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陳炳曄
運動傷害並非不可逆,但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引導身體的修復過程。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精準的技術,能在每個修復階段發揮作用,從疼痛緩解到組織修復,再到功能重塑,全程陪伴患者的康復旅程。 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正確面對運動傷害,選擇科學的康復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擺脫疼痛,還能恢復運動能力,重返運動場。下次當你受傷時,不妨試試針刀治療,讓你的身體可以快速回歸最佳狀態,甚至超過受傷前的巔峰!

最近,台灣在國際賽事中屢創佳績,讓運動風氣持續升溫。從專業運動員到一般民眾,甚至許多年輕人和銀髮族,都熱衷參與健身、慢跑、登山等運動活動。

然而,隨著運動人口的增加,運動傷害的病例也越來越多。許多人在缺乏正確觀念的情況下,對受傷不以為意,認為休息一下就會好;更有些人在錯誤治療或過度代償下,讓小傷演變成「舊傷」或無法痊癒的頑疾。

實際上,運動傷害之所以常常「好不了」,與受傷後的修復過程有著密切關聯。身體的自然修復能力雖然強大,但如果不正確引導,修復可能出現問題,反而延長疼痛或留下後遺症。更重要的是,受傷部位的無力狀態,會讓周圍的肌肉、韌帶及其他軟組織代償出力,長期下來,反而造成更多部位過勞或疼痛加劇。

組織修復的過程與針刀治療的角色

論及運動傷害,組織受傷後的修復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發炎期、增生期、重塑期。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且精準的治療方式,能在每個階段提供關鍵性的幫助,從而加速恢復,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1. 發炎期:

    疼痛的初期管理 在受傷後的最初幾天,身體會啟動發炎反應,透過清除壞死組織和細胞碎片來準備修復的環境。此時的症狀通常包括紅腫、發熱、疼痛和活動受限。雖然發炎是修復的必要過程,但過度的炎症反應會加重疼痛,影響生活品質。 針刀治療在此階段的目標是快速緩解疼痛,增加疼痛閾值,幫助患者擺脫不適。治療過程中,針刀針對受傷部位的攣縮肌肉和筋膜進行釋放,改善局部循環,減少炎症因子堆積。同時,透過調整自律神經系統,讓身體更快進入修復模式。

  2. 增生期:

    支持新組織的生成 從受傷後的第3天到第4週,身體會開始產生新的組織,例如膠原蛋白,用以修復受損區域。然而,這些新組織初期排列雜亂且強度不足,容易出現功能失衡。此時如果缺乏適當的刺激和支援,新生組織可能無法有效增強,留下脆弱的隱患。 在這一階段,針刀治療的重點是促進組織的增生和修復能力。透過針刀釋放局部緊繃的筋膜與軟組織,同時刺激微血管生成,改善受傷部位的血液供應與營養運送,讓新生組織更健康、更有韌性。此外,針刀還能協助分解異常增生的瘢痕組織,避免其阻礙修復進程。

  3. 重塑期:

    恢復組織的強度與功能 從受傷後的第3週開始,身體進入重塑期,此時新生成的組織會逐漸排列整齊,並恢復原本的強度和彈性。然而,這一階段需要適當的外力刺激與引導,否則組織可能因疏於使用而無法達到最佳的恢復狀態,甚至留有功能缺陷。 針刀治療在重塑期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肌肉、肌腱與韌帶恢復正常的結構與功能。治療過程中,針刀會針對仍有緊繃或錯位的部位進行調整,同時促進肌肉纖維的重建與排列。透過這種方式,患者的受傷部位可以重新獲得力量與穩定性,避免未來因結構不良而再次受傷。

運動傷害會好嗎?正確治療與觀念是關鍵

運動傷害並非不可逆,但需要正確的觀念和有效的治療方式來引導身體的修復過程。針刀治療作為一種微創、精準的技術,能在每個修復階段發揮作用,從疼痛緩解到組織修復,再到功能重塑,全程陪伴患者的康復旅程。 對於運動愛好者來說,正確面對運動傷害,選擇科學的康復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你擺脫疼痛,還能恢復運動能力,重返運動場。下次當你受傷時,不妨試試針刀治療,讓你的身體可以快速回歸最佳狀態,甚至超過受傷前的巔峰!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tcm-needle-knife-sports-injury/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頸源性頭痛頭暈】【肩頸僵硬疼痛】【頑固性落枕】【媽媽手】【板機指】【網球肘】【五十肩】【中風後遺症】【梨狀肌症候群】【手腕隧道症】【腱鞘囊腫】【腰痛】【顏面神經麻痺】【椎間盤突出引發之麻痛】
經歷
●現任:雲玖中醫診所 專任醫師、健仁醫院中醫科 主治醫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運動能為健康加分,但不正確的姿勢和準備不足可能導致運動傷害,影響生活品質。本文探討了運動傷害的常見類型及其原因,包括肌肉抽緊、關節扭傷及骨頭損傷,並從中醫與現代科學的角度提出預防與緩解的建議。中醫以氣血通暢為核心,運用推拿、針灸及拔罐等方法緩解疼痛並促進修復,如按壓阿是穴、曲池穴等,能有效幫助恢復。然而,對於輕微的運動損傷,簡單的家庭護理如熱敷、冷敷與按摩亦能緩解不適。 此外,本文對比了現代醫學與中醫治療方法的優缺點,指出中醫適合慢性疲勞與輕微傷害,而現代醫學則針對急性傷害更具針對性。文章最後強調,運動前的充分暖身和正確姿勢是預防傷害的關鍵,而中醫智慧則為恢復過程提供了有效的補充手段。讓我們一起學會科學運動,結合中醫傳統,避免傷害,享受健康與活力的生活。

運動的美好,從預防傷害開始

還記得那次運動後持續數週的膝蓋疼痛嗎?或是跑步時不小心扭傷腳踝的挫敗感?運動本應是為健康加分,但一個小小的失誤,卻可能讓你的身體承受不必要的負擔。好消息是,中醫與現代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平衡健康與運動的智慧。讓我們一同學習如何避免運動傷害,讓運動真正成為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認識運動傷害:從原因到影響

跑步時突然感覺臨門的膝蓋疼痛,還是打球時不小心翻倒抽緊腿肌,這些就是人們在日常運動中常見的運動傷害情境。由於不正確的運動姿勢,運動量過度,或者準備不足,通常導致這類不適。

 

在各種運動中,傷害類型也有所不同:

  • 肌肉抽緊:因身體準備不足或運動過度而宜。
  • 關節扭傷:傷害來自不正確的姿勢或過度操作。
  • 骨頭收緊:多發於體力運動不當或避免不足。

 

許多人對這些傷害沒有太多重視,但它們常帶來的是久期的不便,例如關節功能的下降或緊張疼痛的加劇。通過專業的觀察,我們可以用最佳的方法來避免並充分利用運動帶來的健康好處。日常中,應重視準備運動和正確姿勢,以適應不同運動項目。

 

參考文獻:

  1. Brooks, J. H., Fuller, C. W., Kemp, S. P., & Reddin, D. B. (2008). 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part 1 match injurie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2(10), 767-775. doi:10.1136/bjsm.2008.048282
  2. Meeuwisse, W. H., Tyreman, H., Hagel, B., & Emery, C. (2007). A dynamic model of etiology in sport injury: the recursive nature of risk and caus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7(3), 215-219. doi:10.1097/JSM.0b013e3180592a48

 

中醫智慧在運動傷害中的應用

中醫觀察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運動傷害常帶來的是「氣血不和」或「緊張不通」。以《黃帝內經》中提到:“疼者,障不通也。”中醫通過經絡和氣血調理,能夠將傷害程度降至最低。

 

在治療上,中醫常推薦使用推拿和按摩,例如:

  • 阿是穴:有助清除疼麻,緩和傷痛(註1)。
  • 曲池穴:重點推揉,提高關節滑動性和自我修復(註1)。

此外,中醫其他治療方法,如針灸和拔罐,也能助力減輕傷害帶來的緊張和不適(註2)。然而,使用此種治療方法時,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當操作導致事故。

 

家庭自我護理:按摩與推拿的技巧

針對日常運動損傷的輕微不適,家庭自我護理成為實用且方便的選擇。以下是一些簡單易學的按摩和推拿技巧,幫助緩解運動後的疲勞與緊張:

  • 按壓委中穴:委中穴位於膝窩正中,適合緩解腿部肌肉緊張與僵硬。使用大拇指輕輕按壓該穴位,每次按壓5-10秒,重複5分鐘。
  • 揉按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適合改善肌肉痙攣和關節僵硬感。以適中的力度畫圈揉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使用熱敷搭配推拿:在按摩前進行熱敷可幫助放鬆肌肉,提升推拿效果。

 

這些技術不僅能有效緩解輕微的運動損傷,還能在日常運動後加速恢復,預防長期不適。需要注意的是,若症狀持續加重,應及時就醫,避免耽誤治療。

參考文獻:

  1. Chen, S. K., & Wang, H. K. (2015). The role of acupuncture in sports injuries.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5(4), 317-321. doi:10.1016/j.jtcme.2015.08.004
  2. MacPherson, H., & Hammerschlag, R. (2018). Acupuncture and pain management: The evidence and the clinical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31(3), 247-257. doi:10.1016/j.amjmed.2017.11.016

 

 

結論與行動建議:如何避免運動傷害

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在於正確的準備、持續的保養以及及時的調理。無論是通過科學的運動規劃,還是運用中醫的智慧,都能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中獲益,而非受損。日常生活中,建議:

  • 堅持準備運動:確保每次運動前都進行充分的暖身5-10分鐘,幫助肌肉和關節進入狀態。
  • 採用正確的運動姿勢:避免因姿勢不當導致的額外壓力。
  • 利用中醫調理:結合推拿、穴位按摩或針灸等方法,促進身體恢復。
  • 適度運動:不要讓運動成為壓力源,找到合適的強度和平衡點。

 

記住,健康的運動習慣不僅能提升體能,更能增強整體的身心健康。將科學與中醫智慧結合,你也能在運動中保持健康與活力。立即開始行動吧,為你的身體打造一個最好的運動夥伴!

 

比較表格:運動傷害處理方式的優劣對比

處理方式 優點 缺點
現代醫學(如物理治療) 科學數據支持,針對性強,適合急性傷害;提供專業設備和技術支持 費用較高,部分治療需要長期療程,對輕微損傷的處理過於繁瑣
中醫推拿與按摩 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肌肉緊張,適合慢性疲勞與輕微傷害;操作簡單,可自行應用於日常保健 效果因人而異,對嚴重損傷效果有限,需專業技術指導以避免誤用
針灸與拔罐 能快速緩解局部疼痛,促進血液循環,適合結合其他方法進行綜合治療 部分人群(如怕針或皮膚敏感者)接受度低;可能有短暫瘀青或輕微不適
家庭護理(如熱敷與冷敷) 成本低,方便易行,適合輕微運動傷害和日常疲勞的緩解 效果有限,無法應對較為嚴重的損傷;操作不當可能加重病情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文章中提到的五大建議是什麼?
回覆:
要有效預防運動傷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做好充分的暖身與拉伸
    運動前進行至少5-10分鐘的暖身活動,並加入動態拉伸,幫助肌肉和關節進入運動狀態。
  2. 學習正確的運動姿勢
    確保每種運動項目都以正確的姿勢進行,避免因動作不當對關節或肌肉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3. 適度安排運動量與強度
    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和強度,避免一次性過度訓練導致肌肉或韌帶損傷。
  4. 中醫推拿與穴位按摩
    利用中醫方法如推拿和按壓穴位(如阿是穴、曲池穴等),來緩解運動後的肌肉疲勞及潛在的不適。
  5. 及時進行家庭護理與專業治療
    輕微損傷可採用熱敷、冷敷等家庭護理方法,但對於症狀持續或加重的情況,應及時尋求專業醫師幫助。

 

問題2:出現輕微運動損傷時應該如何處理?
回覆:
對於輕微運動損傷,建議採用以下方式進行初步處理:

  1. 休息:避免繼續運動,給受傷部位時間修復。
  2. 冷敷:受傷後24小時內,每次冷敷10-20分鐘,有助於減輕腫脹與疼痛。
  3. 推拿按摩:針對輕微肌肉緊張,可以按壓「委中穴」或「陽陵泉穴」來緩解不適(註1)。
    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診斷和治療。

 

問題3:推拿與針灸對運動損傷有什麼效果?
回覆:
推拿和針灸是中醫在運動損傷康復中常用的方法:

  • 推拿:通過按壓穴位,如「阿是穴」,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輕微傷害有快速見效的效果。
  • 針灸:能夠刺激經絡,疏通氣血,特別適合緩解肌肉痙攣和關節僵硬。
    需要注意,這些療法需由專業醫師操作,避免不當治療導致的副作用。

 

問題4:哪些人不適合使用針灸或推拿?
回覆:
針灸與推拿雖然適用範圍廣,但以下人群需謹慎或避免:

  1. 孕婦:部分穴位如「三陰交」可能引起子宮收縮,不建議進行針灸或過度按摩。
  2. 皮膚破損或感染者:推拿可能加重局部炎症或導致感染範圍擴大。
  3. 有凝血功能障礙或服用抗凝劑者:針灸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建議在治療前向專業醫師詳細說明個人情況,確保安全。

 

問題5:如何判斷需要專業治療而非自我處理?
回覆:
以下情況建議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

  1. 傷口腫脹、疼痛超過48小時未減輕。
  2. 無法正常活動或有明顯關節異常。
  3. 疑似骨折、韌帶斷裂等情況。
    《黃帝內經》強調「急則治其標」,即在急性損傷時應及時對症處理,避免延誤病情。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痘痘肌的改善,不是一下子就能變成蛋殼肌的事。它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努力。中醫以「內外兼治」的方式,不僅解決眼前的皮膚問題,更著眼於整體健康的調理。當你用心呵護自己的皮膚,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痘痘會慢慢減少,肌膚會逐漸恢復健康與光滑。

痘痘肌是一種讓人很頭痛的皮膚問題,從青春期到成年,不少人都為痘痘的反覆發作感到困擾。如果放任痘痘恣意生長,不只當下不好看,未來甚至會留疤,很不好處理。痘痘肌不僅影響外貌,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痘痘的成因非常複雜,與飲食、作息、情緒、清潔習慣以及體質都有密切關聯。在中醫的觀點中,痘痘的形成不僅是皮膚表層的問題,更反映了身體內在的失衡。因此,中醫講求「內外兼治」,從根本調理到症狀緩解,逐步改善痘痘肌的狀況,還你健康的皮膚。

痘痘的成因:中醫如何看待皮膚問題

中醫認為痘痘的形成多與內在失調有關,包括肺熱、胃火、肝鬱、脾濕等,這些內因結合外部不良的清潔習慣或環境刺激,就容易導致痘痘反覆發作。

  1. 肺熱: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當肺熱上攻,面部尤其是額頭、兩頰部位,容易出現紅腫性痘痘,特別是在氣候乾燥的季節,痘痘更容易加重。
  2. 胃火:飲食過於辛辣油膩,或常吃甜食與高熱量食物,會加重胃火,導致面部痘痘集中在鼻翼和嘴周。
  3. 肝鬱:情緒長期緊繃、壓力過大,容易使肝氣鬱滯,導致激素分泌異常,形成下巴與頷部的痘痘。
  4. 脾濕:喜食生冷、甜膩食物,容易使脾胃失調,濕氣內生,導致閉口粉刺及膿包型痘痘。

痘痘的形成是內外因素交織的結果,因此中醫治療的核心在於「調其內,養其外」,以內服中藥調整體質,配合外部護理,從根本解決痘痘問題。

日常生活中的痘痘改善:從習慣做起

痘痘肌的改善,不能單靠藥物或治療,還需要良好的生活習慣一起來配合。以下幾個重點,可以幫助痘痘肌穩定膚況,減少痘痘的生成。

  1. 飲食選擇要謹慎
  • 避免辛辣油膩和高糖食物:如辣椒、炸物、甜點、奶茶等,這些食物會加重油脂分泌和發炎反應,容易誘發痘痘。
  • 適量攝取清熱排毒食材:如綠葉蔬菜、苦瓜、冬瓜等,這些食物有助於清熱解毒,減少痘痘的形成。
  • 補充維生素ACE:如胡蘿蔔、奇異果、膠原蛋白等,這些食物能促進皮膚修復,增強抵抗力。
  1. 作息規律很重要
  • 熬夜會導致身體內分泌失調,也會讓身體火氣變大,一直發炎,加重痘痘問題。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睡覺,給身體足夠的時間進行排毒與修復。
  • 如果壓力過大,可以透過適度運動、冥想或泡腳來放鬆身心,讓肝氣舒暢,減少壓力性痘痘的產生。
  1. 清潔與護理不能少
  • 正確清潔:使用溫和無皂基的洗面乳,每天早晚清潔一次,洗臉要快速,避免過度清潔導致皮膚乾燥、刺激油脂分泌。
  • 清潔環境:定期更換枕頭巾、床單,避免細菌滋生,減少皮膚接觸汙染源。
  • 無油保濕:痘痘肌也需要保濕,選擇清爽無油的保濕產品,有助於穩定皮膚屏障。
  • 減少化妝:避免使用厚重的化妝品,選擇透氣性佳的物理性粉餅,減輕對皮膚的負擔。
  • 不要摳擠:摳擠痘痘會加重感染,留下痘疤或色素沉澱,反而得不償失。

中醫如何治療痘痘肌

  1. 內服中藥:從根本改善體質
    中醫會根據患者的體質與症狀,開立適合的內服中藥方:
  • 清熱解毒:如黃連解毒湯,適合肺熱、胃火旺盛的患者,能快速退紅腫,消炎祛痘。
  • 疏肝理氣:如逍遙散,適合因壓力大或情緒不穩定導致的痘痘,能平衡內分泌,緩解痘痘發作。
  • 健脾祛濕:如參苓白朮散,適合濕氣重、腸胃功能差的患者,改善粉刺及膿包型痘痘。

中藥講求辨證施治,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理,是痘痘肌治療的關鍵,所以一定要找合格中醫師看診治療。

  1. 外用中藥膏:局部消炎修復
    外用中藥膏能有效緩解局部痘痘的紅腫發炎,如使用金銀花、蒲公英等藥材製成的藥膏,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有助於痘痘的快速消退。一般臉上的痘痘,會更建議『凝膠類』的藥膏,沒有油才不會再長痘痘。
  2. 中藥洗臉:清潔與調理結合
    用中藥煮水洗臉,如金銀花、黃柏、苦參等藥材,有助於清潔皮膚的同時,改善油脂分泌過多的問題,溫和不刺激,特別適合痘痘肌。或者中藥材打粉做成洗顏粉,清潔皮膚的同時,還可以輕柔去角質,只不過打粉一定要夠細,也要留意皮膚可能會太乾的風險。
  3. 針灸治療:從內到外促進自我修復
    針灸透過刺激經絡和穴位,疏通氣血、調整內分泌:
  • 面部針灸:針對四白穴、迎香穴等面部穴位,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堆積。也可以用『微針』治療,提升皮膚通透,提高外用藥物治療效果,促進皮膚新陳代謝與膠原蛋白新生,只不過還是需要專業的醫師評估與操作,在治療與修復之間取得平衡。
  • 全身針灸:結合體質調理,針灸身體的穴位疏通經絡,從內在促進身體的平衡,減少痘痘的反覆發作。
治療方式 具體方法 適合對象與功效
內服中藥
  • 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
  • 疏肝理氣:逍遙散
  • 健脾祛濕:參苓白朮散
  • 清熱解毒:肺熱、胃火旺盛,快速退紅腫、消炎祛痘
  • 疏肝理氣:壓力大或情緒不穩,平衡內分泌、緩解痘痘
  • 健脾祛濕:濕氣重、腸胃功能差,改善粉刺與膿包型痘痘
外用中藥膏 使用金銀花、蒲公英等藥材製成的藥膏 局部消炎修復,抗炎、抗菌,推薦使用『凝膠類』藥膏
中藥洗臉
  • 用金銀花、黃柏、苦參等藥材煮水洗臉
  • 中藥材打粉製成洗顏粉
  • 清潔皮膚,改善油脂分泌
  • 溫和去角質,注意皮膚乾燥風險
針灸治療
  • 面部針灸:刺激四白穴、迎香穴等面部穴位
  • 全身針灸:結合體質調理,疏通經絡
  • 面部針灸:改善血液循環,減少炎症堆積,提升皮膚修復能力
  • 全身針灸:內在平衡,減少痘痘反覆發作

痘痘肌護理:健康從日常開始

痘痘的改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需要專業的治療,更需要日常的用心護理。以下是幾個實用建議:

  1. 遠離引發痘痘的飲食,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取。
  2.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與過度疲勞。
  3. 每日做好清潔與保濕,減少外部刺激。
  4. 尋求專業的中醫治療,內外調理相結合,逐步改善皮膚狀況。

用中醫的耐心調理,迎來肌膚健康的改變

痘痘肌的改善,不是一下子就能變成蛋殼肌的事。它需要時間、耐心和持續的努力。中醫以「內外兼治」的方式,不僅解決眼前的皮膚問題,更著眼於整體健康的調理。當你用心呵護自己的皮膚,配合良好的生活習慣,痘痘會慢慢減少,肌膚會逐漸恢復健康與光滑。

最重要的是,不要焦慮,給自己一點時間和信心。也提醒大家,預防勝於治療,痘痘肌一定要儘早去改善,放任生長容易留下各式各樣的疤痕,痘痘肌的改善雖然無法立即,但是只要努力都能變好,但是疤痕就不一定了喔。

痘痘肌的過去並不會定義你,真正的改變從現在開始。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cne-care-tcm-solution/

Author picture
李宜靜
中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胃食道逆流】【睡眠障礙】【更年期症候群】【過敏性鼻炎】【小兒厭食】【產後調理】【内科雜病】【中醫美容】【顏面神經麻痺】【轉骨、長高】【 小兒性早熟】【 F.A.C.E.美顏針(韓式美顏針) 】【便秘】【健康調理(抗衰抗老)】
現職
●現任:【雲玖中醫診所 院長】●學經歷:高雄長庚醫院中醫科、長庚大學中醫學系中西醫雙主修、台灣中醫美容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針刀醫學會針刀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兒科專科醫師、台灣中醫皮膚科專科醫師、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