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師角度看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的關聯
近年來,許多人在機場被攔下時會感到困惑甚至不滿:「不就是帶幾條家鄉香腸?為什麼海關這麼嚴?」、「一點點肉乾也要沒收,太誇張了吧!」事實上,這些規定不是官僚作風,而是公共衛生與生物安全的必要防線。身為醫師,我想從疾病防治與人類健康的角度,帶大家了解為什麼連一條香腸都不能放過。

內容目錄
Toggle一、肉製品不只是「食物」,更可能是病毒的「載體」
肉品與肉製加工食品(例如香腸、臘肉、肉乾)不僅含有蛋白質與脂肪,也可能攜帶來自動物的病原體。這些病毒或細菌在低溫、乾燥或真空環境中仍能存活很長時間。
以「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為例,這是一種對豬隻致命、但不會感染人類的病毒。然而,它的傳染力極強且耐環境。研究指出,ASF 病毒在冷藏肉中可存活超過 100 天,在冷凍肉中甚至可活數年。若有人從疫區攜帶受污染的香腸入境,即使只是一小塊被豬吃到,也可能造成整個養豬產業的災難。
舉例來說,2018 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後,短短幾個月內疫情蔓延超過 20 個省份,造成數億頭豬被撲殺。當時台灣海關也多次在旅客行李中查獲來自疫區的香腸、火腿、肉乾等產品。這些「伴手禮」若被帶回農村地區、餵食廚餘豬,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經濟與防疫損失。
二、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
雖然像非洲豬瘟這類疾病不會直接感染人類,但「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卻潛藏在相同的途徑中。當非法肉品跨境流通時,不僅可能散播動物疫情,還有機會將細菌與抗藥性基因帶入本地環境,進一步影響人類健康。
(1)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潛在威脅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豬流感(Swine Influenza)等疾病,皆有可能從動物傳染至人類。若攜帶這些病毒的肉品進入國內,一旦接觸野生動物或畜牧場,病毒便可能跨物種感染。
三、病毒「搭便車」:香腸也能成為防疫破口
很多人誤以為香腸、肉乾這類食物已經「煮熟」或「曬乾」,病毒應該早被殺死。但事實並非如此。
(1)製程溫度不一定足以滅毒
一般香腸製作時,肉品可能僅在 60–70°C 烘烤,或僅以煙燻、風乾方式保存。非洲豬瘟病毒須在 70°C 以上持續加熱至少 30 分鐘才能完全失活;而在傳統製程中,部分區域溫度不足,使病毒仍可能殘留。
(2)真空包裝讓病毒「長壽」
許多肉乾、臘肉使用真空包裝,這樣雖能防腐,卻也為病毒提供穩定的環境。再加上跨國運輸時間短、氣溫適中,病毒往往仍具活性,進入本地後就有機會「復活」傳播。
四、為什麼海關這麼嚴?背後是一場「防疫接力」
當旅客抵達國門時,海關與檢疫人員扮演著防疫的「第一道防線」。他們的任務是阻止外來動物疾病進入國內。如果連這一關都放寬,那麼一旦病毒進入畜牧場,後果將是全國性災難。
台灣在 1997 年曾遭逢口蹄疫爆發,當時全島數百萬頭豬被撲殺,損失超過新台幣 1700 億元。這段歷史讓防疫人員深刻體會:防線若破口,再多的補救也於事無補。
因此,當你看到海關人員要求旅客丟棄香腸、火腿時,這並非「小題大作」,而是守護整個國家農業與糧食安全的必要措施。
五、醫師眼中的「防疫鏈」:從動物到人類的健康一體觀
現代公共衛生學提倡「One Health」(同一健康)的概念,強調人類、動物與環境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談論動物疫情時,其實也在談人類健康的根基。
一旦外來病毒進入生態系,不僅威脅畜牧產業,也可能經由野生動物宿主轉變、突變,最終演化為能感染人類的新型病原體。SARS、MERS、COVID-19 等全球疫情,都提醒我們病毒跨界的威脅真實存在。
從臨床角度觀察,每當出現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時,最前線的醫師往往面臨未知病原的挑戰。若社會能從源頭防堵,如嚴格檢疫、杜絕非法肉品,便能減少這些疾病「誕生」的機會。
六、民眾該怎麼做?出國防疫守則
- 入境前了解規定:
無論是從中國、東南亞或歐洲返國,都應先確認哪些食物可攜帶。幾乎所有肉類及製品(含香腸、火腿、肉鬆)皆屬禁止攜入項目。 - 不要幫人「代帶」食品:
有人可能請你順便帶些「家鄉味」,但這樣的善意舉動可能違法,且面臨高額罰金(台灣最高可達 100 萬元)。 - 拒絕網購境外肉製品:
許多網路平台販售看似「真空包裝」的香腸、臘肉,其實來自疫區,寄送過程未經檢疫,風險極高。 - 主動配合檢疫:
若入境時有攜帶不確定是否合法的食品,主動申報並交由檢疫人員處理,是最負責任的做法。
七、從醫師角度的結語:一條香腸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免疫系統
防疫並非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一場全民的「免疫反應」。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國家健康防線的一部分。當我們理解肉品走私的危險,就能明白海關的嚴格不是刁難,而是保護。
醫學上,預防永遠比治療更有效、更省成本。就像我們接種疫苗以防感染一樣,國家也必須透過嚴格邊境檢疫,阻止外來病毒「入侵」。一條香腸,也許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可能藏著整個產業的崩潰與疾病的風暴。
下次出國回來,若被要求丟棄肉製品,請記得:那不是浪費,而是一種對農民、對社會、對彼此的健康負責的行為。
| 主題 | 重點摘要 | 為什麼重要 | 民眾行動建議 |
|---|---|---|---|
| 肉製品 = 病毒載體 | 香腸、臘肉、肉乾在低溫、乾燥、真空環境可長期存活病毒(如 ASF)。 | 被廚餘餵豬或接觸畜牧場,即可能引發產業性疫情。 | 海外返國避免攜帶任何肉類及其製品;有疑慮主動申報。 |
| 非洲豬瘟(ASF)耐受性 | 冷藏可存活逾百日、冷凍可存活數年;需要 ≥70°C 連續加熱 ≥30 分鐘才可能完全失活。 | 一般家用或傳統香腸製程溫度/時間不一定達標,殘存風險高。 | 不要購買或攜帶來源不明的香腸/臘肉;避免以肉製品餵食動物。 |
| 製程與包裝誤解 | 煙燻、風乾、低溫烘烤與真空包裝不等於「無毒」。 | 真空與低溫反而可能延長病毒存活與運輸可及性。 | 看到「熟製」「真空」標示也不要鬆懈;嚴守禁攜規定。 |
| 動物疫情與人類健康 | 非法肉品可同時帶入細菌與抗藥性基因;人畜共通病風險借道擴散。 | 破壞畜牧與環境微生態,間接提高人類感染與醫療負擔。 | 拒絕代帶、拒網購境外肉製品;支持合法檢疫食品。 |
| 歷史教訓與經濟代價 | 口蹄疫曾造成數百萬頭豬撲殺,經濟損失極大。 | 防線一破,後續補救成本與社會代價遠超邊境攔檢。 | 理解海關嚴格是必要;主動配合查驗與棄置流程。 |
| One Health(同一健康) | 人、動物、環境健康互相牽動;邊境是關鍵第一道防線。 | 阻斷跨界病原的最有效與最低成本策略在源頭。 | 從個人旅行行為做起:不帶、不中、不到(不攜帶、不購買、不投餵)。 |
| 法規與罰則(入境須知) | 肉類及其製品多屬禁止攜入;違規可課高額罰鍰。 | 以高成本嚇阻高風險行為,保護農業與糧食安全。 | 行前查規定、入境如實申報、配合檢疫;不要心存僥倖。 |
| 實用清單(出國前後) | 行前查詢可攜品、避免代帶/網購、返國主動申報與棄置。 | 降低個體行為造成群體風險的機率。 | 把「不帶肉」當成旅行固定 SOP;提醒同行親友同樣遵守。 |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why-customs-stop-a-sausage-biosecurity/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