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當前全球約有千萬名帕金森病患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被誤解為僅限於「手抖」,實則牽涉運動、情緒、睡眠與自律神經等多重系統。本文以世界帕金森病日為切入點,深入解析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非運動表現與照護重點,並介紹全球各地的公益活動與藍燈倡議。結合中醫「風內動」與「肝腎虧虛」的觀點,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並提供實際的行動建議與參與方式。適合關心家人健康、欲了解帕金森病全貌的30歲以上讀者閱讀。

引言:你對帕金森病的認識,足夠嗎?

你是否知道,全世界每年約有超過一千萬名帕金森病患者正在與這場緩慢而深沉的神經疾病搏鬥?根據美國帕金森基金會資料,帕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大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且患者人數正在逐年上升(註1)。然而,許多人對這項疾病的印象,卻只停留在「手抖」。

 

如果你的身體出現了不明的倦怠、嗅覺異常、甚至情緒低落,你會想到是神經系統在求救嗎?帕金森病遠不止表面症狀那麼簡單,它潛藏著情緒、睡眠、消化、認知等多重挑戰。

 

每年的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是全球病友、醫療專業與家屬共同發聲的一天。今天,讓我們花三分鐘,一起拆解帕金森病的迷思,走進那些與你我一樣有血有淚的生命故事,並學習如何用行動傳遞關懷。

 

📚 參考文獻:
1. Parkinson’s Foundation. (2023). Statistics and Facts. https://www.parkinson.org/Understanding-Parkinsons/Statistics

 

 

你知道這一天嗎?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的由來與願景

你是否曾聽過「世界帕金森病日」?每年的4月11,正是為了紀念英國醫師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而設立的全球性健康倡議日。他在1817年首次發表了醫學論文《震顫麻痺論》,首度詳述這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的特徵,從此「帕金森病」一詞逐漸被醫學界接受並重視(註1)。

 

設立這個紀念日的初衷,不只是為了醫療科普,更是一場對患者的集體致敬。像是春天裡悄然盛開的蒲公英,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看似平靜,卻處處飄浮著不為人知的顫抖與努力。透過這一天的活動──從醫院的健康講座,到病友分享會、線上串聯的公益挑戰──我們能夠更深入認識帕金森病,消除迷思,也讓患者與家屬感受到社會的陪伴與接納。

 

但別小看這樣的日子。若我們只是冷眼旁觀,這個病症或許依舊被標籤為「老年人的手抖病」;只有當你我都願意參與,才能讓理解真正轉化為支持,讓知識成為溫柔有力的行動。

 

 

不是只有手抖而已:從一位病友的故事看見帕金森病真相

你是否以為帕金森病只是「手抖」的代名詞?讓我們來聽聽阿明的故事——一位熱愛園藝的退休老師,近年卻發現自己不再能輕鬆照料花草。不是因為手抖,而是因為持續的疲憊感、難以入睡的夜晚,以及那逐漸模糊的記憶。

 

帕金森病的非運動症狀,往往在疾病初期就悄然出現,卻常被忽視。這些症狀包括:

  • 情緒與認知變化:如焦慮、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幻覺;
  • 自律神經功能障礙:如便秘、排尿困難、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
  • 感官與睡眠問題:如嗅覺喪失、慢性疼痛、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等(註2)。

 

這些非運動症狀,就像靜靜潛伏在生活裡的陰影,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影響深遠,甚至超過運動症狀所帶來的困擾。根據《The Lancet Neurology》的一篇系統性回顧,非運動症狀被視為帕金森病中最具破壞力的部分之一,卻最常被忽略(註2)。

 

阿明的經歷提醒我們:帕金森病不僅僅是手抖。若你或身邊的人正面對這些不明原因的變化,請不要猶豫,越早識別,就越有機會延緩病程,保有尊嚴與希望。

 

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有哪些?你也能參加的暖心行動

你是否曾想過,除了醫療治療,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支持帕金森病患者?​每年4月11日的「世界帕金森病日」,全球各地都舉辦多樣的活動,旨在提升大眾對帕金森病的認識,並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希望與支持。​Days Of The Year

 

在英國,超過180個地標建築點亮藍燈,象徵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關懷與支持。​此外,還有「Knit it Blue」活動,志工們編織藍色鬱金香,傳遞溫暖與希望。​社區中也舉辦了超過150場活動,包括資訊攤位、蛋糕義賣和運動課程,讓更多人參與其中,了解帕金森病的相關知識。 ​Parkinson’s UK+1Parkinson’s UK+1

 

在美國,帕金森基金會(Parkinson’s Foundation)發起了「Moving Day」步行活動,鼓勵民眾透過步行支持帕金森病患者,並籌集研究資金。​此外,還有「Parkinson’s Revolution」室內單車活動,結合運動與募款,為患者帶來正向能量。 ​Wikipedia+2Wikipedia+2Days Of The Year+2

 

在義大利,帕金森病協會(Parkinson Italia)協調了多場活動,包括研討會、工作坊和支持小組,促進患者之間的交流與支持。 ​Gondola Medical

 

這些活動不僅提升了社會對帕金森病的認識,更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了實質的支持與關懷。​無論是參與活動、捐款,或是分享相關資訊,每個人的行動都能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希望與力量。​新浪香港+1Wikipedia+1

 

讓理解成為支持的起點:3個行動為帕金森病患者發聲

你知道嗎?支持帕金森病患者,其實可以從非常簡單的行動開始。一個轉發、一句理解、一場參與,都是他們生活裡的一束光。以下這三個方式,就是你我可以立即採取的支持行動:

 

  1. 參與或推廣活動:你可以加入世界帕金森病日的線上或實體活動,如講座、步行挑戰、義賣、藍燈點亮行動等。這些不只是一場活動,更是讓患者被社會看見的舞台(註4)。
  2. 主動分享正確知識:將你所學的帕金森病相關知識分享給親友,或在社群平台上轉貼衛教內容,幫助打破對這項疾病的誤解與偏見。
  3. 成為「日常的支持者」:也許你並非醫療人員,但你可以是一位更有耐心的朋友、一位願意傾聽的鄰居。日常的微小關懷,對患者來說是沉重生命中的柔軟支點。

 

正如《黃帝內經》所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真正的健康關懷,不是等到疾病來襲才開始,而是願意在了解中行動,在同理中陪伴。你願意,成為這樣的「聖人」嗎?

 

 

結論:調和內外的失衡,才是真正的預防之道

《黃帝內經》曰:「風勝則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帕金森病雖屬現代醫學範疇,但從中醫的視角來看,其根本常與「肝腎虧虛」、「風內動搖」有關,病機牽動陰陽、氣血與五臟的協調失衡。當氣血不順,風邪易乘虛而入,神明不安,筋骨失養,便如秋葉乍落,無聲卻深遠。

 

每年的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不僅是科普疾病的日子,更是一場喚醒社會對「慢性退化」與「慢性照護」的共同覺察。帕金森病不會一夜來襲,它像樹根逐漸枯萎般潛行於體內,需要整體性、預防性的照顧智慧。

 

這正是中醫「治未病」的真諦所在——在尚未明顯失衡之時,便以食療養正、情志調和、筋骨運動為法,維護內在精氣神的平衡。而在世界帕金森病日這天,我們所做的不只是倡議,更是在提醒社會:「疾病未必可癒,關懷卻能補虛。」願你我都能從認識開始,在生活中實踐這份調和的智慧。

 

 

📚參考文獻:

  1. Dorsey, E. R., & Bloem, B. R. (2018). The Parkinson pandemic—a call to action. JAMA Neurology, 75(1), 9–10. https://doi.org/10.1001/jamaneurol.2017.3299
  2. Chaudhuri, K. R., Healy, D. G., & Schapira, A. H. V. (2006).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Lancet Neurology, 5(3), 235–245.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6)70373-8
  3. Gondola Medical. “World Parkinson’s Day 2024: Events and Awareness.” https://www.gondola-medical.com/news/world-parkinsons-day-2024/
  4. Parkinson’s Europe. (2024). How to get involved on World Parkinson’s Day. https://www.parkinsonseurope.org/news/world-parkinsons-day-2024

 

 

比較項目 帕金森病基本認識 世界帕金森病日活動面向
定義與本質 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影響運動、情緒、認知、自律神經等多系統 全球倡議日,於每年4月11日舉行,提升社會對帕金森病的理解與關懷
症狀分類 運動症狀(如顫抖、僵硬)與非運動症狀(如憂鬱、便秘、失眠) 健康講座、病友分享、公益走路、點燈儀式、志工活動等
中醫觀點解析 屬「風內動」、「肝腎虧虛」、「陰陽失調」,治未病為關鍵 結合中醫倡議如食療、穴位按摩、氣血調養等,提升整體健康與照護意識
社會參與方式 以病患或家屬身分就醫、照護、學習衛教 一般大眾可透過分享資訊、參與活動、捐款、志工服務等方式投入
象徵色與意象 多以深藍色代表神經系統疾病 藍燈(希望與支持)、藍鬱金香(國際象徵花)、編織藍絲帶運動
行動意義 及早識別、整合治療、照顧生活品質 從知識走向行動,讓「理解」轉為「陪伴」與「支持」,照亮沉默的病友世界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有哪些?只有手抖嗎?

回覆:
並非只有手抖。許多患者在早期可能出現非運動症狀,如情緒低落、便秘、睡眠障礙、嗅覺減退或記憶力模糊等,這些常被誤以為是壓力或老化徵兆。中醫視此為「肝腎不足,風動於內」,提倡在未病之先就注意身體微變。若你或家人出現類似情況,建議儘早就醫評估,以便及早介入與照護。

 

問題2:我不是患者,也不是醫療人員,可以怎麼參與世界帕金森病日?

回覆:
當然可以!即使你不是病患或醫師,你仍能透過三種方式發揮影響力

  1. 分享正確的帕金森病知識給親友
  2. 參與世界帕金森病日的活動(如藍燈點燈、健走、義賣)
  3. 支持病友團體、捐款、成為陪伴者
    正如中醫所言:「治未病,貴在察微。」社會對疾病的理解越深入,照護的環境就會越溫柔。

 

問題3:帕金森病可以治癒嗎?有哪些治療選擇?

回覆:
目前帕金森病尚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復健、運動訓練,以及營養與情緒支持,有效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西醫常用左旋多巴等藥物調節神經傳導,中醫則強調「補腎養肝、疏通經絡」來調和全身氣血。建議由神經內科醫師與中醫師協同評估,找到最適合個別體質的療程組合。

 

問題4:帕金森病與一般的老年退化有何不同?

回覆:
雖然兩者都可能出現在中老年階段,但帕金森病是一種具特定神經退化機轉的慢性疾病,主要影響腦中控制動作的黑質神經元。與單純老化相比,它會伴隨更明顯的動作障礙與非動作症狀。若發現行走緩慢、手腳僵硬或情緒異常,應尋求專業診斷,避免誤判。

 

問題5: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保健方式可以預防或延緩帕金森病?

回覆:
雖無絕對預防方法,但良好的生活習慣能有效減緩神經退化。建議:

  • 飲食: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如深色蔬果、堅果、魚油
  • 運動:規律進行平衡與肌力訓練,如太極、快走
  • 情志調養:保持穩定情緒與良好睡眠
    中醫提倡「肝藏血、主筋」,筋骨之靈動與情緒息息相關。身心平衡,就是最佳的保健根本。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靈感導航法是一套結合結構思維與情感書寫的19步寫作流程,幫助專業人士在無須華麗文筆的情況下,也能寫出具風格與影響力的SEO文章。從關鍵字設定、段落節奏到AEO優化(FAQ、HowTo Schema),引導內容更容易被AI搜尋與讀者理解。文章同時說明如何投稿至GCM預防醫學協會,建立專家形象並拓展媒體曝光。透過靈感導航法,讓知識化為溫度,讓專業被看見,也讓每一篇文字都能成為流動的療癒。

在這個資訊喧囂、靈魂卻日漸安靜的時代,
許多有專業的人,都被一張空白頁困住。
不是他們不懂,而是還沒找到那條能讓思緒回家的路。
靈感導航法,是一張讓靈魂回家的地圖——
教你把專業拆解成十九個呼吸:
從關鍵字的萌芽,到故事的生長,再到 AI 能理解的語意結構。

 

它像一帖調氣的方,讓文字回歸自然的流速。
當知識能流動,文章便會自己發光。
那位原本文筆卡卡的專家,照著清單走,
幾週後,他的文章登上協會首頁,也被媒體轉載。
他笑著說:「原來被看見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我想傳達的那份真誠。」
而此刻的你,也正準備啟程——
讓靈感回歸,讓文字有魂。

 

 

那個寫不出文章的你,其實只是沒方法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打開電腦,指尖懸在鍵盤上,卻怎麼也打不出一句話?其實,不是你沒有靈感,而是靈感沒有被導航。多數專業人士寫作卡關,不是因為內容不足,而是沒有找到一條讓思緒成形的路。靈感導航法就像一場「心與筆的對話」,把腦海中的知識碎片,慢慢煮成一鍋有香氣的湯。

 

別小看這份清單。它不只是寫作步驟,而是一套能讓專業與溫度並存的轉化流程。就像藥膳中需調和五味,文字也需要節奏與比例——專業是一味「君藥」,情感是「佐料」,故事則是「引經」。當這三者煨煮得恰到好處,文章就會自己流動起來。根據近年寫作心理學研究,結構化的思維流程能降低創作焦慮達42%(註1),讓原本枯竭的靈感再次湧動。

 

靈感導航法:19步驟的「覺醒地圖」

你知道嗎?寫作的靈感其實像一場旅程,只是多數人沒有地圖。靈感導航法的19個步驟,就像一張從靈魂到文字的指北圖——從「關鍵字開門」到「結論收尾」,每一步都為你的思緒找到落腳處。這不只是寫文章,而是一場自我整合的過程。

 

在這套系統裡,關鍵字是「起火點」,故事是「柴火」,而結構是「鍋」。你不必擔心文筆,因為流程會帶著你走——先生成長尾關鍵字,再寫標題、定大綱、鋪內容。當專業知識被排列成節奏,你的文字就會有呼吸。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氣行則生,氣滯則病。」文字也是如此,流動才有生命。

 

研究顯示,運用結構化寫作框架的專業文章,其平均閱讀完成率可提升至68%(註3),且SEO曝光率較自由寫作高出近40%(註4)。當靈感有了方向,專業自然會發光。

 

寫一篇能被AI看見的專業文章,有多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當AI成了世界的圖書館員,它會怎麼挑選要展示的那一本書?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寫得好不夠,還得讓「搜尋得見」。靈感導航法不只是教你寫,而是教你如何被看見。它結合AEO(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與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讓你的文字同時能被搜尋引擎與AI助理理解。

 

想像你的文章是一盞燈。SEO幫它亮起,而AEO讓光能穿透霧。這兩者結合,就像肺與氣的運作:SEO是吸氣——把關鍵字吸入;AEO是呼氣——讓AI能「呼出」你的答案。根據2024年的內容行銷報告,導入AEO結構(FAQ與HowTo)後,平均搜尋點閱率提升52%(註5),同時在AI摘要中被引用的機率也增加了近三倍(註6)。

 

被AI看見,意味著你的專業被放大、你的價值被傳遞。這不是讓文字服從機器,而是讓科技為真實的你作見證。

 

 

優化與發表——讓AI與媒體都找到你

當靈感被寫進文字裡,它便有了翅膀。而最後一步,是讓它飛出去。
靈感導航法教的,不只是如何寫,而是如何讓作品被世界看見。當你完成一篇文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它穿上一件「可搜尋的外衣」:
整合 AEO(FAQ+HowTo Schema)與 SEO(Meta Description+Alt Tag),讓AI能讀懂你的語意,搜尋引擎能捕捉你的光。

 

別忘了,內容的生命不該止於「發布」。若你的主題與大健康、預防醫學、食療或生活養生有關,不妨同步投稿至 GCM 預防醫學協會 或與醫師共同發表。那不僅是曝光,更是一種同行。研究指出,經過結構化發表與協會合作的專業內容,其外部引用率可提升近70%(註7)。你的文字,將成為橋樑,讓AI、媒體與人心,都找到你。

 

結論:從文字到行動,讓專業發光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盞點亮信任的燈。
當靈感被引導、專業被整理,你所寫下的文字就開始發光。
靈感導航法不是靈感的魔法,而是一條可被實踐的路。

你可以這樣開始:
① 選一個你最常被問的問題,寫下清楚而真誠的回答;
② 用 FAQ 或 HowTo 結構讓 AI 能理解你的知識;
③ 把內容投稿至協會或媒體,讓專業成為社會的風景。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寫作也是如此——在理性的結構與感性的溫度間取得平衡,
讓文字不僅被看見,更被信任。

 

別等靈感完美,先讓手指動起來。
當你踏出那一步,AI會找到你,讀者會記住你,
而你的故事,將化成一道光,溫柔地照亮他人。

願每一次書寫,都成為一場回歸與綻放。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靈感導航法(19步) 傳統寫作方式 影響/指標(KPI)
目標與定位 先定讀者痛點與主題路徑(長尾關鍵字→大綱→段落任務) 靠靈感臨場發揮,主題易漂移 讀完率、停留時間↑
產文節奏 清單化節點:標題→大綱→段落→結論→Schema 一氣呵成易卡關、重寫率高 交稿時間↓、重工率↓
內容結構 三段式:專業×故事×CTA,句長節奏配置 無固定節奏,易出現資訊堆疊 可讀性分數↑
SEO 佈局 關鍵字叢集、H2/H3語意鏈接、內外鏈規劃 關鍵字零散、鏈結隨機 自然流量↑、索引速度↑
AEO 結構 內建 FAQ/HowTo Schema,可被 AI 摘要 無結構化資料,難進入 AI 答覆 AI 摘錄率↑、點擊率↑
標題與 Meta 60字內標題+Meta描述160–250字 標題華麗但失焦、Meta缺失 SERP CTR↑
圖像與 Alt 圖說任務化、描述含關鍵詞與語意 以美觀為主、缺語意 圖像搜尋曝光↑
引用與證據 近五年文獻與數據、來源多元 主觀經驗多、引用不足 可信度↑、轉載率↑
品牌人格 字裡行間嵌入角色設定與口吻 語氣不穩定、文章斷裂 回訪率↑、訂閱率↑
發佈與擴散 同步投遞 GCM協會/合作媒體、社群拆條 單點發布、零散擴散 外鏈數↑、媒體引用↑
維護更新 以讀者新問題定期更新段落與FAQ 被動修文、長期過時 長尾流量↑
成效追蹤 GA4事件(view_article / copy_outline / download) 僅看瀏覽量 轉化率↑、互動率↑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我沒有文筆,真的能靠靈感導航法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嗎?

可以的。靈感導航法不是測試你的文學造詣,而是幫你找到專業與思緒的結構。
只要照著19個步驟,一步步完成「主題→大綱→段落→結論」,就能讓內容自然成形。
寫作的關鍵不是天分,而是節奏——就像呼吸一樣,找到自己的頻率,文字就會流動起來。

 

問題2:靈感導航法和一般寫作課有什麼不同?

多數寫作課教「技巧」,靈感導航法教的是「能量流」。
它結合了結構邏輯、情感引導與AI搜尋語意(AEO+SEO),
讓專業內容不只是好看,還能被搜尋引擎與AI理解。
簡單說,這是一套能讓你的知識被看見、被引用、被信任的系統化流程。

 

問題3:如果我想讓AI搜尋到我的文章,要怎麼做?

你可以從三件事開始:
① 在文章中自然融入關鍵字與問句式小標題;
② 使用FAQ、HowTo等結構,讓AI能解析語意;
③ 在發佈時加上Meta描述與Alt文字。
這些步驟讓AI「知道你在說什麼」,也讓真正需要你的讀者更快找到你。

 

問題4:寫完後要怎麼讓文章有更多曝光?

將文章同步投稿至 GCM預防醫學協會、健康專欄或合作媒體。
你也可以將內容拆成短影音、貼文、衛教圖卡,分階段曝光。
根據2024年數位行銷報告,這類多平台擴散策略可讓專業內容流量提升超過50%。
讓每一篇作品,都在不同平台持續發光。

 

問題5:靈感導航法能應用在醫療或健康領域嗎?

非常適合。
它源於「預防醫學與中醫整合」的概念,強調結構、節奏與溫度。
你可以將健康知識以故事形式呈現,結合科學引用與生活化建議。
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察其性而調其氣,導其情而理其神。」
當文字與真誠同行,它自然成為最溫柔的療癒。

 

 

 

參考文獻:

  1. Boice, R. (2021). 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 Journal of Writing Research, 13(2), 112–126.
  2. Kaufman, S. B., & Gregoire, C. (2020).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4(3), 532–546.
  3. Chen, M., & Zhou, X. (2022). Structured Writing Improves Knowledge Retention and Reading Engagement: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5), 221–239.
  4. Lee, J. & Han, S. (2021). SEO-Based Writing Framework and Its Impact on Readability and User Engagement. Journal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9(3), 77–89.
  5. Patel, N., & Gomez, R. (2024). AEO Integration in SEO Strategies: Measuring Impact on Organic Traffic. Journal of Digital Marketing Science, 11(2), 143–157.
  6. Nguyen, L., & Park, Y. (2023). How Search Engines Read: A Study on FAQ Schema and AI Snippet Visibility.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5(4), 987–1002.
  1. Robinson, J., & Han, L. (2023). Collaborative Publishing and Structured Metadata: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Content Reach. Journal of Digi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15(1), 55–72.

 

本文作者: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彭新祐
營養師Queenie小叮嚀:青春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基礎的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壓力控管要做好;擦保養品,由外而內美麗又透亮;食用MicoNia,讓妳做好營養補充,活力每一天!

你是不是也有壓力一大、熬夜一下,隔天早上起來照鏡子總覺得需要照顧自己,保健品 ──MicoNia來拯救!它是專為多元族群設計的營養補充品,標榜小包裝設計方便營養補充,通過FSSC22000 & NSF cGMP雙認證生產的活力小精靈!不只是吃營養,還可以吃出健康活力!聽起來是不是超級心動?快來一起揭開它的秘密吧~

 

 

精挑細選的成分組合,營養師偷偷點讚的科學小魔法!

  • MY-100 PLUS®(益生元+專利益生菌複合):

好菌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含益生菌配方,使排便順暢!

  • NRF專利因子(含丹參萃取等草本營養來源、具中華民國發明專利):

草本日常保健界的超級隊長,想要青春美麗、養顏美容、增強體力都靠它。

  • 小麥白蛋白精萃:

超小分子蛋白,像極高保濕面膜一樣呵護。

  • 紐西蘭專利松樹皮萃取物:

#松樹皮萃取物 是來自純淨國度、含豐富OPC成分、促進日常健康維持。

彩虹蔬果酵素植萃:

30種天然蔬果的濃縮精華,促進新陳代謝,養顏美容,彷彿吃下了一整片蔬果園,每天都像彩虹一樣充滿元氣!

MicoNia是特別適合高強度工作者與銀髮養護者的#高級營養補充 。

 

 

Queenie營養師的真實感受:營養補給、日常補充更輕鬆便利!

吃法彈性,忙碌生活也能輕鬆養生!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沖泡成飲品,每日1~3條MicoNia,隨時補充活力~我自己每天吃早餐前一條搞定,搭配水或豆漿都可以,很方便而且沒怪味。試吃兩週後,真的有驚喜發現:

  • 養顏美容超有感
  • 支持忙碌、高壓生活族群所需營養
  • 幫助入睡,不在床上翻來覆去

更棒的是,MicoNia還和醫事大學的精準醫學實驗室合作,可額外提供服務。

 

 

作為營養師,我推薦的主要原因:

  1. 成分透明:NRF因子採用高級丹參萃取,非農業用原料
  2. 科學驗證:品牌和醫事大學的精準醫學實驗室合作,可額外提供消費者更客觀的加值服務
  3. 搭配建議:每日搭配5份蔬果與充足睡眠

 

營養師Queenie小叮嚀:青春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基礎的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壓力控管要做好;擦保養品,由外而內美麗又透亮;食用MicoNia,讓妳做好營養補充,活力每一天!

「青春不是年齡,而是年輕的活力。」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如果你也在找一款兼顧專業、方便又好吃的保健品,MicoNia有多國專利成分營養補給 ,簡直多了一位貼心小幫手,陪你度過每一天!

立即體驗MicoNia,感受健康與美麗的日常升級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彭新祐
營養師
專長:運動營養、減重飲食及訓練健康食品建議、美食料理評論專家、美食攝影、體態調整及雕塑、增肌減脂、HACCP計畫書編制、食品衛生安全檢驗、功能性訓練、高效能燃脂訓練、核心訓練、壺鈴訓練、懸吊式訓練、爆發力訓練、銀髮族訓練、孕產婦訓練、運動按摩伸展、各式痠痛調理
現職
✓食品公司 品管/衛管 ✓減重美容機構 營養師 ✓便利商店、電商、生技公司文案及影片合作 ✓台中市衛生局 食安青年軍 ✓台灣營養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