,壓力還可能增加疼痛的感知,使得康復過程更加困難。

 

問題:怎麼減輕壓力對康復的不利影響?

尋找適合自己的壓力管理方法,如進行規律運動、練習冥想或深呼吸等,都有助於降低壓力水平。此外,與專業人員進行心理諮詢,了解如何調整心態,也是促進康復的有效途徑。

 

問題:身心健康在傷科治療中扮演什麼角色?

身心健康是傷科康復的關鍵因素之一,不僅包括身體的恢復,也涵蓋心理和情感層面的康復。積極的心態和情緒有助於提高免疫系統功能,加速傷口癒合,並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改善睡眠質量和減輕疼痛感知。

 

問題:有哪些建議能幫助平衡治療與心理健康?

結合身體康復和心理健康的治療方法,例如透過參與團體支持、心理諮詢或學習壓力管理技巧等,能夠幫助患者更全面地應對傷科康復過程中的挑戰。重視自我照顧,確保有足夠的休息和放鬆時間,也是提升康復效率的重要策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體重管理、美顏體雕、微創針刀、婦兒疾患、內科調理、針傷治療
經歷
拾光中醫診所醫師、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肥胖症專科醫師、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 夏禾中醫診所院長、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運動後出現痠痛或不適時,你會選擇冰敷還是熱敷?許多人憑直覺判斷,卻常在無意中加重傷勢。事實上,冰敷與熱敷的目的與適用情境大不相同,若使用錯誤,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延誤修復、甚至惡化組織傷害。

讓我從物理治療實務與建議出發,帶你搞懂什麼情況該冰敷?什麼狀況適合熱敷?還有各自的正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冰敷與熱敷差在哪?

簡單來說,冰敷(冷療)是「降溫、抑制」,主要是用來控制急性發炎反應,比如扭傷、拉傷、撞擊等情境,可以降低局部血流、減少腫脹、緩解初期疼痛。
熱敷(熱療)則是「升溫、促循環」,主要用在慢性不適、僵硬與肌肉痠痛的恢復階段,透過增加血流、放鬆組織來促進修復。

許多專家會用一句話來簡單分類:

急性疼痛用冰敷,慢性痠痛用熱敷

雖然這句話好記,但實務上還是有不少灰色地帶,像是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慢性肌腱炎、關節炎反覆發作等等,就必須依症狀、時間與個人狀況進一步評估。

冰敷該用在什麼時候?

  1. 急性運動傷害(如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當下的前48~72小時是發炎急性期,此時最適合使用冰敷。冰敷能夠抑制毛細血管的擴張,減少內出血與組織腫脹,同時具有止痛效果。

此階段建議使用方式為: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0~20分鐘,但切記不要直接把冰袋貼在皮膚上,避免凍傷。

專業提醒:若發現局部皮膚發白、麻木感明顯,就要立即停止冰敷。

  1.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工具

激烈訓練或比賽後,肌肉可能產生微損傷或小範圍發炎,這時可以短時間冰敷,減少肌肉發炎與腫脹,避免第二天的痠痛太嚴重。

但請記住:冰敷只適合在運動後運動前千萬不可冰敷,因為冷療會降低肌肉溫度與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1. 關節發炎或腫脹明顯時

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常見於急性關節炎發作,此時冰敷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但等到發炎過了,就不宜繼續冰敷,以免影響後續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

熱敷適合用在什麼情況?

  1.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

如果你經常有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不適,這些情況多屬於「慢性疼痛」,適合使用熱敷來放鬆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像是上班族常見的肩關節緊繃、久坐導致的下背緊繃、年長者早晨關節僵硬等,都可以在症狀部位進行15~20分鐘熱敷,有助改善不適。

  1.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

運動後隔天的痠痛,其實是肌肉微細撕裂後的自然修復過程。此時已經不處於急性發炎階段,用熱敷反而能幫助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比起冰敷來得更有效率。

專家建議:如果是酸脹感為主,而非劇烈疼痛或紅腫熱感,通常以熱敷為主。

  1. 運動前的暖身用途

在運動前對僵硬或舊傷部位進行熱敷,有助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傷與扭傷風險。這對天氣寒冷或早晨運動者尤其重要。

冰敷與熱敷怎麼用才正確?

冰敷注意事項:

  • 每次10~20分鐘,每天1~3次即可
  • 使用冰袋時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急性期症狀緩解後,不應持續冰敷太久,以免延誤組織修復

順口溜提醒你:
👉 「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
👉 「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事項:

  • 每次15~20分鐘,溫度控制在40°C 左右
  • 熱敷器具需隔一層布,避免直接貼膚造成低溫燙傷
  • 熱敷時絕對不要睡著! 這是許多低溫燙傷意外的主因

順口溜提醒你:
👉 「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冰敷 / 熱敷快速判斷表
情境 建議 目的 / 效果 時長 / 頻率 重要提醒
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後 48~72 小時
冰敷 抑制毛細血管擴張、減少內出血與腫脹、止痛 每 2~3 小時一次,每次 10~20 分鐘 冰袋需「墊布」避免凍傷;皮膚發白或明顯麻木應立即停止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 短時間冰敷 降低肌肉發炎與腫脹,減少隔日痠痛 10~20 分鐘,視不適程度 1~2 次 僅限運動後;運動前不可冰敷以免降低肌肉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關節急性發炎(紅、腫、熱、痛) 冰敷 抑制發炎反應、緩解腫脹與疼痛 10~20 分鐘;依症狀每天 1~3 次 急性期過後不宜持續冰敷,以免影響循環與修復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肩頸、下背、姿勢不良) 熱敷 放鬆軟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15~20 分鐘;每天 1~2 次 溫度約 40°C;器具需隔布,避免低溫燙傷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運動後隔天痠) 熱敷 促進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 15~20 分鐘;視酸脹感調整 以酸脹為主者適合熱敷;若呈現紅腫熱痛則改冰敷
運動前暖身(僵硬或舊傷部位) 熱敷 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扭傷風險 10~15 分鐘;搭配動態暖身更佳 天冷或清晨運動者尤需加強暖身
冰敷注意:每次 10~20 分鐘、每天 1~3 次;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急性期後勿長期冰敷。
順口溜:「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每次 15~20 分鐘、約 40°C;器具須隔布;熱敷時「不要睡著」,以免低溫燙傷。
順口溜:「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就醫時機:冰熱敷無效或症狀持續數日未改善、疼痛加劇或影響活動時,請儘早就醫(物理治療 / 骨科 / 復健科)。

 

聰明敷對,比多敷有用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別再憑感覺做冰、熱敷,懂得判斷「冰還是熱」,讓你恢復快又安全!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or-heat-when-to-us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要聞糖色變?許多研究報告都顯示「精緻糖」的過量攝取對健康有很大負面影響。「精緻糖」容易被快速吸收,引起血糖劇烈波動,當血糖迅速上升後,胰島素就會大量分泌,降低血糖,進而引發飢餓感和食慾增加,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肥胖。而手搖飲常用「果糖」做為甜度來源,果糖會導致瘦素阻抗現象,當瘦素無法發揮作用時,容易缺乏飽足感,加上血糖波動,雙重影響下,會比葡萄糖更能引發飢餓感和食慾。

除了熟知的肥胖外,過量的精緻糖還會導致痛風、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甚至腸道菌群失衡、皮膚老化、慢性發炎等問題,讓我們不得不重視。

依照國民健康署「添加糖」以及世界衛生組織「游離糖」的定義,是指那些在製造或加工時額外添加的糖,非存在於食物本身的糖分,包括蔗糖、砂糖、葡萄糖、蜂蜜、黑糖、玉米糖漿等,但不包括化學合成的人工甜味劑。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無論是成人或兒童,每日攝取精緻糖的熱量最好低於總熱量的10%。如果能限制到5%以下,對預防肥胖和守護健康能帶來更多幫助。以總熱量為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攝取低於總熱量的10%以下,即應低於200大卡,相當於約10顆方糖的攝取量;若限量在總熱量的5%以下,則是要低於100大卡,相當於約5顆方糖的攝取量。

 

據2020年的統計,台灣手搖飲市場有900億營業額。台灣每年賣出10.2億杯手搖飲,平均每人每年喝43.3杯,顯示國人對手搖飲的需求不可忽視,因此如何聰明選擇成為一門學問,在享受口腹之慾的同時,盡量避免健康的危害。

依「連鎖飲料便利商店及速食業之現場調製飲料標示規定」,現場調製之飲料,應標示該杯飲料之總糖量及總熱量;總糖量及總熱量亦得以實際值或最高值表示,如以最高值表示者,應加註「最高值」。前項總糖量得以換算方糖數標示之(每顆方糖以五公克計)。

讓我為各位看官演示一下吧!

 

圖:張姝緹 營養師 提供

小女子是個勤勤啃啃努力生存的社畜,50kg的體重只能勉強容許擁有1500大卡的熱量維持體重,苟延殘喘下去,某天突然驚覺「成人的世界,除了長胖其他都不太容易」,想著未來的生活,當個社畜真的不容易,在飲料的世界裡,我該如何掌控唯一的選擇權呢!

藉由「降低配料」、「容量減少」、「糖度選擇」等方式,滿足口腹之慾的同時也可減少身體負擔。

因此,下次真的必須要喝手搖飲時,不妨參考該品牌網站飲品總糖量及總熱量訊息,聰明選擇吧!

 

每日精緻/游離糖建議上限換算(依 WHO 建議)
每日總熱量 (kcal) 10% 上限 (kcal) 10% 上限 (糖,g) 10% 上限 (方糖,顆) 5% 上限 (kcal) 5% 上限 (糖,g) 5% 上限 (方糖,顆)
1500 150 37.5 7.5 75 18.75 3.75
2000 200 50 10 100 25 5

換算說明:1 公克糖 ≈ 4 kcal;每顆方糖以 5 g 計。

手搖飲聰明選擇檢查表(依「總糖量/總熱量」標示)
飲品 容量 糖度 配料調整 標示總糖 (g) 換算方糖 (顆) 總熱量 (kcal) 是否在 10% 上限內
(請選每日基準)
備註
範例:紅茶 中杯 500 ml 微糖 去珍珠 15 3 120 是(以 2000 kcal/日計) 以無糖茶為優先;想甜選「微糖」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查品牌官網「總糖量/總熱量」
(自行填寫) (自行填寫) 無糖/微糖/半糖/全糖 少配料/去糖漿 (g) = 總糖 ÷ 5 (kcal) 是/否 以「小杯」優先,減少總糖

營養師貼心降糖三步驟
步驟 作法 為什麼有效
1. 降糖度 全糖 → 半糖/微糖/無糖 直接降低「總糖量」與血糖波動
2. 減配料 少/去珍珠、奶蓋、糖漿 配料常是隱形糖熱量來源
3. 換小杯 大杯改中杯或少冰 容量下降=總糖下降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taiwan-hand-shaken-drinks-sugar-limit-guid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張姝緹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臨床營養】【三高疾病營養】【食品設備】【團膳營養】【 HACCP 稽核】
現職
●現任:【團膳營養師】 ●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營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