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藥師
藥師
黃泳霏
保養品選擇新指南?專業藥師:要含燕麥成分
我建議選擇含有燕麥成分的皮膚保養品,能夠有效且快速的改善皮膚乾燥、粗糙和敏感問題,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有效的保護。在這基礎之下,更建議大家選擇天然成分的產品。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脆弱肌膚的日常照顧,並在挑選保養品中更能選擇對肌膚有益無害的優質產品。

台灣氣候濕熱,加上空氣污染和生活壓力,許多民眾都面臨著各種皮膚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五大皮膚問題包括粗糙、乾癢、敏弱、異膚和乾癬。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觀,更帶來了實質上的不適和困擾。

 

皮膚粗糙的人肌膚摸起來像砂紙一樣,失去了應有的光滑光澤。乾癢更是令人難以忍受,皮膚乾燥引發的瘙癢經常讓人夜不能寐,也常常因為不自覺的抓癢,而導致傷口出現,甚至流血流淚。敏弱肌膚的人對外界環境變化特別敏感,一點點的刺激就可能引發紅腫、刺痛或過敏反應。異膚即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保濕功能缺損的疾病。,患者皮膚容易乾燥、發炎,甚至太乾時還會出現裂口。乾癬則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皮膚病,皮膚上出現紅色鱗屑斑塊,常常伴隨瘙癢和疼痛。這些皮膚疾病都有共同表徵: 都是會擾人作息跟生活的!

 

剛好我小女兒有這天生的皮膚問題,自幼以來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造成學習時期因皮膚不適而無法專心。有時還因外觀的不美觀,帶來小朋友心理壓力和自信心的下降。尤其在夏天的此刻更是容易發作,悶熱潮濕越發不適,類固醇藥膏也常常因此需要派上用場; 因此找到真正有效的問題皮膚照顧對策,成為了迫切的需求。

 

喜歡研究化妝品保養品成分的我,自然特別注重主成分的選擇。做為問題皮膚的解決之道,可以挑選寶寶也可用的成分,乳液的成分愈單純,對皮膚的刺激性就越小。以燕麥為主要成分的保養品因其天然溫和、安全和長久以來有許多使用經驗,逐漸受到醫學專家和消費者的的肯定。燕麥富含的膠體成分,能夠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有效鎖水,緩解乾燥和瘙癢。同時,燕麥還含有抗氧化物質,能夠對抗自由基,減少皮膚老化。因此最近我積極尋找含有膠體燕麥的保養品,相比於一般燕麥,膠體燕麥的分子結構更小,能夠更快速地被皮膚吸收,效果更明顯快速。

 

身為藥師的我,常有機會接觸各類的保養品牌,因此也對賦形劑也相當嚴格審核。濕疹或異膚專用的乳液必須要含有極低濃度的防腐劑、不能添加香料、不能使用過於複雜的界面活性劑。高濃度防腐劑、香料、複雜的界面活性劑都可能會會造成皮膚過敏及再度刺激,另外許多保養品含有礦物油、石化成分、paraben和香精等,這些也都是容易讓皮膚狀況更惡化的危險因子,甚至引發過敏反應,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不可不慎!

 

隨著人們對皮膚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醫界和市場都開始關注護膚保養品的功效。許多皮膚科醫生和專家都認為,針對皮膚粗糙、乾癢、敏弱、異膚和乾癬等肌膚問題,選擇合適的日常保養品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當然病患在生活作息還有飲食方面,也是需要認真的管理自己,容易致過敏的食物減少接觸頻率,例如: 巧克力,帶殼海鮮,精緻糖類食物等。

 

粗糙,乾敏肌,異膚,乾癬等膚質,是台灣本島生活環境下的國人常見現況,既然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只能更正視這些皮膚問題,找出解決之道。也幸好台灣的保健保養品市場成熟,照顧這群脆弱肌膚的產品因此因應而生。保濕是關鍵,因為皮膚乾燥會引發乾癢,進而導致皮屑脫落。而保濕做的好,肌膚的屏障有多一層的保護力,日常生活就照顧得更輕鬆了,除了能幫皮膚圍起一道堅固的保護牆,並且時時修復,抵禦刺激物質的入侵,避免讓自己陷入「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照顧異膚,及敏弱粗糙肌膚的保濕工作很重要,那應該如何進行?除了養成勤擦乳液的好習慣,還要留意一下每日皮膚的清潔行為,才不會讓打造皮膚保護牆的工程前功盡棄。過度清潔對異膚患者而言是不恰當的,容易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並且讓皮脂膜變得更單薄。

 

建議上述皮膚疾病的患者養成以下的清潔好習慣:

  •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可選擇溫度偏涼的清水來清潔
  • 淋浴取代頻繁泡澡
  • 避免用力刷澡、磨砂、去角質等行為

如此,除了病患居家自身照顧得當以外,臨床上與醫師藥師配合用藥!更能讓整體的皮膚照顧品質更為優質。

 

在四季如夏的台灣,常不乏出現悶熱潮濕的天氣,挑選質地清爽的乳液就格外的重要了!有個對質地挑剔的女兒,也讓身為藥師媽媽的我,每次選產品都一定要認真試擦。其中產品乾爽不油膩也是我考慮的重點之一,含有燕麥的保養品,這方面就表現特別好。其清爽的質地和快速的吸收性,讓各年齡層的使用者,使得使用過程更加愉悅,不會留下油膩感。連挑剔的小女兒都讚不絕口呢!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的成分和效果。消費者不僅關心產品的即時效果,更關心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品應通過科學的配方設計和嚴格的品質控制,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更安全、有效的選擇。

 

選對保養品能有效解決皮膚問題,是預防醫學輕鬆又有效的實踐。

 

除了使用高品質的保養品,日常生活中的護膚習慣也非常重要。首先,保持皮膚清潔是基礎,但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建議使用溫和的潔膚產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面乳。其次,保持適當的保濕是關鍵,乾敏脆弱肌,特別需要選擇保濕效果好的產品,並且應該每天至少早晚堅持使用。第三,避免過度曝曬,紫外線是皮膚老化和損傷的重要原因,日常出門應該塗抹防曬霜,並適當遮蔽。最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都有助於皮膚健康。

 

這裡我建議選擇含有燕麥成分的皮膚保養品,能夠有效且快速的改善皮膚乾燥、粗糙和敏感問題,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有效的保護。在這基礎之下,更建議大家選擇天然成分的產品。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脆弱肌膚的日常照顧,並在挑選保養品中更能選擇對肌膚有益無害的優質產品。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美容醫學】【體態雕塑】【體重管理】【科學食譜規劃】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藥師】【CDE糖尿病衛教師】【健康體重管理師】【丙級美容技術士】
經歷
●現任:【沐淨科技體雕診所 執行長】 ●經歷:【連鎖藥局 創辦人暨總藥師】【醫美診所 營運經理】 【地區醫院 臨床藥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