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這篇文章不僅適合運動愛好者,也適合那些希望在冬季保持健康的人士閱讀。無論你是哪一類人群,記得在運動前一定要花時間進行暖身,讓你的運動更加安全有效。

隨著寒冬來臨,許多人會因為天氣寒冷而減少運動,但冬季正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關鍵時刻。作為一名復健科醫師,我仍建議大家在冬季持續進行運動,並且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暖身。做足暖身運動讓你在寒冷的環境中,安全地享受運動的樂趣。

 

暖身運動的重要性

冬季的寒冷氣溫使得身體的肌肉和關節變得僵硬,尤其是當你從溫暖的室內環境中突然進入戶外,溫差會進一步增加受傷的風險。適當的暖身運動可以幫助肌肉升溫,增加血流量,讓關節和韌帶更加靈活,從而避免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運動傷害。更重要的是,暖身還能提升身體對於寒冷的適應能力,讓你能夠更快進入運動狀態。

 

如何進行暖身運動

  1. 全身性活動

全身性的活動是暖身運動的第一步。這些活動不僅能幫助你逐漸提高心率和體溫,還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例如,慢跑、跳繩、快步走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活動可以持續5-10分鐘,直到你感覺身體微微出汗,這時候你的身體已經為後續的運動做好了準備。

  1. 動態拉伸

與靜態拉伸不同,動態拉伸可以讓肌肉在運動中延展,這種拉伸方式更適合暖身階段。舉例來說,肩部繞圈、擺腿、腳踝繞圈等動作可以讓你的四肢和軀幹得到充分的活動。動態拉伸可以根據你要進行的運動類型進行調整,如果是跑步,可以專注於腿部和髖部的動態拉伸;如果是球類運動,則可以加強肩部和上肢的動態拉伸。

  1. 針對性暖身

根據你即將進行的運動類型,暖身運動還應包含針對性的動作。例如,進行舉重訓練時,可以使用輕重量來預熱肌肉群;如果要進行籃球或足球等運動,則可以進行短距離的衝刺來模擬實戰狀態。這些動作可以讓你的肌肉和神經系統提前適應接下來的高強度運動,從而減少受傷的機會。

 

冬季暖身的特別注意事項

  1. 延長暖身時間

冬季的低溫意味著身體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進入運動狀態。通常,暖身的時間應該比平常更長,建議至少10-15分鐘,讓肌肉得到充分的熱身。

  1. 保暖穿著

在冬季進行暖身時,應穿著保暖且透氣的運動服,尤其要注意保護關節部位。建議選擇多層穿搭,在暖身結束後可以適當減少衣物,防止過度流汗後著涼。

  1. 逐漸增加強度

暖身運動應該從低強度開始,逐步提升強度,以避免肌肉過度緊張。比如,從慢速的動作開始,然後逐漸增加速度和力量,讓身體有時間適應。

  1. 呼吸與水分補充

冬季天氣乾燥,運動時容易忽略水分補充,但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對運動表現至關重要。此外,注意呼吸的節奏,避免因冷空氣進入而引起不適。

 

暖身後的運動建議

在完成暖身後,可以根據自己的運動計畫進行正式運動。冬季的運動建議以室內運動為主,例如瑜伽、普拉提等活動,既能增強柔韌性,又能避免寒冷天氣對身體的不良影響。若選擇進行室外運動,則應注意防滑裝備,如穿戴防滑鞋子,選擇合適的運動地點。

 

運動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冬季運動的另一大好處在於它可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研究顯示,適量的運動可以提升人體對抗感染的能力,減少感冒和流感等疾病的發生率。此外,運動還可以改善心情,減少冬季抑鬱症的發生率。對於那些容易在冬季感到疲倦和情緒低落的人來說,適當的運動可以帶來積極的心理影響。

 

運動結束後的放鬆運動

不要忽視運動後的放鬆運動。這是讓肌肉放鬆、降低肌肉酸痛的重要步驟。簡單的靜態拉伸和深呼吸練習,可以幫助你的身體逐漸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運動後的僵硬感。

 

結語

冬季進行運動對於保持健康至關重要,而暖身運動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確的暖身能夠提升運動的安全性和效果,讓你在寒冷的冬季也能保持活力與健康。希望這篇指南能幫助大家在冬季運動時進行暖身,預防運動傷害,享受運動的樂趣。

這篇文章不僅適合運動愛好者,也適合那些希望在冬季保持健康的人士閱讀。無論你是哪一類人群,記得在運動前一定要花時間進行暖身,讓你的運動更加安全有效。

 

本文由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邀稿

作者:李冠毅醫師(復健科+中醫 )

FB, IG, YouTube與抖音搜尋「靦腆醫廚Dr.cook」

FB:https://m.facebook.com/humbledrcook/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mbledrcook/
YT:https://youtube.com/@DrCook-rw3co?si=ScQDCXABa5WR-8cr
部落格:https://fssh510056.pixnet.net/blog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經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一般醫學科醫師
一般醫學科醫師
李沁鴽
個人偏愛2024全新上市的這款透亮美肌珠光粉色! 附上剛上完底妝對比妝後搭配珠光粉蜜粉前後照,除了光澤度大提升,粉色的粉末讓肌膚看起來粉潤有光澤,妝容有種嬌嫩又亮澤的效果?!

 

不同的場合能搭配適當的妝容,不但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信與氣場,而且可以讓人留下好的印象!形象之所以那麼重要,是因為人們一般先透過視覺印象去猜測一個人,再透過談吐去了解一個人的內涵。

雖然常說不能”以貌取人”但外在形象的確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精氣神!從而能更精準有效地傳遞個人品牌特質跟專業能力,所以出席正式場合時的穿搭與妝容都不容小覷!

 

 

用著高級專櫃化妝品,或是網路推薦彩妝品,努力跟著美妝部落客畫了一個小時的精緻妝容,結果出門不到10分鐘就花了?!許多人忽略的小細節就是沒有好好定妝啊!

 

克莉絲丹ChrisDan相信大家對這牌子一點也不陌生!藝人,媒體常推薦的保養品牌!除了保養品,他們家的彩妝品也是深受藝人媒體朋友的喜愛!這一次要開箱的是ChrisDan克莉絲丹光圈蜜粉!各大節目及美妝編輯瘋狂報導推薦,被稱作「光圈蜜粉」的蜜粉界大黑馬!另外,還榮獲世界品質銀獎肯定以及亞洲韓國權威Ellead實驗室貼敷測試!

 

 

不管是每日出門上診通勤的日常妝容,或是拍攝日/出席活動搭配的精緻妝容,最後一步定妝搭配ChrisDan克莉絲丹光圈蜜粉,可以很好的修飾毛孔,使妝容更服貼肌膚,像是套上一層濾鏡。肌膚看起來絲滑柔霧,有點空氣絲絨感但輕盈不厚重,而最 最 最重要的是防水方面表現非常優秀!目前小李醫師測試最長持妝時間大約10小時,依然不黏膩,也不會泛油,卡粉的感覺,意外之喜!

親身實測試防水效果(如圖),撮了好幾次,都依然不濕手,粉末不結塊,乾爽又不黏膩!

 

 

想要多睡半小時,出門懶得化妝 (跟小李醫師一樣懶的)的朋友們,可以在日常保養步驟後,輕拍一些蜜粉,ChrisDan克莉絲丹光圈蜜粉內含獨家GMP專利成分,豐富芝麻素,還可以自然提亮膚色,修飾毛孔,搭配輕度的遮瑕力,不上妝也達到柔焦模式,素顏一樣可以有好氣色,自信出門上班!

*提醒大家蜜粉也一定還是要乖乖搭配卸妝步驟哦~

 

個人偏愛2024全新上市的這款透亮美肌珠光粉色! 附上剛上完底妝對比妝後搭配珠光粉蜜粉前後照,除了光澤度大提升,粉色的粉末讓肌膚看起來粉潤有光澤,妝容有種嬌嫩又亮澤的效果?!

 

台灣夏天悶熱濕黏,冬天陰雨濕冷,要維持完美妝感,蜜粉的選擇真的是一大關鍵!不管是深受大眾喜愛且百搭各妝容的經典膚色款或是喜愛韓式氛圍妝必備的珠光粉色款,兩者的細緻度都一樣!

 

獨特細緻柔焦的天然礦物粉末技術合併油體包覆技術,四季都適合使用!一個能一次達到修飾等效果的高CP值產品-ChrisDan克莉絲丹光圈蜜粉推薦給大家

 

克莉絲丹 光圈蜜粉 柔焦美肌膚色

https://www.chrisdanbeauty.com/products/1

光圈蜜粉 透亮珠光粉色

https://www.chrisdanbeauty.com/products/pinkpowder

克莉絲丹香氛奧秘 官方網站

https://www.chrisdanbeauty.com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李沁鴽
一般醫學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私密處美形、陰道緊實、電波、音波抗老拉提、微整美學肉毒、玻尿酸、抽脂、體型雕塑手術、雷射光療、美體除毛、再生因子療法
現職
●現任: 台北御美診所 主治醫師 台中輕齡小資美學診所 主治醫師 台中教主醫美整形外科診所 醫學美容 微整形光療雷射醫師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Ellanse原廠認證醫師 水微晶原廠注射認證醫師 微晶瓷原廠注射認證醫師 玻尿酸原廠注射認證醫師 海芙音波原廠認證醫師 艾麗斯原廠注射認證醫師 PLT原廠注射認證醫師 蝴蝶電波原廠認證醫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當前全球約有千萬名帕金森病患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被誤解為僅限於「手抖」,實則牽涉運動、情緒、睡眠與自律神經等多重系統。本文以世界帕金森病日為切入點,深入解析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非運動表現與照護重點,並介紹全球各地的公益活動與藍燈倡議。結合中醫「風內動」與「肝腎虧虛」的觀點,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並提供實際的行動建議與參與方式。適合關心家人健康、欲了解帕金森病全貌的30歲以上讀者閱讀。

引言:你對帕金森病的認識,足夠嗎?

你是否知道,全世界每年約有超過一千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正在與這場緩慢而深沉的神經疾病搏鬥?根據美國帕金森基金會資料,帕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且患者人數正在逐年上升(註1)。然而,許多人對這項疾病的印象,卻只停留在「手抖」。

 

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不明的倦怠、嗅覺異常、甚至情緒低落,你會想到是神經系統在求救嗎?帕金森病遠不止表面症狀那麼簡單,它潛藏著情緒、睡眠、消化、認知等多重挑戰。

 

每年的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是全球病友、醫療專業與家屬共同發聲的一天。今天,讓我們花三分鐘,一起拆解帕金森病的迷思,走進那些與你我一樣有血有淚的生命故事,並學習如何用行動傳遞關懷。

 

📚 參考文獻:
1. Parkinson’s Foundation. (2023). Statistics and Facts. https://www.parkinson.org/Understanding-Parkinsons/Statistics

 

 

你知道這一天嗎?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的由來與願景

你是否曾聽過「世界帕金森病日」?每年的4月11,正是為了紀念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而設立的全球性健康倡議日。他在1817年首次發表了醫學論文《震顫麻痺論》,首度詳述這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的特徵,從此「帕金森病」一詞逐漸被醫學界接受並重視(註1)。

 

設立這個紀念日的初衷,不只是為了醫療科普,更是一場對患者的集體致敬。像是春天裡悄然盛開的蒲公英,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看似平靜,卻處處飄浮著不為人知的顫抖與努力。透過這一天的活動──從醫院的健康講座,到病友分享會、線上串聯的公益挑戰──我們能夠更深入認識帕金森病,消除迷思,也讓患者與家屬感受到社會的陪伴與接納。

 

但別小看這樣的日子。若我們只是冷眼旁觀,這個病症或許依舊被標籤為「老年人的手抖病」;只有當你我都願意參與,才能讓理解真正轉化為支持,讓知識成為溫柔有力的行動。

 

 

不是只有手抖而已:從一位病友的故事看見帕金森病真相

你是否以為帕金森病只是「手抖」的代名詞?讓我們來聽聽阿明的故事——一位熱愛園藝的退休老師,近年卻發現自己不再能輕鬆照料花草。不是因為手抖,而是因為持續的疲憊感、難以入睡的夜晚,以及那逐漸模糊的記憶。

 

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症狀,往往在疾病初期就悄然出現,卻常被忽視。這些症狀包括:

  • 情緒與認知變化:如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幻覺;
  • 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如便秘、排尿困難、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
  • 感官與睡眠問題:如嗅覺喪失、慢性疼痛、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等(註2)。

 

這些非運動症狀,就像靜靜潛伏在生活裡的陰影,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深遠,甚至超過運動症狀所帶來的困擾。根據《The Lancet Neurolog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非運動症狀被視為帕金森病中最具破壞力的部分之一,卻最常被忽略(註2)。

 

阿明的經歷提醒我們:帕金森病不僅僅是手抖。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面對這些不明原因的變化,請不要猶豫,越早識別,就越有機會延緩病程,保有尊嚴與希望。

 

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有哪些?你也能參加的暖心行動

你是否曾想過,除了醫療治療,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支持帕金森病患者?​每年4月11日的「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各地都舉辦多樣的活動,旨在提升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識,並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希望與支持。​Days Of The Year

 

在英國,超過180個地標建築點亮藍燈,象徵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關懷與支持。​此外,還有「Knit it Blue」活動,志工們編織藍色鬱金香,傳遞溫暖與希望。​社區中也舉辦了超過150場活動,包括資訊攤位、蛋糕義賣和運動課程,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了解帕金森病的相關知識。 ​Parkinson’s UK+1Parkinson’s UK+1

 

在美國,帕金森基金會(Parkinson’s Foundation)發起了「Moving Day」步行活動,鼓勵民眾透過步行支持帕金森病患者,並籌集研究資金。​此外,還有「Parkinson’s Revolution」室內單車活動,結合運動與募款,為患者帶來正向能量。 ​Wikipedia+2Wikipedia+2Days Of The Year+2

 

在義大利,帕金森病協會(Parkinson Italia)協調了多場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和支持小組,促進患者之間的交流與支持。 ​Gondola Medical

 

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社會對帕金森病的認識,更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了實質的支持與關懷。​無論是參與活動、捐款,或是分享相關資訊,每個人的行動都能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希望與力量。​新浪香港+1Wikipedia+1

 

讓理解成為支持的起點:3個行動為帕金森病患者發聲

你知道嗎?支持帕金森病患者,其實可以從非常簡單的行動開始。一個轉發、一句理解、一場參與,都是他們生活裡的一束光。以下這三個方式,就是你我可以立即採取的支持行動:

 

  1. 參與或推廣活動:你可以加入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線上或實體活動,如講座、步行挑戰、義賣、藍燈點亮行動等。這些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讓患者被社會看見的舞台(註4)。
  2. 主動分享正確知識:將你所學的帕金森病相關知識分享給親友,或在社群平台上轉貼衛教內容,幫助打破對這項疾病的誤解與偏見。
  3. 成為「日常的支持者」:也許你並非醫療人員,但你可以是一位更有耐心的朋友、一位願意傾聽的鄰居。日常的微小關懷,對患者來說是沉重生命中的柔軟支點。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的健康關懷,不是等到疾病來襲才開始,而是願意在了解中行動,在同理中陪伴。你願意,成為這樣的「聖人」嗎?

 

 

結論:調和內外的失衡,才是真正的預防之道

《黃帝內經》曰:「風勝則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帕金森病雖屬現代醫學範疇,但從中醫的視角來看,其根本常與「肝腎虧虛」、「風內動搖」有關,病機牽動陰陽、氣血與五臟的協調失衡。當氣血不順,風邪易乘虛而入,神明不安,筋骨失養,便如秋葉乍落,無聲卻深遠。

 

每年的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不僅是科普疾病的日子,更是一場喚醒社會對「慢性退化」與「慢性照護」的共同覺察。帕金森病不會一夜來襲,它像樹根逐漸枯萎般潛行於體內,需要整體性、預防性的照顧智慧。

 

這正是中醫「治未病」的真諦所在——在尚未明顯失衡之時,便以食療養正、情志調和、筋骨運動為法,維護內在精氣神的平衡。而在世界帕金森病日這天,我們所做的不只是倡議,更是在提醒社會:「疾病未必可癒,關懷卻能補虛。」願你我都能從認識開始,在生活中實踐這份調和的智慧。

 

 

📚參考文獻:

  1. Dorsey, E. R., & Bloem, B. R. (2018). The Parkinson pandemic—a call to action. JAMA Neurology, 75(1), 9–10. https://doi.org/10.1001/jamaneurol.2017.3299
  2. Chaudhuri, K. R., Healy, D. G., & Schapira, A. H. V. (2006).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Neurology, 5(3), 235–24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6)70373-8
  3. Gondola Medical. “World Parkinson’s Day 2024: Events and Awareness.” https://www.gondola-medical.com/news/world-parkinsons-day-2024/
  4. Parkinson’s Europe. (2024). How to get involved on World Parkinson’s Day. https://www.parkinsonseurope.org/news/world-parkinsons-day-2024

 

 

比較項目 帕金森病基本認識 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面向
定義與本質 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運動、情緒、認知、自律神經等多系統 全球倡議日,於每年4月11日舉行,提升社會對帕金森病的理解與關懷
症狀分類 運動症狀(如顫抖、僵硬)與非運動症狀(如憂鬱、便秘、失眠) 健康講座、病友分享、公益走路、點燈儀式、志工活動等
中醫觀點解析 屬「風內動」、「肝腎虧虛」、「陰陽失調」,治未病為關鍵 結合中醫倡議如食療、穴位按摩、氣血調養等,提升整體健康與照護意識
社會參與方式 以病患或家屬身分就醫、照護、學習衛教 一般大眾可透過分享資訊、參與活動、捐款、志工服務等方式投入
象徵色與意象 多以深藍色代表神經系統疾病 藍燈(希望與支持)、藍鬱金香(國際象徵花)、編織藍絲帶運動
行動意義 及早識別、整合治療、照顧生活品質 從知識走向行動,讓「理解」轉為「陪伴」與「支持」,照亮沉默的病友世界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只有手抖嗎?

回覆:
並非只有手抖。許多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現非運動症狀,如情緒低落、便秘、睡眠障礙、嗅覺減退或記憶力模糊等,這些常被誤以為是壓力或老化徵兆。中醫視此為「肝腎不足,風動於內」,提倡在未病之先就注意身體微變。若你或家人出現類似情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以便及早介入與照護。

 

問題2:我不是患者,也不是醫療人員,可以怎麼參與世界帕金森病日?

回覆:
當然可以!即使你不是病患或醫師,你仍能透過三種方式發揮影響力

  1. 分享正確的帕金森病知識給親友
  2. 參與世界帕金森病日的活動(如藍燈點燈、健走、義賣)
  3. 支持病友團體、捐款、成為陪伴者
    正如中醫所言:「治未病,貴在察微。」社會對疾病的理解越深入,照護的環境就會越溫柔。

 

問題3:帕金森病可以治癒嗎?有哪些治療選擇?

回覆:
目前帕金森病尚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復健、運動訓練,以及營養與情緒支持,有效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西醫常用左旋多巴等藥物調節神經傳導,中醫則強調「補腎養肝、疏通經絡」來調和全身氣血。建議由神經內科醫師與中醫師協同評估,找到最適合個別體質的療程組合。

 

問題4:帕金森病與一般的老年退化有何不同?

回覆:
雖然兩者都可能出現在中老年階段,但帕金森病是一種具特定神經退化機轉的慢性疾病,主要影響腦中控制動作的黑質神經元。與單純老化相比,它會伴隨更明顯的動作障礙與非動作症狀。若發現行走緩慢、手腳僵硬或情緒異常,應尋求專業診斷,避免誤判。

 

問題5: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保健方式可以預防或延緩帕金森病?

回覆:
雖無絕對預防方法,但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減緩神經退化。建議:

  • 飲食: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如深色蔬果、堅果、魚油
  • 運動:規律進行平衡與肌力訓練,如太極、快走
  • 情志調養:保持穩定情緒與良好睡眠
    中醫提倡「肝藏血、主筋」,筋骨之靈動與情緒息息相關。身心平衡,就是最佳的保健根本。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